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例6篇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

    [关键词] 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基础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采用其他计量基础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种由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转为以历史成本为主导、多种计量基础并存的变革,表明我国会计计量取得革命性进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会计计量的有关概念

    会计行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其中确认和计量是核心。所谓会计计量,就是指对会计对象内在的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价值运动,而价值运动又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就存在按历史价值还是按现在价值计量会计要素的选择,由于价值往往由交换价格代表,那么就存在按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按潜在交易价格计量会计要素的选择。作为会计计量的组成要素,计量基础是会计计量对象的数量化特征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会计计量基础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和流向(流入、流出)两个方面考虑。计量基础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金额。

    二、多重会计计量基础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这种计量基础在提供具有充分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会计信息,正确反映物权、所有权转移,合理配比收入与费用,均衡各期损益,公允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这种单一的计量基础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本质属性和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1.多重会计计量基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的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历史成本是经济资源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其实质是业务发生时的公允价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当公允价值被记录下来,就成为账面上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能更好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可见,公允价值计量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2.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多重会计计量基础。当处于静态的经济环境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企业产出中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但是当处于变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此时,资产计量基础就有必要由历史成本转向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相关性缺陷越来越突出,而价值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则成为能够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相关的计量基础。因此,现代会计计量逐渐以价值取代传统会计所强调的成本。由此可见,会计的多重计量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3.多重会计计量基础也是为了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逐渐将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引入金融工具的计量实务,并且逐步扩展到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

    三、多重会计计量基础的运用原则

    1.多种会计计量基础运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同质性。即会计计量结果应与会计对象、会计报表项目以及会计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保持一致。

    第二,相关性。即会计计量结果尽量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第三,可靠性。会计计量结果应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且能如实反映其应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所依据,并能被其他人员所验证。

    第四,合法性。会计计量过程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不能违规操作。

    第五,可比性。即会计计量方法前后期应尽量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则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2.多重会计计量基础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原则

    (1)价值计量基础已引入到会计基本准则和大部分具体准则,涉及面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以独立的计量基础在我国新基本会计准则加以规定之后,自然应在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但确定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运用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小范围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相应降低;而大范围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事实上,我们运用这些价值计量基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是小范围运用,不仅会使信息的相关性得不到提高,还可能使信息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是因为,企业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虽然是分项目披露的,但总体而言,更是一种汇总的会计信息,这种汇总的信息需要建立在可靠和可比的分项目信息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在个别会计准则项目中运用这些价值计量基础,就会导致因各个分项目所运用的计量基础不同而引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相关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些价值计量基础的较大范围运用,就成为理性的选择。

    (2)新准则对价值计量基础运用谨慎,即非主导性和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较为广泛地运用了这些价值计量基础,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占主导地位,即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在具体准则中,几乎所有用到价值计量基础的地方都一般规定要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用价值计量基础进行计量。另一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价值计量基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着不同,或者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价值计量基础,是因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价值计量基础的完备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价值计量基础,必然会带来价值计量基础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是,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由价值计量基础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资依赖的证据。价值计量基础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抑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都需要主观判断,从而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在现实会计环境下,对价值计量基础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乃是最优选择。

    四、五种计量基础的具体计量方法

    1.历史成本的计量。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买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等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里,有关资产负债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现金结算业务确认的历史成本。指按照购买资产时支付的现金确认历史成本,即企业购买某一项资产按照其市价所支付的买价及其附带成本等全部金额。比如,工业企业购进材料的历史成本,根据其购买时所支付的买价、运输费(扣除一定比例的增值税)、装卸费、保险费等杂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税金等确认。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购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付现金的情况很多,除了一般纳税人的材料等存货需要扣除增值税计入进项税额外,其他财产的实际成本一般就是企业所支付的全部支出。若以企业非现金资产偿还其价款,其市场价格其实就是直接的、现实的公允价值。同理,上述资产购进业务发生时,若不能及时支付价款而产生的负债,其历史成本的确认金额与资产相等,也就是准则要求的“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是非货币性资产以公允价值确定的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根据资产公允价值直接作为实际成本入账。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五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重置成本的计量。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如某公司盘盈设备一台,设备重置完全成本为10万元,估计有五成新,则该设备按重置成本入账金额为5万元。

    3.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如某公司2006年12月31日库存甲材料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为10万元,现行市价为9万元。该材料用来生产的A产品销售价格为15万元,估计生产成本为16万元,材料进一步加工需要发生的加工费为6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0.5万元。则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5-6-0.5=8.5(万元)。

    4.现值的计量。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方法折合成的当前价值。它主要分为复利现值和年金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因素。”现值计量基础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很多。

    5.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经逐步在各行业中普及和贯彻。在此背景下,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页愈发受到企业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水平的高度和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这不仅是企业自己的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资料的合法权利,给企业的资源分配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

关键词: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所谓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类基础性工作的总称,是财政经济工作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性工作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会计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设置、会计凭证的保管和填写、会计凭证审核、会计账簿建立、登记、核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会计档案的保管等等,可以说涉及到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上述工作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但是也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工作质量,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与运作,各级财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水平,以此作为建立良好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每一名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做好每一项会计基础工作,才能确保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一家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将对其财务管理工作及其经营效益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大部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分析,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单位管理层未能深入学习《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律法规,导致对会计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因此难以对会计工作进行科学部署,也很难保障企业会计资料的准确、完整,甚至有些企业负责人还加剧了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程度。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到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认识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认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迎接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导致整体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一些企业甚至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要求,不惜无视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最终形成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二是,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和人员,甚至还存在无证上岗,利益关系勾结等情况,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层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辅工作,不需要花费心力,于是在聘用财会人员方面也是草草了事,导致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流动性较大。很多财会人员对于企业根本都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无法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也就难以避免。三是,一些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还未形成,因此难以知道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由于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很多企业内部并未建立起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无章可循,就很容易出现核算随意、处理不规范的请。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会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跟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导致未能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久而久之,也就被束之高阁。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未能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较模糊等都是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主要问题。

(二)成本核算未能严格按照开支范围进行成本计算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税款缴纳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同会计制度的要求相违背。一些企业将本来应当计入期间费用的开支直接计入成本,而将本应当计入成本的开支又直接计入工资构成中。成本的计算没有严格根据生产周期进行划分,材料领用的消耗额远远高于企业生产产品所需的定额消耗量,材料领取过程中的规范情况较为严重,未能按照规定办理退料手续,导致很多材料在生产环节中浪费。此外,企业对于生产费用的核算也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企业将生产费用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者不按照发生时间及时入账;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中,有完工成本负担;对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共同费用,不论实际如何分配,通通计入工人工资,即便这些费用并不是都同工资相关。鉴于上述因素,很多企业的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往往都不是按照开支来确定成本金额,而是根据最终利润倒挤出来的。

(三)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因此导致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还因为工作待遇、发展前景、职业规划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入。一些企业考虑到自身核算的便利性,在聘用财会人员时不惜任人唯亲,在对方根本还未取得会计从业证的时候就让其完成会计工作,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即便是后续获得了会计从业证,这部分从业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都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客观要求。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在建账、记账的过程中,随意性极大,手续漏洞百出,账目混乱,差错层出不穷,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导致会计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财务分析,未能准确编制财务报告附注,外部信息使用者难以了解全面的财务信息,企业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也十分有限。更为糟糕的是,一部分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问题,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完成会计基础工作,缺乏经济独立性,甚至为了帮助企业偷税漏税获取利益不惜做出违法行为,这些问题都将可能引发风险,使得企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

二、提高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不高同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管理松散,很多财会人员的责任心较为涣散,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企业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当深入学习《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从上而下得到贯彻与推广。对于企业财会人员来说,只有管理层重视了,才会有条件学习相关政策,提高职业责任感,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强化理论认识,提高实务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发挥自身的能量。

(二)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管理,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严格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工作。会计核算需要以正确的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机制为基础,原始凭证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数据等直接或间接资料,原值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资料,同时也是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关口。鉴于此,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应当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入手,从规范原始凭证格式、完善审核步骤等方面抓起,从而实现只有要素齐备、金额准确、手续完善的原始凭证才能够作为企业首付款的依据入账。其次,企业还需要做好针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工作。财会人员需要通过记账凭证才能完成账簿登记,在此环节中,要重视对原始凭证的进一步核对,确认准确无误,才能够填制记账凭证。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实施了会计电算化,采用的会计软件还需要经过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企业要重视对财会人员的日常教育和专业培训,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合规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首先,由于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为了自己的私立而不顾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产生做假账、篡改财务数据等情况,就会对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其次,企业还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水平。通过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养会计人员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帮助会计人员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讲授、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逐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确保会计人员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式。其次,企业还应该提高自身财会人员的准入门槛,将会计基础工作也作为会计人员晋升的考核范围。与此同时,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真正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会计人员通过某一级别的资格考试后,能够有会计监管部门或者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直接到其供职的单位,对其实务操作水平进行认定,这有将理论和实际共同结合起来的职称考试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才能有助于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业务量较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强化管理,利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这一良好契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备性,从而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与监管,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来看,之于企业和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和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要有加强监督和管理的意识,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经济秩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让会计基础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玲.浅谈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263.

[2]李洪波.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J].时代金融,2015(29):175-176.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3

关键词 CBE OBE 基础会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36

Abstract CBE model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model; OBE is the "results 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basic accounting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is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BE&OBE model.

Key words CBE; OB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奠定良好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未来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时轻结果等问题,借鉴CBE和OBE教育模式,倡导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讲授与学习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时与结果并重的改革理念,有效促进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与问题

1.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表征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部分则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掌握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三部分,目的是让学习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会计基本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并为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难得多;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大都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往往会形成某种预设,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易于掌握。这种鲜明的错位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了学生认为基础会计课程难学,教师感觉基础会计课程难教的局面,于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不易达成。

形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割裂了会计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会计课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二是基础会计的实践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真实的会计岗位情境不相适切,模拟实训与真实业务相脱节;三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设定过于模糊,结果考核缺乏明晰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教学目标与结果考核相脱节;四是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评价内容以理论和模拟业务处理为主,缺乏会计岗位业务的真实情境,考试评价与岗位实际相脱节。

2 CBE与OBE教育模式及主要特征

2.1 CBE教育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为本教育”,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随着职业界对实用技能的重视和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后受到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和斯金纳“程序学习”等教育理论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

CBE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岗位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基础,其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和职责作为出发点,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和社区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协调一致。CBE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为初学者或新手,新学习一门课程或专业,通过满足岗位要求的技能培训教育获得职业能力。

2.2 OBE教育模式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结果为本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兴起的一种与CBE相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缘于西方国家更多地关注教育输出并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而产生。“以结果为本教育之父”――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于1994年出版了《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提出了“结果为本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斯巴迪认为:“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意味着清楚地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即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成功。这意味着,应该先对学生能够做到的重要事情有一个清楚的规划,然后组织课程、教学、评估,并确保这种学习的最终实现。结果为本的教育的关键在于:一是制定一组明确的学习成果,围绕这些成果的所有系统元素能够被聚集;二是在系统中建立情境和机会,提供并鼓励学生完成这些重要的成果。

3 基于CBE和OBE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从当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CBE和OBE教育模式的特征的比较分析看,CBE和OBE教育模式具有教学目标具体明确、能力培养一贯遵循、成果考核清晰量化等显明特征,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成果考核相匹配,易于贯彻和衡量,这些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适切的指导意义。

3.1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CBE与OBE教育模式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而具体。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提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会计师,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名会计师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近年来,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为合理确立会计教学目标,恰当组织会计教学提供了依据,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2007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未来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做出具体规定。

为了达成CBE&OBE教育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吸收企业CFO(财务总监)以及会计学科教授、会计职业能力资格考试有关专家组成教学目标设计咨询组织,根据社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和专业能力要求,确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输出结果,从而反向设计明确、具体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基,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其业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基本技能的细节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比方说最容易忽视的填写票据,翻打传票、凭证和账簿装订等细节,教师要在这些细节培养过程中形成学生细致严谨的职业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培养一贯遵循

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OBE 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能力培养方面,CBE与OBE一样,都“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教育者应要求学校创造学习成功的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未来为导向,重新修订和改革专业要求及教学大纲,还应针对现有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要求实施教学手段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对目前和未来都必要的活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按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和水平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可以从会计职业认知、会计从业技能认知、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认知、会计核算专业知识认知、会计工作规范认知、会计综合能力训练六个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其次,应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是基本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在模拟手工会计实训室进行,包括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和装订账簿等等;综合技能实训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留出一到两周到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让学生真实感受各个会计岗位角色,轮换完成会计岗位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训练。最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讲授原始凭证审核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借款业务时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教学法;讲授凭证和账簿装订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举行翻打传票比赛、点钞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3.3 结果考核清晰量化

OBE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指在一段学习经验结束之时或之后,关于学生学习的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OBE教育模式要求老师要把每个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牢记于心并且将它作为指导和评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CBE和OBE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最终都转化为学生未来工作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这样的结果在考核中是清晰的、量化的、可操作的。老师和学生要时刻知道他们正在努力达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

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和过程性很强,因此,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宜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标准和方式见表1。

4 小结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CBE和OBE两种教育模式在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行之有效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基础会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或者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它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教师对CBE和OBE模式理解不够透彻,具体考核工作量较大等等。此外,借鉴 CBE和OBE教育模式来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还需要学校给予政策上的保证和制度上的保障,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总之,我们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借鉴CBE和OBE两种教育模式,并将两者的优势有效地融入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中。

参考文献

[1] 卢竹.加拿大社区学院CBE模式与OBE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4(15).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基础;原则基础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wWW.133229.Com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有弊端,而从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正趋向于从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那么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在会计准则模式上做何现实选择呢?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仍坚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制度近乎于规则基础模式;我国会计准则中则结合了原则基础模式和规则基础模式,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会计报告的要求等,虽然需要大幅的修订,但是可以视之为偏向原则基础模式,而具体准则采用“准则+指南”的形式,更偏向规则基础模式。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并非纯粹的原则基础模式抑或纯粹的规则基础模式,而是二者的结合。

如果盲目跟进美国的会计改革动向,则意味着我国要从当前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结合的现状而转向原则基础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一则,从前述理论分析可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二则,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这一会计改革的趋向是否可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才可定论。三则,美国处于准则完善阶段,而我国处于准则建设阶段,二者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特点入手对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剖析。

(一)会计的文化环境

按照hofstede所提出的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权距大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而美国的文化环境恰恰相反,它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属于权距小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小。由gray会计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可知: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会硬性规定会计程序以减少自由选择的争议,权距大的社会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接受教条式的会计规则,规避不确定性意识高的社会为减少未来的疑虑或难题往往需要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个人主义意识强的社会尊重职业判断,权距小的社会的从业人员不喜欢政府过度干预企业会计活动,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专业意识。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而我国的会计规范中规则基础型的会计制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要求会计职业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其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从会计制度向原则基础准则的转变。从职业道德水平看,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诸多造假恶性案件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极可能加剧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方面看,我国的会计规范目前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三)会计的法制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制化程度不高。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会计职业界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之上的。与美国的法律制度下诉讼成风、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极大的现实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过低,职业道德水平原本就有待提高的会计职业界更有可能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的法制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会计规范同样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宜全面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结合的会计规范形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最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充分研究我国会计环境的具体特点而“量体裁衣”,在考虑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抛弃。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5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会计学的发展也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发生着变革。本文主要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基础理论上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会计的基础理论、性质、特点、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等深入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主要利用坚持创新以及解放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24-02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努力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学术界的会计理论影响力。为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探究会计基础理论为实现社会自然科学的基础发展而努力。本文主要从会计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着手进行研究,为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不断努力,从根本上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基础理论概念探究

在基础科学以及基础学科之中所包含的理论则是基础理论,但是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不仅是基础学科和基础科学,而且还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所谓的理论则是指人们通过社会的实践,然后概括出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借助一系列对于判断、概念和推理的表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按照理论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研究世界的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定运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性质,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为会计基础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从基础理论的性质看出,不仅仅是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且其他的学科和科学都存在着基础理论,不能够误以为只有基础学科才有基础理论,而其他学科的理论无基础理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是会计学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研究会计学的理论思想指导。

二、会计学基础理论相关概念探究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

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三、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探究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

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

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努力提高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学术界的会计理论影响力。本文主要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基础理论上所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会计的基础理论、性质、特点、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2,05:5-10.

[2] 姜宏青.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李卫斌.会计价值论[D].东北财经大学,2012.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6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