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管理范例

高校健康管理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1

通过分析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阻抑因素以及当下高校体育改革的紧迫性来探讨完善和实施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生命哲学视角;高校体育;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应倡导以提高大学生们的生命质量为依归的教育活动,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高校的体育与健康管理状况,分析影响高校体育与健康管理的因素,探求改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提高其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与策略。

1制约高校体育健康管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开创了体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并且形成了一种群众性、经济性、竞技性和产业化的格局。但是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广大管理者和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评定,却忽视了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这就使得社会对学生的体育健康发展需求与高校体育服务供给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第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不平衡的状态,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专项体育教学和选修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但高校还是更多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与监督,并且很多高校的体育健康与管理工作往往形式化,导致体育实践效果与体育目标实现的差异,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也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注重运动技术、技能以及系统运动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人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过分要求动作的标准性和统一性不利于差异教学,也会阻碍学生个性化的形成。“以人为本”是当下教育环境下明确规定的教育理念,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实践的动机和潜能,但是,很多体育教育者和管理者主观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体育会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所以不会过多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率低下,体育实践效果不佳。要想提高大学生体育实践效果,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要跟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认识到自身在体育事业和高校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用开放的思维、学习的心态、高效的管理开创高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优化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管理模式,最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健康管理改革的紧迫性

首先,高校的体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其发挥人才重要作用的最基本的保障,高校要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遵从生命哲学的逻辑,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塑造良好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环境和体育锻炼环境,促使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其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健康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还能获得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其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体育教学、管理和锻炼活动中树立生命哲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完美个性的形成,由于体育活动所独有的形式和特点,学生由于参与体育活动而使其意志品质、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都会得到锻炼和陶冶,这些优良的品质和精神是大学生今后成为祖国栋梁的必备条件。

3生命哲学视角下高校体育健康管理发展的策略探析

3.1优化高校体育管理模式

第一,高校的体育管理者和工作者是推动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更新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以提高大学体育锻炼和实践效果为基本点,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适合各个高校特点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制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标准,并形成指标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障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管理改革。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体育形式的艺术活动,还可以号召组建篮球、足球等体育队伍,定期开展在相关球类竞技运动比赛,通过体育竞技活动,推进学生朝着多方面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将体育工作的建设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构建体育锻炼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高校通过构建微信互动平台有效促进各个体育教师之间、广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分享体育健康知识,享受运动乐趣,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为学校体育与健康管理的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领导要加大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上至下形成重视体育工作发展的态势,也是实现当下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当前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不仅对人才有较高的专业素质需求,还对人才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高校在面对大学生的身心教育问题时,要将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充分考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广大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出台相应政策,建立相应机制,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和锻炼提高的平台和机会,使体育教师不但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还要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有明确的了解,为学生的体育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体育锻炼良好的氛围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其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福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体育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和方式的束缚获得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3开展具有生命哲学意义的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中的一部分,高校在建设校体育文化的同时,要结合生命哲学思想,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实现要通过学生主体自身活动来实现,将体育生活方式融入个体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行为习惯,高校应该加强引导,完善相关制度,挖掘校园的优势因地制宜,让学生逐渐养成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广大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靠近海边的学校开展冲浪、游泳等相关体育项目,北方高校由于气候原因可以多开展滑雪、雪上足球等与冰雪有关的体育项目,高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促进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兴趣,提高锻炼效果。另外,在对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体育前沿理念和健康指导的介绍,充分展示体育运动与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努力营造与大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自由、平等、开放、民主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生活方式。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管理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创新思维和理念,改革当下的管理模式,重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教育,因此高校应从生命教育理念的角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重新审视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充分认识到优化和改革高校体育健康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优化体育工作管理模式,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培养,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塑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并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生命哲学意义的体育活动等途径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水平。

作者:潘宏伟 钟堂武 赵猛 敖祖辉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娟.论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价值观念;自我教育能力

研究生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锻炼基础上。作为社会上的高端人才存在心理健康缺陷,这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紧迫的人文问题。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高校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当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要学会科学面对心理障碍。

一、高校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现代社会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社会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思想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新旧道德观的发展是在矛盾中逐渐统一。高校研究生在这样的社会思想环境下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过度追求金钱和权利,不仅失去了理想信念,甚至已经道德沦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研究生缺乏个性在所难免,学校的教育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情况下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考虑到这一原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定要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有效改善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合作,优化研究生的心理环境。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也是导致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往中国的社会环境只有较少数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根本不必担心就业问题,几乎每一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是如今的社会形势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激增,而目前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供需之间存在矛盾,就出现了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就业难就意味着现实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2.家庭和学校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国人心目中家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如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家庭内的思想观念存在较大问题。中国的家庭结构受到多方面影响,内部成员的思想趋向多元化。近年来中国夫妻的离婚率在逐年上升,部分研究生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受到不利影响,心理发育不健全,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目前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生活压力也更大,比较容易出现家庭关系紧张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家长要解决家里的生计问题,只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工作上。无法较好完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动向,忽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校园内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使得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校园内研究生陶冶情操,逐渐健全人格。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合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对各大高校的教育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受到贫富差距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学校方面更加重视的是科研成果,忽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深刻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所构建的校园文化也十分空洞。校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数量十分有限,很多实践活动也仅仅发展到纸质层面上,无法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1.积极打造“互联网+课程”平台

“互联网+”模式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表现出一定开放性和及时性特征。这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一项挑战。研究生的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心境饱满积极,意志品质健全顽强,日常行为表里如一,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构建和谐融合的环境,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看法,能良好适应社会环境,心理上所发生的活动与年龄特征相符合。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要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入手,积极打造“互联网+课程”平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制作面授课程视频和讲座录音录像,将这些内容上传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上。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积极作用,定期向高校研究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软文。同时网络平台的管理员也要密切关注同学们的线上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安排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帮助研究生有效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还要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展示积极健康的处理心理问题的范例,起到对研究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作用。

2.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帮助家长更好走进学生内心

在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时,有必要建立家校合作的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一工作的实现有良好的支撑条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要定期在群内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学会与子女正确有效沟通。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科学合理、容易被子接受的处理方法。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也来源于家庭,为此在群内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效更新家长的思想观念。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班级家长群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缓解研究者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打下基础。研究生大多承载着家庭的全部希望,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多家长都不懂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无法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上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研究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内度过,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无法比较详细地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为此在班级家长群内,对家长的辅导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子女的工作和婚恋有合理的期望。同时也要为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学校的窗口,帮助家长更好走进学生的心灵。

3.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研究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有明显的自我发展意愿。因此在对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时,要积极发挥其自我教育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传授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对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起到启迪的作用。为研究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不能理性评价,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也就是说个体的适应性能力有待加强,自我调整能力有待加强。为此要正确指导高校研究生看待心理问题,比如为其推荐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书籍《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这本书里所展示的理论能够帮助学生良好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缓解焦虑和忧愁的方法。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求助意识。使得研究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懂得向他人求助。对研究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明确有效且安全的心理问题求助路径。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朋辈氛围。相关研究表明,朋辈氛围是实施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能为心理咨询者创建平等的咨询关系,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容易为个体所接受。给学生创建的心理咨询环境最好不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用,实验室、课题组都可以是心理咨询的场所。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心理问题的隐私性,心理咨询活动必须要在相互信任,相互认可的条件下进行。

4.建立电子档案,持续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平台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心理测试活动,能够实现对学生隐私性的高度保护。在后台处理并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结果,高效完成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科学分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性地化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用“互联网+”创新教育形态,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制作微电影、PPT、电子杂志,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展示出来,从而促进研究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突出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个体化特征。先进的记录方式能较长时间保存心理问题个案,也能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心理特征。这是一种全过程记录手段,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良好掌握每一个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电子档案,方便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后续的跟踪服务,建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长效机制。对那些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起到帮助,同时也避免研究生出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现代社会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而且家庭和学校也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管理手段是积极打造“互联网+课程”平台,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帮助家长更好走进学生内心,建立电子档案,持续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此外还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帮助高校研究生科学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龚舒,刘光华,甘泳红.“互联网+”时代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2]孙茜.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18).

[3]冯立兵.山东省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

每一名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参加相应的体质测试,还需要在每个学期内都开展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所有的测试结果都需要分门别类地归入学生的个人健康档案,任务压力巨大,依靠传统的管理办法无法负荷。为此,必须采取更加先进的管理路径,突破传统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限制,采取优化创新的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的精准度[1]。

1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便于了解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病历是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翻阅学生的病历,可以了解到学生这一段时间内的病情和病史,其中同样包含着医生的诊断证明和医嘱,一定程度上记录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对于高校来说,将学生的健康检查情况和医生的医嘱及诊断证明,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和记录下来,便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1.2有助于相关部门政策优化。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需要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改变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思路[2],以指导高校的卫生工作、体育工作及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的体育运动来说,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当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设置体育运动大纲,调整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强健体魄。

1.3推进落实人本教育思想。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已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体质,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这实际上从一定程度反映出高校对于人本教育思想的落实[3]。对于高校来说,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划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连续性,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当中,不仅保留了学生的基础体检内容,也收录了医生的医嘱、诊断证明、学生后续治疗等情况。这虽然加重了档案管理工作负担,但也使得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使人本教育思想更加具体化。

2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的不足之处

2.1体质健康档案管理混乱。笔者在走访调查当中发现,学生健康体检活动、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分门别类检查活动中普遍存在检查结果档案不规范和管理混乱现象。虽然医生都会出具相应的诊断证明,但体质健康档案存在缺项、落项,甚至是部分内容缺失的问题。有部分高校在开设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活动时,如果发现学生无重大疾病和身体隐患,也无传染病指标情况,其体检报告则过于简单,也不记入体质健康档案,而仅仅是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保存。甚至针对慢性疾病问题,如常见的心律不齐、血脂异常、高血压、过度肥胖等[4],也不会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导致档案不完整。

2.2档案内容缺乏连贯性。高校面向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并形成健康档案,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使校方在开设体育课程和开展卫生检查活动时更加具有针对性。[5]然而,体质健康档案管理上却存在着极大的疏漏。档案的内容缺乏连贯性。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诊断证明并没有被记录,还存在填写错误现象。信息的更新缺乏持续性。校医院没有积极地发挥作用。在学生入学之初和后续的每次体检中,没有建立完整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档案,也没有对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情况进行信息的更新。不齐全和不完整的档案材料对于学校来说,无法将档案作为学生日常活动和开展体育事项的重要依据,也没有办法通过体质测试的结果去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膳食和运动量[6],不利于对学生持续健康管理。

3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的创新措施

3.1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体育工作者可利用体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体育信息化教学,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积累教学和学生体质数据,帮助学生个性成长,为教育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从学生入学伊始即建立高质量的各项体检记录。笔者建议,采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扫描和自动识别的方式,将原有誊写和录入出现的问题,通过系统功能自动校对进行更正,提高记录的质量。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与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平台进行联合。平台可以通过学生体测信息录入及问卷自测等多种方式,建立学生的健康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的校园、家庭运动情况,同时帮助教师对学生信息进行课前掌握,预防特殊情况的发生。增加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平台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和列表等形式呈现学生各项健康指标情况,辅助精准教学。同时,移动端也可以将学生体质成绩及体质健康状态分析等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体质情况,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3.2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档案重要性认识。目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加强宣传,强化健康档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要性和长远性的意识。通过各种措施,使学校内部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档案意识,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基础工作和长效发展联系起来。一般来说,涉及的部门包括体育、教师、体测和档案管理等。高校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需要着重强调在这些重要部门的相关人员中开展,树立起正确的建档和管档意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价值。真正实现以点带面的普及作用,使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得以在更加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工作状态中不断提升。

3.3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规范。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定期测试和专门测试的结果都需要及时完整准确地更新到学生的档案之中,并且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完成医生医嘱和诊断证明的录入。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方法。通过方法创新,使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都能够有效衔接、规范高效。同时,需要更加因地制宜地发现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问题。在健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保证实际工作的可行性。细化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在管理制度中,需要针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定具体要求。管理规章制度是具有统筹协调性和宏观性的,要保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的完整精确。因此,建立规章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到每一个流程内具体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相互推诿和交接不清的情况发生。尤其需要对具体的收集时间和归档时间做出严格的要求,使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均能够按照具体方法和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录入和归档工作。

4结束语

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备受全社会的瞩目。近年来,许多高校也积极探索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管理措施。通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满足学生和高校查阅体质健康档案,推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高校学生健康档案意识,充分认识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能够自觉遵循医生的医嘱和高校体质测试结果,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一些正确的锻炼方式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晶.档案管理:助推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J].田径,2018(09):43-44.

[2]姚鸿滨.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学生身体素质档案管理及分析[J].体育与科学,1984(1):4-6.

[3]明萌.学生体验健康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途径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5.

[4]廖涛,胡茂琴.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生健康档案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0):159+161.

[5]马晓君.大学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及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中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从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1]”。面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客观必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为全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来看,一方面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充分认识,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采取诸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举办相关讲座等措施,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由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不等于个别谈心,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势必造成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疏导,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上来说仍然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是敷衍了事;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上来说,无非就是讲座、咨询、选修课,没有任何创新模式,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排解,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变迁。也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上大学之前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处处受到照顾,来到新的环境中生活方式、教学模式等诸多的问题都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冲击。学习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困难,生活环境的变化需要他们应付一切生活琐事,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2.人际关系失调。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人观念意识强,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交往经验,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或室友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极易产生沮丧、痛苦、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这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2]。

3.学习就业压力过大。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完成学校的各种学业外,还要考各种证件和等级证书以及找工作时的迷茫,一次次的求职碰壁等问题,都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的根本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变“管教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场所,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启迪心智发展,传授知识和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要依据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发展理念,构建适合自身院校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从以发展的视角对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重新定位[3],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还要遵循高校学生心理认识的规律分类引导,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次的管理和教育,将学生管理工作贴近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进行转变,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从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要从学生自身发展考虑,根据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逐步变为服务式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最佳效果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变浅层次管理为深层次管理。深层次管理的特点同单位实际、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说服教育、思想疏导、政策导向、文明建设等途径,迁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深层次管理要求领导要有超前意识、超常的分析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多维度的思维方式,还要敢于改变旧的传统管理模式,确立新的全方位管理方式。高校要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交往的发展,还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管理工作如果只是“面上管理”而忽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很可能从心理问题演变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到学生人格健全和健康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治疗、优化心理品质的能力,并学会利用这些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和维护,围绕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个性的平台[4],打造“深度管理”,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变“条块式管理”为“项目式管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大都采用传统的“条块管理”,各科室、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却存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的问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项目式管理能够联动各方共同参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项目式管理是对传统“条块式”管理的创新,给学生管理提供创新平台,弥补了传统组织方式的缺陷,使职能管理更加优化,使整个组织形态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5]。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灵活多样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可以对各科室、各部门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增强他们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五、结语

总之,高校建立以自己学校特点为基础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既是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服务大学生的必然路径,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6]。针对高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变“管教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定位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次的管理和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变浅层次管理为深层次管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治疗、优化心理品质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变“条块式管理”为“项目式管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

[3]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刘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新闻视点),2011(9).

[5]王芳,李国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3).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目前,各个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阻碍,下面就将对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现状作一些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1.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工作室,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心理教育辅导工作,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是凸显出了很多问题。

1.1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导致心理问题被很多学生避而不谈,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尽可能隐晦的自己解决,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疏导,很可能导致自己误入歧途,归根结底还是心理教育的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处理方式基本是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以后,自主找到心理健康工作室,与老师进行交谈,交谈完成后老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回访,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其辅导员,提醒注意平时的异常表现。这种机制极其容易泄露学生的隐私,且容易让学生成为“关注对象”,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困扰。

1.2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选修课,这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一种突破,但实际问题是很多学校的选修课是在周末上课,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正常上课,且由于是选修课,覆盖面比较窄,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受益,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来说,应该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全覆盖,既是人员的全覆盖,包括教师、学生,也是过程的全覆盖,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加以应用。

1.3心理咨询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软件环境上来说,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专业科班出身,有的是从学校各个岗位转岗的,有的则是心理学科附近领域的,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最多只能跟学生谈谈心,开导一下,这样的心理咨询是不专业的;硬件环境上来说,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也有待改善,目前很多高校也只是挪用一间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对环境的布置和布局摆设都没有太多讲究,这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很大影响的。

2.如何构建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2.1改进心理咨询机制

目前的心理咨询机制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高校应该在制度层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应该改变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序,在大学生入学的时候,心理咨询办公室就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后在主动咨询的学生以外,定期以抽样的形式对健康档案学生进行抽查,以调查、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疏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应该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不能向任何人泄露学生的隐私,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向心理咨询老师吐露心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形成科学的援助体系。

2.2规范心理学科课程设置

心理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强、结合性强的学科,一方面,学校应该在目前只有选修课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科增加为必修课,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常规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全覆盖,系统的从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进行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再到老师,都应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应该将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将心理教育工作融入到整个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始终,如此,才能够将生理———心理———教育整合式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来,并服务于高校教育系统。

2.3完善心理咨询软硬件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筛选与培训工作,学校应该重视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才的引进,鼓励校内师资积极参与相关心理咨询工作的培训,建立起一套心理咨询专业班子,能够有效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并结合实际的心理训练,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陈设,不要仅仅将心理咨询室当成一间办公室,它应该是心与心交流的地方,是情绪发泄的地方,应该将其进行分区布置管理,风格温馨简单,色彩柔和,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是社会将来得以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主要就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作简要探讨,希望为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玉璋,汪家军.浅析自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

[2]张华清,王淑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赤子(中旬),2014(02)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健康;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身心健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提升教师健康意识、保障教师健康,也成为促进新时代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将教师健康纳入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协同推进教师发展体系化建设,帮助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是对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的精准回应。  

一、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2]。关注教师健康,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意义深远。

第一,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具有长远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3],党的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4],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落脚点,是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促进教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围绕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积极回应教师健康关切,将教师健康作为高校发展的“民生工程”,形成具有特色、富有活力、充满韧性的高校健康管理与服务保障支持体系,切实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增强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为推进健康中国、促进教育强国发挥高校使命。

第三,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具有切身意义。构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科学引导教师重视健康问题,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达成自我健康管理目标,帮助教师具备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提高生活质量,做学生健康和健康行为的引路人,为助力健康中国贡献个人力量。  

二、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现行的教师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与新时代校园健康管理要求和教师对健康管理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高校设有校医院(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但教师在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欠缺,出现心理问题时常常碍于情面,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导致教师健康问题反馈不及时、干预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师健康发展。

第一,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上缺少系统性规划,单纯地把教师健康管理视为校医院(医务室)的“寻医问药”,没有成体系的管理部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缺乏高校教师健康资料的建设与分析管理。

第二,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职责不够明晰。高校保障师生健康以校医院(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教学部等部门为主,各司其职,缺乏健康校园整体观,缺乏职能部门的牵头管理,缺乏对教师健康职责的分工协作,出现工作衔接不顺畅,交叉领域成为“灰色地带”等问题。

第三,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内涵不够深化。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内容单一、形式单一,通常以校医院诊疗作为健康管理的全部,并未从疾病发展规律、教师健康需求出发,实行预防保健等健康管理工作,缺乏教师健康管理的前瞻性工作,存在健康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不完整、内涵扩展不深入等问题。

  

三、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体保障、个体关怀”的工作原则,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提升教师健康水平,构建学校主导、职能部门配合、个体健康责任意识加强、自律健康行为养成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实现教师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组织体系建设。学校聚焦教师健康,将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作为加强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措施。从教师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出发,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备组织体系。2019年初,学校成立北京高校首家教师健康中心,职能归口组织人事部,加强教师健康工作的总体力度。组织人事部牵头负责教师健康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制定、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横向上,组织人事部牵头校工会、体育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构建“灵活联动”健康联盟,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阵地共用的“大健康”格局。纵向上,教师健康中心坚持以“护航教师健康”品牌建设为主线,将教师健康工作统筹融入教师发展工作,与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合力,一体化融入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体系,提升教师健康服务水平。

第二,制度体系建设。学校结合工作实际,为进一步推动建设“大教师”工作格局制定了《校园健康服务五年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教师健康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健康发展体系化实施方案》等,明确教师健康发展方向,明晰健康联盟平台职能,细化教师健康保障责任,强化健康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实现健康管理工作与教师发展工作的全方位、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三,保障体系建设。依据教师多元化、个性化健康需求,不断丰富健康校园发展模式。一是教师健康中心与教师体育运动俱乐部(协会)、校医院紧密合作,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教师健康保健教育培训、健康医疗问诊服务、心理健康培训咨询、体育锻炼和健康养生研究、重疾关爱的“五位一体”的教师健康工作模式。二是搭建立体、多元的医疗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与高层次医疗研究机构、北京知名医院的战略合作,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专项对症诊疗、体检报告研判、共建健康研究基地等方式,有效提升教职工健康知识并提供有效帮扶治疗。三是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建立教师定期问诊保健制度,每年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体质健康监测,形成健康报告,实现全体教师个性化咨询服务、健康预警的全覆盖。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7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职院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1]。《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学校应构建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及普及意义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心理健康可能是一个人健康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一个人如何处理身体和社会环境[3]。然而据调查,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人际冲突、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抓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职生健康成长需要,成为相关教育者亟待思索的问题。

二、健康管理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管理”一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认知。健康管理是以“治未病”为指导,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行为及过程[4]。健康管理提倡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一、二、三级预防分别为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和临床预防。据调查:健康从预防管理、治疗到急救,所需费用比是 1∶8∶100[5]。可见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管理所蕴含的智慧及其为人们健康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聚焦心理问题,基本上以问题为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解决各类心理问题[6]。这种教育职责相对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有效预防的效果。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端口前移至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消除各种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一关注点上,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健全其人格,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生有效防御各类心理疾病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三、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信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中不乏家庭贫困生,经济上的困窘、眼界上的不开阔、各类资源的缺乏会导致高职生自我认同感偏低,且部分高职生受高考失利影响而悲观消极。因此,大多数高职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他们在各类课堂活动、文体活动中会表现得畏首畏尾,总认为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容易错失展现自己的机会,进而在缺乏自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学业就业焦虑

从学业来看,高职生面对内容繁多的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以及各种考试考证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技术实践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7]。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自制力较为薄弱,面对上述压力,容易陷入焦虑困境。

(三)沉迷网络游戏

脱离了父母掌控但心性尚不成熟的高职生是一个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群体。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学业失败、人际冲突、情感受挫等的高职生而言,游戏可以成为一种短暂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游戏里可以建立不一样的人设和关系,提供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我实现感[8]。然而,不加节制地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高职生丧失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四、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以健康管理“治未病”思想为导向,在对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学校层面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教师层面着重设计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而学生层面则重在发挥高职生自主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总课时量较少(通常为 32 ~ 36 个课时),仅仅依靠心理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打破学科桎梏,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层面应面向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再部署、再动员,组织教师们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倡导全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打造“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赛教课、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评优标准向“心育与德育并重”倾斜,建设院级、系级、专业群级的多层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经验共享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在优渥的土壤中,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发挥良好的“治未病”功效。

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高职生是国家的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社会对高职教师角色寄予很高的期望值。高职教师不仅承担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比赛及实习就业等,更要担当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心理辅导者等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十分考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层面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供相关支持。例如,面向全体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和心理测试,及时给予处于心理危机的教师以心理援助,营造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并且多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活动和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学校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让教师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收获足够的认可,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另外,学校应广开渠道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以心理学之力助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以教师之力助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为学生树立标杆,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教师层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均表达了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态度,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开发与运用,能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10]。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中舒缓、安宁的特质以及茶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弘扬文化、陶冶人格,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教学还可以添加一些震撼人心的“佐料”。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时,播放科普短片《人类生命形成的过程》,配上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形成之初的惊心动魄,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打了一场大胜仗,每个人都曾经是大英雄,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大有所为,引导他们学会悦纳自己。

2.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心理教师或辅导员可利用心理实践课时间或班会时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营”活动。主题包括天生我才、做时间的主人、快乐伴我行、沟通无极限等等,注重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交往。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认识,又有助于锻炼胆量。学校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校园心理剧”比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剧情,拍摄成微视频,经过系部、学院两级评审后,选出优秀作品并向全院宣传与展播,扩大活动的教育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与整合,其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收获成就感满足感,提升自信心。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例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下社区给老人们开展心灵关爱送温暖活动,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不仅有利于提升自信心、锻炼社交能力,还可以强化专业认同感,减轻对实习就业的焦虑。

(三)学生层面

1.高职生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学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当下的机遇、挑战及障碍为范围,合理拟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职业道路以及走上这条职业道路所设定的规划[1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每一位大一高职生,启发学生站在未来看现在:将来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期望中的自己需要在高职三年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自我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并制定各级目标及实施计划。高职生通过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2.高职生自主开展行动力训练,争做行动达人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还要有行动力的加持。作家简叔曾说:“行动力和坚持是解除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指点学生开展一些行动力训练。如每天坚持做一件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可以是运动 10 分钟或阅读书籍半小时等,有利于自己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建议学生就行动力训练开展的情况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形成有效的自我督促和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 行动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律,掌控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主动走出虚拟的网游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有效减轻各种焦虑。

五、结语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8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慢性病;效果

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带来的经济发展,国民生活逐渐实现全民奔“小康”目标,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反而不容乐观。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不同层级职工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同,中基层职工即便年龄小、身体素质佳,但长期的繁重作业及压力等会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中高层职工更是长期处在高危状态下,由于他们在事业上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而很少有工夫去合理规划自己的锻炼时间,难于做到劳逸结合。每个人从健康至得病一般会历经相应的发展进程,借助健康管理,完成对上述进程的逆转,可以实现改善亚健康状况或患病初期逆转的目标,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控制和减少职工医疗费用,提升人力资本健康比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并吸引优秀职工加入团队,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武汉市某大型高科技公司近年职工体检结果及检查治疗费、体检费的占比变化,探讨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预防的影响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搜集整理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资料中某大型高科技企业公司2014—2017年的体检数据,获取累计11616人次职工体检结果及在2012年签约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团队入驻企业后2013—2017年检治费和体检费金额。该公司为国内知名高新科技企业,参加体检的职工年龄分布在25~65岁的各个年龄层次。

1.2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①按年龄段统计公司职工检出疾病的人次比率,以及体重指数、血压、血糖和尿酸等异常的检出率;②统计分析公司职工检查治疗费和体检费占比结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列联表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案例公司职工疾病检出情况

本研究案例公司2014—2017年体检结果显示,98%以上的职工至少患有1种不同程度疾病,甚至97%以上职工患有多种疾病,其中46~55岁人群患多种疾病者占比最多,达到29.71%。体重指数检出异常比率约55%,高血压检出比率约27%,血尿酸检出异常比率约27%,空腹血糖检出异常比率约12%。见表1及表2。

2.2案例公司签约医疗团队后相关费用的变化情况

该公司在2012年签约了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团队驻公司坐诊,之后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进行健康风险因素干预并提出合理建议。在专业医疗团队干预前,职工用在治疗疾病的费用占到了10%左右,而在干预后,每年的疾病治疗费用有所降低,且在5年后降低至2%左右,费用比例明显降低。

3讨论

有调查发现,我国职工处在亚健康状况的人数达到60%[1]。在2011年,一项对北上广等十几个区域的将近六万居民的相关调研发现,有超过40%的被调研人员觉得自身处在亚健康状况;有超过30%的人员觉得自身有时候不舒服;有将近14%的人员认为自身情况不太好,同时还存在一些慢性病;仅有不到13%的人员觉得自身比较健康[2-3]。表明国内公司职工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本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本研究样本公司98%以上职工至少患有1种疾病,且5种常见慢性病检出率较高,其中体重指数异常比率约55%,血尿酸异常比率约27%。国内学者把公司和健康管理联合在一起开展探讨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在公司健康管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上均获得了很大进展,部分公司也开始重视职工健康管理工作。张黎刚[4]提出在公司中进行健康管理,职工因小病出现请假的状况大幅降低,出勤比例大幅提升,职工的满意度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本研究公司在签约了医疗团队后,职工检查治疗费和体检费占比结构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体检费占比逐年增加,由91.02%增加到98.14%,相反地,职工平时生病时的检查费、治疗费占比在逐年减少,由8.98%降到1.86%。良好、健全的职工健康管理体系对于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相关调研表明,约30%的公司会按时进行职工健康体检,约60%的公司会不定期地开展,有6%左右的公司从未进行过类似的活动。另外,在接受调研的公司中,只有30%左右的公司提出对整体健康管理方面有一定的需求[5]。我国职工健康管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导致其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预防慢性病的作用。本研究在文献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3.1制定完善职工健康管理计划,创建职工健康档案

无论企事业单位,均应对全体员工定期进行统一的健康体检,并由专业医师分析体检报告。将职工体检结果录入单位内网,并可通过员工自己的账号登录查询,便于职工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能时时掌握职工的健康情况。把职工的身体状况检验报告提交给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项保管,保存期间5年以上,如此连续的健康信息可以使每位职工的健康档案都真实有效。这个程序在执行健康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是进行职工健康管理的基本。管理者可从职工健康档案中发现问题,及时防止职工慢性病的蔓延,保持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3.2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增强职工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美国癌症中心研究了从1987—2004年历时18年的美国和欧洲144万人的大数据资料,发现长期锻炼的人包括食管癌、肝癌、肺癌等在内的至少13种癌症发病率都显著降低[6]。大数据显示,中国排名前10位的癌症,有8种都可通过运动降低其风险[7]。公司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职工,公司需更新宣传以及培养模式,提升职工对健康管理的了解深度,选择大部分职工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如通过APP软件统计健康管理数据来进行小额绩效奖励,激发职工潜力,在本质层面上创建积极的健康理念和行为模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3完善职工健康管理环境

除了日常硬环境之外,更关键的是软条件,即职工的日常习惯,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身体状况等都会对身边的职工产生影响。企业管理者应把员工健康作为公司文化的一个关键单元进行创建,在公司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气氛,提高职工的健康管理水平。

3.4健康管理周期结束后及时反馈评价建议

公司应依照实际状况,确定最佳的职工健康管理评定时间段。健康管理时间段结束之后,应找出问题,同时应探讨分析问题和缺陷的具体因素,并给出对应的处理措施。把评定结论和以往的信息进行比较,方便今后对职工健康管理计划进行优化,明确关键点及发展方向,让职工健康管理发挥最大能效,体现其给企业和职工所带来的最大价值。

3.5与专业医疗机构签约驻企合作协议进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