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心理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1

 

科学心理学从诞生之时起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实验的手段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为人类服务,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心理学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使其在专业学习中能够真正把握专业基础和实验研究的精髓,为其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这正是心理学本科教学需要研究与探讨的关键问题。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正是从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入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   一、构建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模块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经常因学习重复内容而觉得枯燥乏味,并导致对所学科目失去兴趣;知识陈旧,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不仅内容枯燥,很多理论与实验方法与当前的实验研究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给学生理解和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畏惧心理。[1]   面对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借助当前课程改革的模块化理念,我们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学中设计了多课程协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构想。作为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要对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运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独有的视角及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独有的方式就是运用量化的方式来探讨人的心理与行为。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掌握用量化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而实验心理学等课程正是培养学生量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所以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认知心理学》三门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相关课程为依托,通过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实验心理学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应用三大课程模块,在模块下构建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训练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方法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增进本科教学效果。这种课程设置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实验心理学教学体系的问题,既减少了课程有效时间资源因内容重复而消耗,同时又发挥各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最大作用,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多课程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和掌握的程度出发设计和安排课程内容、实验和练习等活动,这种灵活的内容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重点,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   纵观当代教学改革的实践,无论是建立在何种理论基础上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都强调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的必要性,因为缺乏基本训练的研究者是难以真正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的训练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才能便捷高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双基”功底。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不比例外,也要以课堂教学为支撑,探索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化形式。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讲授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认知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建立实验类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实验类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讲授,更注重量化研究方法的训练。因为量化研究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精髓,形成心理学领域独有的思考方式,形成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其在日后的科研与生活应用中发挥作用。因此,实验类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授人以渔”,有效地运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讲授教学法,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实验和认知研究的理论和相应的方法,能够理解实验研究成果及其设计思想,真正体现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化训练的深厚的专业素养。   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课外研究性小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心理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借助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不同研究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学术沙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并在沙龙中讲解和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的独特的研究视角、精妙的实验设计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与消化课堂所学原理知识、研究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再次,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永远依赖老师,而是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发展出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信息爆炸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立足社会,更好的适应与发展。因此,教学改革从改变单一的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模式入手,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上,采用笔试、口试、实验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在实验训练中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学习潜能   良好的实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介入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领域,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前提和方法基础。[3]因此,要提高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课教学。[4]以实验训练为依托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正是实验类课程的精髓。实验教学与训练要模块化,不仅给学生实验训练的时间保证,而且给学生实验拓展的机会。   第一,充分发挥心理学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实验的基本信念,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为理解心理学实验原理和阅读心理学实验报告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第二,向学生开放心理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新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内容,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5]定时开放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资料,为学生验证经典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控制实验过程提供空间,为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并验证自己的构想、疑虑以及有新意的小设计,增加学生对枯燥、繁琐的实验研究的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完成创新实验设计的实验操作和学年、毕业论文实验设计操作,开发实验室的应用功能。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中如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学生实践演练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真正有利于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和实验训练,有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尝试,为创新实验设计和论文研究实验提供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创新设计得以实施。经过扎实的心理实验训练,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证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不仅促进了多数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与能力,在学生后续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心理学专业实验类课程改革一直“以模块化多课程协作培养学生实验心理理论素质为核心,以心理学实验训练为支撑,以教学方法优化为手段,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改革思路,并在2006级本科生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该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本专业的新高,而且学生就业适应性较强,这体现了学生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较为自信,也基本实现了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当然,心理学专业实验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仍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需要不断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内容予以充实,更需要所有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心理学专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心理学类;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残疾儿童数量的逐步增长,特殊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数量与层次在同步提升。诸多学者也开始聚焦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心理学类课程是一个主要议题。从目前来看,学者对心理学类课程的设置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建设在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中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高师院校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心理学类课程的必要性

1.心理学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内容

特殊教育是指通过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教法、课程以及特别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使用幻灯片、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对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逐步扩大,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逐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多种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2]对于生理有缺陷的儿童来说,生理缺陷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自闭、焦虑、敌对等。王美玲等研究发现,聋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前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3]与此同时,生理正常但由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儿童也逐步增多。卫萍等研究发现,合肥市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倾向及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4]这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目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其教育对象正是这些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要求高师院校特殊专业学生在职前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其从事特殊教育奠定知识基础。

2.心理学类课程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特殊教育教师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坚实保障和关键。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以及随机应变的实践性知识,还要具备较普通教师更专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维护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特殊儿童家长的各种压力,其工作负荷及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王玲凤研究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状况,其中中等程度以上压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达到61.3%,重度以上压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达到5.6%。[5]而由此引发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徐美贞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25.6%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6];周玉衡、刘晓燕研究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7]因此,提升和维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除了国家采取一定应对策略外,更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提升自身的心理维护能力,具备相应的心理维护知识。心理学类课程是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处于摸索阶段,问题丛生。比如:课程体系建设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心理学类课程比较薄弱。心理学类课程作为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除了存在上述共识性问题以外,还有以下一些不足。

1.心理学类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合理

从特殊教育对象来说,高师院校培养的专职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往往只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而对其他特殊教育专业生应具备的课程知识并未涉及。有学者研究了四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发现这些高校心理学系列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为主[8];有些院校开设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缺乏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此同时,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缺乏合理性。在某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普通心理学”“异常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教育心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心理学类课程入门级专业课程。因此,“普通心理学”开设在“教育心理学”之后,并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开设是不合乎学生专业知识发展规律的。

2.忽视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

当前高师院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9]但对于高师院校特殊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更要学会在未来作为特殊教育专职教师进行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目前高师院校设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未充分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3.心理学类课程内容陈旧单一

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类课程,知识陈旧、更新速度缓慢,没有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作出相应调整。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理论不断涌现,尤其一线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但高校在课程内容选材上仍局限于10多年甚至20多年前的老教材,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和补充,对前沿性知识更是没有涉及,致使学生在毕业后不知如何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4.忽视心理学类课程实践内容

在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见习和实习都是在大四进行,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已开设的心理学类课程也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且仅限于书本知识,机械式记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造能力。加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受限,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却缺乏灵活运用以及解决突发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建设

1.优化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生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培养方案,在原有心理学类课程基础上增设心理学类基础性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当然,在增设的同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纵横向联系。也可以在高年级加入选修心理学类课程内容,比如“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生特有的心理健康维护知识;也可以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生职后特殊对象的特点,开设特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述特殊专业专职教师如何应对来自特殊教育对象、家长等的心理压力,提升自我心理维护能力。

2.融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性心理学板块知识,与时俱进,打破知识内容的陈旧单一局面

高师院校可以在当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题课程,融入前沿性心理学板块知识和研究热点。例如基于心理理论的儿童移情、幼态发展研究,学习障碍、认知、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选择地在特殊教育专业中设置相应专题,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提供知识基础。

3.处理好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

0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重新规划课前、课内、课后,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1]它颠覆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传统课程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课,如今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等均成为翻转课堂发展的一股推动力。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于高等学校的教学。在不久的将来,翻转课堂很可能成为高等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工作,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十分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阵地,以推动心理学本科生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1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积极作用与总体思路

1.1翻转课堂对管理心理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看,翻转课堂的实施能为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翻转课堂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机会动手解决问题,并提供大量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这能使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次,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媒体制作能力,并要增加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均对教师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从教学过程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传统课堂中好学生认知负荷过低,教学时间被浪费,而基础差的学生认知负荷过高,不利于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及学习时间,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1.2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总体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差异,想要让管理心理学的课堂变得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与才能的发挥,就必须对其课程设计进行大幅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一是创设灵活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如群组学习、自主学习、调研和实践等,这给了教师和学生非常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利用翻转课堂可以根据管理心理学的特点重新安排物理上的学习空间以及教学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在何时或何地进行学习。另外,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也将作出相应的改变,将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各项表现。二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提供信息给学生的权威、专家。而长期在此学习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也不强,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以前的一些教学改革的目标虽也旨在转变学生被动的课堂地位,但仍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在翻转课堂中则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制定适合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往往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灵活性较弱。实施翻转课堂后有些学习材料需要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而有些内容则需要直接讲授,不论哪种安排,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顺畅而有效地理解概念。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时间得以被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四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一些翻转课堂的批评者认为,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教学录像会削弱教师的作用,甚至取代教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翻转课堂并不是减弱了课堂的重要作用,而是实现课堂功能的变革性转变,教师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人都会百度的课堂中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课堂内容主要是由前期的备课内容决定,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这也体现在课堂上的关系中,学生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挑战他们的老师。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让位于学生,学生获得了足够的表达与讨论的机会,那么课堂上的气氛就会非常不同,学生有可能提出教师并不熟悉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并且还要尽可能地开拓自身的视野,才有可能作为一个学习的辅助者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如何将班级群体授课形式转变为学生个性学习形式,以及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解决疑难,内化知识和提升意识等问题,是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2管理心理学中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

本研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研究。选择的课程是管理心理学,这是一门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分支,既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领域,也十分强调在实际的组织管理情境中的应用。学生们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基本的心理学课程内容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融汇贯通,为将来在组织情境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打下基础。而翻转课堂的特点就是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到课前,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组织大量形式多样的课堂交互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并提升能力。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因此,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本研究所着力解决的是如何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包括课前的基本教学内容该如何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该如何设计与开展、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该如何评价等方面。

2.1课前基本教学内容的安排

翻转课堂需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完成微课制作。这部分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首先要根据管理心理学总体教学目标将课程分解成相应的微单元,即重新梳理单元教学内容,把适合通过讲授、演示的内容分离出来,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第二步是对管理心理学教学内容所分解出的每个微单元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主题、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整体把握、重难点把握与其它知识点把握)、练习、存疑问题(记录疑问、提出关于教师课堂指导的建议)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任务内容,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第三步是对每个单元进行微课制作。微视频制作时,要明确并紧扣相应微单元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语言精炼,线索清晰,尽可能地突出教学内容本身。

2.2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设计

由于学生们已经在课前把基本的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吸收了一部分,在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一步消化,解决疑难,并获取一定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次的课堂教学都分为两个阶段,即内化阶段和实践任务阶段。内化阶段主要是完成课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自主学习任务中有一项是存疑问题的记录,每次课堂上都会先用一段时间让某小组带领大家将自学过程中未解决的疑难,或者是觉得有必要拿来分享的学习心得提交课堂,全班同学协同合作,研讨探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再巩固。实践任务阶段是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中非常重要且核心的内容,将原有的老师讲授移到课程之前完成,留出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应用他们所学到的心理学内容,来尝试解决或者理解一些和现实相关的问题。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难题,提升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意愿,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管理心理学可以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情境,那么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也就可以大量借鉴实际管理情境中的各种工作任务来让学生参与。这些任务包括在企业面试环节中常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表现其领导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控能力、自主性等。有部分活动内容在之前的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使用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之前的研究实践,笔者确认了学生们参与此类任务的热情和兴趣,并且他们表示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参与这类灵活有趣的活动。因此,设计出与管理心理学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且又与实际组织情境紧密结合的实践任务是使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发挥其效力的关键问题。

2.3学习行为及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么评价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评价其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其学习过程,这意味着评价不止是一个分数这么简单,它能引导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评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每一个微课单元编制的微练习。这部分是由老师在微课制作阶段准备的,其后上传网络,由学生在网上完成并提交,分数占总评分的30%。这部分练习设置的难度适中,数量较少,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微课程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阶段的考核与评价。这部分是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的重点考核对象,占总评分的40%,所占比例较大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参与小组活动的程度,因为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既包括较为固定的活动小组,也有根据具体的任务安排临时分排的小组,管理心理学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热情地投入到每一次的小组活动与讨论中去。这部分是每位同学的基本评分来源。二是上台演讲或独立完成其他任务的表现。这部分往往是最能考验学生能力的,它需要学生独自上台阐述小组的观点,或是展示自己的PPT等。由于压力较大,学生们有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这类任务。根据上一次教学课题研究的经验,只要在学期初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每人在本学期必须完成至少一次这类独立展示任务才能考核过关,那么学生们就知道一定要为此事做好准备,会更积极主动地响应老师的要求。三是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核。这部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们对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总评分中占比为30%。

3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学科分支,强调的是对于基础心理学知识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管理心理学的这种教学目标。而管理心理学的课堂能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因此,两者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从文献查阅的结果来看,虽然翻转课堂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一股风潮,但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还不多见,因此,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颇具实践价值。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改革。相信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其他心理学课程中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为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可能性与发挥的空间,能将有限的课堂资源充分地应用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将来的教学中,还应更进一步发掘这一教学模式的潜力,为学生与教师二者的能力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3]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5(3):83-88.

[4]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5]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74-82.

[6]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学教学;应用

在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心理学科目,可以培养学生心理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好的方向,给社会提供更多专业的人才。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应用于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通俗来讲,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亲自体验和感受教学知识和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探究知识,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体验式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更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来说,体验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中专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理解和应用能力也稍弱,需要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中等专业学校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涉及的知识和范围较广,知识专业性较强,同时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性较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学技能,提高心理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措施

(一)应用体验式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心理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和理念存在偏差和问题,依旧用传统应试教育的老旧思想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关注学生心理学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实际心理学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采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将心理学知识和内容填鸭式地传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迷茫,压力过大无所适从,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死板,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情况较差,使学生对很多心理学知识内容感到难以理解,对心理学知识感到无聊和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沦为考试的机器,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影响学生心理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使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欲望和热情,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心理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要从教师的主观上进行改变,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体验式教学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创新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动有趣的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心理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2]。

(二)加强体验式内容设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心理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应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心理学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在传统心理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根据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讲解,教学内容较为死板、单一、局限化,不够广泛和丰富,缺乏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有局限性,学生通常只负责听,教师负责说,无法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使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无聊和枯燥,部分学生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利用课堂时间做其他事情,或睡觉或玩游戏,给心理学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既无法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给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时间一长,不良的风气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生,使心理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增设一些体验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和探究心理学知识,锻炼学生心理学技能,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效提升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丰富体验式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

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心理学学习技巧和水平,教师还要不断丰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中专生来说,学习压力不大、时间充裕、条件良好,学生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研究和探索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教学模式的限制,开展丰富的教学模式,利用生动、有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辅助工具进行心理学教学,以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水平,锻炼学生的心理学技巧。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心理学体验式教学,将心理学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多方面感官的刺激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学教学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探究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学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学学习技巧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由进行心理学资源和素材的收集,并通过整理和汇总,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题的探讨和研究,并进行心理学场景模拟,充分提升学生心理学的体验和感受,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心理学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3]。

(四)加强体验式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教师要想提升心理学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必须加强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和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传统心理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仅存在于课堂和理论知识上,缺乏对学生开展实际的锻炼和训练,学生只掌握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考试能力,却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和技巧,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心理学技能,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探究人物心理,并进行相应的模拟和演示,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和探讨,通过不断的变化特点和表现,分析人物心理状态和感受,给人物进行新的定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学技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创设体验式评价情境,优化学生分享反馈

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体验式情境,并对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优化教学考评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反馈,并将体验式感受和心得进行分享。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及收集学生的真实学习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并通过不断改善优化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和方向进行合理调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掌握和提升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评价和反馈不够重视,忽视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学生的反馈环节较为形式化,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程度,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改革教学考评制度,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要增加体验式学习评价,对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给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客观的建议。同时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在学生反馈评价中,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丰富评价主体,从而更好地了解体验式教学效果,提升体验式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5

学术筑基,建构具有理论价值的前沿心

理学出版产品线北师大社与本校心理学部以及国内心理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从历史传承上看,北师大社出版了多本由本校心理学部各位专家编写的众多心理学专业与基础课品牌教材。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北师大出版社积极回应,策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俞国良版),并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心理健康学者参加,积累了更多学术资源,并收集到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建议。2015年,北师大社加大了心理学前沿领域的优质图书出版,“京师心理研究”学术系列汇集了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的最新成果。2017年,策划出版阅读研究系列《儿童阅读的世界》;2021年,策划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985首席科学家薛贵教授主编的《脑与心理发展》系列教材,将高高在上的脑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供家长和学校受益的日常学习资料,服务“中国脑计划”。此外,还策划出版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育研究书系”,该书系从心理健康的理论政策、教育研究、前沿问题等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理论与体系进行了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策划出版了《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作者是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主任、北师大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在学习强国免费提供该书电子书,阅读量高达百万次。

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

近些年,各种心理学疗法泛滥,公众如何理解个人精神危机、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流行以及心理学对于解决当下个体出路的有效性都提出了新的需求。北师大出版社2016年出版和策划“社会治疗书系”。社会治疗作为一种跨学科(哲学、心理学、艺术、政治、社会学)的新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将后现代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将个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家庭和境遇中去考察,在团体动力的概念中探索人的改变与发展,解构学校、家庭、社会,这种学术范式对于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变革性的意义。该书系的《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非科学的心理学:理解人类生活的文化—展演路径》出版后,引起学界的关注。此外,发展中国心理学,需要扎根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土壤,北师大出版社引介了华裔心理学家吕坤维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情感》,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互为镜像的心灵世界进行对照式探讨,全新解读了中国人的情感。这些书对于未来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重构具有重要价值。这些书对于未来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和重构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北师大社首次在国内引进出版“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丛书”。这套丛书是响应学界关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这一迫切呼声,精心策划的一套前沿性丛书。目前已出版三本,《心理学的批判》《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主体立场的心理学》。《主体立场的心理学》的作者霍兹坎普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霍兹坎普将个体与群体视为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历史中实践的主体,从而将自身与被实证主义与资本主义建制化进而被心理学化了的西方传统心理学区别开来。霍兹坎普所开辟的研究路向已在国际上被广泛讨论,这是他的著作第一次被译成中文介绍给广大读者。该书荣获2021年心理学十大好书。这套丛书系统引介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勾连,以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解。以此为契机,对建立和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契合的、与西方心理学平等对话的中国心理学话语体系大有裨益。[2]

实践互映,服务国家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对于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面向实践的研究范式的出版转向。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个体,但心理学在现实应用中是否真的有效?应用心理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但有关心理学实践的过程、行动、知识生产这类概念基本不会出现在心理学者的研究报告中,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的现实互动很少被研究。心理学的知识要真正在地化,服务社会与人民、走向田野,就需要对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有一个反思和转向,除了量化研究外,还需吸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范式。北师大出版社在2018—2021年间,引介出版了《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大小团体动力学》等行动研究领域的经典图书,探究个体如何行动,如何对行动进行反映,如何通过行动而发生改变。当下国家呼召心理学服务社会,心理学家需要从“干爽高地”的象牙塔走向“低洼湿地”的田野,在现实中碰撞、经验、反映与行动,我们希望这套书能够被走向社区和田野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多地看见和学习。[3]从关切个体心理转向关切国家与社会治理层面的心理学出版。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国心理学界希望能够作出自己的回应和贡献,而社会治理正是心理学界回应时代需求、关注现实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很多中国心理学者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并且已有丰富积累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是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编撰的学术书系,由北师大社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并获得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书系编撰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前沿、项目基础、智库参考”的方针,既强调密切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又有明确的学术前沿的定位以及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的支撑,以期能够切实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启示[4]。《比较的囚徒: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幸福》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陆静怡教授有关“比较心理”的研究专著,是当下心理学界回应社会问题的优秀著作,该书一经出版就荣获2021年心理学十大好书。作者作为一名研究决策心理的专家,尝试用轻学术的手法撰写,将“比较”这一复杂心态进行了专业明晰的解析,从我们身边的现实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内卷”的心理成因,“比较”如何左右个人幸福感、团队凝聚力和社会大环境,期冀帮助读者破解“内卷”,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比较,擅用比较,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套书还包括《大数据助推社会治理:网络社会的心态感知及事件检验》《关爱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心理问题研究》《人与城市:地方依恋与城市管理》等回应社会治理有关论题的专著。此外,北师大出版社还策划出版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类图书,如《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总论》等。作为国内心理学出版的重要阵地,坚守社会责任,助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北师大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我们也将继续坚持“学术筑基,实践互映”的道路,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作者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副社长

参考文献

[1]许光鹏.对心理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出版科学,2011,1(19):72-76.

[2]克劳斯•霍兹坎普.主体立场的心理学[M].孟飞,郭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6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7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8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2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2.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4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3.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3.3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3.4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3.5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