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范例6篇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范文1

老百姓最期待政府解决的民生问题到底有哪些呢?日前,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公布了其组织的“北京市民生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以38.4%的关注度位居榜首。大城市医院“一号难求”,而乡镇、农村医院则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百姓。城市走智能化的道路,既是满足促进经济转型的要求,更是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迫切需要,但如果一座城市连老百姓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都无法保障,那又谈何“智慧”。如此一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只能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智慧医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火热推进,智慧医疗也受到了重视,并且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行应用。如杭州市政府今年推广应用“边诊断边付费”项目。以往病人在医院看病时,从挂号、检查、医生开处方等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排队付费。现在,“边诊疗边付费”让门诊繁琐的就医流程从此变得简单轻松。虽然“边诊疗边付费”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患者看病提供便利,但事实上,医疗卫生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产业,信息复杂、信息处理多元化,仅从付费这一环节来实现“智慧”还远远不够。

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认为,真正的智慧医疗应让所有的医疗参与者能够更好更透彻地感知医疗,更准确地理解医疗。基于此,智慧医疗的特点应该是能准确找出引发病患信息,通过掌握这些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疗参与者做出决策。如此看来,要想实现智慧医疗,首先还得保证医疗卫生产业信息系统的健全和安全。

首先,如果医疗信息系统不健全,在患者情况变化后,医生的信息却没有及时更新,由此造成的治疗方案不恰当,不仅病情得不到治疗,而且会造成药品的过度使用,不恰当的检查,也将导致医疗费用重复缴纳,这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过重的医疗费用负担,更甚者会导致医疗事故发生,严重的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智慧医疗范文2

家住无锡市新区新安镇的李先生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都要用社区免费提供的特制血压仪测血压。

李先生所使用的这种血压仪的特别之处在于拥有一个基于蓝牙传输的机顶盒,通过机顶盒可以把每天按时采集的血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与被采集人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关联起来。

数据中心还为每位慢性病用户开设了健康账户,像李先生这样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用每天测量出的血压数据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系统针对每位用户的数据开设了一些提醒——当李先生的血压数据连续几天超过正常值的时候,系统会向社区医生发送提醒,而医生则会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时提醒数据异常的病人注意饮食以及用药。

一直以来负责无锡市新安镇健康档案项目建设的无锡曼荼罗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实芳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无锡正在计划配合江苏省建设整个长三角地区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未来推广成功后,将更便于病人在无锡的各大医院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大型医院转诊。”

通过医院端、社区端和自助服务端口对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的自助服务,这就是目前无锡市以新安镇为试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疗系统。

智慧医疗雏形

一个城市智慧医疗的前身大都是医疗卫生信息化。

无锡市最早推行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时候与全国其他城市略有不同。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地方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这种机构,一个是上海的申康医院管理中心,而另一个是无锡医院管理中心。医院管理中心与卫生局平级,主要承担着医院的运营管理责任。既然涉及运营管理,医院管理中心就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管理医院每天产生的大量病人信息?

要处理大量烦琐的信息,医疗信息化自然是最好的手段。通过统一的步伐,把信息规则标准化之后,医院管理中心对下属医院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处理医疗信息数据的依据和抓手。在此基础上,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进行了电子病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基于医院管理中心的管理端和各大医院的系统运作端,医疗质量的相关数据能够集中存放到医院管理中心,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够通过电子病历进行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共享。借助这种手段,无锡市八家主要医院实现了病历智控,建立了区域医疗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建立之后,无锡市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如何把医疗数据中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作为国家的一个物联网中心,无锡市开始在新区的新安镇社区进行智慧医疗建设的试点探索。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医疗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在居民家中采集生理健康数据。然后通过物联网感知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运用到居民健康的管理中,建设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一个互动式居民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模式。

推广是难题

新事物的大范围推广必然面临民众接受度这样的潜在问题。毕竟到目前为止,这些监测设备都只是政府配发,未来如果让更多的慢性病人参与其中,需要让居民自己花钱去买,居民是愿意花钱买设备,还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这是一个观念问题。

无锡市的整体医疗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病人普遍喜欢去医院就医。智慧医疗建设的初衷是响应国家卫生部的号召: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但事实上,不论大病还是小病,居民都希望去大医院就诊,与医生面对面沟通。人们的普遍观念是,如果没有病痛症状,就不会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一旦症状比较明显,那么还是希望面对医生而且是寻找最好的医生来看诊。正因为有这样一种观念,所以智慧医疗项目的推行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居民接受小病进社区这样一个理念。

病人去大医院看病是普遍观念,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智慧医疗建设通过预约挂号平台和相关医疗资源信息公开,来为病人找到更合适的医生、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这些手段仅仅是为病人去医院就诊提供便利,而不是把病人引向社区智慧医疗。“发烧39度,应该让病人去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这个指标如何确定?如何在病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引导他们采用社区医疗手段,这些都是难题。”胡实芳说。

政府也在困扰,因为居民普遍缺乏对所患疾病以及病情发展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小孩子感冒,家长肯定会带孩子去大医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疗还在探索阶段,理想状态中的通过视频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场景交流暂时还不具备普及条件。

胡实芳认为,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现会是一个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地区比较成熟的智慧医疗模式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行业监管,由信息公司提供数据采集和技术支持,由健康管理公司提供日常运营,三方协作。单方面靠政府或企业去推进智慧医疗,在现有观念的基础上是很难实现的。”

目前数据中心对人体健康数据的监测主要还是局限在血压和心电方面。而心电测量由于需要有导线连接,还需要有相对专业的人员进行连接操作才能采集数据。另外,病人总会或多或少地觉得在家里通过物联网健康监测技术来看病,不如与医生交流来得放心。

智慧医疗范文3

关键词:远程监护 心电 体温 蓝牙通信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001-01

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由于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且往往患有各类心血管疾病,若发病时未能得到及时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实现独居老人的医疗保健和安全监护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智慧医疗远程监护系统。

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考虑到实时在线检测对低功耗的客观需求,采用MSP430单片机为处理核心,前端生理信号的采集电路包括心电检测和体温检测两部分,生理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在液晶屏上@示,并通过HC-05蓝牙通信电路发送至手机,最终从手机端经GPRS网络向监管中心远程传送。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心电检测电路

本系统采用生理采集芯片BMD101作为心电检测的核心,其集成度较高,片内低噪声放大器有利于后续电路捕捉到μV级的信号,再经滤波、A/D转换后,以串行总线的形式向单片机上传测量数据。芯片的引脚2和引脚3分别与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相连。由于心电信号的频率集中于0.05-150Hz,且经过皮肤组织时存在衰减,容易受到电磁干扰时。因此本系统在电极与BMD101之间设置了一个带通滤波电路,使得噪声信号在进入传感器之前就被滤除,保证了模拟前端的信噪比。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如图2所示,考虑到滤波器的上下限截止频率与心电信号带宽之间的关系,此处下限截止与上限截止频率分别取0.02Hz和200Hz。根据谐振频率计算公式f0=1/2πRC,求得对应的时间常数分别为7.9s和0.8ms,取R1=3.6MΩ,C1=2.2μF,R2=400Ω,C2=2μF。

2.2 体温检测电路

体温是医疗监护的重要参数,为了充分调动MSP430单片机的内部ADC资源,此处采用模拟温度传感器LM35,该器件在常温常压下能达到±1/4℃的精度。LM35可适应多种电源供电方式,为简化电路,采用单电源供电,休眠电流在毫安级别。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测量温度在量程范围内保持了良好的线性度,且每当上升1℃,输出电压增加10mV。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初始化配置完成后启动蓝牙连接,当测量数据超出阈值时,打开蜂鸣器报警,直到下一个检测周期内数据正常后才将其关闭。信息在本地显示的同时通过蓝牙向手机端汇总,如果发送过程意外中断,系统自动重发。在此通讯过程中,监护系统中的蓝牙模块为主设备,而智能手机内蓝牙模块为从设备。过程可描述为:主蓝牙设备预先设定认证码并等待会话请求,从设备随后通过搜索功能发现主设备并发起连接申请;当主设备确认获取的从设备信息有效后完成连接,否则重新配对。

4 结语

将移动躯感网技术应用与智慧医疗领域,实现了部分生理指标的实时在线测量与上传,为主治医师对病情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拓展了医疗监护的广度。将智能手机作为中继器使用,为医疗设备无线组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系统结构简单、方便高效,有利于向居家养老的人群推广。

参考文献

[1]缪洁,徐文龙,徐冰俏.一种可穿戴式心电采集系统的设计[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5,26(3): 305-310.

[2]薛诗静,高帅锋,周平.可穿戴式心电监护系统设计及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6-9.

[3]潘健勇,董齐芬,潘浩.基于无线传感网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研究与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SupⅠ):167-171.

收稿日期:2016-09-09

智慧医疗范文4

关键词:智慧医疗 技术架构 标准体系 国家政策

医疗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医疗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政策性投资和引导方式较弱,医风医德、医患关系问题越来越复杂,医疗体系中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现有医疗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改善医疗现状等热议和呼声越来越高,反映出人们对现行医疗体系改革强烈期盼和推行改革的紧迫性。如何建立一个协同合作的智慧的医疗体系,以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卫生保健资源的公平分配,关系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1 智慧医疗的基本概念

截至目前,“智慧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早在1924年,就有人提出远程医疗的概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1]还有学者将“智慧医疗”定义为:运用新一代传感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等,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建设相关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并智能地响应智慧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2]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3]

2 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

2.1 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 当前广受认同的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体系架构。其中,应用层根据医疗健康监测业务场景分为急救、慢病、院内诊前及个人健康业务。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xDSL和xPON等)和无线网络(2G、3G、4G、LTE和WLAN等)。网关在网络层与感知延伸层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协议转换,并通过接入网发送,对业务终端具有控制管理能力。终端及感知延伸层是为医疗健康监测业务提供硬件保证的各类传感器终端。感知延伸层网络有线方式可支持以太网、RS-232、RS-485和G.hn等;无线方式可支持WiFi、ZigBee、RFID、Bluetooth和

IrDA等。[4]

2.2 智慧医疗的标准体系 智慧医疗的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领域广泛。感知层标准组织主要有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ZigBee联盟、通用串行总线USB以及Bluetooth中的Health Device Profile协议等;网络层标准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官方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全球性贸易协会GSMA、3GPP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应用层标准组织主要有IEEE、HL7、DICOM、ISO和卫生部行业标准等。

3 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与政策

3.1 我国智慧医疗的实践现状 我国卫生部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思路,在上海、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进行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方式,例如厦门市卫生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的相关政策 目前,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大力支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医疗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5]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推进医疗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4 智慧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政府法律保障问题 智慧医疗的实施涉及个人健康信息,也涉及了医师的职责和个人信息。如何保证人们在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保证相关者自身隐私安全,是政府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6]

4.2 关键技术突破问题 智慧医疗技术研究范畴中涉及医疗感知、异构网络互通、信息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研发环节中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

4.3 商业模式和产业链问题 智慧医疗的产业链较为复杂,现有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而新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会带来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问题。

4.4 标准化问题 智慧医疗涉及传感网、通信网、健康信息处理、医疗终端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开展,而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研发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不高,原有信息系统及终端之间形成孤岛,更增加了标准化的工作难度。

4.5 服务质量和运营问题 随着智慧医疗应用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何实现传感网与移动网、互联网的融合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以及融合后面对数量众多的传感节点如何进行高效的网络维护和故障判断,都对运营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4.6 医疗知识培训与观念问题 无论是智慧医疗产品的使用还是服务都需要进行知识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智慧医疗普及工作的难度。另外,传统理念中人们对医疗、健康理念认识不够,重治疗轻预防,导致智慧医疗的服务理念难以被接受。

5 智慧医疗发展的建议

5.1 科学的规划 智慧医疗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根据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智慧医疗建设规划和政策。

5.2 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一个协同的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医疗体系需要产业链各方,包括电信运营商、平台提供商、传感器厂商、终端厂商以及用户等需要积极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5.3 合适的服务模式 需要树立市场需求和政策规划导向相结合,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为主相结合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创建适应于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健康保健等多种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模式。构建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服务保障系统,开发与之相对应的高效便捷、方便有效、简单可靠、安全舒适、通俗易懂的系列化产品,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适应性需求。

5.4 将采集终端作为指挥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

带 实现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都可操作的数据、信息采集方式。能够完整、系统、全面地检测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数据,为个人健康保健提供量化管理的可靠依据。通过非接触式各种传感器采集人体异常生理特征参数、曲线、图形,实现个人生理参数存储,与个人标准参数对比,并对病理参数差异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5.5 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需要在研发环节中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降低成本,推动产品成熟,实现产品规模化。

6 结语

智慧医疗的发展将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更便捷、智能的健康服务,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增进健康的迫切需求。智慧医疗能够更好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可以预见,健康和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波,史彦斌,孙景海,等.信息化区域协同智慧医疗体系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3(1):98-100.

[2]宫芳芳,孙喜琢,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28-29.

[3]陈秋晓,张莹,姚志刚,等.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52-54.

[4]唐雄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4.

智慧医疗范文5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智慧医疗范文6

【关键词】机器人 互联网 智慧医疗 可穿戴设备 信息化养老

1 前言

通过2010年所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大陆地区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少子化现象对老龄化现象产生了助推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必须做出研究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以及养老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探讨,对于提升养老工作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医疗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涉及到了预防、医疗等多样化的领域与环节。通过互联网能很好地实现在线会诊、复诊、家庭病床的康复管理。利用可穿戴设备,用户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许多在专业医疗场所才能够获得的数据都变成了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端实现的动态数据。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老龄化的发展,则让养老成为了一个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在种种问题下,“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所有家庭的现实情况,这也决定了社会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参与成为了必然。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着心理脆弱和需要关爱的特征,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陪伴、照顾老人,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机器人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实现远程医疗疾病监测和咨询交流、促进医生-患者之间个性化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随时可用随处可见的远程交流以及保护患者医疗信息和个人隐私。

家用机器人日常护理,能根据老人的表情变化与老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把智能可穿戴设备给病人戴上,可穿戴设备对佩戴者的周围环境数据或人体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把患者的生理体征数据(心率、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等)通过内置Wi-Fi传到家庭路由器上,再利用微信平台把数据实时动态传给主治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患者信息,方便观察病情,制定更个性的医疗方案。医生们还可以设置,在一定的条件下让系统自动给他们发警告。当患者生理体征数据超过或低于一个预设的阈值时,医生会及时收到提醒,根据数据医生可以实时给出治疗措施,通过互联网传给家用机器人,由机器人去帮助病人解决部分问题,如机器人可以督促病人按时吃药,帮忙取药、端水; 如有需要,机器人还可以将病人从床上抬起来,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行走站立,为他们身体移动提供支撑;如果病人摔倒或出现其它突发病情,机器人会立刻发信息(照片或视频)到微信平台,及时通知到医生、家人、小区安全部门,同时将会立即寻呼医疗机构及时抢救。

随着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智慧医疗也迈入了新的台阶,依托于这些技术支撑,远程诊断与移动护理都可以得以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检查与预防当中,与互联网健康监测系统相连接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对穿戴人所具有的身体状况做出动态监测,从而为病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提供必要依据。而对于健康的人群而言,这一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身体健康风险因素,这对于保持与维护人的健康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糖尿病的监控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血糖情况做出监控,而且可以设计饮食方案,从而帮助使用者对自身的饮食行为做出良好控制。另外,在心脏病等具有较高复发率的疾病监测中,也能够对突发病情状态做出监测,从而为穿戴设备使用者以及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方案进行治疗具有着重要意义。在老年人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产生病情之前都具有着一定征兆,这种征兆则主要表现为病人异常的生理反应,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等身体状况监控工具开展监控工作,可以有效测量使用者的身体指标,并做到提早预防、提早发现以及提早治疗,同时也可以为病因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从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主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戒指、智能手环等,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使用者能够对自身的运动状况、身体状态做出24小时监控,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趋势、健康发展趋势等,同时针对这些趋势给予相应的建议。如当前十分流行的智能手h,可以与APP或者微信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智能手环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睡眠状况做出监测,而且可以通过分享运动量与好友进行PK,这种极具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可穿戴设备,对于提升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结语

信息化养老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大众养老需求,构建起完善的互动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信息化养老发展中可以用到的社会服务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做出充分的收集与有效的整合,并对老年人所具有的关爱亲情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生活医疗需求等做出科学调查,从而为信息化养老的发展以及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俊祥,张琳.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03).

[2]逄淑宁,韩涵.互联网+,如何加―智慧医疗篇[J].人民邮电报,015,10(12).

作者简介

王家乐,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实验部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