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临床护理范例6篇

基础临床护理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1

【关键词】基础护理 医院文化 角色转变 激励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收入比例的缩小,传统的“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等观念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自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相关服务规范以政策性文件出台后,我院从基础护理管理上下大功夫,运行以来,患者对医院的医护满意度由原来的92.1%上升到97.3%,医疗护患纠纷明显下降。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就加强临床基础护理服务,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策略。

1、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入手,把临床护理和常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护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护理服务的科学实施是目前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基础护理服务往往是患者直观感受、且是医院良好形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容易忽略、甚至是不屑去认真做的事情。因此要从强化管理入手,明确分级护理管理责任制,护理部要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分析医院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护理部-总护士长-护士长分级管理责任制;护理管理者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贯彻、督导的作用,要努力改变医院“护理配置不足,护理文书繁杂,工作任务繁重,基础护理服务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不良现状,减少护患矛盾,使患者对医疗水平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2、要倡导有科学理念的医院文化,建立有特色的护理工作新模式。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灵魂和精髓。优秀的医院文化不仅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约束性,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确立,便会呈现潜在、稳定、持久和广泛的作用[1]。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就是要建立独特的医院文化,要有国际化的先进护理理念,这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来保障促进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宣传入手,既取得公众理解、又争取政策支持。

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要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积极配合医院协调各个科室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再集中、再调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辅助科室的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重归护理岗位,改进护理排班制和工作流程;要实施护理人员绩效工资并实施考核,绩效要倾斜到临床一线,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护理工作者,引导医院全员护士角色转变。面对角色新改变,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我国首次将护理教科书中有关的基础护理内容上升到政策性高度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基础护理工作规范》和《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了护理工作方向、更新了护理服务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当代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些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目前医院招录的非在编护理人员较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需要系统的培训,才能达到基础护理工作规范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护理部举办多期加强工作责任感、医德感、和患者的亲密感及良好沟通的技巧和适宜方式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将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

4、要建立基础护理服务的情景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情境管理模式”理论认为我们在管理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管理的方式。要建立情景管理模式,进行因势利导, 比如我院开展的“优质基础护理服务示范病区”,选择了开展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较多的神经内科、骨科、烧伤科作为第一批示范病区,为患者提供无陪护服务,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护理组组长负责制,床位护士、辅助护士和护理员协助配合,护理员工作为护理人力不足的补充,不同层级的护士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根据护士执行愿意程度,采取参与、支持、授权、命令四种领导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5、要建立适宜医院管理的规范、监督、考核的新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是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不论推行任何形式的质量管理模式,都是以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为基础展开的,都要重视标准化工作[3]。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工作及各项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和执行标准情况,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周按本院制定标准检查一次和不定期检查,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适时进行督查、考核、研讨、评价,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工作中的良好建议[4],以促进基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扩大基础护理示范病房工作,达到全院推进。同时根据《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试行)》的要求的标准,制定“入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收集、整理、和归纳“ 调查表”新反馈的患者的建议,修订医院的基础护理细则,改进护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窦文建.浅谈医院文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

(5):10-12.

[2]滕志香,兰迎春.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设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3):156-160.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2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实习前基础护理培训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2]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3

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来自全省不同的5所护理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

结果: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率88.89%)明显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水平(掌握率2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护生自觉温习护理基础知识积极性不高(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经常温习率分别为35.80%和44.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高于护理理论,现阶段临床带教仍局限于临床治疗本身,对病人整体关注不够;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有待增强,带教能力有待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态度有待端正;实习期间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护生 实习阶段 护理基础知识 掌握水平 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护理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两部分等。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不仅仅强调治疗操作本身,更要注重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关怀。实习阶段护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有关护理基础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提供可商榷的建议和帮助,以期最终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和临床带教能力。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12年3月至4月对来自全省不同5所护理专科校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80名,本科生60名,专科生40名,年龄20~25(22.4±2.4)岁,均为高中起点,在院实习时间2~10月不等。

1.2 方法。自行设计《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护理专职教师审核,内容包括三组,每组由分别针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两部分问题组成:①第一组问题调查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掌握情况(分别由多个问题组成,调查结果取各问题正确答案数算术平均值);②第二组分别调查带教老师是否经常强调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应用;③第三组分别调查护生本人在实习期间是否自觉温习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问卷发放后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81.0%。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生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和掌握水平调查。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但同时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老师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强调率均不高,护生温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亦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实习阶段护士急于学习临床各项治疗操作和护理技能而忽视了对护理理论的再学习。

在医院实习过程中,笔者感到做基础护理的机会远远大于对病人自身病情发展的观察。由于临床工作中病人较多,而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因此临床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基础的护理,参与治疗操作实践机会多,而且技术操作重复性强,长期锻炼下来,轻车熟路,对操作规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正由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护生临床观察病人病情进展和评估病人状态的时间将大打折扣,加之某些带教老师对护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影响到自身对护理理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只要会操作便能做好护理工作,评估病情和心理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护生不大主动去学习,这样便没有了理论学习的途径和动力。长此以往,护生对护理理论的认识也就逐渐模糊起来。

(2)临床一线由于护士缺编,部分带教老师护理理论掌握不扎实,导致临床带教计划不能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缺编,带教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即使想认真带教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实习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学计划不落实[1],护生很大程度上机械听从老师的吩咐去做各种琐碎的事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另外,由于部分带教老师学历层次较低,自身的护理基础知识尤其是护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和丰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带教水平。

(3)部分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不高,主观上不愿意主动提高理论修养。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2],许多护生对护理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因此自主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去翻阅书本,很少温习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建设与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力争同世界护理教育接轨。与传统护理教育相比,高等护理教育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尤其包括对其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不应只停留在科研阶段,更应该体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和作用。而此次调查结果以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现阶段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仍以护理操作本身为主,以护理评估和护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个性化护理仍徘徊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以致于带教效果欠佳,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也不高,结果十分令人担忧。

虽然改变护理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若能够在方法和态度上改进,相信上述现状会有所改观。笔者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可适度减轻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强度,有时间和精力为同学讲授基础知识。②提高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做到自身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向学生传授。③正面引导护生,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专业信念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对护生施以正向引导[4]。④提供机会让护生参与查房,详细了解病人进展情况,带教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理论联系临床,献计献策,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彭向阳,王曾全,何秀花.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反馈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28

[2] 黄白桦,尚春秀.护理大专本科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9):662-664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4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胆囊切除手术;临床护理

老年人是急性胆囊炎多发人群, 属于急腹症范畴。我国进入老龄化后, 人口比例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客观上增加了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若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 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压力。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时, 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对接受胆囊切除手术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对本院6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6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上患者均接受常规胆囊切除手术, 并符合急性胆囊炎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 其中男36例, 女30例, 年龄61~83岁。66例患者均合并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其中护理组男20例, 女13例, 对照组男21例, 女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不安排制定护理人员, 不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 包括一般护理:①遵照医嘱对患者采取必要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并根据患者年龄和肾功能进行相应水化治疗;②术前护理: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 包括各项常规检查, 如血糖、血压、血脂、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 明确患者不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风险;如合并糖尿病患者, 视其血糖指数, 考虑是否在术前摄入高蛋白, 避免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饮食;③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 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导。向患者充分介绍胆囊切除手术特点, 同时讲解手术麻醉方式、麻醉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术后不适症状, 引导患者正视手术风险, 消除恐惧心理;④术后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术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 护理组仅有2 例(6.1%)出现伤口感染, 而对照组有6例(18.2%)术后出现伤口感染, 4例(12.1%)肺部出现感染,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根据术后调查问卷显示, 护理组患者满意率为97.8%, 明显高于对照组(63.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是急性胆囊炎多发人群, 属于急腹症范畴。我国进入老龄化后, 人口比例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客观上增加了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若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 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压力。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时, 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发现, 在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期间, 老年患者常因为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情绪不安、紧张失眠, 加之饮食不合理等因素, 容易导致患者血糖、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

加强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期间(术前、术后)护理干预, 对保障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产生具有重要意义[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常规护理, 还应在此基础上做好术前护理, 包括常规检查、饮食护理、健康宣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术后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和控制、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本文选取66例患者, 手术均获得成功, 但从表1可看出, 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护理满意率方面, 护理组为95.8%, 明显高于对照组(63.4%)。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谷春梅. 3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3(25): 131-133.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5

作者单位: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医学教育的方法,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寻找信息和知识的空白点,达到加强自学、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不断拓展的过程[1]。PBL教学的典型模式包括: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我科自2010年1月以来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临床带教中,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焦作市卫校2010年1月至2011年 6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大专生共16人,均为女生,年龄18~21岁,在妇产科共实习3个月。

1.2 方法 ①对象:凡在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大专生均列为实验对象。②带教老师要求:教与学的关系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在知识的深度、广度方面应有“一桶水”[2]。PBL模式以心理学、医学、人文学知识需求为主[3]。要求带教老师不断加强心理学、医学、人文学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③学生要求:学生入科后,带教老师根据情况安排学生分管若干名患者,结合各自主管患者的病情,提出问题。如“宫外孕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宫外孕的主要护理问题?” “如何对宫外孕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 “如何对宫外孕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所管患者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翻阅书籍、专业杂志、上网搜索新文献,让其掌握教科书上疾病基础知识、相关要点、重点,同时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因为教科书相对而言观点比较保守,知识较陈旧,而各种医学期刊及专业医学资料库的知识既新又广。

专科操作方面:护理工作重在实践,只有理论不懂技术的护士是纸上谈兵。在指导学生专科操作时,例如阴道灌洗技术,我们要求带教老师现将流程讲给大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暴露会阴,备好41℃~43℃ 1∶ 40络合碘冲洗液盛于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内,挂于60~70 cm高处,先用灌洗液冲洗外,然后将窥器插入阴道内,将灌洗头沿阴道纵壁插至后穹窿开始冲洗,冲洗时轻轻旋转窥器更换位置,使灌洗液能达到阴道各部位,直至冲净为止,扶患者坐起,使阴道内液体流出,协助患者擦净外阴,穿好衣裤。 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讨论整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并让同学模拟操作,直到整个过程都掌握,再观摩一下老师的实际规范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一次操作,老师示范,学生协助,待逐渐学习掌握操作方法后,由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2 结果

9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改变原有“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思维模式,学会把问题“放下去”的多相思维,强调以实际的理论或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与学生互动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效果满意。

3 小结

PBL教学法在我科应用以来,我们认为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5]。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更有紧迫感。它需要学生不仅要从教科书上掌握基础理论,还要阅览大量学术期刊、网络资料,以紧跟医学日新月异的脚步。PBL教学法较传统的带教方法需要更多的护理老师资源,但是,目前各家医院护理人员配置有限,能够让这种科学的方法得以推广有一定难度。

参 考 文 献

[1] Mezlnow J. Fostering critical reflection in aduithood.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0:4.

[2] 张金池, 郭平凡, 林永方. PBL教学法在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2): 2021.

[3] 任蔚虹, 来鸣.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 2002, 17(4):307309.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6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9-02 收稿日期:2016-10-13

作者简介:熊 琼(1983―),女,苗族,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又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更高的就业岗位适用性。护理服务的领域由医院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范围由协助疾病治疗扩大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针对现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用人单位招聘的趋势,专科学历层次的护士更多的是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医院。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护士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护理质量。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延伸,需要护理教育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临床能力。而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确,且与实际护理岗位需求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何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护士,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临床,更新幅度低

现代医学及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及设备更新日新月异,而纵观现今各种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绝大多数的内容依旧维持原状,更新幅度低,导致学校和临床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进入医院时感到很茫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有很大作用。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导致护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在临床实习时又不能有效将理论联合实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2.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实践模式绝大多数是“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模式,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比较单一。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以护理实训室仿真模型为依托进行各项操作的训练,然后在医院实习阶段进行熟练和掌握,而平时的临床见习和社区实践机会却很少。在校学习阶段,依靠仿真实训室的实践模式脱离了临床环境,只注重技术的掌握,忽略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服务及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有研究表明护生通过临床实践联系卡每周末到医院见习,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定势。通过早期实践中与患者的交往,认识到只有在临床勤学多练才能娴熟地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进入临床实习时才能更快适应。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作为未来更多地走向社区的高职护士,对社区护理实践知之甚少,跟岗位设置还相距甚远。

3.忽视专业价值和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相当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报考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到学校学习后对护理专业谈不上热爱,所以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到医院实习亦对工作缺乏热情,这将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护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应用学科。如今护理工作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护士改变服务理念,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过程中;需要护士除了有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人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护士的重要职业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护理教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临床

护理教学应与临床相结合,改革传统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紧跟临床实际,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缩小和临床的差距,力求与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接轨,培养适应岗位的无缝隙对接的护士。对于其中不能随著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是相当必要的。

2.充分依托社区进行临床见习实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优势,加强校院合作。一方面要拓展社区医院护理实践实训场所,将教育培训与社区护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实践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共育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实践体系突破了我国现有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加快护理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高等护理教育“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实践模式缺陷,使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此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临床护理,而且能较快地成为适应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3.重视护理人文教育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今后的职业观。因此,始终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不仅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还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有研究表明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建立一种“以关怀为价值观,以关爱为先导”的理念。有助于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端正其专业态度,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章雅青.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

唐红梅,岑 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

李守国,许娟娟,王 瑞.护理本科生与临床带教教师对早期接触临床的认可比较.护理学杂志,2008,23(10):62―64.

田玉凤,李茶香,陈彩娥.院校联合培养实用护理专业人才探索.护理学杂志,2013,28(19):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