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继续教育范例

农业继续教育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1

关键词: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农业人口27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70%。德阳既是重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德阳市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因为人始终是任何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多[1],四川也有不少报道[2],但我国在农业继续教育层面的研究则重视不够[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农业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阳市在农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管齐下、齐头并进。

1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村常驻人口锐减,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空心村”问题[4],农村青年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业、农村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近年来,德阳市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阳市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截止2017年底,已累计招收中专以上学历生22870人,累计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10848人,中专后毕业生83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082人,另有10000余名农广校学员获得了单、多科结业,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760人。全市农广校毕业生中,80%以上被选(聘)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各个行业的骨干,为今后谁来种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采取五项措施稳定扩大生源,不断提升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1实行联合招生

一方面积极加强与组织部、教育局、有关中学和农口各部门的联系,将全市农广校的招生工作纳入德阳市教育局和市招办的统一招生计划,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等联合组织生源。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省校直属校区合作招生办学,与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使全市农广校学历教育每年保持了较稳定的规模。

1.2采用订单式招生

抓住各地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当地青年农民在参加专项培训的同时投入中职学历教育,如与食用菌协会、蔬菜协会联合办班招生等。

1.3完善中职教育模式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先后探索了科技直通车运用、开办田间学校和半农半学等系列教学模式。尤其是以乡村办班、农忙劳作、农闲学习、学分制考评为核心内容的半农半学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先后受到了中央领导、中央校和省校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及相关部委推广了德阳经验。

1.4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

将中职学历教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学历条件要求,满足中职及以上学历的农民优先纳入培育范畴或要求培育对象必须具备中职及以上学历。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学历教育生源,也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1.5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积极组织市县农广校干部和教学人员参加观摩学习、专业培训和教学能手比赛,以及科技项目实施、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内部教学和工作交流等各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广校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通过职业教育使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2013~2017年德阳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7人,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学员,如获得德阳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并第一批建立可视化农业追溯系统的80后“新生代”职业农民黄昌满;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全国风鹏行动“铁娘子”杨萍;热心公益事业,致力特色绿色农庄创业的青年农场主苏静等。德阳市通过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在培育模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出了成功的德阳经验。

2.1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

组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广汉市在这方面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出台了《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权利义务、考核管理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把财政补贴资金、项目经费以及金融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政策等都向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德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2.2建立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

按照自愿参加、动态更新的原则,邀请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聘请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表达力较强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共计123名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建立了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形成了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全市农业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保障,有效地的整合了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更好的发挥出了各类优质师资作用。

2.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示范地区的广汉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先后成功探索出了两种模式,一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姻的强强联合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二是家庭农场与农民承包地入股方式相结合的双赢模式,这种模式农民不再简单的出租土地经营权,而是农民用承包地入股,家庭农场保证农户的基本入股收入(相当于土地租金收入),家庭农场还可视其经营情况给农民二次分红,由于双方利益联系紧密,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这些模式都极大地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活力。

2.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鼓励科研单位、农技部门、农业专合社和农业企业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加大培训基地建设,选择一批符合培训要求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合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多方筹资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起一批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培训基地,实行集中办班、分片办班与现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设立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一是理论培训采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授课;二是利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教学网络开办“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学和网络辅导;三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田间课堂”来完成;四是后续跟踪服务和帮扶指导通过“流动课堂”进行。这些培育方式对提高培育对象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5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科技培训

各县(市、区)在抓好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的技术技能培训,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德阳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1025人,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农业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均在20~30项(次)、20000~30000人(次),赠送各类教材、资料30000~40000册(份),受训者有9475人获得绿色证书。

3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德阳市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有的放矢开展了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健康知识、科学生活知识等的培训教育,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通过科普教育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生活品质。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科技入户、技术走基层、科技扶贫、科技赶场、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课堂)、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手机短信咨询服务、网络远程教育、发放光盘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1~2017年德阳市每年科普工作量稳定在20万人次以上、印发资料30万份左右。

参考文献:

[1]樊月丽.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5(14):70-71.

[2]叶芩何.绵阳新型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190-192.

[3]陈巍巍.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6(11):76.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2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才培,高阿惠.浅谈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39.

[3]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2.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3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

城镇化是我国结构调整的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而顺利解决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背景和现状

(一)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背景。以人为本是建设新型城镇的核心。所谓新型城镇化,即将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居民向城镇转移,从而实现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目的。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居住位置的改变,也体现在人口属性和角色的更改,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业转移人口的方式,能够帮助居民在城镇过上更优质的生活。但对于城镇新居民而言,从农业到其它行业的转岗与再就业培训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长期从事传统农业工作的城镇新居民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工作类型,难以快速适应城镇生活。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农业转移劳动力提升整体素养,实现再就业。要真正实现农民角色的转变,优质的教育不可或缺,良好的教育培训能够使农民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对转变为市民的角色重塑提供支持。所以,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采取再就业培训、促使其转岗,特别是针对长期从事农业项目的劳动力而言,教育是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现状。农业转移劳动力具有群体庞大和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国内农业转移劳动力大部分都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较低,自身文化素质限制了其再就业的宽度和广度,基本上只能从基础、简单的体力劳动中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工种。但由于城镇和农村在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完全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类型岗位很少且薪资极低,很难满足农业人口的正常生活,并且也不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层次,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镇工作生活中。农业转移劳动力技能不足。农业社会的传统性导致农村的农业产业单一化,除养殖种植外,农民并没有延伸至其他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实现农业人口劳动再就业,需要具备适合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而农村分散经营使得农民应用和推广农业技术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农民没有吻合新产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考虑到多数的农村居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过分依赖对土地的经营,以至于缺乏其他相关职业技能,对新形势下劳动市场的就业要求更是难以适应,他们无法从事具有较强技能性或高收入高层次的行业。这种薄弱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农业转移劳动力很难实现再就业,也阻碍了发展新型城镇的速度。

二、继续教育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功能

(一)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很难接受新知识与新技术,因此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技能+能力”的模式提升原有村民文化结构和素质能力。继续教育的关键在于文化知识教育,继续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完善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体系,短时高效地使其文化素养得到提升。[1]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政治科学、法律常识、经济知识、养生知识等,其中法律常识有利于农业转移劳动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也是其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对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改善其思想观、择业观、价值观,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摒弃小农思想中固有的闭关自守观念,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型城镇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二)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农业转移人口由传统农民的身份变为新型市民,其性质是再社会化。个体再社会化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放弃原有生活方式而对全新生活方式进行适应的过程。再社会化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来说,本质就是再就业。教育学家认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基础,这也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举措之一。继续教育能够利用教育资源打造适合农业转移劳动力学习特点的课程,在教育与手段上也能够解决受教育者时间、空间、工学等矛盾的问题,实现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最大限度开发与再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业转移再就业人口的整体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有效的成人职业教育手段,可显著提升农业转移劳动者的各项技能与素质。我国的成人职业教育看重实用性,善于培养知识技术并重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城镇职业人员。

(三)增强农业转移劳动力身体素质。受农村较低的经济水平及淡漠的保健意识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普遍身体素质达不到职业要求。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原本从事的都是重体力劳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已经严重损耗了他们的身体。通过积极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的方式,可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提升,使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并增加通过脑力劳动就可以工作的就业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从事所有劳动的基础都是身体素质,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农业转移劳动力才能发挥在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继续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途径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查研究显示,半数以上农业转移劳动人口认同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对再就业的影响作用,其中大部分认为很需要培训,但是他们普遍经济状况较差,培训费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政府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经费支持较少,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支持力度,减轻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负担。另外,政府部门要监督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落实情况,提高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操性,促进农业转移劳动人口培训规范化。政府部门要推动对就业培训项目的分类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进行定点认定审批,使培训质量与效果得到保障。农业转移劳动人口的专业培训方案需要政府出资建设,同时积极吸引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针对农业转移劳动人口的培训措施,政府部门也应联合相关机构和院校探讨创新机制,提高培训效率,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人才。[2]

(二)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农业转移劳动力消息闭塞、职业技能缺失、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存在缺少熟练工的问题,因缺乏信息对称而造成矛盾的情况比较常见,但通过引进校企合作订单的方式,可以显著缓解此类矛盾。[3]在乡镇,企业可以根据工种、人数和技术的需要,向职业院校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并告知薪资待遇情况,让再就业培训人员自行选择,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案和内容,职校拥有专业师资力量、系统培训模式、独创培训理念、完整课程内容、相关实践基地等得天独厚优势,能短时高效地将理想技术人才培训出来。相较于传统培训方式,订单培训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做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订单培训模式有明确的目标,不拘形式,可以采取科技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课堂培训结合实地指导、专家培训结合职工经验分享等模式,使得农业转移劳动力能够快速学到本领,掌握到技术要领,并在实践中运用到所学习的知识。

(三)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农业转移劳动力学历和技能水平差距很大,学习能力也有高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针对再就业人口的继续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再就业人口的职业要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农业人口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要根据就业方向和人员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根据就业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出现。教师要加强教学互动,深入了解学员学习情况,根据学员反馈,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另外,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更为多样、灵活、适合成人学习方式,为其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采取“学历+技能”教育的方式,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能力。

(四)拓展教育培训形式。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不同于其他的就业培训形式,一方面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定位应做到“低起点,高着眼”。“低起点”不是做大量无意培训,而是考虑农民综合素质、市民意识和较低的非农职业技能等困境,依托继续教育平台,打破“工学矛盾”壁垒,促进教育培训质量达到实效。[4]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开设课程要依据农业转移劳动力实际需求;二是培训方式要依据农民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三是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学习的参与率和实效性进行实抓,确保其学有所得,并发挥到其再就业的实际运用中去。“高着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意识得到强化;第二,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素养得到提升;第三,使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得到增强;第四,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具有职业发展能力和岗位竞争意识,能够用职业的转换带动市民角色的转换。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使农业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得到增强。无论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与职校等合作进行订单培训等方式,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方式得到创新。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定位应做到“低起点,高着眼”,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周丽敏,宋川.远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85-86.

[2]姜浩天,陈明昆.试论农民工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创新发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11-14.

[3]韩立杰.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远程培训对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9(35):51-52.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4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才培,高阿惠.浅谈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39.

[3]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2.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舟山市渔农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渔农民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渔农业转型升级、新渔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发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要构建合理的政策体系,完善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关键词:

渔农民;继续教育;途径

舟山市渔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渔农民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农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对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和舟山市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舟山市渔农民素质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舟山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第五次普查的3306人上升为1028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2206人上升为1235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32719人上升为35514人,全市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从相关部门2015年做的农村实用人才统计数据来看,全市渔农民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1.1学历层次偏低

2015年,舟山市农村人口59.5万,其中农村劳动力41.8万,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9787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33%,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73%。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的共有4332人,约占总数的21.9%;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5455人,约占总数的78.1%;其中大专及以上562人,仅占2.8%。人才年龄趋于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45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共有8179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1.3%,渔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妇女及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

1.2技能结构不合理

农村实用人才以生产型人才为主,占31.2%,其次是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经营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营销、产品的后续加工、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极为匮乏,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3职称水平总体偏弱

从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来看,全市共有农民高级技师29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0.15%;农民技师1397人,占7.1%;农民助理技师737人,占3.7%;农民技术员2501人,占12.6%。没有职称的人员15123人,占76.4%。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农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劳动者。其它未列入实用人才统计的渔农民,其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则可能更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据说明当前新渔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极为短缺,也折射出渔农民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下,渔农民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2渔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通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从广义上来说,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渔农民继续教育在舟山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2.1渔农民继续教育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受年龄、文化水平影响,除了有明确就业和技能导向的培训以外,渔农民自觉参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意愿比较低,一些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项目,报名者也了了无几,有些渔农民宁可把时间花在牌桌,也不愿参加素质提升活动。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各级政府部门。

2.2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历教育以个体需求为主,覆盖面较广的主要是短期培训。由于农村布点分散,加上渔农民生产劳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渔农民继续教育在形式上与生产生活结合度不高,各种培训内容以作物载种、渔农家乐经营等培训为常见,政策宣贯、信息技术、文化讲座等培训则比较少。且由于渔农民自身素质所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学习形式也较难施展。

2.3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

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各级基层财政相对困难,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组织培训不够重视,再加上渔农民继续教育一般见效慢,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教育效果可能还不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得更加直接。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没有形成,培训力量比较分散。舟山市教育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对渔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不太专注,缺少拿得出的继续教育品牌。

3舟山市渔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建立政策引导和扶持体系,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渔农民素质的继续教育应该分层实施,重点是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近年来,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县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补助,各级农业、林业、渔业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相关现代农业扶持项目,并在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等方面,享受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矛盾。除了引进毕业生,最主要还是要针对渔农民生产主力,开发一些生产技术、技能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支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对生产典型进行扶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室,在渔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舟山市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扶持办法、激励机制等,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体系,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3.2开展各类渔农民培训,提高渔农民整体素质

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渔农民培训需求,大力整合各方面培训和教育资源,分级分类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不定期举办市、县两级农技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渔农民生产者到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抓好三方面。一是培育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采用“政府买单、多方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寻求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大培训投入和绩效考核,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渔农民培训项目,为渔农民素质提升、生产技能推广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产品。二是积极构建培训网络,利用乡镇、渔农村工作系统和高校、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分级分类的渔农民培训网络,梳理培训需求,优化培训项目。劳动人事部门设立面向渔农民的技术技能鉴定,逐步形成符合舟山海岛渔农村实际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普及性培训项目。三是做好重点时段的渔农民培训。农闲和伏休是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大好时机,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培训项目,比如伏休期间组织渔民进行海上安全基本知识培训等,考虑到渔农民的接受程度,时间不宜太长,关键是把知识讲透,让渔农民理解接受,即使每年只开展一次,几年下来,这种生产间隙参加培训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3.3利用示范点效应,开展多样化的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形态,为当地培养现代渔农民。广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渔农民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到现代渔农业比较发达的外地城市参观学习,引进优质品种,拓展生产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及时反馈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形成需求导向的良性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渔农业培训机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渔农村科技指导员到现场授课,在生产地头和作业现场解决渔农民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指导。全市县区乡镇要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的生产基地,同步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开展科技示范、岗位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指导。在乡镇社区建设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开辟专门的场地供渔农民学习,在学历层次低、年轻人口多的社区开设文化夜校、知识技能扫盲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使渔农民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从普通生产者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实用人才。

3.4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当前渔农村手机普及率大大增加,许多渔农民已经学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知识和资讯,手机已成为继有线电视以后,渔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一是利用电视机的普及程度,采用音像教材加专家指导示范模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像,送到社区或者在乡镇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供渔农民自主选择观看学习,优点是学习知识权威科学,指导性强,传播性高。二是建设渔农业网站加实用人才示范模式。建设渔农村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第一手的政策和市场信息,把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过程拍摄上传,形成实时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这样由少数带动多数来逐渐提高渔农民的信息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进程。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架设在微信上,以公众号的形式,吸引渔农民关注,逐步丰富课程、培训、信息服务等内容。三是利用现有高校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渔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针对渔农民中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群,提供规范的学历教育辅导和课程服务。

3.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对参加继续教育渔农民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电视台开设的“渔农天地”等栏目,宣传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邀请专家学者解疑释难,指导生产。将渔农村文化活动资源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中来,送戏下乡、送教下乡可以相互融合,让渔农民在观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修养。渔农部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实用人才技能大比武、渔农民欢乐行等活动,组织茶艺、果苗嫁接、农机修理、渔农家乐等技艺比试,通过展技能、秀风采进一步提升渔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继续教育机构要坚持“送教下岛,送教上船,送教进社”,关注渔农民这个继续教育的群体,逐步挖掘拓展市场,在渔农民中形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作者:章靖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琴琴,邵云.运用信息技术培育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4(09):13-15.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继续教育;对策

1现状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原国家旅游局(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便与国家农业部联手,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认定工作。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农业部继续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并且经基层单位申报、地方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认定37个县(市、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100个点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重庆是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是我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据重庆旅游局统计,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节会,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次第涌现,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截至到2017年,重庆市共创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23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共打造3000多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发展2万多家农家乐和7500多个休闲果园及农庄。2017年,重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5.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0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达14%。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扶贫,做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构建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新体系。

2乡村旅游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2.1需求调查分析不足

需求调查分析是继续教育效果和继续教育质量的前提,能促进继续教育对象、继续教育内容及继续教育方式的确定。如果没有系统的开展继续教育需求调查,会极大的影响继续教育的良好效果,导致形式化继续教育产生。据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统计,目前很多开展的乡村旅游继续教育都是在未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基础上便开展活动,主办方不清楚需要继续教育对象、继续教育内容及继续教育方式,而只是负责实施和组织继续教育部门单独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因此,导致最终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化,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听不明白继续教育内容,而且参加的人数和人次也非常有限,未到达最初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目的。

2.2缺乏稳定的继续教育机构

近年来,大中专院校的旅游院系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增多,但是特色不明显,成效不大,参与面不广,未形成开放办学的格局。究其原因,因为成人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职业需求各不相同。此外,开放办学牵涉到办学经费,目前大中专院校的旅游院系的经费由政府按计划拨付,尽量减少自选动作,以免产生经济上的负面后果。

2.3不系统的考核评估机制

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有助于发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了解继续教育效果,促进今后开展继续教育的改进。据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统计,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很多都未进行系统的考核评估,仅仅进行了一些形式化的简单考核评估,继续教育主办方甚至都未认真点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估内容。因此,最终的继续教育活动导致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完全不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乡村旅游技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活动未达到最初开展的目的。

3新体系定位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由于乡村旅游继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因此在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基础上,要了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对症下药,不能千篇一律的模式和内容。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同时将其与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理论要点讲解为主,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为辅,以便于学员更好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3.2多样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人员众多。由于经济发展和个人能力不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乡村旅游的继续教育工作应基于地区差异、对象不同以及时间阶段等因素,采取多种继续教育方式。同时,注重理论授课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主题讲座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课堂面授与外出实践相结合,全国继续教育与主题研讨相结合,从而促进全面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3.3时效性原则

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因此,要从继续教育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教育中期过程组织以及继续教育结束考核评估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确保整个乡村旅游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真正从中获益,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同时,通过走访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手段开展考核评估,以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成为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

3.4重点性原则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当地村民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因此,新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有重点、分层次、全方位、分阶段的进行,尤其是乡村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乡村旅游食品营养与卫生,乡村旅游房务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开拓,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等实质性内容的教学和继续教育。

4新体系构建策略

4.1依托高校建立独立的乡村旅游继续教育实体

由于相关大专院校的旅游院系具备完善的师资,能给予乡村旅游强大智力支持,因此新体系构建中强调依托高校建立独立的乡村旅游继续教育实体。一方面,用短期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旅游服务人员,提高从事农家院农户的旅游接待水平、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加强乡村旅游接待人员对城市客源地游客的生活方式、习惯的理解,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另一方面,构建高校继续教育项目责任制,做到任务不交叉、不落空、奖罚分明。建立基于多渠道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不同的学校具备不同的继续教育对象,不同的讲师也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进度,可以将学员具体学习的内容作为划分标准,以此分类,有针对性的培养从业人员。

4.2针对不同的继续教育对象设计继续教育计划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的类型多样,因此需制定出基于乡村旅游各类从业人员工作特点的乡村旅游继续教育培训方案。例如,对于从事乡村旅游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房务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内容。对于乡村旅游讲解员的从业人员,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导游讲解技能、乡村旅游普通话训练等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新生代乡村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新生代女性和老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为他们量身打造实用易懂的乡村旅游继续教育计划。

4.3积极培养乡村旅游示范带头人

乡村旅游带头人有助于带动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开展乡村旅游继续教育活动中,主办方可以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挑选能力强、条件好、信用高、愿意帮助其他人致富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头人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中培训,通过带动效应,引导其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起发家致富,同时,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发展乡村旅游行列中,最终在农村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政府对乡村旅游示范带头人从事乡村旅游业给予小额贷款帮助,奖励其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做出的贡献。

4.4基于全域旅游的全民旅游教育

利用媒体、广播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灵活、方便、高效的学习条件,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开辟旅游专栏和专题节目,开展旅游宣传教育,培养和强化本地居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传播旅游接待知识。

参考文献

[1]杨世河.旅游新业态、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高职教育,2013(10).

[2]周继霞.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7(2).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7

关键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

基层农技人员是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培训缺乏,以致基层农技人员作为农业技术的提供者、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职责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履行到位。深化基层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能力素质是充分发挥好其职能作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继续教育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以对推进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当前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农技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很多人的心中还存在着各种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基层农技继续教育培训是基层农技人员自己个人的事情;有的片面认为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不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有的认为基层农技人员平时工作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这些模糊认识,也是我们很多基层政府和组织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由于基层政府和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在很多地方,这项工作并没有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来,即使纳入进来了,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1.2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

当前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这项工作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机构,以致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具体执行这项工作和抓落实的人员。

2如何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常态模式

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关键是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建立一支抓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队伍,形成一套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制度体系。

2.1提高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解决当前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前提。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这项工作,深入认识到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于基层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深入认识到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于基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基层农技人员本身也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入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对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学习。

2.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做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关键是建立健全领导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这是保证各项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的组织保证。要成立促进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将其作为单位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

2.3建立交流机制

业务交流是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要广泛组织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素质。一是要广泛组织基层农技人员间的横向交流。可以组织基层人员相互到自己指导的农业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邀请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特经验的基层农技人员走向讲台,传输自己的经验。二是要广泛组织基层农技人员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专家教授到基层来现场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走出去,到高校,到科研院所去学习取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带到基层,带到田间地头。

2.4鼓励自我学习

鼓励自我学习是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方法。自我学习就是在工作中自己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是自我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先在自我学习的条件非常好,通过网络,通过手机我们就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听到各种专家教授的授课。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天天在接受着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可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基层政府要做好基层农技人员个人自学的鼓励者,引领者,要树立自学成才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在岗位上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参考文献:

[1]马小健,谢怡.影响成人学习的动机因素分析[J].成人教育,2003,(11).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8

一、农机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重视程度欠缺

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缺少专项培训经费,导致很多基层农技人员较长时间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培训,使得这部分人员的知识老化严重,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业生产的需求。主管部门安排的培训较多是上级要求的培训,相关部门对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一些有需求的农技人员会有想法去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但是培训费用还需要自己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的收入又普遍较低,这就导致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降低。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在现有的农技人员培训中,县级农业部门的继续教育安排与基层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脱节,导致继续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培训形式通常是以理论授课加现场参观为主。授课主要是以相关专家集中授课的形式,内容较多偏理论知识,技能相关的培训较少,技能培训主要以参观为主,而参观过程中学员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所以多数参观都是走马观花,效果不理想。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多数人会感觉培训枯燥,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在近几年,虽然相关培训机构在培训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包括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农业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等相关的培训内容,但是效果依旧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三)继续教育培训缺乏常态化交流

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技人员培训也相应的增加,但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不可能针对某一学历层次或者某一种植领域的单独开班培训。只能是统一培训授课,这就基层农技人员需求的多样性与继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产生冲突,使得学员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目前的农技人员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农技人员在培训后和授课专家就失去交流平台,由于地域和当地气候等差异,学员把培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学员很难再后期和专家联系交流,后期在生产中碰到具体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使得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模式探讨

(1)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保障农技人员培训

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应当由上级主管部门整体安排、协调、督查,并做好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全省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建立省级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师资库,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调研,提前了解农技人员的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组织相关的培训,这能针对性解决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高培训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培训无法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政府应当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农业主管部门考核范围,有效督促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进行。同时,要加强农技人员培训的管理,农业主管部门要对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重点检查工作方案中各项指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包括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时间等,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抽查考核,考察培训的实际效果,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技人员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随着农技人员学历水平的提高,其对专业知识有更高的需求,对培训的形式也要求更高。因此,在培训中应该根据现代培训理念,更多从学员的需求和情感出发,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由于农业自身的学科特点,是希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参与式培训,积极引导学员在培训中参加讨论,发表观点,通过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农技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采取专题化教学,做到信息广、角度新、思路清。在理论教学中要以农业生产实例进行示范讲解,便于生产运用实践。同时,由于农技人员年轻化这一趋势,在培训中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利用互联网网络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培训,学员更容易接受,提高培训效果。

(3)加强培训后常态化交流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