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差异化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宏观评价,同时可持续发展评价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的,因而它的评价也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筛选后,选取包括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科技进步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资源利用能力指标、环境容量能力指标等五大体系。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在数量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功能和水平。

指标体系具体分解为目标层: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高层,表征了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判断层: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等五个方面。因素层:因素层共包括总体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资源消耗状况、资源生产状况、自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环境状况等12个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判断层,是对判断层的进一步细分。指标层:指标层既是指标体系的最下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它涵括了反映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全部内容,是目标层的最终载体。

由于影响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即指标之间的信息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重复,不宜对其进行直接评价。因此,采用了因子分析法。根据选取的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从而得到能充分反映原始评价指标信息的少数几个彼此独立的综合变量,即因子(Zj)。再以因子和其贡献率(Vj)构建综合评价向量(p为主因子个数),进而达到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根据因子得分可以将我国各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其中程度高的省区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程度较高的省份是辽宁、福建、江苏、、海南、吉林、湖北、山东、新疆、重庆;程度较低的省区有湖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程度低的省区有宁夏、安徽、云南、青海、甘肃、贵州。

通过我国各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比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几个省份,这说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省份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显然,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不利于我国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经济影响指标、工业流通及环保指标、科技创新指标和发展潜力与管理运营指标等四项指标都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只有资源配置指标低于其他两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衡,以及东部地区对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供给所造成的。而中西部地区除资源配置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中部地区略强于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即“东强、中中、西弱”。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建设行业 施工企业 创新 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建设施工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不断革新施工企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施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不断提升施工行业质量标准的客观需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建设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加强企业内部建设,找寻可持续性发展之道,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促进我国建设施工行业向着更加规范化、绿色化、技术化的方面发展。

一、强化内部控制,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1)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意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型建筑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建设施工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组织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从而让企业在施工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施工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意识,从而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达到“强内部建设,促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策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注重三个必要因素的建设:其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创设。相对其他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施工企业员工的整体知识素养较低。因此,施工企业的领导人更应该致力于健康内部控制环境的创设,让全体员工都深刻意识到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强化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建设主动意识。当内部建设意识逐步融入企业文化,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驱动力。其二,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是促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施工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确保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选择的合理性,降低企业在投资和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专业化的风险控制团队,结合财务信息和市场信息制度完善的风险防治措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稳定发展。其三,监管体系的建立。施工质量不仅会直接决定建设项目的后期效益,还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制约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可以确保施工企业的各项业务顺利进行,有效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有效确保施工过程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施工企业向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增加企业发展活力

(1)施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反思。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逐步降低,施工企业资源严重过剩、施工行业竞争规范性不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施工企业乃至整个施工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差是主要的原因之一。21世纪初期,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施工企业的数量显著提升。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低迷化的发展状态,施工企业资源严重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施工企业恶性竞争事件时有发生,盲目降低工程招标价格不仅显著降低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严重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施工行业的稳定性、规范性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创新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创设健康的施工企业竞争环境,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2)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企业应该从自身建设出发,创新企业管理体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一,施工企业应该创新员工奖惩制度,建立一体化的绩效奖惩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从而相对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还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从而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其二,施工企业应该创新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创建高素质的财会管理团队,加强企业的财会人才储备。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确保企业资金的相对安全性。最后,要加强财务部门的法律意识,财务人员应该依法办事,有效避免工程款项长期拖欠的现象发生,只有首先确保施工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才能促进施工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三,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步将创新意识融入企业文化。施工企业只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才能有效发挥其技术优势,在大型建设项目的投标过程中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我国施工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方向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从施工行业的发展大局出发,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另外,对于施工行业的一些恶性潜规则及商业欺诈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进行查处,从而创设一个公平、公开的施工行业竞争环境,确保施工行业的规范性、可持续性发展。

三、绿色建筑施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绿色施工理念概述。近些年来,全球建筑能耗量显著增加,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全球自然灾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一步加大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范围,从而促进我国施工行业乃至整个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绿色施工理念强调建设施工过程的节能性、环保性和生态性,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绿色生态理念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施工过程的能耗量,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生态友好型环境的创设,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2)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来,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一,施工企业应该结合施工项目的建设需求,建立完善的原材料筛选模式,从而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使用节能环保指数更高的墙体材料、建筑材料和装潢材料等。其二,施工企业应该注重施工区域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改善自然环境。其三,施工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绿色施工技术,循环利用各种建筑资源,尽量减少建筑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充分利用施工区域的自然资源降低建筑物的能耗量。另外,施工企业应该注重施工过程的噪音控制,尽量降低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结语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 绿色设计 角色作用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央视网报道,自2003年起,中国每年要报废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电脑2000多万台及上千万部手机,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因此,工业设计必须适度取需,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 工业设计的行业特征

工业设计是一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于此决定了工业设计在行业上具有多重性。从世界工业设计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工业设计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丰富性的设计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包含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从工业设计的内容看,工业设计从属于研发设计行业;另一方面,工业设计是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保持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和提高生产率提供保障服务的生产业的行业总称。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服务性质上定位,工业设计从属于专业技术服务类。

2 作为创意产业的工业设计引领可持续发展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对工业设计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产品的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并解决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问题。定义显然是在以机器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中对工业设计的全面界定。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丰富的内容。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修改工业设计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即工业设计具有无限开放性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特征。

工业设计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产品设计可被看成是面向需求与环境的设计管理,在倡导适度消费的原则下,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设计过程,合理利用材料或能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人体的负面影响,系统分析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视觉传达设计是在推广设计产品时,力求简约包装或者不包装,力求产品包装费用低 实现最佳的市场效应。环境设计同样考虑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消费,合理地利用原材料,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人体的负面影响。此外,要注意环境设计的后期维护和营运,适当延长其功能性,以构成人类可持续的生活空间为目的。

创意产业的工业设计源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创意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内容。创造力是观念、思维。创新力是创造力的实现和表达。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每个阶段带来的环境问题都会考量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尤其是选择确定产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应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达到最终的表面处理效果?产品怎样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需要使用可回收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设计是连接产品和人之间的纽带,能引导并改变人们使用产品的方式,同时对这些产品和服务负有责任。设计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变更,体现了消费者的地位和个人品味。设计推动消费,调节产品的换代速度,促使产品样式有“计划的废止”。工业设计是实现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过程,能促使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人们称道和效仿。

因此,工业设计实现科技和人文有机结合,从多维度、宽视野地提出的各种新观念、新理论,激发了人类追求和谐、美好智慧的力量,不断改变着现实世界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标准,创造出和谐的生活方式。

3 作为生产业的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提供绿色优质服务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需要改变传统服务业。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要求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业提供服务。

生产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加速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发展,设计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产业,成为充分利用自然、工程、社会以及人文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服务行业。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出发,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提供“绿色设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现代科技文化造成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今天,绿色设计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它不仅造福子孙后代,也给企业带来荣誉和利益,未来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必将使企业在贸易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绿色设计提高制造业产业的竞争能力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减少物质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使报废产品及失效零部件能够方便回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因此,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注重考量“人―机―环境”系统,实现设计的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是人们应遵循的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设计是为真实的世界做设计,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绿色设计必将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促进企业发展。

3.2 绿色设计是消除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和环保问题的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环保的关系日益密切。各国政府在为了争取更大的贸易自由,与在不断加剧恶化的环境而采取限制性法规和措施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各国政府、企业已经意识到,商业上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将与环保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采用绿色设计方法,以达到国际环保标准,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3 绿色设计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不协调的现象依然较严重。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设计可以为优化产业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工业设计创新,可以改变社会的需求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应用绿色设计的创新价值,实现行业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优化。再次,绿色设计可以通过改变就业结构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当前,我国的就业态势,整体上逐步向设计研发、市场销售等价值链的高端移动。工业设计作为设计研发的生力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就业者,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结语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无论是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还是生产业,都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在工业设计中不断地推广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娟娟.设计熔铸价值:中国工业产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磊,葛为民,李玲玲.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机械设计,2013,30(8).

[3]吴亚明,王平.给电子废弃物找归宿[N/OL].人民日报,2013-9-18.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且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以充裕的教育资源、市场导向型的办学机制和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的认可。独立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在初创时期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现阶段独立学院的完善与发展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当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独立学院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已基本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如何提高质量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已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逐渐缓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完成历史角色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已不明显。对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独立学院的创立既不是简单的教育应急措施或过渡,也不是普通公办高等教育活动的简单延伸,也非民办高校的简单复制,而是兼有普通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优点。其一,具有较好的办学资源。一方面,社会力量提供了雄厚资金并具有较高的办学热情;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母体学校较好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因而办学机制富有活力。其二,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均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在充分发掘母体院校良好的社会影响及无形资产的前提下,更具有独立性,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其三,运行机制“民众化”。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师聘任等,市场化程度更高,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更贴近社会因而就更有生命力。因此,独立学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当前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生源高峰过后考生对高等学校的选择也将越来越宽。在新形势下,对于刚刚完成规模发展、立足未稳的独立学院来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市场竞争。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角度,探索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成为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更有意义。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来自社会层面的偏见,“民”字难认可。虽然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尽如人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相比,状况更为严峻。由于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和态度还存有较大的偏见,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压力。不可否认,我国的公办院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都优于独立学院,而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在硬件、软件、师资质量和信誉等方面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加上用人单位传统的学历主义偏见使得企业在招聘时还是倾向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而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多持观望态度。要取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1] [2] [3] 

然而这与紧迫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无疑更增加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近年来职业院校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不小的冲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收费低,而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质量等并不比独立学院逊色,加上国家实施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之后,高职院校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就业率也较高,这些都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很大压力。 

 

. 办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与独立学院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未完全相符。用人单位反映在选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应用性人才所具有的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优势。一方面,课程安排与母体院校过分相近,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果不明显。同时,由于专业设置重复还造成了母体院校内其他院系和独立学院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在当前就业形势依旧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母体院校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之间的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等方面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规格单一。办学类型比较模糊,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小,教材也盲目追求大学使用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人才培养路径十分相似。 

.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立学院在求职地域、求职岗位方面定位不准确。由于独立学院学费的收缴偏高,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的求职期望较高。求职地域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造成与优势生源高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求职市场的打拼,自然是不占优势;同时,表现在求职岗位上定位不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多选择与母体学校毕业生相同的管理或技术研发等岗位,从而导致求职的失利。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生源相对集中,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专业又相对雷同。过于集中的生源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加上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这就使就业市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提供存在难度。

三、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特色人才,实现充分就业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号)第八条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也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要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体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和申办学校的办学优势,并在所为的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南亚共有八个国家,其中阿富汗、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余五国都属于最不发达国家。

近年来,南亚地区经济年均增幅达6%,贫困率不断下降,但是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南亚八国总人口达1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大约有5亿贫困人口。南亚经济总量比较小,2008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计为1.5314万亿美元,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9年该地区增长率预计将下降至3.7%。另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9年报告显示,因国际经济不景气和食品、燃油价格上涨,南亚地区遭受饥饿的人口比两年前多出1亿,从而使该地区饥饿人口增至4亿。有数据显示,引领本地区增长的印度的发展势头正在削弱,而依靠旅游、出口、劳务输出的其他经济体也由于海外市场萎缩而走向低迷。为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目前南亚各国正采取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以刺激对基础设施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扩大现有保障网络覆盖范围,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障。

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概况

近年来,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Regional Cooperation)推动下,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发展。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于1985年正式成立,是南亚国家为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相互合作而成立的一个非政治性集团组织。南盟包括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八国。

南盟鼓励成员国开展次区域合作。1997年4月,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四国宣布成立次区域合作组织,定名为“南亚增长四角”(The South Asian GrowthQuadrngle)。该组织旨在加强四国在经济领域中的合作,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运输、通讯、能源等特定项目,以推动本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尽管一些国家的政局尚待稳定,但是南亚区域合作正稳步发展,南盟取得的最大合作成果是《南亚特惠贸易安排协定》(SAP-TA)的签署和实施。目前,所有南盟成员国均批准了《南亚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准备建立南亚关税同盟和南亚经济联盟。随着简化签证手续和降低关税措施逐步落实,南亚地区人员、商品流动规模正在扩大。各成员国已共同降低了近3000种商品的关税。

此外,南盟各国还在根除贫困、农业、旅游、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环境气象、文化体育、反毒品和反恐怖、妇女儿童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就粮食安全、反毒品和反恐怖问题签署了合作文件。南盟十分重视扶贫问题,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13届南盟首脑会议上,南盟宣布2006年至2015年为“南盟减轻贫困十年”,并采取一系列减贫措施。

三、南亚次区域各国工业发展概况

总体而言,南亚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化水平比较低。除印度和巴基斯坦外,各国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单一,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基本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是各国有各国的产业特色。下面简单介绍各国的工业发展情况。

(一)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

1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印度实行的是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政府对经济计划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重视发展国有企业和重工业,限制私有企业,排斥外资。1991年印度爆发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被追实施经济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新经济政策,即放松对私有经济发展的限制,加快国有经济改革,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近年来,印度政府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重视发展知识经济。

2 巴基斯坦。政府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同时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偏远地区新建工业享受五年免税期。鼓励在农村建立小型加工企业,以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轻纺工业为主,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其他还有毛纺织业、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

3 斯里兰卡。在南亚国家中,率先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以来,一直奉行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工业发展情况:经济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主要作物有茶叶、橡胶、椰子和稻米。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服装加工业为主。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皮革、食品、饮料、烟草、造纸、木材、化工、石油加工、橡胶、塑料和金属加工及机器装配等工业,大多集中于科伦坡地区。2006年工业产值为41.6亿美元,占GDP的15.5%。

(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

1 孟加拉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孟加拉国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并在90年代初期加大实施力度,全面修订工业贸易政策,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行私有化政策。

工业发展情况:主要工业有黄麻、茶叶、纺织、服装、纸业、新闻纸、化肥、皮革及制品、糖业、水泥、鱼类加工、医药、化工、陶瓷、基于天然气的工业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各级政府腐败现象严重。

2 阿富汗。新政府成立以来,在联合国及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大力恢复基本的民生设施,安置返回难民,解决居民用水、用电,加大医务人员培训,恢复各级学校教育。同时,开始修改、制定有关工业发展的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多年战乱使工业基础几乎崩溃,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

3 尼泊尔。尼泊尔为农业国,经济落后。从90年代初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政局多变和基础设施薄弱,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贫困率有所下降,2005年贫困人口比例为31%。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低、发展缓慢。主要有制糖、纺织、皮革制鞋、食品加工、香烟和火柴、黄麻加工、砖瓦生产和塑料制品等。产值约占GDP的10%。

4 不丹。不丹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第一产业约占GDP的32.4%,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9%。近年来,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向印度水电出口成为不丹的支柱产业之一,水电出口占不丹国民收入的一半。不丹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工业发展情况:有少量采矿、发电、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以生产蜡烛、火柴、肥皂、铅笔等日用品和食品加工为主。近年来,电力出口带动水电站建设,逐渐成为不丹经济支柱之一。

5 马尔代夫。旅游业、船运业和渔业是马尔代夫经济的三大支柱。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小规模开放型经济政策。近年来,马尔代夫政府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吸收国外资金与援助,加快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仅有小型船舶修造厂、海鱼和水果加工、编织、服装加工等。2005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主要出口商品为海产品和成衣,进口纺织品、石油产品、食品和生活用品。

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南亚各国开展的技术合作项目

(一)工发组织在南亚各国的技术合作概况

工发组织在南亚地区的技术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贸易能力建设、农基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工发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制定了对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技术合作国别方案,作为指导、监督工发组织在方案周期内(一般三至五年)对各国执行技术合作活动的框架性文件。

同时,工发组织还在南亚各国执行单独项目,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蒙特利尔公约项目等。近年来,工发组织平均每年在南亚地区执行项目的总额约为1000万美元,占亚洲地区项目的三分之一,占全球项目的7%。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欧盟、日本、蒙特利尔公约等。项目大多在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执行。

(二)工发组织对南亚各国工业发展的贡献

工发组织在帮助各国制定工业发展政策、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以及交流成功经验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工业政策:工发组织协助巴基斯坦政府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协助尼泊尔政府制定了工业发展纲要,与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制定了旁遮普省的工业发展战略等,这些政策性文件指导和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的工业发展。

2 能力建设:工发组织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执行的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改进了对出口欧盟等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检测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工发组织还执行了对最不发达国家进行标准化培训的区域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既加强了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 提高技术水平与交流经验:工发组织帮助区域内各国建立了一些技术合作中心,如印度的竹子中心、小水电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发达国家和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学习技术和经验,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服务区域内地区发展需求。

(三)工发组织在执行技术合作方案与项目中的经验

工发组织成功执行南亚区域技术合作项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资金落实、文件编写与活动执行。

首先,熟悉当地的工业发展情况和需求,与捐助国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了解其优先支持的领域。例如,工发组织在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执行的日本政府捐助人类安全基金项目,在项目遴选中,考虑到该基金的优先领域是提高最不发达国家或战乱后重建国家的人民生活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申请,获得了项目资金。

其次,编写出既符合捐助国援助条件,又满足受援国政府需求的项目文件。这要求工发组织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协调、磋商,再协调、再磋商,经过多次修改,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项目文件。工发组织秘书处设立了专门审核项目文件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对项目文件的质量严格把关,保障项目文件符合各项既定标准。

第三,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聘用合格的项目人员,对项目活动认真监督并及时进行评估,纠正项目活动中的错误与偏差。这样,项目结束后受援国政府和捐助国对项目成果都很满意,合作关系才可能继续发展。

由于一些南亚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如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导致一些预备期项目的资金不能落实,一些正在实施的项目活动无法按期执行,甚至项目被迫终止。例如。工发组织计划在斯里兰卡执行总资金约500万欧元的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欧盟承诺提供资金,但是由于斯里兰卡内战,欧盟无限期推迟对项目的供资,致使项目无法开展。另外,由于阿富汗政府部门负责人更换频繁,导致上一周期国别方案文件无人签署。这些是工发组织在执行南亚区域技术合作项目时汲取的教训,同时也提醒工发组织在设计项目时,将政局因素列为首要考虑因素之列。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来源,工发组织目前在马尔代夫、不丹等国的项目活动较少,对其工业发展作用甚微。

五、工发组织对南亚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与策略

(一)对南亚次区域的技术合作重点为扶贫和发展绿色工业

工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合作项目的三大优先领域为:通过生产性活动扶贫、贸易能力建设、能源和环境。针对南亚地区贫困问题严重的现实情况,工发组织致力于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引进外资,培训妇女企业家和提供职业培训课程,以及提供当地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如提供实用性农基工业技术,提供低成本建筑材料技术等。关于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是通过提高有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产品出口,使其进入国际市场,最终为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服务。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有恶化的趋势,南亚地区成为自然灾害侵袭的薄弱地区,在帮助南亚各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发组织提倡发展“绿色工业”,即资源节约型、低碳排放型工业,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有效处理医疗废弃物和市政垃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清洁引用水和水资源管理等。工发组织将在南亚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在南亚设立清洁生产中心,目前已在印度、斯里兰卡设立了清洁生产中心,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继续推广水资源管理项目经验,将孟加拉降低砷污染项目成果介绍到其他地区;对印度、巴基斯坦推广可持续有机污染物处理的项目最佳实践,保障人体健康。

(二)在技术合作中采取权力下放举措,并根据各国具体条件区别对待。重点支持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工发组织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下放权力的措施,加强驻地代表处的作用。目前,工发组织在南亚地区设立了一个区域代表处(印度)、一个国别代表处(巴基斯坦)、一个办事处(阿富汗)以及一个联络处(斯里兰卡),随着孟加拉国技术合作项目的增多,将考虑在孟加拉国设立办事处。这些驻地机构将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捐助国代表处的联络,以及协调和监督有关技术合作项目活动的实施,并及时把握政府优先领域的发展动向,确保工发组织有效组织人力进行技术合作立项,及时与捐助国合作筹措有关项目资金。

在项目资金筹集上,对印度的技术合作项目,多采取地方自筹资金的方式,工发组织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对最不发达国家的项目,积极与捐助国沟通与合作,争取项目活动既符合捐助国的优先领域,又满足受援国的需求。例如,2008财年,世界银行批准向南亚地区提供近43亿美元贷款,包括15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硬贷款和28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软贷款和赠款。其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主要是支持落后地区和落后部门,在武装冲突背景下确保服务提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发展具有共享性,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治理。工发组织在阿富汗执行的国家标准局能力建设项目,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

工发组织支持区域合作项目,以解决区域内国家的共性问题。在这方面,工发组织将加强与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如亚洲开发银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经济合作组织等。例如,亚洲开发银行鼓励南亚各国通过区域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向南亚国家提供28亿美元贷款和援助项目,主要领域为电力、教育、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财政部门等。尽管亚洲开发银行一般不将资金交付联合国机构来执行项目,工发组织依然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出技术合作项目建议,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帮助解决当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亚部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鉴于战后重建所需的大量工作与任务,因此南亚地区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区,加上日积月累的巨额外来援助资金,以及人们渴望和平与稳定的愿望,将为开展国际援助、进行技术合作提供巨大空间与潜力。在扶贫和绿色工业等诸多领域,工发组织将与各国政府以及捐助国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过,真正实现南亚次区域可持续工业发展最终还要依赖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六、南亚可持续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事实证明,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发展工业,促进工业化进程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南亚地区进行可持续工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战争与民族冲突、基础设施落后、普遍性贫困、人力资源与外资流入缺乏以及政府管理能力薄弱等。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与地区政治稳定制约了南亚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殖民统治过程中,南亚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使南亚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南亚国家从取得独立那一天起,就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与各国的种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本地区在战后几十年内长期动荡不安。迄今,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直接影响着南亚各国的稳定与安宁。

其次,当前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使南亚成为主要受灾区。喜马拉雅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等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系列效应,正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食品供应造成巨大威胁。该地区各国近来频繁遭受暴雨、干旱等气候变化危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尽管过去几十年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该地区仍有3.12亿人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占当地15亿人口的21%,其中一半饥饿人口是儿童。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与能源短缺使南亚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南亚国家普遍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即使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基础设施改善也不明显。南亚普遍存在缺电问题,已成为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瓶颈。另外,美元贬值对南亚国家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自2007年4月以来,印度出口增长幅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印度纺织服装业与软件外包业在卢比升值中受到的冲击最大。

第四,收入差距明显,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近年来,南亚地区收入差距加大,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南亚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巨大,例如,印度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9%,斯里兰卡的贫困人口为23%,巴基斯坦的贫困人口为22.3%。其他最不发达国家贫困人口比重更大,例如,孟加拉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使大量贫困人口减贫和脱贫,仍将是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化工行业 可持续发展

一、高瞻远瞩,客观分析发展的大环境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变化和各相关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物质基础得到快速积累,一方面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在质量、品种或数量上都有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导致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许多产品呈现出买方市场,从而使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牌号满足不了要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当一部分化工产品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其它企业,而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为此,化工企业必须开拓思路、扩大信息、调整战略、突出优势、确定本企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措施,把提高总体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的目标。要深刻领会和利用国家有关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如国有企业债转股,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技术改造,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有关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等等。

二、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和提高决策层的管理机制

管理层和决策层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一把手又是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中的灵魂。那么,如何保证企业的一把手始终保持较高的综合素质,始终如一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内部必须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能确保以下几点在企业中得以落实与兑现:

(1)关键的领导岗位必须竞争上岗。因为既然存在着竞争,就必然存在着监督,对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有一个好的一把手,必须先有一个好的机制,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产生好的领导,领导可以换,但机制不能变。

(2)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被监督的体系和制度。这一点对我国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来说尤为重要。

(3)对创造价值的关键人员的报酬应与其所创造的价值相适应。

三、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真正抓好科研开发,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科研开发的投入很大,风险自然也很高,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随着改革的深入,科研院所的观念越来越向市场靠拢。全靠自己干同与企业合作干相比,后者似乎更符合目前的国情,风险更低,效益也来得更快。当今知识与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现行的政策和法规给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总之,“十二五”期间,化工企业应致力于创立新型科研开发体系,一方面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改进和提高老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任何一项成熟的技术,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改造、创新的基础上的。能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新技术,都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应予以足够重视。

四、根据企业现状,尽快优化现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这一问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将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对这一状况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工作。企业应充分抓住机会,以不让国有资产流失为前提,规范运作,尽量“轻装上阵”,早日步入“良性循环”之路。

对一些产权不明晰的中小型企业,应以多种成份的所有制并存为原则,尽快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律。

五、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

企业的发展规划,应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体现本企业主导产品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是追求最大效益,而不是最大产品规模。要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瞻前性。同时还应特别注意规划的完整性。对一个企业来说,产品的发展规划固然十分重要,但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资本扩张和资产运作、人才引进、营销机制和策略的制定与改进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与产品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实现产品规划的重要前提。

六、合理、正确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利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论证,切勿盲目。许多地方政府和化工企业都在积极研究本地区或企业利用天然气的方案,但由于目前我国天然气在工业领域利用的还很有限,同时也受到气价、运输方式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化工加工利用方案类同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很理想。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利用资源,将给我们增加财富,否则,也会给化工企业带来负担。应由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如何利用资源,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引进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化工行业“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有其历史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从“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这一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迫使我们的企业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高新的科学技术来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支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传统和落后工艺技术,支持用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传统产业,支持国内企业产品替代进口,同时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我国化学工业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

八、切实抓好“三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