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与网络执政能力提升

社会管理创新与网络执政能力提升

摘要:社会管理与执政能力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当前这个网络信息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创新社会管理,以提升网络执政能力。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并对网络执政能力提升进行了思考,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网络执政能力;提升

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普及的现在,一些网络互动产品也进行了多次升级,而网络除了是党与政府掌握民意、科学决策的主要途径外,更是作为社会大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利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网络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由此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这一要求下,也充分证明了以网络实现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成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突破口。

1网络执政能力

从2008年至今,中央部分领导同志已经实现了通过网络的方式与民众交流,由此体现出党中央对于互联网的关注。不仅是中央部门,其他各级政府部门也深入进行了互联网创新,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经实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网络问政、政府微博等现代化的工作模式,对社会管理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以互联网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件新生事物,由此也可以预见今后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会使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更加深入结合,并且衍生出一些新的事物,使其更加规范、系统。以上几种创新模式尽管在形式上不统一,然而其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根据互联网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本身所具备的平等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一个由党委负责领导、社会合作,大众积极参与的全新格局。为了使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更加系统地表现出来,以上几种模式也可以被称作网络执政新模式。

2网络执政模式不足与价值体现

国家在相关会议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大众参与和社会合作的全新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中央再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朝着改革的方向迈出了自己坚定的步伐,然而改革本身非常繁琐且艰巨,具体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社会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存在困难,个别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矛盾的处理缺乏经验[2];二是干部监督制约制度有待完善,社会管理权力遭到滥用,导致干群矛盾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影响;三是在引导社会大众有秩序地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无法保证公民的监督权以及利益表达权等合法权益;四是第三方组织的发展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全方位社会管理机制,社会自治力有待提升,社会力量无法实现协同联动,导致社会共同治理存在不足。基于以上几点问题,在改革稳定均衡决策的背景下,通过网络执政的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力度的加强,能够在原有制度改革缓慢的局面下,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对缺乏合理性的社会话语权部门进行优化,通过全新的利益表达机制将社会风险释放出来,为致力于解决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全新的动力机制。在以上问题的影响下,网络执政模式也体现出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如下:

2.1全新的利益表达途径实现了社会风险的完全释放

建立一个全新的利益表达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互联网可以将现行制度化渠道中存在的现实性障碍进行消除,从而优化民众无法表达个体利益的情况,实现了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也极大地避免了参与期间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与无序性,真正体现了人民大众利益表达的理性化,使社会管理与公共利益相符合,将社会风险完全释放出来,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2通过网络监督贡献全新的动力体系

网络监督本身具有快速、便捷等优势,这些优势对于常规性民主监督制度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补充内容,可以为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的社会管理问题贡献一些全新的动力机制[3]。一方面可以将原有的领导干部唯上的传统局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则可以加快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规范政府行为。

2.3用小的成本与手段带领社会大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中央曾经提出关于公民参与政治的观念,然而当前的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社会大众无法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所以,充分利用网络执政模式,既可以保证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框架,降低改革的成本与风险,也可以在互联网社会管理创新框架的基础上,汇集民智、民情、民意,将社会中的多股力量进行整合,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加快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3社会管理创新与网络执政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3.1打破传统思想的限制,推行网络开放与民主

社会管理实质即政府、社会、民众三者的关系,互联网本身体现了透明的特点,通过这种透明的媒介生态将现行社会关系进行了改变、创新,构建了体现中心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社会结构,这也成为现如今社会和谐发展的评判标志。政府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官民互动,将网民对于社会管理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也对政府管理的观念、思路、行为以及生态进行影响,实现了传统、单调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其更加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4]。互联网的推行,也在政府和大众之间形成了官民互助与协作的联系。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广纳民意,了解民情,以此构建一个极具特色的互联网问政模式。在该模式的影响下,一些省级地方政协和人大机构,也以“区域+机构简称+中国”的方式开通了纯中文的域名,将以往群众上网门槛降低,并且为网民参与网络议政提供了渠道。一些党委、政府将网民留言工作视为当下党与群众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社会大众反映的问题,为其设置了体现科学性的网络问政议题,全面贯彻落实从上至下的网络问政指导模式,并且广获好评,全面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3.2优化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实现网络社会管理媒介理政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出现,替代了信息垄断的理政模式,使信息评判从理想变为现实,更加体现了现代化政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政府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网络媒介,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在这一环境下也形成了以信息透明为前提的公众舆论监督场域。舆论场的推行也证明了网络舆论对于现代化社会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网络舆论本身所具有的逆反性特点,也对主流意识形态与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网络舆论引导主要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水平以及官员网络执政的专业素养进行考验。由于网络舆论和现在社会结构分化转型、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的改变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政府为了能够从中掌握民众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运用,了解社会大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构建一个社区模式的网络舆情体系,掌握舆情动态并判断其趋势,预估舆情可能导致的影响,以强化网络主流舆论的方式引导社会民情。

3.3革新连接大众媒介,建立网络执政能力提升的平台

基于信息网络发展的环境下,采取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是党委以及政府部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创新。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普及的基础上,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党、政府连接群众的一条关键纽带,这一观念的提出也肯定了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通过网络这种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衡量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使公务人员都能够在网络的引导下与群众进行对话。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则要具备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可以透过网络信息观察表层现象,深入体会其中蕴藏的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次的内在原因,以实现各个阶层社会利益群体观念的表达、研判能力的提升。网络问政的运用,真正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全新的执政观念,加强了政府部门的民生观念。互联网的运用,真正突破了地域和组织的界限,将党和政府、人民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传统的执政方式进行了正面的补充,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遍,将政治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变,对党员干部的执政思维与工作形式提出了考验,也推动了执政范式的创新,加快实现了党执政能力与互联网的融合,通过一些全新的交流工具实现了和网络生产力的融合,满足了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生产力的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网络执政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出一些全新的问政方式,真正连接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群众想法,解决社会大众疑难,真正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以群众利益为先、高效的政府,从而真正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立人.提升政务微博质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6(1):127-131.

[2]尹俊.政府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社会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19(1):76-80.

[3]贾耀忠,闫坤.网络时代基层党组织执政方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83-85+103.

[4]江胜尧.论网络揭腐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电子政务,2013(6):87-92.

作者:欧淑斌 单位:中共宁德市蕉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