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教育范例

基础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本土

本土音乐(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能够反映出该地方特色的音乐形态。本土音乐文化是某个地区的群体在历史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伴随劳动过程的自发的、瞬时的创作出来、表现生产生活的音乐产品。本土音乐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学内涵、文化精髓、民族气质,能够体现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审美情趣。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很多戏种、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乐文化是将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聚集了区域民众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学校是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重要传承途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掌握本土音乐。本土音乐和文化背景有共生关系,随着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交叉学科兴起,应该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和考察,注重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乐文化。

一、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该项要求的提出为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本土音乐文化特殊性,充分发挥地方音乐课程有效资源,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每个民族音乐都具有它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性,因此这些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教育者有责任义务将本土音乐文化渗透于音乐课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校音乐教育。

(二)本土音乐有利于文化生态发展平衡

我国本土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长期忽略自身的音乐文化传统,就等于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抹灭自己的未来发展,这种表现也将会影响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调。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热烈关注,而不同的社会种群对于新媒体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的。从人类诞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统一引领各国文化标准。如今人类文明已跨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可想之快,知识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态,在大量文化堆积中,要想从中获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把握好基础音乐教育这个平台。

(三)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

当今世界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极易被同化,这是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各个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没落,至此导致本土文化的泯灭,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根本要求。设想若世界只单一存在一种文化,是多么单调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观认同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凝聚了区域群体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样当今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出多元文化观点,音乐并不能只传授单一的音乐本体。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对其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发展,进而才能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丰富基础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认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础教育应该探索开发地方文化,从本土音乐本身蕴含的特殊性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充分讨论和挖掘本土音乐特色来引导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理念

多元化音乐教育概念,是注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民族属性。在课程和教材中应该包含主流音乐文化也要体现非主流音乐的内容,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教材内容,课堂营造多元音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魅力,在全球一体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之林中拥有平等交流的话语权。

(二)建构本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音乐教育的教育模式基本是沿袭欧洲教育模式,本土音乐课程体系还未真正进行的讨论和研究,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体系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但这些珍贵的资源至今未被音乐教育者重视挖掘和利用,所以要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基础音乐教育者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首先要合理安排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本土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培养目标保持统一。其次,在课时安排上要合理、严密。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统一编写的教科书都具有普遍性、基础性,较难体现地域特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这样也势必较难满足当今社会、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开发的本土性、系统性,根据国家、民族、地域特点来进行调整。

(三)整理保护本土音乐资源

本土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非物质文化一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起濒临没落的文化遗产,并进行开发、保护、挖掘、收集整理工作。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大都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在该模式中进而发展民间音乐形式,然而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传承人的缺失等原因,较多民间音乐面临流失、断代困境当中。这些本土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产物,具有较高的审美哲学思辨、认知价值,当务之急便是教育工作者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

(四)加强本土音乐师资的培养

基础音乐教育中具有高素质能力的本土音乐教育师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本土音乐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资源整理和利用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本土音乐师资的培养,发挥本土音乐教师资源,整体提高教师音乐文化素养、加强对本体资源整合能力,根据地域的本土文化内涵,合理设置相应的具体培养方案。加强校内外师资专家学者合作,努力挖掘传统音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契合点。

三、结语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各国家、民族开始意识到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受到西方“一元论”的影响,本土音乐文化被“边缘化”,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学者开始不断摸索构建以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因此,树立多元文化观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建构本土音乐文化课程,挖掘保护本土音乐教育资源,努力探寻本土音乐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本民族文化,建立在多元文化观念上,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立足世界文化之林。教育学者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发挥文化传递功能,音乐教育才能更好的素质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2

一、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性强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修订版)》教材主题明确,研究深入细致,紧紧围绕着“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展开,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该教材共由十章构成。第一、二章详细地介绍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性质和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三章从音乐审美心理、音乐学习心理、音乐教学理论三方面对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进行了论述;第四、五章分别深入地剖析了音乐课程目标、音乐教学目标、音乐课程内容、音乐教材等;第六章至第九章作者分别从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音乐教学过程、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展开,并结合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第十章作者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介绍。总的来讲,本教材包含了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知识内容,从教学基本理论与历史发展——学习与教学理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教学的程序、过程、模式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本教材还遵循了音乐学科体系的基本规律,写作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分明、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极大地方便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的教学与学习。

二、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本书内容涉猎广泛,材料收集全面。本教材既有对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的阐释,又有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既对我国音乐课程教学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又对国外音乐课程教学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进行了介绍;既有音乐课程与音乐教学方面的详细分析,又有音乐审美心理与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等内容的呈现。同时,本教材中既涉及基本原理的内容,也涉及音乐学科教学法的知识,并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又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如在第二章中,作者不仅对国内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梳理,而且还对美国、俄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和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介绍。丰富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内容。同时,论证严密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中作者会从多方面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进行论证。如在第三章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中论述“音乐知识的习得时”,作者从“选择”“理解”“保持”与“应用”四个阶段对“音乐知识的习得”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又如在第九章中论述“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区别”时,从评价的“内容”与“中心”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还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等等。由此及彼,环环相扣,从多个角度对音乐的基本概念理论进行剖析论证,有力的论证和清晰的思路,加强了读者对概念知识和其相互逻辑关系的认识和了解。

三、理论阐释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基础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榆社霸王鞭舞

榆社霸王鞭舞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山西地区最为独特的民族舞蹈,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乐祥和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的群众体育性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本土音乐文化在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还比较缓慢,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探讨了如何在高职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创新榆社霸王鞭舞的问题,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创新榆社霸王鞭舞的优势

榆社霸王鞭舞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与符号,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与传承,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当前,全球化都在不断地加深,从我国高职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必须紧密的结合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不能够完全使用西方的音乐教学方法,而榆社霸王鞭舞的融入也不是简单的堆砌,必须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榆社霸王鞭舞,使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获得进一步发展[1]。一方面,高职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榆社霸王鞭舞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并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目标、活动的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榆社霸王鞭舞课程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才能够让学生在榆社霸王鞭舞的具体诠释和实践中准确传达和体现形式与精神的关系,真正凸显民族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实现榆社霸王鞭舞形式的升华;另一方面,榆社霸王鞭舞表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不同形式的榆社霸王鞭舞表演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必然不同。高职基础音乐教育开展榆社霸王鞭舞课程的过程可以使教师进行思考,选择合适的行为策略作为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予以支持,从而通过榆社霸王鞭舞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本土音乐文化[2]。

二、高职院校基础音乐教育中榆社霸王鞭舞的传承现状分析

(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榆社霸王鞭舞课程不够重视

对于高职院校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将榆社霸王鞭舞融入到中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并且得到足够重视才能够更好的融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来学习,所开设的基础音乐课程大多数以西方文化内容为主,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会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其中榆社霸王鞭舞则是更为少见,即便是一些学校开设了榆社霸王鞭舞课程,但还缺乏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榆社霸王鞭舞,使得榆社霸王鞭舞课程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就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榆社霸王鞭舞课程的开展缺乏重视力度,让榆社霸王鞭舞课程的教学效果极不明显[3]。

(二)榆社霸王鞭舞教学方法欠妥

在高职院校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仅仅是让学生重复练习某一舞蹈动作,或者是单纯讲授舞蹈知识等等,不仅不会让学生对榆社霸王鞭舞学习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使其对课程产生厌恶情绪。此外,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榆社霸王鞭舞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渗透本土音乐文化,也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民族团结的凝聚力,甚至任意加大教学难度,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榆社霸王鞭舞的动作要领和技巧。

(三)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榆社霸王鞭舞教学的开展来说,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榆社霸王鞭舞的相关内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讲授也是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榆社霸王鞭舞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开展,最终使得榆社霸王鞭舞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榆社霸王鞭舞。

三、榆社霸王鞭舞在高职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创新路径探索

(一)加大榆社霸王鞭舞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西省已有部分学校将榆社霸王鞭舞引入课堂,但多半是高职院校以传统民族体育的形式,开设榆社霸王鞭舞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榆社霸王鞭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足,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越来越多样化,由于趣味性不强,使得学生们对于榆社霸王鞭舞的了解和学习越来越少。因此,学校应该发挥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来加大对榆社霸王鞭舞课程宣传力度,以多样形式开展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榆社霸王鞭舞,并且引起学习榆社霸王鞭舞的兴趣,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入对壮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霸王鞭舞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霸王鞭舞教学来说,必须要重视榆社霸王鞭舞的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学习霸王鞭舞,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霸王鞭舞教学的欲望和创造力,挖掘其学习潜力[4]。

(二)在基础音乐课程教学中加入榆社霸王鞭舞的内容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榆社霸王鞭舞,高职院校应该在基础音乐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开发关于榆社霸王鞭舞的校本课程,加强基础音乐课程中传承榆社霸王鞭舞的力度,通过不断整理、提升和创新,使其走进校园内外舞台,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的直接传承作用,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学习榆社霸王鞭舞,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零碎的、分散的榆社霸王鞭舞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5]。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积极研究榆社霸王鞭舞的基础之上,不断将榆社霸王鞭舞的研究成果与教学资源融为一体。例如,可以在一些钢琴课上,让学生使用钢琴进行伴奏,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榆社霸王鞭舞的特点,充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榆社霸王鞭舞在高职基础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使得民族音乐作品更加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6]。

(三)丰富榆社霸王鞭舞的艺术实践活动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原来的封闭式教学逐渐向开放性教学模式转变,不断将榆社霸王鞭舞的实践活动融入到教学中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民俗采风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到民间了解榆社霸王鞭舞,让学生能够熟悉榆社霸王鞭舞生存的文化环境,并且可以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学习榆社霸王鞭舞,可以实地了解其文化内涵。此外,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整理和收集榆社霸王鞭舞的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是可以在学校内部让学生成立榆社霸王鞭舞社团和理论研究小组等等,再由社团来定期举办比赛活动或者文化节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其他学生对于榆社霸王鞭舞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保障榆社霸王鞭舞能够真正的走进高职基础音乐教育。

(四)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要特别关注榆社霸王鞭舞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及时提供教育补贴,教师根据实际的需求制定好教学设备的购进计划。在对教学方法不断改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榆社霸王鞭舞教学的硬件,以弥补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在硬件方面,教材是重要的内容,必须要进一步更新榆社霸王鞭舞教材。现阶段,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础音乐课程教学中,仍然使用的是西方声乐通用教材,与我们国家的本土音乐结合非常少。在艺术界和学术界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除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在教材中增加榆社霸王鞭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音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一些关于榆社霸王鞭舞的书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榆社霸王鞭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大学生更加了解榆社霸王鞭舞,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责任感。由此可见,更好的运用榆社霸王鞭舞,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足够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高职院校声乐教师通过榆社霸王鞭舞教学,可以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基础音乐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提高榆社霸王鞭舞的师资力量

为了能够保障榆社霸王鞭舞的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让民间艺人作为兼课教师亲自进课堂授课,与学校教师相互配合。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对榆社霸王鞭舞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观念,不断开阔自身视野,将传承和创新榆社霸王鞭舞作为己任。在开展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身体和学习情况,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技术教学内容和任务,合理把握榆社霸王鞭舞技术教学的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榆社霸王鞭舞时的安全,并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使用科学的教学训练模式,做到更加有针对性地教授榆社霸王鞭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具体形式(包括动作要领、音乐节奏和艺术功能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定期组织教学进行培训和进修,让教师能够掌握榆社霸王鞭舞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具备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可以组织教师深入到民间进行采风活动,更加直观的感受榆社霸王鞭舞的魅力,充分与民间艺人进行接触,以便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更加有利于榆社霸王鞭舞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高职教师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塑造民族性格和凝聚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本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向华,王北海.浅本土音乐在高职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传承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7,(01):63-68.

[2]刘畅.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音乐时空,2018,(07):102-103.

[3]杨精.试论湖南本土音乐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契合方式[J].北方音乐,2018,(07):211.

[4]钮小静.本土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J].民族音乐,2018,(10):181.

[5]张鲲,宋莹,马华伟.榆社霸王鞭的文化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01):103.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4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开始寻求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加上其一直崇尚的战略扩张意图对此更是不会落人之后。比如在音乐教育领域,美国正极力推广和普及世界音乐以促进全球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一、中美两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情况   1、美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情况   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标准: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于他人合唱。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于他人合奏。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5)读谱记谱。6)听赏,分析并描述音乐。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8)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2、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情况   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a)感受与鉴赏b)表现c)创造《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美两国音乐教育交流的主要障碍   1、母语传统源远流长。众所周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十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语言文化。但是,就是因为根深蒂固的语言文化使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比方说,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说,歌剧现在已经被许多国人所熟知,许多爱好音乐的大众也能够走进音乐厅去聆听纯正的意大利歌剧,可是,真正能够欣赏听懂歌剧的人又有几个呢?同样,在国外,虽然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十分浓烈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方面的因素真正要去理解时又显得那么力不从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就在于母语传统源远流长。   2、国际政治格局束缚。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正常外交的情况下,各国的文艺领域都出现了比较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比如说,在盛唐时期各国通商频繁,连带的也推进了其他领域的繁荣发展,就音乐方面来说,唐朝十部伎中来自北方的胡乐龟兹音乐十分流行。由于中西方的往来的增加,西方的音乐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原,对当时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在世界大战时期,音乐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各国的音乐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3、音乐感知能力缺乏。马歇尔•麦克卢汗对当今世界所作的地球村的比喻已家喻户晓.这个比喻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和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状况。跨文化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移民,教育等。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一直缺乏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或者说在文化交流中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这种跨文化意识起码包括三点:第一,解释自我受其他文化影响力的能力;第二,解释其他人受他文化影响的能力;第三,向他人解释自我文化的能力。   三、从美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学校基础音乐教育音乐体验范围的增强。要想解决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体验范围较小的问题还得从制度上,实践上,观念上来扭转这个局面。具体来说,一是在制度上要明确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教育。二是有计划地引入当今国际上流行的音乐教育体系,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铃木教学法,中和音乐感教学法等,使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枯燥而是能够感觉到音乐的美和魅力所在。   2、多元文化音乐学习及交流的引入。多元文化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学会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老师将鼓励学生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基础上拓宽视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条道路,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两种文化对话需要前提,前提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而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理解。每一种文化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学习并保留自己的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包容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反映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相互联系。   在未来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首先要发展一种对“陌生”音乐文化宽容的态度和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跨文化意识,这也就具备了一种文化理解沟通和与他人相处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革新,和国际上许多达成共识的标准已经开始慢慢接轨。但是,随着资讯行业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势头,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所以,当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关注,以便将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多元文化;基础;音乐教育;审视

近年来,多元文化教学不断为社会各界专家所认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的实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下,应该如何进行融合与调适,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着眼,对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进行剖析,并对多元文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促进,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多元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实功用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

从类属划分来看,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课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融合的外在体现。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而音乐文化又是文化的集合体。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美国著名音乐家詹姆斯•班克斯认为,音乐教育是人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说教育是一个有机体,那么,音乐教育则是教育的灵魂。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所获得的不仅是乐声、乐理,还有对其性格、情感、人格的开发。经过历史的沉淀,音乐教育已由单一的民族文化融合为多民族的集合,已由单一文化体形成了多元化特征,形成了带有民族性、区域性与世界性等诸多文化的特质。

(二)文化多样:基础音乐教育的根基

从教育的广博性以及教育对人的培养上来看,多元化教育对人的培养效果强于单一化培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多元化教育一直被人们加以改善与提升。英国学者林奇指出:“人类是一个个充满个性化的个体,其需求是个性化的,而教育也必然多元化,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多元化教育不仅使个体见到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还让个体对文化有一个整体上的认知,从而从根本上更加积极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兴趣。以此推之,音乐教育作为各类民族文化的一个集合体,其文化多样性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功用和地位,可以促进个体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各个民族事物、情感的感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对宏观世界的认知。

二、多元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设计中的体现

(一)依据学生心理设计主题教育课程

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各个文化的审美差异。在音乐教育中审美差异也能够透过形体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各类文化的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家庭情况、民族特征与生活经验,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堂内容的选择。这样一来,音乐文化与个体情况有了一系列关联,则能够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同时,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对所教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诸多音乐教材设定了不同的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又有着不同的音乐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系列活动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一系列任务从更深层次上讲,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造力有所提高。显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关联与学生心理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会对培养学生起到好作用。

(二)音乐教育内容要丰富且精品化

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来看,多元化教育的素材是多样的。对于教师而言,对多元化精品内容的筛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当下音乐教育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中西同在。音乐教师不仅可以选规定教材,还可以选当下流行的影视曲目,可以是民族歌曲,也可以是外国音乐。当然,还涉及西方音乐以及传统曲目等。这便要求教师要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那就是“经典”。音乐范围虽广,但并非所有音乐都是经典,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重要事实。音乐教师则要为学生把好关,选择经典音乐曲目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茉莉花》《京调》《山连山来水连水》《多年以前》等等,这些经典音乐曲目均可以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音乐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基础音乐的革新与实践

(一)明确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音乐的传播得益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借助于音乐的流动。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在一定的时空下,音乐与文化相伴而来,学习音乐的同时,也需要对文化进行学习。学习传统音乐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传统音乐也深深地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有几千年的历史,饱含着历史情感与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深悉中国传统音乐的人也必然懂得中国传统音乐又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整体。当下,音乐基础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还没有完全重视,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浅层次地进行教学,未能在较深层面给予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从其根源上来剖析的话,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在新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国传统音乐始终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根基,显然,若要与国际音乐接轨,把握好音乐根基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样才有机会与国际音乐进行对话,进一步学习西方音乐,否则,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其他音乐文化的再学习。

(二)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音乐是有灵性的,它是个体灵感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同时,音乐教育不仅是价值观、艺术、审美的传递,更是智慧与思想的传递。基于此,音乐教育必然要从多个维度来认知与实践学习。学生应该在更为真实的情境下来进行学习,各类教学形式应集合于课程教学之中。大凡可以提升学生音乐的工具与思维均可以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去建构个体化的内涵与艺术情感。我国当下音乐教育偏重于欧洲音乐体系,而中国音乐教育则为辅助,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直接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再加上流行文化、网络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更对中国音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争均衡化中西方音乐文化,积极汲取各项资源,确定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更加全面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纪梦.美国密苏里州基础音乐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0(08):244-245.

[2]韩珍珍.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0(03):122.

[3]李薇.幼儿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北方音乐,2020(02):128-129.

[4]资利萍,颜琼.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识读乐谱教学[J].科教导刊(下旬),2020(01):100-101.

[5]李卓.基于新课标的基础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发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80-81.

[6]周天娇.从基础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谈高师声乐教学选曲[J].北方音乐,2019,39(19):95-96.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名师工作坊;基础音乐教育;协同发展;运行机制

“名师工作坊”的兴起打破了原本教师教学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高校为主导兴办的音乐类“名师工作坊”的飞速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进一步促进音乐专业交流的可能性。然而,好的开始并不代表日后的良好发展。音乐专业中繁多的专业分类是“名师工作坊”后期运营的最大障碍。如何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是音乐类“名师工作坊”的构建与后期运行的关键。本文将以笔者所处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为例,介绍并总结高校“名师工作坊”的构建意义与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实例分析工作坊与基础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与运行机制。

一、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背景与构建意义

(一)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背景

对于“名师工作坊”这一个较新的词汇很多人往往对其了解甚少,或者只能根据字面的意思推出其大概的含义。其实“名师工作坊”并不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复杂,它的组织与构建则是为了给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学习专业知识,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教师的进步则能有有效地带动教学乃至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所以,近年来兴起的“名师工作坊”可谓是百花齐放,其中涉及的专业领域也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基础学科。但是对于音乐专业来说,相应的“名师工作坊”还相对较少,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音乐专业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首先,音乐专业中很多专业往往分类较细,很多教师往往只擅长属于自己专业的领域,对于其他专业往往了解较少,这也是教师之间无法互相交流的主要原因。其次,在相同的专业之间,由于相关技巧有着不同的派系,如歌唱专业有着不同的唱腔,弹奏类专业有着不同的指法,这也为共同的研究与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如何找到共同的研究方向成为了当下音乐类“名师工作坊”构建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构建意义

众所周知,高校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输送地,同时也是优秀教师的聚集地。这对于音乐类“名师工作坊”的构建提供了天时与地利的优越条件,然而,“人和”则工作坊成功构建以及后期运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音乐专业中的诸多学科,我们必须找到适合的方向才能将更多优秀的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工作坊中的一员并为工作坊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结合是我们找到的方向之一。首先,基础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其中的知识均是每个专业教师都需要掌握的内容,如乐理、视唱、听音等,其次,对于音乐的基础教育来说,正是这几年高校所忽视的课程,我们往往会很自然而然的重视主修专业的发展而忽略音乐基础教育。因为音乐知识的缺少也会影响到学生主修专业的进步角度,从而形成了恶心循环。所以,与音乐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是当今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选择的最好方向。这不仅能促进“名师工作坊”长期良性的发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有效带动基础音乐教学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如何将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与音乐基础教育建立联系,两者又如何协同发展,本文将在下文结合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

二、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内部运行机制分析

(一)严格的准入制度

随着“名师工作坊”在国内的发展壮大,各地以及高校内部也纷纷建立起了诸多类型的“名师工作坊”,在如此繁多的工作坊中,其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十分广泛,并且形式也十分多样,个人、团体或者单位均可以进行相关的组织与构建。但是,因为“名师工作坊”建立的门槛较低,任何个人和团体都能够成立,其研究内容的深度也参差不齐,个别教育机构更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这也违背了“名师工作坊”促进教师成长,发展教育、教学的初衷。所以,以高校为主导的“名师工作坊”则应该更加的严谨,建立起严格的制度,这样才能使工作坊的职能展现出来。以笔者所处的工作坊为例,首先第一道门槛便是严格的准入制度,在加入新的成员时一定要进行相关的面试,之后再通过组织坊进行审核、批准,与此同时,交流与研究需要集资广义,我们也不应该将交流与学习的大门关闭,除了针对校内专业教师以外,工作坊也预留了名额提供给校外优秀的教师加入。所以,严格与宽松是相对的,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集合起来。

(二)系统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名师工作坊”日常运行的保障,这也是工作坊构建后的一项难题。我们知道,名师工作坊聚集的均是各专业领域的精英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心高气傲,也会经常出现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如管理教师团队则需要德高望重的名师带头,除此之外,固定的管理岗位也是不可少的,管理岗位的设立是维护工作坊的日常运行与维护的保障。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名师带头,各个教室轮流管理的方法来建立工作坊的管理机制。这样既有名师压阵,每个教师又都有机会在管理工作坊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为工作坊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职位的设立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迟到、早退,故意请假的现象。这里我们则可以参照大学社会或者社区的管理方法,即每周都要选择固定的事件召开例会,这样也可以统一思想,如果例会多次请假则可以将不服从管理的教师请离工作坊,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工作坊中教师团队的质量。

(三)合理的运行流程

“名师工作坊”的设立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将一群老师组织起来一起研究学术,如果只是闭门造车,那么工作坊也只是起到了科研的作用,对于教师执教能力以及教育的实质发展并没有任何意义。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名师工作坊”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则,让理论为实践而服务。教师通过共同研究出的成果需要运用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然后再以作业的形式进行书面总结。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的获得提高。与此同时,研究与学习毕竟是枯燥的,工作坊内组织必要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工作坊内定期组织说课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再如也可以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进行学习。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中的任何研究与学习都是为实践而服务的,这才是更加合理的运行方式,否则工作坊如果只重视理论研究,短期尚可,长期则会使工作坊变得死气成成,从而失去了应该有的活力。

三、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与基础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

(一)通过研究与学习丰富基础音乐教育理论

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结合为工作坊的发展定下了一个长远的基调。如何与基础音乐教育理论协同发展,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运行方案予以支撑。在制定方案前,我们必须找到自己与协同学科的优缺点,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首先,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基础音乐教育当作工作坊的研究项目有着其他音乐专业无法取代的优点,基础音乐教育有着极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都必须学习基础音乐,并且作为教师来说,每个专业教师都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这也是能够共同研究、学习的支点。当然,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同样有着无法弥补的缺憾,在高校中,学生往往对主修的专业课情有独钟,对于基础课却并不是非常重视,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基础音乐教育往往理论性较强,如基础乐理要涉及到思维与运算,这对于较为活泼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无疑强求不来的。所以,工作坊更应该找准研究切入点与方向,将音乐基础教育理论不断丰富,使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渐渐对基础音乐产生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主题,工作坊才能与所协同的学科保持良性的发展关系。

(二)通过实践发展基础音乐教育

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研究相关基础音乐教育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所研究的成果带入到课堂之中。因为只有经过实践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研究的方向是否适合高校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践也是进一步发展音乐基础教育的不竭动力。试想之,如果仅仅进行研究而不去实践,那么我们便只能在横向的进行绕圈式研究,选定的方向往往也会大差不差,很难涉及到更深的领域之中。而如果进行实践之后,我们便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所谓协同发展是互惠互利的模式,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与音乐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科的发展,丰富的实践也能够使工作坊的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当真正获得提高之后,教师们对于工作坊的工作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兴趣,工作坊的后期运营也就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三)通过总结进行反思

工作坊与音乐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最后一步便是进行实践后的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清楚,教学的环境瞬息万变,我们在工作坊内的研究也许只有部分适合于当前的教学,也有可能会出现完全不适应教学的情况。这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之后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关的调整。同时,在协同发展的大方向上,我们也需要积极地进行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找到更加适合的方向来保持协同发展的状态。当然,我们可以将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看作为工作坊与音乐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运行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为协同发展新的开始,也只有研究到实践再到总结这样循环下去,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才能够与基础音乐教育长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背景与构建意义引入,介绍了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内部运行机制分析以及和基础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其实,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的运行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困难,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研究、实践、总结均是工作坊中再简单不过的日常工作。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将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坚持地做下去,工作坊与协同发展的学科便能够获得共同的发展。笔者也会以此次写作为动力,为自己所处的高校音乐“名师工作坊”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辉雄.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设置与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J].辽宁教育,2017,14.

[2]薛正斌.名师工作室与教师团队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7

关键词: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乐化教育;民族音乐文化

一、高新双语小学基本情况介绍

(一)学校概况

高新双语学校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校园规模占地22亩,是高新区首家股份制民办私立学校。在办学十余年的探索中,本着“实施英才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大家风范”的育人目标,高新双语极力打造成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高认可的精品学校。本校通过建设涵盖有“琴棋书画诗茶”六项艺术门类课程体系,积极营造校园学乐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艺术特色的“乐化教育”理念,为培养会学、乐学、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开拓出普惠性与创新性的教育领域。学校先后取得的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艺术教育示范校及德育先进单位等50余项荣誉,也印证着高新双语小学基础教育实施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智慧性。

(二)校园环境建设

1.文化建设

高新双语学校校园风貌昂扬向上,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为校园文化设计出校园“三宝”,即竹子、泰山石、国槐树。小小的学习园地被绿荫环绕着,校园小路边一层层竹林挺拔而起,这也是通过学生们对绿植的探寻,发现竹寓意着节节高,象征着学生们不断汲取营养,坚韧的茁壮成长,因此竹子被誉为高新校花;繁茂的国槐作为校树屹立在教学楼间,标志着高新双语师生要拥有着承载万物的博大胸襟,真正朝着“树人”的教育目标迈进;屹立于学校门口的泰山石代表着双语人坚如磐石、沉稳奋斗的精神品质。教学楼里布满科普知识、文化标语,无不反映着高新双语小学注重个性化发展又兼具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育人之道。

2.艺术建设

高新双语校园艺术氛围十分浓厚,走进高新双语学校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充满象征意义与趣味儿性的一对吉祥物——女孩乐乐(yue)和男孩乐乐(le),身取竹节、头戴音符、手持书本,形象美好活泼,寓意积极向上,颇受师生喜爱;置身小学部的教学楼中,好似来到艺术园地,规模不大的教学楼里处处散发着艺术的气息,走廊两侧张贴着学生们完成的一件件特色艺术作品,带有音乐小知识的展板装点着每一层楼道的墙壁,高新双语学校真正做到了在细节之处体现艺术之美,让学生们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时刻被这些美好的艺术滋养,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及素养。

(三)艺术教育特色

高新双语学校联系本校实际情况,萃取“琴、棋、书、画、诗、茶”六雅作为传承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为学校‘全人教育’注入艺术,施行人文知识、技能、素养并重,构建雅文化系列课程,以教化学生雕琢生活之美。全校师生人人必掌握一门民族乐器,是由袁月娥校长基于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带领提议的,这也成为了高新双语学校的亮点特色项目。以“乐化教育”命名此项目,以“成长为乐、学习为乐、乐于学习”为主旋律,倡导音乐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的人生将是错误的”。袁校长认为音乐能力及素养应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在面临资金紧缺、师资水平低下的种种困境之下,依然层层突破,成功组建高新师生民乐团,创造了小学全体师生至少学会一门民乐的“神话”。“乐化教育”创新点包含三个方面:一为动员全体师生参与民乐团,在小范围内实现了音乐教育普及;二为通过接触音乐来转化为师生内在的素质修养;三为安排固定时间(周一下午)集中开展艺术课程及活动,并外聘音乐专业老师对学校各科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升师资整体艺术水平。

二、高新双语小学办学优势分析

高新双语学校领导为教育事业的辛勤投入与孩子们快乐成长中累累的收获,逐步建立起了家长们对校方的信任和支持,打造出一种“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的新型教育模式——乐化教育,使得高新双语学校的综合影响力名扬教育界。三方一体化联动的办学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袁月娥将自身的艺术教育观念总结凝练,对“乐化教育”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大力度投入艺术教育经费,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艺术教育理念超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给予密切关注,敢于尝试未知领域,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大胆试行教育领域中相对薄弱的美育环节,凭智慧的头脑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实施;动员工作充分到位,聘请校外专业音乐教师进行辅导练习,善于调动各科教师及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学校教师集体配合校方意见,在教师群体内部可以自觉形成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好书育全人的教育任务;对学习音乐的兴趣高涨,完成了一部分教师追求音乐的梦想;教师能够高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性学习与练习,不断促进自身音乐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广,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安排艺术教学活动,在民乐团分声部排练中,每一位孩子对乐器的选择都能够得到尊重,孩子们不同程度的进步空间教师都予以包容和鼓励;施行分层次编班和教学的制度,学生学习层次明晰。

三、高新双语小学艺术特色课程创建的启示

(一)创建办学特色,展示办学亮点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摸索中所形成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学校办的好不好,关键是看特色,寻亮点。高新双语小学特色办学模式——乐化教育,已然成为这所学校的品牌代言,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发展之源。若一所学校想要办的出色,则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无我有应具有独创性和首创性,抓住机遇,先入为主,自然而然的占领优先地位;人有我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实施的可能性,来衡量办学中采取的策略合理与否,择优略汰,选择适合的模式及方法为学校教育添砖加瓦;人优我特,学校在与他校竞争时,应持有自身办学特色亮点,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办学上学校要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摸索和寻找发展路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二)基础教育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力推美育塑健全人格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攻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明确指出学校切实开展好美育教育工作”,这既是学校和教师的本职,也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学生的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怀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借助艺术教育为攻破口,以艺术直击人类心灵的特点,潜移默化的营造氛围进行熏陶。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触就即的,而是需通过后天的艺术教育有意识的培养和积累。目前,基础教育中并不缺乏数学计算精准、课文背诵如流的现象,而是缺乏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也使得学生们在构建人格、完善自我发展中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无法将所学到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环境,无法与他人较为畅通地交流等等。艺术教育为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审美取向,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扬民族精神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8

1.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乐器,其中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包括少数民族乐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品质,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滋养,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在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后,不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摆脱单一的西方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本民族音乐充分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激活本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乐器之后,才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力受到遮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艺术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艺术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鸣,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可以拓宽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了解的途径,充分满足人们在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坚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可行性

1.开展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

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进行重新的全面的解释,而且也在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全新的阐释。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音乐教育应当遵循课程的综合性与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性原则,因此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另外,新课程改革标准注重教材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中国民族乐器的练习与演奏本身带有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演性,体现实践教学与体验教学的思想。

2.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具有诸多教学优势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而且演奏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乐器都体现出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审美观念。无论是传统汉民族的古典乐器还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均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民族乐器的教学引进基础音乐教育课堂可以大大丰富乐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的教学优势。

3.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与兴趣

基础音乐教育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音乐思维与想象力均比较活跃,在音乐教学中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形式多样的民族乐器会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理念之后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接受。

三、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主要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1.音乐教师提高自身民族乐器演奏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利用业余时间勤加练习民族乐器,可以专门性地练习几种乐器,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科学有效的练习技巧与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在民族乐器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动作的示范以及演奏技巧的规范,所以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乐器练习演奏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演奏技法,发挥好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

2.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于中小学生的乐曲与乐器

对于中小学生的民族乐器学习,教师在乐器选择过程中尽量不要选择那些演奏难度较高、训练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要主要选择一些易于学习且不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精力的乐器。另外,民族乐器的选择还要遵循经济实惠与音效好噪音少的原则,并且适合于在课堂上进行演奏练习。可供参考选择的乐器有葫芦丝、竹笛、埙等,简单的乐器练习可当作乐器学习的入门基础,在学生的提高完善阶段,教师可介绍一些练习难度较大的乐器,如古筝、二胡、三弦等弦乐器。练习乐曲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3.在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与乐器有关的历史文化内涵

民族乐器的教学说到底是让传统历史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每一种民族乐器中都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文化故事传说等。教师在乐器演奏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有关于乐器的一些历史故事与奇闻异事等,让学生加深对民族乐器历史的了解,不断提升音乐品味。如在教授古琴曲《高山流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此曲的内在意蕴。

4.教师在科学指导之余,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扬不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责任,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只有实现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民族器乐教育才能得以持久、有效的开展,从而形成弘扬民族音乐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形成人人了解民族音乐、人人懂得民族音乐的局面。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长久不衰、继承发扬。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