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总结范例

高校师德总结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师德核心要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1前言

师德是教师人格品质与思想道德的体现,是教师一种特定的群体道德;师风作为师德的外在表现,是教师长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与行为习惯。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研究

2.1师德核心要素分析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方面详细介绍了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文献在对上述要素进行总结归纳后,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三方面认为是师德的核心要素。

2.1.1爱岗敬业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以恭敬、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这也是社会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以国家的法律规定为基础,详细了解单位的相关制度,了解高校教师的岗位工作现状与发展规律,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关心本职工作的需求,这是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1]。

2.1.2教书育人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追求,这是教师这一职业专有的特征,是教师工作的关键目标。

2.1.3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以培养面向现代化的人才为基本工作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按照“为人师表”的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教师的个体品质也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2.2从师德核心要素角度了解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并且在师德核心要素视角下,广大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2.2.1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影响高校教育水平

面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要求,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作用。但是在实际中,高校青年教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学术发展道路上遭受挫折,并最终影响其教育水平[2]。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师德核心素质的角度入手,用师德师风引导青年教师走上纯洁发展的学术之路,这也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会影响高校的教育水平,这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发展的关键。

2.2.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履行新使命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校青年教学而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履行新使命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开展高校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影响性与示范性的特征,会对学生的各项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面对新的教育环节,必须从现代化的教学思维模式入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并最终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利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遵照师德核心要素的相关内容开展工作。

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3.1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教师信仰动摇

随着高校教师入职标准逐渐提高,大部分青年教师都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因此其思维模式十分先进。但是面对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会持续影响教师的思维观念,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混杂于社会文化中,一旦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价值观建设,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一旦高校青年教师的信仰动摇,将会对其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3.2青年教师偏年轻化,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

年轻化是高校教师日益呈现出的特点,相关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团队中年龄段25-30岁的人数所占比例超过55%,进一步说明目前的青年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从师德师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年轻化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高、精力旺盛,因此对各类工作都具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存在社会阅历积累不足、能力经验有待提升的问题,难以适应未来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同时从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是来自于各个专业中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这会导致很多青年教师虽然了解思想教育内容却不精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4师德核心要素下高校年轻学生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4.1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在师德核心素养下,高校年轻学生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遵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求,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3]。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降低,因此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围绕相同的问题达成共识。所以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这种优势,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将师德核心素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理想结合在一起,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树立政治学习的风气,并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4.2重视对年轻教师的正面引导

在师德核心要素下,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该强调正面引导,提升教师对职业岗位的敬畏感,确保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夯实师德基础,更好地适应未来高校教学要求。从师德师风建设的角度来看,师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的引导与个人层面的自主学习方面。在学校层面上,应该组织本学校的青年教师开展职业道德修养学习,让高校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将其上升到社会责任、为人师表等更高层次,让教师可以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同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业宣教,通过评比道德模范等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师德师风氛围,最终提高教师的师德核心素养水平。在个人层面上,青年教师对待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从自己的闲暇时间寻找机会开展学习,并向身边的师德模范请教,从政治学习的角度入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

4.3助力青年教师发展,强化教师的育人水平

正如前文所言,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影响其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对学校的教育事业产生影响。因此面对这种需求,首先需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师德师风指导,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等模式开展宣教,包括教学方法、备课技巧等,通过老资历教师的实践经验,引导青年教师寻找一条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道路。同时在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学科特征、自身发展计划等,制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层面可以给予教师必要的支持,到期对规划完成情况进行核查,分析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做好下一阶段的规划,最终全面推动教师的长远发展。最后,应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从对外培训项目、教师再教育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学习能力包括师德核心素养、专业理论基础、学科建设等,并加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青年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4规范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重视教师的长远发展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主要实施路径包括:(1)加强领导管理,在学校组建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对于学校而言,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可以由相关负责人组成师德师风委员会,负责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计划,并完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各项监督、考核、宣传等工作。(2)加强教育监督,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各项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寻找教师身边的各类典型;借助基层党组织作用,开展民主生活活动,通过青年教师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总结自己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3)加强监督管理。发挥教学督导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监督青年教师的各项行为,并在必要时采取一定措施予以干预。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动态邮箱、微信公众号等方法,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并且在收到反馈信息后进行及时的核查、回复,争取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

5结论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并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最终在道德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全面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妍,朱平生,马相奇,等.立德铸魂强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9):53-54.

[2]楼巧艺.探究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及优化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7):227-229.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共词分析;研究热点

一、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问题的影响程度。统计336篇学术论文,可以得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的历年发文情况,自2001年,针对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开始出现,开始发文量较少。2006年之后,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探讨增多,发文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是随着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发文数量迅速增多。从整体趋势上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数量也将日益增加。(二)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笔者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词,从统计的学术论文中获取原始关键词1120个,按照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1],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1.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史晓东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师德师风进行界定,认为师德师风包含师德和师风,前者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后者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行为习惯[2]。周宏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特别属性,提出示范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属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不应满足于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既有职业道德规范,而应该追求卓越化,为人师表,创造更高的职业幸福[3]。总体来说,目前鲜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论文,现有研究大多数缺乏深层分析,没有细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标准、特征。师德师风内涵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

2.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认识,明确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高校层面出发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如回春园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4];有的学者则基于国家、学校、个体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如荣立和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还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3.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目前,对于师德师风现状的关注较多,学者对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如袁进霞认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出现了对教育事业缺乏神圣感、对学生缺少责任感、对自身缺少自律感、对学术缺少使命感等问题[6]。关于师德师风问题的根源方面,雷占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认识的不到位、管理的不到位、教育活动的不到位、师德建设理念的不到位引发了高校师德师风的问题[7]。相关研究显示学者肯定了高校教师的主流,认为大部分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努力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学校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对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多是基于师德师风的某些具体表现进行阐述,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及深层次分析。一方面,学者们对于原因的探讨更多关注于教师个体或学校层面的单方面因素,但是逐渐重视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这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对于原因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加强,形成有效体系,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

4.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及发展对策。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如赵培举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从强化自律意识,建立考评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培训机制、模范引领机制、环境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8];韩泽春等提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提升教师思想素质,强化师德灵魂,锻造教师崇高的道德品格和人格情操;在路径方法上则要加强理论武装,实现观念认同,并将观念外化为行动,完善长效机制[9]。综上所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学者大多从中观层面即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在国家和社会等宏观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微观层面的探讨则很少,这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5.高校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考评制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学者主要从师德师风考评的涵义、原则、现状、考评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如糜海波认为师德师风评价须把握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公正性相统一、人本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10];赵静认为高校师德评价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师德评价内容,采取客观的评价方法,丰富评价主体,强化评价监督,健全反馈机制[11]。师德师风考评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外在他律与教师内在自律的重要途径,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体系上的探讨,求大求全,而对于如何建立评价指标及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特别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等具体操作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今后应从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入手,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选拔、聘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6.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包括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不乏重点和难点。有学者从师德师风的建设内容入手进行探讨,如黄少强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应该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教师的科研等方面加强[12]。师德师风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师德师风培养的过程是由外在规范的他律走向内在价值的自律的过程[13],兼具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特点,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道德的自律性与制度的他律性等关系。这启示我们既要注重宣传、培训等柔性手段,又要重视制度建68江苏高教2019年第12期设、考核评价和监督惩处等刚性手段,通过他律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7.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师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师风。大部分学者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着手,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如佟书华等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在分析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4]。新的时代要求赋予师德师风建设新的要求,将高校师德师风置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深刻意义。从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的特点、表现形式、面临的新要求缺乏研究,今后应该在“新”方面多做文章;另外,将“双一流”建设等战略与师德师风结合起来探讨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结论与未来思考

(一)研究结论

1.分析合著情况和作者机构可知,师德师风研究的科研合作情况较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很少,且作者机构单一,基本是学校教师或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工会、图书馆等部门管理人员。

2.经过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分析可知,我国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包含8个高频关键词,其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是最为关注的研究内容。现有论文多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和原因出发探讨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对于师德师风的内涵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不太重视与热点领域的结合,对师德师风的时代性分析不够透彻,从而使得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三点不足: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忽视、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的缺乏、综合性和评述性文献综述不足,由此导致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具有片面性,缺乏说服力,提出的解决对策易与社会实际不符。

(二)未来思考

1.重视基础理论的指导性。其一,当前的高校师德师风研究论文总体上缺乏理论性,在336篇论文中仅有5篇论文分别以TRIZ理论、心理关怀理论、缄默知识理论、定位理论、胜任力理论为基础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二,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只进行了简单定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对师德师风的内容、表现形式没有深入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对理论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使得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而且限制了研究视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及优秀研究成果,比如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要从道德角度、新时代背景等方面对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进行分析。

2.开展实证调查与分析。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都遵循指出师德师风的不足、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建设对策的思路,学者往往结合个人工作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与思考,只有少数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师德师风的外在体现、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探讨师德师风的改进方式。而且研究多就本校、某一类高校或某一区域内高校开展研究,导致调查对象有限,调查信度和效度不明确,分析方法仅停留在推理及经验总结层面,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未来应在深入分析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查手段,提高问卷的信度及效度,针对更大范围进行调查分析,并选取代表性高校进行深度访谈,还要注重对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利用定量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模型等手段进行科学分析,确保研究的说明力和可信性。

3.推进高校师德师风与社会热点及时代背景的交叉研究。当前,师德师风的研究与其他交叉领域及社会热点的结合远远不够,虽然有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统一”、中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等视角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但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点仍仅限于师德师风本身。今后若不结合或借鉴其他研究领域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面将会越来越窄,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将会越来越弱。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服务社会,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寻求创新和突破点。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敏主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

党的报告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鉴于此,师德师风建设应该被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既涉及教师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人才培养,师德评价自然而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外部手段和有效载体之一[1]。高校师德建设及师德评价将是提升高校教师这一特定领域和群体的道德生活状况的具体实践[2]。

一、新时代下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认识和理解

师德评价是对高校教师职业品行的导向和约束,具有“指挥棒”和“红线”作用。社会对高校教师师德具有更高要求:在意识层次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水准;在行为规范上,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影响程度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更深远、更广泛。首先,社会、学生、家长等对教师师德期望是高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提升的;其次,每位教师由于个人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有一定差异。就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存在差异;最后,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教师群体范围内,个体师德存在以下不同,应该对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教职工认可的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肯定和认可,予以精神褒奖;并形成必要的等级差异,树立榜样作用,影响带动整个教师群体向更好的师德目标发展,避免“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轻视弱化师德考核和建设的现象。

二、新时代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以现实师德内涵为基础,以科学性、逻辑性、导向性、相对性、主客观结合、可操作性等为原则,将教育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效果相统一,引导教师在道德价值追求上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定性评价是对教师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教育行为进行评价,以“好”或“不好”作为评价指标。若采取定量评价,片面地强调量化评价会导致教师道德的僵硬化和表面化,因为师德具有相对性、可比性的特征,在师德评价中更为主要的是主观评价。参考归纳师德评价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师德考核量表,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及师德考核“一票否决”情形进行综合评价,列举提出了25项负面评议参考因素,将相对模糊的软性因素,明确为硬性的自律约束条件,形成师德考核评价的细节要求,便于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实施参考。1.依法执教。明确国家兴办教育的目标,使知识传授的目标服务于国家要求,且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遵守《教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负面评议因素:①散布、传播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悖的言论;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③滥用互联网散布与师德规范有悖的言论、信息或话题;④违反学校规章制度;⑤其他不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的行为。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廉洁从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规范要求;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实现专业成长。负面评议因素:①擅离岗位或不遵守工作纪律;②不执行教学计划,造成教学秩序混乱;③学生评价满意度低下或同事评价满意度较低;④泄露试题、擅改学生成绩或批阅试卷时标准出现明显偏差等;⑤其他敷衍塞责的行为。3.关爱学生。爱护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教育方式;耐心教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负面评议因素:①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②有歧视、讽刺、刁难学生的言行,造成恶劣的影响;③散布有害于学生成长的消极落后言论和不健康思想;④对学生放松教育管理或教育方式明显不当;⑤其他损害学生的行为。4.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善待他人,同事间相互支持、帮助;正确处理与同事、领导之间关系;虚心听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社会单位或人士的支持;积极参与院校系所的公共事务。负面评议因素:①恶意诋毁他人名誉,引发争执、冲突;②破坏团结,干扰学校工作;③在对外交往中,言行影响或损害学校利益和形象;④缺乏合作互助精神,影响学校工作;⑤其他违背团结协作的行为。5.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作风正派;服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严于律己,以良好的品行教育引导学生;未有以教谋私的不良倾向,教风清正廉洁。负面评议因素:①弄虚作假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等;②在公共场合言行严重不当,产生消极社会影响;③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接受学生或家长宴请或财物;④组织或参与向学生乱收费、乱摊派,从中牟利等;⑤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活动;⑥其他损害教师形象行为。另外,师德考核“一票否决”情形有:①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③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④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⑤在招生、考试、学生推荐、保送研究生等工作中徇私舞弊;⑥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⑦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⑧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组织形式

本文的指标体系为了能够达到可比定性评价,不仅列举了师德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水平要求,而且更实际的是提出了负面评价因素和底线因素。可根据院校特点,灵活采取得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价。将师德考核作为年度考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系所、学院的综合评议开展对比评价,得出师德评价结论,体现公平性、合理性、全面性。首先,教师自身总结一定时期内的师德情况,总结有关师德方面的工作情况和表彰,参照评价表自我评定;其次,发挥教学单位自主性,由系所结合教师实际表现,综合评议、公示;最后,由学院结合各自特点,结合学生、社会意见及师德师风举报反映等情况,组织审定及公示,接受申述。

三、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首先,师德评价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次,年度师德考核中“优秀”比例不高于35%,对推荐的年度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本科生导师,师德考核必须为优秀;再次,查明违反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给予师德考核不合格,对于处于调查阶段人员,师德考核暂按待定处理,并且年度考核暂不评价,停止评优资格;待结果明确后按规定处理,并不追溯考核待定期的评优机会;最后,因师德考核“一票否决”或者综合评定为结果为“不合格”者,年度综合考核评为不合格。

四、结语

教师发展,师德为要。面对新时代下高校教师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DB/OL].(2014-09-29)[2018-08-22].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5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对师德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因此,高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考评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考评体系应该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内容组成,每一方面内容由若干项指标构成,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师德考评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进修、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文来自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目前的师德监督、制约机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测评标准,必须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德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师德监督必须自律、他律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根据师德考评体系指标认真进行自评;然后要有学生、同事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在师德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最后,要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不仅缺乏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奖惩标准,而且未能真正贯彻执行,因此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反,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优奖励、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取消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因为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都与每年的教学成绩挂钩,使得很多教师眼里只注重优等生、中等生,不能兼顾后进生的学习。这不但挫伤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由于教师的偏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的确不可造就,从而让他们放弃了读书的念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地教好学生、育好学生。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兴趣盎然地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并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积极和崇尚的境界。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前提下,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关心、了解那些“后进学生”。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生就差,只是在长期的失败中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才导致厌学的。因此,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给予耐心的辅导。对“后进生”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应该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在这期间,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即使只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可见,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红烛精神,更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三、总结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6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7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

高校是培养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各学科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阵地。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在专业教育、科研引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道德培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肩负起自身职责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其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较低;第二,对廉洁自律认识不足;第三,在思想认知和日常工作上存在主观性、局限性、片面性的问题,即未能完全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新事物、新情况或处理新问题。高校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不全面,使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这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对此,如若不顺应时展潮流,在充分考虑高校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将会持续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

(二)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冷淡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换言之,大多数教师只做到了“受业”“解惑”,达到了“经师”的要求,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即既能“受业”“解惑”,又能“传道”[2]。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的情况,即部分教师只是按相关要求按时上课,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道德素养关注不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育人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还有部分教师师表意识相对淡薄,即言行不符合教师的形象,且日常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这些高校教师未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因教育思想未改进、敬业精神欠缺或教学态度不端正,形成了“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师生观念[4]。有前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忽略了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平等性,常以命令、要求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后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不重视,也不了解学生,未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未能及时与学生交流谈心,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长此以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相对冷淡的情况,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情感,进而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感情,从而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架构一个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师生关系冷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大的方面来说,则会影响学生对今后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三)缺乏合理且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许多明确的指示,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全盘工作进行部署,以及对党的有关政策文件执行不畅,从而导致学校内部存在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师德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有些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口头和理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现阶段,虽然当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师德师风评估的必要性,但仍有很多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和规定过于重视教师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的考核只是在年度考核中一带而过。正是由于现行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素质的提升。再者,师德评价需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评价,但是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师德评价时存在以下两项问题:一是未设置合适且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即缺乏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指标、师德评标标准不实用,导致师德评价不易操作或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二是师德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即由于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奖励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较为空泛,致使在实际评价中,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会出现由领导主导或“拉帮结派”评判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缺乏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其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其实现长远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筑牢其思想根基

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5]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师如若想做新型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筑牢自己的思想根基,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的重任,为加快现代化教育的步伐而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助力。高校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为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设置计划、提供帮助。为此,各高校要以党对高校的全面指导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整体过程,并将师德师风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的必修课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同时细化相关安排。目前,各高校针对教师开展的理论学习主要由学校的党组织负责牵头、由各高校的政教处监督落实。基于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理论学习内容上,以“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提升教师从教水平”为目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与文化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点阐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重点内容予以纳入;在理论学习方式上,可灵活安排多种形式,既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周(月)”和师德大讲堂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培训的形式展开,包括专家报告、教师论坛、集中研修等形式,如设置“学习师德楷模”专题教育、组织以“教师思想作风建设”为主题的集中研修等。另外,各高校还要完善本校的官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拓宽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校园官网上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包括增加党史学习的专栏,每天及时更新专栏内容,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县委的要求及安排部署等,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常态化[6]。概言之,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从全局上对教师的理论学习进行把控,对其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平台进行细致的安排,以此形成校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各党务班子成员带动周边人、各专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除了高校要对教师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做出安排,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进行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筑牢思想堡垒,补足精神之钙。高校教师在按照要求参加高校安排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培训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学原文、听专家的讲座、看电影、听新闻,或者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政策法规、形势与政策等内容;同时,其还要多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并且根据国家下发的文件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对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宣传,以体悟出师德的新要求、新标准,从而规范己身。另外,高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加相关的实践,包括参加政治理论演讲比赛、“七一”党员高校升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坚定自身作为教师的使命信仰,进而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最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从而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利的条件[7]。基于此,高校要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教师端正自身的形象,做到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职业规范。且这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的环节上,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因为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达成目标。基于此,为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树典型、宣传师德模范的活动,对教师进行正面的熏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创新争先、创优争光”活动,以宣传教书育人模范人物为主,广泛宣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形成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开展“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即评选各个高校内具有良好师德风尚、潜心教书育人、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学名师”,使其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开展以“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为主题的师德楷模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用先进模范事迹感染其他教师;开展“育人故事”征文活动,让教师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以“七一”、教师节等为节点组织庆祝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此,以多样的活动予以高校教师正向的熏陶,可使其谨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悟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中积极贯彻师德师风规范,最终增强敬业精神、端正教学态度。另外,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做要到为人师表,有敬业精神,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注重以德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学生作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持之以恒,一视同仁,将师德之风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好“情感”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为本,即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并纠正其缺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第二,换位思考,即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有助于教师做到以德育人,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最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师风水平。

(三)立足实际,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

考评是高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应该梳理教师工作的全过程,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从大框架上来讲,高校各部门及学院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各项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如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承诺书的制度,即按照教师聘任合同规定的管理办法,完善实习期间的调查,综合评价聘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8];建立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问题追查、责任倒查、谈话提醒等制度,即规范教师师德失范个人行为处理程序;建立日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如此,可确保从教师入职、评聘、奖惩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为了真正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落地见效,高校还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设定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高校可以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对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文件中关于师德师风及职业要求来设定,进而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并规定至少每学年组织一次师德评价。第二,在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将爱国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内容作为关键指标予以纳入,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第三,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查师德诚信档案、评价量表、会议记录、工作总结、领导分工文件等方式实施。第四,在评价主体上,将学校、教师、同事、学生、社会这五者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其中教师自评就是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工作总结客观分析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占评价总体的 10%;同事评价就是通过研讨、评课等评价师德师风表现,占评价总体的 20%;领导评价就是通过日常观察、查师德诚信档案、领导分工文件对个体进行师德师风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30%;学生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和社会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都是通过问卷、座谈、监督电话等途径实施的。第五,在评价结果上,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评判皆以事实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凡注明“一票否决”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若该指标为不合格,则此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等级为“不合格”。概言之,只有建成一套符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且合理全面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才能刚性约束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五、结语

高校师德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的要求。高校教师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保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报告中也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必须坚定不移的以爱国守法为基准,以潜心教学育人为守则,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师德核心素养分析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中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六大职业道德素养,分别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其中,“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师德的核心要素。下面分析六大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爱国守法是基本原则,教师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维护校园和谐,做到热爱祖国,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不做有损国际法律法规的事情。爱岗敬业是核心要素,教师必须热衷于教育事业,作为高校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科研事业,服务于社会,进行文化创行为己任。做到终身学习,热爱学生,严格但公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是根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严谨治学是基本态度,身为高校教师,必须学术态度端正,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术自由,坚决抵制学术不正的思想和学术失范的行为。服务社会是基本担当,除了课堂时间外,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主动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公义事业,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为人师表是根本责任,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崇尚的人格魅力,丰厚的学识,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做到举止文雅,言行得到,引领社会风尚。

2从师德要素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师德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师德建设的核心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科研压力教学评审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没有在师德建设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执行的实施方案,因此导致教师在师德建设工作上能动性不足,难以把思想层面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至上。但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该要以自身品德影响学生。坚持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

2.2形式化的实践模式

虽然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定期开展或开设相关师德建设的工作安排或教学活动,但是形式化严重,实践效果不佳。很多开设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因此无法使参加人员全身心的投入。或者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为了践行任务,敷衍了事,行动草率。如此一来,加大了教职人员的负担,使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师德建设的活动中。教师应主动改变自身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不是单纯地以开展工作而工作,应团结学生,以自身的点点滴滴影响学生。

2.3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影响践行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在与学生互动接触时,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一名榜样的角色,因此或多或少地受到教师办事风格的影响。但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或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使教学效果较差,无法真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此一来,会对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败坏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2.4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科研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教师窃取他人教学成果的事情时有发生,刮起一股学术不正的风气,学术氛围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高校教师甚至出现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破坏教师的社会形象。在科研上,没有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术研究没有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科研成果严重与先经济社会脱节。

3新形势下基于师德要素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对师德建设的观念,完善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树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坚持把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打造以德立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全方位模式,自觉践行新形势新时代下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培养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潜心教学的坚守,强化自我约束,提升师德修养[4]。

3.1提高思想意识,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感

高校教师必须以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深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强化敬业爱岗精神和爱国守法意识。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学生指路人的角色,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可开展宣传活动、定期讲座、分享会、座谈会等多样化的活动,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思想教育的内容,点滴渗透到学生的课堂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

3.2践行内涵建设,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师德建设应以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基调。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因加强教学素养建设,养成良好的学术修养,尊重知识,尊重学术,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到言传身教,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践行符合师德素养的行为准则。坚持以学科前沿探索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师育人的水平。

3.3深化师德践行,锤炼师德品质

所谓“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育育人中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教师师德水平是否得到强化与提升。一是在教学中实践,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正道。学校在考核中应优先考虑教学业绩突出的,学生评价高的教师作为评定目标。二是投身社会实践中,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功立业。全面了解新形势下时展的新动向,注重学科前沿的发展,敢于在学术创新中有所建设。

3.4规范师德建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5]。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师道德规范细则。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的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明确一票否决制的具体内容。根据规章制度内容,表彰师德建设模范,惩戒失范人员。通过制定包括教学、科研、实践、师德师风等综合的全方位的考核标准,强化个人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岗位职责与内涵质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监督,这有助于帮助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4结语

高校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必须恪尽职守、不断进取。面对新形势下时代的新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拓宽视野,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探索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接受多元化的挑战。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共通谱写时展的教育风尚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1).

[2]楼巧艺.探究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及优化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7):227-229.

[3]孙现国.浅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7):47.

[4].在全国教育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1).

[5]郑晓东,肖军霞.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