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论文范例

中药专业论文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改革;中医药文化传统

中药调剂技术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并作为一项传统中药技能,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调剂员、中药营业员、中药购销员等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一直致力于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改革,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中药专业所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途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紧密对接产业链,重新梳理、融合教学内容。通过中药调剂技术这一有形载体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传统,构建中药调剂技术新内涵,传承、挖掘、创新中药调剂技能,达到“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在整个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访谈法、BAG、调查等方法,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中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课程标准、课程微观结构、教学资源,并通过3轮教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效果。现将课程改革开发技术路线汇总如下,见图1。

1深调研,摸实情,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医药行业。医药产业作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摸清中药专业毕业生去向,对我校近3年毕业生去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药店和医药公司从事药品调剂和药品购销工作[1],见图2~3。从而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具备中药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技能,毕业后能在中药商品批发部门、销售部门、医院、国医馆、养生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品质控制、中药购销、中药仓储、中药调剂及药学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2精分析,构框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在明确中药专业培养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药产销大省、广东省广州地区著名中药企业调研中药专业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标准。邀请来自不同类型企业(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医药公司、医院、智慧药房)、不同工作岗位(采购、验收、收银、调剂、煎药、仓储)、不同职务(经理、店长、主管、店员)、工龄在5~15年的企业人员与课程开发专家召开座谈会,通过企业与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回顾与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梳理出中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生应具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材的采收、加工、鉴别、购销、用药指导的专业能力以及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意识、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我们确定市场营销技术(含推销实务)、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GSP实务、中医基础知识、大宗药材购销、全国道地药材产销、广府中药传承、中药调剂技术等作为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中药调剂技术作为面向医药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中药调剂岗位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调剂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熟练从事中药调剂技术的职业能力[2]。

3联校企,制课标,重组课程微观结构

在职业能力及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中药专业所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3],制定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以中药调剂工作过程为主线,梳理出中药调剂岗位认知、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新型中药药事服务4个项目共13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选取上,既考虑历代经方(选取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补益经方“六味地黄汤”、治燥经方“麦门冬汤”、解表经方“桑菊饮”、泻下经方“大承气汤”等方剂),又考虑地方特色(选取具有广东地区特色的鼻咽癌经验方),同时兼顾知识延伸,在每个任务后增加知识链接及拓展环节,引入中医药文化,既有戥称的发展史、中华老字号采芝林等传统中医药文化,又有反映创新的智慧药房等,充分体现“挖掘、传承、创新”的中医药发展理念[4]。中药调剂技术课程知识点较多,以中药饮片调剂为例,仅审方步骤就涉及别名、并开名、处方应付、脚注、配伍禁忌、毒麻药、贵细药的使用管理等内容[4],因此,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顺序是否合理是决定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们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将知识点融合在具体工作任务中,通过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不断重复操作过程,引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不断强化学生操作技能[4],重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微观结构[1],见表1。

4建资源,重推广,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是所有教育面临的问题,要完美回答教育系统这个问题,需从正确认识“三教”关系入手。在“三教”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相互依存,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顺势而动,做到教师、教材、教法同步革新。为此,我们校企联动,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中药调剂技术》,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所有知识的展开以项目为载体,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体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融合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度[5]。在知识的呈现上,除考虑知识的构建,也重视学生语言沟通、分析问题、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职业道德意识。为提高课堂实效,授课教师巧用信息化手段,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通过案例、动画、微课等激发兴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线下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课程理论知识,并发展为职业能力。经过3轮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优化。

5巧评价,善引导,校企共赢同发展

课程改革以来,中药调剂技术主讲教师已完成3轮完整教学,为检测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多角度、多维度对课程进行评价,各项结果显示课改效果显著。评价方法、指标、量表、结果及分析如下。

5.1课程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采用的方法及指标、量表、结果见表2。

5.2课程评价分析及结论

5.2.1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6级(2019届)学生,其中中药专业71人,药剂专业145人,问卷发放216份,回收216份,回收率100%。我们通过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手段方面进行问卷调查,98%的学生获得感指数高,达到了自我预期效果。对这门课的整体评价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达到91%,只有9%的学生感觉一般满意,各项指标反馈结果如下。(1)课程内容广度与深度:改革后的中药调剂技术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受到学生普遍认可,认为内容广度合适的高达83%,认为内容深度合适的高达77%,两者都不存在认为不合适的现象。(2)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说教式教学普遍反感,而对直观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极感兴趣,非常乐意接纳这种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占78%)。(3)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其接受程度(占79%)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占25%)。(4)考核评价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后,学生“评中学,评中做,评中悟”,有效的评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得学生喜欢(占91%)。此外,学生近3年中药调剂技术学科成绩逐年提高,合格率从96%提升至100%,平均分从78.6分提到84.9分;在技能竞赛中获得部级奖项3人次,省级奖项26人次,市级奖项22人次,团队获得部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5个;中药购销员考证通过率逐年提高,通过率分别是89.15%、91.44%、92.86%。可见,学生综合素养是不断提高的。

5.2.2教师发展评价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也促成了教师的成长,参与建设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能力、教学水平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课题负责人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广州市第五批中小学骨干教师、2019年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培养对象。在课程建设期间,课题组成员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4人次,参加说课、技能比赛获奖3人次,微课、优课、教学设计获奖19人次,公开9篇,指导学生参赛获奖16人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社会任职6人次。

5.2.3用人单位评价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3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3]。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4]。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1.1药用植物野外见习

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企业实习

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郁金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3医院实习实训

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5]。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4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两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2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p#分页标题#e#

3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4

实践与创新是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南大学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对此教学改革及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学;教学改革;创新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涉及交叉学科知识少,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学生通过课本可以提前得知实验结果,只是在实验课堂上机械式地重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或不积极动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原理的透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中药学最新且适应社会应用知识的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不变的宗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爱实践和爱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1]。笔者通过几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带教工作,尝试做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模式,体验到了此教学培养模式对中药学实验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面的益处,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2-3],为此进行归纳总结。

1“阶梯式”教学实践方法

1.1启蒙阶段

此阶段主要让学生对中药学和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有基本认识。从新生入学开始,以“新生研讨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引导,让学生对中药学的性质与重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清楚自己学习中药学专业的使命与责任;组织学生到当地医药公司及医院参观学习,并聘请医院、公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中药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及医药公司对中药专业学生的标准要求,清楚自己在本科所需掌握的知识及专业技术,使学生更加重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知识的热情。在大二下学期组织科研方面的讲座,介绍与宣传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与论文大赛等项目活动的目的、意义与实施内容,并向感兴趣的学生展示以往参赛者所取得的成绩,邀请以往部分参赛者座谈体会,即实施过程和专业知识、科研思维与能力方面的收获等,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对学生不明白之处进行认真解答,让感兴趣的学生清楚明白自己将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补充的知识、提高的能力、遇到的问题及获得的成就等。

1.2培养人才选择阶段

依据学校中药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规划,在本科大二下学期选拔中药学学科在读学生,优先考虑那些对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或者喜欢科学研究,且成绩优异、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并选出领导力较强的组长,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或创业计划等竞赛项目,这些学生将在大二暑假开始进入中药学科研实验室,并进行中药学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此时间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环境及实验器材,训练实验仪器规范使用方法,引导科研基本思路,锻炼实验基本操作,熟知实验室基本安全及规章制度。支持他们参加河南大学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图书资料、数据库及相关专业搜索工具,培养学生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导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查看分析文献、整理数据、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及总结课题进展,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

1.3培养科研能力阶段

此阶段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在大三下学期结束,通过1年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进入大四要开始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大四学生的毕业课题,搜索关于中药学方面文献或资料、设计合理方案课题、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规划好实验进度、分析解决实验出现的实际问题、解释实验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保存实验原始数据及处理、整理数据、写出学术形式毕业论文等都要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在此阶段只是扮作“顾问”和“朋友”角色,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宏观把关,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毕业实习,对学生遇到的疑难困惑负责指导解答,始终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敢创新,多与学生商讨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相信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

2教学成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育,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如2006、2008年和2012年指导“挑战杯”创业团队分别在河南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在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河南大学校级金奖和河南省省级银奖;在河南大学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荣获河南大学银奖,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4-6];2009、2010、2011年和2012年在指导河南大学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发表研究论文9篇[7-15];其中2010年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持人赵辉同学发表的论文在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邢晗等同学实施《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获得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支持,5篇[11-15];并以创新计划为基础获得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荣获河南大学银奖;2013年刘微等同学《离子液微萃取茜草和赤芍活性成分》项目2篇[17-18],成员杨红帅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三等奖。2015年陆程灿等同学的《离子液体对垂丝海棠和黑莓籽中活性成分萃取技术》获教育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支持。

3讨论

3.1引导学生学习中药认识

通过中药专业学习引导使学生对中药学专业有了基本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中药学专业的热爱,促使学生对中药学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产生探索渴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以后学习中药学产生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能够规划好将在本科四年学习中药学的计划;通过医药公司与医院的实地参观,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常用中药材的形状、性能、功效、采集、加工、成品、质量评价、市场价格及临床应用、疗效等知识;医药高级人员的讲座能够让学生掌握医药市场需求的最新资料,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提供重要参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与综合型中药学人才,使学生以后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或从事科研。

3.2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培养人才选择与科研能力阶段,使进入大四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科研角色,可以独立设计、实施和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该阶段学生学会了保存原始资料、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和撰写毕业学术论文,并初步掌握了科研项目全过程、结果和应用、突破关键技术等的总结。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不仅能更深度地掌握中药学知识,而且还把相关中药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衔接起来,拓展知识面范围;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科研设计和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统筹时间安排能力、语言总结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及论文撰写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学生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开阔科研视野及提高综合素质。

3.3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培养实施过程虽然提高了学生客观实验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激情,增强了优秀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逻辑科研思维能力和分析、创造、表达、综合等各项能力,但学生对此培养模式的认识及课题开设范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3.3.1参赛学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

当前,应试教育在高校中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对包括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的渗透就是功利化倾向。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将科研等同于社会调查或读书报告,对科研的认识高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科研中的精髓,即探索精神,这种层面认识会导致学生缺乏求知渴望,思维僵化,会使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一直围绕教师思维,产生很大的依懒性,缺乏思考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发挥科研主观能动性及科研创新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也会使学生投入精力不够,科研素质中探索能力得不到锻炼。

3.3.2狭窄的科研课题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融合性、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科研项目应涉及各个学科,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系统地连贯起来,更深度地掌握和理解中药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有发展潜力的中药人才。不同课题组研究方向较为集中,获得资助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为课题组长期从事的领域,不利于学生开阔科研视野及创新个性发挥。

3.3.3加强团队合作与集体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团队共同合作是当代科研工作发展的主题。创新性计划是一个知识综合性很强和大学生自主设计性的科研项目,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广,内容丰富,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参赛者之间要分工明确、统筹时间安排、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多交流、善于总结,共同认真完成科研项目。

4结语

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创新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和激发学生潜力,释放学生个性,锻炼创新思维,重点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能力,并且创新计划等科研项目是在大学基础课程结束与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期间进行的,达到理论与科研相结合的效果。同时此模式增强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开拓了科研思路,锻炼了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科学创造观念,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参赛学生也依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如2015年杨红帅同学保研到北京大学,郭翠同学保研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王菊同学保研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朱荣遥同学保研到浙江大学。不破不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充分释放学生个性,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逻辑科研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技术型与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性培养模式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科研动手能力强、能独立解决问题、较高的科研思维、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的中药学专业学生。

作者:康文艺 王学标 王金梅 孙慧玲 魏金凤 单位: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魏金凤,王金梅,李昌勤,等.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9):49-51.

[2]康文艺.研究性学习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182-183.

[3]康文艺,王金梅,冯文平,等.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3):55-57.

[4]康文艺,宋艳丽,姬志强,等.一种天然化合物熊果酸在抗菌方面的应用:中国,200810049405.9[P].2010-11-10.

[5]康文艺,贺光东,郭曙光,等.化合物物穗花杉双黄酮在制备降血脂药物方面的应用:中国,200810050053.9[P].2011-12-7.

[6]康文艺,贺光东,郭曙光.卷柏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以及穗花杉双黄酮的提取方法:中国,200810050054.3[P].2011-12-28.

[7]曹乃锋,李元元,崔维恒,等.桂花(晚银桂、窈窕淑女和贵妃红)α-葡萄糖昔酶抑制活性[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21-23.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5

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自2002年开始,我院中药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熟悉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

1.1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课程共36学时,包含的研究项目一般由2~3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而成,同时提倡融入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实验项目的新颖性和探索性,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对总生物碱提取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左金丸的剂型设计与质量研究、炮制对续断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等。课程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实践小组,针对指导老师选定的研究题目,从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汇报。最终的评价标准包括4个方面:文献综述(20%)、研究报告(40%)、研究态度与技能(30%)、研究贡献度(10%)。

1.2教学效果

经过10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紧接着的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在拿到课题后很快进入角色,从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完成实验、撰写论文,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针对教学效果设计的调查问卷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训练科研思路、提高学习热情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目标是要求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支撑,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前2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到大四开展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时才有进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最终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收益甚浅。因此,必须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与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将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合理地分配到本科教育的4年当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下,我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通过以下环节已初步形成了“项目为基础,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

2.1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思维活跃、创新力强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院中药系于2006年开始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即确定导师,导师遵循“全程培养,分层训练”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导师制实施8年来,已培养近300名学生,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我校精品教育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学生普遍对此持肯定态度。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加深了对中药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对专业的兴趣和科研的热情逐步提高,近半数的学生参与了学生科研活动,其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近2年中药系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考研成功率由6年前的3.7%大幅上升到36.7%。

2.2创建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和学院不断构建和完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于2006年启动了导师指导下的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项目。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以课堂重点知识为基础,通过短期的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应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其实施过程是由老师申请第二课堂项目,学生根据项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中药学专业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每3~4人为一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施年限一般为1年。第二课堂的实施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实施以来,中药系每年开展第二课堂项目10余项,参与学生约有40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强化作用。

2.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支持。中药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项目,在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各个阶段均给予悉心指导,随着学生对该项目参与度的逐年升高,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逐步显现。2012~2013学年参与此项目的中药系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撰写并投稿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1篇已发表,3篇已录用。

2.4规范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在中药学专业学生全程培养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中药系对学生的毕业专题实习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中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该环节,以提高毕业设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我校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培养毕业生近20年。为了保证毕业专题质量,每个老师指导的毕业生不超过2名。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题。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第二课堂等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继续选择前期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专题。由于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这部分同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毕业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能做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绩。

三是做好毕业专题的过程控制。在毕业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始阶段学生要交毕业课题设计,通过中期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以提高毕业课题的创新水平,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最后把好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评审关。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5位老师进行审阅,答辩时由答辩小组的老师根据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先进性、难度、工作量、数据统计的可靠性、图表的规范性、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和论述的正确性,以及答辩中的反应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设定了10%的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努力,近五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毕业实习平均成绩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答辩通过率均为100%。

2.5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除了在资金和项目设立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外,学校、学院和学系各个层面均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旨在强化学生科研创新动机,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愿望,增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有:①设立科研创新及学习进步单项奖学金,对实践活动中有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或的学生给予500元/年的奖励;②开展科研创新大赛,对获奖团队给予奖励;③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对参加过科研小组活动并有或取得专利者给予优先考虑,并在选拔时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在综合成绩中纳入科研能力分(占总分10%),对学生参加学科有关竞赛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等均按等级和排名给予适当加分,如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加6分/篇,科技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加5分/篇,校级认定的核心期刊论文加3分/篇,其他相关期刊或会议论文加1分/篇。

3结语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6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7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海外的传播亦更为广泛,使得高等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药得到更好地发扬传承,进行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多元化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1];同时中药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保持中药特色已成为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的瓶颈[2]。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中指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双思维并重”即指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培养并重,尤其为中医药思维,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3]。这是中药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迄今中药学专业教育中所缺失的,更是培养本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应对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给与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2]。目前中医药思维的诠释已比较完善。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具特色,是当今中医药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4],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药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2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2.1传承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奠定中医药思维基础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舒适的生活状态,而且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提供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标本馆(含生态景观区、闽台中草药区、贵细药材区、中成药区等)、福建中医药历史名人(陈修园、宋慈、董奉等)、文化长廊(方歌走廊、时令广场、河洛时光等)等,这些均刺激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时珍园(药用植物园),将时珍园分区化类,尤其是设立了“立体中药园”区,“立体中药园”区的植物依《中药学》课程中的中药功效来分类,徜徉在“立体中药园”区,身边的花花草草皆为专业课所涉及的,这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营造科学严谨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既能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又能正相关的刺激中医药思维的形成,逐步培养起学生系统的中医药思维体系。

2.2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

在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加强中医药思维方法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中医药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中医学基础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等思维的培养,注重中药学、方剂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药“法象用药”与意象思维的培养、药物四性与中和思维的培养、类比思维的培养等等。如根据五行学说来解释五味的定义;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应用取类比象法来解释蝉蜕治疗夜啼;根据相生相克理论来解释茯神的安神等等,运用中医药思维来研究、思考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以此指导临床用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中药运用的整体联系与功能,为中药学人才向着更高层次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授课方式方面,除传统讲授法外,还应设计IBL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能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如《中药学》中防风药性辛甘、微温,并无苦味,为何具有“胜湿”功效?讲授上可采用精讲与设疑相结合方法[5],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以提高中医药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

2.3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社团活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以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以校园文化,让“药”入目;请名师论药,让“药”入耳;办专业活动,让“药”入口等,逐渐形成自身专业特色。

2.3.1请名师论药

让“药”入耳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深入了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举办专业教育。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就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学术讲坛“名师论药”,邀请知名国内外中药学专家到校,不定期举办“名师论药”系列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中药学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专家的中医药思维模式。如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来院举办“三七的生药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的学术讲座;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陈建明教授来院举办“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系统”的学术讲座;台北医学大学药学院院长吴介信教授到院作“中草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之机转探讨”的专题报告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让学生树立起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并培养了其运用中医药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办专业活动

让“药”入口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挥品牌学生社团“本草社”作用,依托时珍园和标本馆,培养中药材及中药文化知识的解说员,向来校参观的客人讲解中药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又能促进其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我爱背方歌、我爱识中药”的三爱活动比赛,既夯实了学生中医药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腊叶标本制作、药膳烹调大赛、中药传统剂型制作等专业比赛,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传统用药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

2.4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凸显个性化中医药思维培养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中药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除要完成正常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还需参与一项立项活动,故给每个学生选配专业导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会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与学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同时也让中医药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第一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同时依据中药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利用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创业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而且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水平能力与创新意识。

2.5多元化成绩评价

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中医药药院校应积极探索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制定的《本科考核办法及试卷命题规范暂行规定》中指出“除了采用传统的期中考、阶段考、结束考和期末考等试卷方式之外,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类型和特点选择口试、闭卷、开卷、操作、论文、答辩、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考核方法,以使考核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中药学专业而言,药学院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了对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考核,侧重评价学习情感、态度及策略,实践规范操作能力及质疑,反思及创新精神;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为主,同时加大了中医药思维能力考核内容,借此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评判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毕业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中药整体知识内涵达到融会贯通。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中药继承与发展的核心[1]。中药学专业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医药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以全面提高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厚基础重传承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33(3):1-3.

[2]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3]胡菲桐,张瀛予,方玲.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9-120.

[4]郭延东.中医思维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9):6-8.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医药高校;化学教育;融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医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在大学前两个学年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是重要的基础课程。[1-2]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化学教材与医药专业联系不多,给学生一种学之无用的感觉。[3-4]所以,如何使医药专业的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加强医药学专业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配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使学生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以化学的观点从分子水平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能应用化学的理论、规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决医药专业相关的问题[5-6],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医药高校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的兴趣点

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新体系。以化学与医药学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形成了能在化学基础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群体。以物理化学为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同时它还是联系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的桥梁,因此,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专业各个领域。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渗透交叉融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下面是物理化学与物理药剂学课程融合的例子。两门课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实验室成为综合培养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最好场所通过编写大学实验化学(应用型医药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从教材编写、实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实施运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调整实验课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以60%化学定量分析的综合性实验,保证医学生在医学检验及生化检验方面的基本需要。无机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重点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分析检验的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药学专业的需要。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占50%,基础实验占50%,增加动手动脑的综合性训练。

3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媒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调整章节内容使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学化学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团队主编或参编了《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20余部教材,其中国家规划教材6部,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

4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研究性自主学习。以教师引导,选择应用性特点显著的章节(例如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组织学生实验性讲课。发掘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和自觉性。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以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及方法在医药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自由发挥、自由驰骋:他们查文献、查期刊,他们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很有创意的实验层出不穷。学生的研究型自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真评定,评定时与学生共同论证、共同讨论、不断完善。教师认准后,同学可自由选择时间实施实验。实验室全天候对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开放。学生完成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后以论文的形代提交实验结果。重视教学效果反馈工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采用两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1)网上评教;(2)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团队统一进行处理和回复,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5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工作拓展团队的知识领域,带动教学水平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专业学术水平较高,发展方向多元化,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形成了生物物理化学及物理药剂学、配位化学与无机药物、手性药物、纳米材料化学和界面化学及生物功能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通过医药专业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改革惠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为了检验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了广西教育厅广西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两项专业最高赛事,组队参加了“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及化学化工论文设计竞赛,学生参赛涌跃,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各届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获奖十四篇及广西各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共10余项,大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已汇编学生物理化学论文集3本,共计约30万字。学生在化学基础课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也为其在以后专业学习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新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生参赛团队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杰,卫建琮,乔华,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96-98.

[2]肖锡林,廖力夫,林英武,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714-717.

[3]李晨,李小强,曹蔚,等.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发展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5,29(8):736-739.

[4]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4):360-361.

[5]郭恒俊,王晓云,张立立,等.构建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