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校创业教育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研究为切入点,从构建创业动力机制、健全创业引导机制、强化创业协同机制、完善创业评价机制四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系统化、科学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动力机制;引导机制;协同机制;创业评价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培育基本道德遵循的思想武器。高校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然要求。为了使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进一步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需建立健全相关融入机制,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构建创业动力机制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的价值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达成怎样的教育目标是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关键所在。树立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理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认知。在创业教育中,高校要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理念下对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力求达到高水平创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效果。追求“创业理想、创业热情、创业品德和创业情怀共同提升”的教育目标。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依托,培育大学生创业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使大学生懂得家国情怀的使命感和彰显个人创业修养的认同感,从集体本位出发,摆正正确的创业义利观。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大学生所学,在专业学习中逐渐渗透创业先进人物事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满足大学生创业诉求为核心的内驱机制

在尊重大学生创业兴趣及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以满足大学生创业诉求为抓手,注重回应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促进个人成长成才,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其一,强化创业教育课程的供给思维,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需要。着重厘清创业课程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高校创业课程应以大学生关注的创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提升教学供给质量,促进知识传递和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二,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找寻教学方式方法的新路径。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创业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体现时代性,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部分要具有层次性、逻辑性,使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满足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与自豪感。此外,教师要注重运用时代语言,找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情感魅力的话语中满足创业发展诉求。

(三)以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外推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外推机制指通过高校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规范大学生创业行为,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更好地进行创业。部分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悖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应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规范与引导。首先,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创业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中,适当地将核心价值观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素质测评中,充分彰显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内在吸引力与引导力。在此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消极、应付的态度时应及时教育、批评与指正。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融入到教风学风中。坚持以法约束、以德育人相结合,使高校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增强教育引导力。最后,要注重学生反馈。通过问卷、意见薄等形式对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收集与分析,采纳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修改工作制度,使其满足大学生合理需求,确保创业教育的有序进行。

二、健全创业引导机制

(一)以正确舆论为导向的宣传机制

“报纸的传播意义是新闻舆论效用的代表性体现。”[2]新时代提高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与影响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举措。首先,高校要加强党委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风向标。高校学报校刊、广播电台要加强基于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以大学生创业兴趣、关注的创业热点问题为抓手,以创业主题宣传、创业典型示范、错误创业观纠正等具体形式的开展,不断增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其次,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建设。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推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舆论作品;成立“创业教育宣讲团”,以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融入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时代定位等形式,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以网络阵地建设为平台的导向机制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创业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微博、微信等主流媒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首先要夯实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弘扬创业教育主旋律、传播创业教育正能量为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载体,坚持“四个自信”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业氛围。其次,加强网络创业教育法制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创业教育空间。及时回应大学生通过网络所呈现出来的创业需求,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解答,对网络上散播的创业教育不实言论、虚假创业信息等问题,应批评引导、依法管治,为促进大学生认同提供平台。最后,规范网络创业舆论导向,打造网络创业文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弘扬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正能量、拉近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让支持创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选树和推广创业典型的示范机制

树榜样、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引领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创业典型。先进的创业典型是时代的先锋、大学生的楷模,以创业楷模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先进创业典型的选择要贴合大学生现实生活,使大学生感到可信、可学、可敬。高校宣传部门集中力量进行宣传,紧抓创业典型身上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闪光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创业典型。高校选树的创业典型必须保持良好的德行修养,能够言行统一、以身作则,符合“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创业精神,以其模范形象做好大学生的表率,使大学生感受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普通创业者就在身边,不断激励大学生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真正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说服力。

三、强化创业协同机制

(一)宏观架构上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心理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组织架构。首先,政府需把方向、促公平。重视以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激发创业教育活力,引导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将以往的“指令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以多主体分工合作形成创业教育合力。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企业、社会组织、心理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为载体,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三者间的新型关系。积极发挥企业在制定人才标准、创业技能大赛、提供政策建议方面的优势,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深化企业、心理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协作育人机制,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着重发挥社会对高校办学方向、育人效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监督与反馈。最后,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协同体系的建设。从横向上,加强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打造创业教育协作共同体;从纵向上,加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院校的联系与衔接,不断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能力与水平。

(二)微观架构上优化校企合作双制双赢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发展轨迹。从以往纯粹的“供给—需求”单项模式向“供给—需求—供给”的环绕运行模式转变,从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走向追求内容与效果。新时代加强校企合作双制双赢需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由校企层面、地方层面向国际化合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要紧密对接国际化企业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走出去”。通过留学生输送、与国际化企业合作办学等形式将“中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深度融合,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实现高校与国际化企业合作常态化。其二,由制度层面向文化价值观层面的不断延展。由系统、可固化的法规政策层面向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层面不断深入,坚定创业文化自信,是校企合作的最终诉求。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正在由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不断推进。最后,从单项合作向系统化合作转变。校企合作需从最初的共同招生、组建实训基地向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实习管理、创业教学评价反馈、创业咨询辅导、科研能力开发“八位一体”协同育人转变。

四、完善创业评价机制

(一)建构多元化评价主体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主体通常集中在上级管理部门,企业、大学生等相关主体参与程度不足,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评估。针对此问题,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格局。首先,明确评价主体范围。依据当前情况,创业教育的主体可以拟定为上级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大学生主体、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更加复杂化,需坚持“平等、公正”原则,根据不同主体的现实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的评价方式。其次,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结果进行整合。由于不同评价主体的立场不同,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认知会产生很大差别,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创业教育形成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对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科学整合。最后,注重把握评价体系的时效性。围绕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创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创业意识变化,“把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意识,将核心价值观蕴含的行为价值准则落实到大学生具体创业实践中。”[3]同时跟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建立上级管理部门、社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内外部支持体系,予以对大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关注。

(二)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

当前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评价过于看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评价体系建设存在“一刀切”的现象。需深刻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利意识,厚植浓厚家国情怀,强化大学生的创业主体价值。坚持“以生为本”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应定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注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建立“定性—定量—定性”的评价规程,评价指标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可操作性,坚持“评价—复评价”的模式,结合各高校在创业教育资源、水平方面的显著差异,通过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情。最后,评价体系的建构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重过程与重结果结合起来。大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知识储备、创业素养都是动态变化的,要引导大学生摆正义利观,平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围绕大学生创业实践表现,根据大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将创业教育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反映真实的质量评价水平。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冯留建,王雯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3):181-189.

[3]张天华,田慧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机理与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63-69.

作者:张天华 张国威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