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论文范例

制造业论文

制造业论文范文1

1.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首先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就是互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价值的动态过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可以通过重组融合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解,打破原有价值链各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之后再将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提取出来,通过建立新的价值通道,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融合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价值链分解。

文化产业和制造业同时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分离的价值活动逐一分解,形成混沌状态下的价值网。在分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竞争优势的影响,即要将能使企业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和差异性的价值活动分解出来。

(2)价值链整合。

进过上一步的分解后,需要根据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和现有产业特征,截取原有价值链中需要的核心增值价值活动,进行排序重新整合,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在新价值链中,不仅包含了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还增加了原有制造业所没有的文化核心能力和创意体系,从而构建出一个能够比原有价值链创造更大价值的链条,而这种变化可能发生在基本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辅助活动中。

2.基于产业集聚视角。

产业集聚是指一些相关互补的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高度集中,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通过不断投入共享要素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现象。这种融合过程一般需要政府的促进和规划,通过鼓励文化类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在文化创意园区内入驻,形成集聚效应以便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服务和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因子从文化产业中溢出并不断扩散,制造业企业通过不断积累“学习效应”克服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获得内在创新动力。在融合过程中,制造业企业把原由企业自身提供的研发、设计、营销、咨询等环节外包给集群内以专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企业,制造企业由此提高了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而文化类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这种好处,集群外一定辐射半径内的其他企业也会纷纷加入进来,进一步增强区内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3.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共生理论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共生”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经济学中产业共生是指彼此具有联系的业务模块的不同或相似的产业之间基于分工细化而呈现融合、互动和协调的关系。产业共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自发现象,它与产业融合关注点都是价值增值和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业务连接关系。这种融合过程遵循以下三个阶段:

(1)融合阶段。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在最初意义上是一对具有业务融合性质的两类产业,前者的业务融合在后者的价值创造或价值实现过程中,而后者的价值总量又融合了前者的贡献[5]。此时文化产业以寄生的方式依附于制造业上,其价值的实现是融合在制造业的价值活动之中的。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出现时,并不需要文化产业,但当数字内容产业出现后,它就不可能离开文化产业而独立存在。

(2)互动阶段。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实际上就是在融合过程中为维持共生关系而进行的价值创造过程。当文化产业独立为制造业提供创意思想和技术支持时,制造业不仅可以获得来自外部的专业化资源,而且可以将自身资源专用于生产环节提升效率;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可以享受到制造业规模化生产的益处,形成双赢互动。

(3)协调阶段。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间的协调实际上就是在互动过程中找到一个数量和质量最优的平衡点。数量的协调通常可以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的关系制定出各个产业间应该完成的数值目标。而质量的协调更强调协调效率,这就要考察在产业互动过程中,哪种协调手段最能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以激发其发展潜力,找出最优共生手段是共生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4.基于专业化分工视角。

专业化分工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精髓,他在《国富论》一书中开篇就指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由于文化产业具有与制造业相同的工业属性,所以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制造业企业将原先由内部提供的服务转而向外部市场购买而产生的。具体来说,制造业企业出于竞争优势的考虑,逐步将自身资源集中化,纷纷将原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管理咨询等职能转移出来,交给内部独立运作的职能部门或专业化服务企业执行。制造企业的交易成本随着专业服务由外部市场提供而降低,从而不仅推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了文化服务企业增强自身专业化水平以提高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分工的深化。由此分工专业化和交易成本降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结语

制造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资金管理;市场竞争;制造成本

所谓制造业,指的是按照市场的需求与规定,通过制造过程将制造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生活工作所使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和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包含的门类繁多,例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等。可以说,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为国家经济创收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创新,我国制造业将要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要想稳住根基并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从根本着手,利用对资金的管理与把控提高自身的生产制造效率,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经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1我国制造业中资金管理的作用

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制造业面对日渐严峻的挑战与激烈的竞争露出了疲态,对于资金的掌握与管理稍显力不从心,对于企业而言,资金犹如经营发展的命脉,是贯穿产业链的基础与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项目生产将难以为继,任务目标自然也无法有效完成,这对企业后续的发展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管理资金成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资金指的是企业将资金作为发展资源为满足正常的经营目标而进行充分、合理地筹措、计划、运用,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的有效化,商业品牌的宣传化。可以说,资金管理与企业长远发展息息相关,资金运用方向的有效性将直接反映出企业未来的走向与管理层决策的水平,加强对制造业资金的监管力度,将成为今后必然的趋势。

2制造业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理

我国制造业对资金的管理之所以日渐显出疲态,究其原因,是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对自身的重要价值与积极作用,在资金启动时没有做好周密的计划,也没有对社会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以至于在管理资金时缺乏有效性,导致资金流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1资产流动周转期长

资金周转是资金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再随着商品的销售转化为货币形态,借以抵消成本并获取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资金周转时间的长短将决定后续工作开展的有效,也将为经济效益的创收奠定基础。所以制造业往往会保障资产周转流畅,然而,有的制造业资金流动周期极长,甚至呈现出滞留的状态,导致生产的存货大量积存,没有通过销售转变为资金,以至于制造企业没有资本投入下一次的生产中,导致生产经营就此停滞不前,这就严重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

2.1.2流动负债管理不当

“企业在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下受到经营资金不足的困扰,多数企业会采用银行短期借贷的融资方式,短期借款可以为企业提供充分的短期资金,维持生产经营”[1]。但是,对于企业而言,短期借贷犹如双刃剑,在带来巨大效用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银行借贷存在着高利息的劣势,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让原本具有财务风险的制造生产又增加了借贷压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需要通过向银行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才能够维持后续的生产制造工作,然而,一部分企业在处理融资金额时在偿还贷款时无能为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信誉。

2.2制造企业缺乏对资金的有效利用

资金利用是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于企业制造而言,资金大部分是企业制造成本,如果利用得当,就会极大程度地刺激企业,并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如果企业资金利用不当,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今,我国制造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有效利用方面存在一些消极现状,亟待改善。

2.2.1资金成本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成本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与意义,尤其对于制造业而言,资金成本无疑是企业的生命线,贯穿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始末,然而,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地把握市场的动态,不能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生产制造,就会导致产品生产出现滞留,对于企业而言,出现产品滞留就意味着后续乏力。如今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对市场竞争以及市场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然而也存在一些企业,由于信息的闭塞与能力的有限,其在利用资金成本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疏忽,导致资金成本利用率不甚理想,资金成本没有得到利用的最大化。

2.2.2资金成本无效浪费

对市场把握的失误除了会造成资金成本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外,还会造成资金无效浪费的情况,资金成本无效浪费指的是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资金并没有实现效益的获得与增长而白白损耗,造成这一状况的具体原因或许是资金成本在利用过程中过于分散,不够集中,或者是在投资时缺乏有效的规划,这都会给企业资金对未来发展的促进造成阻碍和消极影响。

2.2.3资金成本利用时举棋不定

投资需要理性的判断,对于企业而言,每一次投资都如同一次赌注,需要面对巨大的经济风险,这是对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一种考验,企业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对于市场动向的把控能力成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正是因为每一次投资都需要承担风险、肩负责任,所以许多管理人员会对此举棋不定,这就导致资金成本闲置,而没有发挥效用。

3制造企业资金利用与管理不当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推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将精力集中在提高经济效益上”[2]。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多元化的实现方法与操作手段,但归根结底,需要企业对于资金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利用,然而,如今我国制造业在资金管理应用方面存在太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给未来的企业制造带来严重阻碍。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解与分析。

3.1企业缺乏对资金管理的重视

尽管资金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但是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所有企业的一致重视,甚至有些企业完全没有认识到资金管理所具有的积极效用,以至于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因此,在资金利用与管理的前期,企业没有针对市场需求展开精心调查,更没有对资金的利用进行周密的计划,以至于出现了资金利用的无效、闲置等情况。

3.2企业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执行经营目标时必备的准则与规范,是一个企业能够内部进行深化调整的依据,在没有管理制度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企业往往会呈现出资金管理懈怠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资金管理过程中资产周期长、负债处理不当的问题屡见不鲜。由于企业没有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牢记于心,以至于缺乏合理有效、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对责任落实、职责分配、岗位监督等做出规范整合,资金管理便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责任不清、职责混乱、工作懈怠等问题,难以对资金进行高效、良好的管理与应用。

3.3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资金管理人才

资金管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钱”,而是要对资金的筹措、计划、借贷、运用、回收等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的操作,并通过对资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举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能够对市场动态进行实时的把握与分析,并具有高度的自律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搜集与整合的能力,继而在管理资金时能够从容准确、掌握分寸。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都不具备其岗位所需的能力与素养,甚至有一些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能力低下、意识匮乏,缺少责任感、事业心,更有甚者,在企业内部滥竽充数、消极懈怠,给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4制造企业完善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4.1完善资金管理是企业增长效益的前提

由于我国制造企业方存在的资金管理不当的情况,造成了资金闲置、资金利用无效、资金浪费、借贷负债处理不当等情况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与销售,甚至造成了货品囤积的恶劣问题,都给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显而易见,资金管理的不善会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经济增长空间相对狭小,产品销售桎梏,经济效益化为泡影。而资金管理的完善能够从根本上节约制造成本,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浪费,避免资金成本闲置情况的出现,在谨慎把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还能够刺激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经营,有效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2完善资金管理是企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与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整体发展步伐愈来愈快,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正在逐渐摆脱旧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力求通过现代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质量与经济效益增长的水平。为此,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工作,以期得到资金的有效支撑。“在当今企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效健康运转的资金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完善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利用资金管理规避经济风险,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环节顺利进行,继而实现向现代化转型。

4.3完善资金管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制造业的资金绝大部分都应用于产品的制造生产方面,对于其而言,管理者的决策将直接决定这笔巨大资金的去向以及资金成本的回流,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决策者所作出的决定。由于制造企业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牵涉范围极广,因此,一个微小的疏忽都会给会计信息的准确度造成影响,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而完善资金管理则能够有效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继而为后续决策工作提供积极帮助。

4.4完善资金管理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必然

实践证明,越是资金庞大、账目明晰的企业越容易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印象,这是一种高效、规范、现代化的直接体现,相反,越是资金回流不善、账目混乱的企业越容易让人们对其感到失望。这象征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失衡、经营混乱。因此,完善资金管理是一个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必然,良好的企业形象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这有利于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具备竞争优势,拥有更多的合作机遇与市场份额,在进行银行融资时也会相对有效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避免制造产品的销售经营危机,为企业开拓出一片良好的未来前景。

5制造业资金管理完善的措施与策略

5.1制造企业应充分重视资金管理,建立完善合理制度

要想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为今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就必须首先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一致共识,把资金管理的完善工作放到各项工作任务的首要位置,继而响应企业面对市场需求下的转变需求与调整号召,积极实现创新求变与深化改革,改变原有的陈旧管理模式与落后的体系制度,做到去糟存精。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建立完善合理、具体科学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新经济形势下处于稳定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从制度着手,继而改善当前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不良现状与消极问题。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后,资金管理人员应依照制度的相关规定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做到分工有序、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责任落实。在出现问题时,资金管理人员应将管理制度作为遵循的准则,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并寻找到问题出现的源头,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评价机制继而进行规范管理的方式将对资金管理人员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保障资金成本的决策有效性。

5.2制造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高效率、高素质人才队伍

制造企业涉及的范围甚广,如果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将无法对资金方向进行决策,更无法对资金成本做出有效管理。而“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正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能力。”基于此,制造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任用资金管理人员与决策管理者时谨慎起见,任人唯贤,确保聘用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岗位素养,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不断发挥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企业还应为资金管理人员提供大量的培训活动与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与平台的构建,使其得到系统化的学习,继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3制造企业应树立全新经营理念,建设现代化办公环境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也成了有目共睹之实,如今,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然渗透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与依赖品。当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搜索与信息共享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新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不能再抱残守缺,一味沿袭旧有的管理模式与经营制度,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并构建现代化办公环境。如今,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科学进步方面,我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较之过去,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实力日益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面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要想在经济变革的巨大浪潮中岿然不动,稳步发展,制造企业就必须重视资金管理的各项问题,通过对资金的管理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敏.关于加强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585(4):122-123.

[2]吕雅玲.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2015(3):202-204.

制造业论文范文3

在只要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学者对质量都进行了论述,而对质量管理影响重大的关于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而这其中的规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种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而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即指的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所进行的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几项活动。质量管理是生产和可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最终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而企业为了能够提供各种可靠、安全、经济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从质量管理学的理论来说,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质量目标就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统理论向前发展。质量方针指的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策划的定义是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物项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质量改进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响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何桢、赵玉忠两位学者将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分为:质量领导、质量体系、质量文化、质量保证、过程控制、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理念、质量设计、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等因素。在这些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质量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理念、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和技术研发可以称为“硬质量因素”,而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则可以称为“软质量因素”。这两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质量领导以及产品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的范围内加强相关的质量制度的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企业在加强相关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推进先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三、对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一)产品生产前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策划。当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之后,企业下属的相关产品设计部门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相关的、设计图样、技术规格书等资料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了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策划后的结果必须形成相应的文件,其中包括了过程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各种规程等。如果需要还必须具备审批表,如过程确认表、代用器材审批表等。进行样的生产条件准备。人员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时还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能够过关,在上岗前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如不合格则进行必要的培训。设备上要求必须配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工具、模具和检测器工具,同时还必须随时应对各种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各种危急情况。对于生产材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定货技术条件或其他采购文件中的采购要求,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相关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用时,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必须准备好有效、充分、合适的各种文件。而最后的生产环境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各项条件准备完成后是进行相关的状态检查。而状态检查一般都是在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时设备处于不连续运行并且间隔时间超过一年时。检查时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法规、环境都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还必须邀请用户参加,只有才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继续产品的生产。

(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产人员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条件进行检查,看这些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及检验、试验或未收到必要的报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时,则必须进行紧急放行审批,并征得用户同意,将审批结果抄送技术质量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于特殊过程和交付后才显示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确认。涂改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时,或者是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时都必须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对于各种进行关键过程作业的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人员出现较大的改动。同时还必须对关键过程设置控制点,并对关键参数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如果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则必须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与隔离,同时在不合格品报告中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描述,由作业科室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制造业论文范文4

1.1文献回顾

国内的文献从财务特征、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有从股市收益波动、政府监管的角度分析。吴文莉(2011)发现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牛市中更为显著,在国有企业以及监管行业企业中也更为显著。陈玖竹(2012)以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经理人短视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换手率和证券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大盘走势和证券投资额呈负相关。与吴小莉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陈玖竹认为熊市这种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吴文莉(2012)通过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变动的关系,发现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源于经营现金流,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借款现金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吴战?、李素银(2012)重点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短视行为,研究发现大量上市公司管理者存在投资短视行为,其中管理者的年龄、经营能力对这种行为影响较大,与管理者薪酬和持有比例不存在显著关系。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目前尚没有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与主营业务发展之间关系的全面研究。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本文假设制造业上市公司如同前人对所有上市公司研究得出的结论,即会过度参与证券投资,探索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规模对主营业务产生的影响。

1.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分析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分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向现代化、环保化、管理的科学化方向转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其突出表现就是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带来了大量的投机机会。近几年来,通常作为投资客体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二级市场买卖股票。A股市场上不仅参与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大。2011年有4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初始投资额由2010年的437.05亿元增加到727.53亿元,增幅为166.46%。以之相比较的是,这些上市公司201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降幅为12.64%。上市公司的投资动机从原来的闲置资金保值增值转变为倾向于主动投资,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募集资金进行短期证券投资。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可以获取短期收益,但会减少企业投入正常经营的资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一旦投资亏损,会“吞噬”企业正常经营获得的收益。如兰州黄河,2011年公司亏损1459万元,而在2010年公司盈利为1.02亿元,造成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股票投资亏损。

雅戈尔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0.49%,公司净利润为17.63亿元,仅投资收益14.43亿元,占比81.85%,2011年四季度共持有24家其他上市公司股权。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投资于实体经济,如果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热衷于短期证券投资行为,将可能对上市公司自身的主业经营发展战略及证券市场甚至国家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也做了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7年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在以下三个方面限制上市公司炒股:不得炒作自己的股票;不得使用募集资金炒股;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9年的《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9号:超募资金使用及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中亦有如下规定: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公司最近12个月未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二是公司应承诺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后12个月内不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并对外披露。可见监管部门认为上市公司从事证券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为。本文正是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今年来该类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详细数据分析其投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

1.3主营业务发展与公司证券投资规模

理论指出,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具体表现在两者对待项目投资风险的态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同,由此就会导致企业存在无效率投资的行为。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正是一种因投资短视而产生的无效率投资行为。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遵循最佳投资政策,而选择那些能迅速回报但并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者的投资短视行为使得企业追求短期收益,延迟甚至放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自由现金流量理论认为,当公司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时,通常也是公司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此时公司会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在我国制造业转型期间,公司往往缺乏长期价值投资项目,在没有完成产品结构调整战略时,在新的利润增长点尚未出现之前,上市公司有可能将过多的现金流投放到短期证券投资上以博取高风险的差价收益。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认为制造业上市公司会因为前期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而参与证券投资。

假设1:前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当期证券投资规模之间负相关。另一方面,如果制造业上市公司过度利用富余资源投资于证券市场,可能会影响主营业务经营发展,诸如造成主营业务研发支出的不足,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与主营业务发展的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该指标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主营业务突出,主营业务利润率高的上市公司应当专注于主营业务的稳定发展,回避证券投资这类高风险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程度。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资产扩张投资项目,表明企业长足的盈利能力能够有所增强,如果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必然会减少无效率的投资。因此本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率代表主营业务的获利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反映公司在主营业务上的投入,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负相关。假设3: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之间负相关。假设4: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之间负相关。

2研究设计与样本

2.1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时段为2008年到2011年,采用半年度数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样本中剔除了ST公司、B股公司、数据不全及异常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1420个观测值。财务与市场数据来自聚源数据库与和讯网。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和作为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总额。

2.2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借鉴吴文莉(2011)及吴战篪、李素银(2012)的模型,提出本文的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中I为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总额与当期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规模。模型(2)中的L为反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状况的三个指标,即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

2.3描述性统计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率为2.1%,标准差为4.1%,可见不同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的规模差异很大。2008-2011年样本中,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0.7%,但方差为55.2%,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之间主营业务成长性差异很大,对比上一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值可以发现,整体来看,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期要低。

3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均在1%的水平显著。此外,通过对VIF值的检验,多重共线性对本文的影响不大。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前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当期证券投资支出之间没有影响,假设1没有得到支持,说明整体来看,对于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并没有证据表明上市公司是因为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而参与证券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对主营业务影响并不显著;主营业务利润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在0.0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即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在证券上投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固定投资扩张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时会减少证券投资规模。实证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入越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会减少在证券市场上的投入,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高的上市公司却增加证券投资,有不务正业的现象。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制造业转型和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与主营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因为前期主营业务发展不佳而增加当期证券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入扩张越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应会减少证券投资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却发现不好的现象,即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越强的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的规模反而越大。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与股市收益率没有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不会在外部股市收益率高时盲目“追涨”,也不会在股市下跌时“杀跌”。

制造业论文范文5

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采购流程和现代采购的要求有很多不能相容的地方,导致采购不能高效合理的实施,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有:第一,不能够共享信息。传统采购过程中,各个组织之间的信息都是没有集成的,采购信息都是私有的,不进行共享。其中包含了供应方和采购方之间、企业的采购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实施者和管理者之间。第二,采供双方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多过合作的局势,从而使采购流程不能具体确定。第三,和最初设计的物料供求计划不能紧密结合。不能够按生产需求来实施采购,不能保障生产需求和物料计划供应量的平衡,从而不能和库存投资保持一致。第四,不能够对采购情况实时跟踪,主要有采购单、报价、收货处理和质量控制等等。第五,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从而产生暗箱操作的情况。第六,没有对供应商管理和评价的体系。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出传统的采购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采用新的采购方法来适应当代企业的要求,即协同采购。协同采购的原理是管理供应链,改善和供应商的关系进而达到互相合作采购的目的。目前,采购数量、品种和频率日益增加,协同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采购活动在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采用的是订单驱动的方式,通过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库存的成本,从而使采购模式不再是把补充库存作为采购目的。但是使用协同采购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航空制造业在物料采购方面是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IT技术结合起来进而实施的。据调查,运用IT技术可以使节约量达到5%至40%,典型成本的下降范围是15%到20%。

二、航空制造业的库存管理

库存是企业在制造经营过程中为制造或出售而储藏的物资。库存管理效率值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流动性、经济效益和风险的综合水平,所以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库存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对库存最佳数量进行判定的时候,尽量使用较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管理好库存,进而获得组大限度的供给保障。者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制造企业竞争的重要环节。

1、库存管理的目的

很多企业,特别是航空制造业很难做到随时购入物料,所以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一旦出现物质短缺的情况,生产经营就会被迫停工,进而造厂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企业一定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库存。但是库存增加后就会导致使用资金增多,企业就会失去在其他方面获利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库存的机会成本。此外,增添物料也会增加不合理损耗、保险费以及仓储费用。所以管理库存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去权衡存货成本的增加、存货功能和存货效益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保障连续性的生产效益,还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占用资金,从而使两者达到最佳的结合。

2、最优化的库存管理

怎样管理库存,能使企业库存的总成本实现最小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让企业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少的进货数量称之为经济进货批量。通过经济批量进货可以使企业的库存量达到最佳,但是不管经济进货批量多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存货成本。而且计算经济订购批量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进行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想要存货的成本实现最小化,最好的情况就是企业库存数量为“零”,即企业“零库存”管理。“零库存”管理是用仓库存储的某些种物品数量达到“零”,不需要保存经常性的库存。这种管理模式是在物资有充分储备的前提之下,实行的一种特殊的供给方式。

三、航空制造业中新型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

制造业论文范文6

1.1VMI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库存管理是以客户发出的订单作为补货的依据,而VMI则是以实际的市场需求或者预测到的近期内的市场需求作为是否补货的原则。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降低双方的库存,减少运作成本,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VMI的实施,要求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愿意一起改进供应链管理;双方高级管理层要足够重视,落实有关的负责人员,为以后各部门紧密协作打下基础;双方要建立起可靠的信息平台,将关键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分享,信息技术、采购、后勤储运等多部门要紧密协作,提高效率,实现双赢。

1.2VMI的实施程序

随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管理的规范、市场的规范,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中国商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第一步,供应商管理库存框架协议的沟通与制定。这是VMI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供需商和企业要在良好沟通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出框架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合理的订单业务程序,确定供应商管理库存应遵循的制度。第二步,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验性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首先要一定范围定进行实验,发现试验中的问题,供应商和企业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完善框架中的协议的有关内容。第三步,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从销售点获得的信息及时要求供应商补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任何企业一方面要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使资金能够更快地流动,因此不希望有任何形式的库存存在,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有着充足的原料、设备来抵御外界市场原料价格上涨的危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与持续性。特别是对于电子产业尤其如此。电子产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电子制造行业面临着是增加库存量还是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选择问题。①信息有效沟通方面的原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不确定的,每个星期的需求数据都是不同的。电子制造企业如果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库存,就很难满足客户的需要,形成与市场的脱节。除此之外,设计的变更、电子制造业内部库存信息的准确度也是影响企业库存的重要因素。在供应的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况等都是库存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相关环节之间,要做到快速有效地保证生产,必须使其实时传递,信息传递链过长,会减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电子制造行业要拓宽信息渠道,关注设计变更。②供应商评估方面的原因。供应商参与VMI实施是实现电子制造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电子制造行业VMI项目的实施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并不完善,对于供应商评估指标并不含有VMI订单管理模式的落实情况,导致供应商参与积极性较差,流程的改进、优化和实施,是项目中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一项,每一环节的数据准确率都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供货商的积极参与对于实现双方紧密协作,保障VMI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③有关合同签订方面的原因。企业现有的合约签订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而导致电子制造行业和供应商的利益无法获得有效的保障。只有完善的合约签订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供应商应有的经济利益。

3VMI在电子制造业中实施的价值

VMI给电子设备制造商所带来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并且提高原材料的齐套率。②通过实施VMI可以将库存周转时间缩短,这样就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运用VMI库存管理的方法,原材料的货物所有权是在其应用到生产线上之后,才从供应商那里转移到制造商,这样又可以大大提高制造商的库存周转率。例如国内一家有名的电子设备厂商在使用VMI的库存管理方式之前,库存周转需要1632天,实施以后该厂商的库存周转时间可以减少2-7天。在物资采购上,长虹推行了三种措施来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这三大措施之一就是实施VMI的库存管理方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财务结账周期降低了一半,资金周转率提高了三倍,并且仍在持续提升中。在同行业当中长虹的物资采购总成本属于相对较低的。③提高了预测数据的准确性,推动了企业内部改进。制造商需要及时更新产品的供货信息,才能有效利用VMI所带来的收益。④通过VMI方式,使供应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延伸部分,实施VMI后,供应商可以掌握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明晰哪些产品热销,哪些产品需要改进、升级,可以及时向企业补货,供应商本身也就不会积压很多的货品,降低了库存成本。⑤通过VMI方式备货可满足和弥补临时计划带来的紧急项目需求,提高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持续改进能力。

4结论

制造业论文范文7

1.1物流业总体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物流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管理起步较晚以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从而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仍然处于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例如,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物流管理企业的设施比较落后,他们不能及时地引进各种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他们所使用的基础设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许多的物流管理企业由于受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约束而不能将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从而导致物流管理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大大的降低了运输效率。

1.2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是我国目前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物流业以及制造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大量大型的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不断的涌出,但是,物流企业的规模与制造企业相比较仍然比较小,这就使得许多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充满了质疑,他们认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不足。另外,制造企业还担心如果将企业物流外包会使得自身企业对物流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失去了企业自身的主动性,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等。最后,许多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不相信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因此,许多制造企业都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这就使得物流企业不能对制造企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也不能根据制造企业的需求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自身的供应服务能力。

1.3物流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物流管理对于制造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制造企业的发展进程。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渐渐的涌出了大量的大型企业。另外,尽管我国在物流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制造业的发展相比较,物流业的发展就显得较缓慢了。例如,许多物流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管理体系不够先进和完善、供应服务能力不强、企业的规模也比较小,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物流业发展滞后不仅不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还成为了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基于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实施

2.1积极推动制造企业脱离物流服务环节

积极推动制造企业率先脱离物流服务环节是促进物流业和制造业进行联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渐渐的涌出了大量的大型制造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却始终不能脱离物流服务环节。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尽快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例如,我国相关政府应该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带头脱离物流服务环节,然后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物流服务机构,并且应该及时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另外,企业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并且让他们定期对物流管理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物流服务能力,最终提高物流管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2.2推动物流企业加强一体化服务能力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物流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各个企业都形成了自身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比较落后,从而使得他们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仍然比较落后,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积极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鼓励各个物流企业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企业自身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进而渐渐的提高他们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2.3加强物流业和制造业技术和装备的融合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物流业以及制造业的装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到目前为止两大行业仍然不能很好的合作,使得它们的技术以及装备始终不能得到融合,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两大企业联动发展的进程。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鼓励科研部门不断的开发新的设备,丰富设备的功能。另外,物流企业也必须要积极了解制造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设备,然后根据它们所使用的设备来完善自身的物流管理设备,从而很好的促进两大行业技术以及设备的融合。最后,我们还应该鼓励物流业和制造业及时关注我国科技的发展进程,不断的更新企业的设备,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2.4加强联动推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首先,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及时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利用这些政策来强行约束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行为。然后,当地的物流管理中心和制造企业管理中心必须要定期组织一些联动活动,加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联动的组织领导,不断的提高各个企业的联动意识。同时,我们还应该及时发现物流业和制造业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不同问题尽快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不断地优化两大行业联动的环境。最后,各级、各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自身的职业,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定期进行监督和督促,提高两大行业的合作概率,最终使得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联动发展能够迈向一个新的阶梯。

3小结

制造业论文范文8

1.能够确保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反馈、整理、分类以及归类,可以依靠具有相互制约功能的管理组织结构对其进行约束,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信息的全部环节进行管理,最终能够确保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能及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更好的提供信息给信息的使用者使用。

2.有效的对资产安全进行管理。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其所有的资产比较多,为此,很难对所有的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然而依靠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提高资产安全管理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了机械制造企业资产在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最终能够有效的防止资产流失或损失的情况。

3.能够促使机械制造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多种多样,为此,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对所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同时根据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最终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4.促使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管理是覆盖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依靠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售后服务、制造加工、材料采购等环节的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机械制造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比较薄弱。

当前,机械制造企业普遍都成立了与内部控制管理相关的机构,而且还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因为企业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管理,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成员并没有全部参与,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执行,甚至是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机械制造企业还存在员工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比较薄弱的现象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2.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重视风险的防范。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管理不够重视风险的防范管理,并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特别是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在风险防范中进行管理,最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机械制造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效果不明显。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然而,比较多的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导致了各部门不能有效顺利的沟通,最终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

4.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审计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合法性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评价和防范内控制度时效性和缺点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的内部监督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不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指导。

三、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1.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保证其工作的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为内控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文化进行优化,凭借营造文化气氛。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促使企业的全部员工更加了解内部控制管理并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从而促使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进行。紧接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凭借培训、再教育等方式,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相关能力的提高,从而能为机械制造企业顺利展开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人才。然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通过设立具有扁平化特点的管理组织结构,促使内部控制管理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最后,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形,及时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调整以及科学的补充,特别是要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2.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力度。

机械制造企业要建立以风险防范为关键点的内部控制管理,从而能够促使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首先,机械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合理的设置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中要包括责任管理部门、影响性、产生原因、特点、种类等内容。紧接着,要建立有效的生产经营标准化流程体系,并与风险控制制度相结合,对风险的信息进行收集、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对产生风险的责任进行界定、对风险的数据进行分析等,从而促使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进行。机械制造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把企业的基本部门纳入其中,包括销售、财务、管理、生产等部门,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进行信息分享、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而促使信息的利用率、准确性以及时效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能够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能够有效的分析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了内部控制管理针对性的提高。

4.加大内部监督审计的管理力度。

机械制造企业加大内部监督审计的管理力度能够促使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评价的准确性的提高,同时也能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管理,从而依靠科学的审计机构,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其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综合业务以及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外部监督审计而言,主要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科学的分析企业的事后审计,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进行系统的监督审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