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例6篇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 信息 敏捷制造 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 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 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 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 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 � 合作 � 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 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 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 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2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

(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五、制造业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宪章,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2)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3)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4)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5)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6)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3

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CIMS 制造业 信息化

1 CIM的理念和CIMS的组成

1.1 CIMS的概念

CIMS是英文(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缩写,直译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约瑟夫・哈林博士在1973年提出的,其基本出发点是:①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分割的,要统一考虑。②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全局的、系统的观点出发,在各个环节,如市场、经营、管理、接受订单、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工艺规划、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广泛采用新技术和新理念,加速信息流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过程,将企业生产中有关要素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水平,在市场竞争中走在前列。

CIM是企业管理与运行的一种新理念,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这种理念的实现方式。它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综合衡量企业中人、技术、设备、管理各自的作用,借助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工业设计、制造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的复杂系统,整合企业生产中的信息流和物流,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周期,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优化,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CIMS是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多个子系统的集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运用得以普及,先后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自动化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数控机床(NC,CNC)、机器人等。CIMS正是在这些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包括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及信息系统的融合度),把各种自动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CIMS在宏观上是针对整个工厂企业的集成。

1.2 CIMS发展的阶段

从CIMS概念提出至今,CIMS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2.1 以信息集成为特征

CIMS概念最初于70年代提出,在80年代得以应用并迅速推广。这一时期CIMS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阶段。信息集成使得生产要素之间不再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协调匹配,生产要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体效益,以适应这一时期市场竞争的需要。

1.2.2 以过程集成为特征

90年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的时代,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高质量及用户能接受的价格的产品,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焦点,并行工程应运而生。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简称CE)是对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

1.2.3 以企业集成为特征

随着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求日益增强,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越发严格,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竞争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企业需要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判断,整合企业的组织和设备,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更快更好的响应市场。企业的内部间的集成及企业之间的集成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1.3 CIMS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CIMS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集成。集成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子系统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与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相对,CIMS的集成可分成物流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它主要以企业内部集成为主,并考虑与外部环境的集成。

CIMS的集成重点在信息集成上。但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功能集成。要对系统运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使工作流程简化完善、精美优化,使之协调运行。功能集成要借助各种现代的管理科学成果,并在信息集成的支持下才能实现。

制造业是利用各种资源(物流、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将资源转化为人们能够利用的产品的过程。各类制造业都是物质生产的企业,都是统一的整体;各种制造过程中的物质采购、存储、加工处理、运输的过程,也都是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递的过程;各种制造企业不论产品类型、生产方式等,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存在改善交货期、降低产品成本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CIM是适用于各种制造业的共同理念。不仅仅是机械制造业,在家电、电子产品、化工、能源、商业、社会服务等行业也是同样适用的。

2 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虽然GDP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制造业只有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国内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少关键技术及设备仍然依赖国外。为了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变革,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种综合性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因素。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制造业信息化,即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成为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很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大清楚,盲目上马,容易半途而废,因此,这是导致信息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单地把企业信息化建设认为是构建企业网络,实现生产自动化,引进生产管理软件等是片面的。以上三点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忽视信息化的管理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和物资消耗,也就难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的信息化与信息化的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是公司的信息化管理问题。

刚过去的“十一五”中,中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这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里程碑,更加强调科技对推动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最新“十二五”规划中,其中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任务中,重点强调推动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体现出国家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决心和力度。

3 CIMS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CIMS工程是将CIM原理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将CIM理念应用与生产的全周期的工程系统。

3.1 CIMS工程的特点

①CIMS是应用于整个企业的。

②CIMS是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多个子系统的集成。

③CIMS是多学科结合的系统工程。

④CIMS工程的长期性。CIMS的复杂庞大,要求较多的投资及持续性。

针对以上特点,在当今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CIM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的信息流和物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CIMS要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须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3.2 企业管理层对CIMS的支持

CIMS系统建设完成并最终投入使用,离不开管理层的执行力,只有管理层充分认识到CIMS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系统才能建设完备,并持续正常运行。

3.3 CIMS工程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CIMS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由整体到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推进CIMS工程的实施。

3.4 CIMS的集成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

企业根据其生产产品、生产规模、生产方式不同,其生产组织方式亦有不同,无论离散制造还是连续生产,无论大批还是单价、小批生产,企业都应在内部各环节集成的基础上,与外部紧密相连,及时了解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等的情况。

3.5 重视人、设备和管理的集成

生产装备是产品制造的直接实现工具。除了电气化、自动化外还应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这点在CIMS中必须着重考虑。另外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参与,且CIMS系统运行效果不仅与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有关,还与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关系紧密。所以除了设备外,还要强调设备、管理与人的集成。

3.6 CIMS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

CIMS发展已经进入企业集成为特征的阶段,在此阶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果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分析产品投放市场的影响,不断地改进设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在供应链上对资源进行优化,形成联盟创造规模效应。

4 结论

CIMS是当今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形式。CIMS的核心是集成,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CIMS推动了工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前沿技术。我国尽管在CIMS的应用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CIMS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建设CIMS系统必须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布实施,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的信息化系统,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薛劲松,宋宏等.CIMS的总体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白英彩,唐冶文,余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健菊,赵涛.信息化时代的现代集成制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2.

[4]亦明.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J].电力信息化,2007.5.

[5]张兰芳.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J].2007.1.

[6]汤永红.浅谈CIMS技术信息化在制造业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3.9.

[7]马玉冰,莫尚志.解读制造业信息化建设[J].计算机与网络,2003.5.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4

 

引言

 

2010年前后是航空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三代机、四代机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先后问世。航空制造业的这种发展给航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融合的引导下,在中航工业信息化工作牵引下,在各航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下,利用智慧技术、协同工作显性化、快捷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成为必然选择。

 

一、航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航空工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是近几年才起步,大规模上信息化系统也是2010年前后正式启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从公司的经营计划、物资的采购计划、资源的平衡、合同的订立、物资到货入库、仓储管理、物资发放全部以纸质文档或凭证进行流转和管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充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是高度关联而又无法便利地共享,与企业外部信息更没有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化工作几乎从零开始。

 

二、航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没有全面运用的原因

 

1.航空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核心是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高度融合,以互联网+为依据的创新思路和工作原理推动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实现资源、流程、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是中国的创新跟上世界新技术平台的要求。

 

航空制造企业信息从技术消化或引进、产品的研发、试制、量产、制造工程、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物流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是一个由许多专业特质的小系统有机集成的一个大系统,是一个需要休息高度融合,高度协同的系统工程。航空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和现阶段航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要求航空制造企业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的智能平台。

 

目前,有的航空企业陆续建立了综合设计平台;PDM系统;零件、部装、总装MES系统;运营管控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多项目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档案系统(兰台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但各个系统之间目前还处在各自为阵、互相独立阶段,有的系统本身的功能还未完全实现。

 

航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一般被认为仅涉及采购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实际上由于物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和信息流、资金流伴生的,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每个方面,可以说与企业所有的信息化管控系统都有关联。但由航空企业信息化起步时间不长;人员素质与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对信息化接受程度不高;前期对信息系统需求规划不明确、不到位,造成如采购管控系统人机界面不友好,数据维护困难。目前有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和使用采购与库存管控系统,由于企业生产、工艺各系统数据库建立标准不统一,到货物资与生产线实际需求不一致使得采购管控系统的全面推进困难重重,这个阶段使用信息化系统的人员没有得到运用信息化系统带来的便利,运用信息化系统的积极性不高。

 

2.航空制造企业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

 

航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贯穿了航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计划到航空产品交付最终用户的始终。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各专业部门信息准确、数据标准统一,用统一的信息化思维配合工作推进。

 

航空制造工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只要用户需求有一点点改变就有可能导致设计方案或技术要求改变,同时导致制造工艺、BOM、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的改变,最终都程度不同地涉及物流管理数据的改变。推进物流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信息化要依靠所有相关专业部门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目前显然还没达到这一条件。

 

多年来,航空企业从业人员习惯于用纸质件传递生产相关信息的模式,企业组织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以会议形式进行沟通协调后拍板。因此,对一个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之初的不顺利,容易让大家缩回到传统纸质管理模式中去。导致企业管理不易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转变,实际是观念转变不到位和运用信息化系统的动力不足。

 

3.航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物流管理的概念从引进到被人们认识和运用也只有十几年。航空企业专业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员工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存在一定障碍。航空制造企业尤其是军品市场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模式还未真正形成。近年来航空制造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处在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模式交替过程中。

 

三、航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规划中实现转型升级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化解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状况的突破口。航空制造企业别无选择要紧跟中国制造2025变革的步伐。航空制造由于其产品特性对基础原材料、机载产品蕴含技术性能的高要求;对制造工艺及制造设备高标准是带动中国制造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引擎之一。因此,我国航空制造业不仅要跟上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前进的步伐,而且要相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使企业生产做到精益化、信息化、智能化,为航空制造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1.物流管理从业人员与企业决策者思想上保持一致

 

企业决策者由于站位、视野、眼界具备一定高度,一般从业人员与其存在一定差距,但物流管理信息化推进和实施要求从业人员与决策者观念保持一致。从客观上讲,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既符合国家对风险行业(岗位)严格科学监控的要求又符合现阶段航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决策层对信息化推进的要求一经下达,企业通过培训和绩效考核联动的方式来保证这种一致,相关人员尽全力配合,即使前期系统存在种种问题,但没有充分使用信息化平台就无法找出问题所在,全面利用信息系统完全脱离纸质文本的根本改变就无法实现。

 

2.物流管理信息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准确落实最终用户需求信息:如产品交付的最终技术状态、最终用户的身份、实际需求数量及时间节点,这些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顶层输入数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决定信息系统的所有数据是否可靠、是否能作为企业后续决策的依据。计划不准确或造成机载产品超期、库存积压导致财务成本增加;或影响企业产能合理规划;或影响企业均衡生产的顺利进行,或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最终用户产品交付节点的需求。

 

(2)物流采购计划的下达部门要通过及时维护库存系统的数据,盘点已有库存和资源并根据物资的特有属性、生产周期和生产线实际需求的先后下达详细的采购计划。这部分属于物流环节采购系统的输入数据是详细计划:直接影响库存物资满足企业生产的程度;直接决定库存的科学性、经济性。不光影响物流环节为企业正常生产配套的水平,而且影响企业财务成本,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物流管理的采购实施人员根据网上的计划信息结合生产管控系统的生产实际进展情况,调整采购时间节点,线下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互动,及时维护合同订立信息、外购物资到货信息。

 

(4) 供应商管理实施部门必须将供应商及相关的产品信息进行更新维护,根据供应商评价管理办法将供应商合同履约率、交付产品的质量、产品交付后的售后服务及时性及工作质量等多维度的信息,在物流管控信息化平台上构架科学的核算标准并自动转化为量化的综合评分。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据此作为供应商评价的基础数据,也作为公司量化供应商后续产品采购数量在总采购数量的占比(对2各以上的供应商适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供应商准入和淘汰机制的量化依据。

 

在这一点上波音民机公司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波音民机公司无论是供应商的选择、培养,还是供应链的管控、奖惩,必须由高层决策、关注并将选择供应商作为一项极具价值与风险的战略进行决策,他们建立了选择供应商的严苛而全面的标准和流程:将显能和潜能评估相统一;将企业当前研制能力、生产过程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全面管理水平、成长性、过程的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显性化、实时对供应商的有效掌控。具体就是运用表单化管理,通过Bar Chart、Horse blanket Chart等工具,强化日常项目进度跟踪管控。“对整个供应链实时动态都了如指掌”——进而实现对全球供应链的即时管控,实现准时生产(Just in Time),波音民机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与全球5000多家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优秀的供应商,波音民机通过提高供应商级别、给予更多订单、实施精神激励、荣誉称号等多种手段,激发并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同时对有问题的供应商也绝不手软、毫不留情,根据问题程度给予降低份额,甚至解除供应商资格等处罚措施。)实现供应链的稳定、优质、高效。使整个供应链保持“一池活水”。

 

只要逐一落实以上工作,才能推进全面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5

夯实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美高集团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Internet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

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美高集团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ERP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业务流程看做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ERP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ERP系统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呢?

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骤,而是盲目投资于最先进的软硬件,造成的后果或是信息技术只是在局部环节处理上能提高效率,或是形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

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并且重硬轻软。很多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种“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使硬件设备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建立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造成投资浪费。

总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简单信息传递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优势无法发挥。

信息化意识和有关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得商务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因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员工素质普遍较差。并且多数企业领导者对信息知识也知之甚少,对信息化重视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并非全都对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有透彻的了解。

企业管理机制和市场环境不完善。很多企业还习惯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市场意识不强,而ERP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若不克服二者根本差异,ERP的实施就难以进行。

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ERP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实施必须对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可行性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决策层和管理部门进行了总体性规划,最终确定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产品技术数据为基础,实现业务流程中对成本及费用的预测、控制和反馈,并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监控,使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车间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全面集成统一,构建一个具有先进性、集成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企业资源集成系统。要求整个系统满足企业核心管理的需求,近、远期投资兼顾,尽量降低投资成本,要求快速实施,迅速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分阶段实施项目

项目计划最终确定分成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分模块独立实施。首先完成财务管理、基本供应链购销存管理以及财务与销售、采购、库存业务的基础集成应用。第二阶段:实现生产计划管理、车间管理、成本管理,并与财务、销售、采购、库存业务集成。第三阶段: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资金流的全面控制与考核,支持管理者经营决策。

随着ERP系统的逐步实施,系统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ERP系统可以实时按所需条件查询库存数量,为生产部门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提供详细而准确的资料;仓库账与财务账、财务账与客户账不一致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贸易公司则运用销售系统现有的报表,对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

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公司从管理目标着手,根据自身需求分步实施ERP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公司深刻感受到:ERP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计算机应用软件,而是一个至上而下,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

鉴于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一个ERP项目的成功导入,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观念的转变。ERP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IT项目,更是一个管理项目。在选择、实施系统时项目负责人不能只由技术部门的领导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主持和参与系统实施。许多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对实行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要求ERP系统的功能适应原有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与工作方式,而不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结果造成企业想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目的难以达到。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6

一、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管理思想上存在偏差

在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忽视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控制。大型生产企业对在生产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成本控制制度,但是随着制造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制造企业中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已经占据了生产成本很大的比例,很多制造企业都已经加大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重视,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没有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加以重视,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经营方式,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

(二)产品数量确定不合理

正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是与确定产品的数量密切相关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确定产品数量的方法是采用台账的方法,但是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台账的有效管理,时常会出现对产品数量确定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台账处理周期相对较长,信息传递、反馈较慢,不利于实时反映在制品或产品的数量和完工进度,进而影响到生产计划安排,因而降低生产环节在制品库存量难度较大。

(三)缺乏健全的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

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控制好生产成本,在各个车间都建立了台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台账记录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记录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定额成本控制与分析。

(四)成本精细管理难

大型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没能考虑到其他非生产部门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对成本的影响,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由于销售、生产、采购、库存、财务等部门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由于各部门统计数据记录不完整,计算方式落后,不能提供灵活多变的成本核算方式,很难满足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可能误导经营策略的制定,更无法为决策者战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各个生产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依据历史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对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很好的定位,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来控制好产品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科学的成本定额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成本定额是量本利分析的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成本定额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变得更快捷、方便,是认识与竞争对手差距、量化SWOT分析的基础。还能够消减无效劳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

引入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大型制造业企业原来的客户订单的处理模式被打破,对于应收账款的订单信息会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以标记、时间节点等元素作为催收依据,这样就进一步优化了应收账款制度,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保证了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

(三)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

通过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大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预测产品的数量、交货时间等,并可以以此为依据控制好生产的流程,最终于客户要求的时间进行交货。明晰公司产能,推行精益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的预警、调拨、盘点等操作,实时掌控和调剂库存,可以解决采购随意性、避免结构性库存积压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各个工序间的积压,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成本,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生产量变动会造成需求低时产能浪费,信息化管理能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有利于通过预测、计划等手段追求平准生产,消除浪费。

(四)案例分析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提出降本增效计划。为使降本增效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思乐得公司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并且自主研发“数据中心”通过对各部门及车间人工定额、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产品合格率、交课产量以及销售、ERP进销存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归集、计算、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全公司降本增效活动和今后的成本管理及核算工作,通过数据中心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有了计算、考核和分析的基础,有了工作的抓手,明确了目标,使降本增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12年225降本计划在上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98%,增效481.36万元;2013年525降本计划又在2012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11%,增效597.6万元;2014年625降本计划在2013年基础上再次完成降本3.06%,增效658.7万元。

三、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设计科学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要对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主要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设计。

(1)销售订单。大型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接受销售订单,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当中,销售订单要对产品的价格、型号、产品代码、交货时间、单位、交货方式等信息进行注明。尤其在信息化管理中产品代码的唯一性最为重要,在产品生产的管理、成本的核算、质量的追溯中产品代码是环节中关联的最重要字段。

(2)设计产品的工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工艺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线路和产品结构的详细信息予以明确。

(3)制定标准定额。大型制造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生产路线和结构,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设置物料清单(BOM表)。

(4)编制生产计划。大型生产企业对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库存情况和销售订单的汇总来制订,对人工的需求和物料的需求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计划、标准定额和产品结构的情况来计算,对应预先设置的BOM表,生成物料采购和外协加工等生产计划。

(5)安排材料采购和人员。大型制造业企业度物料需求要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来制定,并制定合理、经济的采购计划,实现生产计划与采购关联,安排采购人员做好生产的准备工作。

(6)制订成本计划。通过生产、销售、采购、仓库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生产计划体系,根据标准定额资料和生产计划来计算产品成本的需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成本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跟踪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工艺线路、生产调度、质量检验等共享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

(二)保证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

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备份工作,当成本核算信息被恶意或误删除的时候,能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信息的恢复,防止由于黑客的侵入,给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监控工作,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主要是对成本核算系统的内部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实施的监控,通过监控来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性。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大型制造业企业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专业的防火墙,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从研发控制到系统维护的安全性。

(三)培养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人才

会计人员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地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应定期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有关信息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将会计人员向集会计、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于一身的方向培训,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化在操作上的安全性加强。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在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处理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此外,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安全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会计信息化运作中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风险。

(四)加大对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为了提高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加大对成本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各个部门要运用网络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查询和交流平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领导层要认识到成本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要求内部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算和管理工作,保证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后续ERP应用中,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