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浅议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浅议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形式的媒体以强势姿态进入高校校园,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防控与治理体系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如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已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抓手。因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当前高校舆情的构成以及其危机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与治理体系的新发展思路,希望以此推进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与治理进程,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与创新活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自媒体;引导与治理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分析

网络舆情从名词概念上解释是指互联网媒体用户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公共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等。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以不同的观点作为研究方向和视角进行界定,可以有多种答案。但笔者认为,其主体对象应为全体在校师生。高校的主体构成即为“师与生”,那么作为一个共同体,同为网络运用的主力军,既是网络舆情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辐射的接受者。因此,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网络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以积极理性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工作心态引导师生进行网络互动,形成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校网络舆情客体。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具有复杂性、碎片性、多样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多元的群体,其通过网络所表达的言论内容复杂、丰富,既涵盖了重大的时事政治、法制改革重大事件、明星娱乐新闻等,同时也包含了重要的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学管理等问题,尤其是涉及我们校园生活、学生的权益、学校的大事等。

(三)高校网络舆情介体。网络舆情介体即载体。当今各高等院校广泛活跃在众多媒体平台,这个媒体圈即成了网络舆情的新兴载体。面对我国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碎片化的信息,舆情主体和意见的集聚,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意见和倾向,导致了大规模的网络社会舆情危机的爆发和产生。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改变着我国网络舆情的形式和生态,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和把握网络舆情新的特征,提高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和引导的能力,借助自媒体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让它进一步成为我们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文化的窗口和重要阵地。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战略阵地,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与挑战,是高校舆情危机频发的现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

(一)对舆情的预测研判存在缺失。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依然为课堂,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自新媒体时代到来,高校教师虽然意识到高校思政工作需因时而变,并逐渐意识到网络舆情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匮乏,在工作实际中仍有诸多漏洞,从而丧失了管理的先机与主动权。其次,高校在信息网络监管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短板,多数高校并不具备引进过滤监督分析系统的能力,多数高校依然使用最古老低效的监测方法——人工监测网络舆情,此种方法显然无法使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要求。整体导致高校对于舆情的预测研判严重缺失,被舆情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

(二)舆情应急处置机制落后。高校尽管是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但网络舆情危机爆发之后,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扩散,高校少量的网络平台难以有效引导舆情发展。在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的处理方式普遍为以强硬手段、冷漠态度进行逆反式处理。高校学生的年龄普遍为18-25岁的青年,遇事不够冷静沉着,更容易在逆反式处理中产生反抗心理。以上情况,皆使舆情应急处理处于被动劣势,产生不可预估的后果。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成熟。辅导员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增加自身互联网知识、提升信息化素养。辅导员教师对新媒体的把控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这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控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优势。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学生工作队伍中,仍有固化思想占领上风,对于网络思政管理的认识较为片面、浅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四)师生网络素养亟待提升。互联网因其隐匿性与交互性,一直备受争论。在混乱的网络中,非理性的情绪极易迅速蔓延,且重点倾向于关注事件的负面消息,在复杂的网络舆情中肆意传播虚假的信息和谣言,颠倒黑白,污染了网络环境。高校作为纯洁的象牙塔,师生的思维相对单纯,从而极易被迷惑判断。加强高校对师生的网络信息化素养的强化教育,迫在眉睫。[1]

三、关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的新探索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于高校思政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利用时代优势,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严峻挑战,依托信息化平台,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推陈出新,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一)健全舆情应急处置体系。首先,应该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的应急预案,营造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环境。其次,要鼓励高校根据变化的信息网络和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舆情监测的机制。1.探索建立精准、公开的有效渠道应对高校学生网络安全,要积极主动组织专门的舆论力量正确掌握运用舆情引导的各种技巧,坚持正确的引导原则,及时地给予启发和进行疏导。并且还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时效,有理有节的及时进行政策处理和信息介入,因势利导,化被动转为主动,将当前处于负向的社会舆情逐渐转移到正向的社会舆情中来。2.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师生网络舆情联动协调的机制,高校和地方发生各类热点事件时,需要高校和有关地方政府联合宣传及包括公安部门等在内的多职能部门联合共同行动、分工合作、共同协调和应对。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必须要积极参与进来,分工协作,积极的应对,妥善处理,正确发声。要进一步做到对网络舆情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化与管理的透明化,主动发挥作为,权威公开,消除社会公众的各种质疑;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的制度,第一时间舆情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充分正视和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对网络吧主、论坛及其管理者的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要深刻看到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处理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逐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的措施和综合处理的能力。[2]

(二)构建专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高校应着力构建信息化、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合理规划并搭建网络平台,正确有效引领学生使用网络,培养学生媒体使用素养。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将预防和引导结合起来,将工作落实于危机前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的大量正面权威的信息,严防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把握大学生的话语优势和主动权,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顺应时代和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

(三)培养师生网络话语素养。在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核心与目标。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标准与目标层次。通过增设媒体使用素养课程,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培养媒体使用高素质、媒体使用新意识。例如建立网络舆情模拟检测学生办公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信息时代数据监测的真实性,引导学生真正面对广博而迅速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航向标,更应注意自身的媒体素质,在网络上依然本着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引领者。曾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面对信息变化快速发展的复杂网络社会环境,适时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监测的机制非常重要。高校媒体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主动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舆论阵地,把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关,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孙红鸾.“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法律引导机制构建.法治与社会,2019.4(上).

[2]贾蓓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32卷第7期总245期.

作者:富耀影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