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反思范例6篇

思品教学反思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1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2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三、过分偏重“赏识教育”,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我认为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反思

1 政治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的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1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1.2 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课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我尽管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但常反省自己,我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才不会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我都会多写一点反思,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1.3 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当学生第一次听我说地方话时都觉得别扭。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当我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时,学生能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这几年的收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的意见,我评作业时,都会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这样,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犯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了,当时我也不能准确知道是谁,但我说了一句,犯错误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我们大家都会原谅他的,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

2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实效性

在《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中指出: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指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一种课程形态,或者说它是以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一种整合课程的形态。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我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帮助儿童获取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和经验、知识。如,《平安回家》一课,进行“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让学生用手势指挥交通,并向大家介绍交通知识。在这一课中,由于我们的孩子在农村,不能看到交警指挥交通的场面,所以我就先演示车辆停止、车辆通行、左转弯的指挥动作,让每名学生学习指挥动作,人人争做“文明小交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借此,我发问:“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要右侧通行。”“那么,如果在市里看见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走人行横道。”我又做了补充,揭示一个小常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可以通行但请注意安全。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在今后上学的路上,大家应该怎么做?学生各抒已见: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不并排走、在路上不打闹等等。最后布置了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一个月评选出三名遵守交通规则的“小标兵”。这一活动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的错误。我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把书本上的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识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学案;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一、“学案”教学操作程序

(一)学案的编写

第一步:通过备课组集体研讨,确立自主学习目标和设计“学案”编写思路。由于这一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坐标和学生自主学习指向。常常需要要在分析课标的基础上,反复讨论确立。我们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是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有一名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执笔写出学案初稿。第三步是全体学科组成员共同审阅,再次修改。同时设计出3至5道课堂检测题。

(二)课堂活动

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要求学生课前对照学案自主预习。

1、课堂前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对照“学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用笔把自己在课本上看到的信息勾画标识出来,重点是初步思考学案设计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我们的合作小组一般为6人组成。座位安排是六桌两排并齐,相向而坐。通常用5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形成小组对问题的意见。各小组对“学案”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选派一名发言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循环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

3、课堂展示。这一环节20分钟左右完成。各小组按照学案上的问题,由其发言人展示本组的看法,其他小组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点适时给以点拨、引导。对于难点的或重点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强调。总的要求是教师整节讲授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5分钟。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条理的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黑板上书写出来。

4、课堂测试。首先让同学们广泛的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其次是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最后教师结课。

三、学案教学的反思

我校实施“学案”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完成好学案教学的任务又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水平。自主学习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学会自己学习,克服长期以来学生让老师牵着走弊端。作为初中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关乎到能否学好眼下要学习的知识,更是一种必须拥有的能力。一个学生没有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的。根据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一)主要收获

1、“学案”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学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由于“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上下功夫,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学案”教学法,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肯定的说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教师常常会遭遇“自己在台上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睡的“天昏地暗”尴尬局面。实施“学案”教学法则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思考,敢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质疑辩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学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课堂上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的及时赞赏和肯定,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会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施教本领和专业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学案”教学的困惑

实践证明,学案的教学方法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解决。

1、学生课堂展示有“天马行空”的感觉,表达不够规范。有时在质辩的过程中会出现某种“混乱”现象。这就对教师组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案设计是集体定稿,各教师轮流主笔纂写,不同的教师使用统一学案,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但教师上课的风格各有不同,统一的“学案”教学往往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的特长。再加上各班的班情不仅相同,实际运用中会出现教师“导”学的某些困难。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导学案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23-1

一、导学案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一)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点,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的满堂灌教学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实施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初中思品课的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学案成为学生学与教师教的中介:学生们根据学案的导学提纲,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查找相应的基本知识点,并按教师要求在课本上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初步形成感性认识;同时根据学案列出的导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课堂的进一步探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保证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自己的课堂上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仅作简要讲解,而对那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易混淆易错得知识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等知识,则要重点作好进一步的引导分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层次次探究直到真正掌握为止。与传统教学相比,这种导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点拨作用,从而使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富于针对性。

(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预习作业一般只作口头强调,却不作任何实际的指导;与此相呼应,学生的预习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的大致浏览,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活动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在导学案教学中,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导看书,一方面了解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能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新授课内容结束后,学生亦可根据学案上简明扼要的知识框架结构,进行课后的自主复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除了预习和复习两个教学环节,导学案教学的其它很多环节也都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同学点评――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自我完善――教师评价与总结,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明显增多。当学生在预习中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出于求知的欲望,他会在课堂上主动地跟教师交流探讨,教师也会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师生双方在学习活动中民主、平等地交往,这样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学中,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对学生自身而言,知识的生成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这些独特见解有助于教师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二、在导学案的使用中,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由于导学案教学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在预习中生成问题,在课堂上研讨解决问题,甚至有些教师为追求实效,干脆把导学案课上成了练习课,尽管教学的实效大大提高,然而,课堂气氛往往异常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就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在进行思品课的学案设计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视频等导入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辩论赛等。教师在激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探究,达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要加强对作业的及时批改和检查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导学案,几次下来,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就有所松懈,逐渐降低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而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案不同板块的不同功能,选择适当时机,加强作业的批改和检查。导学案作业的批改和检查要把握住三个时段:一是突出课前的预习作业检查,教师通过这一时段作业的批改,及时了解学情并确定课堂重点讲解的内容;二是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练习的检查和批改,尤其是针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当面批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三是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以达到巩固新课知识的作用,同时探明学生产生知识错误的原因,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对三次作业的批改检查,及时收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反馈、矫正,有效促进教与学。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社会实践 新课改

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也呼之欲出。为此,新课程改革在这个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里诞生了。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深有感触:过去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仅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已逐渐远去,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在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与反思。

一、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而在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毫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根本无心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首先,巧妙运用导课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很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针对各班的特点、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学校拥有的教学设备,能动地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多元化运用教学方式,比如教育工作者们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因地制宜,采用欣赏教学、讨论教学、图像教学、开放教学等一系列多元化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们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以上几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小学生还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心智都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对于情绪受到外界干扰而异常是学生,要及时安抚。这对稳定教学环境,强化情感教育极为重要。

二、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新课标要求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明确要求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把情感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关注、重视小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心理因素变化,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既然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么重要,那么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怎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凸显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课前课后要多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心理情绪异常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谈话交流或者家庭走访,多于学生的家长沟通,找出导致学生心理活动异常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安抚;2、加强情景式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情景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形成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音频、课件、Flash等,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课本内容后的情感及深刻目的,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3、强化师生互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凸显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而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一举一动模仿是对象,因此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自身行为,对唤醒学生的情感因素,强化情感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留心生活,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学习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用于以后的社会生活,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直接习得课本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紧密联系生活,做到知行合一。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讲解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讲到个人诚信问题时,单纯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使得到学生的足够认识,要想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次上重视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比如,以讲解案例的形式,列举身边的现实问题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动画、课件等,把诚信问题形象的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