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对策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大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加快了传播速度,也导致各种舆情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呈现难以预料的发展态势。针对高校思想宣传和网络舆情宣传管理工作,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明确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为了妥当处理好网络舆情在学生中的影响,将宣传思想工作列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则是针对网络舆情在高校内的监督监控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对策;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使用变得更加频繁。情感、态度、意见在网络上的表达和传播,形成了舆论,而大多网络出现的舆论,其背后都隐藏着社会问题的症结,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1]。由于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使用人群大部分为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因而他们对网络舆情关注程度较高[2]。高校管理者在不能及时获取与舆情有关的信息时,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至于无法正确地处理舆情。高校管理者需要对出现的舆论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舆论情况进行控制处理,让舆论影响不扰乱校园秩序。因此,做好舆情跟踪监督管控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相关系统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往往会感觉在网络上感觉不到道德对自身的约束,从而参与到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件中,比如人肉搜索他人隐私等行为。网络使更多人参与到公共事件中来,大学生在舆情评论中的“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更低。大学生往往缺乏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同时对法律与公民责任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容易被舆论裹挟,被他人利用。而且在校园中的舆论事件通常都是学生们对于彼此之间或者对于老师之间的好奇,总想通过网络将自己知道的内容通通向外传播,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纠纷。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网络的监测是很有必要的[3]。以下是我国高校网络舆论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在传统的高校舆情监测中,高校管理者通常在舆情发生之后及时控制住舆情,作为重要的监测管控手段。主要采用“删除”“堵住”的方式,从而消除舆情的存在,以避免舆情负面影响的传播。管理者认为,消除舆论在校园中的负面情绪,是监测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没有考虑尝试挖掘舆论的正面情绪并在校园内传播也能改变当前舆情在校园中的影响。传统的监测管理常常只能表现出高校管理者对校园舆情是正常治理并没有出现引导的现象,但这样被动监测舆情对于步入青年阶段的学生会带来明显的反作用,有可能使得舆情事件变大并且产生二次舆情[4]。

(二)网络舆情的监测模式比较单一

多数高校舆情监测部门的人员通常都是由党委宣传部人员组成的,校内网络信息监测中心共同协助高校进行高校舆情监督。在处理舆情的具体问题时,“封贴”“删帖”“撤帖”是最为传统的处理方式,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够避免出现的舆情对学校产生各种不正当影响,有的甚至企图掩盖舆论事情背后的真相。但是,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多次删帖、撤帖的操作也不能够阻止舆论的传播。有的舆情会在多次被阻拦之后变相地在校园内各个班级群以隐性方式传播,就有可能出现短时期的高爆发。因此,高校监测舆情部门除了监测舆情外,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拦截方式,逐步地形成多元阻碍舆情发展效果的管理监督体系。

(三)缺乏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是一项繁杂并且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其网络媒体出现多样性的结果,人们在互联网的各个媒体中随处都能见到舆情,一触即发。大量爆发负能量的舆情将会对高校校园的环境以及管理者对校园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管理者们在管理校园的同时没有较强的意识去理解高校社会声誉的营造,所以在处理媒体舆情的工作中没有较好的综合处理应用,无法科学理智、冷静沉着地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发生。

(四)网络监督网络舆情机制不完善

网络舆情是紧紧围绕着互联网展开的,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从源头上是要对互联网媒体的监测。但是,事实上,高校只需要对有关校园内的网络建立舆情监测管理机制,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机制的制度化、系统化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的程度,没有达到标准的规范,无法实现制度化的管理监督体系。所以需要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人员进行培训,校园网的使用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同样也需要进行人员培训。在建立培训的基础上建设一支高效率、强监督的监测部门,加强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收集与把控。

二、具体的监管对策分析

网络舆情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大部分的舆论问题都是人们对于问题的诉求[5],高校中的网络舆情通常都是学生们对于校园中现实问题的表达。大学生主要关注校园教学、学术、科研、师德、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舆情的都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聊天平台。有专家针对舆情提出:“舆情监测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我们将其演变为公共的服务体系,做到服务校园、服务学生,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所以,各大高校面对舆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以及舆情对策。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协同创新机制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督需要利用新技术展开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的大数据对网络舆情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预判等工作,还需要对相关的业务工作进行培训,以此提高网络舆情监督工作人员的网络道德素养以及工作能力[6]。同时,专家提倡高校能够积极地与当地公安、网信等社会监管部门合作,建设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系统,结合校园内部网络环境合力开展网络舆情监督工作。

(二)构建网络舆情监督多元治理机制

网络舆情的渠道多数是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所以校园网络舆情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展开工作。尤其是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中,单一的网络管控是无法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监测的。所以,高校舆情监测部门需要转变,主要为监督部门人员需要对舆情监督的监测思路和方式进行转变,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需要向多元化转变。既要完善高校内的自媒体机构,对于收集舆论消息的准确也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收集管理监测机制[7],在校园内对教师和学生培养网络舆情的正面想法,防止负能量在校园内传播。同时,在网络舆情预警方面也需要建立高标准的舆情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多元地收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以保证高校网络舆情监督部门顺利进行舆情监督。

(三)构建监督网络舆情的工作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接二连三,校方的拦截手段赶不上舆情的爆发。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舆情监督工作,在建立高校舆情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分别再建立起下一级队伍,以便能沉着应对出现的各种高校网络舆情。对于监督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组织管理人员对网络道德、网络素质、网络防控等素养进行培训。并且校园内的舆情监督部门需要把校内“一把手”作为领导者,党委宣传部辅助管理,同时建立网络舆情拦截的技术中心。此后每月舆情防控团队都需要执行相关的培训,以能够不断增强舆情处理技术能力,有效、合理地执行高校舆情监督工作。

(四)培养师生高水平的媒介素养

人们在互联网各个平台上评价舆情事件多是没有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产生更多的舆论或者误解而随意传播。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学生不了解社会交往中的现实问题,总想通过网络进行与外界的交流,但网络事件大多比较复杂,大学生们常常会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高校则要对此展开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舆论事件方面的思想教育培训,积极正向地引导大学生去理解网络舆论事件的内容,以避免学生们内心感受到负能量的想法。尤其需要频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大会,将网络媒体在网络舆情中所占的重要性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教育,或者是教育学生去明白自己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充当的角色,让师生清楚网络舆论事件频繁爆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校园只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种过渡环境,学生则需要能够正确理解网络中的社会舆情,能够做到正确分析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思想,以便为以后的成长做好正能量的基础。

(五)健全校园内部网络舆情交流机制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大部分是旁观者的态度,校园需要给学生建立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面对网络舆情发表自我的看法。但这样的交流会出现语言伤害同学的弊端,所以需要教师同时加入这个交流系统,在面对网络舆情的事件中充分引导学生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思考[8]。学校要通过交流机制充分了解学生对校园的诉求,全方位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交流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大数据统计着手解决。同时,高校根据各校园的内部实际情况,在网络舆情交流中积极正能量评论,引导学生发泄负面情绪,加强与网络媒体的配合,做好正能量的舆论扩展。

三、结语

网络舆情就是网络中揭示社会舆论的情况,高校舆情就是学生对于校园内的实际反应。专家们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随意对社会事件进行不切实的评判,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当代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对校园舆情监督防控方面需要十分重视,而且需要在校园内部积极宣传网络环境正能量思想。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监督指导,是校园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2]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刘立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08):132-134.

[4]蓝朝阳.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与引导管理[J].惠州学院学报,2018(1):104-107.

[5]王春娟,解启梅.网络舆情中地方政府回应“失灵”现象透析——以安徽六安教师讨薪舆情事件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9,41(02):20-24.

[6]付月.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J].传媒论坛,2020,3(09):7-8.

[7]何泽楠.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引导的协同模式——基于角色引导视角[J].国际公关,2020(04):142-143.

[8]黎文俊.基于“治未病”思想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模式[J].高校后勤研究,2020(01):65-67+83.

作者:南爱子 单位:广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