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例6篇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1

关键词:政府会计;合同管理;合同制度;信息系统

一、规范合同管理必要性

(一)完善高校的内控体系,切实做到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部控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管理,必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强化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内控体系,切实做到依法治校,为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执行提供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促进政府会计制度有序执行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教育机制体制的变革,高校开始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并且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合同已成为高校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主要是围绕其三大职能展开经济活动,合同类型主要包含物资设备采购、基建维修工程、科研课题、合作办学等等,高校涉及的合同关系日益多元,引发的合同纠纷日益复杂。2019年1月1日起,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加了收入、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核算内容。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改变工作思路,了解合同的实质内涵,对经济合同作出专业判断,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当期收入和成本进行合理确认。完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对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和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起提供保障。

二、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

(一)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部分高校已经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了合同相关内控制度,但制度更多是针对合同签订、合同的登记备案方面,对合同签订的授权机制、合同履行情况等鲜少涉及,尚未形成合同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并且已出台的制度更侧重宏观的指导性意见,缺乏对各个环节细化的操作规范。

(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多头签订,监督乏力

大部分高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不确定,基本按部门职责确定合同管理部门,比如:基建修缮合同由基建部门负责,物资设备采购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合同由科技处负责等等,对于未明确管理部门的合同,基本由二级单位自行签订管理。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造成信息统计、查询困难,不便于学校对合同签订情况、执行情况进行总体把握。

(三)授权机制不完善,签订混乱

经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审批权限均已下放,经费开支实行“审批人负责制”,二级单位经费开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高校各二级单位日常对外经济业务相对独立。这种情况下,各部门签订合同时只关注是否按照财务报销规定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形式化居多。财务人员审核时更关注票据的合法性,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鲜少关注签订合同的规范性。很多高校都存在未经授权使用部门印章对外签订合同的情况,这将给高校管理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

(四)合同履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监督,合同资料分散在各签订部门,无法对学校所签订合同及履约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基本仍按照实际收款、付款情况确认收入、成本,导致无法依据合同约定条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合理确认当期收入与成本。

(五)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水平较低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经济合同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纸质合同传阅、保管已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特别无法适应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的状况。即便部分高校使用信息系统对合同进行管理,但基本以面向职能的规划方法,将现有的业务流程对数据关联和系统划分构建系统,这样的做法未能充分考虑业务本身的运行方式,无法打破各单位之间多年来根深蒂固的界限,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无障碍传递。财务系统获取合同系统相关信息困难,财务会计无法合同的债权债务进行合理的估计,无法及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成本,这样情况将严重影响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顺利执行。

三、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管理层观念,提高财务管理

意识,确保政府会计制度顺利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会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可推动高校财务系统和活动的完善,完善预算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为确保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执行,高校管理层需转变观念,意识到会计制度转型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明确新会计制度执行对学校发展起到的重大意义。

(二)梳理合同业务,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要以《合同法》等合同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按照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全面梳理高校中存在的合同业务,明确合同管理控制环节,系统分析合同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对高校合同签订、执行、保管等各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合同归口管理和分类管理规定、合同授权制度、合同审签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账制度以及合同档案制度等。强化合同授权机制,明确委托事项、额度、期限等授权范围,严格审查授权委托及签章事项的执行情况,避免发生授权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责任推诿情况。

(三)基于流程再造,构建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流程是由一系列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的,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人类会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的集合就会形成业务流程。90年代美国学术界提出的企业管理新概念BPR,指企业针对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对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BPR不仅适用企业,也适用于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高校。高校可对原有的合同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流程中全部的执行主体,分析各主体所负的工作职责,同时考虑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报销等数据信息对接,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并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即将信息活动从流程中分离出来,建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合同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信息共享,尽可能降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减轻经办人奔波于多校区多部门之间盖章签字请示验收等环节的负担。财务部门可以自动从信息共享平台查看并调取相关合同信息,及时确认相关收入、成本。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2

(一) 由于高校每年都要签订大量的经济合同,故几乎每天都有合同履行时点出现,合同履行情况既无法即时汇总,也实现不了动态智能管理。高校的经济合同从资金流向方向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付款合同,即高校购买货物或者劳务等需支付外单位或个人款项的合同;第二类是收款合同。收款合同又分为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

1. 联合办学合同。即高等学校与有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合同。主要涉及学费、培训费、住宿费的收入分成,收入分配时点,违约责任等。

2. 资产租赁合同。即高校将闲置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教室、食堂、超市、房产、车辆等资产对外租赁取得收入签订的合同。

3. 对外投资合同。即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签订的合同。

4. 国有资产处置合同。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资产处置应逐级申报,分级审批。资产处置行为应和购买方或接收方签订经济合同,借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5. 接受捐赠合同。学校接受校友、有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捐赠均应签订捐赠协议。以证明资产产权转移和作为财务入账业务依据。

以上各类经济合同的履行时点高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财务报销、审核、入账又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故高校基本上不能即时汇总出所有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和结果,也不方便跟踪管理。

(二) 财务审核和合同管理脱节。高校财务部门岗位设置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报销审核人员不一致,报销审核人员不了解和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情况,也就不能科学、准确地办理款项支付业务。比如:某一时点,某基建工程款应付对方工程款的总金额?应挂往来科目的款项金额?第二次付款时点?第二次应付金额?留取质保金多少?等。在工程款中还应扣取多少租赁校产款项、水电费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往来控制要素。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三) 提供给决策层的数据滞后,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高校决策层在对学校整体运行情况作宏观部署时,要审议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收入负债情况。其中,分析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款项的依据就是经济合同。由于财务账套确认应收、应付往来科目受对方单位开具发票,本校各部门、各级次签字审核报销程序的制约,故财务确认应收、应付资金情况有滞后性。高校决策层需要审议经济合同整体履行情况,只能发动各部门将繁多的经济合同按收、付款情况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故牵扯面广、周期长,比较繁琐,不能为决策层提供即时、最新数据。

(四) 目前的经济合同管理中环节较多,容易出现人为缺失给高校造成损失。目前,大部分高校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是部门或处室牵头法律顾问审核分管领导审阅学校决策层会议通过合同签订经办部门交办公室存档编号办公室编号后转交财务备案纪检审计部门存档。如果以上几个环节出现某个纰漏,会给经济合同的执行带来实质性损失。

(五) 合同管理较为粗放。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六) 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抓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内涵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将经济合同管理纳入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开发经济合同动态管理平台,基本功能设想如下:

(一) 网络会签功能。各处室、部门按照职能设立各初始登记入口。合同签订经办部门经办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将合同的名称、标的物数量、金额、质量要求、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登记到系统中合同签订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在网上审核法律顾问网络审核财务处网络审核上报分管校领导网络审核校长网络审核(重大合同的签订需经高校领导集体研究签订)法人代表签字、验印经济合同专用章、签订纸质正式合同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网上编号后收集纸质文档纪检审计部门存档。此功能,相比传统合同会签流程,网络会签能实现无纸化办公,更方便、快捷,而且能实现异地会签,避免传统方式因某一节点人员离校耽误合同签订的缺陷。

(二) 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务数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三) 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系统要设定合同履行节点自动预警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运行时,到关键时点时要实现红字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经办部门及时催收或者办理相关财务报销手续。同时,财务、纪检审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都能收到合同到期预警信号。

(四) 根据工作需要可为学校领导设立超级管理员账户,随时调阅每个经济合同的应收和应付情况,并能统计出某一阶段的高校应收金额和负债金额,便于领导层宏观管理和决策。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3

1.开展经济合同审计,有利于保证经济合同本身合法、合规,更好地保护学校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2.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可帮助完善经济合同条款,避免潜在的经济纠纷和经济风险,并通过合同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严密性的审查,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3.开展经济合同审计,能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经济责任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4.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可强化价格审计职能,发挥经济监督的联动效应。合同价格审计,是学校内部审计的核心和优势所在,价格审计对于学校的经济利益甚至反腐败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是最近几年由一些中专及技师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正处在扩建提升期。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活动也越来越活跃,所签订的经济合同也越来越多。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都重视对经济合同的审计工作,对经济合同的审计监督也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并加大了对经济合同的审计力度,在实际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有些隶属于财务部门或由财务人员进行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也不高;经济合同审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三、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经济合同审计中遇到的问题

1.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招投标管理办法或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但经常有一些超出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外的事项,由于相关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或办法对许多具体条款规定不明确,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这就需要学校应尽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或办法,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正处在扩建提升期,学校领导普遍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注重招生情况及教学质量,但对经济合同审计工作的重视却不够,对报审计的经济合同不按程序办,有的购销合同条款不提供市场调研报告,不提供经营许可证等重要材料;有的对一些重大经济合同的招投标不通知审计部门参加,增加了审计风险。这都说明学校对经济合同签订、执行、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对签订经济合同存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3.经济合同内审任务、审计力量配备及审计人员素质之间存在着矛盾。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经济合同内部审计是维护学校经济权益的重要保障,应将其纳入学校必审项目。但目前学校对外所签订的经济合同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商品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合同、财产租赁合同、合作办学合同、技术转让合同、联合经营合同、科研课题等等。这对审计部门力量配备及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高专院校审计力量配备明显不足,难以使现有审计人员,在复杂的经济合同审计工作中达到审计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四、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研究

1.明确经济合同内审的目标和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目标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和总体目标开展工作,通过对经济合同审计,促进学校各部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有效维护学校的经济利益。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内容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严密性及可行性,审查其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意思表达是否清楚,对经济合同条款的变更更应慎重审计。

2.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经济合同的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在签订和执行经济合同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程序和审计要点;重大经济合同必须履行论证、招投标程序;对一些大宗物资采购以及重要建设工程项目,在合同运转过程中必须有审计人员的参与;未经审计的重要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支付任何相关款项等。

3.正确处理经济合同审计任务、审计力量配备及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职高专院校应设立专司经济合同审计的人员,在人手不够时,还可以再聘请兼职审计人员,实施交叉审计。审计部门可根据合同类别和价款大小进行分类,对学校影响较大的经济合同重点审计,对经济合同标的金额较小的,可实行抽审制。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尽快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审计人员的财经审计理论知识,通过审计项目的具体操作来提高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审计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4.加大经济合同签订责任的追究力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制定经济合同内部审计责任制,对应送交审计部门审计的经济合同,未送交审查的,或未按审计意见执行给本单位造成损失的,按经济损失大小,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对经审计发现有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违法活动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学校领导应重视、支持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工作。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4

摘要:高校经济治理结构是高校资产决策、控制、监督的组织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治理结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校经济治理结构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集中/分级治理”的结构转变。在这一过程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为:因高校资金筹集能力不同,易出现过紧或过松的两极经济治理状况;内部治理结构存在或缺或重复问题,分级治理结构权责界定不清晰。对此,优化高校经济治理结构的总体原则是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具体策略是建立精简、高效、齐全的经济治理结构,详细措施是建立以总会计师为主的经济治理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办学自主权;总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76-05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型大学资金运营模式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6AIG0140047。

收稿日期:2014-05-27

作者简介:陈启荣(1954-),男,安徽望江人,中南大学资金结算中心主任,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高校资金管理、教育经济学研究;长沙,410083。

一、引言

目前,一些研究者多从治理结构角度探讨高校的经济管理问题。治理结构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1]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高校经济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少,相较而言,有关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多。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并不等同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结构是对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调节与监督,高校经济治理结构的涉及面度要更为广泛,不仅仅为资金,还包括其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由此,为有效地确定本文研究范围,有必要对高校经济治理结构进行界定。

高校经济治理结构是高校资产决策、控制、监督的组织方式。一般意义上看,治理是“制定决策的过程,也是执行决策的过程。治理可以运用在多个语境之中,如经济治理、国际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地方治理等。”[2]治理的主体包含决策的制定者,也包含决策的执行者。高校的经济治理是通过制定决策,在生产、分配、消耗三个环节上,对高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划、控制与调节。良好的经济治理也应是高效、公平的。由此,治理过程需配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政府、高校以及高校中与经济相关的部门都是高校经济治理的主体。经济治理只是高校治理的一个手段,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高校的发展。组织(structure)是“事物的建立、安排与组织方式”[3],强调的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衔接。在经济治理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一个经济治理结构,相应的,良好的经济治理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精简的经济治理结构。

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包含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其中,外部结构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内部的治理主体是高校以及高校中与经济相关的部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于1992年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4]的改革方针。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这一方针进一步细化,提出“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5]。对于经费和校内其他资产,高校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同时,也形成“统一领导,集中/分级治理”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其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6]的管理体制。

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其经济治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最大效用,确保学校各部门的正常运行,满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拥有一个合理的经济治理结构。

二、目前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政府统一领导、高校自主管理的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已取得一定的预期效用。在这一过程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出现过紧或过松的两极经济治理状况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性的增强,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预防和治理腐败,政府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行政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的举措。在政府进行统一财政管理的背景下,因不同高校的资金筹集能力各不相同,易出现过紧或过松的两极治理状况。

对于资金筹集能力有限的高校,政府统筹财政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经费的支配和使用上,这些高校未能享有充分地决定权和执行权,易出现过紧的经济治理状况,这在地方高校中较为明显。有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由政府统筹的财政管理方式,(地方)高校的收支权力均由政府部门掌握,这使得高校在经费支配上必须按照政府机关的财政管理方式和方案进行,使高校在经济治理上缺乏一定灵活性[7]。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做了明确的规定,使高校在办学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法》中有多个条款与高校经济治理有关,如“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8]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力范围仍较模糊,现实中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既要宏观调控,又要管理具体事务。由于政府过多地介入了高校的管理,致使高校这一主体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束缚,导致很多人抱怨《高等教育法》并未得到贯彻执行。

陈启荣: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的高校来说,其拥有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创收”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又会出现过松的经济治理状况,致使一些高校或二级学院设立“小金库”的现象愈发突出。一方面,一些高校为规避政府统一管理,希望自主地支配这些预算外经费,往往将这些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设立成“小金库”。如2011年,财政部向教育部移送了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六所直属高等学校在“小金库”检查中发现的问题。[9]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资金分配方式难以面面俱到,为弥补学校分配政策的不足,让学院自身获得更多利益,一些二级学院往往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设置“小金库”。而这些“小金库”中的资产未必全部用于二级学院的发展,往往被一些人中饱私囊,供极少数人消费。如《人民日报》曾经在2007年报道:武汉大学原网络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0]等多名高校领导因腐败“落马”。“小金库”的设立不仅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扰乱高校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财经秩序,也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高校事业收入的流失,同时,也会助长一些高校领导铺张浪费的风气,甚至成为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

(二)高校内部经济治理结构或缺或重复

从整体上看,一些高校内部经济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或者存在治理程序繁琐、重复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内部尚未形成完善的经济治理结构。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多数高校内部与经济治理有关的部门主要有计划财务处、资产处、审计处、监察处等,这些机构分别负责校内经费预决算、资产管理、财务审计以及监察校内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但是,各部门仅仅作为独立的行政部门而存在,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络机制。此外,这几个部门也难以覆盖学校经济治理工作的全部面度。如在监控环节上,多数学校往往在学校领导离任之际进行任期审计工作。然而,任期审计往往是一种事后监督,缺乏一定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环节。任期审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问题却不能及时地制止与解决,也会给高校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统一领导,分级治理”的原则下,高校内部易出现多层级且又繁琐的治理结构。在高校统筹管理的前提下,实行经济治理分级模式,能够调动各个部门参与经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高校管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以二级学院为例,由于对“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的错误理解,往往将学院的经济大权交由院长一人负责,使得院长财、人一把抓,而其他学院人员对于开支的内容、项目、数额毫不知情,这样往往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但如果不是由院长一人主管财务,由副院长主管财务,往往又会造成副职批完正职批,甚至几支笔都在批的混乱的治理状态。

(三)高校分级治理结构权责界定不清晰

目前,高校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理念逐步建立,如:各高校逐步建立、健全了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房产管理体制、资产管理体制内部责任审计制度等,学校各级领导的市场意识、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逐步得到明确,这是高校目前经济管理走向的主流。但是,高校在逐步提高办学自主权,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在高校内部,一些学校缺乏依法治校的理念,权力与责任的规范较为混乱。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11],此外,高校需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11]以实现一级管好一级的责任到岗、责任到人的财政管理秩序。各级经济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旨在提高高校经济治理水平,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机制,经常出现财务管理人员重视财务管理权、决策权,不重视经费使用效益,一旦决策和管理出现失误,无人承担相应责任的现象,即财务管理人员权利与责任不匹配,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使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造成学校大额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从目前的经济治理结构来看,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经济利益基本上都通过财务和学校资源分配来进行。处于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离市场经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运行机制滞后等现象。高校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以提高办学效益显得力不从心。人力物力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浪费比较严重。在高校内部,校、院系、职能部门之间由于受某些利益驱动,造成人员、设备等资源闲置,形成隐性浪费,财力资源使用率不高,重复办学,片面追求小而全现象严重。教学管理体制方面,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竞争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不能与报酬挂钩,求平衡和保稳定的观念根深蒂固,等级分配、资历分配与静态分配的特征突出,个人收入既没有反映出劳动差别和实际投入与付出,也不能反映出其工作质量的高低,致使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在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中,如何充分激活各种办学要素,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仍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三、高校经济治理结构的优化

随着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高校各级的理财意识提高,从事经济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适应市场变化的意识得到提高。依法治校理念的形成,各级权利和责任明确也为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问题与机遇并存为高校进一步对高校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要求。

(一)总体原则: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

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是优化高校经济治理结构的总体原则。在社会环境演进和经济形态转化的不同阶段,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轨迹。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经济治理结构在与环境相互磨合的变化中,不断兼容其他相关学科的有益元素,形成一些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相依存的理论和方法[12]。高校经济管理中就是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问题[13]。运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需要相应地改变高校经济治理方法,即需采用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如运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干预高校经济。一方面,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法》,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即让高校享有自主支配教育拨款的权力,让高校享有自主收费与支配经费的权力,让高校能够自主制定业绩薪酬和贡献奖励薪酬方案的权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经济发展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高校自行决定,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高校与政府之间在权力划分以及行使权力的问题上应采用“有限政府”模式[14]。通过合理下放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能够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事务决策和管理。另一方面,对于筹资能力强,但经济治理状况过松的高校,应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为避免“小金库”的出现,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在高校重大经济事务的决策上,应设立科学规范的程序,需先充分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再由校内主管经济的人员集体商议决定,避免“拍脑袋”决策,或由少数人决策的状况;其二,建立完善的决策执行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即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机制,定期财务报告和进行财务分析,同时,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机制。

(二)具体策略:建立精简、高效、齐全的经济治理结构

在以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的总原则下,应建立精简、高效、齐全的经济治理结构。

其一,精简。精简即是建立职责清晰且不臃肿的经济治理结构。将每个与经济治理相关的部门有机地联结起来,实行“大部制”的管理理念,推进高校经济事务的综合管理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乱象。这样,既有助于明确相关责任,也便于统一管理高校经济事务。

其二,高效。高效即是建立一支笔的财政审批制度。首先,高效是建立在精简的经济治理结构基础之上,即通过消耗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其次,要做到高效地处理校内经济事务,也需对“一支笔”审批制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一支笔”并非“一言堂”,而是一种集体理财制度,是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经济事务的决策,共同管理财务收支,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个人决策事务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最后,应加强对财务报告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即使财务报告“能够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适应业务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的需要”[15],使其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

其三,齐全。齐全即是建立包含筹资、运作和监控部门在内的经济治理结构。高校的经济治理权并非归属于校长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高校。由此,高校应拥有一个能够涵括校内所有相关机构的完备的经济治理结构,即“应由学校的议事决策机构及其权利机构来掌握,校长只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以及学校各项民主决策的行政执行者。”[16]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中的组织结构应包括学校筹资管理部门、学校宏观控制部门、日常经济事务管理部门(如图1);学校筹资管理部门应包括联络主管部门的部门、校内资源调剂部门、校友联络部门;学校宏观控制部门应包括政策制定部门、计划控制部门、审计监督部门;日常事务管理部门应包括财务核算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金结算部门。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网络。

(三)详细措施:建立以总会计师制为主的经济治理保障机制

随着高校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由行政人员主管高校的经济治理事务,已不能满足高校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为满足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治理高校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经济治理结构,提升高校经济效益,有必要建立高校经济治理保障机制,典型如总会计师制度。

在高校经济治理结构中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高校的资金实行科学、统筹的管理与监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建立总会计师制,高校总会计师岗位“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同时提出“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6]目前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看,我们处于从大众型高等教育向普及型高等教育转型期,即普及型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从数量上看,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用很少的投入支持着很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质量上看,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条件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诸多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主体由政府独办转变为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也有很大的变化。综合性大学,特色突出的本科学院和一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各高校在争取更多财政拨款的同时,通过兴办产业、收取学费、银行贷款、社会捐助等渠道来扩大资金来源。其中,也会面临着一些债务风险和财务风险。随着高校资金量的不断增加,如何科学的管理资金,最大化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用,有效地规避风险,是目前高校经济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需要在高校领导班子中加入一位熟悉财经管理的专家,以通过科学、充分地论证,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由总会计师专门管理高校的经济治理问题,而非由其他学校领导兼任,也有利于校内资金控制机制的形成。这是因为“部分高校领导既分管财务又分管其他一些职能部门,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资金向分管职能部门倾斜,其资金分配的客观性难免受到质疑。”[17]而设立总会计师,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尴尬局面,做到管钱的人不直接花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K].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295.

[2]UN ESCAP.What is Good Governance? [R/OL].UN ESCAP.(s.d.)[2014-01-30].http://unescap.org/sites/default/files/good?governance.pdf.

[3]Gove,F. B. structure [K/OL].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s.d.)[2014-07-03]. http://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tructure.

[4]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资料.新华网.(1992-10-12)[2014-06-3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3-02-13)[2014-06-30].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4.html.

[6]财政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EB/OL].新华网.(2012-12-28)[2014-01-30].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28/c_124161674.htm.

[7]中南大学课题组.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改革建议——以某省20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2):5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载时间不详). [2013-05-03].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1.html.

[9]教育部办公厅.驻部监察局关于六所部属高校“小金库”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EB/OL].信息公开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04-05)[2014-01-30].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43/201204/xxgk_134335.html.

[10]佚名.“所有者缺位”下的高校腐败乱象[EB/OL].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社情民意.(2007-05-30)[2014-05-30].http://cppcc.people.com.cn/GB/45853/5800520.html.

[1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载时间不详)[2014-06-30].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96/200507/10320.html.

[12]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3]陈金波.企业规模问题的三维综合分析[J].商业研究,2006:7.

[14]祁占勇.落实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三维坐标——高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5):28.

[15]张曾莲.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99.

[16]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6.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5

我国在将近700所普通高校当中,有几百所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的学校,分布在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和其他各专业类院校当中。其中,很多医药院校也设置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或医药经济国贸方向),有些甚至设置了医药贸易学院。由于师资、办学理念等差异,医药院校的国贸专业在不同学校所教课程、课程模块化方向有很大不同,有些以医药类课程为主,有些以经济类课程为主,有些在不同的课程模块当中平均用力;有些院校选修课很多,有些院校基本是必修课。本文以全国29所医药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方向)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它们所设立的课程及课程模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1对医药院校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分析

29所高校总共开设了144门不同的主干课程,平均每个学校开设21门的主干课程,有些课程的重叠度比较高。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军事课、体育这4门课程是必开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开设的课程表略。综合这29所医药院校,开设最多的主干课程全部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专业方向课,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然后是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对于课程设置的第二梯队,主要是5所~9所院校选择的课程,。表2开始体现医药院校的特点,譬如开设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譬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对于医药和经济、管理结合的课程,这29所院校主要开设有卫生经济学、医药商品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商务策划、医疗保险学、卫生服务营销学、医药进出口业务、卫生管理统计、医药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反映了不同医药院校在不同方向的医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所以开设院校都比较少,从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模块化来看,首要的主干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其次才是医药类课程,而经济管理和医药类相结合的课程,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都比较少,这首先和师资力量有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纯经济或者纯医药专业转变过来;其次和研究水平有关,国内把医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还停留的实证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独立成一门学科;再次和教材编写有关,国内的医药院校还没有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高校能够真正编写医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课程教材。

2医药类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分析

对于大部分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基本划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课程模块5类。通识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譬如政治、哲学、计算机、英语、创业教育等;学科基础模块是和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必修课程,譬如高等数学、化学等;专业基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理论、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选修模块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选修课程为主。大部分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实验室,有些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有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完成。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院校很多,可以把这些院校划分为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把医药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与乔传福等(2009)的研究作对比,(表略)。在总体课程设置方面,医药类高校门数最多,平均共计61门;而经济类高校平均共计58门,综合类高校平均共计51门,与前两者相差很大。提示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医药类高校课程门数多的原因主要是选修课特别多,其它学科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目标不明确,来自于经济、管理、医药、法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而经济类高校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其选修课主要是以经济类课程为主,但是其经济类课程的实力要比综合类高校强一些,学生的选择面宽些。从内部结构来看,选修课模块变化最大,医药类高校选修课最多,其次是经济类高校,最后才是综合类高校。从实践课程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其次是医药类高校,而综合类高校最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高校的主导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充足,教师齐备,所以开设实验课程有先天优势。从通识基础模块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而医药类高校最少。这说明经济类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开设较容易,而医药类高校,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实际上,即使在医药类高校当中,其课程设置也极为不同,反映了医药类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差异性。这种状况在美国多个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上表现也很明显[2]。

3我国医药类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模块化目的不明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但我国医药类高校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大杂烩现象,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模式陈旧,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课程模块在整个培养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反映经济与医药结合的新课程少真正把医药和经济相结合的课程少,而这些课程真正开设的学校也很少。学生进入医药大学学习国贸专业的目的,肯定与进入经济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不同,着重差异在经济类课程与医药相结合。这就要求医药类高校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编写教材,在具备良好的医药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以医药为背景学习到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3.3实践课时不够,教师实践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外向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在加强实践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具备同等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要开设一些国际性的课程,尤其是国际商务、贸易函电、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进入高校,缺乏在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即使是那些具备国际贸易各种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属于考证型,真正在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的教师占比比较小,所教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相脱节。

3.4课程安排不合理且缺乏实践教材从选择的教师教材来看,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材,缺乏实践性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科、学术型,而非企业任务完成型、项目完成型。教材内容的设计偏重理论,而且对实践细节无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论课程和一定的实践课程相对应,但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讲,很多实践课程要涉及多个理论课程,比较合理的实践课程方式是实践课程脱离原来的理论课程对照体系,设立几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4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对学分制选修课模块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包括3个方向,分别是医药产业与金融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还有一个共同限选课方向。将选修课程按照毕业方向进行“套餐”化,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联系性,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方向组模块化,还有14门课程是共同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这种改革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式、对原有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的形成挑战。毕竟方向组不同,实验实习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选修课程“套餐化”之外,医药院校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多设置学生实训的课程医药类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较严,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如果能够在高校里开展一些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风华国贸,让国贸学生在广州大学城自己筹建商品交易柜,从整个流程上用自己的资金开展真实的商品交易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理论,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收入。

4.2做到课程模块多样化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考虑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多开设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解决了课程模块动态化的要求,因为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方向组是比较稳定的。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周期。同时在方向组里,可以开设一些专题研讨、学者专家讲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

4.3将新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专业模块当中要求基础层次是通识教育模块,而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都应该根据医药方面的经济、管理要求,把原来的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造,实在不能改造,也可以提供在医药方面的案例,加以教学研究,真正提高学生的医药经济知识和能力。要把医药院校国际贸易的课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起来,强调医药的特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反映新兴和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把医学和药学教育背景放在突出位置。要提高医药院校国贸专业的地位,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跟上现代科学知识更新的步伐,压缩传统课程,建立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课程体系。医药院校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是学科专业化和业务专业化的统一,要把学科专业化、纵深化和业务专业化、实践化结合起来。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6

摘要:目前,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建有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但却各有特点。通过对河南60所本科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目前这些实验室建设大致分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为导向”、“以课程为导向”等三个层级。进一步对安阳学院经济管理学科下的9个实验室进行DEA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可以挖掘出当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瓶颈、人员瓶颈和实验室建设阶段升级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可以给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优化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安阳学院;数据包络分析(DEA)

0引言

高等院校的学科实验室建设是实现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环节,学科实验室建设和运营的高效率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好学校、培养高标准、高质量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实务应用的显著特点,应用型本科普遍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专业,并配套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这些学科实验室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并在营运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这些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当前应用性本科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进行摸底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科实验室建设效益、效率以及效果;有利于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发展

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1],国内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设立实验教学环节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建立的经济学科实验室标志着中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诞生[2]。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内外高等院校目前已经有众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纵观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手工地模拟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三个阶段。同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变化,伴随着高校定位由单一研究型向应用型、研究型、踪合型等多方向分化的变化,国内外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也开始由理论研究功能不断向实务能力培养功能扩展。随着国内应用型本科的发展,这些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也都在不断增强其实务能力培养功能。

2河南省本科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三层级

目前河南省有60所省管、省教育厅管以及公安部管本科高校,除河南警察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铁道警察学院等3所本科高校未开设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其他本科高校均开设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规模也根据该校的专业招生规模而有所不同,相比之下,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规模大于综合类院校大于理工类院校;公办院校学科实验室建设规模平均水平大于民办院校[3]。进一步对比河南省有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高校的学科实验室可以发现,不同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所处层级不同。最高层级的一类本科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按照市场需要的不同类型的经管人才的能力结构去搭建起跨专业仿真实训平台,比如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建设的VBSE实验中心,这类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大资金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还需要同步进行课程、教材以及实验导师队伍的建设。居中层级的是最常见的,这类本科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以专业为导向,按照专业建设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建设以机房作为基本的硬件投入、以专业模拟软件为配套辅助课程教学,课程、教材往往比较成熟,教师教学上手快。最低层级的一类本科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还只是处于初步建立的原始阶段,以课程为导向建设实验室,比如为了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门课程建设会计手工实训实验室等。这三个层级可以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是突变激进的。对于建校时间久、实验室建设时间较早的本科高校来说,由以专业为导向的学科实验室过渡到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学科实验室建设层级,会面临前期资源浪费、再投资金额较大以及制度惯性的难题。而一类建校时间短的本科高校由于包袱轻,可以直接新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经济管理学科跨专业实训平台,往往能较快地完成高层级的实验室建设。

3安阳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效率实证分析

经过7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12月,安阳学院现今拥有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9个,这其中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网中网税务申报实训室、增值税纳税申报实训室、市场营销实验室、证券仿真模拟实验室、物流实训基地、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LeTianTrade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综合看来,安阳学院基本完成以专业为导向层级的学科实验室建设,目前正处于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层级的过渡阶段中。为了更进一步对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进行量化分析,本文拟采用DEA方法(数据包络分析)对安阳学院的经济管理学院和财会学院下属9个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效率。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ens,W.W.Cooper和E.Rhodes等人于1978年提出,他们给出的第一个DEA模型命名为C2R模型,他们利用模型分析包括无形的、没有市场价格、不易确定权重的指标数据对弱智儿童开设公立学校项目进行效果评价。DEA的优点吸引众多学者在多领域进行应用并不断发展其模型。利用DEA中的可变规模模型(BCC模型)分析得出的三个指标: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这些指标值在区间[0,1]内,指标越接近1说明越接近最优目标值,即效率越高。本次分析中以实验室建设资金金额、实验室配备实验员数量为输入指标;以实验室年实训学生人数、实验室学生满意度(100分为满分)为输出指标,假设规模报酬可变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初步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9个学科实验室除了规模报酬不变的4个实验室外,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第二,综合效率相对有效的4个实验室基本上处于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而实验室利用率又与实验室可开课程有很大关系。第三,综合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58,极差较大,各学科实验室效率参差大。在几个专业中,会计专业和物流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的效率值相对更高一些,这也与近年两个专业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而得到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撑有很大的关系。第四,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相比较,纯技术效率更加均衡,反映的是各实验室管理效率相当,实验室制度已较为完善。各实验室的效率差距主要来源于规模的不同。综合看来,提高安阳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效率的关键点在于:第一,充分利用学科实验室建设规模报酬递增效益。第二,通过跨学科平台融合各专业实验室,完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验室建设阶段的过渡,激活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之间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然而做到这两点,根据本次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冗余变量分析,实验室资金建设金额投入平均不足35.70%,实验室配备实验室员数量平均不足56.01%。因此,安阳学院在进行下一步的规模扩张和实验室建设升级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和人员的瓶颈。

4优化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4.1多种方式突破实验室建设资金瓶颈

第一,多渠道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助、财政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实验室资金。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财务情况设立预算资金,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设立专项实验室基金,还可以争取如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等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建设经费,最后还可以根据各自特点从社会各面筹集社会赞助项目经费、校企合作项目经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经费等等。安阳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春来教育集团规划的实验室建设资金,同时还积极申报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目前会计学专业、物流学专业先后申报成功,获资助资金共400万元,亦缓解了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第二,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实验室。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建设“校中企”、“企中校”的形式来筹建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安阳学院与安阳通用集团合作在安阳众创空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帮助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外贸实训、市场营销实训等,同时帮助部分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安阳学院的物流实训为例,物流专业通过与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等多家物流快递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专业学生通过操练真实的快递配送、包裹归集、快递接单等业务,实现了物流企业和高校物流专业的共赢发展[4]。第三,“互联网+教育”O2O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机遇。目前互联网教育平台方兴未艾,很多平台为了突破线上教育的互动局限,开始摸索O2O(线上-线下)模式。由于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传统优势在线上,线下的硬件购置和学员的面对面互动往往存在短板,因而互联网教育平台的O2O模式存在一个巨大的线下市场空白,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可以为互联网教育平台补充线下短板,实验室亦可节省下不少的软件和线上教育资源的购置费用,因此双方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4.2打造“双师型”、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

第一,“双师型”教师往往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应用型本科实验室建设人员队伍的主力,这些教师不仅有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时熟知其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挖掘适合教学的案例,让仿真实验室做到真正的仿真教学。近年安阳学院就通过内部培训中高级职称教师和向企业外援引进兼职教师两种途径为实验教学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第二,经济管理跨专业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亦是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所需要的。由于经济管理学科专业间联系紧密,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有一定的重合和联系,这就决定了相关实验室需要有一支实验与理论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具备复合知识结构,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队伍。第三,为保证实验室建设队伍的稳定性,学校可以给实验指导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同时实验教师指导创新实验项目,给获得创新实验项目省级以上奖励的指导教师以荣誉和薪资的奖赏。

4.3快速升级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层级的实验室建设

第一,围绕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能力实习多层次、多阶段、逐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4]。如此一方面避免对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实验室教学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断强化实践能力锻炼,推进实验室建设升级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第二,与用友、浪潮、方宇博业等企业合作开发经济管理学科跨专业实训平台。安阳学院目前已初步跟浪潮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旨在引进财务实训云资源,推进现有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资源的重组整合,延长实验教学链条,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层级的实验室建设升级。第三,利用云技术提升跨专业实训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确保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不断的技术更新,促进产学研结合,让经济管理真正转化成生产要素,实现本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在经济管理学科内跨专业融合的基础上,接入理工类专业研发和生产企业模拟,实现本科高校综合实训经济生态圈的构建[5],提高本科高校实训的社会仿真性,同时实现“校中企”的创业孵化功能,培养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激发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星.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宋魁元.国外大学实验室科学研究与科技装备[M].北京: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3]铁凝.会计就业新要求下民办高校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4]占英春.基于就业导向的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