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例6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1

各级医院在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行政手段管理阶段;二是信息系统管理阶段。本刊针对抗菌药物管理手段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有78%的医院都在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监管。由此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手段不再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最佳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医院可以在医疗流程当中将监管措施渗透到各个环节,充分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与此同时,本次专题我们还尝试着讨论了哪种管理流程设计更能够帮助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更加合理、有效。

遏制抗菌药滥用

信息化发挥作用

全球抗菌药物使用泛滥

“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关注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并遏制这一问题蔓延的口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并蔓延,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治疗手段日益减少,而人类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研发速度。

世卫组织对此的一揽子计划显示,呼吁全球各国制定防止耐药性计划,增强耐药性监测水平,确保患者可获得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剂量,提高疾病感染预防和监控水平,同时大力促进新药研发。

在我国,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各科室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等更是使用这类药物的“大户”。不完全统计显示,医院内用量前十名的药品中,排在前4~5位的基本都是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等。有些业内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据统计,2009年中国用于输液的抗菌药物达到了104亿瓶,相当于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不超过30%。欧洲将这一数据控制在20%左右;而我国则高达60%以上。

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产生,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却越来越难以控制;滥用抗菌药物还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加大了有效控制感染的难度;由滥用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些抗菌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耳鸣、永久性耳聋,还有些可引起肝脏、肾脏损害等。抗菌药物用量比较大,而且联合用药过多,这些行为导致了耐药病菌的产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造成了影响,还会加重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政府层面近几年也加大了关注力度,2003年至今,卫生部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严控抗菌药物滥用。2011年,卫生部要求各个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每一品种不超过2种规格。

中国对滥用抗菌药物现象采取措施

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一是先后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三是在2005年以来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2009年以来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合理用药各项政策的落实。四是对全国2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五是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

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进行持续整治,研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加强培训和贯彻落实力度,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是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继续对全国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微生物检验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和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个部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结构最完整,职责最清晰,同时又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个级别,并对医院进药品种数量和规格、医生处方级别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分级管理目录。

卫生部前不久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的内容。“要点”进一步要求:加强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推进部级、省级、地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建设。制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办法》,开展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机制,制订手术分级目录,重点加强植(介)入类技术规范管理。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加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力度,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师管理办法》,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困难

虽然卫生部颁布了众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依然很严峻,尤其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的瓶颈下,需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共同推进。医院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改造载体,在抗菌药物管理上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用药行为

每个有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都有处方权,但是面对抗菌药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很多专科医师往往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抗菌药物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受到用药习惯的影响,导致用药错误,更可怕的是某些错误的用药习惯甚至成为临床医师的常规用药。

《指导方针》中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排除病毒感染可能及确诊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而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前二项为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而病原检查具确诊意义。临床医师往往只询问病人的用药史或者过敏结果,略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在规范面前主要强调了医师的自律行为,而无法控制其具体医疗行为。

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均配套了合理用药系统软件,合理用药软件主要针对药品过敏史、配伍审查、特殊病生理状况审查、药物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非常有效,由于只是提醒操作,难以从严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如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上缺少植入式的应用控制,缺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控制,对诊疗过程中的药敏试验无法实时监控,迫切需要缺少专业性强的信息解决方案。

2. 医院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抗菌药物管理中主要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药剂科主要指导医师用药,审核不合理处方,医务科管理处方及医嘱质量,感染科则做好抗生素使用率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检验科管理药敏试验提供临床依据,分工过细而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涉及到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协调困难,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另一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机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但是对感染科而言,只是参与医务科、药剂科关于抗生素管理的应用,协助拟定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方案,但是,要达到卫生部的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有的感染科很多时候也主要是负责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晚,无法进入临床应用环节,主要通过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问题滞后严重,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3. 利益驱动加大执行难度

由于医疗机构缺乏国家医疗投入,大部分公立医院都需要自负盈亏来保障医院的经营。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认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会影响医院的收入。其次,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抗菌药物是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加上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措施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中,由于市场上游大量的仿制药品的存在,导致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和部分抗菌药物价格虚高,某些医生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出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价抗菌药物。

4.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

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的原因之一,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让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且做耐心细致讲解。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影响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威信;另外,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

信息化手段为管理抗菌药物提供支持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靠。抗菌药物的监管在起始阶段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各个医院都将抗菌药物监管作为重要的规定来执行,并与之配套众多相应的惩戒制度,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严苛,以及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抗菌药物管理的需要,在抗菌药物监管的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数据也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因此信息系统成为了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本刊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区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并对这些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上采取的手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医院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特点和思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此次调研的50家医院中有78%的医院选择采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以及在合理用药系统中进行同步管理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三种管理方式。其中,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是被医院选择最多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添加管理环节相对简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且不会对其他系统和相关流程产生影响。相对这种方式而言,选择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医院则多数认为,在HIS中添加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管理所需的效果且无法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其监管的方式大致分为过程管理、终末管理,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被调查的50家医院中,有49%的医院选择了过程管理,有6%的医院选择了终末管理,有45%的医院选择了两者皆有。由此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院都对过程管理非常重视,认为通过过程管理才能实现对抗菌药物的有效监管。在过程管理中,医院的监管环节基本一致,都是在对各个科室下达不同的开药数量上限后,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开药限制管理。科室主任可以随时查询本科室医生的开药情况和数量,随时掌握本科室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自动生成医院整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对不同调研问卷的深度访谈后,记者发现:90%以上的医院对现阶段采用的管理方式“基本认可但仍有改进的内容”;无论是否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监管抗菌药物,有72%的医院对“用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进行监管”表达了“希望深入了解且可以尝试”的意愿。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2

信息化建设助力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针对合理用药问题制订了多项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各地医院为了配合法规,在用药的多个环节提升用药合理化建设,信息化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手段的出现,为用药管理存在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

用药管理面临的挑战

用药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疾病、药学理论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药剂,制定给药方案,从而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疾病。而在实际工作当中,药品种类繁多、处方在转抄过程中出错以及用药途径差错等,威胁着合理用药的顺利实施,成为医院用药安全的潜在隐患。

各级政策力挺用药安全

为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对于临床用药及处方进行管理,国家卫生部门相继推出多项规定及法令: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2年,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4年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5年,国务院通过并了《品和管理条例》。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原卫生部办公厅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依据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定,各级医院陆续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服务器资源优势,对抗菌药物使用实行自动控制。

2011年4月7日在中国举办的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召开,恰好契合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以北京市为例,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首批20家三级和二级医院参与了处方集中点评,重点监测内容就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北京市还成立了市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包括处方点评组、药事管理组、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监测组、合理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中药组、药品质量管理组、临床药学组、学科建设与药学研究组。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2011年起,原卫生部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经以原卫生部84号令形式,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共6章59条,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和职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重点规定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大了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可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用药管理的信息化步伐

药品信息化管理经过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单机应用后,药品管理开始从手工录入转变为计算机处理;九十年代开始,各个医院基本上都已经开展了门诊收费的联网;本世纪初,各级医疗机构基本上实现了院级HIS系统的建设;当前,一些大型医院开始了集团医院和医联体的建设,正逐步实现区域间的联网建设,实现了诊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也从原来简单的财务管理发展到现今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标准服务。药品的管理经过了手工、单机联网应用、局域网、全院联网、区域联网逐步向全程化药品服务发展。

对医院的药品信息化建设来说,这样的发展要求科室的管理者和医院的CIO们从服务和管理两个层面上一起改变观念,从以前的经营管理向科学管理方向发展,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方向发展,从手工管理向智慧管理、智能管理发展。观念的转变对提高药学工作效率、增强医院合理用药、促进药学学科的建设等将起到关键作用,也利于医院管理决策,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药品的信息系统管理也逐步完善,从药品的管理到药库的整体管理,从单一品种的管理到药房、制剂、静配中心以及合理用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帮助医院在药品管理方面走进了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模式,提升了用药质量和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医院的用药信息化系统包括药品的基本信息管理和用药监控系统,以及最前沿的行政干预、统计分析系统。

医院的用药管理在一开始是由HIS系统来完成的,许多功能的实现都是由HIS厂商结合医院的需求在系统之上做了一些管控限制来实现的。随着用药管理的规范化、医院发展的自身需求以及药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功能全面、强大的药品管理专用系统的需求逐渐成为业内趋势。一些包含药品基本信息的专门系统最先被医院认可和使用,促进了电子处方的应用和发展。在这类系统中,医生只要针对症状选择药品名称即可,不用再输入剂量、用药方式等内容,提高了正确率和效率。随着用药管理的深入,医院又对具有提示、管控功能的监控系统提出了要求,于是抗菌药物监管系统等信息系统在行业内得到了青睐。

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合理用药方面,除了监控和管控功能以外,具备对行政决策发挥重要作用的数据整合、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成为了“新宠”。这类系统除了对医生的用药进行监管以外,还直接将管控的结果与绩效功能相结合,对全院的用药管理进行决策支持。与此同时,系统内自动生成的统计分析类表单,更是院长管理的利器。通过这些数据,院长们可以实时了解全院的用药情况,并对医院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信息系统在决策支持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是未来信息系统功能发展的重要趋势!

抗菌药物成为用药管理的重中之重

作为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亟待发展,并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控制抗菌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救”。

在我国,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各科室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等更是使用这类药物的“大户”。有些业内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困难

虽然原卫生部颁布了众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但由于临床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专业知识的局限、医院监管体制不健全和复杂的利益关系等因素,我国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依然很严峻。抗菌药物管理的诸多困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不合理用药行为。每个有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都有处方权,但是面对抗菌药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很多专科医师往往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抗菌药物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往往会受用药习惯的影响,导致用药错误,某些错误的用药习惯甚至成为临床医师的常规用药方式。

相关的政策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排除病毒感染可能及确诊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前两项为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而病原检查具确诊意义。临床医师往往只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或者过敏情况,略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在规范面前主要强调了医师的自律行为,而无法控制其具体医疗行为。

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均配套了合理用药系统软件,合理用药软件主要针对药品过敏史、配伍审查、特殊病生理状况审查、药物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非常有效,由于只是提醒操作,难以从严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如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上缺少植入式的应用控制,缺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控制,对诊疗过程中的药敏试验无法实时监控,迫切需要专业性不那么强的信息解决方案。

医院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抗菌药物管理主要由多个部门协同进行,药剂科主要指导医师用药,审核不合理处方,医务科管理处方及医嘱质量,感染科则做好抗生素使用率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检验科管理药敏试验提供临床依据,分工过细而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涉及到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协调困难,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另一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机制。原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但是对感染科而言,只是参与医务科、药剂科关于抗生素管理的应用,协助拟定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方案。但是,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有的感染科很多时候也主要是负责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晚,无法进入临床应用环节,主要通过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问题滞后严重,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利益驱动加大执行难度。由于医疗机构缺乏国家医疗投入,大部分公立医院都需要自负盈亏来保障医院的经营。抗菌药物是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以药养医”现象普遍。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认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会影响医院的收入。其次,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以及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医生开出的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加上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措施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中,由于市场上游大量的仿制药品的存在,导致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和部分抗菌药物价格虚高,某些医生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出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价抗菌药物。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的原因之一,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让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做耐心细致的讲解。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影响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威信;另一方面,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

信息化手段对抗菌药物管理的支持

由于抗菌药物管理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抗菌药物不能单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本刊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区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发现50家医院中有78%的医院选择采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以及在合理用药系统中进行同步管理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三种管理方式。其中,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是被医院选择最多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添加管理环节相对简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且不会对其他系统和相关流程产生影响。相对这种方式而言,选择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医院则多数认为,在HIS中添加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管理所需的效果且无法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

调查发现,信息化手段在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监管的方式大致分为过程管理、终末管理,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被调查的50家医院中,有49%的医院选择了过程管理,有6%的医院选择了终末管理,有45%的医院选择了两者皆有。由此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院都对过程管理非常重视,认为通过过程管理才能实现对抗菌药物的有效监管。在过程管理中,医院的监管环节基本一致,都是在对各个科室下达不同的开药数量上限后,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开药限制管理。科室主任可以随时查询本科室医生的开药情况和数量,随时掌握本科室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自动生成医院整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针对不同调研问卷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90%以上的医院对现阶段采用的管理方式“基本认可但仍有改进的内容”;无论是否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监管抗菌药物,有72%的医院对“用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进行监管”表达了“希望深入了解且可以尝试”的意愿。

政策引领合理用药信息化发展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指导;病原菌送检率;干预式管理;经济成本;

近些年来,抗菌药物滥用滥服的现象频频发生,并且酿成许多伤亡事件,这就引起临床医学界的思考,绝大数专家学者将焦点放在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上,希望从管理上寻找答案。为此,本文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应用抗菌药物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接诊的200例患者,他们都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划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处于26~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6±0.9)岁;男60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3:2。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处于24~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3±0.7)岁;男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1:1。这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职业等方面比较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B组)进行一般的用药指导,如用药方法、剂量、次数、疗程等,观察组(A组)采取干预管理措施,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具体区分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疗程及次数,并与其他感染科室进行联系。在此基础上,检查以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菌送检率,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了χ2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

2.结果

在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各种疾病治疗中,由于缺少有效得管理机制,社会上出现了乱服乱用的现象,不加区分的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疗程,进而出现种种不良事件。[2]为此,临床上应当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提升患者用药质量。目前,我国针对以上事件,已经在政策上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这对医院、医疗机构用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可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安全服药。

笔者从事多年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认为干预式管理应当具体体现如下几方面:(1)完善医院的抗菌药物干预式的管理机制。医院应当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地管理措施,如设置药品管理委员会,在医院实行统一的抗菌药物干预管理;其次,合理配置人员,组织一支抗菌药物干预式管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药剂师、感染科护士组成等。第三,全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在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配套的管理机制。[3]第四,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抗菌药物管理进行分层管理,先对医院制定一个整体的总目标,而后分给每一个部门、科室、员工,在这些环节中,设置一些公正的考核机制,并进行量化处理,进而可以构建一个良性的医院绩效考核体系。(2)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医院的宗旨为“以患者为中心”,办院得目的就是服务广大患者,为此,应当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种类、方法及剂量等。同时结合抗菌药物的最新资讯,对以上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抗菌药物专业知识。[4](3)加强各科室的联系。本院的药品管理委员会应当每周举行一次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送检情况的会议,对这段时间医院出现的抗菌药物应用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并进行有效地分析,总结经验。[5]同时将抗菌药物应用不良事件的情形在全院进行通报,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抗菌药物采取干预式的管理机制。可以改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效果,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病原菌送检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值得在各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颖,阎彦,王莉;我院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医学检验调查分析[J]. 河北医药. 2010,12(17):143--145

[2] 欧阳山丹,朱诗塔,潘浩;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17((05):183--184

[3] Karageorgopoulos DE,Falagas ME.Current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 infectio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2008,14((06):156--157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4

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和缓解“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药物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是摆在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我院坚持“管理与技术同等重要、职工和患者都是上帝、效益和质量都是生命”的医院管理新理念[1]。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努力避免药物滥用,遏制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过渡经济负担,促进了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进行探讨。

1 主要问题

1. 1 医务人员凭经验或臆断性用药太多,临床上用药前送相关标本做微生物学检查病例少(采标本做细菌培养的不到十分之一)[2],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病例较少。

1. 2 不严格按药物适应症用药(如误将抗菌素和激素用做退热药,任意放宽适应范围)临床上适应症不明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病例增多。

1. 3 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偏多,用药依据不充分。对于耐药率已高的抗菌药物未及时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

1. 4 用药方法不当,多种药物不合理联用,特别是抗菌药物、激素等药物不合理联用更为明显,更换频繁,用药剂量偏小或偏大,任意延长或缩短疗程。

1. 5 盲目使用所谓高档药和贵重药品,认为越贵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疗效越佳。

1. 6 用药过程中忽视抗菌药物耐药性,药物毒性反应,细菌二重感染,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导致临床滥用药物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而引起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1. 7 过渡用药,过渡治疗,开大处方,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增高,使用周期长,预防用药时间延长,用药档次高,致医药费收入逐年上升。近年,药费比例占医院总收入比例超标45%以上,个别科室则高达60%~70%。

2 原因分析

2. 1 医务人员的药物知识更新滞后,有的临床医生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学习积极性差,学术意识淡化,新的医药知识缺乏,导致药物误用、盲目滥用。

2. 2 医院内部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监督乏力,特别是院科两级合理用药管理和监测小组的人员缺乏,尤其是高素质临床药师缺乏。

2. 3 新药品种繁多,药品不断翻新,药商无序竞争,药价虚高定价,利润空间大,促进了药品市场不良竞争。药品促销不法行为的产生,严重扰乱了临床药物合理使用,使滥用药现象比较严重。在药品不法促销活动中,部份医务人员受经济等各种利益诱惑,用药过程中病情需要考虑少,患者经济现状考虑少,药物副作用不良后果考虑少,导致临床大处方,滥用药现象屡禁不止[3]。

2. 4 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费用财政投入不足,近年来,医疗成本不断上涨,但是,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却原地不动。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部分依赖药品收入补充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不足。医院以药养医现象短时间难以完全消除,故医院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主动性不够,管理很难到位。

2. 5 医务人员收入不合理,医务人员属于高技术行业工作者,按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目前医务人员的工资标准显然过低,特别在基层医院更为明显。因此,各种回扣,特别是药品回扣似乎有了存在的合理的空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左右了医师的用药标准[4]。

以上几点仅简单分析了不合理用药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国家在药品批准文号,药品广告审批,打击药品流通域不法行为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3 管理措施

3. 1 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近年来,我院以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加强了对全院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反复多次考试、考核,增强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了依法行医、依法施治。

医院在加强职工培训方面还利用不同形式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各科室的药事管理小组成员,强化了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培训,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题讲座。医院药剂科、院感科定期出版医院《临床药讯》、《院内感染监控信息反馈简报》,举办各科临床医师与药学人员交流沟通会,探讨合理用药问题,更新医务人员用药知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撰写临床合理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现状以及处方质量分析的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或在各级杂志上发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全面推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水平,以达到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合理用药目的。

3. 2 完善合理用药制度 药事管理有章可循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针对药品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先后制定了《临床药事管理制度》、《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合理用药监督考核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贵重药品审批使用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处方质量点评制度》等,装订成册下发各科学习执行。全面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制定并完善了医院《药事委员会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考核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考核规定》、《防范药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科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用药,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

3. 3 规范药事管理流程,健全监督管理组织 根据医院管理相关规定和“二甲”医院要求,医院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任药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的决定、决议必须经参会半数以上委员通过方才有效。药事委员会全面审定医院基本用药目录;讨论每年用药品种和拟购新药的品种、规格、剂型的申请;通报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院用药疗效和安全性,决定淘汰药品目录。组织检查本院毒、麻、精神及放射性药品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药事委员会的有效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医院药品采购、使用、保管等管理工作。同时,医院建立了院科二级用药监督管理组织,以便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各临床科室药事管理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高年资医务人员担任。负责临床用药监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科室用药是否合理进行自查把关,并将基本情况汇总上报。药剂科下设药事管理办公室,并建立合理用药督查小组,负责药物监测和合理用药指导,结合临床搞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针对性解决科室反映问题,每季度编辑出一期医院《临床药讯》,介绍新药知识,规范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成立药事委员会领导下的“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由分管业务院长,各业务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领导全院合理用药监督检查管理工作,每月随医护质量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院药品使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复审有争议的或严重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查出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按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考核规定》进行处理,并将检查、评价、奖惩情况形成简报下发全院。医院已将抗菌药物使用、监督、检查纳入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综合目标考核和精神文明行风建设考核体系。实行单项管理,单项考核,并与医务人员工资晋级、职称晋升和续聘合同签定挂钩。

3. 4 严格执行药品使用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 医院重视并加强了药品使用环节管理工作,药剂科每月对使用中药品按数量和金额进行排位,对使用前20位的药品、使用金额前10位的抗菌药物和门诊用药金额前20位品种进行排名;并根据每月使用金额或数量前10位药品和开具处方金额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对各药品使用前三位临床医师的处方和病历作重点抽查、分析、考评;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药品使用情况综合比较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用于对临床科室医生的监管,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并向各科室发出书面预警,同时告知相关药品经销公司,并作好密切监测,情况严重的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并把该项制度列入行风考核内容之一,每月进行考核。

3. 5 严格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高档药品管理制度 医院根据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用药目录》等相关医保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高档、自费药品使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明确了抗菌药物三级医师处方权限和使用药品目录。凡医生使用权限外抗菌药物和自费、高档药品,使用前必须请示上一级医师或科主任,并征得住院病人在“使用自费药品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方可使用。未经科室负责人或病人同意或医保局相关审核认为不合理用药违规扣款和因此发生的费用纠纷,一经院方查实,所产生费用50%从处方医师奖金或工资中扣除。医务科、药剂科、微机中心每月进行高档药品使用调查,并通报使用情况,对短期销量突然上升明显的某些药品,责令临床停止使用,并对违规科室、个人分别给予扣款处理。对药品经销商,如查实存在不法促销行为,则按药品商家与医院签订的《关于加强药品购销管理严禁临床促销协议》第2条内容:“禁止乙方在药品购销中暗中给予使用药品的甲方医疗机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它利益,一经查实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90条规定处理,并解除购销合同”。

3. 6 控制科室药品费用比例 遏制药品不合理消耗 医院药事委员会根据相关药品购销管理规定和《四川省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标准》中对二级医院药品费用比例

我院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药品费用比例降低(控制在45%之内),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整体提高,医药费用增长得到遏制,促进了医疗质量提高和服务质量改善,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局好评,门诊和住院病人增加,医院两个效益得到了同步提高。

总之,我们在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较大、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药品生产购销环节,全社会重视用药安全,全体医务工作者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和业务素质,医院用强有力的制度和行风纪律做保障,严密的药事监督管理组织和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做基础,才能使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并始终运行在一个良性轨道之中。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2]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5

(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1、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为目标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感染控制和管理计划。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副院长兼任,其他成员为有关学科的科主任组成。

2、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是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直属医务部领导的专职机构。

3、临床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各科室主任兼任,另外有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

4、医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一般由个科住院总医师和护士长担任,也可指定专人管理。

(二)各级感染管理组织职责

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职责

①、在医务部领导下,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②、负责医院内感染的日常检测,结合本科室实际采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并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士、清洁工)进行有关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等教育工作、督促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等规章制度的落实。

③、及时发现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协助并督促主管医师留取标本,使院内感染病例的病原送检率必须达100%(其他感染的病原送检率须达60%),填写病历首页并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使院内感染漏报率<20%,采取控制措施。

④、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积极向护理部提出关于消毒灭菌、控制院内感染的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院内感染率<10%。

(三)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

1、消毒灭菌与隔离

①、医院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所有需要消毒和灭菌的物品都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②、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压力蒸汽灭菌(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干热灭菌(油、粉、膏);不耐热、不耐湿物品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灭菌(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人造移植物等)、2%的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首选煮沸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

③、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杀菌谱、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用于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视不同情况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④、甲醛不能用于空气的消毒,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不能用于灭菌,消毒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法。

⑤、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周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氧气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无菌水。

⑥、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1>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2>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

3>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管理

①、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管理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并对购入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②、医院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或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

③、医院采购部门每次购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定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贷款汇寄帐号与生产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一批号产品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及失效期,随机进行产品生物及热原抽检。

④、医院采购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定货与到货时间、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失效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⑤、严格保管,库房库存,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存放于地板架上,离地面20公分。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部门。

⑥、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购进、更换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应计划领取,使用前检查单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⑦、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物理性、化学性变化,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留下样本,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临床表现、处理结果;所涉及一次性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及时上报。

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等无菌医用器具用后,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①建立健全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网络,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②根据本院用药特点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有针对性的培训。

④医院应指定一名抗菌药物专家或有抗菌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咨询。

⑤对各级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要求:

1>、上述人员应主动学习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

2>、医师应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理论知识,用药前应送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经济学等,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3>、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提醒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原则上都应送细菌培养标本。

4>、药房应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

5>、管理部门按照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查与信息反馈;微生物室要定期公布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6

为着力缓解群众用药贵问题,规范医疗机构用药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临床药事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严格执行使用药品通用名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委员会,按规定编制本单位基本用药目录和药品处方集,并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采购药品,所有药品的采购必须通过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网上药品交易系统进行,包括品、一、二类、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

(三)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四)严格对照《处方常用药品通用名目录》开具处方,使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及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院内制剂处方的开具应当使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二、完善处方点评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成立处方点评委员会或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严格的处方点评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医师处方质量管理和合理用药管理,控制用药费用。

(二)每月定期对处方进行检查和点评,并登记、通报不合理处方,通报内容应详尽,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每年的处方点评要涵盖本单位所有医师。医疗机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将处方的合理性评价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和科室目标考核内容。

(三)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要列入重点监控点评范围,进行警示谈话教育,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离岗培训,并结合《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对其做出相应处理。

(四)医疗机构应对单品种用量排名前十位的药物每季度进行超常预警通报,对科室临床用药定期通报,对药品用量排名前十位的医师用药情况定期通报,杜绝药品回扣和开单提成行为。

三、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一)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和病原治疗。

(二)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药品处方集,制订实施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目录,特别要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三)切实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做好抗菌治疗前的标本送检及细菌药敏培养工作,积极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定期公布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和本单位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供医师参考用药。

(四)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占药品用量比例,三级综合医院≤25%,二级综合医院≤30%,专科医院要根据专科特点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比例。

(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要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避免乱用、滥用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发生。

四、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机构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有效的工作方式、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日常工作部门,指定专人负责。

(二)医疗机构应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同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机构要立即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做到一经发现,即刻报告,并按要求对问题药品进行核查,购进了问题药品的要立即停用、封存、送有关部门检测。

(三)医疗机构要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患者的诊治工作,密切关注使用过问题药品的患者,采取紧急措施,防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再次发生,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五、推行临床药师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具有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临床药师,原则上三级医院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少于3名。

(二)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临床药师工作职责、制度与工作方案,成立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业务主管院长任组长,由人事、医务和药剂等负责人组成,日常管理部门为药剂科,药剂科主任是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