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作用论文10篇

社会管理的作用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

目前,全国有150余家高职院校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都是2006年以后才成立的,均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少社会关注,专业建设相对滞后。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理论比重大、门类多,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独特性等问题。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打破现有课程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尤其是在社区工作专业技巧课程之间建立起前后的承接关系,强化社区服务各环节技能的训练,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为全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平台

面对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总体供给不足、发展参差不齐、人才供给分布不均的现状,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需求,带动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快速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2.为城乡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紧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需要,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即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库、综合实践项目库、专业课程库、教学素材库等。通过为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在制订岗位规范、开发岗位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职业标准、政策法规、岗位规范、业务相关视频素材的资源检索、在线指导,从而促进社区岗位设置、人力资源建设、从业人员培训、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为区域社会管理与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整体提升从业人员参与城乡社区管理、解决城乡社区问题以及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建立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创建数字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学生、机构社工、社区服务者及其他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终身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能实现无障碍学习,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开发适应现代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一线主要岗位人才培养的系列教学标准,建设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主要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资源、仿真实训系统、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具有资源丰富、更新及时、功能优化、应用便捷、界面美观、大方实用、长效服务、开放运行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网络门户,满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群的改革和发展;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优质教学资源聚集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领域改革和建设的辐射示范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历系统教育、社会课程学习和行业业务培训的终身学习中心。

2.建设思路

遵循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应用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原则,通过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解读、课程重构、核心能力仿真实训、研究项目指导书等路径,建设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形成资源应用平台、仿真实训平台、交流服务平台,将资源库建设成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优质资源聚集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领域改革和建设的辐射示范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历系统教育、社会课程学习和行业业务培训的终身学习中心,以满足全国高职院校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需求为目标,全面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并深层次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建成基于网络运行、开放式管理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库。在上述建设原则、建设特征、建设路径、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在具体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通过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与行业、社区深度合作,设计具有高职特色、专业特色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联合各地区的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典型行业、社区等共同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依据行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集思广益,取众家之长,保证资源库建设内容,同时兼顾行业、区域、学校、专业特色。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等,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②依据社区、机构等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科学规划设计核心课程和各配套资源库。基于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过程的要求开发建设核心课程资源库,核心课程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为目标,兼顾我国不同地域社区发展的状况,构建与我国各地社区服务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实践项目库。根据课程开发、学习者自学、行业员工培训等需要,以展现工作规范、工作场景、工作过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案例、典型社区服务网站链接等形成的案例、视频、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素材,形成教学资源素材库。其他配套的资源库有职业岗位标准库、社区综合服务实践平台、社区人才交流与培训平台和人才培养方案等。

③运用先进技术,建设一个具有集成信息资源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门户网站。按照易于检索、易于使用、易于交流互动、易于分享的原则,依据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活动领域,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资源逻辑框架,建成美观规范、运行流畅、交互性能良好的资源界面。主要功能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网站资源管理、行业信息、行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本专业搭建全国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教学与就业信息平台。

④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对资源库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与维护。在资源库建设、使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库的上传、审核、使用、激励等成套管理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将资源建设向全社会开放,保证访问量和下载率,并不断进行更新,促使资源库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形成一个共享共建与边建边用相结合、通用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对用户的提问与建议及时回复与统计,保证行业、用户及第三方对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效果评价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总之,通过建设资源丰富、功能完善优化、界面美观实用、服务优质长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达到以下预期效果:一是为国家高职教育专业资源库构建模式及建设提供参考,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二是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三是规范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实施效果,缩小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差距,从而整体提高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教育水平;四是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设置、人力资源建设、员工培训、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廖敏 单位: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性质:86个社区中,散居型社区为70个,单位社区为16个,各占81%和19%。社区规模:10,000人口以下的小型社区为73个,10,000~30,000人口的中型社区为6个,30,000人口以上的大型社区6个。社区建成时间:1995年前建成的老社区33个,占约4成,1995年后的老社区53个,约占6成。社区办工作人员数量:5人以下的社区13个,10人以下的社区65个,拥有10名以上工作人员的社区办有8个。社区办信息化设备拥有量:5台以下办公电脑的社区为绝大多数,共73个社区,占87%,10台以下的社区办为个,约占13%。由于工作人员数量的原因,无一社区办办公电脑在10台以上。社区办网络环境:大部分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社区为无互联网办公环境;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85个社区中,有69个社区采用ADSL接入方式,16个社区为光纤接入;大部分社区的接入带宽在10M以下,有76个,占92%,10M~100M之间的为6个,占7%,只有1个社区办接入带宽在100M以上。

(二)社区办工作情况。社区居民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为:福利和公益服务占69%,卫生服务占69%,教务服务占40%,文化服务48%,法律服务27%,家政信息31%,物业信息64%,其他4%。在这些信息中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的,而部分信息是不便于公开的,可公开率分别为:福利和公益服务69%,卫生服务71%,教育服务54%,文化服务61%,法律服务43%,家政信息34%,物业信息53%,其他6%。社区信息手段的使用情况及对信息方式的预期。目前社区办进行信息的手段较单一和原始,绝大多数采用张贴公告和发放传单的形式,其中张贴公告的使用率为100%,发放传单也占了36%,信息化手段中QQ群占9%,手机短信占6%,无一家社区办采用网站通知的形式,即目前我们选择的86家社区中,无一家具备社区网站。调查哪种信息方式更能使社区工作更加规范、便捷,其中认同QQ群方式的占24%,手机短信占26%,张贴公告占50%,发放传单占29%,网站通知占29%。出于促进规范化、信息化的考虑,可适当增加哪些信息的途径?45家即52%的社区办选择了网站通知的形式,其他依次为QQ群44%、手机短信41%、发放传单8%、张贴公告2%。建设社区网站对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是否有所促进:近98%的社区办认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2个社区持相反态度。建设社区网站所需栏目统计情况。社区办对信息公开的需求各不相同,总的统计结果为:社区动态94%,政策公开97%,社区党建77%,时事专题72%,服务信息94%,招工信息85%,其他信息9%。征求对社区网站建设的建议:得到反馈意见45条,反馈率达到52%。建议大多集中在信息公开、栏目设置贴近百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等方面。

二、调查结论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越发重要,这也使得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关于民生的课题,具备现实意义。通过此次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各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一般。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保定市三个市区的86个社区进行问卷的投放,覆盖了不同规模、不同建成时间、不同类型的社区,各个社区的办公人员和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也各不相同。综合问题结果,可以得出,目前保定市各社区办的工作人员较少,绝大部分在10人以下,具备一定的办公用机,数量一般低于办公人员数目;绝大部分社区办具备上网条件,但由于大部分社区办采用ADSL接入方式,接入带宽一般在10M左右,不具备固定IP,不具备进行网站建设的硬件条件。

(二)社区信息方式陈旧,但都有选择信息化手段的意愿。86个社区在进行信息时,无一例外均选择了张贴公告这种方式,其次则是选择发放传单,而通过信息化手段信息的社区则非常少。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使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具有强烈的意愿。

(三)受客观条件限制,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网站建设的认识不够。通过调查结果可知,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网站对于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是具备促进作用的,但是只有52%的社区认为网站通知是信息的有力补充,这显得有些前后矛盾。通过问卷最后一题的结果和到社区进行回访,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社区网站的技术了解较少,使得他们认为社区网站是“高高在上”的,虽然社区网站对信息化、规范化是个有力补充,但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足以进行网站的相关维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进行技术培训的意愿。

(四)结合社区具体情况,选择条件适中的社区进行试点,制作信息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社区网站。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回访,我们了解到,社区工作人员大都对社区网站报以积极态度。为此,我们将选择一两家条件适中的社区办,进行社区网站的试点,将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的需要,合理规划网站栏目,使之成为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新窗口;同时在建设网站时,尽量将后台管理程序简化,做到简单易用、好上手,方便一般工作人员的使用。此外,我们还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

作者:高? 崔玉静 宋鑫 谷海英 单位:保定广播电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

第三篇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社区管理因素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户籍意识不强,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较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社区缺乏了解,不知晓自己隶属于哪个社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调查中均表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在哪里,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机构组织可以为自己提供服务,甚至有些已是本地常住居民,对社区也是知之甚少。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但是没有做到户随人迁。接受问卷调查的一位社区工作者透露,在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他所负责的Y社区的户籍登记,外来买房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工共有1500户,但是接受信息登记备案的只有600户。户籍信息不能及时对接,给社区的人口管理带来不便。当然,相应的服务也无法开展。

第二,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行使权力有限,难以有效地管理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不知晓社区能为其带来哪些福利与保障,自己能享受哪些权利,该履行哪些义务;有了问题,不知道该去哪些机构寻求救助,维护自身权益。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对这一群体的覆盖度不高,使其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幸福感降低。一位接受调查的社区管理者透露,政府规定社区仅能对管辖范围内登记的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对于没有登记的,或者受承包商集中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没有管理权限。然而,他们却和普通居民生活在同一地理范围内,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小区内的多数农民工居民只知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管理的另外两大主体即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及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则知之甚少。

第三,城乡居民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社区工作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工作存在一定缺陷,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不够丰富,城市归属感不强。由于城乡居民差别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信息的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培训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有些社区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及平台,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没有本地居民宽泛。由于存在借读费等额外费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成本高于城市居民子女,而他们享受的教育待遇却不尽如人意。这增大了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增加了生活压力。城市居民的地域歧视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感和信任感,减少了城市融入的热情,降低了城市归属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城市社区的真正融入。而包括制度因素的限制、社会管理的缺失以及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等则是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制度性因素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影响社区管理。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首先需要关注的应是当前国家制度建设,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性的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长期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户籍制度限制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迁徙互动,使得户籍在作为一种登记凭证的同时,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不同地区人口的差别对待,使城乡居民在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造成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城乡儿童接受教育也受此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受到一系列限制,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均不如城市居民子女。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度不够,不能有效地为这个群体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这就给新生代农民工再就业、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质提高等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第二,社区管理部门行政权力有限,社会管理的缺失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社区管理主体之一的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由派出人民政府决定其行使行政权力的大小,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街道办事处去做。但是,各部门大量的工作常常让街道办事处应接不暇。管理服务的直接性和被动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大量问题时,只能依据其重要性来处理,而对这些问题熟轻熟重的判断往往带有很深的主观性。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明显偏向于城市,成为服务城市的工具。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被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范围,目前的社会管理更偏向于对他们进行限制和管理,而非服务,对他们的诉求多数不能采取及时的反馈和回应。真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切实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的降低。现实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资源来实现自己在城市中的人际交往。此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情感疏离和社会偏见,也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进而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疏离,减少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给城市社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和难度。

第三,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的公正性。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劳动技能、务工目的、心理素质方面都差异巨大,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务工和养家糊口,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在城市扎根立足。然而,由于城乡经济条件、卫生状况、教育设施、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人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以歧视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农村外来人口。虽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但还是难以满足城市的人才需求,不愿从事低层次工作,使得就业情形陷入尴尬境地。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素质不高,自我约束不够,违法犯罪事件也屡有发生,降低了周围环境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和包容。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将自身所在群体与城市居民区别开来,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存在感知认同感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工作的改善路径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渗透到农民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兼有整合与排斥的作用。社区管理模式破旧立新,以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改善社区相关工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管理中,“坚持‘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党政主导,各方参与’的原则,‘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社区管理的重心下移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层次,立足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把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相结合,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为主”,从而有效改善社区管理水平。应当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工作积极性,适当扩大其行政权力,使政府能更好地通过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为人民服务,把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落到实处。此外,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应调整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全力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展开各项工作。各社区管理主体只有进一步明确职能,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携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社区融入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扩大社区准入,构建社会公平的良好社会语境。在政策方面,目前的户籍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最大的制度阻碍,扩大社区准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制度障碍,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逐渐消除城乡居民社区的差别待遇,实现社会公平。在社区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服务,如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等;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如婚姻咨询、心理矫正、素质教育、法律援助等,以此密切城乡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社区工作者应加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交流,真正倾听他们的生活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扩大社区参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能力。居民社区参与是指“为社区所有成员创造机会,让更广泛的社会能够积极贡献与影响发展过程,平等的分享发展成果”。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突破自身局限性,加快城市居民对其接纳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有理想有抱负,渴望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得以实现。参与社区管理,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一定途径进入社区已有的组织单位,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单位、社区志愿服务单位等,吸收有文化、有纪律、有抱负的青年农民工为社区和社会服务,锻炼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他们的社区融入。第四,平衡社会福利,健全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社会福利系统是支撑社会认同的体系之一。人们承认“国家中心主义”,即政府为社会成员承担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供给责任。依靠社区进一步实现社会福利系统,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目前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社会福利再分配机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得国家为其提供的福利待遇,这些福利涉及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职业培训、子女教育、权益维护等各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扩大社区准入之后,可以依靠社区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子女义务教育、社区治安保障、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等,再加上社区图书馆、健身器材、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的公共享用,可以平衡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任重道远。这个进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变换,更是经济和心理层次的多重接纳。在社区管理工作改善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应不断突破自身的素质障碍,增长个人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区,加强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了解,维护自身权益,保障群体应得利益,以加快城市融入进程。

作者:黄赛燕 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1、老年高血压病

在社区管理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采用先基础治疗,后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我们这里应该注意的就是药物治疗。所以我们这里需要准备大量的药物,最主要的就是降压类药物: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这些药物往往能够救人一命。而且老年患者常常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能力的同时,不仅要看中药物的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有关禁忌。目前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的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部分患者都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家庭治疗虽然方便,但是很可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故而导致严重后果。老年高血压治疗误区之一:凭感觉服药,平时不测量具体血压,只是因为自我感觉来服用药物,在无状况时甚至不服用药物,一旦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就突然加大剂量。血压忽高忽低或上升下降过快,一样会有危险。仅凭感觉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2)治病心切而大量服药,可导致到大脑发生梗死等。

3)间断服药。不能持续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状况转好就以为完全治愈,而自行停药,一段时间过后,病情再现的时候又开始用药,导致血压变化波动较大、变动频繁,而且是机体产生耐药性,让继续治疗难度加大。

4)不听医嘱而乱用别人的药方或者相信一些偏方,不同的患者的药剂量是不同的,如果不对症用药,往往只会加剧病情恶化而起不到一丝治疗的效果。5)老年患者喜欢睡前用药,认为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殊不知,当人体处于熟睡状态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心血管、心脏等器官的工作效率会降低,血压会比白天降低20%,而又使用药物,使血压进一步降低,导致血压远低于白天,容易使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供能不足,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2、社区管理方法

根据社区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管理。制定出合理人性化的有效方案,可以按患者病情的严重性来加以分类,对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老人进行频繁长期的探查,回访,监控,对中度的高血压病的老人,周期性的进行检查,访问,对高血压病较轻的老人可以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体检。社区管理人员可对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制定健康计划,来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1)药物方面,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并进行药物的效果追踪,为老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药物,使老人少走弯路。现在有许多老人往往都是有病乱投医,去小诊所,找小偏方,吃了不对症的药物,耽误了病情,有的老人对自己的病懂得一知半解,如医生建议少吃盐,有的患高血压病的老人干脆不吃盐,这也是不对的,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绝对的杜绝,与医生的建议也是不相符合的。这时候,就需要社区管理的服务人员的用药指导

2)周期性的测量血压。这样可以随时掌控病人的血压变化,也可以建议患高血压的老人在家里配备测量血压的仪器,随时进行监控,对血压升高的患者进行病情加重的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对病情好转,血压得以控制并降低的患者,加以鼓励,并用更加积极的,更加适合现状的药物,进一步缓解病情。行为干预,在社区积极开展降压方法的探讨,对错误的方法给予及时的纠正,免费发放一些有关高血压方面的书籍,光盘,录像带等,在社区显眼的地方做有关积极应对高血压的板报,呼吁低盐生活,发给居民6克盐勺,时刻提醒居民健康饮食,戒烟戒酒戒赌,并教会社区高血压的老人避免那些不利健康的危险行为。

3)定时检查,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按时的去检查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指标,对出现异常的地方做出及时的处理,不可延误病情。

3、总结

关于老年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多叮嘱,尽量普及知识,尤其是要着重叮嘱患者的家人,按时服药、不乱服药、用药。如果学会了管理的方法、其实照顾老年高血压患者很简单。

作者:张玉清 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东工农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五篇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迅猛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当今社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局限:

(一)民间性受制,缺乏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其领导人大多数是由政府委派、任命的,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政府一方面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控制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权利,使政府能够应对非营利组织的过于强大而带来的隐患。非营利组织受到政府的行政性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社区管理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与社区居民相隔离,与社区管理相脱节。

(二)支出大于收入,筹资难度大

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非营利组织逐渐走向自治,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也不断的增强。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涉及科、教、文、卫等方面,服务项目齐全,种类繁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非营利组织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以及社会的募集筹资,基金会的援助等。非营利组织自治能力越强,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就越少。非营利组织过多的依赖政府,资金不足使之处于紧张的状态。由于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公益心不是很强,所以通过社会募捐集资获得的资金有限。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服务性、志愿性的性质,营利性收入甚微。非营利组织支出大和筹资难相互矛盾着、,成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一大阻碍。

(三)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的保护和制约

我国正处于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过渡时期。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在社区管理中不能有效的开展活动,受到了种种限制,诸如注册难,找不到归口部门等,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重重困难。有些非营利组织则是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打着非营利的旗号筹集资金,却不把资金用到社区管理服务中,产生管理腐败。有些非营利组织形同虚设,不管理,不服务,不监督,使社区管理活动以及服务性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有些非营利组织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忽视资金利用的成本及有效使用,没有达到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逐渐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自治

政府应放松过去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性控制,进行社区管理多元化,与非营利性组织、居委会、企业部门等通力合作,推动社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实现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平等友好合作关系。为了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建设,并确立其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威信力为非营利组织代言,增强社区居民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

(二)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自身建设

随着非营利组织的逐步壮大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需要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非营利组织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宣传社会公益事业,激发企业和公众的善心,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提高自身的可信度,与其他非营利组织或者营利组织合作,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非营利组织想要发展壮大,需要完善自身建设。一方面提高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有专业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规范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民主的决策方式,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化,避免贪污腐败发生。

(三)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力度,使公民能够深入了解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中来。推进非营利组织建设,需要培养专业的社会志愿者,一方面对在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调动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是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同时应该建立良好工作坏境,为招贤纳士做准备。

三、总结

非营利组织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够弥补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管理中的不足,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繁荣与发展。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中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培养,以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为其今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石花亭 余义霞 孙林虎 单位:黄淮学院

第六篇

一、社区发展在澳大利亚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归属感功能。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特别重视外来移民的归属感培养。多数社区或者以种族、或者以宗教为中心,开展社区服务可以帮助非英语背景的移民尽快适应环境,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进入主流社会。

2.纠正功能。社区提供的大量体育和文化设施,吸引青年人从事各类文体活动,能有效降低社区犯罪率。而对于轻微犯罪者,社区通过社区服务令、家庭拘留、定期拘留等形式,令其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在实现刑罚的同时,使犯罪者快速健康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中。据报导,澳大利亚社区矫正罪犯再犯罪率仅15%左右。

二、澳大利亚社区管理特点及借鉴意义

1.市场导向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近20年来,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澳大利亚历届政府仍坚持围绕“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治理改革,将大量公共服务改由市场指导的私营机构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这一管理理念,除小部分服务仍由政府出资运营外,大多数社区服务如邮政、垃圾处理、就业培训、托儿中心等则通过合同外包形式转给各类私人企业。政府依然对该领域服务负有责任,但依据合同规定实行目标监督并为私人生产提供资金,由私人部门根据合同提供公共服务,以求效益最大、费用最低和创造就业。

2.发达的志愿者服务体系。除私人企业外,在社区福利、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方面,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地政府非常善于使用志愿服务,在节省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通过法律规范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使志愿服务成为与社区每个人安全和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志愿者不再是与社区管理活动相对立的局外人。比如,墨尔本市的北墨尔本区,其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只有110人,却有5500名志愿者常年参与社区管理工作。学校所在社区也经常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如面向国际学生的帮扶活动,帮助国际学生寻找住地、办理医疗保险、银行服务等,使其尽快适应当地生活。

3.以社区为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以墨尔本市郊区为例,不同社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别较小,充分体现了通过提供均衡的政府公共服务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管理理念。具体为:设施分布均衡,再小的社区也会有基本的托儿中心、医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均衡,政府服务外包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愿意进入偏远社区,居民享受的基本社区服务质量不会因地理位置而显著降低;价格均衡,对于部分有偿服务,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监督职能,有效避免了价格在地区间的波动。

4.专业、人性化的社区管理。人性化体现在以人为本。澳大利亚的法律不仅总类多,而且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房子修缮、宠物豢养到行车安全都有详细规定,且管理细致入微。如果业主养有各种宠物,社区会定时派志愿者查看宠物情况,对照看不周、弃养等行为会予以纠正、处罚。

5.注重全面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社区管理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社区发展规划注重本地区与邻近社区,本地与上级辖区的协调,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居民普遍的社区意识,鼓励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发展的各项决策,扶持社区不断健康发展。

三、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促进和谐广西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广西社区发展也步入快车道。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广西社区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起步较晚,发展快速;二是缺少必要的政策指导和扶持;三是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供服务,行政化倾向突出;四是社区建设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根据职权分头参与,社区建设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合;五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发展的渠道少,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社区(街道)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位,既是发展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也是宣扬党的政策,改善干群关系,减少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沿。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广西社区管理和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是构建设广西和谐社区的相关建议措施:

1.健全社区管理制度。厘清基层政府、社区委员会、社区建设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三者关系,改变目前社区多头管理却无人承担责任的现状。由社区委员会统一管理社区发展,突出其居民自治性质和社区管理职能,压缩机构设置,减少行政色彩;强化基层政府的监督、引导职能和出资人角色,转变现行的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

2.探索社区建设新模式。应根据社区的服务不同类型和特点,借鉴近年来广西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有益经验,摸索社区服务建设新模式。对新建设施,由社区委员会根据需求提出申请,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统一规划和拨付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并组织实施;对已有设施拟并入社区管理的,由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业评估和认定,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改制,按统一标准安置人员,避免遗留问题影响社区和谐稳定。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项目多,管理部门多,分门别类,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由社区委员会统一运营既不现实也容易出问题。私营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可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可首先选择条件成熟、群众密切关注、布局分散、社会热点、行业考核标准较为完善的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力量开放,待条件成熟再全面铺开;通过降低准入门槛,采取投标、合同外包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其向边远社区投资,能达到改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4.强化社区的纠正功能。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实现人口数据在社区层面的有效共享,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创新社区人口管理模式,在保障居民和外来租户平等享有社区基本服务的同时,推动地区性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吸引人口向中小城镇迁移,加快我区城镇化发展;加快文体设施建设,鼓励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从事健康的文体活动,减少犯罪滋生。

5.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维稳机制。充分发挥社区衔接居民与基层政府的窗口作用,使社区成为及时了解民生、反映民生、解决民生的重要平台。研究推动社区一级的重大政策听证制度,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谋求共识,避免新的不稳定因素滋生;加强社区基层党建和法治宣传,将基层党建与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突出对青少年、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与照顾,努力在社区营造团结、关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加大社区信息收集与整理,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社区涉稳事件信息预报与防控能力。

6.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尽快出台规范志愿者管理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于运营周期长、收不抵支、成效难以衡量的社区服务如社会救助、老年中心等,鼓励和引导公益性、专业化的志愿者组织踊跃参与,提高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比例,通过自我服务,改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努力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将其服务经历列入社会实践记录,提高青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7.研究资金扶持新办法。社区建设应坚持政府为主,非营利性组织、公益部门、个人捐赠为辅的投入模式。在运营上,可借鉴澳大利亚做法,鼓励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在运营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缓解基层政府资金压力。同时,结合广西区情,研究广西、市、县(城区)政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配套比例;对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区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积极研究房产税等新税种的使用途径等。

作者:张莉莉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七篇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这三者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妥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对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三者的关系并那么和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的健康发展。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他们三者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首先社区居委会在这三者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类似与行政机关,并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此同时,随着社区的发展,物业公司以及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三者也面临这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1.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

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社区居委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定位。首先应明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范围、职能分工、职责权限,进而构建有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使其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实现其合力,进而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是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同时妥善处理社区居委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就居委会的工作范围、权限、工作方式、政府对居委会的支持力度方式等予以规定,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2.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该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上文讲到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也是要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实现上述目标。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对于实现目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下社区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人员偏老龄化,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引入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建设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同时有利于各类服务的组织和开展,有助于文化互动、医疗卫生活动等的开展。进而充分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对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完善,不仅可以发挥充分发挥服务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应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理想的状态则是形成以社区地域为依托,居民、社区、社会、市场、政府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

3.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工作人员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居民是起决定作用的,而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作为主人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却非常低,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对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是居民对社区重大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处理方法。首先,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宣传或者开报告会的形式,是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各项事务都有整体的了解,对于居委会提供的各项服务有所了解,使得居民能够意识到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找到居委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再次,对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选人,可以有社区居民自己选举,对候选人的条件进行筛选和决定,这更有利于今后工作人员在社区中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中国当下社区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尽管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制度在会不断发展。依托社区的城市发展也将进入新的一页。

作者:黄晔 单位:吉林四平铁东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第八篇

一、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服务总体而言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一)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机制行政化

现阶段,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合作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社区公共服务和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考量使得基层政府依然趋于全能型管理,边界不清、职能过多泛化,造成了政府管理压力过大,也严重侵蚀了基层群众自治的空间,居民自治组织日益行政化,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居民自治功能。而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和运作门槛设置过高、发育迟缓,其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服务、互助服务能力受限。以上种种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下,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些政府部门对社区服务往往搞“一刀切”的供给模式,带有很强的行政性、主观性,造成一些服务设施的闲置和浪费,社区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

(二)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高低与资金保障多少成正比,但是社区建设资金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资金来源不稳定。2007年,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6亿元,用于发展社区服务设施,才第一次实现了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的构想。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进一步导致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弱化的另一原因。上级政府财政汲取力度过大,基层政府的财力薄弱,事权负担过重,导致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三)城乡分化及不平衡

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服务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当前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还不能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城乡在社区服务上的差距日益扩大,既有“质”的差别,也有“量”的不均等。当前,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中最缺的是资金。国家还没有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缺乏总体规划,直到2004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一般采用政府拨点儿、社会捐点儿、自己筹点儿相结合的多方筹措方式。而对于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地区来说,自筹难度相当大。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50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平均到60万个行政村,每个村不足20万元。另一个紧迫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近年来,许多地方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村庄“空心化”明显,农村社区干部后继乏人,从现任农村社区干部构成状况看,多是一些有权威的老人或退休老干部等,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村社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匮乏,难以有效引领农民致富。

二、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各级政府要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推进“重心下移”至城乡社区,加快形成“人往下边走、劲往下边使、钱在下边花、事在下边办”的工作格局。

(一)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推动城乡社区自治

要合理划分基层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的权限,关键仍然是政府自我改革。现阶段,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相对滞后,所以应强化国家政权扩张与基层民主发展同步进行,着力培育“强政府、大社会”。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权力在政府内部分配,实行行政性分权改革。社会管理重在基层,在现有行政体制框架下,在深度整合县/区级管理机构的同时,改革的重点是权力和事务向基层“下沉”,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下移,做实街道/乡镇层面,适当扩大街道和乡镇的权限与职能,实现基层管理的扁平化,促进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另一方面,政府要进行社会性分权改革,通过行政权力在政府外部分配,授权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包括社区事务的决策权、社区财务自治权、社区工作者选聘权、日常工作管理权、摊派事项拒绝权、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监督权等。并通过“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限制区街事务下沉,采取“费随事转、权随责走”,避免发生居委会承担大量的事务和无限的责任,而没有或只有很有限的经费和权力的现象,恢复社区自治的基本属性。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街道、居委会的职能定位是关键。近年来,不少城区已悄悄地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来化解居委会负担过重的倾向,如“居站分设”、建立“街道级社区”等,并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当然,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管辖范围差异性较大,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也很难统一规范,所以,无论选择何种模式,都要牢记“适应社区的稳定与发展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在界定基层政府职能和边界,规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承接政府管理和服务事项的前提下,推进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归位,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职能。

2.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其协同功能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其溢出的功能需要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在社区建设中,居委会或村委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利益诉求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其对社区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高,居委会或村委会输出的服务在社区繁杂的需求面前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方面也存在滞后性。因此,必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促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的多元化,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同时拓宽居民或村民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利益的渠道。所以,各地应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组织,拓展各种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功能。

(二)转变职能,提升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要转变职能,重新界定政府管理边界,纠正政府管理职责的泛化与缺位同时并存的现象。基层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弱化经济职能,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也就是将政府资源转移到推进社会管理和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要有效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资源,推进“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建立区(县)、街(乡)、社区三级服务机构,搭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载体。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管理与服务经费首先应来源于财政收入。上级政府要切实加大专项投入,将具体事务下移给基层政府和居民自治组织同时,配套下拨办事经费,确保具体事务和经费的双重转移,不断改善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条件。

(三)建立多样化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社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应该是社区居民群众集体选择的结果。作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基层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的居民群众沟通协商机制,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需求调查,居民听证会、居民论坛、网络征询、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形式吸纳居民意见,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考核,以居民满意度作为社区服务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使居民可以表达其对公共服务的真实偏好和自主选择,消除公共服务强制供应现象,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与此同时,政府要分类指导,促进社区服务机制多样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采用行政机制,增强政府保障能力。对非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要创造条件,规范和提倡各类志愿服务,积极发挥志愿者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中的带动作用。

(四)着力提高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当务之急是破解农村社区建设中资金短缺、人才紧迫的难题,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农村社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储备,确保农村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有人干、有钱办。现阶段,“公共财政的阳光”尚无力“覆盖农村大地”,村集体的配套资金以及农村“一事一议”自筹资金直接决定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但是,如果公共服务过多地转移给农民集体和农民承担,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能产生新的村级债务,更容易演变为后税费时代农民负担的新形式。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村社区构建以财政供给为主,村庄集体、企业和新农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个人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资金供给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和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必然要求。要积极整合农村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依据不同社区居民群众的优势服务需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使农村社区获得相对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城郊村和已经集镇化的村落,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保障服务、社区平安服务和社区文化服务,而在其它农村社区,群众更多关心的是“怎么致富”、“多挣钱”,因此要优先提供农民科技信息服务、信贷服务等,实现社区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尽快指导农村社区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会福利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图书室、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类型服务组织,搭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平台。

作者:战晓华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第九篇

1、社区管理

1.1心理护理

1.1.1尊重老人,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与老年人多沟通,用真切的话语打动老人,使之感到亲和力,对患者要宽容理解,避免使老年人情绪低落,使其心理上产生落差。

1.1.2密切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在社区工作中,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交流环境,使其有家一样的感觉,张贴老年人生活中需注意的事情及温馨提示。

1.2老年人日常生活指导

①老年人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以22~24℃为宜,湿度40%~60%;②室内陈设不要太多,以免碰伤行动不便的老人;③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卫生,做好皮肤、头发的清洁、保养;④注意休息,使身体各部位放松,改变体位时,要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和跌倒的发生,看书、看报时间不宜太长;⑤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睡眠时间比青少年少,应提倡早睡早起,养成午睡习惯。老年人固执,遇事反复考虑,影响睡眠,向老年人宣传适当锻炼可促进睡眠质量,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来帮助睡眠。

1.3老年人安全用药指导

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液pH增高,使药物在胃中吸收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长,药物吸收延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推迟。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减弱。有些老年人因缺乏医药知识,盲目自听信广告,服用滋补药、保健品、维生素等。在社区工作中,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根据疾病的发作来确定最佳服药时间,既要考虑老年人作息时间,又要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老人用药要有明确适应证,选用兼顾治疗作用的药物,减少和控制服用保健品、滋补药。要剂量个体化,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失眠、疼痛时,鼓励老年人采用其他措施缓解症状,尽量先使用非药物措施来解决问题,告诉老人不要听信传言,随意购药服用。同时,对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传,以便督促老人正确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

2、健康教育

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老年易患疾病的知识,利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老人改掉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2.1饮食指导

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食欲下降。饮食要清淡,食物要多样化,多吃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荤素粗细搭配,避免便秘发生;少吃甜食、高脂、高热量食品,三餐要合理,进食不可太饱。

2.2运动指导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理适量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散步、太极、练剑、慢跑、园艺、交谊舞等;不适合的有快跑、踢足球、登山等项目。选择适当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时选择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注意气候变化,夏天防暑,冬天防感冒、摔跤。每天运动1~2次,每次30min左右,总量不要超过2h,饭后不宜立刻运动。运动后全身微微出汗,感觉轻松为宜,如果运动后头晕、胸闷、心悸,说明运动过量,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如有心律失常、心绞痛、气喘,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不可大意延误。患病的老年人必须有人帮助进行活动,以维持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对于不愿意活动的老人,要耐心解释活动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3健康生活方式

2.3.1禁烟吸烟有害健康,鼓励社区老人尽可能不吸烟,戒烟越早越好。

2.3.2限酒适量饮酒有利健康,可增进食欲,有助睡眠,消除疲劳。但不可过量,每日不超过25g。

2.3.3少盐食盐过多易引起高血压,每人每天食盐6g以下。

2.3.4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3、体会

在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中,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要尊重老人,加强沟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培养交往能力,举止端庄大方,服务热情细致,增加老人的信任感;耐心讲解问题,帮助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在工作中融入亲情,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失落感,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参加一些有益活动,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提高社区护理能力和水平,减轻老年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减少医患纠纷因素,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使一些保健运动能在社区老年居民中开展。通过对老年人的社区护理,使之意识预防胜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因不良嗜好引发的病痛,使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同时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社区居民各个层面的护理需求。

作者:杜玉娟 单位:山西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篇

1、桂苑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桂苑社区在建立初始,与其他拆迁小区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讲卫生、乱停放车辆、占用楼道、声音嘈杂、不服管理等,同时由于是老城区,也存在着社区公共设施缺乏、绿化不到位、下水道堵塞、房屋失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桂苑社区居委会以“人本”与“和谐”为工作理念,时刻以“为民服务”为宗旨,设立了“亚萍一家人工作室”,听取民意与民声;设置“老娘舅”专门解决居民纠纷;通过宣传橱窗、简报、社区博客、手机短信、微博等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老年电视大学、青少年暑期教育、“中草药兴趣小组”等;同时还扩建了社区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社区学校等一些列活动场地,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文化与发展需要,促进了居民的交流与融合。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体现居民的利益,桂苑社区采用了“居民参与型的”管理模式,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实行“公推直选”,居委会换届选举实行“自荐直选”,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大会、居民座谈会等形式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等社区问题,充分彰显了居民的权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桂苑社区逐渐走出了拆迁小区的困境,并取得了丰厚的成就,先后获得了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示范居委会”等一系列荣誉。因此,桂苑社区的这些社区管理方法对于建立之初的拆迁安置小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然而,随着社区的深入发展,桂苑社区的管理模式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桂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行政化倾向。

虽然桂苑社区在社区事务管理中尽可能地体现民意,贴近居民的需求,但由于我国体制上的问题,政府的职能没有完全转变或者相关政府官员的认识不清等原因,在社区事务中还是表现出了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运用于处理行政事务上,极大地影响了社区自我事务的管理。据了解,桂苑社区居委会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用于各种政府的行政事务、会议和上级检查等,而且在开展社区活动时,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如对活动形式及流程的严格限制,使得活动过于单调、呆板,抑制了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2物业问题凸显。

合并前的桂苑社区属经济适用房小区,物业管理费定价很低,每月物业管理费12元,原由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管理小区,在2004年因亏损严重而退出管理。此后,业主代表大会选择了由街道下属的烟雨物业公司接管,但实际由居委会直接参与物业管理。多年来,由于社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上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桂苑社区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社区的房屋老旧、质量较差、资金及维修人员缺乏、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物业投诉与纠纷不断;而另一方面,仍存在着部分恶意拖欠物业费的人群,影响了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居委会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在处理物业投诉、纠纷、维修等工作上,分散了时间与精力,加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影响了其他社区活动的开展。

2.3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主要是年轻人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国家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投身于社区事务,社区工作人员逐渐年轻化,在为社区管理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他们的服务意识不强、流动性过大,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桂苑社区居委会目前有9名工作人员,其中80后有4人,基本上占了一半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以社区为跳板,逢考必考,许多都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而留下来的也每年都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另一方面,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认识不清、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社区工作者待遇相对较低等因素,也是造成流动大的主要原因。

2.4社工的专业水平没有发挥作用。

从国外社区发展来看,社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嘉兴,近几年也在提倡社工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南湖区持证社工有243人,其中部级(助理)社工师138名,嘉兴市级(助理)社工师、社工员105名,社区社会工作室及民办社工机构39个,可见利用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嘉兴的社工大多数是出于加薪、职务提升需求的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考证获得,她们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的实务经验,同时在社区中也只能作为一般的行政人员存在,这些行政职务给予她们的负担极大削弱了社区服务的水平,不利于专业技能即“助人自助”的服务技能的发挥。

2.5资金缺乏。

资金一直是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社区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财政拨款,然而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社区服务的多样性等特点,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的需要。虽然桂苑社区积极利用企业赞助等方式获得活动资金,但从总体来看,资金仍旧不能满足社区的需求。

3、对拆迁安置小区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以居民参与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政府应当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政府应以公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其关键在于政府要放权,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将原本属于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自治权还给居民,真正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推动社区自治,这是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应当引入多个管理主体,在以居民参与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居民互动的管理与治理模式,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有偿服务与社区互助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例如,嘉兴市在2012年6月底前,在全市所有城乡社区完成了网格化管理,按照规定,全部社区将被划分为三级网格,第一级网格为社区,第二级为居民小组,第三级网格为楼院,从而加强了社区与居民的联系,为居民参与构建了直接平台。但在实际运用中,网格化管理的优势还没有凸显,其关键在于空有形式,而居民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因此,应该从居民需求出发,采取各类有利措施提升居民的参与度,比如,针对拆迁小区房屋出租多、管理难的特点,可以利用网格化管理,建立“出租屋房产超市”,以社区为平台,通过为居民、租户提供出租、求租服务,实现对出租房屋以及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这项措施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3.2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承担物业管理工作。

从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基本职责来看,两者在进行物业管理时各有侧重点,物业工作只是居委会众多社区工作的一部分,而物业公司则具有技术专长、设备条件和经济实力等优势,更加适合进行具体的物业管理工作,因此,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监督的关系,而不应当由居委会去承担原本属于物业公司的工作。桂苑社区由于其拆迁安置房老旧、质量差、物业费低等问题,在无法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而转而选择街道下属的物业公司的方法是可取的,这在嘉兴的许多拆迁小区中都有采用,但关键是,物业工作的重心应当落在物业公司上,而不是由居委会无偿承担,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资金补贴与政策支持。从阳光社区在物业管理上的成功经验来看,一方面是摆正了物业公司与居委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物业公司引入市场化的经营方法,承办相关社区服务的方法来获得周转资金。同时,对于恶意拖欠物业费的居民,可以建立信用账户,利用网络化技术,与银行贷款信用以及工作诚信制度相联系,甚至可以使之进入个人档案。

3.3选用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逐步提高其待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社区人员的任用上应当选用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这些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加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与社区服务意识,他们对社区管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较强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社区工作者的流动性。目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与嘉兴市多个社区合作,协助处理相关社区事务,极大提升了专业技能,从而为社区管理提供了功底深厚、技能扎实的科班人才。另外,应当逐步加大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内部资金在获得居民代表大会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贴。

3.4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服务技能。

从社工的本质来看,社工是从事“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服务是其根本的特性,因此应当与行政工作相区分。从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来看,他们是利用“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社工机构的招投标,在社区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深圳模式)或在街道设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模式),派驻社工入驻的方式来为居民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在活动开展上都是独立于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的,充分强调了其服务的特性,与行政工作进行了明确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也更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不管是采用哪种社区管理模式,关键还在于要将行政与服务职能分离,凸显社工的专业服务技能,真正给予其发挥作用的舞台,才能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3.5进一步扩大社区的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仍旧应当加大社区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市场化原则,费随事转,提倡多元化的筹集方式:①采用有偿服务与社区互助相结合,寻求社区内外企业的共建、承办,并多方寻求企业赞助;②挖掘公益性服务中的微利项目,以文养文,以体养体;③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捐款和志愿者服务;④推广社区招商引资活动,获取资金收益;⑤开发社区的经营性项目,获取经营性收入。从社区发展来看,要解决资金难题,开发社区的经营性项目,从中获得经营性收入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目前嘉兴经济开发区下属的22个社区自去年3月份起就陆续拿到了嘉兴经济开发区下拨的经济发展资金,用于购买优质资产和有资源性收益的投入,这是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建立社区经济发展资金,作为社区扩大经营性收入的资本金,社区居委会享有收益权。据了解,全区4个街道22个社区,共筹措社区经济发展资金1.32亿元。目前,4个街道已使用发展资金近1亿元,普遍用于购买店铺、菜场等资产。据统计,已出租部分资产年租金收益达370万元,资产出租率已达80%左右,收益率近6%。这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以经营性收入为辅的社区居委会收入来源结构,有利于增强社区居委会经济保障能力,不仅保障了活动经费的来源,还可以补贴物业经费,保证物业管理的正常进行。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管理时,一方面可参照桂苑社区的管理经验,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居民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可采用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选用专业的社区工作人才、拓展筹资渠道等方式来解决现实难题;同时,还需要结合社区的需求与地方特色,才能真正将社区管理落到实处。当然,社区管理工作还需要依靠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政府应当进一步转变职能,推动社区自治的实现。

作者:张妍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与旅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