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范例6篇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范文1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求生存并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通过创新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良好的治理结构和高绩效运行的惯例。创新型企业优于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柔性型企业[1],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全球化时代,随着生产结构与技术的变革、贸易保护主义的消失、新市场和新竞争者的快速成长,企业开始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创新型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创新意味着创造和能力,创新型企业的员工有思想、有激情、有准备,并能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创新型企业以其独特的成长方式引领着未来企业的发展。Facebook、Amazon、Ap-ple、Google、FirstSolar、Walmart等都是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2]。世界上很多独具创新的企业正是充满了各种创新思想,从有远见卓识的公司到传奇性的人物,无疑证明了创新型企业在新时代的变革力量。随着创新型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也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视角众多,研究内容比较分散,难以直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为实际企业提供指导。因此,对创新型企业研究成果进行归类、评价与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源于“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在1912年提出创新的概念[3];英国学者弗里曼早在1982年就对创新成功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归纳[4]。早期的很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如LouisA.LEFEBVRE和ElisabethLEFEBVRE[5]。彼得•德鲁克[6]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新的习惯。PakTeeNg[7]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其成员通过把创新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来不断更新、完善整个组织。Mi-chaelBest[8]从追求市场机会角度定义;玖•笛德[9]、官建成和王军霞[10]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角度定义;布鲁斯•努斯鲍姆[11]、Lumpkin和Dess[12]从企业新产品开发角度定义。国内学者的定义则更多强调新价值的实现,代表学者有张良[13]、夏冬和程家明[14]、万希[15]、黄品奇[16]、刘立[17]等。总的看来,由于不同学者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所处背景有差异,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进行定义的。创新型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具有更多的独特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创新性。这是创新型企业最本质的特征;②自主性;③持续动态性;④全面系统性;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知名品牌;⑥效益性;⑦风险性;⑧适应性;⑨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17-19]。

2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

创新型企业在诸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是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创新投入—创新—创新产出—再投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其成长就是一系列不断的创新过程———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投放市场后改进创新再产生新的构思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可以细分为创新思想的形成、创新要素的投入、创新的组织过程、创新的产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创新活动的最终实现还需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4个层次:创新意识、创新投入水平(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创新实施水平(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创新产出水平(市场营销、新产品创收)以及管理制度创新水平。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部分学者从能力角度对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价。汪永飞等[20]分两阶段构建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①初创期(成立18个月内)。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本。主要指标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经济实力、管理能力。②成长期(组建时间超过18个月)。评价体系增设了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几个指标。祝爱民等[21]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效益能力(偿债、营运、盈利)与发展能力(市场发展、财务发展、战略发展)3个模块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学者们关于创新型企业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成果;但不足的是,多数研究侧重于对各要素的简单综合评价,忽视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田波[22]的研究是一个突破,提出素质与绩效协调性评估的综合发展指数模型,用以评估创新型企业“素质—绩效”协调性。除创新型企业自身的发展外,其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也是衡量创新型企业成长状况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不仅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要注重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的评价,这同时也是创新型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学者在创新型企业评价中设立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指标是在此方面的一个初步考虑。

3创新型企业的比较研究

3.1创新型企业与非创新型企业的比较研究

ARSHADM.KHAN和V.MANOPICHETWAT-TANA[23]对创新型和非创新型小企业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50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把它们分成了两组创新型企业和3组非创新型企业。其中,两组创新型企业包括新建企业或由高素质新进入者管理的企业。3组非创新型企业包括:依赖于过去成功而生存的企业;缺乏企业家精神,在稳定的环境中经营的企业;相比较而言,第3种企业的能力较差,努力程度较低,管理者倾向于靠运气控制的外部发展方式。Aghion等[24]通过对英国公开交易的900家企业(主要是大企业和成熟企业)的调查研究,对高创新型企业与低创新型企业(用R&D支出的程度来区分)在融资选择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高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多的无形资产,如知识、声誉以及一些特殊的设备。在同样水平的负债下,破产的风险也更高。因此,高创新型企业为了减少破产成本,可能更少地依赖于债务融资。研究发现,R&D密集的企业(高创新型企业)更倾向于发行新的股票,这种可能性随着R&D密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银行债务和担保债务在总量上随着企业R&D密集度的增加而降低。Kannebley等[25]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区别于非创新型企业的4个指示器在于:企业规模、资本来源、出口导向以及产业差异。创新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外资比例高的企业、持续性出口的企业,并且通常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衡量企业是否在市场上推出一个新流程的决定因素是外资或混合资本来源、产业差异以及出口导向;而对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进行评判的决定因素是出口导向和外资来源。

3.2不同类型创新型企业的比较研究

(1)创新型小企业与创新型大企业。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经济活动研究中心[26]针对企业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瑞士914家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企业在保护较好的市场利基中经营,利用外部知识不断进行小的产品和流程改进,通过及时地引进尖端技术以保护自己不受模仿;而大企业在国际化环境中开发新产品和引进新流程,主要是运用自身的创新知识进行非价格竞争。可以发现,创新型小企业由于资源比较缺乏、抗危机能力较差,主要是靠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自主创新多产生于大企业中。

(2)(非)研发创新型企业与产品创新型企业、工艺创新型企业。ONG-TAEPARK,CHUL-HYUNKIM和JI-HYOLEE[27]对韩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的创新调查发现,研发创新型企业与产品创新型企业有相似的倾向,而非研发创新型企业与工艺创新型企业有相似的特征。基于研发的产品创新与基于设计的工艺创新往往同时发生。结果表明,创新形式与企业的规模和年限无关,而与战略导向和产业特征相关;加大研发和产品创新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直接导致快速成功。研究还发现,出口导向型战略和外资的引入并不一定能引起研发投入的增强以及产品上的创新,这与前面巴西创新型企业实证研究中有关出口导向的结论有所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样本所处的背景不同;另外,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研究者个人认知上的差异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3)中小型创新企业与大型创新企业职工工资问题。JordiLópez-Sintas和EsterMartínez-Ros[28]对西班牙2188家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对职工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不论多大规模,创新型企业在工资支付上都存在溢价,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影响效果更大。中小企业的工资主要受工艺创新的影响,而大企业的工资受到各种创新的影响,包括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4创新型企业成长研究

创新型企业成长是企业在创新性生存条件下的成长,包括成长性、创新性两层含义。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有:①创新能力;②企业家创新意识和企业成员素质;③企业创新文化氛围;③企业技术因素;④信息与决策系统;⑤管理与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①政策与法律因素;②市场因素;③行业环境因素;④社会服务因素[29]。

4.1创新型企业成长相关要素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

ChristopherM.Mahemba和ErikJ.DeBruijn[30]对坦桑尼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与成长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中把创新型中小企业界定为在过去3年中采取新的实践(如在操作方法和内部组织上的改进以及在市场发展上有突出变化)的中小企业。研究中通过坦桑尼亚制造业企业技术水平的变化来衡量中小企业的创新情况,通过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和成长率来综合衡量企业的成长绩效。结果表明,坦桑尼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对成长绩效有积极的影响。WILLIAMKEOGH和D.JANEBOWER[31]对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创新型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创新进行了研究。以6家技术型石油小企业作为样本,探讨创新与质量的关系,并揭示这些企业在创新中面临的问题。然而这次样本企业的调查研究只简单地描述了质量与创新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并未明显地揭示出创新与质量的内在关联。陈昆玉[32]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炜、张世龙[33]选取了浙江省85家技术创新企业,考察了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输入(创新网络建设、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创新过程(制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行为创新和市场创新)、创新输出(组织创新绩效、竞争绩效和潜力绩效)各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同时得出,组织生命周期和市场竞争地位等对组织创新性各个要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差异。该实证研究相比其它类似研究而言,涉及的要素更为全面,但不足的是对环境等调控变量未作考虑;同时问卷发放的范围比较狭窄、数量较小,且限于技术创新型企业,因此适用范围有限,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它地区的创新型企业开展更为全面的研究。

4.2创新型企业培育与建设研究

4.2.1单一要素对于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作用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于单一要素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战略联盟等几个方面。(1)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人对企业成功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蔡凡[34]从创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创造力的开发、激励机制的建设、职业生涯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和绩效评价6个方面对影响创新活动的战略人力资源进行了探讨。万希[16]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讨了创新型企业所具有特色的5类人力资源。其中,创新型管理者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企业家在协调投资以及确保创新过程的可行性上承担了一个核心的作用[35]。JohnE.Ettlie[36]也认为,促使一些制造业企业在新的加工技术和管理实践上都更为创新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经验,由创新型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团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践经验表明,JohnE.Ettlie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和具有预见性的,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好的创业团队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中都起到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Camelo-OrdazC等[37]对西班牙创新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视角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对3个最具创新的行业中97家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并不单独影响一个公司的创新绩效,而是需要项目团队的创新思想作为补充。创新型企业应该寻求最佳的方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奖励和支持。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创新型企业开展创新并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性的薪酬制度与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建设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来实现。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种崇尚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38-39]。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文化[40]。因此,创造可以激发每一个成员思考、学习和创新的环境是创新型企业在成长中时刻面临的重要任务。创新型文化是在外部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作用于各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期形成的[39]。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创新,其次是需要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全方位沟通。这就要求企业的创新型领导来实施宽松的管理、尊重员工的精神需求[41]。除此之外,在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估。曾伟、王良[38]构建了基于创新氛围、创新激励制度、创新价值观的创新型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可以对照初始级、可重用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优化级5个等级来对文化建设的成熟度阶段进行评价,从而给出应该加强改进的方案。(2)合作与联盟。创新型企业在发展中通过战略联盟与合作,可以实现战略灵活性以及信息技术的交流与使用。但单纯的合作并不能使创新型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PETRAOPITZ和THOMASSAU-ER[42]通过对俄罗斯企业和研究机构在7个高科技领域和4个R&D高度集中的俄罗斯区域与西方合作伙伴的合作进行专门调查分析和深度访谈得出,单独的合作并不能解决技术能力构建问题,还必须依赖于国家科技投入以及清晰的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Jon-ArildJohannessen和JensOttoDolva[43]的研究发现,俄罗斯创新型小企业在外部知识搜索中,除了强调发展个人网络外,还十分重视通过员工、顾客及其亲属以及他们信任的合作者实现知识的融合,从而帮助企业制定计划,建立关系,探索技术间的关联,获取市场信息和提升企业能力。除以上的几个方面外,也有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的租金分配[44]、创新审计模式[45]、创新型企业员工职业倦怠[46]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4.2.2创新型企业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的活动。企业如何能变得更具创新性呢?大多数企业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潜力但不知道如何去实施。SamStern[47]提出了激发企业创造的6个重要影响因素:①员工的齐心协力;②员工自发的活动;③非正式的活动;④意外发现;⑤多元化激励;⑥企业内部沟通。英国学者Freeman[4]归纳了创新成功企业的十大特点:①R&D能力很强;②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研究;③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④企业能够长期资助R&D;⑤研制时间比竞争对手短;⑥愿意冒高风险;⑦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⑧努力去培养关注客户;⑨使R&D、生产和销售相协调的企业家精神;⑩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联系。可以看出,Freeman比较注重研发以及客户在创新中的作用。美国学者彼斯特(T.J.Peters)和沃特曼(R.H.Waterman)[48]发现创新成功企业的如下特点:①企业家和职工具有创新倾向;②与顾客联系密切;③具有自;④重视人的作用;⑤创新的传递依靠价值驱动;⑥紧密结合熟悉的业务;⑦组织形式灵活。Christiansen[49]总结出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交流机制、决策方法、激励机制、人事管理、组织文化、新思想的产生、项目资助系统、项目管理、项目组织、日常事务监督15个主要因素影响创新型组织走向成功。Davila,Tony,MarcJ.Epstein等[50]认为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点在于创新的战略、组织文化和员工心理、评价和奖励系统、基金项目、团队管理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他与Christiansen持有的观点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ChuckHeine[5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之处主要涉及10个步骤:①拓宽业务范围;②进行试验,设立样本;③发展多样化的高能量团队;④提供创新的时间;⑤识别衰退的项目;⑥发展利用创新思想的流程;⑦尽早取消失败的创意;⑧让创新成为员工自觉的日常工作;⑨奖励创新;⑩拥有一个新产品和业务的投资组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各有异同,总体上侧重于从企业内部进行考虑,外部提及的较少。而创新型企业成长需要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优化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作出努力。创新型企业要通过整合一切创新资源,在全时空范围内实现观念、技术、战略、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与流程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创新,产生“2+2>5”的创新效益[52]。创新型企业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成长过程具有跳跃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企业丰富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敏感性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创新型企业要正确认识外部环境,针对自身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整合和重组企业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能力,对创新重点进行调整。同时,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之,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协调下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协同发展:①人员的全体参与;②资源的全面利用;③各种创新的全面协同;④创新贯穿于企业成长全过程;⑤企业自身、行业以及社会效益的全面实现。

5总结与展望

(1)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的内涵、特征、评价以及发展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管是成熟的结论还是一些最初的探索,都无疑为创新型企业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以及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但国内外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更是近年来才开始涉足。因此,关于创新型企业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广阔的空间。例如,学者们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含义界定标准尚有争议,到底什么是创新型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明确。总的来说,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尤其是实证研究还很缺乏,很多结论还有待验证。

(2)尽管学者们在创新型企业相关问题上还存在很大分歧,但有一点已达成了共识:创新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核心。创新适用于任何企业,创新存在于企业中的人、产品和流程等各个方面。所有进行某一项独特创新的企业都是很具发展潜力的。因此,应对创新型企业赋予一个更广泛的定义:在任何方面有突出创新(技术、管理、制度、文化、品牌、理念等)的企业都应被视为创新型企业。但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创新型企业,而对于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其它类型的创新型企业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如针对技术相对不是很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使之成为管理创新型企业?类似的理论与实证方面的专门研究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3)由于所处环境、产业类型的不同,创新型企业的特点会存在差异,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成功的研究结果也都存在多种观点。国外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在很多问题上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和矛盾。因此,国外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相关问题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在我国背景下进行检验和修正、完善。

创新型企业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人本文化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一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霍夫斯特认为,所谓文化,是某组织成员或某一划分方式下的人群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一种关于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以及心理结构的精神复合体企业文化在这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指企业内部成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信念价值观及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等因素,还应包括企业的个体形象品牌形象对外界造成的吸引力及认同感等具体的方面

21世纪将是一个智力竞争科技竞争特别是创新竞争的时代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力之源,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驱动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总要依赖创新环境条件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活动需要具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建设企业创新型文化

现代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与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形成的关于创新的一系列知识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战略新范式的定位

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企业至上而下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而创新型文化是基于战略新范式的定位传统的战略竞争的范式主要注重的是市场地位的竞争,即在产业中的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关于产品的功能成本价格等方面为夺取市场地位的竞争;而战略的新范式除了关注市场地位的外显竞争之外,更加关注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即对未来产业变化的预见的竞争以及为使产业预见变为现实而塑造核心能力的竞争创新型文化以这种战略范式为基础,着眼于企业和产业的未来来开展和引导创新活动,以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创新活动来逐步塑造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创新型文化的构建更需要富有挑战性但又具有前瞻性的组织愿景的引导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以及充满激情的管理队伍的带领

(二)人本文化

创新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新知识的创造非常强调相互合作,知识分享和开展建设性的冲突,因此,创新型文化的塑造注重员工在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上的多样性;而且员工的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默会的知识,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知识分享和相互合作传递默会知识的效果因此,创新型文化不仅强调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上要便于员工交流沟通和协作;而且更加强调一种人本文化,重视每一个员工的创新价值,注重决策的民主性,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鼓励员工进行合作和沟通

(三)鼓励冒险允许失败激励创新的价值观念,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灵魂

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高技术产品的开发成功,无疑会带来高额利润良好的投资回报一旦研制失败或产品没有市场价值,巨额的投资就会付诸东流,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巨大影响如果缺少激励机制,开发人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根据以往理论研究的成果,及对创新型文化的界定和特征分析,笔者总结了构建创新型文化的十二个要素

1.被企业员工理解和广泛接受的富有挑战性的企业目标和愿景:必要要素

2.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和尝试的企业家:必要要素

3.有效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管理队伍:必要要素

4.鼓励冒险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容忍善意的失败:必要要素

5.员工允许参与决策,自由发表意见,欢迎异议:较强的必要性

6.倡导相互合作知识分享和相互沟通:较强的必要性

7.各级管理者在支持创新容忍失败上的表率和言行一致:较强的必要性

8.对员工的创新行为给予及时的认可和奖励:必要要素

9.便于信息沟通和创新协作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辅助要素

10.注重员工知识结构专业思维方式等的多样性:辅助要素

11.树立来自一线员工的创新模范和典型:辅助要素

12.注重培养员工创新自主性和实践的主动精神,授权充分:较强的必要性

三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蕴涵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管理方法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历史传统等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在企业的价值观念中要确立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内涵,要形成并推广以创新为重心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创新行为,促进创新成功

(一)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其次是制度的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观念决定着企业的市场方略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的制定,也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有利于创新制度的制定

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产品创新,还包括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创新,如品牌商标服务,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人力资本运营等,形成一种有效的创新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里,与这个企业与生俱来的企业文化对于催生创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何进行观念的革新是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因素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而创新观念常常能使企业出奇制胜企业创新从本质上看,是为企业赢得竞争实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只以一种模式是适应不了飞速变化的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生存发展,才能获得市场巩固市场,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此,顾客满意度是很重要的,而顾客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必需靠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一般地说,新产品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顾客在使用产品中产生不满足感,需求功能更齐全更先进的产品,企业顺应消费需求推出新一代产品;二是新产品先于消费需求而产生,企业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引导消费,让公众认可接受新产品在竞争时代,第二种更为重要,企业不能跟在顾客后面,而必需去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指导消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市场走势

其次是将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外化为有利于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建立各种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包括创新与政策支持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

创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创新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条例组织结构等良好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保证如果企业只有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而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落实,那么企业的创新只能停留于观念上在现阶段,我国企业设置和构建的创新制度文化应包括:创新组织体系的设置创新的行为规范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的考评制度创新的约束制度等等

美国的硅谷虽有许多企业,但宏观地看,它又是一个整体,硅谷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整体氛围,“硅谷最为崇尚的是尝试的自由创业的快乐和对技术创新的兴趣”①美国《商业周刊》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硅谷文化归结为硅谷成功的四大要素之一IBM的成功就在于“IBM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环境,这种环境由于强烈的信心和原则而与众不同它几乎绝对影响着雇员并间接影响着顾客”②

国家的政策企业政策支持同样是很重要的,德国在1995年推出《创新促进计划》,目的就是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明和创新的环境,意大利也是通过立法鼓励企业创新使创新活动得到法律的保护③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的重视,二是全体员工的参与

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领导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营造环境的重要一环公共关系学中,“公共关系的动力来自最上层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公共关系实务,同样也适用于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的建立因为,创新既有人员本身素质能力问题,也有机遇环境问题后二者甚至起主要作用有了后二者,才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创新欲望,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一个创新的企业确实需要在管理作风上表现出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在人员政策上鼓励有新的创造发明,在制度上面向顾客并吸收他们的创新意见,在技能上将革新观念转化为行动”④这些都必须依靠领导的重视并在企业政策层面的具体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支持

创新动力的第二方面是员工有了领导的重视和各项制度,“但如果员工不信任企业,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自己的好主意,公司就无法获得新观念”⑤,同时,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整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海尔提倡创新,提倡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让每个员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员工中兴起技术革新之风,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成功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一种“育人”文化,能够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不但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要使人尽其才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强调人的因素现代企业的成功,机器设备已退居次要地位,人员素质日显重要加入WTO,企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企业必须重视“会跑的资产”,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如果人才总是外流或者流进的人才不如流出的人才,那就不正常了现在提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还应加上以政策留人以环境留人

人才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二是全体员工素质全员素质关系到企业创新环境的建立,长虹文化别重视提高全员素质,并把它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手段,投巨资对员工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在全员素质中,特别要重视群体合作精神,也即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卡尔•佩格尔斯认为日本公司获得高生产率和高质量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⑥,使每一个雇员对公司的事都负有责任,都负有管理的责任,“这样,每一个雇员就承担起了全部个人责任这种个人承担全部责任的作法,使得每个雇员对团体有一种归属感,并成为很好的激励手段结果,“个人的成就和公司的成功就结合在一起了”⑦,联想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是“三心”,即“高层领导的事业心中层领导的进取心普通员工的责任心”,形成上下的通力合作,是联想制胜的根本保证首钢集团的创新活动与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相结合,形成一种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为首钢集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3.

[2]王志强.王江.浅议企业文化建设[J].中外科技信息.2000.3.

创新型企业范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时展必然的要求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而缺乏个性化。如果企业文化长期停滞不前,滞后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新的血液和活力注入,它就会变得保守、封闭,并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科技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二、企业文化创新原则

一是要重视对原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应该继承下来并保持下去。北京的“同仁堂”药店是一家“百年老店”,事实上已有300年历史,信奉的是“童叟无欺,一视同仁”,所以现在仍然生意兴隆。

二是要学习、吸收、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学习移植先进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要开展研究,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面对跨国企业的进入并随之而来的国际企业强势文化的扩张和浸透,我们更要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坚持不同文化的融合。

三是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吸取有效的营养成分,同时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股东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等。

三、企业文化创新内容

1.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因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须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3.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提倡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形象标志,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员工,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4.企业文化个性的创新。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5.营销文化的创新。营销文化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观、习俗、行为准则等文化成果,这种成果被传播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并部分被物化在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中,以达到“以文兴商”、“以文制胜”的效果。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仅靠产品的使用价值已远远不够,还必须靠文化的亲和力来提升产品的价值,要将企业文化寓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经营等环节中,把高知识含量的产品与知识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1.突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人为本”,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3.创建学习型组织。建构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要塑造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一致状况和思想境界,而这一切唯有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的公司培训和个人学习才能达成。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

4.加强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领导者要使自己具备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经营思想,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3]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创新型企业范文4

关键词:团队构建 创新型企业 创新团队

 

一、引言

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无论是经验论、学历论、形象论的管理者,都希望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业务骨干,拿过来都能独挡一面,这样创新成果就会蒸蒸日上。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或多么优秀的管理者,都没有这样的创新团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原则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我们注意到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方法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任务导向法和社会认同法。

人际交往法强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往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创新团队成员以真诚的方式交往;角色界定法勾勒出了多种角色模式和群体过程,目的是使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个人所做贡献的类型;价值观法强调创新团队拥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拥有这些价值观,在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共同的创新团队价值观,这样,就能以一贯的相同的方式指导每个创新团队成员的行为;社会认同法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团队业绩和职业化鼓励来培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五要素

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可以归纳为五点要素:

1、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理幅度都不易过宽,8人左右为好。

2、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3、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4、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5、自我介入模式。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五、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步骤和阶段

1、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步骤

(1)客观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现状。

(2)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1] [2] 

()实施相应对策后观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结果。

()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不完善的地方采取进一步对策。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阶段

对于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其发展可分为初步建立、培养规范、稳定执行、结束四个阶段。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的成员由于各自背景、专业不同,而且创新团队的目标刚刚建立,团队成员对于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时期。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一般,改善速度有限;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采用了正确的团队培养战略和方法,团队凝聚力、团队精神、团队标准、团队价值观开始被成员所接受。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进入快速改善的阶段(正反馈开始启动);③进入稳定执行阶段以后,创新团队绩效逐渐达到平衡(负反馈开始启动);④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进入均衡的结束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结束阶段,并不宣告创新的结束,而是指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研究对象和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整个发展过程可参考图。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在创新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分别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立即掌握团队,督促创新团队成员进入状态,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创新团队中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团队成员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团队氛围;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在创新团队中挑选一些核心成员,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多次参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项目等方式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对于短期的目标可以适当授权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决策,但是要注意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相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③稳步执行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允许创新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不同的意见,建立愿景,调和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新团队的创新;④结束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运用系统思考,综观全局,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创新团队的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动力。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六、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对策

针对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

创新型企业范文5

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部委自2009年开始联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所谓创新型企业,即是在众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之中的一批为数不多的佼佼者,它们依凭创新在市场确立竞争优势地位,具备较强的国际创新竞争力。在技术创新阶段上,已跨越了单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能够代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特征、方向和趋势。特别是其中创新极为活跃的中小创新型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它们多具有某一方面技术创新优势或技术创新模式,在整体上对已有主导技术范式构成重大挑战,是可能成为引导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走向的明日明星企业。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其特征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创新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以科技部等开展的前三批407家部级创新型企业中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倾向,以为政策参考。

研究文献简要回顾

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优势、倾向和特征。自熊彼特(1950)提出两个假设,(1)创新与垄断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2)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之比大于它们的规模之比,即在创新方面,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这便掀开了关于大型企业或是中小企业谁更具技术创新优势的争论。熊彼特的观点影响较大,许多学者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熊彼特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如J.K.Galbraith(1952)、Soete(1979)、刘国新等的研究,均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投入,越能充分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此外,日本企业在R&D支出倾向方面,1984年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企业的销售额每增加1亿,研发支出增加450万元,研发倾向为0.045;而销售额每增长1%,研发增长1.08%,即研发的销售弹性为1.08”(新饭田宏等,1987)。

但在一些本欲证明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研究却发现中小企业更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美国学者Hamberg(1966)、Mansfield(1981)等的实证分析表明,“显而易见的是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业集中大多不能对研发工作起刺激作用”,因而垄断未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Demsetz(1969)则认为竞争可以产生更多的研究和创新;Scherer(1984)等人认为,规模经济也会产生不经济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的增长率最终呈现递减性;Loomis(1999)更是直接指出,规模越大并不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越强。吉尔曼研究会关于主要创新的数据库亦显示,小公司相对来说更有可能做出重要的创新,雇员少于1 000人的小公司做出了47.3%的重要创新,而他们仅占总雇员数的41.2%。王学鸿(1999)进行了总结性归纳,指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于:一是灵活、反应快。二是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柔性大,信息传递与沟通快且不容易发生扭曲、失真,对市场变化反应快,易根据新信息和知识开展小型技术创新。三是很多小企业经营者有冒险精神,有开拓勇气,企业家精神强。四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易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其成果易于市场化、商品化,技术创新风险损失小且成功率高。五是中小企业在各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多数,吸纳的就业者占全国就业者比例亦高,因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发展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一,Z. J. Acs、R.Wakasugi和F.Koyata(1997)发现,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新产品的引进和专利的应用。其二,美国中小企业管理署(1980)、Z. J. Acs(1992)等研究都认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更有效率。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500名雇员以下的小企业平均每年每百万人产生322项技术创新,而大企业只有225项(Scherer,1992)。其三,Blecher和Paul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国之内所占的份额可能更高。例如,美国从1953年至1976年技术创新的主要份额来自小企业。其四,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因此中小企业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部级创新型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由科技部等部委联合组织,按照创新型企业选定标准遴选出的前三批部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有469家。其中,中小创新型企业有136家,占前三批部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总数的29%。

调查企业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行业分布上,涵盖近40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同时相对集中在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化工、交通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制造7个行业。在经济类型上,涵盖转制院所、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其中非国有企业占大多数。

在调查问卷方法设计上,基于《奥斯陆手册(第三版)》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客体法,对企业近三年内完成的突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调查。突出的技术创新项目,是指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具有重要贡献,其成果被成功应用且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通过项目调查,可窥测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调查内容上,问卷重点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创新类型、新颖程度、创新经费投入、创新影响与经济效果等。在调查方式上,将调查问卷融入创新型企业评价之中,作为专家评价的重要参考。这使企业高度重视调查信息的填报,提高了数据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这次调查采取狭义的技术创新概念,即技术创新就是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或二者兼具的创新。故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品与工艺同时创新和其他创新四类。其中,其他创新主要是指尚未明确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活动,如技术标准的改进与制订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新颖度,通常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划分为企业新和市场新两类,如OECD(2010)的《Measuring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二是划分为企业新、国内市场新和世界市场新三类,如OECD《奥斯陆手册(第三版)》,或是2007年的全国创新调查;三是划分为企业新、本地新、国内新和国际新四类,如1996年的六省市创新调查。本次调查为了细致区分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状况,采取将新颖度划分为四类的方法。

关于企业规模类型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企业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划分标准,如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在300至1 000人之间且营业收入在2 000万元至4亿元之间的企业,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少于300人或者营业收入少于2 000万元的企业。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费用,主要分为研发费、购买技术与设备费、设计费、工程化、中试生产费用、人员培训费以及前期市场调研和后期试销费用等。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统计报表缺乏与技术创新费用有关的科目,关于创新费用数据的填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调查对创新项目费用总额填报不求高精度,采用经费支出区间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创新项目经费统计区间根据典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案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及其R&D强度分析设置,分为小于1 000万元、1 000-2000万元、2 000-

3 000万元、3000-4000万元、4 000-5 000万元、5 000-10 000万元、1-5亿元、5-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9个区间。

调查结果分析

1.创新动机:市场需求驱动为主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主要有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供给驱动两个动因。事实上,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撑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这次调查将企业开展创新的动机分为四类:市场需求、技术推动、政策导向与支撑和其他原因。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表1)上看,其一,71%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需求驱动,小型创新型企业为76%,相对小型创新型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更高。其二,18%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由技术供给推动,而小型创新型企业只有12%,相对而言,中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驱动力更高。其三,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撑推动对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相同,均为8%。可见,面向市场需求是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基本形成。

2.创新类型:小型企业更侧重产品创新,而中型企业兼顾产品与工艺创新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表2)上看,其一,小型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比较明显,占68.1%,高出中型创新型企业20个百分点;其二,中型创新型企业能够很好地兼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2%,这表明中型创新型企业不仅追求新产品去扩展新市场,同时还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来占领市场;其三,在同时进行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中,小型企业的比例(3.6%)高于中型企业(2.3%),表明少数小型企业综合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更高。这表现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创新类型倾向有所不同,中型企业有兼顾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倾向。

3.创新战略:小型企业偏重于国内市场,而中型企业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进而细化确定技术战略、研发战略。一般而言,企业常用的技术创新战略或研发战略主要有进攻型战略、防卫型战略、技术引进战略、争得科技人才战略、“填空隙”战略和合作研制战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部级创新型企业在竞争战略中多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或全球市场,因此可将其创新战略划分为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和赶超业内先进技术、支撑企业转型发展战略。其中,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是进攻型战略,基于全球市场变化确立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创制国际新的产品(服务)或工艺;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属于防卫型战略,着眼于全球市场,而立足于国内市场,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的选择志在优先获取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些战略导向下的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新颖度水平较高。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上页表3)上看:一是中型企业创新新颖度的国内市场新和国际市场新各占50%左右,创新目标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处于半全球化竞争阶段;二是小型企业多数创新新颖度为国内市场新,占比为60%,创新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主。

再者,调查还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来综合考察企业创新战略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一般而言,企业创新项目投入决定于其经济规模,规模越大,投入会越高。但从调查结果(见表4)上看,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支出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一是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都侧重于投入项目经费在1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占比最高;二是从大尺度项目额度上看,3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是当前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投资热点,如小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76.0%、中型创新型企业则63.8%都集中在这个区间内;三是中小企业也会投资经费较高的项目,如有15.4%的中型企业和12.0%的小型企业投资于5 000万元至1亿元的创新项目。可见,中小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是比较理性的,与其将国内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定位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启示与建议

创新的本质是商业化,刺激有效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关键。通过对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调查分析可知:面向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企业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经基本形成。理论分析与历史经验均表明,市场需求动力、发展环境压力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改变发展方式,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重作用,为企业创造有效市场需求,从而将经济发展引向另一个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在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方向与特征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创造有效市场需求,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通过投资、采购、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创新,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的创新生态环境。

因此,建议政府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重点放在“市场需求政策”上,关注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创新发展创造市场。

在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基于需求侧的创新政策,促使其与技术进步推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政府行为-企业创新-用户需求的“三螺旋式”创新推动力,强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型企业范文6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提升发展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要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经济大国,但仍很难说是科技大国。目前,就技术层面来说,总的还是以引进为主,特别是核心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壁垒是必须逾越的两大关口。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加强自主创新。

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而言,我们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是出口、消费和投资。前几年,区域发展、企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投入拉动、体制机制的创新,而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动力除了投资、体制机制优势外,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和知识。

要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绍兴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缺,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额增加,一些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国际市场风险增大等困难和问题。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增长方式粗放、科技竞争力不强,根本的化解办法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

要保持绍兴科技进步的相对领先地位,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提出要“打造科技绍兴、提升绍兴实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四个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之一、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并连续4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第3位。但我市技术创新工作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专利技术产出量比较少、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绍兴要继续保持科技进步的领先地位,必须正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科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要把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提升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科技型企业,应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旨,以新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高效低耗”型企业;应该是科技投入大、自主创新能力强、设备先进、技术领先、产品科技含量高、拥有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的企业。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培育,我市科技型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全市共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占全省近1/3。科技型企业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去年,我市又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点培育3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一是通过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部级和省级科技型示范企业;二是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通过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苗子企业。力争经过3到5年的培育发展,使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1/3。在具体工作,要引导企业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企业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

加强技术研发。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往往创新一种新技术、应用一种新材料、开发一种新产品,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空间,带来丰厚效益。要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实力的企业要创造条件建设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要借梯上楼、借脑引智,到国内外寻求科技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瞄准最新技术,重视设备更新,改善技术装备,持续不断地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产品档次相配套的生产装备。重视工艺改进和专利申请,持续推进工艺革新,努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狠抓项目投入,围绕主导产业、产业延伸、科技创新,积极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使企业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

注重产品研发。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加强市场研究,根据消费对象的要求,开发多样性、差异化的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对科技型产品的市场拓展力度,引导市场,引导消费,扩大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使高新技术产品快出效益,出好效益。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就企业而言,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积极推进节能降耗,重点抓好节电、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实现资源减量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一批以清洁生产、防治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技改项目,扶持一批工艺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目,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着力推行资源利用循环化,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积极培育废弃物再生利用、再资源化生产。

培育科技人才。企业家要有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加快培养和引进包括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激励人才创新、人才冒尖、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做到高质量引才、高待遇留才、高效益用才。创新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与此同时,要注重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队伍。

推进管理创新。要强化现代管理,引进先进管理方式,推进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加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和谐。加强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友好交往,形成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友好型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特别要加强诚信建设,诚实经营、公平竞争、互惠互利,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

三、营造有利自主创新环境,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自主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努力实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人的素质,不断激发人的创新活力,使绍兴成为创业者的乐园;二是提升产业层次,自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四是提升城市科技实力,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地位,全市科技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党委、政府,特别要重视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搭建创新平台。现代科学技术涉及大量共性技术问题,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非常必要。它既可以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又可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着力建设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创新平台,使绍兴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发基地、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构筑公共技术平台,扶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它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着力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政府投入是对自主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现有科技发展资金,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努力形成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门齐管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为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