城市与区域经济范例6篇

城市与区域经济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1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交织发展,城市化如果脱离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过度城市化”的现象,而城市化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会严重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1.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会极大的带动城市化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功能定位,如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决定了该区域城市化建设是以重工业位置;以旅游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决定了该区域城市化建设是以旅游为。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会对城市化发展速度造成影响,当区域经济的发展比较落后,那么就无法为拥有良好的技术、物质基础、资金基础等,这也就会引起城市化建设结构不平衡、城市化发展缓慢。

2.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区域城市化水平,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区域经济不能和区域城市化建设情况同步,就会引起区域经济不协调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水平在持续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城市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对此我国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对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市场消息不灵通,从而存在产业结构升级慢,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步伐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导致城市化建设十分换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可见,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经济结构的升级

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方向进行转移,一般情况下,农业的生成效率会低于其他产业,一个地区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就能增加人均GDP,从而增加地区物质资本的增长,使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城市化,还能促进区域农业结构向工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的转移,研究表明,工业和服务业会随着城市化的建设步伐而不断提高,在城市化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如从原来的衣食需求,转变成对汽车、住房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的升级。

2.劳动生产率

对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从该地区的就业情况看出现,当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转变时,农村的劳动力就会逐步缺乏,在低水平的城市中,农村的地区劳动力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当城市化水平变高后,城市的工业、服务业得到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就会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就业率就会得到提高,而农村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就会下降。但是城市化中,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人们长期从事一个行业时,其生产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科技创新实力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会不断提高,这就会使得一大批技术先进的人才转移到城市中,城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基础,城市的规模越大,人才储备和资金也就丰富,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就越强。城市化能促进地区专业分工,人们在各自的专业上研究,这就提高了地区的创新活力。此外城市还拥有良好的通讯网络,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

4.人力资本价值

在人力资本价值方面,城市化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促进其提高,首先,在城市地区,拥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在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方面,也高于农村,这就使得城市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人力资本价值。其次,在城市中,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力资本进行良好的技术培训,城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会高于农村地区的劳动者,这也就提高了人力资本价值。

三、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偏差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关联性很强,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呈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现象,城市化落后于区域经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集中于城市,是城市化的普遍特征,在我国,由于人口比较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较多,使得城市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进而带来产业结构、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防止污染、成本降低等各种问题,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城市化的滞后,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从而加剧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各个城市,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相互之前缺乏有效地配合,各地区为了防止利润流失,没有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投资集中在利润大的产业中,引起城市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相同,造成恶性竞争,这就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分工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针对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发展水平等,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分工,实现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以此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由于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不同,进而增加了劳动就业,缓解了地区劳动量拥挤的现象,带动了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对于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其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在这一区域加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需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能源,从而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2.加快城市化步伐

在新环境下,必须加强区域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对于中心城市地区,应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业产业化、小城市建设、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小企业发展,然后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实现企业向城市的集中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市场化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现有的市场化水平上,加强企业改革,加快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全面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步伐。

3.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比较少,环境恶化现象严重,从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产资源的合理控制,加强工业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实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应该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构建生态化城市,从而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五、总结

对于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经济会限制城市化发展步伐,同时城市化步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环境下,注重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此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木花.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皖北地区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37-40.

[2]康嘉,杜军,邹艳梅.唐山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0,23(01):8-11.

[3]雷仕凤.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26):120-122.

[4]方世明,郑斌.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测度研究--以咸宁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5):112-118.

[5]王云峰.广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新型城市化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2(12):13-14.

[6]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02):141-142.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2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城管执法工作的开拓性、创新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规模多大,城管执法的范围就有多大。城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对市容市貌的执法管理,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经济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管工作,思路有新的突破,观念有新的改变,作风有新的表现,能力有新的提高。通过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和服从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1]

一、城市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区域中,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管工作,对于做好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二)城市的发展壮大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企业集中。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以及衣食住行,所有这些如果任其无序发展,那么城市马路再宽也要拥挤,城市建筑再好,也要被垃圾污染。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维护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正常有序,就需要城管保证这一切有序进行,这就决定了城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国力的竞争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竞争。环境是资本、是品牌、是生产力,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作用,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会吸引人、吸引资金。人流物流的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管理的“主力军”,通过行政执法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障碍物清理、维护本市形象、促进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城管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来落户,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城管应该是构筑这个平台的得力人选。[2]

(一)提高使命感,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大的范畴,我们都羡慕新加坡的城市文明,这个文明是靠严厉的执法得来的。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把城市管理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会投入巨额资金,这是社会上纳税人的血汗钱,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城管工作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管好城市为己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规范执法,保护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规划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面。确定正确的执法理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城管工作是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改变人们心目中城管“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不良形象,通过沟通讲解。让百姓理解并支持城管工作。切实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数字化城管,以服务与人民和社会的心态做好城管工作,是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3]

(三)人性化执法,推动经济发展

2008年1月7日湖北天门市城管执法人员耍威风打死路人,触犯刑律被逮捕;2008年4月23日,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群殴市民事件;2009年3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城管执法局,滥用暴力,致使当事人受伤,引起市民众怒;这样的报道频频,与城管没有实现人性化执法有很大关系。执法必然涉及到处罚,处罚势必会带来抵触。怎样实行人性化执法,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呢?城管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强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我们龙港镇作为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正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人口素质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相对滞后的矛盾,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人性化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城管工作难点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城市三乱、街巷卫生、渣土抛洒等。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管执法,推动本市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维护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杜绝被各种“禁止、不准”束缚,该干的事没干好,该取缔的项目没有取缔的不作为;处理棘手问题和驾驭现场局势的能力弱,不按程序执法、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的乱作为,是目前我们城管执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凤英.试论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运行体制改革[j].甘肃农业,2010(12).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3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核心圈;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区域带动

中原地区处于我国中心地带,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延伸的战略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处于东西交会、南北贯通的核心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要形成发展的合力必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引领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圈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就指出,一个经济区总是有一些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把这个经济区组织起来。因此,根据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等分析,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具备了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的条件,在未来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带头作用。

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中的郑汴洛三市所具备的优势如下: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信息、资源、科技上具有区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郑州也是陇海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我国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在经济发展上,2010年GDP位居全国城市第22位,在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中无论经济总量还是GDP均稳居第一,在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中将起到龙头作用。

洛阳是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GDP位居河南省第2位,中部六省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7位,GDP增速全国第6位。洛阳不仅因其古都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带来巨额的旅游收入,而且工业基础雄厚,大中型骨于工业企业集中,为中原经济区中的工业大市,在我国工业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洛阳有部级科研院所14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实力雄厚。洛阳还是我国的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开封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虽然现在经济综合实力落后于郑州和洛阳两市,但是由于开封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郑汴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为其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潜力。

综上所述,郑洛汴组成的核心圈层在中原经济区未来的进程中联动发展,形成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战略轴心,对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相当大的带动辐射作用。

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汴洛三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增强对区内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

(一)转变观念,建立有效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中原经济区覆盖面广,突破了行政界限,单靠以往的行政手段已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郑汴洛三市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营造提升城市实力的政策环境。建议如下: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资源配置、共同市场建设和城市职能分工等重大战略问题;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为企业在区内城市间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合理配置和流动提供信息和支持,也负责与区外的沟通,实现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其他经济区的

有效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二)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提高郑汴洛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交通物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区域互动合作发展的助推器。根据上述交通能力的评价,三市的客、货运输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仍需完善,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轻轨构成的快捷、衔接紧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城际轻轨、高速铁路和公路为纽带的半小时紧密圈,两三个小时到达的辐射圈,将中原经济区各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完善与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的交通体系和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客货运能力,带动区域发展。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城市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硬性保证。提高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带动作用必须强化城市基础建设,一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二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城市自身文化的建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三是要达到高效率信息化水平,建设城市、区域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四是要加快三市新型城镇化步伐,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五是要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先实现居民储蓄存款在郑汴洛间的通存通兑,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体化支付与资金结算体系,扩大郑汴洛城市票据交换覆盖面和辐射范围 。

(四)提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

  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经济规律表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于产业竞争能力,而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密切联系。郑汴洛要充分利用产业转移的契机,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导要素资源和项目向功能集聚区集中,实现“区域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区域经济优势和影响力。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轻纺、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引领整个中原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以江苏扬州水休闲产业与宁镇扬经济板块为例,从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宁(南京)镇(江)扬(州)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三方面进行思考,旨在探讨城市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联动发展的对策。

旅游产业是从事旅游活动的经济产业,是企业性质的经营行业。旅游业对游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满足游客这些要求的同时,从事诸如饭店、宾馆、商店、车船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盈利。可以认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收入的增量都是由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引起的,为了满足游客的直接消费,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又带动了相当一批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从旅游产业结构看,旅游直接关联的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发展不平衡。从对gdp的贡献度而言,游、购、娱三个方面的贡献度最大,然而这些方面仍然是扬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城区河道沿岸的生态绿化配置、商业旅游型建筑、广场娱乐设备和休闲疗养设施项目极其匮乏,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了整个滨水地带旅游活动的综合产出效应。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5

关健词:长三角;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城市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03 -03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具有“一极两带”(长三角极核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结构特征。长三角城市集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左学金等,2006),其沿长江流域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扩延极化与辐射半径,对长三角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的极化与辐射半径扩展效应直接影响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及其增长极核区优势区位提升。因此,研究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的空间联系及优化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具有的区域协调机制,降低区域一体化交易成本,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对于城镇空间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有内在的驱动力作用。但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的地方政府凭借对所辖区域发展条件的理解,借助一定程度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替代与补充企业与市场的空间组织能力而形成的地方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的发展战略存在局限性。这样就难免出现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战略的不协调和实施发展战略的困难和问题。

(一)未形成紧密的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

无论是长三角经济区,还是长三角腹地经济发展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区经济板块特征。例如,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之间的矛盾,在涉及跨行政区域要素流动、企业区位选择、产业转移、空间发展战略等方面突出表现出来。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来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于要素价格、技术成熟度等的变化而出现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地方政府在地方财政收益最大化目标推动下,因不愿失去税源往往采取一些限制或变相限制企业转移的行动。在要素流动问题上也是如此。在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下,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的区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其中西部区域的省会经济发展快,例如安徽省会城市合肥、江西省会城市南昌、湖南省会城市长沙、湖北省会城市武汉、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四川省会城市成都、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城市经济发展快,从而引致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城市集群发展。但是相邻近的城市集群之间的主要交通干线城镇密集度低于长三角,未形成紧密的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够找到实现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共同利益的机制和推动制度创新。这就需要约束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域利益行为,通过创新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机制,增强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

(二)城市集群区的大中小城市空间失衡

大中小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对于推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来看,城市集群对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起到主导推动作用,因而促进大中小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是加强城市合作发展和增强空间集聚经济效益的关键。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中,大中小城市空间失衡,甚至在省域经济板块内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也存在多重障碍。虽然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城市集群等级体系空间结构优化规划,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城市集群等级体系空间发展方面,缺失城市合作机制和体制,在主导产业选择、高新区建设、吸引外资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严重制约中心-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发展。因此,优化不同等级的大中小城市空间结构,就成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城镇密集区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不高

中西部与长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带”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这两条“动力带”的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初具雏形。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带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区域经济联系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引导经济带各区域板块能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而这正是目前两大“动力带”的弱势所在。无论是长江流域经济带还是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目前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上。如何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势,开展区域之间经济合作,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

(四)缺失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

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互补性的发展需要。例如,具有一定区域垄断性或不可替代性要素的需求,对基础设施的共同依赖和产业发展形成的纵向产业链联系等,引导着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将“东向发展”确立为其核心空间发展战略,积极与长三角实现空间对接,就是基于互补性发展需要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分权式改革引致地方政府追求行政区域经济利益而出现地方性、短期,从而阻碍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和产生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的制度。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城市集群中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就是例证。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的紧凑度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性大并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分形态势。因此,对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扩展和未来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空间进行前瞻性优化调控,构建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协调机制,是提高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体系

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体系是城市集群区辐射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内在自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推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集群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效显著。因此,构建城市空间联系体系对于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一)构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体系的区域空间载体

作为规模巨大的复杂功能体的城市集群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谋划好促进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及其相关联的经济轴发展的区域空间载体。无论是长三角还是从长三角经济腹地来看,城市集群总是形成于在区位好,区域条件优良的地点,并且都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和鲜明的区域特色。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与区域中心、区域通的发展紧密关联。促进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应大力发展交通轴,构架发展带;构架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体系结构;统筹生态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公路、轻轨、高速铁路等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衔接,使核心城市与城市集群城市之间有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以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促进极核城市及其集群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二)构筑合理的城市集群城市职能体系,推动城市集群互动发展

在城市集群区域内,不同性质、等级、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相互嵌合形成大城市区域、中等城市区域、小城市区域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的、有机联系的城市集群网络体系:城市集群之间相互分工与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效益、组合效益、相邻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城市集群整体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从而推动集群城市互动发展。统筹考虑城市集群内各类城镇的用地和人口规模,构筑合理的城市集群规模体系。统筹考虑城市集群内各类城镇的空间组织,防止城市连片扩展和效能低下。城市之间、城市组团之间用生态良好的保护区相隔,并统筹考虑大型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构筑合理的城市集群空间体系。有效地促进和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城市集群区域内,大城市应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枢纽功能、“孵化器”功能、整合功能;中小城市要充分发挥承接大城市的外溢功能;城镇则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人口的功能。合理的城市集群城市职能体系能够实现由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城市集群协调发展。

(三)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群发展,有利于集群城市功能的完善和集群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城市集群体之间的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土地、水资源和协同解决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集群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挥城市集群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是城市集约发展的需要。核心城市是大量信息集聚中心,吸引大批的信息消费群,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需求,如此循环发展的结果是引导城市集聚。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输,经济要素的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分离出来,而高层管理机构则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城市集群发展有助核心城市加强其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接轨,接受大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的辐射,从而使城市集群区大中小城市具有创新能力。

(四)构建增强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体系的协调机制

城市集群发展的制度创新,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劳动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形成,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实现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具有导引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力。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可以降低区域一体化交易成本,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对于优化城市集群空间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特定城市空间的外部性来自于经济因素和空间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以区位价值附加与空间资产专用性增强的方式对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结构提出重组要求。但是,地方政府凭借对所辖区域发展条件和区域利益的理解,形成地方的发展战略就难免出现区域之间发展战略的不协调。这就需要进行城市集群发展制度创新,需要构建增强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联系体系的协调机制。

三、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的优化调控

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模式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的优化调控,一是要有效地占据经济活动空间,二是保持空间经济收益递增。如果把前者作为空间结构政策导向,那么空间发展的结果就是区域协调增长。如果把后者作为空间结构政策导向,则空间发展应是城市集群发展。如果从长期的空间经济发展角度看,两个目标有一定程度的兼容性。短期的倾斜式的空间发展是为了追求空间经济的收益递增,它所带来的空间极化效应在达到某一临界状态后,便可形成空间扩散效应,它将有利于实现有效地占据经济活动空间的目标。因此,要重点扶持城市集群中相对较弱的城市和城镇发展,以在核心城市带动下实现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协调发展。

(一)促进具有收益递增性的城市集群发展

在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择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的城市集群进行重点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城市集群的培育与建设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核心城市的选择上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在城市集群地域构成的确定上,要遵循核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及经济联系规律。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市集群中的具有收益递增性的城市集群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集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东陇海地区城市群、郑州城市群、西安城市群和南十襄(南阳、十堰、襄阳)城市群。通过国家扶持和区域合作建设,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市集群集聚规模经济效应会得到快速增加,从而对于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长三角经济腹地“两带”城镇密集区发展

优化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空间结构,应促进长三角经济腹地“两带”城镇密集区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是长三角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一级经济带,是长三角经济向中西部极化与辐射的“动力带”。“两带”通过经济社会要素与机制的耦合,是资源和产业集聚带,是城镇密集和城市集群发展带。但是,“两带”发展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集群形成且经济实力提升快,但城市集群之间区域的城镇密集度不高;行政区域经济板块中的城镇密集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互动性不强。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的南桥经济带整体实力较弱,除去长三角城市集群外,南桥经济带经过的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域经济板块的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其城镇密集度不高。以宁西铁路为骨架,南桥经济带的培育为中西部省域经济实现与长三角经济空间对接提供了重要的极化和辐射通道,应着力促进其城镇密集区发展。长三角经济腹地“两带”城镇密集区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市集群空间结构优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区位,应科学规划,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三)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政府(城市联盟)

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政府可以协调集群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的行政区域经济种类结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集群发展的阻碍力是客观存在的。在行政区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跨行政区的区域政府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构,是对城市集群发展的区域治理和空间管治的行政发展形态。跨行政区的区域政府可以是城市联盟。组建跨行政区的城市联盟组织形式有三个层次:组建省辖市范围内的市县城市城镇联盟(相邻市县城市城镇之间的联盟);组建省辖市之间的城市联盟;跨省之间的城市城镇联盟。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政府的重点是增强城市集群区范围内城市经济联系,从而通过城市集群区范围内城市经济联系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市集群空间发展。

(四)推动集群城市有序发展。推动集群城市有序发展应着力做好城市集群有序发展规划

促使单个城市发展向集群城市有序发展转化,应根据城市集群区的区位选择主导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即区域外向度高、经济基础较好、智力资源(高校、科研)丰富、信息化程度高、市场机制相对成熟等条件的城市集群区,可选择以外向加工型产业集群模式、高技术创新型集群模式、市场辐射型集群模式等为主的空间组织模式;自然资源较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等条件的城市集群区,可选择以资源指向型集群模式、多核心非紧密联系型集群模式、单核心紧密联系型集群模式等为主的空间组织模式。选好主导产业要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以形成中小企业为网络的产业集群区。推动集群城市有序发展,要进行城市集群有序发展规划,在进行具有强劲增长型的核心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要确立次级增长型城市,以承接强劲增长型的核心城市发展的辐射,还要对弱增长型城市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接邻近城市发展规划。要做好集群城市扩展和连绵方向规划,即规划城市集群区的核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有序发展以及与集群城市连接的城镇密集区发展。

(五)构建支撑和引导城市集群区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要依托“一极两带”交通战略通道,使“一极两带”的强劲增长型城市的枢纽作用和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交通战略通道得到增强,以推动连绵型城市集群区发展。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集群快速交通束(高速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促进“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托省域经济板块经济要素交流纽带,构建支撑和引导城市集群发展的跨行政区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宁西铁路营运技术等级和战略通道地位,发挥其连接长三角城市集群和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集群之间的极化和辐射经济带作用。通过构建支撑和引导城市集群区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促进长三角产业向长三角经济腹地转移、长三角经济腹地资源向长三角集聚,增强长三角城市集群与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集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使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集群成为长三角城市集群产业转移的接纳基地、主导产业的配套基地和基础产业的供应基地,实现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区的互惠互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舜,高丽娜等.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胡彬.长江流域板块结构分异的制度成因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6) .

[3]罗静,曾菊新.基于空间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05).

[4]符小洪,林岭,张木生.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过程中城市集群化探讨[J].热带地理,2007,(02).

[5]罗蓉,刘乃全.城市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演进的影响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6]朱舜,高丽娜.“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05).

[7]朱舜,高丽娜,等.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彭聊,顾朝林.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朱舜,男,重庆市万州人,教授,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社会科学基金及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县域经济学》、《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等学术著作。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6

关键词: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兰州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28-05

1.引言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关的广大地区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共同形成的经济上紧密相连、生产上相协作的城市经济综合体。在空间经济的组织形式中,城市经济区不仅能够协调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1]。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研究较少,划分的主要方法有Rdl链方法、断裂点方法、场强分析法等[2]。这些划分方法为确定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区范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涉及欠发达地区和单个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3-6],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计算省内不同城市中心性,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确定相邻城市经济区的界线,进而划分省内城市经济区范围,并不注重考虑省外大中城市对省内相邻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影响,同时采用的划分方法单一、考虑的其他因素较少。

兰州经济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区域,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又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的核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甘肃省将兰州经济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并作为发展重点[7],为兰州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更为直接和现实的机遇。但是,学术界关于兰州经济区的研究较少[8-12],且均未涉及与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相关的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兼顾省内外大中城市对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影响,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实际情况,确定兰州经济区范围。

2.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分析及组织原则

2.1 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分析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事实,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城市经济区的基本理论,在极化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表现出单个城市发展由小到大,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特点,学者们称之为单中心城市经济区。单中心城市经济区是城市经济区域形成的初级阶段,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的低级形态[13]。这种形态的基本特征是:①经济布局受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严重,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资源和交通指向性,中心城市在空间上的扩散具有跨越式的特点;②整个区域内虽然包括多个大中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但中心城市只有一个,且在经济总量、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整个区域中处于核心地位;③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功能进一步强化,通过极化扩散效应,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④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超出了行政管辖区域,逐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

2.2 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组织原则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枢纽区,核心、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是城市经济区构成的四大要素[14]。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的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按以下原则进行组织[1]:

(1)中心城市吸引辐射原则。城市经济区是由诸多大、中、小城市及其腹地所构成,城市是城市经济区内主要的物质要素。每个城市经济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分为区域性和地方性两类。地方性中心城市通常为市域或县域的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才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经济区的核心,因为它对整个城市经济区都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一定范围内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数量决定了城市经济区的数量。与此同时,划分城市经济区的范围、规模也以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为依据。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越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越大,辐射范围越广,城市经济区范围就相对大。

(2)区内紧密分工协作原则。城市经济区不是现状的客观描述,而是对区域和城市发展、预测的地域经济系统综合。既然城市经济区是地域分工的产物,那么,区域专业化生产程度和方向也必然是城市经济区组建的基础和目标。基于此,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在考虑中心城市吸引辐射范围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城市经济区主体,产业部门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上的专业化生产指向,选择最优区位,确定城市经济区组建的范围。更具体地说,城市经济区组建应从有利于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和城市经济优势出发,将区域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着重发展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部门,组织城镇群体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各具特色、发挥优势的区域综合经济结构。

(3)兼顾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二者的界线并不完全一致。城市经济区的边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基层行政区界则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在城市经济区组建时,为了有利于发挥行政手段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指挥、协调、监督作用,也便于规划管理和利用必要的统计资料,根据我国县级行政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整体性特征,应尽可能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基层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内部协调和规划实施。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觉的经济过程,以行政手段强行组建的办法往往事倍功半,欲建而不达。只有根据各地区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和现实及长远的需要,因势利导,方能收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功效。

3.划分方法

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方法有Rdl链方法、断裂点方法、场强分析法等。其中P.D.Converse提出的城市断裂点理论被广泛用来确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2]。由于该理论仅给出了每两个城市间一个断裂点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就出现了多种空间分割方法。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将Voronoi图用于城市影响范围划分。王新生等提出以中心强度为权重构建加权Voronoi图界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15-17],学者李圣权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做出了改进,提出了城市断裂点理论与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的方法[18],闫卫阳对城市断裂点理论进行论证,将加权Voronoi图应用于城市经济区划分[5]。由此可见,加权Voronoi图在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科学合理性。

本文在方法上采用闫卫阳、秦耀辰等界定河南省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时所采用的方法,将扩展后的城市断裂点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划分城市经济区范围[5]。在确定过程中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兰州及周边城市的综合实力,然后采用城市断裂点方法计算出中心城市兰州市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所处阶段的特点,综合考虑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后,确定兰州经济区范围。

4.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

4.1 采用指标的说明

在评价城市综合实力(中心性)时采用如下指标体系[2]: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增加值、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②城市流量指标,包括城市客运量、货运量和邮电业务量。③区域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城市化水平、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④通勤率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长途汽车发车频率(发出汽车班次的时间间隔)作为替代指标。

4.2 方法的具体应用

4.2.1 城市断裂点法。首先,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界定兰州市与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范围分界线。P.D.Converse 1949年提出了断裂点理论,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该理论将相邻两个城中间的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定义为断裂点( BreakingPoint)并给出计算公式[19]:

dA=DAB/(1+PB/PA)或dB=DAB/(1+PA/PB )(1)

其中dA和dB分别表示断裂点到两城市的距离,DAB为两城市的直线距离,PA、PB分别为两城市的人口。在实际应用中断裂点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城市人口无法代表城市的规模和吸引力,应用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公式仅计算出相邻城市的一个断裂点,而两城市间的吸引范围的界限是一条线,在具体界定时就出现了多种方法,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为此,本文采用城市中心性反映城市综合实力,在城市吸引范围划分时应用加权的Voronoi图,克服了影响界限划分的任意性。

表1 兰州及周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城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城市流量指标区域发展水平指标非农业人口数(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客运量(万人)货运量(万吨)邮电量(亿元)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兰州市170.82503.04676.93294738529254659722.17182962898.0059.00259.59

西安市309.431146.89920.3921509962811323157525.90173193808.0044.91835.10

西宁市91.86164.60106.70161168397334924940.99129092951.0061.64115.63

银川市66.37213.46226.36270108852267937341.26207263800.0023.84201.65

白银市29.9494.51162.32198847928143530422.54198842023.0023.6638.01

天水市57.2486.3263.4670506957154414882.2770311550.0016.1433.64

武威市20.7495.2046.4494156606132328742.5996592802.0021.0416.99

定西市8.1016.366.6335606510153616211.2323941670.009.517.31

陇南市10.4614.221.17264856308129040.9727291353.0014.012.66

临夏市11.189.562.03683545131251250.0328931308.0011.794.80

合作市4.593.881.117618465238290.0538681514.0019.024.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甘肃统计年鉴2007》、《甘肃城市统计年鉴2007》。

目前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较多,但主体部分大致相同,本文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取了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3类12个指标(指标及原始数据见表1),包括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5个),城市流量指标(3个),区域发展水平指标(4个)。其中指标分别采用2007年中国城市年鉴、甘肃统计年鉴和甘肃城市年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州及其周边的西安、银川、西宁、天水、白银、武威等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中主成分按特征值大于1(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主成分),贡献率大于89%进行选取。选取的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6.69%,89.49%,足够描述城市综合实力。计算所得的城市综合得分和排名为见表2:西安(1.78)、兰州(0.99)、银川(0.61)、西宁(0.36)、白银(0.14)、武威(-0.22)、天水(-0.44)、定西(-0.71)、陇南(-0.82)、临夏(-0.89)、合作(-0.93)。可以看出有些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如果直接代入公式(1)计算断裂点位置,必然存在负值开方的运算,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必须对各中心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数据变换。变换时我们采用常用的最小――最大规范化方法。为了便于计算和对比,并保证变换后的数据全部为正值,保证原数据列数值大小次序特征不变,我们运用公式(2)选取在[1,10]闭区间上对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数据变换。计算所得的城市排序结果和相应的中心性强度值是:西安(10)、兰州(7.38)、银川(6.11)、西宁(5.28)、白银(4.55)、武威(3.36)、天水(2.63)、定西(1.73)、陇南(1.37)、临夏(1.13)、合作(1.00)。

j=v-minAmaxA-minA(new_maxA-new_minA)+new_minA(2)

(2)式中minA和max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值V映射到区间[new_minA,new_maxA]中的j

(x-PBx1-PAx2PB -PA)2 +(y-PBy1-PAy2PB-PA) 2=(PAPB PB-PADAB)2 (3)

(3)式为一个圆的方程,x、y表示城市在地图上的坐标值;PA、PB分别为两城市的综合实力。当两个城市A和B的心性强度值不同时,其吸引范围的分界线是一个圆(或弧),圆心为C(PBx1-PAx2PB-PA,PBy1-PAy2PB-PA),并且在B或其延长线上,半径PAPBPB-PADAB可以验证,经典裂点理论计算的断裂点P0也在这个圆弧上,是这个圆与AB的交点[5]。

表2 兰州市及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指数

城市P1P2W1W2综合得分

兰州市0.975621.066676.6912.8060.988638

西安市2.36959-1.734471.782339

西宁市0.244711.064930.362075

银川市0.465061.50660.614094

白银市0.019030.879930.142216

天水市-0.42358-0.50746-0.43558

武威市-0.25885-0.01679-0.22421

定西市-0.70761-0.72196-0.70966

陇南市-0.82928-0.73797-0.81621

临夏市-0.95832-0.52744-0.89667

合作市-0.98636-0.57197-0.92706

然后,按照公式(3),将每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值作为每个城市点的权重,进而构建兰州与周边城市点集的加权Voronoi图。这里用地图代数方法生成。这个加权Voronoi图实际上就是每个城市在理论上的吸引范围。每个城市的吸引范围不仅包含了经典断裂点理论所计算的断裂点,而且也准确地刻画了每条分界线的轨迹。根据分析结果,兰州市与周边城市生成的加权Voronoi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加权voronoi的兰州经济划分示意图

4.2.2 中心城市兰州与周边县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是表征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的指标,学者们通常采用的计算公式为[20]:

E=PiVit×P/Rij2 (4)

式中:E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Pi,Pj分别为某年i和j市的非农业人口;Vi,Vj分别为某年i和j市的国内生产总值;Rij为两城市直线距离。

为了定量阐释兰州市与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2004―2008年《甘肃年鉴》的数据,中心城市以兰州市区数据,周边县区以县域数据为准,运用公式(4)计算了兰州市和周边县区经济联系强度,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逐年加强,与白银区、榆中县、皋兰县、永靖县的经济联系最强,与永登县、红古区、临夏市的经济联系较强,与安定区、临洮县、平川区、东乡县、靖远县、景泰县、广河县、会宁县、陇西县、天祝县、康乐县、临夏县、和政县、渭源县的经济联系紧密,与积石山县、通渭县、岷县和漳县的经济联系较弱。

4.2.3 通勤率。关于通勤率指标的说明,本文参照南京都市圈规划的方法[21],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长途汽车的发车频率(发出汽车班次的时间间隔)作为替代指标,效果非常接近国外的通勤率指标。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兰州市区各车站客运调度站统计的发车数据,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①发车频率在10min左右,是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与国外日常都市圈覆盖范围基本一致。②发车频率在20min左右,是经济区的紧密联系区域,该区域是经济区规划的重要选择性区域,将视区域交通规划布局、城市主要联系方向分析确定相关城市在何种程度上参与经济区的功能地域组织。③发车频率在30min以上,基本是中心城市的泛影响区域,不纳入到经济区空间范畴。按照这一标准,结合兰州各车站发往周边各地的发车频率统计,得到兰州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图(见图2)。

图2 兰州市与周边县区发车频率示意图

依据图2,①兰州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即发车频率在10min左右的地区,主要包括: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临洮县、临夏市;②经济区的紧密联系区域,即发车频率在20min左右的地区,主要包括白银区、平川区、安定区、永靖县;③中心城市的直接影响区域,即发车频率在30min左右的地区,除上述地区外,主要包括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天祝县与民和县。

4.3 划分结果

综合上述三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考虑到兰州与白银、临夏和定西市在空间上邻近,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将它们各自单独的影响范围也纳入兰州城市经济区范围,为此,本文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如下: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市的城市影响范围;与兰州市区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兰州到该区中心的发车频率在30min以内,主要包括:兰州城区四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临洮县、临夏市、白银区、平川区、安定区、永靖县、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渭源县、陇西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天祝县。兼顾行政区界完整原则,以及研究成果的现实操作性,在范围界定时暂不跨省界和保持县界的完整性。为此,本文最终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如图3中阴影部分所示。

图3 兰州经济区范围界定示意图

5.讨论

本文采用城市断裂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确定了兰州经济区范围,最终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陇西县与渭源县,临夏州的临夏市、永靖县、靖远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和东乡县,武威市的天祝县。但是,在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中心城市兰州与周边地区货物流、信息流等流量指标。基于此,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10.

[2] 闫卫阳,郭庆胜.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7(4):567~568.

[3] 刘科伟.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划分与城市经济区问题探讨――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2).

[4] 闫二旺.省内城市经济区划分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2,(1).

[5] 闫卫阳,秦耀辰,郭庆胜.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J].人文地理,2004, 19(2):12~16.

[6] 庞宇,吕曹芳,罗永龙.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安徽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经济区域划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5).

[7]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gspc.省略/shiyiwu.

[8]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

[9] 李快满.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兰州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7,(5):132~134.

[10] 胡苗,石培基等.兰州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

[11] 李快满,石培基.兰州经济区城镇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2008,(1):42~45.

[12] 刘晓荣.关于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4(2).

[13] 申雄伟.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R].湖南师范大学,2005(4):12~15.

[14]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2.

[15] 王新生,郭庆胜等.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J].地理研究,2000,19(3):311~ 315.

[16] 王新生,郭庆胜等.Voronoi图的扩展、生成及其应用于界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1):107~111.

[17] 王新生,刘纪远.Voronoi图用于确定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2):256~260

[18] 李圣权,闫卫阳.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影响范围划分[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1):94~97.

[19] 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8~129.

[20] 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1):96~97.

[21] 南京都市圈规划,nanjing.省略/cps/site/nanjing/index2.htm.

[作者简介]李快满(1982―),男,甘肃政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