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范例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设计;运用

近几年来,国内遭受到暴雨灾害的城市大概有400多座。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要求,旧的规划导致了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无法透水区域。还有传统的快排管理方式,雨水因为城市的排水压力过大无法尽快排出,每次遇到大雨就会发生洪涝。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合理利用以及约束起来。

1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这种城市的概念比较形象,主要就是让水资源在城市中流动的更加自然。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的“海绵体”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排水压力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在解决以上问题后,海绵城市的建立同时还能改善城市气候以及美化城市环境,在解决问题上和美化环境上达到一石二鸟[1]。最终在城市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1.2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海绵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要求:维持城市的原本生态系统;恢复城市已经被破坏的部分生态系统;以最低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的开发或者是建立需要执行的基本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并且要求对河流附近、湿地地区等等的水资源多的地区周边的草地、林地进行保护防止被破坏。优先选择优化已经破坏的河流生态地区,借此修复生态地区的自然环境[2]。并针对城市规划地区的降雨特点以及降雨量大小合理挖掘水渠,以此增大规划地区的水域面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地区,可以采用种植草砖、下凹绿地等等的技术,改善洪流并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立起完整的水文网络。

1.3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1.3.1改善洪流压力

在河流下游的河段,因为其地势低洼致使水资源丰富,所以需要降低峰值来改善洪流压力。

1.3.2降低径流污染

原本城市的生态面貌具有优秀的生态系统和优质量的水质资源,在城市建立海绵城市的时候应该注意水质的污染情况,并通过降低雨水的径流污染改善污染水资源。

1.3.3提高雨水利用

城市可以合理的采用渗透、蓄水等等的技术来管理城市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环境。还要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城市的抗洪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利用多种技术例如雨水积蓄、湿地雨水净化等等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3.4改善城市景观

处在流域生态敏感地带的地区具有优势的景观资源,可以选择建立最佳的休息场所。但是开发模式必须选择低冲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对城市的建立也有帮助[3]。将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地质条件的特点相结合,然后根据结合的特点控制径流污染。

2实例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一个公园的占地面积大概为57.68hm2,在公园中绿地占面积52.05hm2,建筑占面积1.39hm2,水体占面积0.55hm2,道路广场占地面积3.69hm2。公园内的排水水沟使用草沟构成,能够在下雨的时候将部分雨水补充进地下水。再根据计算公园年产雨量为103m3,已经远远大于了公园的景观用水量了。最后结合地形面貌,建立三座蓄水池,蓄水池的规模为300m3/座。最后根据计算算出公园内的水源使用情况,分为游客用水以及绿化浇灌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等的水资源使用全部为雨水积蓄,其中一天的最高用水量为可达570m3。若雨水集蓄量不足时,就会采用市政给水进行水量积蓄。借助相关工具分析出该公园的生态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关系是“基质-斑块-廊道”。使用阻力模型和分析模型对洪水过程分析。再利用CIS平台上的地形和水文以及热红外线数据进行耦合,最后的结果可以得到洪流的深度和范围以及土地类型等等的在空间上的位置。最后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出要素在空间中的敏感度。所有要素的敏感度可以作为结果,是保护海绵城市整体的依据。用相关工具分析出规划地区的地形高度,得出低洼地段的分布情况。根据结果可以找到需要保护的地段,或者当成容纳雨水的地段。再根据规划地区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公园规划地的三维模型。再通过结合模拟水资源流向的信息以及河网信息得到公园规划地的径流图,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公园规划地的自然流经形成。将水文网络中最重要的雨水径流廊道部分作为海绵城市的基本骨架。

3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过对植物的冠层截留能力的研究提出,要能够实现可持续循环利用雨水,就要降低地表径流。为此应该选择种植有着高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植物,从而构建植物群落实现可持续循环利用雨水[4]。可以选择以下具有高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植物:水黄皮、斜叶榕、揽仁树、狗牙根、倒地铃等等的植物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4结束语

总结来说,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建设的成本相比较其他方式价格较低,总体的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可以使得城市变得更加美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工作,使得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人人做起,海绵城市的运用建设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视,从而在双方面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30-31.

[2]李利胜.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7(8):143.

[3]张艳.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种子科技,2016,34(10):79-80.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2

1.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

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二、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

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全日制改为在职。

(2)知识+能力。

(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

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结论与讨论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3

1.1对机械管理的各级机构以及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使得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有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水利工程通常涉及到很多方面,人员、机械设备等的调动非常的频繁,造成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对于机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对机械设备部门的机械管理人员进行压缩,甚至其他部门人员进行兼管,造成了操作与管理出现了偏差,难以实施设备的管理。另外,有些水利工程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机械设备的台账,资料等的建立不健全,严重的甚至对于新的设备不能及时入账,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1.2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存在脱节。

当前,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采取了定人定机的制度,然而,对于定人定机的维修保养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责任没有落实到实处。基于此,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通常“只用不修”,而机械设备的维修人员也没有足够重视,当机械设备发生问题时,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受到了影响,同时,也使得机械设备的维修的费用增加,设备使用的寿命降低。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方面,重视使用忽视管理。存在赶进度使得机械设备超负荷进行工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更有甚者出现违章使用机械设备的问题,因此,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

1.3机械设备的购置具有盲目性。

随着当前水利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于工程质量、工期等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才与设备的竞争是当前水利施工行业竞争的关键。对于部分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言,存在着当前的机械设备不能适用当前发展的需要,整体上机械设备的技术比较落后,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对国外先机的机械设备进行引进,从而使得企业技术力量得到提高。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新购置的机械设备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源,施工场地,环境,操作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机构。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要明确设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职责。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教育,做到对机械设备实现全员管理,提高人们爱护设备的意识。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对设备的管理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使用交接班制度,机械设备的使用制度,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等,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使用和管理机械设备。

2.2完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的重视程度。通过事先保养和事后维修相配合的方式,对于机械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修与保养。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综合性的经济分析,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制定科学的计划,在进行维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对于能够进行维修的就不能更换新的设备,对于可以部分利用的机械不能更换总成件。

2.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合理调度与科学使用。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与设备操作人员的机械设备性能知识,对机械设备做到合理调度与科学使用。水利工程施工过中,施工现场的设备数量众多,种类也多样化,设备的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施工现场的调度人员及指挥人员对于各种机械设备的工作的性能要熟悉,能够做到施工现场的合理的使用,从而使得机械设备的有效工作的时间提高,进而使得机械设备的工作的效率提高。基于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对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之后持证上岗。采取定机定人的负责制度,使得对于机械设备的保护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以及机械设备的运行的情况要能够熟练把握。严格遵循机械设备的操作流程使用机械设备,同时,创建以人为本的设备操作环境,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使用前,使用后的认真检查。

3结束语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4

1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情况下是由众多的单项工程所组成,所以较为容易产生施工干扰,其与一般性的土木建筑工程相比,难度要大很多,并且容易受水文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地址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2针对性。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多以单个工程为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其组织设计的内容需要满足工程项目业主、设计以及监理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于施工标准的规范要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动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对施工工程总体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应充分重视对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动态管理性。

二、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1施工导流设计。

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施工导流设计需要对施工建筑设计、施工总进度以及总布置的导流程序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也同样也会对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总进度设计和工程预算设计。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作出考虑,特别是其与谁规律的适应程度。因为在通常情况相下,改变水规律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对水规律作出改变,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增强施工导流的适应性。因此,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体环节,应对施工导流设计中的截流、封堵、拦洪及蓄水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并根据渠道自身水流规律,对工程施工程序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混凝土工程设计。

混凝土工程设计主要有建筑物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以及水流渠道混凝土工程,主干渠道的混凝土施工工程采用的是渠道衬砌的方式,进行现浇和部分预制。需要注意的是在渠道衬砌的过程中,注意对防水、防渗漏和防冻方面的控制,保持高水准的施工质量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组织施工设计中,可以根据工程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规模的不同,通过集中设置混凝土生产系统的方式,对渠道和建筑施工进行混凝土供应。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物来说,可以采取单设置独立的混凝土生产系统对其进行混凝土的供应。

3施工工艺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工艺设计主要包括施工顺序、方法以及技术,其中施工技术作为施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在施工技术满足技术性及经济型要求时,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其研究的主体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现有条件下,如何对某个时段或期限内的施工工作量进行合理制定。(2)如何实现施工导流和施工顺序、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的有效结合,从而确保建筑物施工的技术性。根据施工计划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预算。在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得以有效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设计和管理。

4施工进度设计。

施工进度设计的任务是为了对各项施工活动进行时间规划,应保证施工进度依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施工工期对项目时间做出计划性的控制。施工进度包括编制施工依据、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主要工程的工期控制以及关键施工工序的指标控制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进行施工总进度编制时,应做到重点与非重点的兼顾,对于关键性的工程施工项目,应对施工人员及机械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及平衡性。对于临时建设项目和主体工程项目而言,应依据工程特点首先列出主要施工项目并对其工程施工量进行计算,从而绘制出施工进度表并进行定期考察。

5施工布置。

施工布置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根据项目施工工程的特点、施工规模以及施工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所涉及到的交通运输、仓库运输以及给排水管线进行平面化和程度化布置,从而保证施工工程合理有序进行。

三、施工组织设计间的相互关系

1施工进度与施工强度的关系。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只有在对施工强度有一个充分把握的前提下,才能根据施工强度及制定出施工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进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施工强度的控制。通过施工强度和施工进度计划的结合,继而制定出合适的工程强度指标。

2施工方法与施工导流之间的关系。

对于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研究,需要有恰当的施工方法作为保障。施工方法选择的正确性,会一定程度上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应在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施工制度。

3施工强度与现场布置的关系。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5

关键词:全过程理论;室内设计;教学改革

在强调节能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高效地建设人居环境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都期待着更为科学、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以往只局限于美学层面的评价不足以考量设计的成功与否,设计的评价同样需要更为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新兴的全过程理论被普遍认为能够大程度改变现状,并且引领工程设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一、全过程理论与室内设计

就建筑和室内设计而言,传统的设计过程侧重于一个具象形态的发现过程,而全过程理论的引入则将设计的重点拓展为问题的搜寻和解决过程,要求大范围地发掘设计依据并反复检验论证再将结论应用于设计和建设,这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调。

1.全过程理论简述

在建筑设计领域,全过程理论是指将“前评估后策划”的方法纳入设计整体框架从而形成闭环的设计理论,是建筑学学科内新兴的重要理论增长点之一。伴随着新时期城市建设精细化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也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的设计管理工作,并向行业发出了“策划引导决策,评估反馈设计”的倡议。作为回应,从2016年起,陆续有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在本科教学阶段增设了有关全过程理论的教学内容,并据此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且获得了良好的反响。201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一书被列为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必修课教材。

2.全过程理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不同于国外,我国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工作流程上是分离的,但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专业分枝和任务延续,要求在思想认识和设计方法上都与后者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同样需要面对逐渐兴起的设计全过程理论。应该认识到,要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高效率地进行设计创作和研究,必须了解和掌握当前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贯彻落实在执业实践和专业学习中。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要求室内设计从业人员扩大工作职能范围,与此同时,设计的研究对象也已从小范围转向具有社会性和公众性的大数据,这使得行业对具有全过程业务能力并能够进行跨领域资源整合的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所以,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也到了势在必行的关键节点。

二、全过程理论与教改原则

室内设计的教学组织始终围绕着原理——方法——实践——创新的主线推进,但是在全过程理论指导下,其人才培养目标会发生显著变化,在强化创意和造型能力之外,更需要注重对输入全过程理论相关知识后的综合评价和系统训练,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需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首先,无论是训练目标的设定还是技能传授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建筑学专业相似,室内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由一系列主题空间设计课程构成的,从规模和复杂程度上原本就存在一个由简到难的递进过程。因全过程理论的覆盖面较广,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如何有针对性地添加理论内容并适应主干课程的有序递进需求是其中的关键。其次,全过程理论内容不能与专业技术训练脱节,需明确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定位原则。因为无论是在何种理论指导之下,室内设计的最终走向和成果输出仍然会是具体的空间形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学中的专业技术训练与全过程理论其实是紧密关联的,不存在此消彼长甚至是相互否定的情况,依据技术课程的各自特点从而提升全过程理论内容的针对性、突出理论重点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向。最后,需要明确研究基础和环境的真实性原则。全过程理论是一个强调科学性、逻辑性的设计理论,力求通过实态调查、性能评价等手段为设计决策和评估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提升设计质量的目的。因此,在训练目标拟定、设计背景选择、创作过程管理等诸方面都必须力求真实和贴近实际。而目前通常以虚拟或仿真课题为载体进行技术训练的方法显然有悖于引入全过程理论的初衷。

三、全过程理论与课程建设

以全过程理论为依托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改革,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全方位入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反馈。教学改革也必将深入由诸多课程构建的完整培养体系,在此就课程建设提一些初步设想和建议。

1.立足全局观的基础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室内设计教学仍然是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导,而并不重视对文化观、社会观的培养,典型表现为重技术训练而轻过程管理、重设计手法而轻责任观树立,欠缺人文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灌输使得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教学过程与培养目标相悖,最终导致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和融入职业生活。因此,全过程理论所倡导的全局意识培养显得弥足珍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在类似“设计概论”等理论基础课中有针对性地插入全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关联学科(比如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的相关知识要点,要在专业教育的起始就重视对学生全局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另一方面,全过程理论作为系统性的方法论,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大量工具和手段辅助,比如:在任务分析和归纳过程中需要运用特定的模式框图和文字表格来推动工作进程并输出成果;运用语义学解析法(SD法)对一些重要的设计要素和影响因子展开研究,等等。这些特定工具和方法的运用需要开设独立的课程以进行技能补充,其价值与“装饰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课程大体一致。

2.强调方法论的设计课程改革

在以往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引导进行的设计创作其实停留在一个“狭义”的层面,因其并没有站在一个本该具备的多元性工作立场、更没能真正站到使用者的立场去思考使用需求,工作的重点也只能是针对指导老师的“权威性”任务书进行内容分解和技术表现,而任务书的合理性却未能得到质疑和检验,因此从最终成果折射出的逻辑局限也不言而喻。基于全过程理论的主干设计课程改革,长远来看是必须契合真实的设计流程和周期的,而从短期来看,受当前课程学时所限,可以找寻适当的切入点作局部改革,笔者认为,将“前策划”理论引入概念设计并强化其成效可作为代表性的改革策略。有学者指出策划的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对建设环境的实态调查,二是依据自身的经验将调查资料设计语言化,而这恰恰是目前室内设计教学中严重欠缺的方面。建筑策划大师赫什伯格曾说:“一个构思良好的策划将引导高品质的设计”,但策划过程也需要设计的同步检验,而概念设计正是承担了不断反馈并修正策划结论的工作任务。所以,将“前策划”的研究方法导入概念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保证研究的逻辑性,同样也有大量成熟的工具和手段支撑该阶段工作,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合理选择和科学运用。

3.注重参与性的实践课程改革

实践是设计类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在目前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一般包含考察调研、项目设计、综合设计、技术实习、校企合作等,关注点和涵盖面可以说已经非常完善,但一直以来却很少有能将其有机整合的有效措施,导致课程的目标任务是发散和模糊的、课程之间的承接和联系也往往是孤立和断裂的,所以也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这些实践类课程的真正价值。其实,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异常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体验设计全过程要点并反馈于专业基础学习,这要求我们能尽早将全过程理论纳入实践课程教学视野中。注重参与性的实践课程最需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设计企业的充分参与,能够有机串联实践课程的各个阶段,企业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也能提供各种以全过程理论为指导的典型设计案例,将最新的设计思想和工具方法输入学校。同时,学校的实践课程设置也需全面迎合企业提供的项目周期,并且要求在每个阶段、每门课程中学生都能够带着明确而递进的任务目标参与到项目实践活动中,当然,这样的组织安排也需要与主干设计课程的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的参与配合。

四、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室内设计的专业教育不但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同时也引导着学科发展的方向,这要求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多样化人才。全过程理论作为建筑领域新兴的方法论,经历了逐步被行业认知、接受和重视的过程,其理论价值也正通过实践应用逐步显现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全过程理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张维,梁思思.建筑策划和后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6

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城市的各种需要来决定城市空间的布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做好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天际线。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怎样升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后退。

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升高和降低。

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4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

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

(5)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要保持一致。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7

(一)服装体现职业性

1.色彩运用。

无彩色是黑、白、灰三色,有彩色是除了无彩色以外的其他颜色。无彩色比有彩色更内敛,有彩色比无彩色更活跃。颜色像人一样具有性格,有冷色和暖色之分。比如蓝、绿、紫是冷色,色彩性格是冷静、平和。红、橙、黄是暖色,色彩性格是热烈、活泼。在参加讲座的人较少时,演讲者选择深色的服装,可以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讲的内容。鲜艳的颜色较适合比较大场景或传媒讲座,如果参加讲座的人很多,演讲者可以通过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来增强视觉的穿透力突出自己。教师服装的颜色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因此可根据授课内容与风格选择颜色。浅色显得开朗活泼,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深色显得深沉严谨,可以使现场严肃起来;含灰的中间色易显平和,易产生和谐的气氛。色彩对比跳跃,易产生活跃气氛;色彩和谐统一,易产生严谨的效果;色彩单纯,学生注意力易集中到授课内容上;相反色彩太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衣服颜色搭配的原则是上浅下深,这种组合稳定,更有职业感;上深下浅的组合不稳定,会削弱职业感,这种组合易让人注意到肢体,适合形体教师。

2.款式选择。

服饰禁忌:脏、破、旧、皱、乱、怪、短、露、透、紧。吊带衫、露脐装、拖鞋,性感随意,但应远离学校。教师可以在私人场合,比如在家、逛街、与朋友会面等场合穿着。以西装为例:首先,要合体,否则影响效果。其次,西装里面的衬衣领子和袖口一定要长出西装1至2厘米,避免皮肤油脂污染西服面料。再次,扣子的扣法取决于扣子的数目。单粒扣可扣可不扣;双粒扣要扣上面的一粒或两粒都不扣;三粒扣只扣中间的一粒或上面的两粒;超过3粒的扣中间及中间偏上的扣子。扣子的系法遵循“就上不就下”的原则。穿西装在落座前要把扣子解开,起身后把扣子扣起来或不扣,以防西服扭曲变形。一般而言,同样款式的衣服,有领比无领显正式,有袖比无袖更显端庄,无领又无袖的服装缺乏职业感。没有挽袖,显得很正式;把袖子挽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放松随意。系扣子显得正式,不系扣子显得放松。因此教师在教学场合穿职业装要系上扣子,避免挽袖,显示职业感。

3.配饰选用。

在教学场合佩戴的首饰忌讳:多、乱、杂、幼稚、虚华、叮当作响和摇曳不止。若服装的颜色较暗沉,可以选择夸张的饰品,来突出演讲者。夸张的配饰较适合于大场景远距离的讲座;近距离的讲座或授课不适合佩戴夸张的饰品,因为听讲座的人会注意饰品,难以集中注意力。造型夸张的首饰没有职业感,选饰品时注意饰品不要比本人更夺目,不戴首饰或戴小型且造型不夸张的首饰更有教师职业感。课堂不宜戴墨镜,戴变色镜时需在门口停留两三分钟后再走向讲台。古代戴帽子是见面礼仪,而现代礼仪认为脱帽是对对方的尊重,除非帽子是服饰的一部分。

(二)发型妆容要自然

规范的教师发型要求:整齐、清洁、固定、自然、光泽、美观、长短适中。男士发型要做到五点,即短不光头、前不覆额、侧不遮耳、后不齐领、面不留须。女士发型要做到三点,即短不光头,前不过眉,过肩宜扎起。鸡冠头、黄头发虽然妩媚动人,但不适合教师。女教师留长发,不好打理的,可以买个发卡或发箍固定。教师可以化自然妆,每天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看上去清洁、端庄、大方。

(三)个性化与社会化相融合

教师的仪表形象是教师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反映,是学生认识教师的最先感知。教师个人既想展现个性特征,又不违背教师传统,就要把握好“度”。艺术系的老师留长发,有时候头发遮住眼睛,从头发缝里看人,这些都是“不及”的情况。有的老师把头发弄得像要赴宴,就“过”了。当服装的颜色太多或款式太过,也要注意把握“度”。

(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传统服饰会让学生感觉很落伍,不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品位。如果衣服过透,装饰过多,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需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当服装色彩比较沉稳,在款式上又有现代的成分时,教师在课堂上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现代的服饰过于暴露,而传统的服饰包裹得太严款式又过于陈旧时,可采取二者相融合的方式。比如吊带衫穿在里面,旧外套和它很搭,穿在外面,将两件衣服融为一体,形成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职业形象,效果甚佳。

二、教师礼仪养成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教师公共礼仪形象是教师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中记载:“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自古以来,礼仪就为教育家所推崇。

(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学识上的深造,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严谨治学的态度去熏陶影响学生。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我形象,对待教学工作思想消极、情绪低落,甚至有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学生引向歧途。

(二)言为心声,注重细节

教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做到用词准确、吐字清晰、声音适中。有的教师声音过小或语速过快,学生听得吃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速、语调、停顿和腔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有的教师用一个语调上课,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感。音量以听课者能听清楚而不疲劳为宜,而演讲时则需注意提高音量,满怀激情,才能调动听众的情绪,关注演讲的内容。演讲还需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来协助表达演讲者的情感,展示个人魅力。教师的手势语言也很重要,尽量用手掌示意,掌心向上,若记不得学生名字,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位学生的方式提问,忌用手指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还需掌握说话技巧,要讲究艺术,严话宽说、庄话谐说、正话反说、欲说不说,说得比唱得还好。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欢迎。

(三)举止得体,宽严适度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站姿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姿势,有的教师把手搭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从头讲到尾,也不看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觉得教师不尊重自己,听课索然无味。教师虽然穿着职业装,但是趴在桌子上,也会让人感觉他不在工作状态。南开中学教学楼门口的整容镜上端镌刻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40字箴言也适用于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敏锐地观察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要宽容,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乐意向教师求教。教师还应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遇到不顺心的事,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呢?教师表现得勇于担责、果敢坚毅和宽宏大量,都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三、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探讨教师形象设计与礼仪养成的目的在于树立教师威信,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形象符合职业特点,礼仪合乎行为规范,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热爱教学,尊重学生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晏才宏因肺癌去世后,在上海交大论坛上传了一千多封缅怀晏老师的悼文,学生自筹资金出版纪念晏老师的文集。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职称不高,去世时只是个讲师,却引起了那么多学生的追思和怀念呢?因为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一杯茶,一支粉笔,上课从不带教材和教案,早已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把枯燥的电路课上得简单明白,赢得学生的爱戴。因为没有论文,所以到死还是讲师。晏老师的事迹值得每位教师学习,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才会让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倾注到学生身上。

(二)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比如,教师应该比学生早到课堂,不要带早点去教室。试想,如果老师上课迟到,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学生也会效仿老师迟到。如果老师带早点到教室,学生也会这样做,教室就由学习的场所变成食堂。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愉快的微笑,都像甘霖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加强学习,提高师能

如果不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师能就是本事,就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四)以身立教,教学相长

如今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变,学生才是主体。没有师生的互动,课堂只会死气沉沉。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受学生欢迎的往往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因为他们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教授的知识更有用。因此,教师要多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

四、结语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8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0引言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设计已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一直以来,城市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空气污染较严重,人们希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景观设计要重视生态理念的运用,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景观园林生态设计理念对于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倡导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理念,把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生态理念,才能保证资源消耗最小化,确保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整体效应,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各种生态系统,如植物生态、水文生态、环境生态、污染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等,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系统理论与协调机制是景观设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随着景观设计与生态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景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前生态思想被纳入景观规划的框架。但由于没有通用的生态系统,因此难以将生态系统直接应用到景观规划中。在80年代,景观规划集中于以能源流和物质流为中心的空间构造,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注重功能与景观变化,并迅速纠正了这一缺陷。景观生态学关注土地与景观,利用空间与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一定的美学效应,从而达到目的。景观生态学具有完整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需要任何外部细节。这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方法克服了城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传统差异,显示出协调的整体性。

1.1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根据生态美学设计理论,注重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通过生态园林可以保持身心愉悦、减轻压力。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融合人文、自然、地域等文化特征,确保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景观设计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护好原始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让各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有机生长,保证多种植物和谐共处。生态景观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运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从最初的景观设计到最后的景观建设,都能避免对原有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影响,减少能耗,保障自然的和谐。但是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常出现以各种人为要素代替原有自然环境的现象,从而造成整个城市景观设计的不稳定。应以生态理念指导和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1.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风景园林设计原则包括合理的城市风景和景观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设计。充分考虑设计环境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风景园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需求的极高借鉴,以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艺术价值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人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景观设计与服务意识的互动,强调区域设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特性,将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征融入设计中。采用引入园林景观策略,要控制好品种的引种,既有人工种植草地,也有野生花草。园林设计要建立在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绿色系统与自然形成和谐。运用生态学原理,创建良好的多层群落结构,使多种植物相互作用、共同生存,确保植物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建立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生活环境对景观的影响。其既体现了景观设计的艺术价值,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园林设计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模式

2.1生态理念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1)生态理念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都市型园林建设要考虑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景观设计要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增加地域文化景观魅力。应结合地方环境特色和地方文化,体现园林的艺术价值;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保留当地民族文化,又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生态理念。风景园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保证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应为城市注入艺术文化功能。2)现代城市园林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文精神,又要与城市结构相结合,以合理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和谐的自然空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通过城市结构的详细规划,进行景观设计创新。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保护城市环境,实现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生态规划与城市园林向相结合。生态设计不仅要重视设计,更要重视自然本身,应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优秀的设计师,不应追求随意僵化的设计,而要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潜能。当然,其设计是基于自然本身的限制,例如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可回收的原料,减少建筑垃圾,并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越来越遵循生态学原则,一般来说,一项设计只要与这些原则保持一致,就称之为“生态设计”。可将植物生态净化机制引入湿地设计中,使之与自然水体净化相结合。

2.3园林设计与生态规划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强化生态景观功能设计。注重设计与自然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设计质量。通过对现场材料进行回收,确保材料价值最大化。此外,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景观设计要尽量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否则易产生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与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根据自然演变规律,选择并利用适宜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如森林可转变成森林生态系统,水可以转变成状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环境相互影响,保证城市景观系统的完整性。

3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将艺术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景观设计的前提是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选择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树种。景观设计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充分利用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提高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景观设计与建设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生态文化建设,提升景观艺术水平。

3.2注重丰富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要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由于公众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景观设计逐渐走向多元化,设计的重心逐步向更细致、更独特的方面转移。城市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园林景观设计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城市景观建设带来的压力,也为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即以科技为手段,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园林设计更好地体现设计艺术的价值。

3.3社会环境相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创造社会价值。景观设计既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又要与公共观念相结合,使景观设计更多地被公众接受和喜爱,真正实现景观的观赏价值。要真正融入社会环境,增加公众对园林的使用,适当增加园林的实用性,使园林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城市景观总价值?若城市景观设计不能得到有效改进,会影响设计的可行性,最终造成景观设计的低效。许多理想景观缺乏生态价值的体现。与生态环境相比,许多设计者只注重景观的外观而忽视其内在特色。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方法和技术,而忽略了地域文化特色,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适应,严重影响景观与环境的和谐。

5以生态理念指导城市园林设计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园林设计,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以植物生长特性为基础的发展中城市景观设计为例。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庭园中设置水系,能与绿色植物相得益彰。从环境质量、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相关因素,可使城市景观设计水平显著提高。要设计一个能够达到景观整体效果的生态景观,必须对园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有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优化了园林设计内容,选择合适的绿色植被,根据周围地质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园林建设,采用合适的移植方式,降低园林设计成本,提高绿化整体效果,保证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娄底市通过近些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区的景观设计和其他建设做到了有机结合,首先,娄底城区的道路网络建设和园林景观配合得很好,一路一景、一路一树,造型美观,养护管理精细;城区各式公园广场多,分布均匀,有孙水公园、株山公园、底星公园、石马公园、吉星公园、娄星广场、涟钢青山公园、开发区鸭丝塘公园等。可见,娄底的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基本上同步,外地人第一次到娄底都感受到其城市建设的精致性,园林景观独树一帜。近年来,娄底市人居环境位于全国前列。

6结语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理念为设计依据,结合城市实际进行规划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保障地方动植物生存。园林景观建设应以人的生存环境为主体,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星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J].工程与建设,2019,33(4):521-522.

[2]胡丹彤.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循环思想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7):164-165.

[3]程琳.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J].住宅与房地产,202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