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技术范例

基础科学技术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1

【关键词】《机械基础》;改革;模块化;项目化;能力培养

《机械基础》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不仅理论性很强,概念多,原理抽象,而且实践性还很强。既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学难懂难掌握。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工作。笔者经过多轮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试验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基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繁杂零碎、理论抽象难懂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由低到高需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和目标体系的的知识框架并加以整合,构建模块化新课程体系。由简到难,由理论到实践一共分三个层次的模块,模块一是初步认识机器和机构,目的是使学生先从整体上大致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满足企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块二是机构运动情况和原理的分析以及失效形式、影响因素的考虑,满足企业对管理岗位、维修技术岗位的需求;模块三是机构和零件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手册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机械的设计能力。满足企业对设计岗位的需求或者专业知识更高一层的岗位需求。每个模块的教学实施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策划的方式来进行,每个模块下根据模块知识所涉及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作为项目教学载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针对性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提出解决建议,启发、引领学生思考、行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直观化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弱,老师仅凭粉笔、黑板、挂图等教学设施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本人在教学中既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又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实物、模型教具的使用和现场教学的加强

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具依然有它的生命力,通过观察、接触、熟悉它们是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的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通过对对实物模型的感性认知,再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能达到理性认知的高度。而且也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减速器等实物模型,分别指导学生进行了装拆和部分零件测绘,在讲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原理时,甚至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曲柄摇杆机构模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其运动特点和规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针对有些操作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我会把学生带到学校立体化实训室,基本的机械加工在实训室中都能形象化的完成操作,对有些在实训室不能观察和实操的我会把学生带到工厂实地参观,加强学生感官认识。

2.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

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影象并茂的特点,对《机械基础》课程中艰涩难懂的概念、结构及工作原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现学习内容,使枯燥的理论教学与生动的图片、视频结合起来,另外我还把现代比较先进的比如蓝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引进课堂,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能力训练的目标化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线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必备素质。机械基础课培养的学生的目标体系包括:操作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

1.操作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专业技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多半是一线技能型工人,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则后,重点放在实操上,通过实操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认知。我讲完每一个一个基本原理都会立即进入实操环节,首先给学生讲清楚操作要领,然后教师演练,接下来要求学生内心谨记操作步骤进行实践。

2.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抗挫折能力较差。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前,要么等待救星出现帮他解决困难,要么干脆放弃不作任何努力。而未来面对的就业岗位恰恰是新问题会不断涌现,特别需要的是独立面对任务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等待和放弃型学生,我更多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解决,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创造的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增多,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贡献了不可估计的力量。本文着重讲述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方式和方法,希望对初中数学教育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数学思维

现代教育手段可以高度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不管是多媒体演示,还是互联网远程交流,都可以具体直观地展现知识点,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创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数据变化对数学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由于小学到初中知识内容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适应,觉得初中数学非常难,从而引发恐惧心态,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初中数学庞大的知识量和知识点的抽象性,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巨大阻力。这一系列的原因就要求必须改革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奥妙,为学生直观具体地展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模型观,增强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施行,将有利于学生树立敏锐的数学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提高作用也是不可忽视,在不断分析和改进中,教师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包括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两个方面。我们必须从传达和吸收这两方面着重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点时,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容。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意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深入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复习

很多学生不重视数学知识的复习,即使在复习课上也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因为他们认为复习课上讲的都是自己学过的内容,没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学。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会变得很繁重,同时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时候。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复习教学,是能否把复习课上得精彩的关键。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产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敏锐的数学意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应该着重锻炼学生的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知识,并且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在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意识。

2.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利用数学解决各种科学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学建模。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如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就要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把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非常具体直观地展示抽象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渠道,使学生能够迅速构建科学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学精数学,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

3.结语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3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总结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基本课型;单元教学

近年来,学界再次聚焦于单元教学,希冀通过单元的整体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1],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加关注如何在每一节课堂中“落地”,课型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规律,帮助教师的教学取得更好成效。但对单元教学的课型研究不多,鉴于此,笔者做了一些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探索,希望能在此问题的研究上作为一块引玉之砖。

一、基本课型的分类依据

课的类型,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类别,它是对日常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节节课,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归类而得出的[2]。而所谓基本课型,则是从划分出的课型中再加以筛选,进而得出的最主要的课型。基本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区别。本文基点的选择从“教什么”进行深入追问,即数学不是研究数量的,而是研究结构的。数学知识结构主要是指数学内容结构与数学方法结构,它不仅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而且包括基本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3]。数学内容结构既指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也指数学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如何显性地表达“内容结构”呢?我们经常用“树”状结构来表述和总结学科的知识。树的主干是数学中的主干内容,树枝就是重要知识,而树叶是单个数学命题或者运用,这种“知识树”可以是概念图或者是思维导图[4]。数学方法结构,即数学内容结构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数学内容结构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套路,第二种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及其基本活动经验。

二、基本课型的划分与设计

根据单元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单元教学中数学课堂划分为四种基本课型———起始课、精学课、习题课和整理课,同时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5]进行整体有序定位,具体安排见表1。这样的整体规划,改变以往教学中“部分→整体”方式,以“整体→部分→整体”为思路架构“单元教学”,其中,“起始课”进行初步整体感知,“精学课”“习题课”分步有序理解、运用,“整理课”再次整体深入认识“单元”,四种基本课型以学定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前者的学定后者的教,实现教与学螺旋式上升。如对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章节,我们可以进行表2的整体规划。

1.单元教学起始课。单元教学起始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引领学生明晰“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为整个单元学习奠定基础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为何学”(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什么”(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结构),“怎样学”(本单元研究基本套路),感悟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起始课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程?它们的研究路径是怎样的?问题2请用方程描述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5m2,求它的边长?(2)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3)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6m。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2,求花圃的长和宽?(4)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问题3上面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否用一个一般的式子表达出来?请给它命名,并说说你的理由。问题4(1)接下来,我们应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什么内容?(2)x2=25、5(1+x)2=7.2、2x2-2x=0、2x2-16x+24=0四个方程你会解决哪些方程?请尝试解决。问题5想一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单元教学精学课。单元教学精学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核心知识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引领学生逐步有序地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经历知识精致加工过程,感悟知识或结构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研究套路,实现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抓住单元的核心内容,提炼其本质性、概括性,明晰核心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或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内在联系等,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精学课可能涵盖几课时,所以精学课整体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精致“长程”设计凸显数学方法结构案例2“一元二次方程”精学课精致的“长程”教学设计好处在于:第一,感悟数学的本质。虽然5个课时中七个例题,但是实际上就只有三个方程①③④,避免了“题海”,节省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认知负荷,并且抓住方程教学的“牛鼻子”———转化、整体、换元等方法的适度渗透。第二,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如①→②→③→⑤→⑥的知识链,展现了知识的自然生长过程,方程解法之间的对比呈现,利于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2)课时精细加工完善数学内容结构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课时的“精细加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主干内容结构的不断丰富。包括不断丰富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第二,对数学内容结构的多元表征。如配方法精学课中,可以展现古代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过程,让学生加深对配方法的理解。

3.单元教学习题课。单元教学习题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例习题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突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及其基本活动经验,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经历习题学习的过程,逐步发现(揭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明晰习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四基”“四能”。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习题课基本题型某商店4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6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1:某商店4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第二季度的利润达到9100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2:“要使第二季度的利润达到9100元,”改为“6月的利润比5月的利润多600元”;(两种解题方法)变式3:某商店3月份的利润是2000元,4月份的利润比3月份的利润增加25%,要使6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求这5、6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4:某商店6月份的利润是4月份的利润的1.44倍,这4、5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这样的单元教学习题课,设计优势在于:第一,让学生明晰习题之间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方法结构”———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第二,易于学生抓住方法结构中的关键。通过变式1~3,让学生明白关键在于“审题”,而审题关键在于策略、方法体系的形成,即利用表格梳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变式4,让学生理解设“辅助元”“单位1”等方法。第三,利于“四基”“四能”的培养。变式教学打破思维的封闭性,廓开思域,积累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司空见惯;创变;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

引言

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对学生学情的摸底、确定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检验学习的成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能有效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做了一点探索,进行自我诊断并行之有效的改进,诊改如下。

1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的司空见惯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电子相关专业基础考试课程,当前在教学中存在如下司空见惯问题。(1)教学模式僵化司空见惯:传统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训,最后进行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训教师分离,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这导致许多学生慢慢失去对电子技术和技能学习的兴趣[1]。(2)教学内容滞后司空见惯: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授的电子技术与技能的内容一直沿用90年代末的教材,已经不能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相适应。(3)教学环境滞后司空见惯:实训不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所,缺乏实际环境中的立体感,再加上实训内容严重滞后,不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内容,致使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及岗位能力的提高。(4)教师技能有限司空见惯:许多电子专业新老师从大学毕业后至学校任教,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技能有限,忽略了理论与实训的有机结合。同时从大学到职校,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导致对企业工作岗位技能知之甚少,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岗位指导。

2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实训如何创变

(1)教学模式僵化的创变:教学模式如何改变以适应目前00后的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们试水了一种“公司”化管理模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以班级为单位,8-10名学生成立一个“公司”,并集体商议出潜力无限的“公司”名称,设计公司的“Logo”,每个实训项目以“公司”为单位,老师给定一个“产品”及“质量指标”,学生进行“代工”生产,以“董事长”及“总经理”为首带领“公司员工”讨论出一个产品精细化生产过程,全“公司员工”群策群力进行标准化生产,并进行技能比武,最终验收交货。教学模式的创变让学生变学习为“创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并利用“公司”之间的竞争协作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董事长”及“公司员工”实现技能学习的“学帮带”。“董事长”抓生产管理,“总经理”做后勤服务,“公司员工”各司其职,实现相互管理与监督,加工产品的品质实行“公司”内部自评和“公司”之间互评,监管整个实训过程。(2)教学内容滞后的创变:教学模式的创变让学生感兴趣了,但如果内容不能适应当前电子行业变化,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也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当地知名企业多次实地调研,同企业生产厂长、技术骨干和优秀校友交谈,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编写了适应当地产业需求和适应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发展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校本教材,将最新电子技术与岗位技能映射到教材中。该教材实训项目中先出现“做”部分,再学习“相关知识”,通过“老生常谈”“生活锦囊”与“实训后评价”等教学环节,来引起学习动机及增加应用能力。且各项目采用积木化、模块化的设计,各实训项目可以独立,也可与其他实训项目组合,让创意无限。同时在教材中我们着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进行渗透,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理念,培养学生的奉献、团队和创业精神。其次,将微课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实训教学中进行到底。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碎片化的微课在全世界兴起,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创变提供了一种选择。根据每个项目教学内容特性,我们坚持每个项目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亦或学生实训容易出错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微课内容上传微课教学平台,以实现学生可重复性学习。实践表明,“微课”改变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者的关系,不仅解放了教师,也让学生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学习难以学习的技能,相信微课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堂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关键技能环节的学习。再次,职业技能鉴定引领实现“高素质劳动者”之梦。职业技能鉴定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鉴定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校本教材设计初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无线电调试工(中级)》要求为依据,紧紧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为理念进行编写校本教材的内容,加强“公司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守则的培养,全员学习国家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计量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参照企业电子产品调试要求设计工艺文件,装配后进行质检与复检,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3)教学环境滞后的创变: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内容破釜沉舟进行改变,实训场地、实训环境也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环境方面,首先我们引进与工厂比肩电子生产线,在电子装配生产线中,既有电子产品装配卡片挂图的指引为学生技能学习准确方向保驾护航,按企业管理标准的“实训车间日?”,设备管理专员、材料管理专员、质量管理专员、考勤管理专员、7S卫生管理专员、安全管理专员等岗位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同时引入工作岗位管理“7S”,对实训场所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实训就是上岗。其次,利用网络监控智能化云平台构建实训课内的互动式协作教学环境。课堂实训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课堂也具备这个特点,这就要求在实训课堂中也要进行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2]。电子生产线教学境中,安装有网络监控智能化云平台系统,该系统实现多媒体一体机可以对实训现场全部或某一工位实时智能监控及语音通话功能。教师进行示范讲解时,可切换到指定的摄像头上,并全屏显示示范技能要点或展示学生实训过程,实现随时随地演示及示范;学生有问题时,可通过手机小程序呼叫或现场无线呼叫器实现对老师的呼叫,师生通过监控及摄像头自带的语音双向通话,进行问题有效沟通与讲解;展示学生作品时同理只要对相应工位号进行监控即可,课后有疑问可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师的示范讲解以及相关同学的实训情况,大大提高学生实训效果。此平台还有一个功能是可实现课后对技能学习的评价,学生技能学习掌握率低于设置的预警值时,系统报警,教师终端亮红灯,实训教学质量过程全监控。(4)教师技能有限的创变:在这些创变中,如何行之有效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至关重要。为在最短时间内提高电子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采用“走出去,学理念;传帮带,练技能”的方式。一方面,统筹规划,定期安排教师到校企联合办学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定期安排师生一起到企业跟岗实习,真实场景“亲密”接触岗位技能;另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新老师计划要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时,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传帮带”,即新学期准备上新课程的新老师在“传帮带”老师指引下,直接“技能战场”上课,然后“传帮带”老师进行“传经送宝”,与此同时按课程标准,新老师还要完成相应课程项目的技能训练,考取技能证书,夯实技能水平。一个学期周而复始“传帮带”下来,新老师技能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新学期就能独当一面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教师教学技能与岗位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实训创变后的成效

以“公司”管理模式的“行为引导法”展开教学,教师把实训课堂变成了工厂生产作为课程创变抓手,充分调动学生实训兴趣,通过与行业对接的职业技能鉴定为理念的校本课程编写,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实训环境载入课堂,学生分工协作实现自我管理,利用微课及信息化平台打造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乐、学有所溯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创建“走出去,学理念;传帮带,练技能”等一系列的举措,实现教学过程“公司化”教学内容“产品化”的双创变,在传承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对课程的内涵方面提升的一种创新行为,取得如下成效:(1)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斐然。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创变,在此模式引领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学校近几年参加技能大赛中职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项目从金牌零的突破,到项目省赛四连冠,共获得全国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6人次,省赛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2人次,项目成绩名列各中职学校前茅。(2)让学生更好成才,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创变,较好的推动了我校电子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加上我校乘着国家示范校及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东风,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电子机电专业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99%,学生就业率98%,学生专业就业对口率90%。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及专业技能高度评价,就如百宏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从几年前的招工一定不要到我校电子专业招的观点,到现在招工只要到我校电子专业招就可以的转折,并专门针对电子、机器人专业成立“百宏班”和设立“百宏奖学金”。(3)树立课程品牌,引领教改示范,课程成为区域职业教育课程范本。对课程内容整合,以项目为纽带,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链接到项目中,产教融合,实训生产线就是工厂生产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推优为泉州市精品课及省职教精品课,成为其他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的平台。职业教育要推动劳动者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产生,也将为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就是让我们每位教育者转变观念,每个人都可以成才,创设每个人才都能很好地展现才能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培养真正技能型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职业院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教学现状及对策[J].职业,2013(33):69-70.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检验工作也越来越计算机化。计算机技术在各种仪器设备中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等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使得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结果的准确性也保证了检测的质量,计算机的应用推动着医学检验向高科技迈进[1]。而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开设了42学时,随着医学检验工作岗位日趋信息化,需要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实验任务也相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严重缺乏,学生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消化须掌握的知识,造成学习愈加困难。

1.2实训条件薄弱

随着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并成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临床检验岗位的工作从样品接收到最后的检测报告,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变到现在的自动化、微机化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实训条件又不能满足学生全部实训练习,加之实训学时不足,学生实训操作内容及时间均有限,严重影响实训效果,不利于未来岗位的适应。

1.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综合操作能力欠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较多,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高中阶段,不同地区和城市教学质量的不同,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内容细了进度就会慢,底子好的学生觉得没兴趣;教学内容粗了进度就快,底子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对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大多数实验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安排的实训教学内容大都是单一独立的操作,加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老师演示过的会操作了,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学生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缺乏实际问题中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学时不足,实训条件薄弱的问题,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件设计,将因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的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设计到理论课件中,尽量做到详细、明了,让学生吃透知识点,牢固记忆。另一方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训同时放在实训室进行,利用实训室的教师控制系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电脑进行听课,并在教师讲授结束时马上进行操作练习,知识点得到迅速巩固。同时,学生还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手机现场录像,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分层次分模块操作练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个个的实训内容[3]。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四个区域,第一次实训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将学生底子差异较小的分在一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每次安排的实训内容难度不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快慢,阶段性的调整学生的区域。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清楚自己当前能力情况,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相互追赶心。如:医疗机构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WORD初级编辑”能力,在教授学生掌握“WORD初级编辑”模块技能时,需要实训的内容有四个:一般文字、符号的编辑、特殊符号的编辑、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编辑、普通表格制作的编辑,不同区域内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或多个实训内容,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实训成绩,作为阶段性调整学生区域的依据之一。

2.3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设计上增加综合实训内容,将常规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现场出题,留出3~5min给各区域讨论,然后由各个区域的学生推荐代表到教师机“讲课”,其他区域同学听讲并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方式可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二是教师现场出题后,留出3~5min给学生自行思考,随机抽取学生利用机房控制系统中的屏幕广播将操作演示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出评价。此方式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主和辅”角色上的互换,学生为了“面子”问题,课余时间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操作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缓解了教学课时不足的弊端,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分层次分模块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角色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仍还需要努力,教师也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前沿知识,结合岗位需求,探索出更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彬,孔虹.试论21世纪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J].医学检验教育,2000,7(4):5-6.

[2]马玉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1(2):58-59.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7

中专专业课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而制定的,但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从最简单的作画规范一步一步的教学生怎样用正确的姿势画画,怎样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怎样观察,怎样构图等等。一定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需求,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逐步习惯比较规范的作画方法和步骤,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固然重要,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调整适当的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帮助学生。

二、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学生有时候完成不了作业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为没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作业觉得无从下手。记得刚从美院国培回学校就接手工艺美术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过一种什么方式让学生既喜欢上专业又能对我比较信服。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古诗为主题的写字活动。我先示范写了一张给学生看,学生当时都觉得他们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这么大难度的作业,一点儿头绪都没有。通过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辅导,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一张特别出色的作业,当我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教室的墙上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也很惊讶和高兴。在给学生上图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统一购买了白卡纸和黑卡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完成作业,学生一开始很不习惯这么严格的要求,但经过了几张的训练之后发现这样按部就班画出来的作业质量非常高。当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一张一张干净漂亮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渐接受和习惯了这样的方法。最后学生们把每一张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纸上,再用金属环将黑卡纸装订成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对学生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作业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再加上一点儿耐心和细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学形式,充实扩展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课本上的东西,可以变换教学形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上有许多优势,给自己带的班级上课时学生比较听话,课堂秩序也比较好,教学任务都可以顺利的完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了许多的活动,比如我们开展的数字油画比赛,元旦的贺卡设计制作活动,为装饰学校教学楼进行的装饰画制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学生却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很多,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更有意义,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加适应集体生活。在从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常常会觉得对学生的耐心是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只有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成长的的每一步,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是学生需要就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当学生信任你了,并感觉到了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他们也会信服于你的专业,在课堂上也会很好的配合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亲其师信其道”所要说明的道理吧。

四、结语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8

分析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及个人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进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在教学设置、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革创新,提出模块化教学、演示化教学、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基础知识,在践行教学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0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电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所授课程中学生最难掌握的课程之一[1]。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工电子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如何进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基础知识,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行业基础,是高职院校和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根据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同时总结个人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做出思考与探索。

1高职院校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困难

1.1课程内容多,讲完和讲透难以兼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又包含数电和模电部分。在职业院校机械类等工科非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因各专业的侧重性以及必要性,往往将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合并为一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般为72课时。但因电工电子知识在各行各业的渗透较深,72课时内要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讲完的同时又能够讲得透彻,较难达到。

1.2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欠缺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录取形式仍以应试教育选拔为主,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包括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等[2]。在教学中发现,课程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听课非常认真投入,但随着内容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开始听不懂,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最后索性放弃。

1.3理论与实训分开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掌握相关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师资配备、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等多方面原因,同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往往分开教学,甚至会出现实训超前理论课程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训未能相得益彰,教学效果不明显。

2高职院校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探索

2.1模块化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繁多,面对课时有限、学生自学能力稍欠缺的情况,采取模块化教学,在将此课程划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再分别进行细分至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对各模块的内容分配不同的学时,这样可以将本专业相关的电工电子知识讲解透彻,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对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制定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时,考虑到机械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训对象或者工作对象就是机床,而机床是由电动机拖动的,因此,电工技术部分关于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这个章节就应该作为一个重点模块予以讲解。

2.2演示化教学

面对学生听课兴趣欠缺的现状,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更加不能吸引学生。观察发现,电工电子技术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在课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应用时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用实物,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达到了灌输理论的效果。例如,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时,可借用数字万用表欧姆档,现场测量,分别根据阻值大小的区别来说明二极管的偏置情况,由此进一步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2.3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学设计中实训课所占比例比普通高校要大很多。通常重要课程都有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课时丰富利于巩固,但存在的理论与实训脱节的问题也较明显。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理论课程安排在实训课程之前,且尽量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当然,如能做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即在教授某部分理论后有相应的实训模块,用实践验证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巩固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结论

如何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是任课教师需要共同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现如今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式下,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在教学设置、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覃银红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屈文斌.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06:17-19.

[2]吴运水.职业院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问题初探[J].电子世界,2016,03:29-31.

[3]韦胜东.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