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论文范例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1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2

1.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养这一类,主要设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体育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有70%的学生选择表示认同。二是在“下列哪些行为造成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问题中,有27%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经常不备课就开始上课,有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在上课时接听电话,有9%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无故缺席和与其他科任教师换课,还有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在逐渐降低吗?”有接近87%的学生认为没有,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有7%学生的保持中立态度。通过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还是存在教师采用比较散漫和随意的心态上课,并且这种教学观念有可能会继续存在。

2.道德品质。

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设立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不平等地对待、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存在”,只有5%的学生认为存在,还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95%的学生认为并不存在。二是“体育教师待人真诚,能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吗?”,有93%以上的学生一直认为体育老师平时待人比较热情、诚恳,并把体育老师树立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三是“下列哪些行为影响了你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评价?”其中认为教师在评判学生时用语不文明的占6%,教师的形象(举止、着装等)不具有表率作用的占14%,认为教师社会公德心不强占10%,还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形象较好。四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逐渐降低吗?”9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降低。通过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调查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的道德品质还是不错的,但还是存在少数道德观念较低的教师,并不能通过教学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和思想意识方面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推动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

3.高尚情操。

体育教师是否具有高尚情操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会经常发牢骚,比如在课堂纪律不好或是其他情况下”,其中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平时上课确实会发一些牢骚。二是“体育教师以家庭背景好坏来对待学生”有1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75%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剩下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高尚品质在逐渐降低吗?”有27%的学生认为是的,有73%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降低。通过上述问题,可以了解到虽然体育教师在情操方面的表现不算差,但是学生却对教师今后情操的提升抱有不看好的心态,因此,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培养也是不忽视的问题。

4.教学能力。

这里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才,其中有15%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缺乏丰富的体育知识。第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高吗?”,有83%的学生经常与老师互动交流,17%的学生很少与体育老师交流甚至一次都没有交流过。第三“,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是体育教师最为欠缺的?”有1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氛围的制造,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而有63%的学生则认为并不欠缺。第四,“当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时,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其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探讨式交流,有35%的学生选择了说服学生,有6%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忽视,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各存争议。第五“,你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必要进行提升吗?”有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有些教师还喜欢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上课敷衍,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改进和加强是很有必要的。

二、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端正,比较敷衍和散漫,个人品行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及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本文立足产生的问题,将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体育教师个人对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缺乏教学责任心,部分体育教师仅将教学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把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品行端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认为只要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就算是完成任务,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将体育知识点消化理解,体育技能掌握熟练与否,而且缺少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因此频频出现工作态度较差、职业素养较低的现象。二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能影响到学生,只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锻炼好学生的体能和提高技能即可,不具备以身作则的思想理念,因此,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就采用严厉的语气和粗俗的语言来评判学生,这种行为为学生所诟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2.学校缺少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提升的监管体制。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校给予监督和引导,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因此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个人品行的监督不到位。另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缺乏具体措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国家和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规也没有真正落实,从而造成了教师师德修养水平逐渐下降的现象。

3.社会不良风气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这一因素在影响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较小,但是社会的腐败思想和消极生活态度,对于部分立场不坚定、思想觉悟差的教师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意志薄弱,对职业的认同感低,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败坏行为。

4.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措施。

4.1学校要积极开展增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意识。

首先,学校要定期让教师学习师德修养课程,如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等,了解教师师德修养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从而能自觉更新知识体系和观念,并自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必要的师德修养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达到师德规范的标准。

4.2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师德修养考核机制,首先,必须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实现客观和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或是涨工资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最后,考核内容要从备课、言行举止、着装、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以做到全面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客观公正的评选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通过一定的制度及规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教师自觉完成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3体育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来促进师德修养的培养。

友好的教学气氛不仅能让教师轻松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状况,而且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从而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等。教师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结语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3

1.教师要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特别是工科类的教师,更是要将做事精细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出来,传输到大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淡化“长尊”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适时点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

高校教师要带着适度的怀疑批判精神,突破僵化的知识体系,探索新知识、新技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他们带入科技探索的殿堂,以培育其基础科研能力。

3.教师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为社会服务。教师的教育成果还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与贡献上,因此,教师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产研结合能力,要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道德风尚是伦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广大高校教师仍能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师的意义,推动着良好师德师风的发展。但客观来看,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教学热情淡化

部分致力于献身教育科研事业的青年,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高压高薪行业;部分教师忽视“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职业底线,无法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例如:忽视教育教学的连贯性,上班只做分内事,下班就消失;上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无法在教育方式上突破创新;恪守“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等。

(二)科研动力退化

部分高校执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简单化、标准化,且过于注重科研。科研任务已经成了高校教师的“家庭作业”,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剽窃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科研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盘根错节的评价制度,打击了部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产生了动摇。

(三)服务意识错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师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科研课题的优劣不再以学术质量论高低,而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研究成果成为了课题的附属产品,课题研究充满了营利性思维,这影响了学生对教育科研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高校教师大都通过网络搜索科技信息,交流专业知识,表达学术见解。但是,这也造成部分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人脉资源,“汉化”国外成熟的科技成果,换取“名利双收”的短期效益。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阵痛

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到多元化教师培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大学生学费公费到自筹,再到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宏观调整……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教师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逐渐模糊;矫枉过正的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又固化了部分教师的思想。

(三)知识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艰辛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引用无度,甚至直接剽窃他人成果。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堕落,导致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倒车”现象。

(四)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的年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同行评价等项目。由于评价项目由学生、教师等个体来完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好评而改变策略,讨好学生。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过于繁琐,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德师风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师德师风的理念教育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师德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改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和道德、法制观念等。要对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增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引导新入职教师适应高校教师生活,帮助其梳理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思路,做到同事之间的“教学相长”。

(二)教育事业回归公益化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铲除附着在高等教育上的商业土壤,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回归公益化,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师德师风体系法制化

应逐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为高校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还应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淘汰制度,让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底线,预防教师腐败堕落,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教师评价体系人性化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4

何谓关系?关系就是一种关联性,它将此种事物与彼种事物相互连接、沟通,或者说,它是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也是不同领域之间或者个体之间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因之一。社会之大,关系也无处不在、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就师生关系而言,它属于一种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交往。从古至今,人际关系都是必需而且必然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人际关系更是人类自身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式和需求,因此,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通常,就中国社会的现实而言,在纷繁芜杂的人际关系中,被大家公认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际关系之一就是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与其他类型的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又有着自己独具特性的不同点,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关系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面对的、几乎天天都要思考和处理的重要关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释放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校教师师德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准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23日,为了全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作了具体而翔实的规定。这是截止到目前对高校教师师德所提要求最详细、级别最高和最新的版本。无疑,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从业标准,是必须时刻挂怀、严格恪守的。这一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三条是“教书育人”。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基本任务,就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因为教书育人的任务不是仅仅凭借高校教师这样一个单方主体就能够完成的。事实上,这种配合也只有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这种互动所凭借和依靠的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失去了师生关系这一桥梁,或者说这一重要纽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高校教师如何“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以至带动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奋力前进呢?师生关系,一个如此重要的力量支点,在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范畴里应当也必须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已经对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了规定性的要求,这一规范在第二条“敬业爱生”方面要求高校教师“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实际就是从职业道德规范的高度要求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很显然,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已经被纳入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二、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现状

既然师生关系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看都处于道德高地所要规范的范畴,而且,《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也已有将近3年的时间了,那么,我们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样的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单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而言,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表现也是总体向好,师爱生、生敬师,师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合理规范的层面,师生关系正常。但是,总体向好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就有关媒体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来看,在师生关系方面,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甚至对学生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特别是近期极少数高校教师表现出的失德、败德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要想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距离真正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和谐美好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如下问题:

1.个别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低下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意识和愿望淡薄,掌控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偏弱,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师生冲突的情况出现。比如,中原省份某高校,在组织评选奖学金时,某班级有个别学生对评选结果不满,写了检举信投放到校领导接待学生信访的公开信箱,学校将问题反馈给负责该班奖学金评选工作的班主任王某。正常情况下,王某应当就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调查,视调查结果要么立即整改,要么尽力解释,尽量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谁知王某接到信息反馈后勃然大怒,立即冲到教室里大吼,“你们尽管去告吧”,甚至还骂学生提意见是“狗咬狗”,结果造成了学生更大地反弹,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造成该校在当年的全省行风评议中排名倒数第一的重大负面影响。这样的事件就是典型的师生关系方面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案例。虽然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对该班级的学生留下了心理阴影,造成的恶劣影响。

2.个别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庸俗

在师生关系方面一意讨好学生,不讲原则,与学生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互相吃请,甚至相互请托办事,把本来纯洁、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得乌烟瘴气,走向了庸俗化。这样的案例在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几乎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3.个别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在为自己的学生谋取不正当利益时大肆收受贿赂

有的甚至不顾廉耻接受或者索要学生的性贿赂,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扰乱了正常的师生关系。时下网络上正在热炒的厦门大学原博士生导师吴某某猥亵诱奸和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一起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层面上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严重违反高校教师职业操守的败德行为,它严重违背了一名高校教师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极大地败坏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并且给涉事的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她们的未来发展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同时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在这一事件尚未平息之时,又传出四川美院副教授王某某强吻女生事件,这一连串的师德事件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4.个别高校教师自恃清高

不愿或者不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自控能力差,对学生没有爱心和耐心,最终也因为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酿成了师生关系事件。这样的情形看似高校教师个人性格导致,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师德失范,应当同样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河南科技大学某老师的文章《“Y门事件”对当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基于一个恶性师生关系事件的分析》就描述了一个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当然,还有很多师生关系方面高校教师师德不修和失范的情形和表现。比如,在学生考试、推优、保研、奖学金评定等活动中,个别高校教师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这其实就是个别高校教师利用手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行的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权力“寻租”。这些现象也表明这种师德失范行为在一定时期大有泛滥之势。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于2014年9月30日下发了教师〔201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划定了八根不能碰触的高压线,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高校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应当坚持的基本准则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进而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实际上,为师之道,首在师德,总书记也把师德放在了第一位,而仁爱之心正是总书记对于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提出的具体师德要求,也是我们高校教师建立师生关系的总原则。具体来说,要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一)高校教师要愿意并乐于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如果你的“本性”孤僻、沉默寡言,更多地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师人际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他们也还在性格上继续延展着中学以来的叛逆性,因此,从客观上讲,这个时期的他们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度过大学———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务必从师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必须严格修炼,务必学会并且牢牢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甘于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甘于做几乎所有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关怀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发展,走向积极向上,走向真理光明。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份光荣的职业,就必须首先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愿意并且乐于同广大学生做大范围地“群体性交往”,真诚地和他们建立广泛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不如此就不足以承担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要以仁爱之心为总原则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在生理年龄上大多已届成人,虽然有个别学生心理年龄偏小,但总体来看,他们趋于成熟。这个阶段,他们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有较强烈的独立倾向,面对重要事情或者事件有自己个性的选择,哪怕不被采纳或者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也有一份性格叛逆基础上的坚持。那么,对于大学生的这种阶段性的特殊性,作为高校教师,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层面考虑,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说得好,“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所以,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的总原则就是以仁爱之心来建立良师益友型高校师生关系。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林崇德先生说过,教书育人的实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提倡师爱,首先要强调高校教师师爱的特殊性。同样是师爱,对成年期的学生所涉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差异。这恰是针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的特殊性而言。苏霍敏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不用解释,“仁爱”就是总原则,对待大学生,只有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三)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以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

高校教师所做的一切,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是根本出发点。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校教师承担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容推卸。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高校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在高校教师的手中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各种有用人才,这才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最根本标志。或者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也是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总方向、总目标。

(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基本准则

高校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且复杂,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年龄段,他们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地需要被了解、被承认、被尊重。因此,不论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基本的一点是,师生关系的双方应当是相互平等的独立主体,学生的独立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当学会足够的包容,除了要关爱学生的成长,要认知学生的诉求,要理解学生的心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还要能够宽容学生的叛逆。当然,高校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地引领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五)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

民主法制是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它荡涤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个时期、每个角落。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大到国际关系,小到老百姓的一粒纽扣,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一览无遗。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主法制自然成为时代主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必须在包容学生思想行为差异性的前提下,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关系的道德维度建立在民主和法制的大厦之上,并且通过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这种理念实实在在地传播到广大学生的心坎里,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才智。

四、结语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5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6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期,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冲击面前,在制度创新还远不完善之下,有的高校教师自感“投入与回报”不符,没有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教育教学与科研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有的甚至连教师的基本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是教师宝贵的品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感情基础。这种事业心与使命感的缺失,就不会使教师“乐业”与“精业”,如此,教育最需要的“满腔热忱”与“激荡人心”便“了无踪迹”,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腔调与面孔,这哪里谈得上感染、激发与引导呢?乐业敬业、勤学创新、奉献负责、参与社会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更是其师德的题中之意,教师具有了这样的事业心,才能从内心里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的肩负起对学生的责任与对社会的使命。

二、敬业精神不够

这是事业心不强在现实层面的必然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

1.对本职工作简单应付。

有些高教老师物欲太重,不能安守清淡,不能安心于本身的现有教学科研活动,一门心思的想着赚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二”职业上,从事着其他经营活动,把本职工作反当成另外的“副业”对待,工作时无心教学,拿一本陈词滥调的教案对付着几届学生,对教学采取应付了事的办法,更不用说去育人了。我们知道,教师本身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无疑属于师德失范的范畴。

2.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本身具有学术性与专业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是系统化、规范化和专门化知识的载体,是作为学科分化或分工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其在高校中所从事的各种与其职业相关的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以令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着,终生学习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必须,而作为高校教师尤其首当其冲。有些高校教师却很少自主学习新知识,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原来的那些已经过时的旧知识与陈观念应付着日常的工作,得过且过,这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误人。也正因为此,那些不能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不追求教艺的精湛与独到,不注重学习与探索,也是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之一。

3.不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师益友的真诚关系。

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高校许多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与交流很少,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十分淡薄。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忙于其它各类事物,把与学生的接触交往看成是多余的,很少有主动去接近了解学生。二是一些教师的个性品质上的某些缺陷也使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难以建立。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排斥、疏远甚至冲突。三是有一部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过程中,或者由于性格、或者由于某些心理、或者由于自身水平能力方面的原因,总是不能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也不能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方面给予及时帮助与耐心引导。以上情况,其问题的根本仍然是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师生关系如何,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去熟悉教育对象,对他们没有了解认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怎么会有责任意识呢?又怎么能去谈教育呢?

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精神与品质不够

高校教师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师德师风如何,人格魅力如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十分缺乏这样的优秀品质,譬如,有的教师只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降到最低层面,变成了典型的“教书匠”;有的教师只重视职称的提高,不重视人格道德的提高,忽视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心胸不开阔,认识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合作宽容的意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总是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致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不能以民主关爱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的师友关系。凡此种种师德缺失的现象,无一不是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戕害,无疑不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敬业精神、为人风范作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与效仿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惜的是有些教师虽明知却不为之。

四、结语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7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出现的师德师风新问题

(一)师表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缺乏

少数教师存在上课自由散漫、工作拖延应付、学术成果抄袭等现象,师表意识淡薄,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为人师表,应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日常工作、以及个人行为言论中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还有少数教师仅愿意完成最基本的工作量,不关心学生教育培养,重视个人需求和眼前物质利益,擅自离职离岗,轻校内教学重校外兼职,缺乏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二)创新意识不强,不善于与时俱进

个别教师任教多年,但不注重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及时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观念老化,授课内容与现实脱节,用一成不变的老习惯,应付个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和瞬息发展千里的信息化时代,难以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难以在专业学术上有所建树,难以达到现代化高等教育要求,更谈不上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三)法律意识薄弱,难以抵制不良诱惑

新时期,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不断加强,科研产业化日趋活跃,少数教师由于自身法律意识薄弱,难以抵制不良诱惑,有意或无意参与到一些违纪违法行为中,从中获取个人不当利益。如私自开展培训、私用或挪用科研经费、拿取科研设备经费回扣、侵犯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等等。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整体思想认识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教师头脑。帮助他们进一步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信念。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融入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融入到学校和个人的发展中,融入到实际的教书育人环节中。目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5%,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整体思想认识的重点对象。

其次,以职业道德、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和专业技能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教育。高校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教育,要长期规划,分阶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内容要覆盖全面,能满足教师真实需要,既要有专业知识内容、讲课技能和创新技巧,也要有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高校还可开展教书育人经验交流、讲课比赛、教学科研成果展等实践教育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再次,挖掘并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力弘扬正面师德师风。高校应积极开展“十佳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等各类优秀教师评选以及表彰活动,挖掘并树立教师先进模范典型,从而进一步感染广大教师,引导教师自律求进、倡导优良师德师风,弘扬先进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蜡烛精神,形成人人求上进,个个争先锋的比学赶超氛围。

(二)优化建设基础环境,促进良好师德师风形成

首先,建设优良校风,促进良好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的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具有一种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有助于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影响教师,使其在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科研、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受到启迪,克服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不良作风,养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于学术、勇于创新、淡薄名利、志存高远的高尚职业品格,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其次,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关心教师个人发展。要使教师能心无旁骛,专心学术,专心教书育人,高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办公、实验研究、学术科创等软硬条件和环境氛围,为教师构建好学术发展、专业晋升通道,使教师能够在专业专一、安定和谐的环境中专心工作,全心育人。教师是清贫职业,一般的教师生活都比较清苦,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面对收入、住房、社会等各方面压力。学校应最大可能地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三)加强建设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工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要动员全校所有力量,全面布局、重点把握、全程推进,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营造氛围,落实工作,为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各基层院系、教研室等严格执行学校方针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建好环境、搭好平台,组织好教学、科研工作,认真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成立“教师教育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师德师风建设中心”等实体或虚体机构,专门负责牵头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只有单一布置安排、不断的灌输教育和不停的要求落实,还应搭建起沟通反馈渠道,建立起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反馈机制,将学校的主体思想、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传达给教师、学生,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基本表现反映给学校、学生,将学生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教师。如组织“校长午餐会”、“教授学生面对面”、“妙语茶香”等交流活动或建立网上交流平台等。

再次,建立健全并落实好考核评估、奖惩激励机制。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正面教育、氛围营造的同时,还需加强各类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和奖惩激励制度等。落实监督制度,防止教师师德师风滑坡甚至违纪违法,促进教师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落实考核制度,客观评价教师教书育人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引导教师注重修身修德;落实奖惩制度,肯定优秀教师表现,处理不良师德师风现象。

作者:杨育鸿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纪委办公室

第二篇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与师德要求的多样性

相对于提升教师的知识、教学技能而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件更重要、更艰难,更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的重大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就是师德对于教师、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师道德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师德理论、信念、意志和情感等,教师为了满足学校、社会、教学对象和科研学术的需求而积极创新于教学实践的功效,此种积极效果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不逊于教师专门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价值。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其效果对学生产生长期影响甚至终身的影响。由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巨大、影响深远,所以社会对师德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1)教师要拥有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2)教师要拥有稳定成熟的人格魅力,要具备谦逊、活泼、幽默、好学的品格以及高度的责任心;(3)教师要拥有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4)教师要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5)教师要拥有较高的创造精神,富有创造力。

二、当前师德与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且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素质从总体上实现了新的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也相应的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德师风败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师德及其师德建设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师德师风败坏甚至部分教师违法犯罪,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在师德师风方面,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极其不负责任。有的教师只管自己讲课,对于课堂纪律不闻不问,导致了课堂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师擅自减少课时、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接受知识文化教育。但是,部分教师却又在周末、假日大办各种所谓的特长班、补课班,学生必须缴纳一定的课时费,以此获利,无形中减少了课堂时间,也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投入。部分教师不遵守课堂纪律,无故早退、迟到等现象败坏教师形象,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教师为减轻自己的课堂负担,以录像、录音等音频视频资料代替上课,还美其名曰“现代化教学技术”,学生学习的效果受到明显影响。部分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获得较好“成绩”,在考试前泄漏考试题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教师在监自己学生考试时“闭着眼睛监考”,或者对学生作弊现象视而不见。部分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的时候不认真审阅试卷,而是根据学生平常时间给教师留下的印象打分,实际上就是打感情分、印象分,对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部分教师为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不认真批阅作业,甚至部分教师不亲自批改作业,而是由科代表代为批阅,或者让学生交叉批改,还号称这是教学改革,认为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2.教师贪污受贿的现象仍然存在

教师师德师风败坏导致的问题是学校教风、学风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师德师风败坏的问题是通过长时间的影响而对学生造成危害,学生受到危害的过程是一个较为缓慢和长期性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当前师德与师德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更加突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财政投入,教育经费逐步宽裕,由此导致学校领导的贪污腐败案件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学校领导行贿受贿、贪污学校公款,被法院判处刑罚。比如,重庆市酉阳县中小学校长贪污腐败窝案中,有11名校长被法院判刑罚,同时还有20多人受到了相应的处分。酉阳县的中小学校长们通过统一采购校服以及教师调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办理保险等各种方法贪污受贿,涉案金额上百万元,在当地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又比如,浙江省永康县教育系统贪污学生午餐费的腐败窝案中,涉案人员包括永康教育局局长及12名中小学校长、2名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涉案的总金额达400多万元。

3.教师针对学生的暴力犯罪仍然存在

极少数教师针对学生的暴力犯罪,给学生造成终生难以弥补的侵害,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当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强奸、猥亵、体罚致残等暴力犯罪现象难以杜绝,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校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情形时有发生,给学生造成严重伤害。比如,重庆市荣昌县某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陈某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任课教师罚做下蹲运动,陈某做了上百次下蹲运动,后来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已经造成严重伤残,学校也被判决赔偿学生损失4.7万元。比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的是,极少数男教师以帮学生补课等名义强奸、猥亵女学生的现象不时见诸媒体。

比如,被闹得沸沸扬扬的“校长带小学女生开房案”中,海南省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某以及万宁市的工工商局工作人员冯某带6名小学女生开房,检察院以涉嫌强奸向法院提起诉讼。针对海南等地出现的几起教师强奸猥亵女学生的犯罪案件,2013年5月30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涉案教师的犯罪行为极其严重,给学生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从严、从快、从重查处、打击。2013年5月29日,最高法院公布了3起教师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以打击震慑犯罪分子,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防范保护意识。鲍某强奸、猥亵儿童案中,鲍某利用教师的身份,在2年多的时间内猥亵幼女7人、数十次,并且将其中的6人奸淫数十次,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最高法院核准后已执行死刑。最高法院表示,今后将继续高度重视对于未成年人权益刑事司法保护工作,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大限度的保护,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目前,最高法院坚持“少杀、慎杀”政策,每年核准死刑的案件大大减少,对奸淫幼女的教师核准死刑立即执行,反映出司法机关对此类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当前师德师风之所以失范,其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中道德失范、欺骗诈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丧失、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思想受到了侵蚀,尤其是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电影、碟片、网络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渗透,由于部分教师的免疫力较差,导致其精神空虚和不良欲念的扩张。第二,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重视学生和教师的智育、忽视德育,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却忽视了对师德师风的严格管理,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出现了盲点,导致部分师风师德败坏的教师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第三,教师本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注重从思想上改造和提升自己,在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后,加之自身的道德素养的限制,导致部分教师心理严重失衡,按捺不住教师的清贫、寂寞,严重偏离了教书育人的价值观、事业观、道德观。

三、当前师德与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关系我国千秋万代,关乎祖国前途命运。对于当前我国师德与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整顿

针对目前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不定期集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要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各级各类学校自查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查摆、整顿,教育行政部门切实督促各类学校认真整顿,对整顿不到位的学校及其负责人严肃处理,对通过整顿之后师德师风存在重大问题的学校负责人予以免职,促进学校的整顿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在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中,发现存在严重师德败坏问题的教师,要坚决予以清除出教师队伍,以免贻害学生、贻害社会。

2.切实加强对违法犯罪教师的法律追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导致学生或者学校产生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予以刑事追究。当前,部分学校出于“护短”、校领导害怕上级追究等原因,在发生教师侵害学生权益尤其是发生教师猥亵、强奸女学生等犯罪行为时,如果学生及其家长不向公安机关报案,少数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往往通过“捂”的方式不让事件进步传播、扩大,导致部分教师强奸、猥亵、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犯罪行为没能受到法律追究,从而让违法犯罪的教师心存侥幸,导致此类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为此,要建立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制,对学校发生上述违法犯罪案件而“捂”住不报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予以严肃的法律追究。

3.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起社会其他一般民众要重要得多。导致教师师德师风败坏和违法犯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心理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盛行的当前环境下严重失衡,从而导致教师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导致了教师违法犯罪案件的产生。为此,我们要不断采取心理讲座、心理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心理知识、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对于部分心理健康产生不健康苗头的教师,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缓解、消除教师心理问题。

作者:谭忠毅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发挥政治学习的作用

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基础是学习。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学习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建立教师学习的基本规范。对此,需要灌输理论,加强师德师风理想、原则、规则等方面的学习,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教师的政治学习还应涵盖社会热点与难点,使师德师风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加强广大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同感,进而使政治学习成为师德师风修养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加强人化管理

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文化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实现人的价值,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达到学校发展的目的。为此,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教师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二要构建文化管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一种行为动力,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这种程度则取决于施加激励者所采取的方式和被激励者的呼应程度。由于管理者无法精确地估算人的内在潜力,因而在采取激励措施时要注重虚实结合、化虚为实,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激发和保护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逐步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三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积极推进教师民主管理,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

三、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

时代要求教师要充当不同的角色,因而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此,学校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相应平台。首先,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校园,争做知识型教职工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提升竞争力为努力方向,以广大职工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机制。其次,定期召开师德师风研讨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教师的头脑,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职工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以各工会小组为单位,及时督察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从尊重、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入手,将解决师德师风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特别关注自律性差、工作积极性低、心里困惑多等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在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进工作、克服错误的同时,引导全体教职员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在学校和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四、总结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8

机械的讨论是必要的,特别是随着媒体对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披露,教授侵犯女学生、教授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屡屡出现。而独立学院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机构,它不是公立院校,又非完全的民办高校,导致其下的教师团体归属感不如公立院校那么强,也不完全像民办高校教师那么弱。那么独立院校的高校教师道德又该如何建设呢?

二、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法治化探索

高校教师师德包括自身品行、教学与科研。而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于科研任务。根据笔者所处的独立学院,笔者认为可从法治化角度通过以下三点来建设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

1.制订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团体一定程度上良莠不齐,但其身份首先是高校教师,不能降低其职业道德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结合学院实际的师德评价标准。不管公立院校或者私立院校,其师德评价的目的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独立学院亦不例外。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其目的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红七条”针对的即是受教育权的被侵犯。受教育权是否实现可结合《宪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来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自身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因独立学院更注重教学,其教学行为在评价比例中可加重。

2.科学规范师德评价主体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远低于副教授”。笔者所处的独立院校教师群体组成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中低职称者占60%左右,故在师德评价方面宜以学生作为主体。而学院每学期都有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其主题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内容包括“教态大方”“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内容清晰,符合大纲”“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反映学科发展动态“”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实际,例证恰当“”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师生互动“”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13个指标,这13个考核指标亦包括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组成,考核结果包括“优”“良”“中”“差”等,考核权重占0.05的有“教态大方、举止得体”“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其余指标考核权重占0.1。鉴于部分学生评教的随意性,同时学生对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理解有限的问题,故笔者认为评价主体应同时包括专家,这个专家体系包括教学督导以及教师同仁。只有专家和学生同时评教,才能带来实体的公正。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