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依法治国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也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为践行依法治国作出贡献。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等学校;师德师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今中外,对教师的定义和要求出奇的一致。教师的师德影响一代一代的青年,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不是法外之地。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更要懂法守法、严格自律,共同营造高校师德师风的清朗空间。法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给高校教师行为规定了最低的尺度;内心的道德是法律的有效补充,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开法律底线谈师德师风建设,那便是空中楼阁,离开道德基础只谈法律,冰冷无情,无法获得高校教师内心的认可。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种德法并治的模式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依法治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而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体,他们的师德师风影响着教学、科研的质量,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仅仅是教学水平高的“教书匠”和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员”都不是好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像时代楷模曲建武一样,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结合盐城工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调研。本研究随机随机抽取在校师生共458人,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58份,回收问卷458份,文件回收率100%。

(一)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调研结果显示,69.32%的人认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总体情况是非常好的,12.73%的人认为总体情况比较好,15.39%的人认为总体情况一般,2.56%的人认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总体情况比较糟糕。正如所言,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部分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敬业爱生精神。对于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调查结果显示,50.28%的人认为教师理想信念非常坚定,34.01%的人认为教师理想信念比较坚定,12.22%的人认为教师理想信念不太坚定,3.49%人认为高校教师毫无理想信念。具体表现在: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更多关注个人发展与利益,奉献意识不够。实际工作中育人实效不明显,有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忙副业上水课,只教书不育人,“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教学工作中敷衍了事,频发迟到、早退等教学事故,缺乏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以生为本的爱心。

(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偶有发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偶有发生。虽然这些问题只出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是往往其影响恶劣,对学生、学校、社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25.62%的人认为高校教师中存在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由他人或为他人论文的情况,8.91%的人认为存在师生关系处理不当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师生距离不当、关系不和谐。

三、高校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法治观念淡薄,理论修养不够高。高校师德师风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因,即高校教师自身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法治精神缺失,法治观念淡薄,导致出现教师侵权行为。这些都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而涉事教师浑然不知。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现如今高校扩招导致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负担与工作压力,他们往往疲于应付工作,而忽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特别是有些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必须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观念腐蚀,缺乏精神之钙,师德师风就容易出问题。

(二)高校弱化师德考量,考核体系不科学。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及地方高校创建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考评指标,高校为了完成指标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对引进的人才更是侧重于其学历与科研能力的考察,而相对弱化了对师德的考量。在新进教师的师德培训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一场报告、一次讲座便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并不能让新进教师对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在职称评定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都能够量化,但是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却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甚至出现师德有问题的教师评上了职称的情况,暴露出高校考核体系的不科学。

(三)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师德法律不健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教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必然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今世界,价值观念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西方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冲击。以往普遍认为教师就是意味着奉献与牺牲,是利他而非利己的,但是西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让部分教师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同时,相关政府部门有关师德师风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国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但是与法律政策相比,相关意见文件在权威性和强制性上存在较大差距。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培育教师法治思维。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依法治校,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师德师风的立法,执法严格,违法必究。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几场讲座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理论学习才能逐步养成底线思维,坚决不触碰法律的红线。因此要以提升教师法治思维为抓手,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加强教育、价值引领,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首先要加强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正确看待付出与索取,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推崇爱岗敬业,反对拜金主义,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宣传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好教育的契机,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如抗击疫情期间,在一线作出贡献的人是科学家、医生、志愿者等等,而非网络主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完善学校考核体系。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把师生放到重要的地位。学校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让党员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重要带头作用。同时高校要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与资金保障,设立师德师风相关部门,专项负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确保制度完善且落实到位。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师德师风优秀典型的挖掘与宣传,特别是校内的优秀典型,可以进行“师德标兵”的评选,在全校营造一种争做师德榜样的氛围,亦是对校园精神的一种传承。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过程中,把师德作为第一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让师德不好人的无可遁形。

(四)严格自律、知行合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人生难得是自律,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自我约束,其中还有可能出现思想的波动。因此要鼓励高校教师恪守育人职责,坚守大学精神,把内心对法律的敬畏升华为对自我道德的要求,真正对师德师风提升产生认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把党的教育方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四有”好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柳艺伟.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05-03

[3]唐志凤.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站位[J].高教学刊,2019,21:163~165

[4]刘有斌,徐延林.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师生法治精神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9:25~28

作者:张成联 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