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例6篇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2

【关键词】萨满;装饰语言;造型

一、透过神灵文化展示萨满文化的象征性装饰语言

原始先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上是极其有限的,面对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人类无能为力,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求助于神灵来满足心理需求,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人类为解决生存中所面临的问题,创造了具有精神补偿和平衡心理作用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就是神灵文化,以萨满教为典型代表,萨满教是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黑龙江流域是萨满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萨满文化产生于北方民族的狩猎时代,萨满民族在大自然中狩猎、捕鱼等生存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萨满教的本质等同于其他宗教,是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文化是艺术的起源,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装饰艺术的母体就是象征,原始宗教的灵魂隐于民间艺术之中,宗教作为艺术的载体所呈现,由此可见,象征文化是装饰艺术与宗教文化的介质,原始艺术的本义就是神灵文化的象征。装饰艺术以象征文化为载体传达宗教语言,北方萨满教以一定的装饰形式表达趋灾、避害、求生的意向,萨满文化的象征性装饰语言将人类对神灵的崇拜具有升华和激发作用,萨满文化中蕴含了一定的装饰艺术形式。濒临消亡的萨满文化通过装饰语言中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传达的手段将萨满文化思想内核和其精神实质保存下来,遗存至今。

二、萨满文化装饰语言中的审美表现

作为萨满文化装饰语言,它是以物质文化为媒介,通过直观地反映萨满文化内核而上升为精神文化,萨满教的装饰语言围绕萨满的形象物而表现出来。

如,萨满面具,做法时佩戴的一种法具,面目形象狰狞,给人恐惧感,造型中均反映了萨满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向,其图形图案的构成使用了原始文化符号,萨满面具之所以具有多种造型,与其所起的作用分不开,萨满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萨满面具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彩绘艺术,将粗犷的线条,夸张的造型,厚重的色彩,传神的形象,表现出北方特有的地方特色。色彩明而不艳,主要运用三原色以及黑、白两色。可以说萨满面具是萨满教思想观念的特殊表意符号,其造型被性格化,图案有自然神、动物神、植物神等。

萨满神鼓,又称手鼓、单环鼓、抓鼓,抓鼓以黑龙江流域为典型代表,其同样作为萨满祭祀时使用,具有通神作用的重要法器。鼓形划分为椭圆形、蛋卵形、正圆形三大类。萨满神鼓最初的象征意义是天,也就是浩渺的宇宙。宇宙由天神主宰,而且北方民族崇拜大自然中的山川、树木、日月、星辰、火、风、雨等,鼓面图案和造型以绘制山神、火神、风神等为主体,并且萨满自身也作为描绘的对象出现在神鼓上,称之为萨满神,所描绘的手法不同且形态各异。神鼓的装饰图案与造型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样具有其象征文化。鼓绳和鼓环以及鼓槌、抓环都是萨满神鼓上常见的重要部件,丰富了其萨满文化装饰艺术的表现力。

萨满文化装饰语言的审美表现,是以神灵文化为载体用有限的表现手法表达无限的精神,但这种有限的表现手法却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萨满文化装饰语言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向,这源于萨满文化装饰语言的象征意义。

三、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言对现代设计艺术表现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象征性装饰母体直接影响现代设计的艺术表现,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言的生存与发展也不例外。现代艺术设计都可以从原始象征中找到溯源,无论装饰艺术如何传承与变更,但象征性装饰语言的传统思维方式已成为思维定势。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在冷漠、生硬、无生命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里,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碰撞、再创造,使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崇尚自然的心理得以满足。萨满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象征性装饰语言对现代设计艺术表现的影响也使现代设计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魅力。萨满服饰中的传统纹样,如云纹,在当代设计上我们仍然使用着,纹样本身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形式上又具有美感,云纹与北方萨满崇天有关,象征着云涛、波浪,同时云纹又寓意高升和如意。现代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中我们经常融入云纹这一符号,并且将这一符号的理念,装饰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合理的运用。

萨满装饰语言的构成要素,如点、线、面的运用,萨满形象物造型的形式美法则,都让我们体会到萨满文化并非因艺术而产生,但它却将艺术强化,其通过一种神灵文化为装饰艺术提供内在的依据。如萨满服饰对现代流行服饰的影响。萨满文化装饰语言的审美意蕴注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使现代流行服饰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将服饰赋予了生命力。萨满图腾符号,通过简洁线条、抽象的造型勾勒出了原始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对象,这些图腾符号具有时代的气息和民族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同时也将人们的寄托、意愿图形化、装饰化,将这些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将萨满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交融、发展。

萨满文化影响着现代艺术,更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以及审美取向。萨满文化的象征性装饰语言不仅来自于视觉形象,它的魅力所在是能够唤起人们对艺术品的联想,随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与时俱进,原始文化已逐渐削弱,但由于人们传统的认知模式和审美习惯呈现出万变不离其中的恒常性发展趋势,因而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言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受萨满文化观念的支配与影响,人们在现代设计艺术表现上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将艺术设计赋予时空穿梭、文化交陈互处,由此可见,原始崇拜观念已占据现代设计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现代设计中萨满文化的影子已随处可见。

【参考文献】

[1] 孟慧英.著.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10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3

在时代的潮流中,陶瓷综合装饰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层次方向发展,并尽可能地发掘和发挥各种形式语言的特点,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带给了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装饰感、形式感和色彩感,并以不拘一格、不求一致的新颖、多变思维,成为了一种具有欣赏性、实用性、消遣性的表现形式。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促使陶瓷综合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创造、变化和发展。坯体装饰、色釉装饰、彩绘装饰等装饰形式有意识的综合运用,产生了质感对比、肌理对比、光泽对比,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综合装饰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艺术创作是通过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才得以完成的,艺术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基于形象物质的感性中蕴藏有意识的精神内涵。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形式又因材料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探讨装饰技法如何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传统的技法上展开多元化、多视角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把全新的、个人化的创作理念注入于特定的装饰技法,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时尚潮流的新装饰风格和装饰语言。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审美特征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为造型艺术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泥料、颜料、釉料等)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在动态中求得完善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与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独特性就是指其特有的陶瓷材质所表现出的特殊性。陶瓷的独特性在于其是“土水火”的艺术,尤其是每一件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要经过“火”的洗礼。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融合了坯体、色釉、釉上彩、釉下彩等艺术表现形式,并最终通过窑火烧造来获得成品的,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往往是体现现代特征的艺术,从而在审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特性和个性面貌,在作品形式表现上运用象征意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因而在语言、观念、审美认知上较之传统陶瓷装饰不再局限于审美与实用的结合,往往更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悟及其想象发挥。由于现代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艺术观点、审美情趣的不同,艺术家的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也呈现个性多样,从而艺术创作过程中在表达主题、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等的运用方面便更加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着眼于陶瓷艺术本身,任何陶瓷综合装饰作品都综合了泥、釉、彩料等陶瓷材质载体以及技法上的刻划、绞胎、斗彩等,从而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品便具备了统一完美的审美特征。同时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往往吸收其它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书法等的长处,将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融合到陶瓷艺术中来,使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具有更浓厚的艺术感召力,从而实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正是由于吸纳众多艺术形式的长处,能够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情感性真实情感是任何艺术都不可或缺的。从事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不仅要关注作品表现形式的趣味感和作品的主题内容,而心灵情感的表达才是最终根本的目的,它是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创作的基石。现代陶瓷装饰综合装饰应当围绕创作者的自我感知和心灵情感,通过个性独特的方式来观察、理解、思考,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侧重地、有选择地表达创作者的个性理念,从而让作品的胎质、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块、面、点、线传达给人们一种气息、一种境界,最大限度的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艺术形式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具有在艺术审美上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并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表现在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作品有民族气派和艺术风格。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传统装饰形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陶瓷装饰中加以综合运用,不仅体现了现代时代意识,也赋予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新的时代感。注重人的内在心性、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伦理等因素,这是中国传统“物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这些中华文化特征的内涵在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艺术审美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本民族在某一时期社会基础及经济生活的影响,因而民族性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色并不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千丝万缕,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既有传承的因素又有现代创新的格局,民族性与时代性形成的辨证统一使作品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艺术品的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时代性是在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起来的,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是现代时代变迁与发展的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现代新时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现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结语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4

通过摄影机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最初产生的动因并非是平面设计的要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它与平面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最终与图形融合,形成了一种重构的审美形式,对平面设计的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摄影的诞生对平面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两者之间逐渐实现了越来越紧密的融合。这种融合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毋庸置疑,这种融合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早期的摄影器材虽然简陋,却已然具备了较好的瞬间捕获场景和事物的功能,大量真实的社会生活图片及优秀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术诞生之前的平面设计图形相比,更加真实、生动和准确。而这些特征也正是近代杂志、报纸、书籍插图设计所需要的。于是,摄影和平面设计在以上这些领域开始了必然的结合。这些结合多数是具有实用性目的的,即使其艺术性还不尽如人意。真正使摄影和平面设计在艺术层面上的结合,应该是20 世纪 20 年代在前苏联与德国享誉一时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设计师们。他们将现代绘画的造型和空间概念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版面中综合运用照片叠印、拼贴等技法,结合几何图形的线条与强烈的对比色彩造成非常刚正有力的视觉冲击,因此作品就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见图 1)。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平面设计进入发展高潮,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得以应用。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涌现出新一代设计师,他们更注重个体观念的形象表达,注重平面设计的感性效果,并大量运用了摄影和插图结合的设计手法(见图 2),自此,摄影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得以全面推广[1]。通过历史事实的梳理可以看出,摄影与图形的结合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两种艺术语言自身自觉的艺术诉求决定的,这种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将来平面设计的发展进程中也必将继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合理的发展。

二、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比较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各具审美特性。这两者的审美特性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一些差别。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两种艺术语言的重构成为可能。在研究这两者以何种形式重构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它们的审美共性和审美差别。

1.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共性摄影与图形虽各具特点,但其审美特性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一点是两者重构的前提条件。摄影与图形的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摄影与图形都具有捕捉事物基本特征的审美特性。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讲到:“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2]而“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56。摄影和图形都属于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它们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准确地把握物体的形状,也即事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摄影与图形都具有较强的审美表现能力。作为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摄影和图形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在二维空间中实现三维空间的再现或模仿。

第三,从审美功能上讲,摄影与图形都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摄影和平面图形设计自诞生之日起,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大众传媒方式,即使是被用在纯艺术创作之中,这些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也都逃脱不了大众的审美与评判。因此,不论是摄影还是图形,二者都是集信息传达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并且只有当信息传达的任务被充分完成的时候,它们自身的审美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确立。

2.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差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还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审美差别的。

首先,虽然两者都具有在二维空间再现或模仿三维空间的能力,但是,其模仿的程度显然是存在着差别的。图形的设计是构成空间的设计,它对于三维空间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或不准确性,而摄影则是三维空间的直接反映与再现,这种模仿的准确性比较高,是图形语言无法实现的。

其次,摄影与图形虽然都融汇着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审美创意及审美情感,但是这些审美观念在两种艺术语言中融汇的自由度是不相同的。图形语言的运用比较自由,因为图形的设计可以源于某个概念、某种认知抑或某个形象。设计师可以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受限制于约束。然而摄影的创作却没有那么自由,它一般要以三维空间作为创作依据,要靠摄影师独立的思考与操作将这个三维空间提炼或转换成二维空间,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其创作的自由度明显低于图形的设计。

三、 摄影与图形重构后的审美构成形式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各有千秋,因此,这两种艺术语言重构在一起时,如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同存异,那就必将带来卓越的审美效果。许多设计师在如何将两者重构这一问题上都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其所探索出的两者重建的审美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李西斯基大量地使用摄影蒙太奇手法,将摄影与图形重构在一起,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再如罗德琴科在为马雅可夫的诗集创作插图时 ( 见图 3),运用摄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照片素材统一在一个图形空间之中,使它们产生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从而制造出新的视觉及心理含义的画面空间等。

在各种重构方式中,意大利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创意颇具特色。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图形设计将原本的数码摄影进行解构,并再组合,所以一些作品颇具立体主义的风范(见图 4)。

这种解构与重组打破了摄影的原有模式,造成摄影与图形间的一种视觉矛盾,成功地挑战了传统的视觉方式。形成解构的图形设计无论从线条上还是色彩上都极具现代感与装饰感,与解构之后的摄影恰如其分地重构之后,形成了兼具现代特色与装饰效果的艺术作品。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多以暗色调为主,许多作品常常以配以大面积的黑色作为背景(见图 5)。这种暗色调与大面积的黑色背景恰恰使得画面不会因为图形设计的装饰感过强而显得繁乱喧闹,反而让背景与前景的解构和装饰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冲击。

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中,致力于摄影与图形重构形式探索的设计师不乏其人,此处不再一一赘述。而需要明确的是,艺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摄影与图形的重构也不会止于当今的各种重构形式。设计师们将会不断地探索,找出更多的重构构成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四、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审美属性在其众多属性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不具有审美价值,那我们就不得不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对于平面设计这一艺术门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一种设计形式不具备任何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那么对于它的任何讨论和探索都将是徒劳无功的。根据设计美学理论的说法,设计美可分为材料美、结构美、形式美和功能美等构成要素,而针对摄影和图形这种重构形式,我们将从结构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审美意义及审美价值。

1.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结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3]美学家 M 李普曼曾经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由此可见,结构美是一切审美,包括整个设计美的基础,而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则丰富了结构美的构成方式,对设计作品的结构审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相组合,扩充了设计作品的结构组成,使得设计作品的结构更具层次感,画面也更加丰富。例如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设计作品,如果只具有单一的摄影或图形,其作品结构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但当设计师用艺术的手段将两者重构之后,作品的结构立即呈现出惊艳的效果,其结构美瞬间就能打动人心。

2.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形式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形式美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状、线条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对称与均衡等,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其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形式美则指各种设计素材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和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歌德曾经说过:“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有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与对比等,这样的艺术作品看上去就会觉得美丽。”因此,形式美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对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

首先,从形式上讲,这种重构形式符合形式美的审美规律。形式美的审美规律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规律是图形这种艺术语言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的,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些形式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加强、被突出了。例如在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中,其图形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是一种富有节奏性、具有不对称特征及强烈对比性的形式美。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种节奏感、不对称感及强烈对比就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它的形式美感被强化了。两者的重构既在审美形式上显得矛盾对立,又在最高审美层面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这种形式美感是单独的摄影或图形都无法实现的[4]。

其次,这种重构形式在形式美的意义上实现了两种艺术语言审美特性的互补。摄影的审美特征是具体、详细而缺乏概括性、抽象性的,而图形的审美特征是抽象、概括却缺乏准确性的。将两者的艺术语言重构在一起则实现了两种审美特征的互补,使得设计作品的形式美既具有抽象美、概括美的简洁,又不乏具象美的细腻,从而达到了形式美的又一新的高度。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5

关键词 水彩艺术 美术学 价值

1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特征分析

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特征大致可从三个方面认识:首先,水彩画艺术主要指除了绘画形式共有的各种基本构成元素(点、线、形状、结构、色彩、明暗、肌理)和由此衍生的构图原理等可视的形象语言外,同时拥有自己本体语言的艺术。即以色彩造型为目的,借水作画,以水载色,水随色、形随水,使“水、色、形”同时到位,产生出水彩画语言的述说效应。从而在笔浸彩润的作用中,形成水意的趣味、色彩的概括和用笔的洒脱等等特有的随机性、朦胧性与抒情性的审美特征。其次,是水彩艺术的现代性。它突出表现在观念的更新和反叛传统,并大量借鉴和融合其他画种有助于水彩艺术发展的部分,进行现代造型特征和新材料媒介等方面的改革。在表现形式上,呈现抽象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出现了对传统水彩的叛逆和眷恋并存;风格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现象。第三,由于现代水彩艺术宽泛的综合性语言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所以美术学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载体,从方法技能等层面着手把握艺术规律和操作技法,发展多种思维方式,培养个体的审美感觉、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教育效应的特征。由此,我们便有了对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特征的粗线条印象:它是借助现代艺术观念、绘画语言和水彩画本体语言而确定的一个名词概念,是各种绘画艺术共同特征与水彩艺术个性特征的总和,在材料媒体和形式技法方面具有很宽泛的包容性,尤其在水的用法方面,成为众多语言里的核心。另一方面,“美术学”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意识,如串缀珍珠的线索,穿越水彩的各个语言,使之汇聚一脉,支撑着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

2现代水彩艺术所具有的美术学价值

2.1情感价值

在美术学中现代水彩语言的水、色、形是唤起人们情感体验的载体,因此它具有的情感价值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表现在对水彩语言的理解、视觉领悟、精神的愉悦和理智上获得的启示。主要有审美选择和审美情趣两项内容。审美选择指视觉对水彩形式的感受和用水彩语言对事物倾向性选择的“视觉态度”,通常指经过训练后充满情感的审美眼光,如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换言之,即用超脱实用目的的纯水彩审美的眼光来选择和发现美的事物。如江南古镇,专注于它的砖木结构,街巷布局,就是实用的眼光;观赏其老屋石桥、错落起伏等构成的形状和黑瓦白墙、青山绿水等雅致的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审美情趣指从水彩艺术中领悟到的形式感受、深层内涵和画家的智慧与审美趣味。从表现效果看,倘若“轻盈潇洒、酣畅淋漓、朦胧空灵、明快飘逸、似与不似”是水彩形式美的标志,那么这些就是可感知的审美符号。人们经过欣赏感悟到这些独特的情感氛围,使深幽和超人的感受日趋强化,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如观赏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大潮-百年沉浮・百年奋进》,“朦胧”的美感在其中得以极致发挥的奥秘,靠的是巨大的铁锚在水的有意无意中流动产生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隐喻与暗示,物象在清晰与模糊间充满了神秘感,“似与不似”的不确定形和微妙的色块组合,造成审美意境的无穷遐想。

2.2创造价值

首先,首创性。指水彩创作中蕴含的新颖性、_拓性和创新上的“第一次”。大体可分创新意识和创作样式两个基本因素,前者指主体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观念,属潜在的能力;后者是画家综合创造能力的外在物化。两者往往交错融合着在实验性作品里出现,其主要精神是对一切规则的背离,标新立异,追求发现和表现前所未有的原创感受。如《风景速写》系列采用水溶性颜料和彩色铅笔将具象与抽象结合,探索水彩抽象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画面形象已不再囿于客观再现,一种智性的抽象化倾向日渐强化,而形式元素的独立表现价值则益发得以彰显”,“不仅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艺术观念的潜在变化”。第二,灵活性。泛指碰到难题能摆脱固定的心向作用,而表现新的思考方向的变通能力。水彩艺术里指运用的跳跃式、流动性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控制能力。作画中,水质的流淌渗化提供的偶然机遇和积淀意识触发的信息往往超出了事先的思维定势,其中饱含的许多已知的和未知的契机和希望,需要在材料的不断对话和交流中灵活地抓住机遇。另一方面,这种落幅后难以预测的变化效果也给水彩的表现带来一定局限,这种局限又正是水彩艺术特殊美质之所在。因此,它象一柄双刃剑,既是水彩之累,又是水彩生成之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断超越和不断创造原创性作品的终身课题。显然,灵活地随机处理这种关系,在相互补充中完成创作,是解决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3结语

总而言之,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术学价值不但渗透在各个价值形式中,而且其本身也包含着其他价值的质素。它并不是独立的封闭世界,而总是处于和其他价值相互渗透的状态中。仔细研究各种有价值的艺术,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更多的是相互通融,差距往往表现在不同的视角或对同一道理的不同表述。选择现代水彩艺术现象引出的对于美术学价值的想法,实际上是寻找它的最佳座标,研究它的基本教育潜能,以唤起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其蕴含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凯煌.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的反思[J].艺术评论, 2011(2):97-100.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6

【关键词】陶艺;个性;现代艺术特征

一、现代陶艺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速度,影响并促进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工艺师相互学习交流,以及不再单纯的以材料为类别加以分类,这些观念的转变也反过来影响到陶瓷艺术的发展,使得陶艺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化烙印。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家、工艺师借助了陶瓷这种材质,用泥性多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理想、人与自然的新兴关系和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态度。

2、分类

2.1材质分类:陶器,含有氧化锰等着色杂志,往往是自然呈色,烧成温度较低,产品不易开裂,运用范围广。

瓷器,常见的有长石及绢云母质瓷器、骨灰质瓷器和滑石质瓷器等。

炻器,日本习称的一种半瓷半陶制品,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过渡产品,能源消耗低。

2.2功能分类: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陶艺自发展以来,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至我们日常所用的陶瓷器皿,大至公园街区的公共艺术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意识的文化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陶瓷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耐腐蚀、耐风化的物理特性,渐渐的被建筑师、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二、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特点

1、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现代陶艺最主要的特征。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根本区别,是其对陶瓷实用功能的彻底抛弃。虽然保留其传统陶艺的材料工艺和某些装饰手法,但无论从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本质不同,现代陶艺以一种纯艺术的形式、多样的审美观念、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跨进了现代艺术的行列。

2、观念与个性。观念与个性是现代陶艺表现的内在精神。现代陶艺的观念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基础之上,与现代文化潮流和审美价值取向相吻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代陶艺的个性,是陶艺作品反映出的独特的形态、色彩、公益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它们所表现出的陶艺家的个人情感和理论。

3、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是现代陶艺的外在表现。材质的粗糙光滑,形态的扭曲与端庄,釉色的完好与瑕疵,都已成为现代陶艺表现的语言元素。新颖的造型结合得当的材质,再配以恰到好处的烧成效果,正是现代陶艺的特征所在。

三、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中材料的语言

1、制作材料。陶艺的制作材料一般可分为陶材、瓷材,也可以是两者结合。此外,现代陶艺中结合其他材料的创作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陶瓷与金属、陶瓷与木材、陶瓷与竹材、陶瓷与纤维等结合,我们通称他们为陶艺的综合材料应用。

2、质感的表现。质就是陶瓷材料的材质美。胎色、釉色、材料每种材料呈现不同的质地与美感,并赋予材料各自美的语言。质是综合装饰,是陶瓷语言自身的一种内在美。各种不同的材质,有其自身的语言内涵,陶艺家需要掌握材质的属性和语言,才能更好的创作出新的作品。

陶艺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偶然因素,体现在陶瓷作品中有些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1、存在形态及表现手法

1.1 存在形态:陶艺作品的外在形象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状态。一般分三类:一是平面形态。以二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壁饰、挂盘等;二是立体形态。以三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雕塑、器皿等;三是观念、综合形态。平面与立体形态的结合。如装置、景观陶艺等。

1.2 表现手法:指陶艺作品的主题内容外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显现的形象特征。

1.2.1 具象表现手法。指作品侧重于反映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细节真实行。一般是人们首席和可认知的具体形象。

1.2.2 抽象表现手法。相对于具象而言,抽象表现不具体的反映现实生活候总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食物和现象,而是借助造型语言候总的形态、色彩、纹理等抽象原色,运用形式法则和构成原理来创造和表达特定的观念和感情,是现代陶艺创作中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1.2.3 装饰性表现手法。指陶艺表现中追求的一种唯美倾向,它既不同于完全具象写实的表现,也不等同于无具体内容的抽象形式。夸张的造型和精良的工艺制作是这类作品的主要外在特征。

2、装饰的运用

陶艺成型后,装饰效果是创作者个人意念的进一步发展,有以泥质本身效果来表现肌理的素陶;也有在未烧的坯上,用色料彩绘的釉下装饰;也有在已烧好的瓷胎上进行加彩的釉上装饰;还有施颜色釉来作装饰的颜色釉装饰。这些装饰方法之间还可以相互穿插使用,使陶艺作品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综合装饰。因此,装饰手段同整个陶艺创作过程密不可分,制作者必须根据造型来考虑装饰手段,这样才能使陶艺的表现新颖别致。

3、绘画的运用

绘画的题材内容、形态样式、空间关系等因素是陶艺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情感表现以及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在陶瓷的装饰中釉下和釉上的彩绘形式多样,这些彩绘形式的结合我们称之为综合彩。这种综合彩的装饰手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现今的陶瓷装饰中运用广泛。陶艺家不断将新的元素注入到装饰中,是综合彩更具现代情趣和审美需求。由于色釉的特殊性质,陶艺家往往会把两张或是两种以上的釉有机结合起来,使色釉在烧成中,互相渗透、自然流动,形成釉的新貌,这种方式的使用往往是陶艺家利用釉的色泽对环境和氛围的一种烘托表现。

五、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中的个性与情感

在现代艺术中,陶艺已作为一个独具品格的艺术门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现代陶艺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艺术创作过程极其价值,开辟了现代艺术的新天地。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塑。它从传统中走来,但人们更多注重着它的现代品质。

有个性的陶艺作品,其中必有强烈的自我精神的肯定。正如当代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所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已经成为蕴涵着中国当代心理结构和集体无意识层面丰富内容的文本,成为世纪末中国心灵史的一段索引;表现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人性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这种审美价值的阐述面对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艺术家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于长敏.陶艺创作实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吕品昌.陶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3]孙晶.陶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任杰.陶艺设计与制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