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论文范例6篇

制造业论文

制造业论文范文1

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缺陷

第一,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缺乏,综合效益不高。2004年,西部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仅是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1/5与1/3,利润总额分别为1/13与1/7;产值利润率为2.41%,资产利润率为1.74%,远远低于该年全国装备制造业4.74%和为5.35%的平均水平。〔1〕至2010年,西部装备制造业已得到较大发展,但资产利润率为5.583%,仍较全国平均水平7.196%明显偏低。整体而言,产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足,外资利用率低,产业的国际延伸性差,跨国经营收入在总销售收入中的比例不高;民营企业发展滞后,融资困难、竞争激烈,在彼此的缠斗、国企外企的夹缝中求生存,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核心业务缺乏规模效应与竞争力。在与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综合效益不高。

第二,产业集群技术研发体系不完善。从而造成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利局面。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体制,沿袭有原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特征。企业与行业内专门研究单位相互独立,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产学研脱节;大量科技研发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不能得以集中运用。即便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独立承担重大科研公关,如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研发,仍然非常困难。研究缺位,与研究重复、甚至研究低端泛滥相并存;迫切的研究难以攻克,与研究的进展相互封锁、研发的成果难以转化相并存。正如令人诧异的情形:我国舰船动力技术比我国现有发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至少20年,却无法实现双方资源的融合。〔2〕装备制造业产业研发体系之低效率让人着实叹息。

第三,产业集群组织协同效率低。(1)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通常由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领军,但在很多细分产业中,如汽车、仪器仪表等产业,领军的国有企业不大不强,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与提升能力。(2)产业内部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配套性差。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居于集成制造环节的大型国有企业,通常源于三线建设,大而全,自我配套,至今仍有沿袭,未能与相关环节民营中小企业建立良好高效的业务整合网络,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其协作体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研发人才奇缺、中高级技工人才匮乏,始终难以进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稳定性和工艺档次,从而大型国企有大量寻求外来配套的需求,难以得到中小企业的支持,或退而自我完善,或转而进口国外。这一结构性矛盾,在西部装备制造业中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产业整体的发展,影响产业的国家自主化,造成大量利润外流和对外技术的依赖。

第四,产业集群始终面临恶性竞争的束缚。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大量聚集于产业链中生产加工环节,竞争激烈,位于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的最低端。例如风电设备制造业,现在全世界共计约140家厂商,我国即占90家,至2010年,在我国风电市场处于连续5年每年递增50%的行业发展黄金期,行业内却引发严重的价格战及降价潮,企业利润极大摊薄。产业集群中: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自身艰困,又缺乏大型国有企业的带动、提升,愈加困难,大量滞留于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的低端产业环节,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自身也常常未能充分实现技术升级,缺乏集成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未能在根本上跳离低端产业环节,虽有充分优势而不惧民营企业的竞争,但却不可避免地加剧产业环节的低端化从而蚕食自身的收益,使得自身技术升级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亦被产业内恶性竞争所束缚。

第五,技术发展滞后是产业集群缺陷的内在原因。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发展的落后。没有核心技术与成套技术的突破,便难以强化集成制造能力,难以在产业集群中树立枢纽性的向上引导力;没有基础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从而实现材料性能的提升,关键性中间材料的性能便无法提高,中场产业中间材料的竞争力也无法提高;没有中场产业产品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竞争力难以提高,甚至根本难以开辟中场产业的中高端细分领域。因此,在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集成制造环节龙头企业与中场产业环节配套企业相互之间纽带缺失,归根结底是二者核心技术的不足;产业集群始终面临恶性竞争的困扰,内在原因也是核心技术不足,导致大量企业既受困于中低端环节难以超越,又止步于特色细分领域难以差异化竞争。

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扶持技术进步。优化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措施是激励自主创新,推动技术突破。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需要有实体规模与配套条件相支撑;普通民营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因此,相对具有技术研发、自主创新所需各种能力与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是肩负技术进步责无旁贷的领导力量。政府的扶持措施应当包括:(1)加大对大型国有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政府每年向大型国有企业拨付技术研发的专项扶持资金,该资金由企业支配、政府监督,接受审计部门审计。每年该资金的安排、投放与应用情况,需在年终呈报政府备案。(2)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内部系统性的研究机构。国家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分级管理制度,并相应制定研究机构的评级办法,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研究机构规范高效地运作,不断提升研究机构的建设水平,并根据级别享受政府资金援助与人才政策的支持。此外,鼓励企业的研究机构申报与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加大对产业内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不可能完全自我配套,但广大中小企业却又的确能力与资金同时欠缺,技术研发面临很大困难。因而,可以考虑“资源捆绑”机制。具体措施为:将扶持发展中场产业环节上升为关于西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产业政策,并以此为依据,政府提供资金,由专门研究机构与具备较好基础的中小企业联合申报技术课题立项。主管部门在综合评审二者资质能力及技术项目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后,择优立项,派发课题经费并备案公示、严格监管验收。中小企业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细则,由当事人自行约定;技术成果的归属及分配方案,在申报时需向政府提交,纳入评审范围。从而同时实现在资金、研究能力、生产转化上的政府扶持。

制造业论文范文2

(一)研发创新能力较低

从福建省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依靠低成本优势发展起来,产品缺乏自主创新,科技含量不高,例如在微电子产业领域主要是以芯片加工为主,属于产业链中的装配环节,利润率不高;纺织行业也主要是贴牌生产或者给国际服装厂家代工,这种低成本发展战略导致福建省制造业只具有生产能力但不具有研发能力,只是加工工厂而不是研发的主体,整个产品集群分布为微笑曲线的底端位置。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自主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仅为36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55%,研发优势力量未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赢得市场,很多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恶性竞争,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尽管福建省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入,也建立了几个部级的高新产业园区,但无论是产值、销售收入还是技术含量都远低于江苏、上海等先进省市。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可能所有的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齐全的产业体系,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首先,从福建省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特别是工业发展相对薄弱,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差较远。其次,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尽管目前福建省具有较大的产业集群70多个,但普遍规模较小而且层次不高,产业集群也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发展的基础上,而且产业集群内分工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福建省缺乏实力强、能够整合资源的大企业,能够进入中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屈指可数,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值仅为6700多万,大约是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值的68%左右,例如福建省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冠捷公司,其企业规模和年营业收入与中国最大电子信息企业———中国普天相差甚远,后者净资产超过100亿,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前者仅仅为后者的五分之一。一些国内外投资者到福建来寻求合作时,也经常难以进行很好合作或者合资的企业。

(三)市场占有率低

从西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来看,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规模、发展速度等指标上,更与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大关系。目前,福建距离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求。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十强之外,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省市的差距不断加大。而且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非常缓慢,2006年前后出现较长一段时期的下滑,后面缓慢回升,目前其工业品的国内市场比重占全国3%的比重,居于全国第十位。同时福建省工业品的国外市场比重也增长缓慢,大约占到4%的比重,同时期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国际市场比重都在20%以上。另外,从行业比重来看,广东有15个行业位于国内第一,浙江也有2个,上海有1个,福建则没有一个。福建省的优势制造行业,例如皮革羽绒加工、化学纤维制造、工艺品等也仅排在全国第三至第五位。

(四)产业配套能力差

制造业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庞大的产业体系,不仅有严密的分工,还要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密切的关联度,具有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但从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上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缺乏制造业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体系,产业关联度不高,很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能力。而且福建省制造业的配套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差,难以满足大企业的配套要求。再加上人力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壁垒,上下游产业之间缺乏流动。另外,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出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重招商、重大项目而轻视配套产业做法,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促进福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机构是否合理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福建省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首先,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和亏损严重的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优势。福建的部分制造业优势明显,例如纺织、机械、有色金属以及石化产业,今后可以通过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更新换代,在强化这些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重点发展资源耗费少、容纳就业人口多行业;二是有利于外资进入,容易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帮助福建省在短时间内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经验;三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配套产业,其产品技术性能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四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制造业,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其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福建省在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等产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升级。今后可以依托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强闽台制造业产业对接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气候、血缘和文化上具有很多相似性,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优势。两地的制造业特点明显,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福建和台湾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形成产业对接。首先,福建在与台湾进行产业对接过程中,要重点选择台湾的优势产业,例如台湾电子电子工业发展较快,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福建要加强与台商在电子工业上的合作,充分利用福建的资源优势发展电子工业。再例如台湾石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近年来面临原材料稀缺、制造成本提高的难题,福建可以利用市场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台湾石化业的交流对接,提高产业集聚度。其次,目前福建与台湾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进驻福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后福建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台商资源的优势,加强对台商的深度合作,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产业基地,形成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

(三)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也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福建省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首先,发挥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福建要做好跨国公司高技术项目跟踪,特别是办好现有外商投资区,使之成为引进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和孵化基地,以此不断提升技术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同时鼓励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上进行合作,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其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福建属于沿海省份,区位优势明显,但自然资源短缺。要想赶超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就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今后福建要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以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多种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过渡,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福建已经形成各种大小产业集群70多个,产值接近5000亿。今后更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依据福建的现有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产业己成为主导产业,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要以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为切入点,以专业园区为承载体,通过强化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和创新,把产业协作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发展产业链。围绕重点产品进行供应链配套,提倡大企业由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业两头延伸,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政府要及时了解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产业配套关联信息,为市场化引资提供信息化服务和中介平台。在对外招商活动中,应针对龙头项目的发展需要,重点推出配套项目开展招商,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制造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00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2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2.3考虑售后服务。软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制造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基础是利润,减少企业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减少企业成本有很多因素组成,但主要是如何科学进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减少成本并不是一味减少企业职工工资,减少引进生产资料,这些有时候可能更不利于企业科学的发展。主要就是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管理模式,目的是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激发员工正能量,让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1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1可选择性

成本控制有多种因素组成,在机械制造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式,根据机械制造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科学发展,让企业向优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成本控制,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1.2全面性

全面性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特色,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等,都需要科学的进行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占有一定比例,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控制,要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资金支出,让每笔资金支出有一定意思,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加强各个环节成本控制,是提高整体成本控制的基本保障。

1.3连续性

成本控制必须有连续性,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要与企业生产一定重要,需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持续进行成本管理总结,成本管理长期科学抓,持续到生产各个环节,要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科学的进行企业成本管理,让成本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要科学的指导,连续的抓企业成本管理,让机械制造企业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

2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控制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经营者一般注重生产、销售、核心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对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成本,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都有浪费现象,长期下去,也是很多的资金支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效益非常好的时候,不是很在意企业的成本管理,认为浪费点不是大事,但情况往往是越来越严重,想节约成本,进行科学管理,不是短时间能完成,这与企业的管理有很大关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企业员工有核心力,反之企业职工没有向心力,企业长期一定要破产,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成本控制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这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2.2成本控制管理信息化手段缺乏

成本控制必须科学的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管理信息手段得到了提高,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够、思想准备不足,造成信息技术在降低成本上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地发挥。机械制造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大量的信息交换存在于它们之间。然而山于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工管理信息分散、各部门之间不及时共享,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3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3.1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准绳,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基本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写在管理制度上,体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树立成本管理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成本管理的内容、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用全而成本管理理念作为指导,加强成本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3.2降低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

降低材料成本不是买不合格的原材料,主要目的是减少材料的流通环节,所有的材料都争取是合格厂家直接购货,减少流通环节,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不是减少工人工资,要科学规划用工的人数,企业不能养闲人与懒人,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最大潜能。3.3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工人生产过程中要依据产品设计,如何改变产品设计,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流程起到技术保障。

作者:姜毅婕 单位: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宋文胜.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J].中不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8).

[2]冯大学.关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与方法管理研究探析[J].中不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6).

制造业论文范文5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2年底前上市的创业板制造业公司2010-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掉不完整数据样本,最终得到229家公司共514个有效样本,2010年至2012年样本分别为100个、185个、229个。选择制造业公司,主要是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相对较多,因此选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研发投入数据由作者逐份查阅样本公司历年年报手工整理,其余指标数据主要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的《公司研究系列》、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以及聚源终端取得。对数据进行过抽样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2013和SPSS17.0。

(二)变量定义与衡量方法

(1)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的来源、构成及相互关系,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度量指标。

(2)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企业绩效代表企业经营的业绩和效率,通常来说绩效衡量主要通过盈利指标和增长指标来进行度量。主营业务利润率的高低极大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本文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代表盈利指标。而企业总资产考虑了企业整体的资产水平,选择总资产增长率代表增长指标。

(3)中介变量

企业研发投入:已有研究一般采用研发支出金额、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支出/企业市场价值、研发支出/总资产衡量企业研发投入。由于创业板创立时间较短,企业市场价值难以真实衡量企业真实价值,而总资产在企业规模中已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采用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4)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同类文献中,选取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流通股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为了减少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业绩的影响,本文以2010年为参照年,设置了YEAR1和YEAR2年两个哑变量。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1)2010-2012年度,创业板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分别为0.133,0.175和0.206,资产负债率虽稳步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创业板多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企业整体实力、企业信誉和偿债能力等不强,难以获得银行借款等债务性融资,只能更多采用内部盈余方法进行融资;(2)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5.5%,研发投入逐年增多,说明中小企业愈加重视研发。研发投入差异悬殊,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到52.7%,而最低仅为0.2%;(3)从企业绩效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来看,最近三年样本企业经营绩效逐年走低,成长性减弱,这可能是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下滑所导致,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二)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历史经验显示,当相关系数在0.8以上时,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两两间相关系数都较低,说明样本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低,可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膨胀因子(VIF)都在2.5以下,远小于临界值10,排除了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得出企业资本结构与研发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088。说明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少,假设1得到验证。这主要是因为当企业通过负债提高财务杠杆后,债权人在企业负债资金的使用上增加了限制条件,减少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决策的自主性。在其他条件一定下,由于研发活动不确定性、风险大的特点,企业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借助权益资本进行投资,因而减少了负债融资。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中盈利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指标总资产增长率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1.148,即当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时,企业绩效下降,假设2得到验证。中介变量研发投入后的回归结果,用于检验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为主营业务利润率对资本结构、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603,在1%的水平上显著。体现了研发投入对企业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的作用,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资本结构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5,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从-0.553减弱为-0.5,加上前述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调整的R2从0.14增加到0.161,改进效果明显,利用中介效应的Baron三步检验法可知,研发投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为总资产增长率对资本结构、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方程中研发投入与总资产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2.178,说明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大在研发活动的投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本结构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57,相关系数从-1.148减弱为-0.957,调整的R2从0.382上升到0.386,利用中介效应Baron三步检验法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资本结构与企业增长能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盈利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增长指标总资产增长率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3得到有效验证。研发投入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实证结果更为可靠,本文进行了以下检验:(1)剔除研发投入、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极端值,实证结果保持不变;(2)利用每股净资产衡量盈利能力,净资产增长率衡量增长能力,得出研发投入在两者之间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分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结论

制造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将数字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工业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展开研究与探讨,报道如下。

一、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现状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许多制造企业为了符合市场需求,生产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多元化生产中,导致企业经营复杂,也导致企业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无法通过专业经营和合作来提升经济效益,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变化,许多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加之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信息时展中,没有注重开发信息渠道,也没有重视信息的利用价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单一

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成立初期快速的发展会使得经营者忽略了企业管理活动,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此外,管理模式的单一,也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问题更加明显。

二、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他人,而许多大型企业则注重产品创新和自主技术的研发。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前,并不断创新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1]。

(二)优化内部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市场竞争的优劣有直接影响。许多国外制造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同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因此,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制造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财务、材料、生产、客户等数据库,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也可以利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

三、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

在目前制造企业中,许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影响,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导致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中缺乏科学的衔接渠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果。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外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收集外部组员,实现对企业采购、生产的合理调节。因此,管理者要重视转变自身的管理意识,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企业需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也没有重视信息设备的购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较少,这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增加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的购入,同时也要重视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从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企业应当确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通过检查管理流程是否实现信息化来考量。例如生产、供应、销售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符合流程。尤其要注重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区分,仅通过用计算机来取代手工作业都只能被成为电算化,而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实现传统业务流程的改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企业利益,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在于加速工作处理的效率,若不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规范和标准进行更新与改变,则无法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

(三)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在于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在于实际应用,尽量将企业各种资源数字化。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统一产品在不同部门的命名不一致,从而引发了问题。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活动进行信息化改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推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人才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是其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减少建设成本,从而推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于是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四、结束语

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思考,保持步调统一、逐步实现的方针政策,才能够获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者:蒋正华 单位: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医药学

下一篇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