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例6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1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在培育新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促进此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管理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主力军,普遍存在科技含量高、初期建设耗资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等一般特点,还具有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高风险性、获利能力强、竞争优势强、技术创新强等具体特点;但受资源不足的限制,也存在融资难、市场集中、生命周期明显、发展举步维艰等特殊的经营特点。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而言,其特征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和投资较小,机制和业务相对较为灵活,管理与生产成本低,满足市场需求的地区性与多样性,组织结构简单、职能缺乏明确性,管理创新上过于保守和盲目冒进并存,忽视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进,更加关注中短期目标,家长制管理作风明显,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或滞后。企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程度和水平的管理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成功。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缺陷,忽视管理创新及成果应用,创新绩效差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权威、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合一使得其决策非常迅速及时,并能够以非正式的方式在企业得到认可和执行,如遇决策环境变化,管理者能够轻意更改之前决策,因而其管理具有明显的家长制作风,不受特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不利于科学决策。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留住技术人才和激发创新的活力,将股权分散于各技术骨干,因其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或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管理控制弱,影响企业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基于“科技型”典型特征,企业主要管理者多是技术型人才出生,重视技术创新、强化科技,轻视管理作用、弱于管理;在实施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局限于只关注单一或有限的要素,未能有效整合与协同各要素,造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脱节化,创新管理片面化,从而束缚了创新绩效,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效益不高或存活率较低。

(二)产品研发生产受限,情况复杂,管理控制弱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产品研发设计模式上看,如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企业围绕既有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展纵向和横向拓展性的研究和开发,往往前瞻性研究不够导致竞争优势削弱;如与配套企业合作设计,由于合作企业提供整体技术顶层指标,企业进行拆分细化为产品技术指标,则受合作企业影响较大。从采购模式上看,如材料进行自主采购,采购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企业利益能得到保证;而在进行指定采购时,是按各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采购相关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生产模式上看,如果企业产品种类较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的种类和供货量往往面临着较大变化,因此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难。

(三)营销受限,客户集中,市场风险大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身,配合与大型企业取长补短,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从营销模式上看,采取直接面对客户进行销售,在国内市场,主要通过招投标或直接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得销售订单。带来的客户较集中,赊销政策难严谨,有效催收手段少,导致应收账款较多、兑现难、呆账率高。由于主要客户的相当集中,一旦一两家主要客户流失就会对企业业绩造成重创。而且有些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遇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企业的市场占有、销售业绩和盈利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四)受限资金瓶颈,资金匮乏,融资困难,财务风险大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风险防御能力弱,经营体制不健全,信誉度低,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一般主要依靠企业自我滚动发展,发展艰难;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大,占比走高,同时人才待遇优,薪资水平也较高,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很难满足,面对企业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经营风险倍增。在已有较高资产负债率情况下,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资金,?^续扩大的债务融资规模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资金瓶颈既约束了企业产能的扩大,又影响了企业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影响企业收入,增加财务风险。

(五)资产浪费,投资效率低,营运能力水平低。

由于企业负责人技术出身较多,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未把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导致财务管理丧失其应具备的功能。部分企业过多存有现金,未及时参与生产周转,现金闲置严重;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迟缓,占比较高,资金回收难,严重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和满足业务所需;部分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安排,超限购置不动产,不能妥善应对经营资金需求,使企业坠入财务困境;存货控制也存在短板,发生问题没人追究,致使企业资金呆滞或损失,造成严重浪费。众所周知,同时具备“存货占比过高、应收账款高和资产负债率高”的“三高”已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负影响;造成企业“三高”的直接原因很多,企业营运控制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促进思路

(一)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尤其重视管理创新及应用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企业业务、人员、资产等方面的规模显著扩大后,在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及时完善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时引入发展所需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业绩,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正确理解管理创新过程包含的多种活动,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管理、渠道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更要重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管理等。在树立先进理念的同时,企业要重视并加快管理创新的应用,优化配置创新管理各活动所需要素,促进要素间有机组合,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不断摸索和改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I持续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改善股权结构,优化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结构

企业要有效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利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职业经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应构建股权多元化、股权制衡等治理机制监督约束控股股东;同时增加信息透明度,保证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有效防止大股东自利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充分重视管理与技术人才,可对此两类人才同时采用股权激励等方式,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要健全组织结构,积极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不同的管理创新模式,逐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统控全局,丰富和发展管理内涵,有效地协同与整合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各部门对创新管理的绩效潜能。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重新搭建企业组织架构,缩减信息传递层次,突破传统的管理层次过多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能够使指令畅通无阻、高效传递,提升管理效率。

(三)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创新市场

摈弃“以产品和厂商为核心”,片面强调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等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树立“以顾客为基础,开放、共赢,融合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管理理念。努力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借助大型企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寻找并占领大企业没有发现或者无法灵活占有的市场,不断拓展目标市场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联合众多中小企业,在共生过程中相互学习与交流,彼此借鉴,充分发挥各企业的自身优势,共同追逐市场经济的浪潮,实现在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中的整体价值扩大化,促进企业进行营销创新,扩大市场占有。

(四)重视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监管,降低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2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文化驱动和传承;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9-0101-05

科技型小微企业被视为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中共十报告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难题在于融资,而笔者认为最大瓶颈仍是技术创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地位。GrahamBeaver(2001),张保胜(2008),曹兴、陈琦、郭然等(2010),陈晓红、彭子晟、韩文强,王勇、程源、雷家骕(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的基本驱动力,处于绝对的核心与支配地位,技术创新能力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影响不同。

2.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李晓锋、夏来保(2007),张鹏(2008)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研发资金不足、人才储备和技术资源短缺、产权保护不力、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优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3.技术创新的现状。周雪梅(2004),黄志民、郭海燕(2010)立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梳理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4.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邱曼丽(2008),陈云、谭淳方、俞立(2012)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组织特征,提出了不同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5.技术创新的策略。关于创新策略和政策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和财政支持、加速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机制、健全信息保障系统以及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观点。

上述系列研究虽然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但多数在传统技术创新观下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少从人文技术创新观的角度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能。

(二)关于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

1.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Reilly(1997)、Buckler(1998)、Frohman(1998)和胡晓鹏(2006)认为,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2.企业文化驱动技术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李垣、范诵、赵永彬(2005),刘元芳(2006),李艳芝、孟庆伟(2001),易显飞、李兆友、张扬(2009)认为,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并分析了其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3.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夏保华(2006),王睿、李兆友、吴伟(2008)认为,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注重探讨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而较少涉及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与融合,忽视对文化通过技术创新传承的研究。

(三)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1.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巨大作用。潘植华、李洪、张翔(2012)认为,能否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良好融合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2.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路径和机制。朱峰(2011)国,雷舜东、熊源、袁神(2012)分析了文化和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具体的体制融合方法。

目前,很多研究者在论述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某一具体的特例为说明对象,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探究两者的关系和融合方式,没有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科技创新落后和文化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也没有探索我国的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基本模式和相关模型。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与传承: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表现形式

(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作用机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正加速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就是指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辩证统一、相互作用,以文化创新的科技化、科技创新的文化化促进融合发展。其作用机理表现为以下两点。

1.文化用理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文化作用于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文化因素渗入创新文化之中,以意识形态影响科技创新,通过激发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等手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障科技创新顺利完成,促进科技进步(如图-1所示)。

(二)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表现形式

1.宏观上,表现为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的高端协同。区域创新环境是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创新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动力,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的核心,区域创新的成败和效率很大程度决定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层面上融合统一。因此,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的高端协同,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也体现着社会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一种相互驱动的辩证关系。

2.中观上,表现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作用,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上竞相发力。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的突出典型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最能体现科技功能和依赖科技支撑的文化产业,是指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通过技术、创意等方式开发和产业化,从而着重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微观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和传承。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轮驱动”。企业可以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既能提升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又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微观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和传承。企业文化的驱动表现为通过培育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团队精神、人性化创新管理、市场营销理念促进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企业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文化品质通过创新成功后的新产品源远流长。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的模式和路径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的必然性

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和传承实践企业层面“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1.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知识密集型的小型经济实体。它与传统的中小企业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生和成长是一个始终伴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文化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将传统小微企业“企业是机器、市场是战场、管理是统治、激励靠威胁、工作是劳动”的高压成长模式,转变为“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市场是生态系统、管理是服务、激励来自于前景、工作也是娱乐”的生态成长模式。

2.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决定了其管理的文化性,从柔性管理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管理重视人和文化的作用,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示出来。在方式上,文化管理侧重于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模式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主要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形象、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经营哲学。企业文化主要影响创新动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进一步驱动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其路径如图-3所示。

1.企业文化影响创新动机的具体表现。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使员工产生创新思维,敢于突破前人,敢于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超越自我,萌发生机活力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构想,进一步确定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为企业技术创新顺利成功奠定思想基础(如图-4所示)。

2.企业文化影响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增强员工的创新事业心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如图-5所示)。

3.企业文化影响管理理念的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开放、创新、合作、人性化等管理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增强管理的导向作用和整合作用,强化创新系统运作、R&D项目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从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完成(如图-6所示)。

4.企业文化影响营销理念的具体表现。将企业文化与营销融合,充分发挥由优秀企业文化产生的优秀企业形象的吸引力(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造型等),形成企业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形象代言作用、方向指引作用、凝聚作用和超越作用,把企业和企业产品介绍给社会公众,维护老用户对本企业品牌的忠诚,并不断吸纳新客户,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创新价值。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

1.文化元素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一就是传承文化元素。这是物质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将文化元素注入技术创新的成果(新产品)中,然后经过广告设计和包装设计将文化元素彰显于消费者和全社会,使该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如图-7所示)。

2.文化品质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二就是传承文化品质。这是制度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将文化理念浸入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等管理量标,传承涵盖精细化、人性化、柔性化的优秀管理文化品质(如图-8所示)。

3.文化精神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三就是传承文化精神。这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顺利完成之后,通过不断积累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使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和谐的创新氛围等优良文化理念得以传承(如图-9所示)。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和传承的运行策略

(一)建设创造性企业文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处于企业成长期或快速发展期。创造性企业文化的“积极、开放、合作、创新、热情”五大原则,有利于最大程度培育员工的创造性和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与传承。

1.培育创新价值观。创新价值观是创造性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培育创新价值观自然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建设创造性企业文化的中心工作。在创新性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促使全体员工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意识、智慧才华、精神气质和心理性格。

2.建立创新激励办法和机制。科技型小微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创新激励办法和机制,制订创新奖管理办法,并成立创新奖评选小组,激励员工在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3.培养协作品质。通过召开休闲茶话会和联谊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跨部门虚拟团队等多种方式,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和完普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同时,培养员工“协作共赢,携手并进,共同发展,同创辉煌”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现代化管理

1.管理人性化。人性化管理要求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推行人性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尊重全体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实施感情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文化管理,制定磋商性措施、激励性措施、竞争性措施和错位性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本质上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它是对企业战略及其目标加以分解细化和落实以及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管理过程,明确各自责任、重视过程管理、坚持制度管理、加强监督力量是它的实施准则。

3.管理柔性化。“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其管理核心在于: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为经营导向、以虚拟实践社团作为创新的源泉、以激发灵感和洞察未来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以企业再造为手段、以网络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

(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人才乃是技术创新及其文化驱动与传承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企业文化专干。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3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 潜力的群体,是区域、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的重要基 础。目前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 定。考虑科技型小微企业“质”(科技型)和 “量”(小微规模)两个维度,结合对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定义研究E-4和2011年国家《中小企业划型 标准规定》5 ,本文认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的小微规模企业实体,采用新产品、 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或新商业模式,具备高科 技、高成长、高风险和新经济等特征63。

当前,学术界主要围绕融资、环境建设和政策 支持等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展 开研究67-9 ,较少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特别 是鲜见对企业管理方法和工具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事实上,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需要外部支持的 同时,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因为科学合理 的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是影响技术创新行为 的基础性因素,可以为技术创新执行提供制度保 障M,有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对于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作 用,而选择应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是企业 管理创新的关键内容。

是一种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发明原理、工程 参数和冲突矩阵、物理冲突和分离原理、物-场模 型分析、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ARIZ)和科学效应知识库等M。TRIZ最初用 于技术系统,目前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积 极进展E4-19]。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 两个显着特点,即如何寻找企业中存在的管理问 题并建立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规模小、资源相对匮乏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有能力并且愿意去实施。 应用TRIZ可以直接从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 理方法出发,通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作用效 果判断管理绩效,有效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但目 前学术界对于TRIZ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的 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从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 更为少见。而通过研究TRIZ的各子理论对科技 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确定科技 型小微企业应优先推广应用的TRIZ创新工具和 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TRIZ在企业管理领 域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拓展管 理创新思路、优化内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 潜力、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从研究TRIZ影响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这一问题着手,基于理论分析构 建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影响的 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 实证检验,得出TRIZ各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排序。根据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提出如何更有效地推广应用TRIZ理 论、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政策 建议。

2 研究假设与框架

  2.1 TRIZ的管理进化理论(MET)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包括完备性法则、能量传递法则、动态 性进化法则和提高理想度法则等8个进化法 则120。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确 认当前企业的管理状态,预测管理方法的进化衍 生方向,改进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管理 创新效率。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进化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2 TRIZ的最终理想解(IFR)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最终理想解是企业利用自身现有资 源,通过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及管理方法的改 变、增加、替换或彼此搭配,以组织结构最微小的 改动实现管理效用正常化,且不额外增加资金消 耗和对社会、环境及企业本身的有害作用M。科 技型小微企业可据此理论,选择最小代价的管理 变动达到最大的管理创新效果。本文提出下述 假设:

  TRIZ的最终理想解(IFR)对科技型小微 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3 TRIZ的管理发明原理(MIP)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

  新吕荣胜122给出了分割、抽出、重组和嵌套化 等40条TRIZ管理系统的创新原理。科技型小微 企业可以应用这些创新原理,解决企业具体的管 理冲突。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发明原理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4 TRIZ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PCM)与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纪建明M给出了36个一般管理参数和相应 的一般管理冲突矩阵。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据此 理论,从中选择合适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 获得冲突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对科 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5 TRIZ的管理冲突与分离原理(CSP)与科技 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分离原理通过将管理系统中的弱势 与不和谐部分分离,或者将核心部分分离,突出重 要性并对其进行重点管理M。科技型小微企业 可以应用此原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分离,提 高管理绩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冲突与分离原理对科技型 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6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及标准解法 (EFS)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的“管理元素” 即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场”即管理方法。管理 领域的76个标准解为:对于不完整的模型,可采 用的解是将模型补充完整;对效用不足和有害作 用的管理,可采用的解分为改变‘‘管理元素”和 “场”、引入新的“管理元素”与“场” M四类。科 技型小微企业可据此理论,将管理冲突构建为 “管理元素-场”模型,从标准解中找出对应解, 结合实际寻找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及标准解 法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7 TRIZ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及效应知识库 (AEB)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ARIZ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集中于 管理冲突的算法调整和ARIZ过程与管理工具方 法结合两方面M ,消除冲突有强大的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支持127。科技型小微企业可应用 ARIZ将非标准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应用标准解 法获得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及知 识效应库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 影响。

将上述理论和假设归纳,本文提出如图1所 示的研究框架。

3 数据和方法

  3.1量表设计

  目前TRIZ应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的研究甚少,没有成熟的量表可以使用。因此,本 文结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访谈,根据TRIZ相 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结论分析得到测量项目。为保 证问卷设计质量,先在哈尔滨进行小样本试测(N = 10),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修正了概念偏差、表 述不清的题项,于2012年5 - 11月正式发放问 卷。各因素包含如下问题:MET是4个题项,如 “解决1个管理矛盾交叉应用2个及以上TRIZ管 理进化原则”;IFR是4个题项,如“经常将TRIZ最终理想解的概念用于解决管理矛盾”;MIP是4 个题项,如“解决1个管理矛盾交叉应用2个及以 上TRIZ管理发明原理”;PCM是4个题项,如“经 常使用TRIZ的36个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解 决管理矛盾”;CSP是4个题项,如“TRIZ分离原 理已经在管理运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EFS是5 个题项,如“使用TRIZ管理元素-场模型及76 个标准解求解管理矛盾的成功案例至少在1个以 上”;AEB是4个题项,如“经常使用ARIZ及效应 知识库解决管理矛盾”。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 新绩效(EIP)是客观和主观2个维度6个题项, 客观题项如“应用TRIZ后产品利润增加幅度”; 主观题项如“应用TRIZ理论后提高管理目标实 现程度”。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Lisker五分量表法收集数据(1 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为使 受访者清晰理解问卷的题项含义,在问卷中对管 理维TRIZ子理论的背景、功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了简要介绍。问卷发放和回收主要采取三种方 式:一是通过查阅地区企业名录,以电子邮件的方 式联系被调查企业;二是采用基于网络人际关系 的Email问卷调查方法咖:三是采用上门填写、 寄送等方式。合计发放问卷296份,回收248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66.9%。在区域分布上,调研对象来自黑、辽、京、 鄂、苏、浙、粤、陕、川、甘等10省(市),地理分布 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样本结 构见表1。

3.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都是潜变量,各变量间存 在相互作用关系,问卷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传统的 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妥善处理潜变量,也不能明确 解释测量误差。由于结构方程模型(SEM)能同 时处理潜变量及其指标,允许变量含有测量误差、 变量间有相关性,测量模型更有弹性29。因此, 本研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具有合理性和适 用性。

4实证分析

  4.1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项目-总体相关系数CITC和 Cronbach’s a值检测量表信度。删除不合格的题 项后,保留题项的CITC值均大于0. 5, Cronbach’ s a值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及稳 定性较高。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效度。

各变量的KMO值均高于0.5, 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着性概率都为0.000( <0.001),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高于50% ,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均高于0. 5,量表设计满足效度要求。

  4.2模型检验

  本研究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设模型,要求样本满足正态分 布,样本量应为总样本数减去估计变量数大于 50,或者样本量在100 -200之间M。本研究的 有效样本198个,估计变量30个,样本数满足要 求。采用SPSS19. 0对样本数据的分析表明,数据 偏度小于2且峰度小于5,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利用Am〇s17.0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数据拟 合的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第一行可知,模型 的拟合结果不够理想,拟合指数;X2/d/、RMSEA、 TLI、CFI都没有达到推荐阈限值,模型修正指数 (MI)显示一些变量间可能存在未在初始模型中 得到体现的相关关系,而且可修正的变量间关系 符合SEM模型修正的一般原则。于是深度分析 变量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根据MI表改进初始 模型,每次添加变量关联路径都选择MI值最大 且符合修正一般原则的路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 关联路径不需要或不能再增加为止,共添加3条 关联路径(e8—e11、e12 —e18、e17—e21)。表 3 第二行显示修正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处于推荐 的判别阈值区间,且明显优于初始模型的指标,拟 合效果良好。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 图2所示。在修正模型的基础上,验证相关假设, 结果如表4所示。

4. 3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⑴假设H1 - M均得到支持,即TRIZ的 MET、IFR、MIP、PCM、CSP 和 EFS 对科技型小微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由表4可知, 上述TRIZ的6个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按路径系数大小排序为: MIP(0.425) > IFR(0.413) >CSP(0. 381) >MET (0. 357) > PCM (0.346) > EFS (0.223)。

⑵假设H7未通过检验,即TRIZ的AEB子理 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3)修正模型中新增的假设H8 - H10均得 到了验证。

5 结论与启示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维TRIZ的大部分 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显着正向影 响的结论,弥补了当前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研 究结论可为政府部门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引入创新方 法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方法支持与决策参考。研究结 果表明,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影响的路 径系数较低,仅MIP和IFR的路径系数超过0.4,主 要原因在于是TRIZ理论较抽象、结构复杂,不易 于企业消化吸收;二是TRIZ在管理系统领域的研究 有限,不能有效支撑企业应用。其中,发现和分析管 理冲突是影响TRIZ应用效果的瓶颈因素31 ;三是 国家有关部门对TRIZ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大,科技型 小微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对TRIZ缺乏必要的了解,重 视程度不高,导致应用不足。

5.2管理启示

  研究结论为如何有效推动TRIZ在科技型小 微企业管理创新的应用,从理论研究、政府、企业 三个层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是理论研究层面:TRIZ应以简易化和应用 化为研究方向,更新和开发更多应用性强、为企业 创新需求服务的TRIZ创新方法和工具。不断拓 展深化管理维TRIZ的研究,加强基于管理参数 和冲突矩阵的冲突理论以及国内外典型管理创新 案例的研究,推动TRIZ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 发挥更大的理论支持作用。

二是政府管理层面: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TRIZ的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开展TRIZ的培训、 交流和座谈会,建立TRIZ学习网站和TRIZ研究 会,在高校开展TRIZ研究、开设相关课程等渠道 推广TRIZ。鼓励企业应用TRIZ的创新行为,通 过优先资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应用TRIZ的创新项 目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企业自身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应重视 TRIZ提升管理创新绩效的作用,将TRIZ应用作 为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有效的激 励机制,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自觉、 主动学习TRIZ。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部 门建立合作联盟,聘请TRIZ咨询专家团队入企 培训指导,提高企业求解复杂管理冲突的能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4

[关键词]福建省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投融资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约90%以上,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一员,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技术性强,有良好的成长潜力等特点,是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近年发展中出现了研发投入、盈利能力和创业资本弱化的趋势。在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受到资金抑制的困扰,影响了创新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包括福建省科技厅在内的各机关部门,积极利用创新基金等手段,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与市场推广等方面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仍存在资金供应紧张,融资渠道有限、生存压力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依托科技投融资平台创新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与问题

1.1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

图1和表1显示,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数量上比重较低;福建省科技活动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资金,而包括小型企业在内的其他资金投入比重明显较低。

*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7R0014 )研究成果。

1.2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融资市场化水平较低

由于规模小、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大银行从防范风险角度对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出较高要求,对其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只发放抵押担保贷款,要求贷款企业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人。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等致命缺陷,难以塑造吸引投融资的良好形象。这些因素普遍表现在: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一般价值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成立时间短,缺少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赢利记录;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数据不实,资信水平较低,政府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不能全面了解其财务状况,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三查原则”的要求,不符合银行和金融机构规定的贷款条件。就银行而言,因民营企业业务比较分散,不易调查评估,从而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信用关系扭曲。作为把资金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银行,是不愿对其大量贷款的。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创业者对商业化运作缺乏经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其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也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与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信用监督机制,一些企业存在假破产,真逃债,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况,也影响了金融安全,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

1.2.2 融资渠道单一

第一,内部融资乏力。内部融资是从企业内部利润积累中筹集资金,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融资方式,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前期研发、生产投入很大,企业积累很少,这就使得企业不能从内部筹资,发展后劲不足,特别在外部融资遇到种种困难时,企业不能通过“自生能力”筹资而处于窘迫状况。第二,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外部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有发行债券、股票等渠道,但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根本进不了股票债券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我国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而且缺乏完善的风险资本运作与退出机制。因此,较难真正实现风险资本的功能。其次是风险资本的行政导向强,大部分的风险投资公司具有政府背景而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营,所以风险资本使用效率低。再次,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从自身的安全角度出发,一般把资本投资于那些已经或即将具备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以尽早摆脱风险。而对那些处于成长期急需风险资本介入的科技企业却避而远之,以至不能很好地发挥风险业应有的作用。另外,风险投资公司的专业性不强,对风险企业所在的行业也不很熟悉,自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1.2.3 资金供需结构失衡,融资耦合度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贷款资金的需求主要是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贷款,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有用途限制,使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资金供给在期限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结构上不平衡。另外,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融资基本上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权融资处于隔离状态,不仅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列化、配套化的金融服务,也使银行信贷资金无法分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额回报。

1.2.4 间接融资体系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主要有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这是因为我国融资体制正处在改革之中,制度的转换具有时滞性,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融资体制创新中的不对称,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我国商业银行受现行体制影响,垄断格局为主体。这就造成资金借贷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银行为了实现对储户还本付息的承诺,必须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但导致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从正式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融资渠道。但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不高,这种民间融资活动基本处于地下状态,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普遍,难以发展成真正市场化的融资活动。

1.2.5 融资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完善

尽管包括福建省科技厅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的支撑措施。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

2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发展

2.1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基于福建省产业发展特点而全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将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科技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有利于“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也将较好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2.1.1 有利于产业的升级与换代

目前,福建省多地都在积极加强产业升级与换代,特别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业集聚、交通改善等成效明显,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在各地顺利开建。福建省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资,有助于培育科技产品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 有利于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发展的一大难题。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或是财政支持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不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而且造成资金利用率低,导致恶性循环。严峻的现实迫使政府从新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上找出路。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整合经营性资产、多元化资金进行科学运营,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

2.1.3 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新的财政支柱

探索一条“由政府财政支持为基础,金融机构多方参与为支持”的资金运作机制,真正起到政府资金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通过联合担保平台功能的发挥,带动、牵引整个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实现,更大程度地发挥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支撑功能和作用。投融资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新增项目为财政提供后续税源,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后劲增强,丰富财政来源。

2.2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

2009年,福建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推进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省级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投资,推进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项目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投融资需求数据库三大基础数据库。《方案》的执行为福建省综合多方面资源,共同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1 强化闽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闽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成正式挂网运营以来,主要工作有:一是加强平台运行环境建设,已有444家企业进入平台企业数据库,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2家、上市后备企业31家;有775位专家进入平台专家数据库,其中技术专家528人、财务专家80人、投融资专家54人、管理专家113人;注册成为平台用户的共有1114个,其中企业386家、投融资机构16家、行业协会4家、政府部门11家、金融机构10家、商会1家、专家786人。二是与福建华兴创投、上海亿榕创投、上海国浩律师集团、兴业证券、兴业银行等26家投资公司、金融机构、财务和法律中介机构等投融资战略联盟,开展企业战略咨询、商业模式设计、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等各类服务,服务数量已达300多项次,有力提高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率。投融资服务的内容已经成为资金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服务理念逐步由过去单纯的项目扶持转到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服务的团队基本形成,服务的区域也已经覆盖全省各设区市。

2.2.2 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

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已有三元达、中能电气、星网锐捷、漳州科能、福建青松等多家科技型企业上市。参与省企业上市办会审推荐了天广消防科技股份、榕基信息等十多家上报国家证监会发审委,会同券商、法律和财务等战略联盟机构,着力培育顶点科技、火炬电子、泽仕通、福龙马、嘉园环保、国通科技、天一同益、华隆科技、三星电控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省上市后备企业,并努力促其在三年内到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福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在深圳举办了“福建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座谈会”,李川副省长出席并做重要讲话,省科技厅、发改委、省经贸委、教育厅、外经贸厅、省信息化局、公务员局等部门领导、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招商证券领导与专家,以及部分福建省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风险投资和法律机构的代表参会。参会的福建省上市后备科技型企业就上市的各种问题请教了深交所和投资、法律机构,互动热烈;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福建企业的风采,赢得了深交所和投资、法律机构的青睐,引导和推动更多的福建科技型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效对接与合作,实现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

2.2.3 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一是福建银监局、省知识产权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闽银监发[2010]2号)。二是省科技厅与福建兴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的贷款贴息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银行的合作。三是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和科技计划项目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等新型的金融贷款模式,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以兴业银行为例,为了切实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兴业银行重点针对“三高六新”类中小企业,即具备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以及高成长、高技术、高增值性的中小企业,推出了“兴业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福建省科技厅与兴业银行联合,重点探索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技术层面,省科技厅对兴业银行开展指导和帮助,一方面,通过省科技厅的推荐,银行能够与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银企对接关系,扩大兴业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另一方面,省科技厅及各地方科技局能够为银行提供科技咨询支持。对于信贷人员较难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贷款的风险因素,科技专家的咨询指导对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指导,兴业银行总结了一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放贷模式,重点通过对非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品”(人品、产品和抵押品)和“三表”(水表、电表和报关单),在全面了解该企业真实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的条件下,再合理确定小企业授信额度,“只要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信誉度高、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都会成为银行重点支持和服务的对象”。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底,兴业银行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00家,累计对其发放贷款共计人民币约70亿元。为了共同构建金融服务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平台,福建省科技厅与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于2010年12月2日签订了《科技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关系从此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3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建设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采用多种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内经济、科技、高新技术集群优势,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中小企业的对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福建省的风险投资模式相对单一、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难以满足科技中小企业创业的投融资需求,不能充分实现优质科技项目的市场化发展。

2.3.1 银行仍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特点,在银行信贷筛选中一般处于不利地位。商业银行基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考虑, 贷款投向上的 “嫌贫爱富” 是其必然的选择。事实上, 即便是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也存在银行信贷难的问题。对此, 中小企业应该放大融资的视角, 走多元化融资之路。而在当前,国家财政处在收紧银根,在存贷款利率上升、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求生之路,更显艰难。

2.3.2 税收政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仍觉压力不小

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发达国家企业税收一般占企业增加值的40%~50%。在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税负相对轻一些,但也占增加值的30%左右,负担仍较重。为进一步减轻税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使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少一半以上,使其赋税总水平由占增加值的30%降到10%左右。我国虽然已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税收优惠,这些优惠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但整体的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例如: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年度应税销售额”偏高,生产型小规模纳税人税赋偏高等问题。现行的税收体制未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出创新性、风险性、高投入性等生产经营的特点,增值税全部由企业负担,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3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发展对策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打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构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使其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充足资本。针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结合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和其他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以管理为先导,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决策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不断自我完善实现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将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通过宏观管理的规范和微观管理的提升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

3.1.1 宏观管理的规范

政府机关及银行、协会等机构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研发进度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成果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系统平台,并对中小企业进行规范化分级管理,对技术研发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市场化条件成熟、资金帐目清楚、信用等级高的企业采取政策倾斜的措施;反之,对研发成长性不高、市场条件不成熟、资金帐目较混乱、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加强监管,促进企业自身良性变化。

3.1.2 微观管理的提升

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强化企业内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效果不明显,运行不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中小企业应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坚持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注重科技管理一体化和质量内涵型发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管理模式,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提高素质和效益,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内部融资的动力,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途径。对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民营企业要引导其向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改变单一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于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在规范健全财务制度方面,树立信用经营的观念,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及时还本付息,树立良好信誉,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开展经验交流会、开办培训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帮助企业分析现有的管理问题,改善企业管理方式,达到管理健康有效,资金利用多元。

3.2 以发展风投为方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有效性

风险投资是一种较理想的投融资方式。因为风险投资和新型资本市场独特的资本性融资,既可以满足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又可以达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目标。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实践和新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所证实。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英国AIM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以及日本几个新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参加有关会议,利用中介机构介绍、互联网等方式,主动使风险投资公司了解自己,通过风险投资这一孵化器发展壮大。面对投资的高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筛选是极其严格的,有着一系列的考察程序和市场可行性调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引入风险投资,首先,要拥有科技含量高、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具有技术创新的潜力,以后能依靠技术或产品优势自主发展;其次,需要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尽快建立“民办官助”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速建立促进新技术扩散的风险投资机构,如新技术转移基金等,使新技术由公共研究院向企业转移的过程商业化、标准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在寻求风险投资之初就为其以后的退出做好安排,明确采取何种退出途径,如公开上市、股份回购、企业兼并、股份转让等;最后,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由政府出部分资金,民间出部分资金,共建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由民间机构或私人企业来运作,由专业人士、基金经理来进行投资管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发展的程度还远不够完善。目前全国也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几个经济活力较强的大城市的风险投资氛围较好一些。如南京市近期对于中小企业投资改革的所进行的尝试中,采用多家中小企业联合担保,由几家商业银行共同对特定行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对我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3 以建设金融平台为最终趋向,逐步构建科技金融平台

3.3.1 建立健全创业引导基金

(1)发展创业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以“母基金”方式运作,并通过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吸引境内外投资业绩突出、资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私募投资机构等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的机构和优秀管理团队在闽设立或管理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2)构筑起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与创业投资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国务院的《关于实施〈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先试先行,开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创业投资业务试点,增加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渠道。

(3)构建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亏损给予补偿的办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

3.3.2 建立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体系

(1)建立“创业企业股权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创业投资的资本退出通道,实现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资本市场全面良性循环。争取政策支持,吸引台、港、澳银行业机构参与创业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创造条件,推进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

(2)设立科技发展银行。集中大部分财政拨款和贷款贴息资金,成立政策性银行,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发行金融债、从国际金融机构低息借款等多种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因而能够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商业银行科技创业信贷业务试点。由商业银行选择若干有较好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拨出专项资金向其发放风险贷款。待企业成长增值后,银行可通过出售所持有股份或期权获得较高的收益,以弥补对失败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损失。推动银行根据《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在福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创新性、专业化的银行专营机构,为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4)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与在闽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担保体系。

3.3.3 开创科技保险体系

科技保险是用金融手段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也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要举措。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研究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鼓励并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各项科技保险业务,鼓励并支持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对参加科技保险并符合科技计划立项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将以保险费补助形式给予支持。

进一步深化科技保险工作,不断丰富科技保险产品,完善保险综合服务,鼓励各地区开展科技保险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提高保险中介服务质量,加大对科技人员保险服务力度,完善科技保险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建立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风险分散机制,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资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边智群,杨耀峰. 湖北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论[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19-21.

[2] 傅博娜.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 (1): 94-97.

[3] 余朝晖,黄晓.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 企业经济, 2004, (11):170-171.

[4] 邓彦.发达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2007, (5): 55-57.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处于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是以科技员工为主要群体,进行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制以及创造、高新科学产品的生产以及经营,通常来说初始投入资金较少、发展的潜力较大,并且拥有独立计算、自主经营的密集型经济实体。可见科技型创业期中小企业在增加经济、提升就业率、开发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解析

存在人力资源投入效率差与高素质人才需要矛盾。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效率差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三个:第一,资金的制约。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备高投入、高危险性,更何况,我国银行信贷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偏见,并且存在融资中介较少等原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很匮乏。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通常是只有两种融资手段。融资渠道的缺乏,使企I缺少足够的资金,从而,导致其在人力资源方面缺少应有的投入。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人通常是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某项发明或者,其中有些人是产品的技术拥有者,对市场以及技术发展的注重要高于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关注,就会产生重物轻人、重经济积累,轻企业机构建设的思想理念,所以,通常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根本不懂得怎样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种认识倾向,导致企业在资源的分配上面弱化了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1]第三,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始时毫无经验,毫无品牌积累,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不能用品牌性和持续的发展来吸引人才,相同的人才在创业期企业工作比在已经有所发展的企业工作要求更高的薪酬。此类市场对创业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有着更高的要求,很深的增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的不足。

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缺失,虽然是受现如今市场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企业内部原因的影响。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组织原因和个人原因。组织原因是指,企业本身存在缺点,对人力资源的减少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首先,忽略企业文化,缺少对企业的情感。一些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急于追求利益,以利益化的理念为主进行管理,不重视与员工情感方面的交流,忽略企业文化的发展,没有长期的战略计划和鼓励员工一起奋斗的精神信念。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缺少安全感,团队缺乏凝聚力,就会导致人才流失。其次,企业激励手段匮乏。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通过较高的工资和较多的提成来鼓励员工,注重物质奖励的效果,可是在员工的成就鼓励、职务奖励等精神激励方面缺少关注,不能仔细考虑员工具体的、不同方面的需求。[2]这种以利益为主的单一形式的激励手段在短期内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却作用很少。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很多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于困难期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注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接受较好的教育,注重成就感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进行的工作是采用知识以及技术来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因为他们拥有了足够的知识,而且他们的工资比一般的工人要多,所以,谋生已不是他们首要的需求,而是希望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成就,他们生活的趣味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得到成就;他们总是想要向新事物发起挑战,并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我。在企业中,表现为,能够将他们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放到一起,重点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技术,主动地调整自我,从而在企业中实现自我。

(二)较高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

创新是作为知识型员工非常主要的特性。知识型员工进行的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在经常变化以及不能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灵感,解决各类可能出现的情况,推进技术的创新,不断使产品与服务能够不断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关注在工作中进行自主开发,注重工作中,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心理状态、价值理念、工作手段等方面与传统的员工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热衷于愉快的人际关系、轻松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方式,注重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引导。

三、应对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

(一)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放在第一位。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要安全的达到成长期,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缺少两类资源,即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在所有资源中,人以及由其产生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重要决定,是真正的第一资源。[3]

(二)重点培养企业文化以及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对于创业策略的进行是十分重要的。团队精神是以团结合作为重点,以无私奉献为境界,由忠诚以及民主意识构成,以团结进去的精神面貌为展现方式,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其基础。团队合作注重的不单纯是通常意义上的合作与一同努力,因为这样只能带来很少的效果,想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其核心在于,大家在工作上多进行沟通,利用个性与能力的差异,在团结合作中进行优势互补,发挥共同合作的整体效益。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期,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都会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想要做大,就要不断的汇集高素质人才。因此,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重视“人”的工作。针对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采取对应的方法不断地解决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并能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6).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范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现状及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是主要以科技为生产力要素的组织。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从业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和技术性收入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后进入再发展的困难期,同时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也锻炼了相当一批职业经理人,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必要性

1、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明显不足

在我国,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都属于家庭企业,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在任用人员方面首先不是才能的高低而是考虑血缘关系的远近,他们认为,只有家庭的人忠诚度才会更高,才能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式的管理体制会让本企业以外的优秀科技管理人才难以进入。而人力资源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特别是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思维,使得部分企业决策不科学甚至出现失误;同时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一些相对重要的岗位被家庭的人员所占领,这无形中影响了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进入公司。

2、引入职业经理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瓶颈

从发展角度看,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敏锐的观察到了市场上的商机并且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使得企业把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商机,迅速地成长了起来。但当科技进一步发展,家族化管理必须向职业化管理转变,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职业化的管理班子,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应对国际国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但根据实际调查,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队伍成功概率较低,笔者在调研很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之中都遇到了这些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理人在职的平均年限为1.73年,他们中的20%~30%在1年内辞职;有40%~60%的人在1年以上2年以内离开公司;只有15%~30%的人能在一家公司干到2年以上。而欧美企业经理人的平均“寿命”是5.8年,另外,由于科技行业有着知识更新、更新换代快,经济效益好、风险大,具有挑战性的特点。中小科技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平均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是年轻气盛、有创新性,不拘一格,不易与原有企业合谐相处。由此看来,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他们的生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环境。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这些条件与职业环境还远未成熟。

1、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互信机制亟需建立

在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经常由于企业老板对引入的职业经理人缺乏信任,使得新进入的职业经理人缺乏实际应有的权力,重大事件决策还仍然是由老板决策,职业经理人只能是起到智囊和具体操作的作用,再加上大部分家族成员和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经常抵触职业经理人等致使经理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不信任以及管理理念、价值追求不同使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其实,与西方相比,我们的职业经理整体表现并不“职业”,他们的不足是全方位的,这种不足愈发加重了他们的生存压力以及对资本意志的屈服。导致其职业行为的扭曲,例如,在职消费,培植党羽,侵吞老板资产等。因此,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矛盾。

2、企业文化和经理人价值观念的差异

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作为一个企业大家庭,应当有共同的事业追求目标,大家为之而拼搏奋斗;应当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大家用它来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应当有共同的做事原则,大家用它来指导每一天的工作,而新进入的职业经理人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原有文化相矛盾,而两者的相互融合和包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这必然使得企业的运营风险增加。在多数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宗旨等存在差异。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企业管理一般相对落后,制度不规范或只停留在表面,而对技术管理相对熟悉,对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缺乏系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吸引和留住职业经理人,据调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者管理理念的冲突是导致职业经理人流失的主要原因。

3、对科技型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能满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主要为知识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通过对60家河北省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因素的调查显示,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工作报酬与奖励、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公司的前途、有挑战性的工作、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因此,如何衡量并有效激励引进的职业经理人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加重视技术投入,而基础管理不够,绩效的衡量就成了感性判断或者滞后,因此,判断经理人绩效工作就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

4、经理人与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供需错位

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引入经理人之后就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权力下放充分的企业中就会发生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从理性的假设出发,经理人的行为必然是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为在季度或年末的考核中有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经理人会选择一些见效较快的项目来投入企业的资源,而企业技术的提高或管理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经理往往会选择是短期能见到效益的项目,但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理人而言,收入并不是特别高,其经济上也不宽余,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们在离职后更需要有新的岗位,以保障其家庭生活等的正常支出(这与大企业职业经理人高收入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当经理人在企业里工作一段时期后,要么企业无法提供满意的平台,无法找到工作的激情和成就感;要么是个人能力问题,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职位需求,以致离企业而去;企业和经理人间短期行为造成的合作,直接导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理人的短寿现象。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健康发展的对策

1、取得双方价值观上的统一。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基本上就是老板的价值观,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时,企业要着重考察对方是否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只有以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为基础,才能建立可靠的运营管理思想和逻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般都习惯在自己所管辖的部门内安插亲信;许多的职业经理人,只要有机会,都会想到用介绍、打招呼、有些甚至干脆绕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那种“核实身份式”的初试,直接通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自己的亲信办理入职手续;而就老板而言,对新上任的管理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想言而不便言”。这样的结果是当企业与经理人们合作一段时间不欢而散时,跟着他一起跳台的小团体也会跟随其后,给企业造成较大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企业老板,应与新上任的管理者沟通,加强互信,并引导人力资源部门严格把关,在新任人员进行换血时,执行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避免出现管理层的集体短寿现象。老板要真正对职业经理人负责,尤其要尊重其利益和价值,与其一起分享企业的未来。

2、要用制度平衡信任与约束

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因此老板要充分信任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不要制约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而是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在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但是,大多企业最放心不下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尤其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会因为过分强调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规则,甚至蔑视规则。一个不按规则运营的企业是很难保障新进职业经理人权益的。因此企业不仅要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人,还要通过完善制度给以足够的权力和激励约束,例如:健全聘任合同、实施绩效管理、制定退出机制等。企业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订适合本企业运营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员工心理和素质测评、绩效考核制度等标准,帮助员工提升各种知识技能,帮助员工实现个人成长会,为员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合理分工和有效控制。

3、要建设有利于职业经理人生长的企业环境

在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新引进的经理人工作开展不顺利,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出现了大多数职业经理人工作期限不超过18个月的现象。认真反思这一现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能创建一个的职业化的氛围。要给新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一段磨合期,任何经理人的工作都需要团队的支持.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成效是需要通过团队来体现,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中的多数人有一个熟悉,包容,理解,配合,支持到默契的阶段.这是因为,任何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都会有一批跟随老板多年,熟悉企业情况的老臣。他们既拖住了企业的未来却又维持了企业的现状。有一家相当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8年引进了7个总经理,都不成功。有老板原因,也有老臣的抵制。因此,创建适合外来人生存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从内部培养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有利于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尽快融入企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4、建立结构型激励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一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精神激励,追求高层次的满足: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专业兴趣,具有挑战精神,流动意愿强;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绩效不宜刚性测评等特点。可以参照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严格按照企业制订的规章制度运行,奖罚分明;建立企业监事会,并发挥其内部监督职能;实行长短期的福利计划、运用股票期权及管理层收购方式、建立以年薪制为基础的长期激励机制、EVA管理系统(EVA即增加值,是经济利润或称剩余收益的最著名表述,其公式如下:经济增加值=税后利润-占用资本×资本成本系数),把企业老板、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在同一目标下结合起来,使职工能够分享他们创造的财富,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另外,精神激励如成就感、社会地位和卓越声誉等,这也是激励职业经理人不可忽视的力量。

5、建立开放、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要想成为卓越的科技型企业,必须培养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给予职业经理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其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中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管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提高和市场营销,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开放的企业文化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为可贵,具有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态度的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会有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满足,能够激励他们发挥其潜能,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新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后,要形成企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构建的保障机制。新文化、新制度的建设难免会会使部分人的原有利益受影响,这必须在老板的大力支持下确保原有利益受损者不出现太大问题,例如不带走企业重要资源。同时也要做好安抚工作,特别是对企业初创时期的功臣们的安抚。(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雅平.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人才,200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