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标语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城市建设标语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摘要]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框架,分析城市建设中的标语对地区形象的影响。动作过程小句塑造了“积极行动,创造未来”的城市形象;关系过程小句塑造了“责权共享”“长子情怀”等城市形象。标语反映着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及市民的期望,同时标语也建构了城市管理者及其所在城市的形象。

[关键词]标语;及物性分析;城市形象

东北地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基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考虑,将东北地区设定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的,所以东北地区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剧作、新闻媒体中,东北形象已经固化成粗、土、俗的刻板形象。近年来还时时有“黑”东北的话语出现在自媒体上,传播广泛,对东北形象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东北新一轮振兴与发展的全面铺开,有关“东北形象”的话语有了新的表现,许多标语应运而出。标语是用较为简短的文字表达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地区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标语常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城市的道路、车辆、建筑物,成为地区或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本文以东北地区出现的标语为研究对象,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框架,分析标语对地区形象的影响。

一、及物性系统分析框架

及物性是一个表达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关于小句表述过程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包括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这些过程表征人类的经验活动,建构了人类认知范围内的现实世界。我们以何伟《汉语功能语义分析》中的各个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为基础,分析关于东北城市的口号标语[1]。作为表征外部世界各种事件和活动的过程类型,动作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涉及词汇最多、多样性最强的类别。动作过程小句涉及许多参与者角色,包括施事、受事、创造物、范围、方式、程度、方向以及其他复合参与者角色,其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施事+过程+受事。心理过程描述的是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涉及感受者和被感知的对象,其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感受者+过程+现象。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等等,其基本语义配置结构包括载体+过程+属性,标记+过程+价值,载体+过程+位置,拥有者+过程+拥有物等。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其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行为者+过程。交流过程指的是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的经验过程,其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交流方+过程+交流内容。

二、对有关城市建设的标语的及物性分析

收集到2014~2018年有关东北城市建设的标语13条,对其进行及物性分析。1.群(施事)策(动作过程)群(施事)力(动作过程);创建(动作过程)国家卫生城市(创造物);同心同德(心理过程);建设(动作过程)国家健康城市(创造物)。2.创建(动作过程)国家卫生城市(创造物)人人(施事)有责(关系过程);建设(动作过程)国家健康城市(创造物)人人(受事-拥有者)共享(关系过程)。3.创建(动作过程)国家卫生城市(创造物)建设(动作过程)国家健康城市(创造物)共建共享(动作过程)美好家园(创造物)。4.创卫工作(受事)人人(施事)参与(动作过程)美好环境(施事)家家(受事)受益(动作过程)。5.打造(动作过程)优美环境(创造者)营造(动作过程)优良秩序(创造物)创建(动作过程)国家卫生城市(创造物)。6.创建(动作过程)国家卫生城市(创造物)提高(动作过程)人民健康水平(受事)。7.天天清爽(关系过程)时时干净(关系过程)处处靓丽(关系过程)。8.沈阳(载体)光彩(属性)我(载体)光彩(属性)我(施事)为沈阳争(动作过程)光彩;沈阳(受事)振兴(动作过程)我(载体)荣幸(心理过程)我(施事)助(动作过程)沈阳大振兴(动作过程延长成分)。9.创建(动作过程)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造物)共建共享(动作过程)健康和谐幸福沈阳(创造物)。10.创建(动作过程)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造物)让(心理过程)人民群众(感知者)吃得放心(动作过程)。11.提升(动作过程)城市品质(受事)共建(动作过程)文明城市(创造物)。12.新时代辽宁精神(载体)长子情怀(属性)忠诚担当(属性)创新实干(属性)奋斗自强(属性)。13.落实(动作过程)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受事)推进(动作过程)“一带五基地”建设(受事)干(动作过程)在实处(范围)走(动作过程)在前列(范围)。以上13条标语中,共有41个及物性过程,其中动作过程29个,占比70.7%;关系过程7个,占比17.1%;心理过程3个,占比7.3%,其余过程类型为零。标语中动作过程类型占比最高,印证了标语的语用功能,即标语是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能够集聚民心,汇聚力量,振奋民智。[2]标语是面向社会群众的宣传口号,在上述动作过程小句中,施事者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泛指,如“群策群力”中的“群”“人人”等,说明标语所倡导的行动是需要全体社会群众来践行的。此外,动作过程小句中,表明动作过程结果的创造物出现14次,占比较高,说明标语的目的是号召人民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未来,实现东北地区精神面貌的改善。关系过程又可分为归属过程、识别过程、拥有过程等。上述标语中,关系过程小句中施事分别为“人人”“天天”“时时”“处处”等,体现了权利责任共享的理念(第2、第7句),而第12句关系过程小句体现的是载体+属性的关系过程,属性呈现了对地区形象的期望。综上所述,动作过程小句塑造了“积极行动,创造未来”的城市形象;关系过程小句塑造了“责权共享”“长子情怀”等城市形象。

三、标语对地区形象的影响

标语是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而特殊的文本。作为文本,标语是具有完整意义的一段语篇。语篇的三大功能之一概念功能体现了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人、事、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一个城市的标语作为语篇,也必然反映该城市映射到人们语言系统中的形象。标语的拟定与以职务性者为主,接受者为普通公民。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差异使得某些标语具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如“禁止进入草坪”等。该类标语既不显示施动者,也没提及接受者,塑造了一种抽象、刻板、高高在上的城市管理者的形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标语的传播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换,从功能语言角度分析,即由不显示施动者的过程小句向显示施动者的小句转换,如“垃圾分类,举手之劳,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大家心连心,共创文明城”。标语作为语篇,具有语篇的元功能之一,即概念功能。“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4]。在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建构着主客观世界。标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真实、具体、动态的语言现象。标语出现在公共场合,其受众为全体公民,反映着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及市民的期望,同时标语也建构了城市管理者及其所在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何伟.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申唯佳.标语口号演变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J].郑州大学学报,2018,(6):151-154.

[3]布占廷.中国梦及物性建构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4):22-29.

[4]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张? 朱菲菲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