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艺术范例

高校数字艺术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工科与艺术院校。2001年,北京广播学院首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3年北京邮电大学也设置了该专业,2004年教育部在工学门类下属“电气信息类”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0年划分至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属设计学类,授予学生艺术学学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又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既涉及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艺术学科的知识,又包括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理念的融合。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分为UI界面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动态图形与交互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等方向,均表现出个性化的专业特征,与行业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总结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征和问题,寻求有效方式助推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征

1.艺术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学”的范畴,其专业教学工作首先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征。学生无论是从事UI界面设计与数字视频特效制作工作,还是从事网络媒体设计工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艺术创新、艺术设计能力,可以呈现出优美的文字、图像、场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字体与标志设计、版式设计、数字摄影与摄像、UI界面设计、数字插画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新媒体动态广告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等诸多设计类、艺术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这种“艺术性”迥异于传统的平面艺术、影视艺术,而是在新媒体平台中采用数字技术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这是对学生艺术理念、创意、思想的一种技术化处理与实现。教师需要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背景下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特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2.技术性特征

迥异于传统“手工”为主的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采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和Acid、后期特效处理软件AfterEffects和TheFoundryNukeX、效果图设计软件3dsMax、图形设计软件Illustrator等进行UI界面设计、新媒体动态广告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三维动画视觉设计等工作。如果艺术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作创意方案的能力,而软件类课程则是培养学生实现创意方案的素质,甚至可以说UI界面设计、新媒体动态广告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工作中任何一项内容都有赖于技术化的手段来处理和实现。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者是直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来进行创作的能力。这促使课程教学工作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

3.实操性特征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基于新媒体蓬勃发展所催生的新的产品需求、产业形态所应运而生的一个专业,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操性的特征。该专业教学工作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适应平面设计、界面设计、网络媒体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动态图形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呈现出精美的、富有传播实效性的作品。这由此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实操性特征。该专业教学工作在微观层面上所设置的艺术设计类课程、软件操作类课程、作品创作类课程,同样要求学生亲自操作,在体验尝试、反复实操、多次应用过程中来熟悉设计流程,掌握设计技巧,积累设计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这进一步凸显出了数字媒体艺术水专业的实操性特征。

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问题

1.滞后于新媒体的应用技术

当前新媒体应用产品和服务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背后是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UI界面设计、网络媒体广告设计、交互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实操性人才,由此则必须及时引入最新的数字技术、视觉设计、网络传媒技术,培养学生前沿的视觉设计和媒体技术手段,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需求。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内容更新速度慢的问题,虽然讲授的图像处理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后期特效处理软件、效果图设计软件、图形设计软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征,甚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术,但因硬件设备、软件条件、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机会、实训教学方案的限制,无法引入新媒体领域所出现的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内容,诸如达芬奇技术、Ventuz三维实时图文创作软件。这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从而弱化了其专业实操能力。

2.存在着“偏技轻艺”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技术主导下完成的,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最新的数字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的主体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而艺术教学则直接决定着学生作品构想、创新思维能力,决定着技术应用方式与效果,与“技术内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借助课程教学工作能够迅速培养学生软件实操、作品创作能力,从而将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利用大量时间讲授软件技术,压缩甚至是忽略了艺术审美、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教学内容。这造成学生看似软件应用娴熟、实操能力强,实则缺乏创新性、主创性能力,成为一个单纯操作软件的“工具”。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职业发展情况。

3.缺少与业界之间的合作教学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明显的实操性特征,需要加强培养学生作品设计、项目运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乃至于拓展其职业生涯。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是在课堂内虚设项目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活动,一方面其缺乏真实的工作条件,很难真正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工作感受和经验;另一方面课堂内的实操训练往往是针对特定知识点、技术方法而进行的,无法整合调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知识进行全案操作活动。这显然也进一步弱化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教学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课内虚设情境下的实操训练活动也阻碍了学生与业界的沟通与交流,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业界动态和发展趋势,无法为专业学习、训练、实习、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这成为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所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与新媒体的升级与发展紧密相连,因而必须紧跟业界趋势,持续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制定专业教学工作年度诊改机制

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新媒体平台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知识内容。这要求该专业必须建立动态化的教学工作更新机制,来更好地跟随、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基于此,文章建议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应制定专业教学工作年度诊改机制,即在每年安排课程之前,对UI界面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动态图形与交互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专业方向的艺术与科技动态、业界动态、市场运作进行一个系统评估,了解其新变化、新趋势、新内容,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教学质量工作方针,据此从宏观层面来审视专业课程的合理性,增添新课程,删减部分过时课程;从中观层面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教学方案,引入新的知识点;从微观层面率先更新专业实训条件、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2.实施技术与艺术的协同教学活动

“艺术”是思想和内容,决定着UI界面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动态图形与交互设计、数字短视频制作等作品内容与形态,而“技术”则是工具和手段,将个人艺术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字产品。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与“技术”两大块内容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艺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增加艺术审美、艺术创新、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视觉平面设计、数字插画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及数字短视频制作中文字、图形、构图、色彩、版式、音乐、镜头、意境的美感体验和表现能力,由此针对性、全面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图形图像设计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后期特效交互处理软件、三维动画软件等教学过程中引入艺术性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特定技术方法、技术模式中的艺术美感表现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来表现个人艺术理念的能力,形成完美的设计作品。

3.开展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引入业界人才既可以引入优质的教学力量与教学项目,同时又能引入最新的业界信息与业界资源,是增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实用性,强化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单向引入业界人才很难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持续性,很容易出现当前部分校企合作项目所面临的流于形式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实施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邀请业界人才进入高校,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题讲座、专业论坛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高水平的艺术知识素养,为业界人士开展艺术知识、美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为其提供一个进入学校“充电”的机会。高职院校还可以委托业界公司、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可以向公司、企业积极举荐优秀人才,促进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由此建立起双向交流、共同获利的合作机制,从而扎实推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所应运而生的一个专业,具有明显的艺术性、技术性、实操性特征。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滞后于新媒体中的应用技术,存在着“偏技轻艺”的问题,缺少与业界之间的合作教学,弱化了其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应制定专业教学工作年度诊改机制,实施技术与艺术的协同教学活动,开展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工作,由此可以平衡技术与艺术教学关系,持续引入学科前沿教学内容和资源,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吴丽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9(9):18-19.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2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自媒体以其便捷、迅速的信息交流模式,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代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才能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

自媒体;交互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资讯、交流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便利平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人人都可以发表和制造话题,自媒体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同时也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自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为自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手机已经成为社交、传媒和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据悉,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78.7%、67.4%。此外,微博在经过行业调整后,用户规模已达2.42亿,使用率为34%。自媒体的开放式、自主式的特点,再次改变了用户的通讯和阅读习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使得各类信息、各种言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审核部门的管控,因而传播速度极快,远超大众媒体。自媒体另外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传递,大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要浏览的各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同时也可以自己或转发信息,与他人互动,这种自由平等的交互方式使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然而,自媒体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庞大的用户基数,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致使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让人无从辨别;恶俗、消极、负面的新闻四处泛滥,不断抨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对于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2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活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自媒体这一即时性交互平台已然成为他们学习、交友、搜罗信息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以期能够了解自媒体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是以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学生占21.3%,二年级学生占42.4%,三年级学生占28%,四年级学生占8.2%,涉及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三个专业。经过调查发现,使用即时工具(如微信、QQ)的学生占100%,有博客的学生41人,占12.5%,有微博的学生146人,占44.5%,这足以见得自媒体有很高的普及率。数据显示,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3%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有21%的学生能达到5个小时以上。他们使用微信和QQ的目的主要是结交和联系朋友、记录生活、了解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娱乐、信息搜索等。自媒体可以拉近他们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身边的新闻和趣事,获取各种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自媒体平台的操作简单便利,对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形象,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乐趣,在大学生群体中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显著,不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高校艺术教育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3自媒体对艺术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自媒体平台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快捷、便利的自媒体平台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取前沿专业资讯和掌握最新知识的新途径,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形式也有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学,而是自主地搜索知识,分享感悟。自媒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体验度,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是时尚、新潮的艺术,如果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失去吸引力。所以将自媒体的优势变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大助力,让艺术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自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4.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把握好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校、院系或班级的公共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倾向,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学校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要有判断、选择、分析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媒介素养,让自媒体成为服务学习、生活的工具,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4.2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设计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能及时发现行业动态,敏锐地捕捉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丰富自身的信息储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播出去,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最后,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深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4.3搭建网络平台

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打破学科间、学校间、校企间的界限,共同搭建网络平台,会同所有力量,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建立集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在线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提高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教学活动立足市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顺应市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5教育革新策略研究

5.1授课形式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但是多媒体带来的图片展示、视频资料往往会使学生沉溺于炫酷的课件中而忘了动脑思考。并且,短短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老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加上很多学生对课堂发言相当抵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的交流无法实现。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传统教学模式有力的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本课程的微信群或QQ群,根据授课情况阶段性地组织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教师只要在其中适时引导,最终总结发言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师而言,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听取各方意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5.2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资料量比较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无论多么博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之有效的是进行相关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首先,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相关的图片、视频、网页、电子书等相关资料储存到网络云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扫描生成的二维码或点击生成的链接进行下载阅读或收藏,完成资源共享。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复习,加深理解,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其次,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经常会转载国际最新的设计资讯、经典案例,以及国际著名设计师的专题介绍,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推荐给学生,只有多看、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设计灵感,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可以去听听一些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MOOC等,它们是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的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视频可以随时中断和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通过公开课的平台和名师们交流互动。

5.3教学成果展示与宣传的舞台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很大程度上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忽视了最终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反馈。很多艺术院校会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一个课程作业展,这样的展览通常会持续一天或几天,会吸引很多的师生去观看、品评。但是这些反馈信息很少会传到主讲教师和学生耳朵里,而且展览的时间较短,带来的宣传效果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将这些课程作业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空间、博客等出来,带来的效果又会不一样。这些信息将会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快速地向外传播,迅速地被推荐、转载、关注,大家都可以针对该作业进行评价和留言,而这些反馈的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通过大家的反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6结语

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将自媒体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对学科知识个性化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为自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找准了方向。

作者:宋可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奇.基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移动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3

关键词:数字科研档案;科研档案管理;资产管理

高校科研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具有重要的再利用价值,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用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的科学研究劳动成果,是高校各项教学和科学实验活动最真实的记载,反映了特定时期本单位各项活动的总体概况,是精准记录高校各项科研活动以及教学信息成果的储备形式。资产管理是指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以及限制等条件对资产进行运作管理。本文所称的资产管理是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并运作,以充分发挥档案资产的重要作用。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就是将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作为一种重要资产,实施数字化管理。本文旨在分析国外数字科研信息档案的常见管理策略,并结合我国国情,阐述高校层面数字科研信息资料的创新管理方案。

一、国外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在数字化时代,国外的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对信息资产、数字资产的管理十分重视,开发设计了新型实用工具和技术方法以加强机构信息资料的整合与管理,而新型工具同样适用于机构档案资料的综合管理。基于此,它们能够有效创新现阶段数字档案的管理机制,发挥数字科研档案的最大价值。

(一)查尔斯特大学推出的信息资产识别方案

开展科研档案管理首先要对科研档案资产进行识别。早在2015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颁布了涉及信息资产识别的相关方案,统称为《查尔斯特大学信息资产识别指南(CSUInformationAssetsIdentifica-tionGuide)》。该文件基于计算机技术层面展开对识别虚拟资料的阐述,虚拟资料主要包括信息资产、相关电子数据资产以及电子档案等。图1主要描述了三种信息资料内在逻辑性。首先,信息资产是影响构建实体对象的重要因素,信息资产会推动数据资产中实体对象的生成。这意味着数据实体有可能是搭建信息资产的基础性元素,并与信息资产形成了某种联系。其次,数据资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数据实体以及数据属性,数据实体要含有至少一个既定属性,主要用来对实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再次,数字实体和电子档案往往会进行转化,这是因为电子媒介会固化数字实体,形成独立个体或者相应的数据组,固化后的数据对象就成为电子档案。这类档案主要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如音像以及网页等。这些数据形式并不能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描述。此外,还存在一种特殊性的结构化数据,如由字段可变数据库生成的数据等。

(二)英国高校数据资产管理框架研究方法

在英国,对于数据资产管理研究的主要机构是高等学校的科研部门,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部门所产生的科研档案。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制作调查问卷和进行结构性访谈,研究的工具是数据资产审计软件。研究过程是对机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资产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问卷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科研信息和科研数据方面。科研信息和科研数据主要包括:数据资产的类型和文件的大小、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和重要程度、保存期限以及更新、备份等相关信息;访谈是对问卷的有效补充。设计开发的数据资产审计软件包括:与数据资产有关的政策、兄弟昂管的调查问卷、数据资产管理登记簿。数据资产登记管理簿所登记的事项包括数据资产的内容、技术、渠道,为实施数据资产审计做准备。

(三)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框架设计和实施流程

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框架的设计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对相关数据的自审方式方法。审计的定义是“获取证据并客观的评估以确定测量指标达到要求的符合程度的系统的证明性过程”。本文中所阐述的数据资产审计,实质上是对数据资产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与上述审计定义相符合,实施数据资产审计是管理数据资产的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对数据资产进行鉴定并予以分类、对数据资产进行评估和提交审计报告。数据资产管理机构同意进行审计后,由审计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并对相关调查问卷信息进行分类,主要围绕什么是数据资产、为什么要对数据资产进行管理、由谁对数据资产实施管理、在什么地方实施管理、管理到什么时间为止以及怎样开展对数据资产实施管理等问题,对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进行审计,实现数据资产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构建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建议

通过对国外有关信息资产、数字资产管理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数据档案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实用型工具和有效方法,可以探索我国推进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全面的资产审计制度,防止科研档案资产流失

我国应借鉴英国的数据资产审计制度,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字档案资产审计体系。通过审计体系的制定加强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有效预防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流失。这是推动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前提,也是加速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有力保障。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审核制度中需要详细规定审计内容、职责,并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审计有助于对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重要程度和档案资产的所有权进行鉴定,对相关数据资产的数量进行准确的统计。审计制度内容还包括数据资产的创建人信息和管理人员信息,以便对数字科研数据档案资产的所有权进行定位,再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问责和惩戒制度,以有效防控泄密或数字档案流失事件发生。

(二)规范和创新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的管理层级和模式

档案资产管理对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即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档案资产管理涉及的工具开发以及运用都面临诸多问题,执行难度较大。此外,与常规档案资产相比,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兼具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是国家和高校重要的科研资源,是社会的无形资产。因此,可以由政府或者高校提供统一的开发工具对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进行深度开发。以澳大利亚为例,昆士兰从政府层面对数字档案信息资产进行明确划分。英国国家档案管理颁布和实施了信息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及DAF对数字资产进行审计等,即使用了此类开发工具。上述开发工具和实用方法为政府和企业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避免了由于机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标准。可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各职能部门跟进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集中加强与数字档案识别的相关工作,优化信息检索逻辑、加强对常规登记与集中管理,加强档案资产价值评定与深入审计,并把讨论的重点纳入信息资产管理指南范畴,随后运用指南指导企业或者高校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事宜。但是,任何单位都要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框架内,依据自身档案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方案。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

提升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全面实现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要重点研发和使用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有效提升数据资产的使用效率。实质上,数据审计软件是一个能够存储数据的软件并可以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对数据资产的利用状态进行鉴定,并了解该数据资产的价值,能使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价值得到提升。通过查阅和访问该数字平台,可使更多的人对数字档案资产进行了解。该平台软件可以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进行长期存储,有利于长期发挥效能并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工作进程

国外的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对于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系统,简单地实现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数字化,而是要在全面实现科研档案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从制度上以及管理上防范和控制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了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安全管理,高校或科研院所要成立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联盟。该联盟要广泛吸收高校科研机构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操作、管理和维护人员等相关人员参与,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审计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对具体工作进行协调和沟通,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对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全面审计工作对我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选取一两个高校科研单位进行试点,对审计方案框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试点范围。取得成熟经验并具备推广价值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推广使用后,要不断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实时相关的软件补丁,对可能产生的系统漏洞进行修补,严密监控系统风险,保证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审计软件的安全运行,进而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有效管理。国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尤其是需要领导的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科研部门的全力配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硬件设施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加速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促进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润,梁爽.高校数字资产的形成与管理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

[2]张宁.美国数字资产管理掠影[N].中国档案报,2018-07-12.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4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进行的专业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的美育范畴的普及性教育,作为美育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之一,如各中小学和艺术培训班开设的美术、乐器训练等相关课程及各高校开设的如艺术鉴赏、影视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程。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而言,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如今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改革,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这些问题,高校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部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图书馆和档案馆作为高校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主要渠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以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一体化的服务为发展目标,节省用户在获取信息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伴随用户需求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和档案(以下简称“图档”)信息资源的价值。

一、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一)用户需求方面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服务的用户结构组成主要是在校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这样的用户结构相对稳定,便于明确用户的需求。在当今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如何让师生在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准确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而无需在图书馆、档案馆两个馆藏地重复搜集工作,高效辅助师生作出知识和决策方案,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从图档信息中挖掘出高度相关的资源,加快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合理配置,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最终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根源共性方面

图档同宗同源,同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同属学校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的教辅部门,因此有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学科基础和实践条件[1]。图书馆和档案馆具有绝佳的资源优势,其涵盖的高质量、高综合度的各学科资源和各种数据库,以及管理、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历史记录,为吸引潜在用户、为领导层决策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三)知识产品方面

在高校所构建的一体化图档信息资源平台中,通过对已公开的图书期刊、教学课程、科研成果、行政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对成员们的资源需求、学术交流、查找利用的过程加以激励和引导,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提升,将有助于研究成果及知识产品的形成,这些知识产品将更具高精度、高标准的价值体现,因此实现图档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是信息社会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一)国内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

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主题词为检索词,入库时间选定2009-2018,得到87个检索记录。2009年发表的9篇论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图档一体化的管理和管理模式[2],2010年的7篇文章主要基于云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展开一体化建设构想,2011年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研究一体化实现途径、影响因素方面[3],2012年发表的文章主要表明图档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与档案馆界的共识[4],2013年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图档一体化人才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5]。图档一体化的研究在2014年达到一个高峰,共15篇文章,研究主题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扩展,已经开始与高校学科服务挂钩,探讨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并且涉及融合机制、管理主体能力再造等方面的研究内容[6]。2015年研究热潮回落,发表了8篇论文。2016年论文又有小幅增长,开始对基于语义关联的图档海量数字资源整合方法展开创新研究,分析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高校图档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7]。2017年发表的论文主要讨论了高校图档一体化管理中馆员素质的培养。2018年的文章主要探讨了高校图书资料档案一体化信息管理的优势。总体来说,国内对图档一体化建设的论文每个阶段研究热点不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但整体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图档一体化整合模式、技术实现、制度创新等还不够深入,待系统完善以为高校图档一体化实际建设开展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指导。

2.实践进展现状

近年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图档一体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国内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不断尝试有机融合[8],通过对国内高校图档共建情况的调研,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如下表所示:据调研发现,实施图档一体化建设的高校网站,仅仅将图书馆、档案馆主页的入口集中于一个网站页面,并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资源整合、利用和服务方面也并未做到一体化管理,因此,有必要探讨制约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实践工作开展的问题。

(二)国外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现状

1.发展背景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近年来对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视。美国图书馆及高校档案馆合作报告书中提出,图档合作可提升图书馆、档案馆在用户中的地位,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是首要工作,一方面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数据整合吸引用户,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此外,通过一系列政策为图档合作提供资金资助。如:1996年成立的美国图书馆与档案馆学会通过“政策和国家领导补助”资金促进图书馆和档案馆共建[9]。2010年奥巴马总统向国会申请2.6亿美元经费用于支持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知识共享工作。英国图书馆与档案馆理事会设立基金,补助图书馆、档案馆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地区收藏工作需要。加拿大于2004年颁布《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法令》实现图档正式合并。2005-2008年期间,欧洲六国为图档数字资源获取和保存计划资助6千万欧元,以实现各国图档资源和服务的交流互利[10]。

2.实践形式

20世纪90年代,是欧美国家高校图档合作共建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水平院校建立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资源共享平台,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如下表所示:对比国内外高校图档一体化发展趋势可知,国外理论研究起步早,重视度高,一体化运作模式主要由政府等机构资助经费,以联盟形式创建合作项目,实现图档资源的无缝整合,打破图档信息壁垒,在服务形式上利用“博客”“推特”“维基”等社交媒体平台[12],丰富与用户的交流方式,扩大服务内容及服务范围,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的。

三、我国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支撑不足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为非盈利组织,一体化建设所需的资源、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所需经费,单靠学校每年划拨的经费难以维持连续性高质量服务,因此,经费问题是国内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障碍,需不断寻求资金支持。如美国高校图档服务协会(IMLS),其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高校图档共建提供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这类协会、政府机构的指导与支持是美国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二)数字化步伐不一致

高校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步伐较图书馆进展缓慢,由于档案类信息资源在其机构管理和公开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与图书类资源数字化发展有着较大差距[13],高校档案馆急需走出其封闭状态,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学习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加强机构间切实可行的合作,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寻求共同发展。

(三)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表现出图书、档案类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缺乏、交叉课程开发不足、培养目标单一,未达到学科发展一体化趋势的要求。图档二者虽同属信息资源,但在工作内容上却有着较大差别,既有图档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构建和维护技术,加上了解图档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制约了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高校图档体制障碍

发达国家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多采用同类型机构区域联盟方式,达成同盟的机构通过彼此合作,制定联盟发展策略,对一体化建设日常事务统一管理、监督、维护,联合采购资源,成员机构间共享资源、设备及技术的一些优惠,达到优势互补、节约成本。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档部门各自为政,横向联系不多,管理相对分散,各高校之间也尚未形成稳定的机构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我国高校图档信息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高校图档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制定符合实际工作所需的政策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各部门、机构间的信息范畴,而且可以增强高校馆藏资源的服务功能。

四、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敢于创新,善于运用宏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提升高校管理层对图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取长补短。如国外,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机构联网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和提供可利用的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国内,中科院建立了全院性信息领导机构,对档案馆、图书馆进行从机构、职能、资源等方面的科学整合,建立了一体化的现代信息网络,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一体化建设相关技术的研究

为统筹协调图档合作部门,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有赖于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由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馆藏内容及性质有所区别,各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元数据设计标准不一,因此需要利用不同的技术来进行图档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著录、组织和利用,运用集群、虚拟化技术构建大数据时代的动态资源池,力求研发出适合高校图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搭建融合数据库,保障数据安全,建立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以确保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和引进综合性信息管理人才

具有新型知识结构、懂得多学科知识、熟悉各领域结构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队伍是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基本保障。高校一方面可以对己经在职的图档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度,对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迎接图档一站式平台建设的能力挑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高校图档一体化建设中,可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实现数据库及平台的管理,因此,人才队伍的保障,是图档信息资源实现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健全一体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我国的图档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异构数据库信息格式标准不一,兼容转化困难[14]。因此,亟待健立健全一体化建设需要的规章制度,包括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事务管理标准、文献搜索原则及文献获取条件等等,为构建一站式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奠定基础,同时使机构间的横向联合、协调运作有了实践的可能。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将确保图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章可循,保证服务的科学规范,维护高校图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展望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6

随着3G、4G以及WiFi网络的不断覆盖,智能手机数量的不断提升,移动数字媒体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2014年年底,互联网实验室的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已达3.6亿部,用户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总数。而在智能手机广泛被使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数字移动媒体的兴盛。据201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微博用户数2.75亿,以微信、易信等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数高达4.59亿。在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以微博、微信、手机QQ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了当代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数字媒体带给现代人的是生活的极大改变。以往需要通过PC端接受的信息、文件等,现在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手机QQ等通讯工具能够直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地进行查看。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数字媒体能够实现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的快速传输,这就使得信息的传递、人员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时,在庞大的用户基础背景下,使用移动数字媒体获取资讯、进行社交已经成为了常态,越来越多本身不熟悉移动数字媒体的人都开始逐渐接受并且使用这一媒介。可以说,数字移动媒体的使用已经是现代媒介发展的未来,也是现代人未来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今后将会极大地影响、改变现代人类的生活。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廉政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的信息出口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一靠组织学习,二靠活动开展。而无论是组织学习还是活动开展,都需要参加廉政文化建设的高校教职员工能够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而反观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渠道不难发现,目前高校中承担廉政文化建设信息功能的渠道很古板。有些信息需要通过纸质的形式在会议、学习中散发;有些信息虽然公布在廉政文化建设网站上,却很少有人进行点击阅读。这是因为这些信息渠道既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不符合其接触信息的习惯。而且,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信息千变万化、数量巨大,采用传统方式既没有时效性,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因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急需有效的信息出口。

2.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灵活的活动方式

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开展,是提升人员参与,逐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高校教职员工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然而,占用教职员工宝贵的工作时间来展开活动,会影响其工作,也会导致活动效果有所欠缺。而且,目前在高校中展开的各项廉政文化建设主要以民主生活会自查自纠、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较为严肃的形式展开,虽然符合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旨,然而实际效果却也有所欠缺。因而,需要寻找到一条既能够使教职员工乐于参与,又能够省时省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道路,提升建设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参与的热情。

3.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广泛的交流渠道

廉政文化建设并不是封闭的建设,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需要进行畅快的交流,才能够在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有了交流渠道,才能够形成廉政文化参与者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使得各种潜在的问题能够被挖掘出来,及时解决,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出现。然而,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参与者集中在一个空间中进行,时间也相对固定,活动开展完毕之后大家彼此也不沟通、不交流,这样会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后续的影响力,很容易沉寂下来,难以推进,甚至前期的成果也会丧失殆尽。

三、移动数字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策略

1.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元通道增设信息传递出口

PC端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信息扩散的需求,需要利用移动数字媒体,增设信息传递的出口。简而言之,就是将有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渠道逐步向手机、平板电脑上进行靠拢。对于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来说,信息传递要做到既要有私密性,又要形成组织传播,既要保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严肃性,传递信息又要生动活泼。因而,从现阶段的移动数字媒体发展状态来看,利用微博、微信这两个渠道是极为有利的,也是极为适宜的。微博、微信这两个信息出口用户基数大,在高校教职工内部,基本上都有着两个平台账号中的一个,有的甚至已经使用得相当数量,这就为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而,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来说,首先就要在这两个平台上设置自己的账号,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发送,引起高校教职工的注意,设置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议程。其次,在设立账号之后,要通过有效、及时的信息传达,将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逐步转移到平台上来,培养教职工对于账号功能的认同感,形成用户黏性,培养用户习惯。同时,在增设这些信息出口的同时,需要结合微博、微信自身的特点,用贴近性更强的语言、表现方式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信息进行整合、。其实,当代部分大型媒体、政务机构的微博、微信已经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口巧妙利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组织者不妨效仿之,转发一些诸如“十八大以来落马的55个‘大老虎’”、“的年终奖有多少”此类的内容,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下传递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精神,对于激发教职员工的参与热情,提高信息的实效性都是有好处的。

2.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媒体特性丰富建设活动类型

移动数字媒体发展带来的还有丰富的交互性、多媒体表现形式与呈现力。现实生活中枯燥无味的活动,在移动数字媒体上通过“包装”就会显得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微信平台上,利用h5场景画报的形式,诸多媒体在反腐倡廉廉政建设方面已经作出了诸多的尝试,形成了诸多有趣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利用微博、微信这两个平台,能够实现视频、音频传输这些最为基本的功能。利用微信平台,能够实现的目标就更加丰富。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移动数字媒体大量多媒体信息,分享各类文章、视频等,实现廉政文化内容传递的丰富性和多媒体性的极大提升。利用微信的多种功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组织者可以将原先需要在线下举办的活动、投票、征文、比赛、考试、问卷调查等在微信内部进行实现。例如,如果要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在微信上组建群组,每个人在群组内进行发言,效果与实际开会相同;如果要进行投票,则可以利用微信订阅号自带的投票功能实施投票并且计算票数;如果要进行学习成效的考核,那么可以使用微信的开发功能,将纸质的考卷或者电子考卷在微信中得以呈现,实现参与人的手机答题。移动数字媒体可以成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手机上的延伸,既能够使得建设活动更加丰富,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得高校教职员工在手机上就能够参与到相关活动上来,省时省力,能够提高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增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黏性。

3.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互动功能拓宽各方交流渠道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7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主约课制;成人高校

一、“自主约课制”诞生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受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冲击,成人高校生源规模与质量整体呈现双下滑的现象,对于成人高校艺术类专业来说,新老问题双重叠加,形势严峻。成人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学习内容和职业背景差异化,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没有应用场景。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下滑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基础愈发薄弱,“工、学、家”矛盾不但越来越突出,还出现个体差异化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处于关键发展时期,开始向市民学习与社区教育多元化转型发展,尝试将学历教育资源与非学历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布局,有机融合。作为成人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主体,笔者所在院校为了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制定“自主约课制试行方案”,试行“自主约课制”。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自主约课制”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提出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变化、懂得自主学习的“自由人”[1]。他提出影响深远的“学生中心论”,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自由、舒适、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师是发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扮演着“侍者”的身份[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提倡根据师生双方的特点制定尊重个性和差异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成人高校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非常吻合,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高度一致:“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性化选择,尊重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两者为“自主约课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成人高校学生多为在职在岗的社会人员,“工、学、家”矛盾尤为突出,具有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多元化、学习时间与空间差异化等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面授教学出勤率不稳定、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考虑这一现实困境,为了给学生学习创设自主化选择的空间,笔者院校在艺术系率先设立试点,于2018年正式推行“自主约课制”,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授课教师提前预约申请面授内容、时间和地点,实现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性学习。这一学习模式有别于以往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做“自我实现的人”“能主动开展活动,并为活动负责的人”[5]。该学习制度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同时赋予师生双方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三、“自主约课制”的作用与意义

(一)打破固定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缓解了“工、学、家”矛盾。对于成人高校来说,学生群体拥有专职工作者、继续教育学习者与家庭身份三重身份,相应地存在“工、学、家”三重矛盾,这是导致“教”与“学”失衡的直接原因。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关系,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程由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效果有待实践检验,作为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课堂安排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笔者所在院系学生群体呈职业背景差异化越来越大的趋势,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工作与艺术专业知识关系疏离,另一方面学生行业差异大,各行业工作节奏不一致,有的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加班工作比较集中,有的学生会在较长时间段频繁出差,难以参与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学生提出相同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同步骤的教学进度,便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可以说,教学进度单一、教学时间固定成为“工、学、家”矛盾中最主要的冲突,而“自主约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和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工作节奏,向教师预约申请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让学生从难以出勤变成有计划出勤,有效地缓解时间空间的主要学习痛点。

(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将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挖掘出来并加以完善,最终实现自我。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自主约课制”积极突破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个人自主性,将解决“工、学、家”矛盾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度安排的协调设计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提早规划预约。这种“放权”唤醒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主体意识,让师生的定位和角色关系不再固化,为学生“自我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古德(Thomas.L.Good)教授在《透视课堂》一书中指出:“人做事的永恒乐趣只能来自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刺激。”[6]“自主约课制”弱化了以往的外在刺激,提倡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导者,根据内在需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安排预约学习,完成学习身份的转化。自主预约制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建构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平衡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教学效率。当前,成人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关系失衡的问题。“工、学、家”矛盾映射到教学中,表现为教学进度滞后、学习进度不同、出勤率不稳定、教学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中单元设计依然存在固定面授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线下面授部分仍然缺乏自主性和灵活度,“自主约课制”可以很好地解决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艺术系2018年下半年开设的“平面色彩构成”“版式设计”“创意思维与表达”等专业课程为例,试行“自主约课制”以来,出勤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得到提高。给学生放权的同时,也提高授课教师的灵活度,调整教与学的失衡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关于“自主约课制”的反思

通过实践操作和师生反馈证明,“自主约课制”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尊重成人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有效解决艺术教育中差异化突出、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学习活动,缓和以前难以克服的时间空间矛盾,有利于其自我主动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该项制度试行以来,收到师生的积极反馈,为今后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推行“自主约课制”提供借鉴经验。但是,新生事物尚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一)基础流程有待完善。“自主约课制”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笔者所在院系实行“自主约课制”的基本工作流程是:任课教师充分调查征求学生学习需求和建议,师生双方共同协商→在此基础上预约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填报自主约课申请表→院校教务审核与统筹安排→再由主管班主任统一通知和督促,提醒学生按照预约时间进行学习。该基本流程是一个理想的完整约课流程,没有考虑到约课冲突、约课时间不统一、学生爽约等多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其次,约课申请环节中容易出现同一个班级不同课程约课时间冲突的情况,与之匹配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实践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经过实践和反馈,发现一些“自主约课制”设计初期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彻底实现,可操作性有待增强。例如:原本预期“自主约课制”能实现动态约课,拟实行“一课一约、一周一约、分段预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满足学生需求,实施分阶段自主调整学习预约安排,但实践证明很难操作。如果“自主约课”的调整频次太高,就会消耗师生双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给建立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制造阻碍,为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带来困难,增加教务统筹管理的难度。

(三)管理督导制度有待完善。“自主约课制”处于试点推行阶段,对于学生采取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大于监督,有些学生由于工作安排的临时变化和个人原因出现“爽约”现象,导致教学状态倒退回了约课前的矛盾状态。对此,只能用回以往的教学评价手段,对于爽约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正视自主约课的重要意义,提高契约精神,加强配套督导管理制度建设,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积极探索和努力。

五、结语

“自主约课制”是一种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自主性“教”与“学”的新探索,初步实现成人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是成人高校积极转型过程中努力和探索的产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成人高校尤其是艺术教育来说,“自主约课制”为解决“工、学、家”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该制度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汪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08(2).

[2]曾昱.罗杰斯心理治疗观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小兵.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8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高校教学;科研管理

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其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事关现代大学的兴衰成败”[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被长期争论的话题,也是被长期研究的主题,复杂性可想而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由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也因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2],本文将在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分析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现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大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管理方法。

一、学术资本主义下的“重研轻教”

(一)“重研轻教”的原因

“20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全球化则正在打破过去一百年发展起来的大学专业工作模式……作为院校的高等教育和作为其劳动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在20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3]。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转变为对知识的竞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寻求大学的帮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等使得政府缩减对高校的开支,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鼓励了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外部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学者称“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行为特点的活动为学术资本主义”[3]。因此,国家更关注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从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也可见一斑,例如QS中“学术声誉”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30%,ARWU中“科研成果”在四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40%。因此,伴随全球化所形成的知识经济是“重研轻教”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把我国高等教育也卷入到“学术资本主义”场域中,专利申请、大学研究所的设立等等行为在大学中已颇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上称之为“科研漂移”[4]的现象。虽然,目前对重视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实际教学“重研轻教”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直接原因是教学和科研的差异[5](见表1)。科研是一种显性的评价,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等关系较大,和学校的排名、声誉关系较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兼顾二者。因此,大部分大学教师往往在科研上的投入更多,“重研轻教”的现象自然在所难免了。

(二)“重研轻教”的隐患

在“重研轻教”的环境下,很多高校目前对“科研”成就都有着硬性指标规定,给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埋下了“祸根”。首先,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较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打击部分老师的学术积极性;其次,这可能会造成研究的无意义性和无效性。研究变成简单地重复模仿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只追求“量”而忽视“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造假行为;最后,过于重视科研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准备、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会减少,出现“照本宣科”教条式教学,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随教师教学质量下降而下降,最终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正相关关系。2.负相关关系。3.不存在任何关联”[6]。本文认同其中的第一种关系,即“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二者当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表现在院校层面上,这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面对高校中“重研轻教”的情况,有人提出将二者相分离,但是“如果不再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要么就变成了培训机构或者类似于中小学的一般教育机构,要么就变成了纯粹的科研组织,要么就变成了二者简单的拼盘式的混合体”[7],这是对19世纪德国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经典大学理念的回归,现代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科研和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少了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再称之为大学。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层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要反映科研的前沿,科研成果要不断地融入教学中去”[8];教师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具有科研精神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更看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科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巩固、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探索出新的研究路径。

三、管理高效教学与科研:寻求二者的平衡

(一)院校层面的管理:营造“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氛围

“组成成员的行为……受组织环境无形的力量影响……一个学校的组织氛围是由四个变量的互相能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环境、组织和文化”[2]。在生态层面,学校既要科研设施的配备,也要重视教学设施的配备;在组织层面,学校管理者应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了解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的需求,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决策;在文化假定的层面上,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同一性,逐渐将此内化为学校的共同信仰和目标。总之,通过营造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氛围,可在增强学校人员科研意识的同时又提高教学的意识和能动性,以达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

(二)教师层面的管理: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校的管理者要认同大部分教师是能够发挥主动性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的,因为高校的老师基本上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是一些勤奋而又钻研精神的人。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让教师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投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波特的工作动机层次模型,学校对教师的工资、“人员裁减”程序、晋升、参与决策等要采取尽可能合理的措施,确保教师的“安全、交往、自尊、自主”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以竭尽全力进行工作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是科研和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参与决策更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参与式决策的使用可能有两个好处:(1)做出更好的决定;(2)促进组织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2],高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所在,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合理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积极性。

2.采取分类别、融合式的评价。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9],所以,学校应当在老师的评价上采用“分类别”的措施。管理者针对教师个人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综合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是既擅长教学,又擅长科研的教师,对其的评价放在最高层面,“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则放在次一级的评价层面。当然,对教师的分类应当是灵活的,要根据教师的绩效成绩等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学统一”的理念下,学校应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鼓励高校教师既进行教学,又进行科研,因此,在这一层面上采用需要“科研与教学”融合式的评价。针对“教学型教师”,管理者需要关注该教师的科研,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应给予教学成绩较大的比重。同样的,对于“科研型教师”,管理者则应对教师的科研成绩给予较大的比重。

3.改革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大学当前的教师发展制度,基本上呈现出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分离的模式”[4],这是不符合“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应然关系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管理者可以探求研究生助教活动的开展,鼓励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研究生参与助教活动,在研究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