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范例

高校法制教育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1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最后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色彩,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初级教材几乎没有差异,往往被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入门教材,美国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分门别类,这一内容设置方式,对于充实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激发”为核心的灵活性教育模式比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中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实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大规模的法律实践教育活动很难开展;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之中,因此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的教诲性和知识灌输性较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考试中,目前多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兴趣。因此,学习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发展。认真反思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之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进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法制公民,另外一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接班人”形式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教育转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是源自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而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为在校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态势。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分,应该进一步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价值指导,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以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上,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国法制教育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内容设置上,总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法制教育的关键在实现知法、守法与用法三者的统一,美国高校学生的用法能力则是中国高校学生所欠缺的。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新媒体;法制教育

高校的法制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良信息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侵蚀严重。这对于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判断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何做好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高素质、高品格人才,长久以来都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1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

高校法制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法律规定不断地完善,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各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其目的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培养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法制素养的优秀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当代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时效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也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不只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养,而且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同时,教导大学生明白法律作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其至高无上性和不容侵犯性。教导大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高等教育不仅是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上看似乎是哲学与法学两个领域。但是在大学生高等教育这一环境下,法制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互相影响。只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完整化进行。

2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2.1传统法制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当代需求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都是在高校中开展系统化、理论化法制教育课程。但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广泛性都对于传统高校法制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现阶段的法制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普遍存在课时量偏少,授课内容传统等问题。由此造成的我国高等院校法制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课程设计缺乏时效性,授课范围广而不精。在新媒体挑战下,如何突破传统高校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广泛性是做好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2.2法制教育脱离日常生活

高校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思想也随之趋向于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形成、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此时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具有动态、发展、复杂多样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的新鲜事物不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影响。而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法制教育工作过于保守,课程结构单一,培养方案更新滞后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媒体形势下社会高速发展的现状。且部分高校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性工作完成,课程设置形式化、宽松化更加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需求。

2.3法制教育缺乏专业化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工作通常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负责,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辅以协调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是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最常见的法制教育模式。但是法制教育具有专业性、时效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研究、实证案件分析等缺乏深入化、理论化研究。受限于此,高校法制教育的主体缺乏系统化教学体系。而法学专业教师针对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学中,由于理论基础的差异,非专业法学学生是否能够完全接受专业法学教师的课程设计尚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高校的法制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法制教学工作,也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各个专业类别,应区别化、专业化、系统化地制定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化地结合。才能彻底地保障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质量。

3应对新媒体形势下法制教育的思考

3.1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高校法制教育的要求。这就对于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实时性、广泛性的传播特点对于高校法制教育中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将新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法制教育中,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笔者认为应当将新媒体与传统课堂教育充分结合。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时动态紧密结合,充分地将课堂理论与新媒体传播下的社会时事要闻结合。但是这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如何分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可靠性,如何甄别网络传播信息,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再一次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既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也要对于新媒体时刻保持警惕。将新媒体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中,对于新媒体合理监管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优势,将传统法制教育与新媒体有机结合。

3.2法制教育应紧随时代脚步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高校法制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传统模式下的法制教育由于其固有模式限制,培养方案更新速度较慢。这就造成了法律规定陈旧落后,现实案例时间久远等问题。而新媒体所涉及的法制教育更是无法适应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例如当今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网络不实言论随处可见等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重要人群,这些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法制教育同样应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用创新视角对待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法制教育,我们应充分结合实事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切实、有效地反映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这就对于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动态化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动态化地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并总结其中所涉及的法制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后,迅速反应在教学中。

3.3高校法制教育专业化建设

传统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两部分中存在脱节现象,缺乏思想引导与法学理论相互结合的过程。首先,对于高校法制教育应当制定独立的培养方案,针对高校各专业法学理论基础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例如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文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其法学基础必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其次,要做到法学理论与思想引导有机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中,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缺乏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法学系统化指导,而法学理论教育中缺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引,这对于法制教育十分不利。这就需要我们的法制教育人员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学理论教育,而法学教师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对于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将二者充分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再次,道德教育在法制教育中同样处于重要地位,长期的、多次的不道德行为一定会由于量的积累最终发生质变,最终触及法律红线。所以高校法制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又需要法制教育的发展来推动。所以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与传统的法学教育又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在开展法制教育中,应当充分考虑到高校法制教育的特殊性,专门设置、专门培养、建设独立的培养体系。以此保障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高校法制教育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这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如何更好地完成高校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所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得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2008(6):096-097.

[2]刘雪梅.法制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J].文化视野,2016(3):389

[3]牛慧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浅析[J].新西部(中旬刊),2015(3):114.

[4]刘京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5):21-23.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3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如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上屡有出现助人为乐反而被讹诈等等这些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不能辨明是非,更何谈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新一代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诞生,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集万千宠爱一身,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困难和挫折,导致一批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甚至不惜伤害别人与社会为代价。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理念。高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知识背后的法治内涵,建立起民主的、现代的法制观念,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摈弃人治的思想,最终建立起法治精神。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法制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各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不断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键。

适当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律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用法律武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停留在《法律基础》课堂上,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会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比如利用暑期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法院旁听;去劳教所,戒毒所进行警戒教育等。

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上也要进行法制教育的宣传,利用学校的橱窗文化、专业教室板报、教学楼里的宣传标语、团日活动的横幅、校园内的路标、路牌等适时适地的宣传法制文化教育,让大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法制文化的熏陶,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普法教育去改善社会法制环境。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4

〔内容提要〕

法制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高校法制教育基础薄、起步晚,因此许多前提性的问题依然模糊不清。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应该是:性质属于德育范畴;目标注重素质培养;内容趋向职业需求;实践采取多元综合。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伴随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对全体公民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我国人才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而高校的法制教育几乎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同时起步,其教育模式脱胎于中职教育、照搬于本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定位、目标定位、内容定位、实践定位进行了思考,力争为当下高校的法制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德育范畴: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归属

性质问题是探讨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只有在纵横坐标的比较中确定自己,才能进行正确定位。

1.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法学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包括两类:一是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法学专业教育,由各院校专门的法律系部进行培养;二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加强法治理念的教育。狭义的法制教育仅指后者,即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其教育活动由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部门负责实施。高校的法制教育显然属于后者。

2.高校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从学科归属上看,高校法制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属于德育范畴。根据“05方案”,法律基础课已经与思想道德修养整体合二为一,构建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新的教材框架下,更加突出了法制教育的德育要求,新教材将道德教育的柔性引导功能和法律的刚性规范制约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使命。既然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法学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非智育范畴,那么一些高校将之定位于知识教育而不是观念、行为的教育,就是在性质定位上混淆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混淆了德育和智育,归根结底就是对高校法制教育性质定位认识不清。

二、素质培养: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追求

目标问题是高校法制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关涉到教育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该文件明确了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追求。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素质教育,其教育实践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不是单纯的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而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者仍然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在法制教育内容方面,偏重法律知识的灌输,使法律教育成为脱离生活实践的空中楼阁,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违背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初衷,也不可能收到教育实效。

三、职业趋向: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界定了此种教育的类别与特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建设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定向,高校强调的是职业定向。因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要求和高职特色,这就要求职业学院的教育者要具体分析高职教育的个性要求,结合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生特点、行业企业的需求等各个方面要求,构建新的既具有法制教育共性,又有高职教育个性的法制教育体系。具体来说,高校的专业培养部门,可以根据职业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有侧重地讲解不同的部门法。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经济违法、经济犯罪行为的认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深入学习旅游法规知识;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网络违法犯罪法律知识的学习。总之,通过学习相关职业法规,使高职学生掌握合法正确的职业要求,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判断问题,在工作岗位上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恪尽职守,更具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然,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教育的内容定位与普通本科趋同,缺乏针对高职教育的内容。在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对法制教育作出更科学和针对性的调整。

四、多元综合: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特色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多元综合的特点。笔者认为,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多样教育途径相互配合,多方教育力量的有机融合,方能使高校的法制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1.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高职学情的需要,高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相对于理论思考更擅长动手操作,因此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应更多的使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视频教学法等。

2.多样教育途径相互配合。应积极拓展高校的法制教育途径,使得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如通过社区法律宣传、模拟法庭、到司法机关进行参观调研、组建法律社团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法律就在身边,是学生可触及、可操作的事情,让法律变得真实具体。此外,学校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教学的机遇与挑战,主动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有效利用网络的学习资源。

3.多方教育力量有机融合。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绝不是学校自己的单打独斗,还需借助全社会之力,创造多元立体的法制教育环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办学环境更加开放,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只有课堂教育与学校全员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共同发挥作用,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得及时、正面的强化和巩固。

作者:周海波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办法

摘要:

高校30年的法制教育主要经历了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教育三大发展阶段。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在法制教育中有自身法律意识不强、采用法制教育方式及开展法制教育态度问题。文章主要从提高辅导员自身法律素质、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及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方式讨论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

一、高校开展法制教育概述

自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的通知开始,全国相继开展了六个普法宣传的五年计划。高校在1986年9月1日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要求开始增设“法律基础课”开始,高校的法制教育也历时30年之久。30年的高校法制教育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一是法律常识教育阶段,二是法律意识教育阶段,三是法律素质教育阶段。三大发展阶段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从模糊到清晰,从零碎到系统,从匮乏到丰富的发展过程。

(一)法律常识教育阶段(1986年—1997年)

这一阶段,大多数学校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要求,结合公共政治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讲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专题,主要介绍关于国体、政体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宪法常识,更多地是注重具体条文、法律规范的知识性教育。

(二)法律意识教育阶段(1998年—2003年)

1998年6月10日教社科〔1998〕6号文件———、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法律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此,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阶段开启,法律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三)法律素质教育阶段(2004年—)

2004年8月26日,中发〔2004〕16号文件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纳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之列,开启了法律素质教育新篇章。特别是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并为一课,使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完全融合,实现了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层面的飞跃。

二、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生源情况复杂。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阿坝师范学院地处汶川县水磨镇,2016年秋季学期全校学生7542人,少数民族学生211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8%。少数民族学生中藏族1192人,彝族532人,羌族220人,藏族学生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56.4%。学校学生层次复杂,既有本科生、专科生,还有预科生。在学校教育对象多元化、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下,辅导员在开展法制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辅导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是学校学生法制教育发展瓶颈

法律意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对其法律体系的认知、内化、价值认可及态度和各种心理的总称。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之前提要求,为师者知之。经调研,阿坝师范学院现在职在岗29名辅导员,其中哲学1人,经济学1人,法学4人,教育学4人,文学6人,历史学2人,理学5人,工学2人,医学1人,管理学1人,艺术学2人,法学学位人数占辅导员总数的14%,法学学位中2人属政治学方向,1人社会学方向,1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学校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兼有,从法制教育功能主义考虑,法学专业辅导员几乎为无。学校辅导员绝大多数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完成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转换工作,自带的愤青情绪,加上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缘故,时常出现处罚学生违纪事件的“执法不严”与包庇、说情等护短现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亟须“人生导师”给予正确的指引与引导。辅导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在指引与引导学生过程中消极情绪潜移默化,给学生起了消极的示范作用。

(二)辅导员法制教育使用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习实效性低

所谓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法与途径。我国自古以来一直讲究长幼有序,卑尊有别。所谓教育都是长对幼,上对下的说教,被教育者只有聆听教诲,点头称是的份儿,如果发表意见,反倒会被认为是放肆和狂妄。因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直到当代中国,教育者仍然广泛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高校亦然。这样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告诉受教育者这是什么,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惯性,学生的头脑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习内容只是一种教条式的死记硬背。自全民普法教育伊始,青少年都是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六五”普法中更是将青少年作为普法对象中的重中之重。经过普法教育的全民化,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有所觉醒。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没有法学专业学习背景,对法制教育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惯于讲大道理,压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法制教育实效性产生负面效果。

(三)辅导员消极开展法制教育,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习是人们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是持续性的一个过程,经过系统化学习才能成就大学问。辅导员站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第一线,事务性管理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通过对阿坝师范学院辅导员调研发现,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消极被动,从没有一例是辅导员主动开展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学校下达任务才会开展。如是法制教育内容必零散不堪,学生学习亦是雾里看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不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整体性把握与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碎片化,终究难逃学习效果差之厄运。

三、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有效方式

“七五”普法规划中规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任务,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法律与道德互为表里、不可或缺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辅导员有效开展法制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随着民主法治思想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更加强烈,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的高校教育。现代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辅导员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教育管理更像是一种法律管理。在法治社会,公民应普遍具有法律素质。高校在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同时,更不应该忽略处在学生管理服务一线的辅导员教师群体法律素质的培养。辅导员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对于辅导员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是辅导员规范完成工作的强有力保障,更是体现高校教育服务职能的强大支撑。具备法律素质,以知晓法律知识为前提。在提高辅导员法律素质方面,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有知法才能守法,也只有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更是讲法的前提。在法律知识方面,辅导员应具备法理学知识、某些实体法知识和程序法知识。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辅导员应重点关注法律关系、法律责任问题。实体法方面以掌握与高校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程序法方面,主要知晓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重要是养成按程序办事思维惯性,切实落实依法治校办学方针。

(二)辅导员应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大学生日益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辅导员具有天然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特地位与优势,教育部2006年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骨干力量、组织者、实施者。再者,辅导员可算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最多的老师。按照阿坝师范学院对辅导员工作量化要求,每位辅导员每周至少入住学生寝室一次,至少3次走访学生寝室,一月至少10人次谈话。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是辅导员开展学生法律教育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于此,辅导员具有了寓法制教育于学生日常管理的便利条件。辅导员应在日常管理中实现法制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班委的选拔。高校班委是班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个机构。班委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其他同学没有的锻炼平台,班委成员的选拔是辅导员日常管理中法制教育的良好契机。辅导员应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让同学们全程参与,监督,体验遵守规则下选拔的心悦诚服。二是学生违纪处分。学生违纪处分是班级管理中体现法治的重要事件,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大契机。辅导员严肃执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学生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评奖评优、奖助贷勤补对象的甄选。辅导员是班级管理者,是评选以上项目对象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应该及时公开参选信息,成立班级评选小组,严格按照学校评选规定,甄选出最符合条件的对象。这样的过程能培养同学们的规范意识。

(三)辅导员应多途径开展法制教育,实现法制教育实效性

教育是教化培育的过程,在教育技术、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亦是多样化的。第一,辅导员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与现流行的自媒体,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第二,采用法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第三,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以法治文化为熏陶,将法治内化,形成普遍的行为模式,实现法治思维教育。在2016年12月7日-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精神的所在。

作者:周利群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4).

[2]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1997,(09).

[3]唐研鑫.中美高校价值观教育方式的概况[D].辽宁:辽宁工业大学,2016.

[4]唐圣华.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举措[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2)

第三篇: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阐述了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1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为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招生门槛降低,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素养整体偏低,违纪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发生在高职学生中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逐渐显现。所以高职教育决不能局限于专业教学和文化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高职的专业课程教学较多,法制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欠缺,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对依法治国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

2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1就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它与法制教育一样,都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都旨在借助教育的力量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2就教育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相互补充和促进。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反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制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指引着法制教育的开展,但二者在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

2.3就教育内容来看,法制教育侧重于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为广泛地包含思想道德培养、政治理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和相互关联之处,很多核心理念也不谋而合。

2.4就教育方法来看,受教育内容本身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的是以道德约束人的行为的教育方式,因而它是柔性的。但法律是严肃、严谨而不容挑战的,法制教育是一种刚性的教育方式。就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秩序很难仅仅依靠单纯的道德感化来维持,因此刚性的法制教育和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提升彼此的教育成效,使教育内容更为深入、生动,更加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3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来开展法制教育。没有思想道德的引导,再严厉的法律也难以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反之,没有法律的强硬支持,单纯的道德感化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要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思想道德水平,必须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同步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教育功能突出、涵盖内容丰富、重视程度较高、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基础扎实,但法制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校开始重视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为了弥补自身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教育效能,法制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和载体。高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穿插法律知识、法律案例等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普及法律知识开展知识竞赛,在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板开辟法律专栏,走进课堂,走进活动,现身说法,事半功倍。

3.2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目的来创新授课方法。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标准、教育大纲,高校在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上有发展空间。高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系,促进深度融合,帮助高职学生体会法律的尊严。例如,高职可自行制作海报、宣传册等法制教育读本,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也可以将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适时适度穿插、借鉴;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删减、拓展、修改,保证授课内容的时代感和学生参与的热情;紧密联系时事要闻及相关法律事件,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综合、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

3.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来促进共同发展。以往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形式展开的法制教育,很难满足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其中。社会实践是很好的平台,符合青年学生充满好奇、乐于实践、敢于行动的群体心态,可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可促进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以社会实践活动带动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很多,可邀请专家进行法律讲座、法律宣传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制教育的思想内涵,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帮扶等活动切实解决孤寡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坚定其学习法律知识的信念,同时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境界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4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责任来创新教育方法。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不能完全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思想应更多地体现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高职学生法制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长期准备,以持久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一直持续下去。法制宣传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范畴,通过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来吸引他们高度关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在高度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每个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紧密而深刻。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二者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应深入发掘、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综合素养。

作者:方放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康.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9.

[2]包芳.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2.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5

法制教育的对象是人,法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法律意识。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中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邓小平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目前,我国相关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都已贯彻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了法制教育的元素,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是起码让中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初步的法律意识,为高校的法制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人们的文化程度制约着人们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很难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邓小平认为,不能按同一标准对全体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有突出、有重点地进行法制教育。在他看来,法制教育中一个重点的教育对象就是青少年。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现如今已经不必再用“天子骄子”来形容,但是很显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备,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所以现今的教学计划中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模范示范作用最终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素养。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邓小平法制教育观念中所强调的法制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等观念无不是从对人的关怀视角探析加强法制教育的路径,探索人的价值,分析人的生存意义。在中国的法制道路上,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九个字的入宪,到最近两会审议通过的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写入刑诉,无不昭示着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民主与法制相对完善的中国,他们重视人权,强调自由,法律所昭示的公平与自由的观念他们乐于接受。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硫酸伤熊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撞人杀人案”,还有许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让人们不得不询问为什么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程度不相匹配,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吗?相反,刘海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上大学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我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马加爵在庭审的时候,也表示不为自己辩解,知道自己的行为犯了罪,请求处以极刑。而药家鑫之所以在撞人之后还杀人,无非是想逃避因为自己驾车撞人之后将受到的法律责任。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以下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法律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法律通过对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告诉人们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协调人们关系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人格权神圣、财产权神圣、契约神圣的年代,言必称“我拥有什么什么样的权利”,“这是我的自由”,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他们与家长、老师、同学以及陌生人的相处中,在对校纪校规的遵守上,甚至体现在他们对待法律规范的态度上。诚然,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在现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维权意识,但当代大学生更令人担忧的却是他们过于泛滥的权利意识,而忽略了权利背后的义务。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的失衡,造成了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咄咄逼人,漠视他人,推崇自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中,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在行为中滥用权利,最终违反法律。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个性鲜明,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敢想、敢为,关注时事,勇于分析。他们就像一块海绵,乐于接受他们一切感兴趣的知识。他们强调维权,尊重人权,所以他们关注法律。但是在这个强调物质文明的年代,他们似乎也更功利了,他们乐于接受的仅仅是那些对他们生活有用,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例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劳动合同的签订等等这样一些可能以后对他们“有用的”法律知识,认为学习法律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错误的观念、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识,当代高校的法制教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只重视对条文表层的注释,对教师所讲的案例就眉飞色舞,对教师所传达的法律理论和法律精神却兴趣缺乏。刘海洋接受采访时,曾经过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但现在知道是违法了。”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高校所进行的法制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的。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上好几堂民法课、几堂刑法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真正培养大学生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人们经常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圣人是否犯错的问题,但现实是我们有大量丰富的例子证明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上述的三个例子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不管是学校的校纪校规,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虽然清楚知道应该遵守,但真正行为的时候我们却背离了。分析这种种现象,到底是家庭的影响,还是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抑或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社会学家也可能无法用三言两语道出其中缘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们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没有内化成他们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他们最终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所以他律最终还是无法转化为自律,我们的法制教育也远没有实现我们的终极目的。

在邓小平法制教育观的指导下加强当代高校的法制教育

邓小平法制教育观所强调的教育的普及性为高校的法制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法制教育的层次性为高校的法制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高校的法制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法制教育所提倡的人本性使得我国法律所强调的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当代高校如何在邓小平法制教育观的指导下抓住现今的法制环境加强和完善法制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p#分页标题#e#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大学生得到法律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也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重点就要加强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首先,各大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只有高校端正了“培育人才,首先是培养人”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对学生加以教育,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出成效。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传承。在邓小平法制教育观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中学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不少法律知识的内容,有很多大学生表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很多法律知识以前就有接触过,存在大量重合的地方,所以学习兴趣缺乏。对此,任课教师的教学准备过程非常重要。我们不仅仅需要注重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衔接,也要注意本门课程同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衔接。最后,任课教师需要端正教学理念。当代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应对法律条文进行一定的灌输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心理。但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迎合学生,既然学生们喜欢听案例,所以教师们沦落成说书客。用大量的案例堆积课堂,课堂环节虽然生动活泼,讨论热烈。但忽视了对法律理论知识的传达,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们在听案例的时候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等到进入了社会,自己真正碰到法律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学懂法律知识,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不懂得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所起的作用自是不可抹灭,但切莫把课堂变成了说书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实践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凭借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起到最直接、最现实、最客观的熏陶作用,展开形形色色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定期请法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们了解法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们亲身参与诉讼,了解我国的诉讼程序;建立各种类型的法律社团,通过法律社团和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咨询活动,进行法制宣传,解答大学生所关注的法律问题;展开法制评论,针对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充分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6

大学生们从年龄上看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其多年的成长经历影响与改变着他们的思想。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处于较封闭的校内环境,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心理不成熟,性格容易冲动。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一旦此类环境含有不安全、不健康因素,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和心理。虽然他们表现出对民主法制社会的向往,却又摆脱不了“人治”旧思想的影响,比较看重“权力”和“关系”,个别同学甚至认为“权大于法”。[2]一直以来,高校对法制教育地位的认定都有不合理之处。它没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之内,相关的内容也是包含在德育类的科目当中,分散在德育的门类之内。这样,导致了对法制教育课的开展完全以德育教育的模式实现,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下,其仍是我们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其走进了一个把进行法律课堂教学完全看成法制教育的误区。没有考虑到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政治教育作用。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现阶段,部分高校将法制教育基础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归入品德教育中,任课教师也多为思想品德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与层次,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制教育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领域。目前,大多数高校仍在沿用这种陈旧的法制教育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涵盖了各法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却忽视了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践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法律内容的设置符合德育课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年龄段特点。但从更深层次意义来看,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仅仅是对基本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其知识取向是十分鲜明的,但对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影响却涉及甚少。教育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运用仍多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为导向,以知识灌输为主,强调教学的教诲性,较少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是目前评价法制教育效果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亟需提高。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严重“偏科”,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掌握空谈的理论却无任何的实践经验。因此,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有效解决生活中、特别是自己身边的法律问题。

实现法制教育创新举措

高校法制教育需要深度变革才能使我国的法制教育真正面向未来。[3]学生是高校的主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创新,要继续走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校园法制文明建设在充足的高校文化气息中植根、发芽。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正确思想,提高他们辨明是非的能力以及对法律的尊重和自觉性。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教育学生从小处做起,逐步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首先,以学生为本位来培育法制环境。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模式创新,要继续探索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和体制建设。其次,将法制观念教育与法律信仰培养作为重点。高校应积极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导向,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法制观念精神层面的培养并举,双管齐下。再次,要加大权利观教育力度。权利,是一个个体自由的象征,是人格化的重要表现。它是法律的重要核心,只有对权利的追求才能随即带来对法律的需求与期盼。捍卫权利就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捍卫,就是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提升的一种表现。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努力构建完整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法制教育地位。从中央的精神到地方的落实都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法律基础”是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更应该加重其教材和授课学时的份量。因而,从“做人”的角度看,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还有待提高。最终实现用学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相统一。在社会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等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实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7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社会实践提出了部分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重要性;方法;观念

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上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法律素质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不符。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高校环境。

一、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体,高校应该紧跟时展的趋势,改变法制教育的模式,和国际接轨,实现综合发展。如今,各国都在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努力,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更加文明、有序的社会。在政治上,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和各国人民一起奋斗,从完善法律制度做起,承担起国际责任。高校应该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发展法制教育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当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给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法制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采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合理宣传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督促他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读书。在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完善,成为国际经济秩序完善的主要推动者。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国际法,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本国法律,培养出专门的法律人才,为更好的适应国家局势而努力。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为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所制定的基本国策,自实行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党曾多次在国家会议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程,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发展的信心。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政策的响应者和执行者,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按照民主的方法对校内事物进行管理,相关责任人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校内大学生的学法积极性。同时,高校应该在充分理解国家法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向学生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并通过严格的执行和管理,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高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法律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民族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三)加强法制教育是新形势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指的是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法律的能力的总和。学生掌握了全面的法律知识,就能够合理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缓解社会矛盾,降低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几率。法律素质是通过教育活动逐渐培养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规范学生的人生观,使其成长为法律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很多校园犯罪的案件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如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人们在唏嘘、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缓解校园矛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校园犯罪案件不再发生。

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法制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积极学习国家和国内的法律知识,了解时展的需要,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知识结构,增加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的开展交流会,通过一些案例的讲解,使学生踊跃回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法制教育工作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走访和调查,帮助他们解决矛盾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大学生获得最直观地感受,达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高校法制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内文明法治社会的建立,还对国际间政治秩序的建立有间接地影响作用,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契合社会的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其培养成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发挥法制教育的真正作用。

作者:周萍 王超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金和.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10,(12).

[2]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07).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8

法治乃国之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民知法、尊法、守法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而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所有高校的义务与责任。高校在科普法制教育,建设校园法治文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从茶学思想入手来进行,茶学思想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思想,其不仅具有喝茶之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文化。将茶学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与高校的法制教育合二为一让传统与现代互相结合,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

茶学思想;高校法制教育;校园法治文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同样是社会最需要提升法律意识的群体。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制教育风气,只有在学生时期就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将来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够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思路与健全的法治文化体系。茶学思想是一种集以和为贵、互帮互助、成熟稳重为一体的传统理念,在这样的茶学思想下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减少高校学生冲动的个性,让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具有责任心,对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茶学思想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意义

1.1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必然性

高校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培养其法律素养中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增长社会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社会上许多有着难处的人群。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融入茶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茶学思想中平和、沉稳的理念以此来更加深入地对法律知识、法制教育进行钻研,深刻认识法律的重要性。高校学生的年龄段十分适合茶文化与法制教育互相融合,因为高校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素养,一方面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多个角度看待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着成年人的执行力,有钻研、刻苦的精神,因此,在高校中推广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1.2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储备力量,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社会应该尽到的义务。近年来,校园学生的犯罪数量有着逐渐增长的趋势,犯罪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如何保证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减少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茶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独特的地位,其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道德品性传承,其中平和淡然的思想对于抑制犯罪几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茶学思想下的法制平台是一个十分方便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将茶学、与学校、社会、司法这些领域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在通过茶学思想来提升法律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茶学法制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机遇,高校学生则将更多地回报社会,依靠这样的关系,高校学生就可以凭借准法律人的身份在学校、社区宣传法制活动,帮助青年学生争取合法权利,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司法保护工作,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出一条能够切实有效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1.3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从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来讲,无论是法律服务还是志愿服务都有了许多的媒介,有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参与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中,其中通过茶学思想法制平台来开展实践是一种崭新的手段,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我国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建立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公益心、责任感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法律的支持,我国现在的《刑法》中对于青年学生犯罪缺乏有效的保护,对有特殊情况的案件,应当拟定特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青年学生。正是因为法律方面的遗缺,让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并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进展缓慢,难以实现突破,高校学生以茶学思想为辅助,积极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当中,深入研究高校法制教育途径,探索青年学生权益维护方式,在提高法律意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社会责任心。

2以茶学思想为视角的高校法制教育途径研究

2.1走入校园进行法治宣传

传统的法律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相关的法律条文却不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中,这样的教育效率十分低下。而茶学思想的法律教育通过让高校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去学习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考意识。教学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特点是“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借助茶学以和为贵为理念,以法律援助为手段,影响范围能延伸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社区、校园等地。茶学思想进入高校学生中,帮助在校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茶学思想讲究心平气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高校教师通过生动的授课方式向学生宣传基本的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让茶学思想走入校园法制中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开展法律相关的游戏、模拟法庭、模拟事件等方式能够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吸收茶学法律知识,在茶文化实践活动之后及时的收集评估意见,找出不足、不当之处,对活动整体或者高校学生自身进行改进,记录下活动的体会、心得,争取在下一次的宣传活动中做得更好。茶学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而不是单方面的传输,是一种知识的交流,互动性的茶学法律宣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也让其父母、老师明白高校学生茶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茶学法制教育活动并不仅仅依靠现场宣传,在网络发达的现在,高校不仅可以通过茶学法制平台对茶学思想与法制教育进行宣传,还可以让学生在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之后,通过互相添加QQ、微信、微博等方式持续的保持沟通交流,将这样的茶学法制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事实证明通过网络信息、邮件等方式来帮助高校学生十分有效,长期的沟通交流比现场偶尔一次的活动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更有意义,是一个崭新的法制教育途径。

2.2高校司法保护实践

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以成年学生犯罪防控为核心进行法治宣传,当成年学生涉案之后保护成年学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具有极高的法制教育意义。借助青年法律诊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茶学法制教育,通过各种类型的涉案成年学生犯罪事件作为案例,以茶学思想来引导,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此外,依靠团队的力量,保护犯罪学生权益是一种对高校学生与犯罪学生都具有好处的援助方式。高校可以组织成立法律咨询援助社团,对犯罪学生进行羁押措施风险评估,对其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茶学思想是一种服务大众的思想,茶学思想下的法律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司法救济制度与青年法制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援助模式。

2.3问卷调查实践活动

在每次高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结束之后都应当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的详细的了解法治宣传起到的具体作用与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研究茶学知识的学生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因此,这些问卷调查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问卷调查内容都会涉及到高校学生成长环境或者与父母沟通之间的问题,在法制宣传后的问卷调查还应当加入一些法律宣传知识,让高校学生更好的记住这些法律知识,在即使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法律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对于家长的问卷调查主要是询问孩子教育、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的一些建议,以茶学思想下淡然、平和、无斗争的理念来寻找更好的法制教育途径。

3结束语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许多的难点、疑点,我们可以借助茶学思想来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实践来对这些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犯罪都是被冲动的情绪所控制,因此,运用茶学思想让冲动的情绪得到淡化,减少高校学生犯罪几率具有极高可行性。高校学生在深入的研究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带给社会群众,增强社会整体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心、公益心,也使得法律知识更加普及。现在我国的高校学生涉案频率越来越高,通过学习茶学思想让高校学生的心态得到转变,在成熟、平和的传统思维下让高校法制教育具备更高的社会意义。

作者:布音克西克 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正关.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效[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7):119-120+122.

[2]李希聪,吴文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民族论坛,2015(1):48-51.

[3]苗会.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64+163.

[4]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7):299-300.

[5]刘霖.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14-115.

[6]丁建芬.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308-311.

[7]李万斌.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