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例6篇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挖掘潜力在农村,农业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收,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兼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阳坪的情况,发挥当地优势,利用优势,创造条件,变劣势为优势,为脱贫致富谋思路,求发展而调研,提出粗浅的认识。调研情况如下:

一、阳坪村的基本情况

阳坪村位于五德镇东北面,北面与芒部镇元孔村接壤,南面与五德村毗邻,东面同五德镇新寨村相连,西面同本镇谷花村连接。阳坪村距五德镇人民政府驻地11公里,距县城61公里。阳坪村最高海拔1490米,最低海拔870米,相对高差620米,村委会驻地1280米。有国土面积19平方公里,折国土面积28500亩。其中耕地面积8180亩,森林面积6505亩,荒山、荒坡、滩涂、倮岩13815亩。辖26个村民小组,1336户,5990人。有彝、苗、汉三种民族,其中彝族320户,1250人,占总人口的20.9%;苗族101户,674人,占总人口的11.2%。有大牲畜620头;生猪存栏2100头,出栏1100头。人均有粮510公斤,人均纯收入1350元,按照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以上的为脱贫户,阳坪村基本为脱贫户。阳坪有完小4所,有教室24间,有教师18人,有学生1620人,以前统计适龄儿童入学率88%,现在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已达到98%的入学率。村内煤矿资源较丰富,目前有保留煤矿大水溪矿井,年生产规模30万吨。

阳坪的气候状况:阳坪村属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度,秋早春迟,夏短冬长。以前未实行地膜包谷推行时,大部分土地都以原始的方法耕种。粮食产量较低。自推行地膜包谷的定向移栽后,农民的粮食产量大增。大部分群众的吃饭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二、客观分析阳坪村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弊条件

阳坪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通过实行农村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纵向比较,农村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粮食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从横向比,阳坪村人的综合素质不很高,经济收入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标准来衡量,差距还很大。为此,只有认真地权衡利弊,找出优劣势,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1、阳坪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土面积大。阳坪村现有耕地8180亩,有5990人,人均有耕地1.36亩,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是阳坪村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阳坪村今后发展经济林、果木林的有利条件。三是阳坪村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条件。四是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逐年增多,搞好水电路、教育卫生的工作,是阳坪村加快改善民生的有利条件。

2、制约阳坪村发展的不利条件。一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较低,科技意识淡薄,劳务输出少是制约发展的条件;二是居住区海拔较低,干旱严重,水资源缺乏,是制约阳坪村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差,交通发展滞后,是制约阳坪发展的不利条件;四是优生优育的意识不强,计划生育工作还有困难。这些都是制约阳坪村早日发展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三、阳坪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根据阳坪基本情况的调查,利弊条件的分析,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结合阳坪村的地理环境,发挥优势,逐步变劣势为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阳坪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1、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好资源是阳坪村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对8180亩耕地面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现有5990人中,每人保障1.36亩耕地,需土地8180亩,加大科技的投入推广,每人保障有1.0亩高产稳产农田,提高亩产的产出率,保障粮食的安全。对2190亩的陡坡地,高海拔地退出来还草还林,绿化环境,保护生态。二是抓好林改的工作,把现有6505亩林地,按照林改的政策,责权利改制到农户,管好经济林,发展好果木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适应本区域的林种,做好补植补造工作,使林业产业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三是抓好工业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政策努力为发展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争取引进更多的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值达到9000万元,以工业带动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力争做到户均有一头大牲畜,人均有一头猪,家禽的饲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养殖基地,培养和发展养殖的致富带头人,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

2、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创造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阳坪村的村级公路改造。五德镇和阳坪村都位于镇昭公路旁,是县内的主干道。而村级公路都是发动义务工修建的,由于投资少,路面窄,路况差,晴通雨阻,有时晴天也不通,农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输进输出不便,严重地制约着阳坪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县交通局的帮助和一事一议项目,公路改造很快结束,为阳坪村的农用物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下步尽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村委会的公路向未通公路的村民小组延伸,把老百姓从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中逐步解放出来。二是抓好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阳坪村有26个村民小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阳坪村人口居住分散,水源缺乏,水事纠纷频发,取水高差最大在160米左右。2009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解决了安全饮水项目的上寨、下寨、白岩湾、街上、湾子、新龙坪、塘边、大水溪、转包、吼梁子、田湾、上天星、下天星13个村民组的饮水困难,现在全村饮用的水60%的水基本是地表水,有20%的村民组饮用的是不安全的水,有52%的人口吃上了自来水,但干旱时饮水同样困难,有48%的人口,吃水靠挑水,有的是人背马驮的运输工具解决。在一般的干旱时,有30%的人,要到2至3公里的五德河边去找水吃,特殊干旱时,很多人要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去解决家庭的吃水问题。应抓住国家安全饮水项目实施的机遇,积极争取人饮安全工程的建设,因地制宜,在有水源的村民小组搞好自来水工程的建设,在水资源较差的地方,搞好五小水窖的建设,做到基本解决阳坪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三是抓好农村电网改造惠民工程的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阳坪村群众的努力下,阳坪村通了10千伏的高压线,26个村民小组都通了低压线,100%的农户都点上了电灯,用电加工推磨。其中有4个村民组农网改造已经结束,为205户、920人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的用电目标。还有22个村民组由于是上世纪末架设的输电线路,高压运行时间长,线路老化。低压线路的架设简易,损耗大,再加上管理混乱,检修和维护跟不上,用电不正常,现在每用一度电需1.20元至2.5元的价格,比城里人用电增大2倍至4倍的价格。为了实现全村城乡同网同电同价的目标,加强电网的改造,降低电费的支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惠民工程,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措施。四是加快扶贫攻坚的力度,抓好茅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和新农村房屋建设的工作。阳坪村26个村民小组1336户,目前已经完成茅草房改造16户、安居工程60户,下一步应抓住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机遇,改善阳坪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为村内企业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抓好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阳坪村境内为龙潭组地层分布,煤矿资源较丰富,发展煤炭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有保留煤矿大水溪矿井,年生产规模30万吨,年产值4000万元。二是天生桥电站,五德河流经阳坪村境1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立方米每秒,村境内有天生桥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2×5000kw,年发电量5200万度,年产值2100万元。应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值突破9000万元。

4、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小康社会的首要条件。阳坪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区位的制约,距五德镇11公里,距县城61公里。以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地是为了填饱肚子,喂猪是为了过好年,商品意识的观念淡薄,更不要说开阔眼界,发家致富。要做到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教育。几年来,“两基”攻坚任务的进行,基本排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去年扎实抓好,经检查验收合格,基本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为青壮年、为青少年增长知识,增长致富的本领而努力奋斗。二是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的工作。把以前原始的种植方法逐步走向科技推广的道路,解决广种薄收的问题,提高粮食亩产的产量。把富足的粮食转化到发展畜牧业的工作上来,走入多畜、多粪、多粮的良性循环轨道,增加畜牧业收入。三是认真抓好劳务输出的工作,确保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劳动力的输出是西部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之路,富余劳动力输出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学会技术。根据外面的世界,结合家乡的实际,会进一步启发开发农乡的思路,外面找的钱,用来建设家乡。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输出劳动力,做到组织输出和自由流动相结合,做到粮食生产与外出打工两不误,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抓好人才的培养。认真抓好村委会班子的建设,认真抓好村民小组长的培训。把提高文化素质、提高领导艺术,提高工作能力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多思多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阳坪村的脱贫致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开展?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农民有什么所想、所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我县部分乡镇农村进行调研。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现状

(一)创建情况 **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于1997年开始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现有六乡三镇68个村8个社区,共创建三级文明单位39个,创建率达到51.3%。其中:自治区级文明村4个,地区级文明乡镇3个,地区级文明村13个,地区级文明社区2个,县级文明乡镇2个,县级文明村13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今年我县有5个村分别参与了自治区、地区文明村创建,6个村申报了县级“小康文明村”,有效巩固和发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格局。

(二)基本经验 近年来,我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势头。

——德字优先,农牧民素质明显提升。一是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村民学校,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深入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兴发展”系列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由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了“百米长卷,万人签名”活动,从机关到学校,再到农村、企业,通过长卷传递,签名人数累计达到120xx人次;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走进**,走近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进行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培养和树立讲文明、讲道德的思想意识,切实提高全民素质,为“打造矿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和谐美好新**”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大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在68个村普遍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建文明,努力营造邻里和睦、家庭和美、秩序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各乡(镇)也广泛开展了“小康文明村、小康文明户”评选,以“道德模范”评选为载体,对涌现出来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勤俭持家、帮困济贫等道德典范进行表彰,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树立社会文明道德风尚。通过“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等梯级创建活动,全县共评选出文明户3189户,文明村30个,文明乡镇5个。三是大力推进农民素质工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要求, 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在全县实施了农民素质工程。以“三下乡”活动、“万名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为载体,在农村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培训网络,有效推动了农牧民就地转移增收。先后举办以新农村建设、计算机、农机修理、农机驾驶、烹饪、电焊、獭兔养殖、红花种植、阿巍菇人工栽培、奶牛养殖、牲畜育肥、双语及理论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20余类59个班次,培训农牧民群众6899人次,新建阿魏菇、蔬菜大棚300座,打瓜、食葵、红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引进优质奶牛3000余头,出栏獭兔30万只。

——夯实阵地,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稳步推进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丰富乡镇群众文化业余生活,我县切实加大了文化阵地建设力度。目前全县已建成乡级文化活动中心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64个,近两年新建村级文化室40余个。县财政投入140万元装备乡、村级文化室,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室使用功能。如喀拉布勒根乡文化中心、也尔特斯村文化室,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充实精神食粮的好去处。博物馆被评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近两年来,我们围绕重大年节精心筹备了春节军警民联欢晚会、元宵游园灯会、大型社火活动、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社区主题文艺演出活动等一系列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共为基层送文艺演出356场,送书20xx0册,送节目下企业12场次;送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厂矿574场。各乡镇、各社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篮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比赛。**县文体活动做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进一步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和扶持农村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开展百部电影进 农村活动。全县各乡镇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力量,纷纷组织了文艺演出队、秧歌队、社火队等文艺组织,形成了一个乡镇一个文化活动阵地、一支文艺演出队、一个文化中心户、一月一活动的“四个一”发展模式。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文化部门精选包括文化、科技、卫生和法律道德等内容的影片,深入边远农村,为当地农民群众送科技、送知识、送信息,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并开展“以文养文”工作,如恰镇的文化中心户冬季利用农闲组织农牧民开展文体活动,夏季通过出租活动中心来增加收入,实现了有效增值。

——三级联动,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我们把文明创建同富民强村相结合,在服务农民、多办实事上下功夫。把文明创建同“五组推进工作制”和“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等结合起来,在丰富载体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部门、企业包村帮扶工作力度,全县85个县直部门、驻县企事业单位与68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城乡手拉手,工农心连心”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我县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扶落实责任制。县领导分工到每个点,直、县直部门到点进行帮扶,派专人进村驻点,做到县、乡、村三级联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四到位,全力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分别在维修农业基础设施上进行帮扶;在提高村级阵地硬件水平上进行帮扶;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水平上进行帮扶;在增加农牧民收入上进行帮扶,为农牧民办实事好事近千件。近两年,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了新面貌,村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工程均已配套,村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水、电、电视、电话入户。抗震安居房建设荣获“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先进县”称号。通过统一安装卫生厕所、统一垃圾处理等,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配置了电脑、彩电,建起了图书文化室,农村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创建活动开展不平衡。部分部门、乡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不够重视,重经济轻文明的问题依然存在。文明创建工作还是被动、局部打闹有余,主动、全局谋划、开拓性不足;创新。

二是齐抓共创力度需加大。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靠许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创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齐抓共创的局面。

三是创建资金不足,硬件建设跟不上。文明创建重在建设,重在有专门的投入。我们在文明创建中虽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与我们的目标要求还不够,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和完善乡镇文化机构的职能。

四是创建的领域、载体有待拓宽。不断完善“文明建村”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工作格局,完善“文明建村”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文明建村”的督促检查工作,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注重培养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完善机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要再接再厉,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三、今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思考

(一)以投入为基础,抓好农村创建工作必要的设施建设。首先是搞好阵地建设,包括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特别是要搞好村多功能活动室建设,让党员、团员、妇女及多数农民,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同时搞好规范化管理,以管理促利用,以利用促建设,使之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其次是抓好宣传工具的配套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墙报、广播、有线电视、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图书室、农技推广站、电影放映队、宣传队、文艺小分队、报刊栏、制度栏、科普知识宣传栏及有些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阵地和载体。

(二)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我们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体系,。如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活动,开展“学理论、学科技”活动等等。今后的各种活动,应该着眼于实际效果,在内容上更丰富,形成上更活泼,操作上更简便,为农牧民所喜闻乐见。政策宣传到院坝,农技培训到人头,读书读报到个人,有线电视到农家,各种学习到每季,电影放映到每村,制度建设到每组,活动开展到每户。此外,在开展各种活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发挥典型的作用,用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去影响和带动群众。

(三)以健全机制为手段,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上水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般认为弹性大、不易把握。今后我们应该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将指标层层分解、量化,把任务落实到村、部门和每个干部,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动态管理,以调动基层抓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如,农村破旧俗、树新风、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情况,都可以确定量化标准。这样,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压力、有积极性。

(四)以班子建设为保证,强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创建工作重在落实,抓得好与坏,关键看领导。为此要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担负起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任,保证“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说,应该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个是干部队伍建设。乡镇主管宣传思想者(干事)和村支两委班成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中成为作风硬、能力强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个是党员队伍建设。我们要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引导、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再一个是工作队伍建设。如农村宣传队伍、群众性文化组织、,努力做到制度、职责、组织、报酬“四个落实”,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办事水平,为群众搞好服务,赢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逐步让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调查报告

1.河西镇基本情况

河西镇位于贵德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共辖2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100个生产合作社,5007户。24159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撒拉等8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畜牧业的镇。全镇占地面积为434.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199亩,林地25519亩,草场面积52.75万亩,果园面积7275亩。 2011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763元。

2.当前发展现状

2.1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河西镇人勤物丰,物产丰富,风景如画,依山傍水,现有各类宗教寺院、庙宇23座,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0座,伊斯兰教清真寺12座,汉传庙宇1座(文昌庙)。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汇集径流工程完成投资166万元,累计造林8560亩,种植各类苗木166万株,其中优质果树21.5万株;该村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主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加大了该村生态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现全镇共有“农家乐”小宾馆24处,共投资186万元,一次性可接待700余人住宿,2600余人就餐,截至目前接待游客10万余人,文昌宫接待游客4万余人,收入达25万余元,黄河奇石苑接待游客2.5万余人,收入达7万余元。全镇旅游总收入达310万元。德吉温泉疗养院1处,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让乡村旅游成为河西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公益事业有所发展。河西镇党委和政府就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争项目、争资金、抓落实,近年来先后完成总投资达7542.9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和修复水利工程73项。投资2035万元的西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配套工程,新建永久性“U”型槽主干渠12.5公里,支渠41.6公里、斗渠60公里,大大加快了水流速度,减少渗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控制区内近3万亩水浇地的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投资680万元的河西镇至瓦家村21公里柏油路面乡村公路,解决了沿线17个村1万多群众的行路难问题。投资183万元,改建了西河自来水水源、完成了拉芨盖、贺尔加等6村29个社,5840人、1.1万头(只)牲畜的人畜饮水工程;投资1280万元,完成了全镇72个台区的农网改造任务;争取外援资金和国家义教工程资金305万元,自筹资金70万元,完成了7所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新建;投资14万元,完成了当车卫生院危房改造工程;投资1.2万元,新建了格尔加村村办幼儿园。农村各项事业大力发展。

2.3村庄改造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河西镇充分利用“百企联百村”新农村建设项目机遇,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与三江集团等5家企业结对。总投资4107万元,其中企业帮扶资金190万元,危房改造项目资金425万元,奖励性住房资金133万元,村级环境整治项目资金380万元,扶贫资金245万元,畜棚项目资金16万元,卫生厕所项目资金34万元 ,水利项目资金133万元,县财政资金13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431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66户,奖励性住房311户,墙体改造4883米,拆墙透绿4200米,铁艺护栏1067米,装修农户大门71合。基础实施建设完成渠道硬化20.8公里,畜棚20座,排污管道11.5公里,购置移动大、小垃圾箱542个,固定垃圾箱4个;建成卫生厕所431座。 同时,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整治柴草乱放、农家肥乱堆、垃圾乱倒的现象,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4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民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河西镇全镇共有31个党支部,其中农牧区党支部29个,机关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1个。在班子建设上,始终坚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民主选拔。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群众真正把有文化、有能力、有激情、组织上可靠、作风上硬朗、工作上热心、思想上创新的优秀村民选拔到村“两委”班子。班子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双带”作用发挥明显,民主意识有所提高,村务管理科学、民主,基层组织作用发挥良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河西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3.1村民观念陈旧,经济意识淡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河西镇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由于受自身条件影响,村民与外界交流少比较少,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为主。村民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低,且满足于自给自足、单产单售的陈旧产业模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村村民的思想意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桎梏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

3.2村落布局不优,制约整镇发展。该镇共辖29个行政村,人口集中,村落布局不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发展难度较大。各村的布局造成土地的运用不合理,严重不适应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小农生产方式与大市场流通形成日益尖锐的矛盾。

3.3经济基础薄弱,支柱产业未形成。河西镇农产品的种植均是小规模生产,土地一家一户经营,统筹力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引进市场价值高、销售前景较好的苗木,但是受缺乏项目资金支持和农户种植技术不高等因素影响,规模依然很小且发展缓慢,没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该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尚未形成。

4.今后发展方向

河西镇要实现新农村,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扣该村的优势,分析劣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该镇的全面发展。

4.1加强观念转变,提高思想意识。河西镇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仍然处在低层次、低效益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打破封闭的、传统的、保守的思维模式,要推进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一是干部要引领。村组干部要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不论是作决策,还是抓落实,必须打破旧观念,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想大事、善于谋大事、勇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运用市场的手段破解发展难题,把新思维、新理念真正体现在带领群众致富,体现在抓落实上。二是宣传要引导。要重视舆论宣传在引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把每次开会学习的先进经验传达到广大村民中去,与村民对谈交流,做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化工作。三是培训要提高。要重视并大力做好教育村民、培训村民的工作,办培训班、搞理论对谈、开展专题讲座,都要贯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内容,教育引导群众打破“以农为本”、“小富即安”、“以粮为纲”等旧观念。适时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去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育一批转变观念的先行者。

4.2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发展之基。为实现村富民强的目的,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行政能力和个人素质。一要提升班子抓产业的能力,进一步配齐配强村级班子,狠抓村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两委会能以本村的特色出发,结合实际,找准地方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科技生产、科学销售,充分开发和培养新的消费市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二要提高班子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认真实施村务、党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活动中心切实改善该村干部学习条件,鼓励农村干部自学和专业人员指导相结合,在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带动地方学习风气。三要积极发展农村党员。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建队伍、强班子,把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有一定能力的能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年富力强、有开拓进取精神、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党员培养为村干部;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把村干部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努力提高河西镇两委会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一个“民富镇美班子强”的新格局。

4.3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打破发展瓶颈。河西镇要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首要任务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破制约该村的发展瓶颈。一要以景区标准提升道路水平。俗语说“路通则财通”,路不通则万事不通。目前的道路只达到了通行的要求,离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要围绕发展旅游、建设景区的目标,积极争取资金,按照景区道路建设标准,对现有的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实现通村、通组道路的硬化和畅通化。二要以乡村旅游的要求配套基础设施。要按照休闲旅游吃住的要求,配套一定的饮食、休闲、娱乐配套公共设施,积极提高该村的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的“三通”水平,不断改善河西镇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要以集约化为标准全方位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新地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让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庭院功能不断完善,综合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治,农户房前屋后整洁、美观,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

4.4加快结构调整,培植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构筑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将是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近年来,河西镇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引进经济苗木,但规模小、销售模式单一,虽然实现了农业增产,但增收效果不明显。下一步,要积极统筹林业资源,可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批量、规模化地对林下资源进行条块开发和圈地使用。通过养殖规模的扩张,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不断提高群众牧业收入。二要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要大力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依托“黄河奇石”、宗教文化等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树立“大招商大发展,不招商不发展,缓招商慢发展”的意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资金引进,把河西镇打造成集黄河民族风情与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旅游圣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2006-2-1

[2]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刘歆琦.浅析影响我国西部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非正式制度因素[J].学术探讨,2009,(2)

[4]海西州突出五个重点着力提升土地管理水平[N].西海信息,2011-11-07(头版)

[5]赵华.海西州确定一二四九工作重点全力推动有机生态农牧业快速发展

[6]朱哲学、吴昱南.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调查和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9(10)

[7]张阳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M].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1-3

[8]王秋兵.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张玲.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N]

[10]李华杰.关于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现代农业,2010(7):52

[11]吴锦猛.土地流转中的权益归属及实现[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1):297

[12]钟迎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228

[13]刘卫柏.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4]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97

作者简介: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工作之余,对我镇实际情况进行一番调研。

夏甸镇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乡镇,位于东经120°22′36.87"—120°22′37.09",北纬37°11′9.50"—37°11′14.23"。东临毕郭镇,西接莱州市三元镇,北靠齐山镇,南与青岛莱西市接壤,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位居招远市第二。镇政府驻新村南,距离招远市区19公里。交通便利,东临烟台港,北临渤海湾龙口港,南靠青岛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4663人,辖区西起官里庄村西端,东止后路家村东端,东西最大距离19.3千米,南至西河南村南,北至小尹格庄村北,南北最大距离17.1千米,总面积190.59平方千米。

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日益重视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功能不断提高。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硬化连村路25公里、村内街道6万余平方米,完成沼气建设400户,农村危房改造1220户;规划建设了总投资2000万元的新村居民小区2万平方米,目前完成建设7000余平方米,配套完善了供电、供暖、供水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二号楼已具备入住条件,一号楼已建至三层。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下东庄完成整村改造93户,新增加耕地40亩,可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完成留仙庄大东沟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曹家洼南沟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市级水利重点项目10个,新建新北二级扬水站等镇、村两级水利项目200多项,修复水毁桥涵10余处,整修河道2200余米;对曹孟、岚子东等30余个村自来水进行改造。投入140万元,完成了镇污水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日均处理量达200吨。完成了3处垃圾集中处理场的选址规划,并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买了小型铲车、挖掘机,垃圾统一清运机制初具形态。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城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统一规划调度,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减。大力推广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草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应用优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对水源的污染。着力搞好山区绿化和裸露山体治理、道路绿化美化、河滩造林等工程,继续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坚决打击滥砍滥伐、盗伐林木等不法行为。

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新增图书8000余册用于支持镇村两级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建设,成立了8个农村业余剧团、4支秧歌队伍,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并于2009年被评为烟台市镇级文化站合格乡镇。投入1200万元,建成集远程教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镇驻地文体硬件建设水平。投入30余万元为全镇26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发放校服。

四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累计完成养老保险征缴1180多万元,投保人数达21267人,新农合参保总额近20万元,参保率达90%。发放“三老优抚”对象优抚款1133万元,低保金380万元,五保金242万元,大病统筹、自然灾害、爱心救助等其他救助款100余万元。发放种粮补贴800多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20万元,汽车摩托车补贴110余万元。投入450多万元完善镇敬老院各项设施配套建设。

五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城镇。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开展法制培训、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积极提供法律救济。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六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文明乡镇。以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为主线,以消除矛盾、稳定社会、转变村风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活动。以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受众面创造一个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七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经济总量逐步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以臧家“草莓—甜瓜”基地、山罩李家食用菌生产基地、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样板园为示范,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镇果园面积达到4.5万余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45%,2万亩果园获取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并被评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富冠”牌红富士苹果获中国农业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果品收入成为全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镇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6000余亩,新植果园14000多亩,完成荒山造林12000多亩。2011年全镇可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8亿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的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5

一、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3750人,其中团员280人。共有1个团总支,19个基层团支部。乡镇团委干部平均年龄31岁,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全镇20个行政村团支部,配备团干部64名,配备率100,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2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名,占65,村级团支部书记兼职率100。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团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各级团组织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的变化,基层团组织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动开展难。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年、团员纷纷流向企业、自谋职业或外出经商打工,一方面使团组织开展工作联系不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兼职观念取向的变化,很多团员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还是挣钱比较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份,疏远了团的组织,脱离了团组织的管理。

2、服务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农村团组织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这当然与当地青年的就业特点也有直接的关系。在“五四”期间,部分团组织虽能组织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但内容单一,加上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3、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团支部书记的关心培养不够,政治上关心少、工作上指导少、方法教得少。目前,村团支部书记应享受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因村而异,直接影响团的工作地位;二是由于绝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三是在部分村,团支部书记转岗很困难,部分团干部兼职过多,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

4、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亟需提升。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我镇团支部书记的普遍为高中和初中文化,中专、大专的仅仅几个。二是年龄偏大,在村级团支部书记中30岁以上的有8名,占总数的40。

5、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困难大。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等问题突出。我镇280名农村团员中90以上名团员在企业或镇外工作。同时,由于团的组织生活不正常,再加上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许多青年实际上又多在学校发展,使村级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的重视不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追求经济效益,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关心程度不够,本着“能维持、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在评价团干部工作时,只重视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从各地基层团干部兼职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普遍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个别村主要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作可有可无的角色,很不重视,对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这种现象,会导致整个村级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后继无人。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手段落后,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措施,影响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发挥。

三是部分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乡镇党政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团干部对团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另外部分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多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团建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将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以及待遇等问题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团组织要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

2、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 。第一,强镇强团,重点突破。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探索组织设置科学化,工作载体职能化,阵地建设多样化,实现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的创新。第二,互联共建、优势互补。就是按照区域相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实现村村联建、村校联建、村企联建,加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力度,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覆盖面,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

3、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4、以吸纳优秀青年为重点,创新团的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团干部选拔机制。在农村大力开展以选配“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青年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团干部,对年龄偏大、工作力度不大的团支部,积极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新的团支部书记和团干部,同时,大力推进乡镇团组织按期换届。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为重要尺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联合组织部门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协管力度,制定详细的协管制度,从而充分调动基层团干部从事团工作的积极性。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6

在做好省委领导专项服务工作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委政研室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关于迤那镇的扶贫开发要“了解真实情况,摸索脱贫路子”的批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牵头组成调研组深入迤那镇中海、双营等7村开展“抓示范、出经验、树典型”定村选点调研,形成《关于威宁自治县迤那镇7村调研报告》,得到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同志的充分肯定。王富玉在调研报告上批示:“这篇调研报告很好,很深入、很扎实、很有具体分析、很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很好,要创造性地抓落实。”张群山在调研报告上批示:“很好!关键在持之以恒抓出示范成效。”

为认真做好指导、联络和协调各级相关部门对迤那镇的帮扶工作,集中整合部门资源,制定了《关于做好省委领导帮扶联系点牵头联络服务的工作方案》,牵头召开帮扶工作推进联系会,协调46个省直部门,制定了《威宁自冶县迤那镇2011-2012年帮扶工作推进实施方案》和《省直部门对威宁自治县迤那镇2011-2012年帮扶项目工作推进责任表》,细化各部门帮扶迤那镇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建立联络联系制度。

2011年,在省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及省直各部门的大力帮扶下,迤那镇形成了集团帮扶、整镇推进的强大合力,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小集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100多项,有力促进了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迤那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在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省委政研室在整合中央政研室农村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求是》杂志社理论部、省委统战部、毕节地委等部门力量,完成《毕节试验区新起点新阶段实现新跨越战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作指导、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作用,牵义完成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1个主体文件、1个配套政策措施和9个具体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等附件在内共164页67600多字的文件起草,内容包括推进“三化同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等方方面面。

为抓好黔党发[2011]13号文件精神的落实,协调省直目标绩效办将文件确定支持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纳人省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成《关于落实省领导对毕节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报告》和9个分报告,印发全省,供各地各部门参阅;和人民日报理论部共同举办了“科学发展思想与毕节试验区理论研讨会”,《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探寻科学发展的“贵州经验”》文章;组成专题调研组赴毕节开展扶贫调研,下基层调研文章刊于人民日报新农村建设专版等等,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和各级各部门的广泛认可。

在总结深化贵州诚信农民建设活动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省委政研室在2010年完成清镇诚信农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章,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人民日报》所刊载、省内主要新闻媒体转载或转播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贵州省诚信农民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召开贵州省诚信农民建设推进会,邀请中央政研室、求是杂志社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代拟起草的文章《贵州清镇市“诚信农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报中央办公厅,2011年5月5日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批示:“建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活动简报上反映贵州诚信农民建设的经验,摘要刊发此材料,供各地创先争优活动中借鉴。”

2011年5月10日,同志考察贵州,在听取省委工作汇报后指出,贵州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有很多好做法、好经验。比如,清镇市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活动,抓住了教育引导群众的一个关键问题,取得好的效果,应当进一步总结和深化。

遵照同志重要指示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赵克志批示精神,牵头与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农委、省农信社组成4个调研组,对各地贯彻落实同志对贵州诚信农民建设作出的批示和在贵州考察时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省诚信农民建设推进会情况,开展督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牵头制定了《关于总结和深化诚信农民建设活动的工作方案》,指导、协调承担相关工作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与当代贵州杂志社联手,在《当代贵州》2011年第13期推出以“诚信农民”为主题的19个版面专题文章,并加印本期13万册发全国各地参阅;与省农委、省农信社联合,协调贵州日报社、当代贵州杂志社和金黔在线参与,在全省组纵开展了“从诚信农民到诚信贵州”征文活动;与省农信社共同研究制定《贵州省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及管理办法(暂行)》,并在凤冈县成功举办了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试点工作暨诚信农民建设现场会,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等。

在落实“四帮四促”活动挂帮联系工作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关于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帮四促”、“创先争优”等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省委政研室以开展“基层调研年”活动为抓手,以落实挂帮联系黔西县深化“四帮四促”活动为重点,着力在深入实际、深入调研、深入思考上下功夫,制定了《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化“四帮四促”活动挂帮联系黔西县工作方案》,将“四帮四促”挂帮联系黔西县的18户重点贫困户、6个重点企业、9个重点乡镇的挂帮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安排挂帮工作人员到村组、联系到户、责任到人,推动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李裴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黔西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帮扶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黔西县反映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道路交通建设等10个亟需解决的困难问题,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商讨意见和措施办法。为深入了解情况,解决突出问题,派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黔西县开展调研,广泛听取乡村干部、企业业主的意见和情况反映,走访调研了解乡村、企业发展情况,就乡镇反映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实用人才匮乏、龙头企业缺乏等主要困难问题,企业反映的土地纠纷影响工程进展、项目技改需要资金支持、发展资金紧缺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协调省直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逐步帮助解决。

在深化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和要求,在省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省委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办公室、省委政研室抓住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启动实施机遇,组织、协调、指导毕节地区成功申报了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及试验项目,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新一轮18个试验区之一,开展创新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