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总结范例

高校党建总结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党建档案;分级分类;管理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党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是衡量高校党建工作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找出存在于传统党建档案管理模式下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党建档案管理模式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党建档案的内容及重要作用

党建档案是高校档案构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组织制度、思想、组织与作风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了高校的党建工作情况,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历史反映。它对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党建档案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其他文献材料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没有高质量的党建档案,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高校党建档案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党建档案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体现。党建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项党建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为学校宣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提供重要素材,是培养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资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2.党建档案是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党建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群团统战以及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档案材料,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而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依据就是党建档案[1]。3.党建档案的建立健全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高校党建工作历史进程、建设现状、未来发展的最好见证、现实反映、参考依据和决策佐证。党建档案工作的落实切实关系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基层党建档案工作,实现党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党建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实践调研发现,高校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对党建档案重视不够,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档案开发与利用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党建档案的内容和分类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管理方式的相对滞后,致使基层党建档案管理水平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难以突破。档案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脱钩造成了党建工作的不扎实。2.党建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党建档案收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建档案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各级管理人员职责的准确界定缺乏实用性、系统性的标准。党建档案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高校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均对档案收集负有责任,但由于归档范围和内容等太过抽象,使档案管理制度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2]。3.党建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高校的纸质党建档案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高校对党建档案的编研工作重视不够,仍停留在对案卷的立卷、装订和保管工作上,再加工整合程度不足,党建档案利用率较低。另外,在大数据的新时代下,党建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三、高校党建档案分级、分类管理策略及意义

1.运用高校内部分级、分类管理方式,提升党建档案建设水平。第一,党建档案分级管理模式。高校党建档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党务工作从纵向结构上看,分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不同层次的党务工作。分级管理就是根据高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各学生、教工、机关、后勤党支部三级管理方式,将党建档案总体内容进行分解细化、统筹掌握、科学分级、准确分类。主要是在学校档案管理机构规范管理下,各二级党组织分别设专职组织员,基层党支部由支委会派专人,这样对党建档案实行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层面的党建档案以总体管理为根本,即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科学界定党建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和规范等。对于涉及全校的上级或学校党委下发的文件、制度、规划、总结、报告、党组织机构设置、开办党校培训有关材料、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党委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学习教育活动的相关材料、相关会议记录(如党代会、党委常委会、全委会、书记会、校长办公会)等档案材料,统一由学校档案馆管理。院系等二级管理是以过程管理为侧重点,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各项工作中,在党的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党支部建设及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计划、方案、总结以及照片、视频等过程档案,由院系建档保存,由院系组织员负责党建档案的收集和查借阅管理。基层党支部管理则更加注重细节,实行台账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基层党支部管理台账,包括党支部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记录、谈心谈话记录等,由党支部派专人负责建立和管理支部党建工作台账。同时,学校健全和完善党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执行机制,确保党建档案分级管理有效运行[3]。第二,党建档案的分类管理。高校党务工作是由不同内容的工作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横向联系上看,包括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统战工作、群团工作、人才工作、群众工作、干部考察监督工作及党校工作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所谓分类管理就是按照党建档案的内容和特点将其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党组织建设,包括党组织设置、制度、换届、调整、审批及干部选举任命等文件材料,上级、本级党建方面文件及贯彻落实工作的计划、方案、总结要点等材料。第二类是党员队伍建设,包括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关怀激励帮扶党员工作、党内表彰、处分党员等文件材料及党员干部人才培养、廉政教育监督、考核审核材料以及党员名册统计表和党组织统计报表等。第三类是会议记录类,包括党代会、教代会、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会议、支委会、党课培训会等各类文字记录、照片视频类声像资料等。第四类是党费收缴及使用管理,包括党费收缴名册及使用明细等。第五类是党代表及统战工作,包括党代表及政协委员任期制、提案、意见建议办理情况、派参政议政情况等。第六类是重大党建工作专项档案,包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2.实现党建档案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党建档案开发利用新途径。第一,大力开展党建档案编研工作,全方位开发党建档案信息资源。为党建工作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时建立重大党建活动专项档案,通过征集学校在党建方面先进典型人物档案,学习党史校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爱党、爱国和爱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发挥党建档案的育人功能。建立学校干部廉政档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和举措通过档案建设的途径有力地发挥出来。深入研究学校党的建设历史进程,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事业具有以史鉴今的突出作用。对党建档案进行整理编研,是对平时工作的总结凝练,有利于发掘特色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管用并重”意识,主动调查了解使用者对党建档案的需求情况,结合实际查询利用频率,制定编研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党建档案的有用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档案信息收集获取方式,改进了研究加工手段,提高了编研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了档案编研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依托信息编辑技术的支撑,档案编研可以做到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并用,实现较强的感官冲击,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汇编质量和观赏性,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第二,积极推进党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党建档案宣传利用力度。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档案管理与信息电子化有机结合,在档案的整理、保管、利用等管理过程中不断融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检索效率,更好地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存量数字化、增量信息化”的方式,逐步提高党建档案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极大地提高检索效率,可达到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且可对调阅信息资源作脱机处理,从而保证查询不受空间限制。同时,党建档案信息化为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和重要资源。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搭建党建档案展示平台,共享红色档案资源,通过高校党建资料、实物、声像、影音等档案的收集,精心制作党建专栏,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声像具备,使严肃的党建档案鲜活起来,宣传党的建设、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党建文化,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学校各院系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分享特色活动经验,学习优秀党建研究成果,以党建档案为载体,为高校党建工作做好服务和支撑[4]。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调“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党建档案的文化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围绕领导决策重点、师生关注热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档案资政研究,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思想素材,把档案信息升华为政策智慧,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推进党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既能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充足的历史材料,让高校党建档案发挥好、实现好对高校内部的参考、佐证作用和对社会的宣传、服务作用,让高校党建档案切实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推动助力。

【参考文献】

[1]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6):16.

[2]杨丽.基层党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北方文学,2017,(14):178-180.

[3]赵嫒嫒.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兰台世界,2012,(12):9-10.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也是解决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本文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主题实践教育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义,探讨主题实践教育的内容、形式及要求,以主题实践教育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

主题实践教育;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高校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建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现为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等方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水平不齐,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样化,重入党前培养轻入党后教育等[1],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形式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影响了党建工作机制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教育形式有:上党课、学文件、看电教片、听报告和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相比较而言,社会实践是学生党员乐于接受且成效明显的教育形式,但这种形式目前开展的还不多,而上党课、学文件、听报告和讲座等形式比较呆板枯燥,不受学生欢迎,致使党建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推进主题实践教育,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充分认识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前提。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情感丰富而又充满活力,但他们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党建工作不能沿用之前比较传统的方法,必须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采用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主题实践教育,以主题实践教育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政治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使党建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一)主题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主题实践教育是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加强党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

党性锻炼必须注重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高校党组织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分配给学生党员一定的工作任务,考验他们的党性,加强他们的党性锻炼。如:组织学生党员深入企业、农村、革命老区做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动员参加“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党员暑假期间去偏远地区义务支教或去企业实习锻炼等,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党员搭建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党性,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2.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表现为思想上的先进,更应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高校党组织要将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党员主题实践教育机制。党组织可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党员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他们在活动中参加的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及其现实表现来评价他们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包括竞技性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种类型活动,通过竞技性实践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竞争中追求进步,同时充分展示出学生党员在学习等方面的模范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表现出学生党员在帮扶困难学生、服务他人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3.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党组织可利用主题实践教育影响和调节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主题实践教育引导他们按照党员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党员可对照主题实践教育的目标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与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此外,学生党员通过参加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提升素质;通过组织和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开拓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好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高校党组织要根据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主题实践教育形式。它突破读文件、听报告这种你讲我听、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而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使先进的政治理论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性。[2]

(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党组织要针对学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内容上要涵盖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党的根本宗旨教育等方面,形式上可采用参观革命圣地活动、竞技性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1.开展革命圣地参观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思想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和迅捷,新媒体和自媒体带来的庞杂而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党员的冲击和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而革命圣地是这部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革命圣地这个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圣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前辈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党员学习先烈和伟人的革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圣地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增强党性锻炼,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3]

2.开展竞技性实践活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学生党员进行主题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密切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以及国家政策,对学生党员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为此,高校党组织可采取演讲、辩论等形式,结合重大时事、重要节日等确定主题,灵活多样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如: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演讲,通过思考与论证,引导学生党员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引导学生党员深刻领悟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握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用中国梦激发学生党员的历史责任感等。通过这些竞技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认清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党的根本宗旨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学生党员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高校党组织可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党员搭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平台,组织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准特定对象,开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关爱老人,送爱敬老院”活动,为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帮老人清洁个人卫生、与老人谈心谈话;开展“温暖童心、情满福利院”活动,给福利院孩子送去爱心物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唱歌跳舞。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免费服务,或为社区居民维修小家电、或为社区居民安装、维护电脑;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弟”活动,为缺少教师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等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4]

(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

高校党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和统筹安排好整个活动过程,不能使活动流于形式,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要确定好活动主题

好的活动主题,是主题实践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高校党组织应将主题实践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时事形势以及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使所确定的主题在活动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弘扬茅山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追寻红色足迹’”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就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活动自始至终有一条主线贯穿,从而引导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

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是主题实践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包括对活动目的的设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地点的选择,活动人员的分工、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经费的配置等等,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通过对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过程顺利,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党员的预期目标。

3.要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反馈

活动的总结与反馈,是主题实践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一方面,党组织要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党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效果;另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学生党员要写一篇活动总结,既要有个人的总结和反思,也要有活动的总结和反馈,即对活动的开展情况给予全面的评价,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反馈的信息,党组织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提出解决对策,以便提高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性。[5]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校的改革发展、党建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此推动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在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成为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花良凤 倪受文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中华,罗卫,雷.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9):110.

[2]曹飞.高校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某高校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09(5):33-35.

[3]江海华.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12):44-45.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创新发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

党建品牌建设研究在党的十八大后已然成长为高校基层提高党建科学化研究方向的热点之一,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品牌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基层党组织特点,找准定位、在品牌建设起步阶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和考核、验收制度;对如何进行长效化的建设和执行;以及如何提高品牌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对于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目前还处在转型探索期,除了要思考上述的共性问题外,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依据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党支部性质、专业特色,更应在整体设计,建设载体、建设路径上突出品牌的“特色”建设[1]。

一、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的建设机制分析

党组织的品牌建设是引领基层党组织科学化发展、管理的创新模式,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提升党建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企业、政府、高校等单位的基层党组织都开展了党建品牌创建的探索,为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内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对组织内部、校方以及国家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2]。

(一)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组织建设能力。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党建品牌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更多的基层组织人员参与到创新党建品牌建设之中,在提升团队内“单兵作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全体组织能力的良性建设,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3]。

(二)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有利于坚定校方正确办学方向。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而在民办高校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党建品牌创新建设,有利于坚定校方正确办学方向,让民办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明确社会中实际需要的人才所应具备的优秀素养,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符合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党的建设工作的要求也有了新的目标与期许,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党的建设工作的革新,已然成为了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建设能力,对民办高校现阶段所存在的党建问题进行跨越式的升级与发展,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时间短,资金、人才储备较公立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原因,在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道路,亟待解决。

(一)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形式过于老套。部分民办高校过于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管理问题,对于创新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思想内核也过于老套,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无法激起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党建品牌的了解兴趣,预期的建设目标也很难达到[5]。同时,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没有将创新党建品牌建设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工作存在困境。

(二)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理工学院红“e”领航过程中,部分组织者在建设过程中个人思想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节,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依旧沿用较为传统的党建品牌建设模式,没有体现出高校党建发展的“以党建促中心”的目标,没有对党建品牌进行合理的整理与规划,党建品牌工作不具有针对性,较为宽泛。

(三)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缺乏成型理论进行科学指导。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自然离不开成型理论进行科学指导,但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在建校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授课能力,而对于团队的党建工作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对于党建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也较为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6]。

三、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策略分析

对高校党建品牌创建的探索是近几年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的热点之一,党建品牌的建设能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在各基层探索富有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时,亦能彰显不同层次高校、同一层次高校不同学科间的特色,这有利于党建与业务工作、学科发展相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7]。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理工学院红“e”领航建设的实际研究,对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策略进行分析。

(一)规范标准,加强民办高校基础组织建设工作。想要提高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能力,必须对发展标准进行规范,通过制度来加强民办高校基础组织建设工作能力,让基层组织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章可循,明确自身工作需要达到的水平和标准,建立更加创新化的整体党建品牌建设氛围,促进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团队核心能力,加强民办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干部对于在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团队核心能力,加强民办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养、高能力的干部队伍,可以将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创新建设工作带到更加专业化领域。通过对高校干部队伍、基层组织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全体组织人员的建设能力。

(三)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党建品牌建设路径。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理工学院红“e”领航建设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想要实现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党建品牌建设路径,让高校党建品牌建设与地区实际相结合,碰撞出符合高校实际需要的党建品牌内容,并对民办高校产生深刻影响[8]。同时,还要革新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思路,通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等形式,真正地将民办高校创新党建品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4

1、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大多数高校党建研

究成果出台后即束之高阁、寿终正寝,未能真正应用于实践,这一方面使得一些经过深入的专门研究后取得的理论成果未能及时、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以致实际工作因得不到理论的有效指导而陷入盲目和被动;另一方面,理论不及时应用于实践,使得理论无法通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修正以不断臻于完善,导致理论自身的发展停滞不前,不少优秀研究成果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明日黄花。

2、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舆论宣传的缺位、研究队伍结构的缺陷、研究组织机构的“失语”、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的缺失、相应激励措施的缺乏等诸多党建研究管理层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党建研究的现状及其长远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党建研究者及管理者主观思想上的不重视和主观行为上的消极应对。当前,对高校党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实践应用的漠视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校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高校党建研究者对党建研究工作意义的质疑,这些消极思想情绪必然会与之相应地折射到其主观思想和行为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建研究工作的开展。

2、党建研究工作自身的客观限制。党建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枯燥,需要研究者静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党建研究工作比较严肃,政治性较强,很难大胆地创新;党建研究的专门刊物不多,论文难以发表,成果的价值难以体现。

3、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至上,效益为先,整个社会充满喧嚣和浮躁。高校已不再是“净土”,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高校党建研究者,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难以定得下心来,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专心投入相对比较枯燥的党建理论研究。

4、党建研究者时间、精力上的客观不足。高校党建工作繁杂琐碎,要求较高,而高校党务工作部门人员编制一般又比较少。作为高校党建研究主力骨干的广大党务工作者往往疲于应付具体而又琐碎的事务,对高校党建理论学习不够、思考不多,对系统深入地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应对措施

高校党建研究者是高校党建研究的具体实施者,其对党建研究工作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的多与少,其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建研究成果的优与劣。

1、转变观念,切实增强高校党建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党建研究者要切实转变为研究而研究的心理,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高校党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高校党建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在行动上充分重视,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惟有“厚积”,才能“薄发”;要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瞬间闪过的灵感火花,及时记录成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对实际问题进行学理上的阐述和说明,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要注重观点的提炼和语言的组织,以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和生花的妙笔清楚明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2、加强学习,努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长期学习思考的总结积淀和提炼升华。“求才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习,才是创新的“根本”和“泉源”。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更新较快,学科交叉融合较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党建研究者更应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严肃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创新的源泉不断涌流,创新的活力不断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真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加强研究。只有建立在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深厚的理论功底、鲜活的实践真知和理性的思考总结的扎实基础之上,高校党建研究者的创新思维才能进一步拓展,视野才能进一步开阔,才能厚积薄发,产生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成果,并最终有力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科研工作;协同发展

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教师和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多数的高校教师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开展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党建工作。因此,研究高校教师基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拓宽教科研的范围。高校党员教师如果熟悉党建工作内容,将有利于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引用党建工作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使之具有说服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不仅围绕着专业申报,做到精,而且可以向党建领域拓展,做到泛,深度和广度相结合。

(二)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党员教师从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将教科研工作中的方式方法运用到党建工作中。从党建工作中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理论进一步指导党建工作,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遵循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三)有利于整合工作。党员教师往往能在熟悉领域中的某方面总结出经验,各类工作虽有区别但又有联系,应多关注彼此可相互借鉴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工作实际,具有战略思维,将经验进行拓展运用,达到由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实现工作的整合,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高校重视党建工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各大高校重视学校整体党建工作。学校和学院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等方式,加强党员教师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还注重研究党外人员的思想状况,并将思想和工作积极的教师纳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党建工作,也就是说日常工作除了教学、科研之外,也包含了党建的工作,这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一致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党建和教科研工作共通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工作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现实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选题要具有实践意义。这些表明党员教师要深入实践开展党建和教科研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理论在时代背景中产生,又在每一时代中不断完善发展。这就要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要与时代相符合,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体现时代性。如果脱离时代环境和要求,思想就会僵化,各项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即使有所开展也会达不成目标。这种与时俱进的特征,为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教师有提升自我能力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发挥能力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高校党员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求更高。另外,高校出台绩效考核制度,对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也希望任课教师一位多才博学的人。内部和外部的要求,使得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党员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党员教师都隶属于某个组织(支部或小组),组织中有专门人员负责党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教科研,“副业”是党建工作,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的时候,就“听党指挥,服从安排”。如果和“主业”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办请假手续,因为这样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

(二)党建工作与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联系不紧密。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建设活动时,主要是活动的开展和思想方面的提升,学习内容往往与教科研工作没有密切贴合,所以教师比较难以将党建活动经验和思想的感悟上升为教921育研究的层面。另外,党建活动更多时候是短暂的开展和结束,教师在活动的当下有所心得,但由于时间短暂,感受未经细想就被其他工作“淹没”了,也就无法为教科研提供党建工作方面的经验。

(三)教师日常主要工作是教科研而非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主要由党支部委员们负责,支委人数一般在3~7人,占部门人数的少数。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在教学的时候依据的是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虽然注重“课程思政”,但教学在总体上未与党建相联系。填写教科研项目申报书时需要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教师前期更多在教学和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在申请教科研项目的时候,大多是围绕自身的专业来申报,而不是围绕党建工作。

(四)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重教科研轻党建工作。学校和学院主要从教学和科研设定指标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的条件也主要围绕着教科研方面。在这些方面的导向下,教师会重视教科研工作而轻视党建工作。党建年度考核是较多从定性的角度对党员教师进行评价,考核党员教师参加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状况,这种大多数都能过关的“水平性”而非“选拔性”和“竞争性”评价,不会引起教师的过多关注。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原则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时时处处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矛盾不同,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协调发展时坚持普遍真理(共性)与具体实际(个性)相结合,也就是既要看到党建与教科研之间的共同性,又要重视不同性,不搞一刀切,在尊重各自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发展。

(二)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党建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是批判地继承。所以在协同发展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已有的好的经验做法传承下来,并在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党建和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融合发展。

(三)优势互补原则。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时要吸收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党建工作一般理论性和组织性较强,而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党建和教科研工作相互借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知行合一原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要认识到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思想认识是不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离开了实践,思想认识就是空中楼阁。所以要通过实践,将认识转化为现实,真正付诸行动,促进党建与教科研工作共同发展。

五、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高校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既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和学科发展;又要加强党建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了促进党建与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高校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导向作用,从思想和制度上加强二者的融合。高校加强党员教师的理论学习,征集各支部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支部书记领导支部党员结合支部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学习,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高校在年终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审时,结合本单位的党员数量,适当地将党建工作纳入到评价指标中,不仅从定性上更从定量上进行评价,这样更能激发起党员教师将教科研与党建协同发展。

(二)党员教师思想上认同和行动上践行。在学校重视党建和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的氛围下,作为其实现主体的党员教师来说,要从思想上注重在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时候,也注重党建工作的发展。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接受党性基地教育时,要真正用心去学去感,并将收获用于教学和科研中。高校重视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通识课等都将“思政”元素贯穿其中,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展。因此,党员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将党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所得,融入到所任教学科中,促进共同发展。在为申报课题积累前期基础时,可将主题扩展到党建党建工作中。

(三)创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方向确定之后,方式方法的选择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键,所以在党建和教科研协同发展的时候,注意切入点和方式方法。结合时代特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共发展。现在教师们尤其是党员教师通过学习强国APP进行学习,这一平台有理论文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视听资源、答题模块等丰富内容,并且内容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在备课的时候,引用其中的材料,丰富授课内容,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也为教科研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思路,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总之,无论是高校顶层设计,还是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应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党建工作与教科研工作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朝霞,康超.高校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的创新机制探究[J].党史博采(下),2019.01.

[2]钱昕黎.新形势下党校教科研与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J].化工管理,2018.11.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6

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中小学更注重“班级”的概念,以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可大学相对而言,“班级”概念相对弱化。如选修课,很多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同学可选择同一门课程,而形成一个新的临时班级的现象很普遍。高校的集体概念更多的体现在公寓,除上课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公寓度过,一个宿舍往往更容易形成一个固定集体。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在原有“院系-年级-班级”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公寓楼-宿舍”模式,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2.在学生公寓内,相对而言人员较为复杂,监控力度也小,很多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容易趁虚而入,例如,功利性思想正悄悄危害着纯洁的校园文化。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3.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存在一系列弊端。例如某些同学不愿意与人更多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时间宁愿窝在寝室,上网聊天、玩游戏。和网友可以表露真心,但是对于近在咫尺的同学却选择封闭自我。另外,网上信息丰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渠道,但也存在许多不健康信息,学生容易被网络上充斥的暴力和色情等不良网站所吸引,从而一定意义上冲击着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4.党建工作进公寓能使党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公寓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多种交流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情况,为接下来对学生的考察、培养,以及党组织在学生内部开展工作铺平了道路。

5.党建工作进公寓还能使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党员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相互沟通提供了平台。党员学生作为领头人,在公寓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带动同学们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公寓氛围。同时,党员学生也必须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党组织应通过座谈会、意见箱等多种形式,促使党员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更自觉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二、目前高校党员进公寓工作开展出现的问题

随着全国高校改革发展不断深化,高校的工作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这个变化面前,党组织还是在一些区域没有及时覆盖。有些高校因为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探索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推进公寓党建工作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1.许多高校公寓管理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力量分散的现象。很多高校公寓管理是托管,一部分公寓管理人员认为,公寓党建工作只是形式,是空谈,认为只要把系党建工作做好就行了,这样是在搞重复建设;另外一部分公寓管理人员则从市场经营理念出发,注重服务性,忽略育人性,将学校公寓与社会上的公寓混为一谈,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环境。

2.在推进党建工作进公寓的过程中,一些高校过多地重视党员的发展程序以及党史的学习等,忽视大学生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大学生网瘾、贫困生帮扶等。这样有些太拘泥于形式,不符合党建工作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3.还有一些党员进公寓了解情况时,过分重视和谐气氛,导致管理松散,思想不进步,矛盾靠压制,因而形成一片假和气的现象。

三、高校党员进公寓工作的趋势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党员进公寓建设中,应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以此提高党员学生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1.机构建设

机构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基础。党员工作站由站长、副站长、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等各部门组成。其中,站长全面负责党员进公寓的工作,协调与团学会、自管会的党建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例会,总结、布置工作;副站长协调、配合并分管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的文件整理工作,各项考勤工作;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负责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工作;外联部负责组织对外联系,负责组织帮困等各种党员活动。

2.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为了保证党员工作站的正常运行,制定相关的例会制度、值班制度、月工作简讯制度、调研制度等。党员进公寓例会制度,可以每月召开一次,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布置。值班制度,学生党员轮流值班,负责当日宿舍的各项检查,查找隐患,接待同学来访,并做好值班记录。月工作简讯制度,每个月向系部分管老师汇报公寓党员工作情况,内容可包括值班情况汇报、活动情况汇报、校外经验交流感想等。

3.队伍建设

党员进公寓工作队伍主要由系科分管辅导员和党员组成。首先,系科分管辅导员要组织好队伍的建设。自身应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实践经验。面对党员进公寓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要认真加以研究,多思考,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及时找学生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其次,加强党员学生的队伍建设。在公寓中,辅导员主要是起指导性作用,而公寓党建中大部分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党员学生来配合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党员学生是公寓党建工作的主力军。公寓党建工作中的站长、副站长以及各部门部长都应由党员学生组成,辅导员应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寓党建工作。

4.理论教育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7

[关键词] 高校院系;党建质量;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关键在党。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 [1] 院系党组织是高校党组织体系中承上启下、统领各方的中枢。院系党建是高校党建的基础,也是激发高校党建活力的关键。推进院系党建质量提升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提升院系党建质量的意蕴内涵,厘清院系党建面临的问题,探索提升院系党建质量的多维路径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命题。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的意蕴内涵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 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3] 高校院系党组织要不断推进党建质量提升,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必须准确深刻把握其意蕴内涵。

1.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走稳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办院系之路

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4]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保证高校院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5] 推进保障院系健康发展。

2.强化站稳人民的价值立场,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和凝聚起办学办院系的强大力量

人民主体性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新时代党建突出强调的价值原则,也是新时代党建的鲜明特征。坚持党建的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在办学办院系中践行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关爱、帮助、服务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体的办学办院系思想,遵循教师工作规律,尊重、关心、服务教师,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起教师教书育人、学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推进院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特征和主题。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就是要坚持党的建设的问题导向,立足院系实际,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院系运行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就是要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我们党的制度优越性,解决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之“表”和党的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之“里”,根本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之根子问题;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突出抓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抓思想从严、抓纪律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学术育人环境,提升院系治理能力和水平。 

4.实施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部署,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院系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有效地“治”到积极地“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路径逻辑和重要特点。党的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施新时代党的建设新部署就是要通过采取有效的举措,调动党员积极性,不断激发党组织的活力,提升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提高站位、增强本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组织力、院系号召力,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院系事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党建工作的标本齐抓共管、思想与制度同向发力、多维度协同努力,推进院系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院系党建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党建。近30年来,中组部、和教育部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党建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高校党建工作作出系列部署和指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对标新时代党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对标高校发展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还有差距,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面临的瓶颈、短板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1.院系领导体制和党建队伍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40年中,中国共产党对高校院系的领导体制经历了反复探索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在1990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了院系党总支是政治核心,提出“参与和配合行政工作”,到1996年,《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要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党组织领导应参加讨论重要事项的党政联席会或院系务会议,再到2010年,《条例》修订版正式明确了院系“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此后党政联席会议在实践中普遍成为院系最基本的决策形式。在此过程中,自1998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式写入《高等教育法》之后,学界开展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探讨中,一直存在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术(或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党政学术共同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 [6] 等领导体制的争论。随着新时代推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界也出现了分党委(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的观点。由于院系领导体制在理论上还没有统一说法,党和国家文件尚未明确表述,院系党组织在实践中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如何建构完善院系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了院系治理和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党务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情况等直接关系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当前,加强院系党的领导和满足党建工作新要求的党建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有的高校院系组织员配置不到位;有的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落实不到位,虽然有的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但缺乏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和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的机制,使“双带头人”工程的成效未能充分发挥;有的高校党委对院系党组织书记的重要性认识还未能跟上新时展步伐,对院系党组织书记人选的选优配强、培养提高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机制。

2.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还有待加强

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第一位的功能。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7] 但院系的领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不够突出;院系党组织推进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力度还不够,联系实际学习并转化运用于实际工作不突出,发挥思想引领力不强;院系党组织设置不健全,尤其是院系各类研究平台党的工作尚未全面覆盖,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格,存在随意化现象,对师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存在宽松软的情况;院系组织联系党员群众不深入,关心服务党员群众不到位,组织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待增强;院系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激发。

3.院系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

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使各项举措在部署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 [8] 党建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但目前仍存在院系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脱离院系中心工作和师生实际,贯彻上级精神未能有效转化为符合院系实际特点的话语和内容等情况,造成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师生对党建工作的获得感,不利于党建工作有效有力保障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4.院系党建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足

针对性有效性是党建质量提升最直接的工作指向,既需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也需要遵循规律和尊重实际原则。院系还存在党建“”走过场,“留痕不留心”,形式主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在教师党建方面表现为活力不够和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在学生党建方面表现为面上轰轰烈烈,活力有余,但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有的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理论理解不深不透,甚至不够准确;有的是学识见识不够和能力不足;有的是把握党员群众实际以及院系实际和学科特点不准;有的是党建的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不足;等等。

三、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的多维路径

提升院系党建质量是深化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时代党建的总体要求和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的意蕴内涵,针对高校院系实际和党建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需要深层次多维度路径共同推进。

1.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党的领导作用有效发挥的体制机制

坚持系统贯通性思维,把党的工作有机地纳入院系内部治理体系,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嵌入各项制度、政策、决策和执行之中,实现学科学术发展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管理服务与资源配置体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工作体系全方位衔接、配合,同向发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学办院系的优势。在领导体制上,推进院系党组织和行政班子实现有序换届,实行党政交叉任职,党员行政领导班子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落实院系党的建设、干部任命由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涉及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和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先由党组织会议酝酿,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进而言之,院系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会议的作用,又要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对院系事业发展的决策机制,推进构建有效的党政分工、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在领导方式上,院系党组织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握党的事业的战略策略,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去进行,保障和促进伟大事业的发展壮大”; [9] 院系党组织要找准工作着力点,与行政共同谋划院系改革、推进发展,始终在高站位中谋划工作、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处理事务,与行政有分工有合作有配合,支持行政有效开展工作、落实工作,形成推进事业发展的合力,做到在谋划中把握大局发挥把方向作用,在决策中驾驭全局发挥监督作用,在协调中化解矛盾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在落实中确保实效发挥保证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体现在院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中,保障推进院系更有效更高质更健康地发展,切实担当起党的政治领导责任。

2.强化班子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党的建设全面协同机制

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既是党建质量提升的内在内容,又是推动实现党建质量提升的关键。院系党组织要从班子的选拔配备、班子会议决策运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工作的精心组织以及日常经常性地及时谈心提醒协调制度和班子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制度等方面的强化,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推进“讲政治守纪律、善学习能团结、有格局行务实、扬正气敢担当、懂学术明育人、想做事会做事、有公信力有感召力”的坚强党政班子团队的建设。党政班子是推进院系事业发展的领头人,也是党建工作的带领人,其“精”“气”“神”和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作用有效发挥、党建质量水平和院系事业发展。党组织要从选拔、教育、管理、关心等环节入手,下功夫推进综合素质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强、顾大局能奉献的经过一定程序产生的具体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研究平台负责人等)、党支部书记、学术评议机构成员、党政群团及其他治理主体成员等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干部队伍。对于党建质量提升来说,既要推进学校统一的党建工作队伍的制度设计,又要有院系结合自身实际的党建队伍建设的机制;院系既要配备热爱党务工作又有相关专业素养的专业化专职党建工作人员,又要有一支党性好、热心服务师生的兼职党建工作队伍;既要从整体上实效上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又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品行示范、学习优秀的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在加强各类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压实党政班子和各类干部的责任体系,强化落实既做好分管的业务工作,又做好分管领域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一岗双责”体系,全面落实党政协同、上下协同,各类干部齐心协力,把党的建设要求贯彻到院系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各环节之中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在办学办院系各方面全过程,建立健全党建全面协同机制,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保障支撑院系高质量发展。

3.选优配强院系党组织书记,不断提升其素质和能力

党组织书记是院系党的建设的总牵头人、第一责任人,担当起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是实现院系党建质量提升的关键。如果院系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把自己的工作简单定位在对院长(系主任)工作的配合、补台,党建工作某种意义上不是主业而成了副业,院系党建工作就会虚化、弱化,发挥不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面对新时代的要求,院系党组织书记既要有很高的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要求,也要有很高的为人素养品质要求;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等教育理论素养,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政策水平,又要有学术育人情怀,善于学习研究,熟悉高校院系工作规律、党务工作规律和各项事业发展规律及管理服务运行业务;既要能站得高、看得远、善谋事、谋全局,做到把握全局、驾驭全局、思路要清、情况要明、心中有数,又要能判断和沟通、善协调和统筹,善于组织动员、贯彻落实、执行操作;既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胜任领导岗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要有格局、有境界、是非清、做人正、对人诚、胸怀宽、名利淡、做实事、使命强、责任重,成为师生可信赖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要注重选拔最优秀的人担任高校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于高校来说,院系党组织书记是承上启下带动一大片的关键岗位,高校党委要选优配强院系党组织书记,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放到院系党组织书记岗位上,真正把院系党组织书记培养建设放到全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推进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的交流,使党务工作成为既成就事业又成就人才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师生干部的贴心人的党务干部队伍。

4.把准实情和规律,尊重师生主体性,激发党建活力和吸引力

把准院系实情和规律,坚持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明确党建工作着力点和党建工作目标,处理好党建的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激发师生党建活力和吸引力,是院系党建质量提升的基础和核心。院系党组织面对的是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批判精神、自尊感强的高学历教师和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思维活跃、阅历不深、正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期的学生,需要悟准院系是学术的殿堂、育人的摇篮,是学术育人共同体、复杂综合体,理解学校和院系历史传统文脉、现实文化氛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实验类科学与非实验类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师生年龄、思想、心理、性格、行为习惯差异特点所形成的结构差异,认识院系是承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的一线直接动员、组织、凝聚、服务师生的实战地特点,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科研学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知识分子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学院组织运行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坚持引领师生价值立场,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激发师生内在动力,增强师生党建工作获得感;注重从党建效果出发,创新理念、方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和实效。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18-07-05.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4.

[6]吴德垠等.普通公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设计[J].山东高等教育,2016(4).

[7].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21).

高校党建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探索

高等学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主义的主战场,承担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创造性地、与时俱进地抓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对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党建工作在高校中面临着各种困境,甚至可以说是尴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效性不强,即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考验。一方面,国际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化。另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内价值观呈现多元变化,滋生的不良风气正在影响着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部分学生党支部出现了作用弱化、地位虚化、功能空化等现象,党的组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民主决策表面化、形式化趋势明显。个别学生党员党的意识淡化,没有将大学生和党员的身份结合起来,模范带头作用表现不明显,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个人言行随意化、宗旨观念淡薄,甚至有的党员与党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没有纳入有效管理和培养教育之中。虽然这些问题和现象只是暂时的、个别的,但也严重侵蚀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环境,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增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中央贯穿党建工作的一条重要红线。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总体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不断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改革高校学生党建的运行机制,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严把决策依据,加强法规意识,让高校学生党建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学生党建中扎根落实,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一)通过“三型”党支部建设,树立合格党支部标准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建设“三型”党组织,更好地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立足点、关键点,具有非常好重要的意义。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学校的中心工作,配备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从“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作用突出”等方面加快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规范化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突出学习主题、丰富学习载体、优化学习教育体系。主动了解学生思想,把握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党支部要积极创新基层组织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党员的创新思维,为其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鼓励大学生党员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

(二)通过“两学一做”教育,夯实合格学生党员标准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党的宗旨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党内法规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廉洁修身教育等五个方面发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尊重党员的个性和尊严,关注党员的权利和需求,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强化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道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在党护党,不断朝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学”正“心”、立“德”正“形”、立“责”正“行”、立“纪”正“身”,“亮身份、明职责、做表率”。正视问题、明察秋毫;找准问题、精准滴灌;解决问题、靶向治疗,不断践行“学→思→悟→践”线路图。力推学生党员践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讲政治,做“四个意识”的践行者;讲奉献,做勇于担当的表率者;讲规矩,做严以律己的先行者;讲道德,做高尚品德的崇尚者。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增强“四个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为合格学生党员标准,力促学生党员政治进步、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生活改善、精神愉悦,达到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造活力、提高文明素质、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不断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进一步辐射群众,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通过责任清单制度,推行党建项目化目标管理

对学生党建要明确工作职责,支部书记率先垂范,带头抓主业、落实责任。同时,及时查摆党建工作中的“短板”“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清单,从“问题清单”生成项目、从“任务清单”组织实施、从“检查清单”监督过程、从“反面清单”进行警戒、从“履责清单”评估成果、从“表彰清单”推广总结。以项目为载体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压实责任,解决“宽松软”问题,确保党建责任“见事见人”,使学生党支部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层级化、明确化、具体化、实在化。上级党组织要对学生党支部建立完善监督和问责机制,形成对基层支部经常性、制度性的监督和问责,对责任清单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到位的要严格进行问责、善于追责,并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带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四)通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实践平台和基础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党支部培育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贯彻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关于党的组织生活的各项规定,创新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力,把提升党的组织生活质量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重点任务。定期召开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把组织党员开展经常性政治学习和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研究和准备“”主题、内容和学习教育载体,努力把党的故事讲好、讲清楚。聚焦问题,使党员干部把党员身份归属和价值判断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革命文化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上,建立在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强烈归宿感上。同时,不断强化组织观念,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和党性分析,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不断严肃党内生活纪律,达到“批评—团结—批评”的目的,防止形式大于需要,促使每个大学生党员都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断扩大覆盖面、参与率。

(五)通过搭建学生党建工作平台,拓展组织活动空间

本着“互相尊重、密切交往、联手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以组织活动、专题调研等为载体,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加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优化统筹更多的校内外优势资源,使学生党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视野更开阔,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同时,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平台,能力才干得到锻炼、党员意识得到加强、党性觉悟得到提高,进而学生党支部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得到拓展,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展现和提高。

(六)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建立宣传示范机制是提高学生主题党日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要广开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主题党日是固本强基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学生党支部可以紧贴中心工作,以强党性、体党情、行党责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安排,周密部署主题党日活动计划,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常态长效,把落实好党章党规要求的基本制度作为“规定动作”,包括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组织集中学习、缴纳当月党费、落实组织生活等;重点围绕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廉政教育、义务劳动、文体活动等方面内容设计“自选动作”。从增强党日活动针对性、实效性和多样性入手,不断丰富创新活动机制,深入挖掘党日活动的新内涵,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为核心,把“服务”作为鲜明主题,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党员深化对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找准学生党支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同时,及时总结党日活动成效,发现和解决党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各项中心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七)通过加强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绷紧党的规矩纪律弦,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断强化道德修养,坚持最高标准与守住底线相统一,廉洁修身,扎实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坚持抓早抓小抓经常,构建全方位的廉洁文化宣传平台。坚持多管齐下、主动发声,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宣传报道党风廉洁建设进展和成效。建立及时约谈制度,抓早抓小,做到该提醒的及时给予提醒、该函询的及时进行函询、该诫勉谈话的及时找其谈话,对学生党员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立根固本筑防线,又遵规守纪明边界,使问题禁于未萌、止于未发,防微杜渐。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