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习题集范例6篇

基础会计习题集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方法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常用工具,掌握计算机技能,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对本专业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践。两者的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对象都不同。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相对应,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由于计算机等极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结合和区分。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区分开来教学,可以明确各项教学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等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并熟练掌握系统软件和常用office 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同时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在讲解过程中尽量拓宽知识面,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一本通》为教材,周学时3节,分上、下两学期完成,共用学时108节。其中理论教学24节,实践学时72节,另用12节作为习题及机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以应用能力为主,进行考核,考核目的明确,题型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考核点相对集中,在讲解过程中尽量以专门的培训进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利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周学时12节,共3周,用时36学时。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1.凝聚备课组的力量,备好每一堂课。

我们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学期初统一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学生活动计划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家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一起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融入每个教师的个人特色,对每一堂课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备课组内成员的备课内容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兼顾。从实际出发,我们还在每一堂课的后面准备了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弥补作业量不够、复习不够的不足。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自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小报、贺卡。在Excel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类函数计算考试成绩,以这些让学生主观上感兴趣,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可以经常搞一些组内对抗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等级考试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学会大纲上的各项技术,因此,等级考试的教学的目的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有所区分。我们采用考前培训的方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梳理和训练,效果较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一大项是基础知识题,考试形式是单项选择,占考试的20分。由于基础题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学生得分不高。考前培训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部分的梳理,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用图表的形式梳理,各类进制之间的转换及字符编码也可以进行归类整理。

2.多进行操作题的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分为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上网五部分,共计80分。由此可见,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占比大。教师应当重视这五部分的操作,采用精讲精练的形式,用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我们采用模拟软件进行操作题的练习,模拟软件中一共有50套基本练习,5套精华题,通过让学生练习,自己发现问题,集中问题,教师统一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学生从练中学。

3. 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考点和知识点,例如Windows的基本操作中考点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等九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鼠标右键完成,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在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中,格式操作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就可以很好地掌握。Word、Excel中对表格的操作也有共通点,通过这些共通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操作题的操作。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 研究性学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已经成为众多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能力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自然承载着对广大在校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培养的重任。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普及至今,其内容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众多优势成为现代教育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否与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并且如何结合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式学习而言的,即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个人独立或小组配合完成所研究的专题。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强化,它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的单调乏味,以其有效、主动、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优势。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增强其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形式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相当庞杂,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一些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进行讲述。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达不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此外,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只能达到博而不精的程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使计算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得到更好的落实。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丰富的知识资源作为其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电子期刊数据库等资源,对所选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计算机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使用电脑作为教学工具,而计算机恰恰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为所选的计算机研究性学习专题积累素材。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计算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换句话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手段也就提高了,反之亦然。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步骤

就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开放的模式,即由教师给定学生一些相关主题,学生在这些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自主地对所选定的主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再通过特定的形式将学习的效果反馈给教师。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课外进行。另一种是在计算机课堂上采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它是从原有教材出发,由教师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后一种形式是目前我国高等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普遍采用的形式,其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和布置

由教师根据教材选择适合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教师一般可将理论转化为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

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于每一个布置要求如何实施,需要收集哪些材料来辅助完成课题,以及如何解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进行讨论,并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分工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收集。

3.具体实践

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所收集的材料和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提出自己建议的一个阶段,最终得到的就是研究性学习中对教师布置的专题所完成的成果。

4.反馈和评价

将所得研究成果按照一定形式,如论文、实验报告、多媒体演示或者专题报告等展示出来。由教师和同学对所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由展示者进行回答,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研究性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总结,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四、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谨慎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计算机教师为学生选择的研究专题就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选题难度过大,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生自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而选题难度过低,学生会缺乏对于完成所选专题的欲望,这也就会失去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因此,计算机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状况。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略微超过学生实际能力的选题,才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刺激他们发挥潜力和能动性的选题。

2.加强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监管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就是让学生针对所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分组讨论,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各个讨论小组的督导,防止在小组讨论中出现偏离主题的话题。当然,这种督导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否则过分地干预不但会压制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兴趣,更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宗旨。

其次,计算机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给了他们无限的诱惑。对于计算机这种工具的利弊争议已久,它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它也是一种娱乐工具。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当格外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相关监督,在计算机中设置相关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监控。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门科学。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很好地把握它的实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使研究性学习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白秋英.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6.

[2]黄其民.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3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新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开阔视野,打好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课堂教学、讲练结合的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知识越是普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课堂讲授的效果越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观上,学生认为对课程内容有一定了解,不论实际上是否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不想听课;客观上,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活跃,跳跃性强,注意力差,很难控制自己较长时间专注于某种事情,不能专心听课。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上述主客观原因,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考虑将微课程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

2 微课程及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微课程的意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指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的课,如对单一主题录制的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主要用于学习与培训。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主题突出,一(微)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思考,能有效解决前面所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深化高效课堂的建设。

微课程的优势在于内容较少、教学时间短、教学设计精致、有示范案例、可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便于自主学习。

将微课程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其目的意义在于:

(1)在对课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抓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程,直击问题关键,从主观上调动学习兴趣。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就是问题小,知识点分散。而微课程关注的恰恰是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点,时间短,内容表达简洁,容易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3)优秀的一线教师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通过写脚本、完成微课程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助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引导普通教师开展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学研究的模式与观念。

(5)微课程适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课后延伸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平台。

(6)学生也可以制作微课程,边学边做边交流,激发兴趣,培育了团队文化,成就感很强,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

3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为进行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1)课前设计。集中常年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优秀一线教师,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的兴趣点,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

(2)课程分析。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找出适合和应该采用微课程教学的内容。

(3)撰写微课程脚本,录制微课程。

(4)选择试点班,进行基于微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实践。

(5)提供开放式微课程学习平台,供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之用。

例如,通过课前设计、课程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Excel中的函数是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重点讲解、反复强调的传统方式,会使已经掌握的学生厌倦,觉得浪费时间;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还是听不懂或不愿意听,需要个别辅导。引入微课程后的解决办法是: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函数,例如vlookup,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写出易于接受的微课程脚本,配上实例,再录制成4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视频,上传到微课程平台。有需要的学生可以自由浏览或下载到手机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由于针对性强,时间短,具有可选择性,所以效果良好。这些微课程组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集,形成了开放式的学习平台。

不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上传微课程,使优质教学资源被更多学生共享,学生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制成微课程与同学分享,形成良性互动,“玩手机”也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4 使用效果和结论

微课程使用后,课堂气氛活跃、愿意讨论问题的人多了;作业质量上升,课后答疑人数反而减少,说明师生课后负担都减轻了;课程设计和考试成绩提高了;最主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更是全新尝试。微课程与信息时代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结合紧密,如果能在充分的课程分析和教学设计基础上,恰当运用微课程,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4

摘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基础会计》是中职学生的入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做账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在该专业课教学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以探讨如何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技能。

关键词 :行动导向;基础会计教学;就业技能培养

三年的职业教育与三个月的职业培训有什么不同?学生走出校门发现所学的课本知识并不能在实践中直接运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给出了答案。相比于讲授式的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行动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自主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沟通等核心就业技能,从而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目标的共同实现。短期的职业培训可以让学员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学会做账,但就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沟通等核心就业技能的培养,由于时间的限制,短期的职业培训是无法做到的;而有了这些核心就业技能,走出校门的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技能也能加以解决。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旁听者,而是每次学习行动的主导者,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获取直接经验。

这样模式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学”的方法和模式,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学效果考核上强调的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而不是教师讲得好不好。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基础会计》是中职学生的入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做账方法,对此学生是没有任何认识和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讲授法似乎应该更适合,但单纯的讲解过于抽象及枯燥,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能否在最基础的专业课学习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期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此,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在一开始的学习时就采用行动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主获得什么是会计,会计的对象是什么,会计六大要素两大平衡公式甚至会计复试记账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阶段: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景,引起注意,启动思考。

在该阶段应注意所创设的情景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以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情景设计应充分发挥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可利用性,围绕学习者的原有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层层设疑,步步引导学习者将各情景任务付诸于行动。

基础会计前半部都是理论性的内容,主要解决概念、特点、原理等基础知识,学生首先必须明确会计是核算特定主体已经发生的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围绕这一教学内容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经济活动:筹集资金。教师作为发起人,发动学生参与到资金的筹集中,并产生借贷关系。

具体活动是结合当时临近中秋,教师首先提议与同学一起采购一批灯笼回来,在校园销售。随即教师拿出现金200 元作为资本,并盛情邀请同学入股。很多同学处于一种不知所措或是旁观的心态,但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在经过再次游说后,有同学拿出现金50或100元表示愿意投资,气氛开始逐渐活跃。筹集到现金350元后,教师还随手拿起学生桌面的物品比如计算器、文具等作为入股,最后再让一位同学取出现金如100 元作为对他的借款。在筹集资金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全班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起来。筹集资金结束后便紧接着进行下一阶段的活动。

随后还可创设的情景则为虚拟,如购进货物,销售货物,偿还借款等,这一虚拟情境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

第二阶段:进行角色定位,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交流等技能。

该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处的情境产生问题,问题的提出者既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问题的提出必须结合教学目标。

当学生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后,教师要给与学生角色定位:例如在第一阶段进行的筹集资金活动中,假设你现在就是一名会计,面对这样的环境———筹集资金(以后是购买货物、销售货物….)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会计记录什么,即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②应该怎样记录,即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予直接的提示和答案,只需要强调学生对会计是算钱的这一已有的认知,同时可以指出结合课本的哪些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尽管学生记录的内容和格式可能千奇百怪,甚至是错误的,但没有关系。学习就是一个应该包括挣扎的过程,没有答案,必须在海水里游来游去,直到游到岸边为止。

在这一阶段,为避免学生无从思考,个别学生不参与,分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里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所有教学法都涉及一个如何开展的形式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具体教学法的开展,是因为小组合作能化整为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让其参与到问题解决的一个良好的小环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意识和能力。

为避免无意义的讨论以及提高课堂效率,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必须加以事先设定。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点评,培养总结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到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主要是海报和解说。教师事先发给每组空白纸,要求每组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记载在纸上,再到讲台上或者到别的小组进行展示和解说。每次活动展示的同学都要求是不同的同学,以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

点评通常分为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是学生进一步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各自思考碰撞产生火花的平台。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控制好时间。

教师的点评应该是积极的,积极的点评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的一种肯定,点评时要注意运用语言手势等技巧,创造汉堡包式的评价,即肯定—建议—肯定。

教师的点评还应是对每次行动结果的理论性深化。除了帮助学生对本次行动所涉及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并明确下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从而将本课程知识系统化。

例如会计概念: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会计要素:会计对象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要素的具体名称等。

以上三个阶段是对基础会计课堂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总结。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模式,虽然耗的时间较长,但同学经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慢慢推出来的概念、原理、方法、公式等等知识,特别有成就感,既提高了独立学习、沟通合作等能力,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5

关键词: 微电子学专业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微电子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既需要设计和制造的人才,又需要科研和教学的人才,也需要管理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微电子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微电子背景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课程现状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很深,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强。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许多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计划与其他本科专业有相当的雷同,这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导致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坚实。

2.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现象严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当前电子技术实际需要的技能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分明,衔接不科学,注重每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轻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3.重视教材的编写,轻视专业建设和课程的开发。

4.授课方式单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实施“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许多学校对许多课程的教学实施手段与要求相距甚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微电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必须系统地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些基础课程与微电子专业课程的内容有许多重复之处,比如:《电子线路》教材中的内容与微电子学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课程中的内容有许多重复。为了避免重复,需要有合理的开课时间安排,如《电子线路》课程应安排在《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之前,这样有利于合并课程中相互重叠的部分,既节约课时,又保证学生的系统学习。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以电子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为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之中,它改变了以定量估算和电路实验为基础的传统设计方法,成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因此,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增加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可以与集成电路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的训练与应用,EDA设计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或电子自动化设计技术的工具,以计算机为基础,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路开发能力。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不断地进行计算机训练。不仅在硬件方面,而且在软件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在学习《计算机基础》、《B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要结合上机训练和编写基本的程序,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软件的使用。同时,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技术内容引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强是该课程的显著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了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及方法,但理论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了,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吃力,甚至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了畏惧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凡是遇到跟模拟电路有关联的课程都不自觉地带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许多老师反映难教,教学效果比较差。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1.授课。学生注意力的高低,是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微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习过程中困难大。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和理论分析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时听起来、看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对于该课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讲课效率低下。而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声为一体,动静结合,把看、听、说、写、想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集中,可以更好地增强听课效果。教师交替使用几种授课方法可有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2.开展课堂讨论。把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专门抽出时间留作课堂讨论,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课外文献阅读为讨论内容,通过科研专题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3.实验和仿真。在集成电路设计及CAD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入实践环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VHDL模拟、电路模拟、器件模拟、工艺模拟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EDA实验资源,在实验中利用可视化的技术使原本抽象、实验难度大、成本高或无法演示的内容形象化、可视化,使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容易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适时进行简练清晰的解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理论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先进的半导体制作工艺相关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制作工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以后从事微电子行业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进步和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当前流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由于实验室购置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微电子专业的实验设备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容易损伤,同学们很难得到上机锻炼的机会。而使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方式,过程简单灵活,交互方式多样,结果直观明了,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虚拟仿真技术在微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路设计方面,基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实现对电子线路(包括集成电路与版图)的模拟仿真;二是在微电子工艺与器件方面,基于半导体工艺和器件的计算机辅助技术TCAD实现对微电子制造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工作过程的仿真与演示。使用仿真软件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包括软件所具有的可升级性,在课堂和实验中通过软件设计微电子电路、工艺和器件,在屏幕上模拟其功能,可使教学概念清晰,内容生动,过程可视,还能够大幅节省实验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经济高效。

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所学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设计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组织带有研制产品意义的综合性应用课题,指导学生小组做设计。学生可以事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仿真研究,然后实施,从而节省设计时间,节约体力和精力。课程设计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研究的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例如以研制有新技术指标要求的集成温度传感器为课题,让学生首先利用计算机做电路综合、模拟调整、仿真、版图设计与验证并制备出掩模版,然后投片到芯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问题,必要时返回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和投片。这个阶段要增加工艺制备实践的环节,注意工艺技术的培养。当然,要在毕业设计的有限时间中成功地研制出一个新的微电子产品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把这种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去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我国人才供求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所供非所求,所教非所需”的不对称现象:一方面,我国对集成电路设计师的需求达几十万,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却有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育要针对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探索新型的高水平、复合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及时了解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振文,王俊年等.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2]黄翠柏.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

[3]张德时.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学生多元化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

[4]汪慧兰.微电子技术课程设置与改革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6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多地沿用了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方法,只注重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未考虑学生学习的效果。这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一些概念和理论,能做基本的操作,却很难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以下4个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课堂教学已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给教学带来了问题。

(2)教学和实验的学时严重不足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减少课时,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和实验中加大讲授的知识量,加快教学进度。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时间,这给辅导答疑带来了问题。

(3)学习的结果与过程未被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巩固课堂内容,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课后学习,没有记录学习结果与过程,这给教育过程的改进带来了问题。

(4)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很少区分学习个体

网络教学系统能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教师进行课后辅导答疑,却很少区分学习个体,导致缺乏个体相关的数据,从而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这给网络教学系统的智能化带来了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数据的问题,是数据没有被有效地规划和整合的问题。我们把与学习过程相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后传递给学习者,这是一种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可行方法。

2面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数据

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网络资源。当代的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更快,更愿意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去主动构建知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大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涌现出大量的网络教学系统,随着这些网络教学系统的推广和普遍应用,使用者数量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对这些联系进行分析和挖掘可能会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展现出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由动力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背景下,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新的变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的各种数据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件。课件是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素材的集合,帮助教师更加生动地讲解课程内容,主要使用PPT和Flash两种文件。

(2)视频。视频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录制下来,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学系统中下载或在线学习视频内容。

(3)题目。题目主要用于测试学习效果,包括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程序设计题等各种题型。

(4)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系统提交给教师。这些问题反映了学习的难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详细讲解的教学内容。

(5)代码。代码是学生做程序设计类题目时所编写的程序代码。学生编写代码的质量可以由教师评判,也可以由系统自动评判。

(6)行为。行为用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课件下载行为、视频点播行为、作业浏览行为、编程行为等。这些行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7)缺陷。缺陷是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包含的各种错误,反映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系统而言,这些数据是进行个性化推荐学习的参考依据;对教师而言,这些数据能够提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8)过程。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宏观数据,如课件学习过程、视频学习过程、测试过程等。这些过程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3大数据驱动的新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大量与学习相关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有效地学习,较好地解决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提出一种大数据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模式。它是在有效规划和整合计算机基础教育大数据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新模式。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各种网络教学系统时,输入的数据和学习行为都被系统记录下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与学生学习特征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推荐,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线;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在线课程系统、在线编程系统和在线答疑系统为代表的各种网络教学系统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系统本质上都是大数据驱动。实践证明,这些系统的应用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1)在线课程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是国际上流行的教学平台。自2013年5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纷纷宣布加入MOOC,向全球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MOOC采用云计算架构,提供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源和人机交互功能。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能自动评判作业的质量,以评估学习效果。MOOC的出现给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巨大影响。MOOC解决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大的问题,学生不管基础如何,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学习内容;MOOC弥补了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学生能在课后随时随地找到学习资源;MOOC能够记录学习的结果与过程以及作业中的错误等,这些对于改进教学方式和调整教学重点等都有意义。

2)在线编程系统是实验环节的补充

随着SaaS技术(软件即服务)的不断成熟,出现了许多功能强大的在线编程系统。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

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使用在线编程系统进行实验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不用在实验室的每台计算机中安装软件,学生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编写程序;

(2)学生编写的代码都存储在云端,能上网的地方就能练习编程,并且随时可以修改代码,解决了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

(3)在线编程系统主要记录代码和代码编写的过程,能够收集实验过程中与学习相关的数据。国外在线编程系统CodeCademy提供了一种学习编程的新方式。它的用户群是零基础的学习者,所以CodeCademy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手把手帮助学习者了解编程的过程。它的在线编辑器能让学习者不用寻找、下载和安装编程环境就可以在网络上编程。在线编程系统不仅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方便的实验环境,还能收集大量的程序代码和学生的编程行为,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区分学习个体,为制订个性化学习路线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3)在线答疑系统是课后辅导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及时得到解答,就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目前,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人工解答和自动解答的系统。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远程教育设计中心设计开发的AnswerWeb自动答疑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及答案的数据库。学生输入关键词后可以在系统已有的问题和答案数据库中查找相关的材料。如果没有找到答案,则会自动转发给教师请求帮助解答。随后,新的提问和答案将被增加到系统库中。系统会记录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以及学生提问过程中的行为。在线答疑系统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解决了教师无法在课后对每位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的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答疑系统将学生提问和获得解答的行为记录下来,自动的分析这些数据,挖掘学习个体特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