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交流材料范例

企业交流材料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探析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校未来发展,而记载教职工个人履历、师德师风、年度考核、职称聘任、奖惩等方面的人事档案,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举办方其经费来源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而使其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管理也不相同,做好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教职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民办高校人事档案内涵解读

(一)人事管理制度。公办高校编制内教职工,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与学校形成人事关系,学校对教职工进行管理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民办高校教职工,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从而与学校形成劳动关系,学校对教职工进行管理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所以,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从适用法律法规、管理性质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不同。

(二)公办高校人事档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适用范围为:“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公办高校属国家事业单位,其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适用于本条例。该条例定义干部人事档案为:“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在党的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管理、人才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的,反映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因此,公办高校人事档案包含以上内容,同时,根据该条例,公办高校人事档案由单位保管。

(三)民办高校人事档案。民办高校人事档案,是教职工在学校工作期间形成的反映个人实际的各类材料,在学校工作期形成的档案由学校管理并提供利用,并向人才交流中心定期移交。为什么要向人才交流中心移交呢?因为教职工的人事档案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职工在进入学校前的学习档案和工作档案,由于学校不具备保管人事档案的资格,所以该部分档案一般是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二是教职工进入学校工作期间形成的个人档案资料。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相关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劳力字〔1992〕33 号 ),该规定定义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发〔1996〕118 号 ),该规定所称流动人员的第一、第二、第五类人员,符合民办高校教职工的情形。由于民办高校既不是国家事业单位,但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职工的档案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因此,民办高校人事档案有其特殊性。

二、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众多管理事务中的一个小项目,不会像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那样受到极高重视,加上民办高校发展事务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层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到这项即使做得不好也没有太大影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从学校到部门再到员工,层层忽视,经常出现“四无”的结果: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专门机构、无专职工作人员、无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无人事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工作,仅在校办公室或人事处设兼职管理人员,兼职管理人员由于事务多、不专业、没有档案意识,所管理的人事档案资料不全、混乱。而人事档案管理又缺少设施设备的支撑,很难做到规范科学有效管理[1]。

(二)人档分离。由于民办高校不能保管人事档案,所以,教职工的毕业生档案、曾经工作档案等材料,一般都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而由于人才流动性的增加,大多数教职工的这部分人事档案,还放在户籍所在地或是上一工作单位的人才交流中心,如果学校要查阅这些档案,非常困难,即使能通过单位介绍到人才交流中心查阅,但里面的档案资料内容单一,也很难全面反映教职工过往的全面准确情况。教职工在校期间形成的另一部分档案,如各类考核、职称晋升、师德表现材料,按规定,还应在一定时间内存入人才交流中心的个人档案中,这样才能使其人事档案完整,但是,由于人才交流中心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催促学校移交在校期间的考核等材料,也使其托管的人事档案内容不全。

(三)人员流动。民办高校教职工相比公办高校,流动较为频繁,流动带来人事档案管理出现较多问题,一是教职工本人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忠诚度和归属感不强,不愿意把本人曾经的人事档案从原来的人才交流中心转到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对在学校期间填写的相关表册材料也不重视,没有认识到这是个人人事档案的一部分;二是学校并不想浪费精力为教职工完善人事档案,惯例思维让学校不愿意为可能继续流动的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投入人财物;三是人员流动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量增大,需要不断地建立新入职教职工档案和管理离职教职工档案,还要为离职教职工出具各类证明等材料。

三、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档案意识,加强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第一,统一认识,全员树立档案意识。明确人事档案是学校档案事业的一部分,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之一,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工作,人事档案收集准确完整,有利于更好地盘点学校人才队伍情况,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教职工个人更应关注关心个人人事档案的形成,严格按要求填写相关表册,以使个人人事档案更加完整反映实际情况。第二,加强领导,集中保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设在人事处(人力资源部)或学校档案室,各部门、教学单位应设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本部门的人事档案材料,定期向集中保管部门移交档案材料。第三,强化标准,有规可依。建立完善的档案收集整理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能够落实到位,能够定期归档;做好人事档案甄别、审核工作,严格按照《人事档案整理规范》等文件,对人事档案内容进行甄别,对信息失真、内容不全等文件材料,均要落实清楚,按规定对档案提供利用,建立保密制度[2]。第四,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人事档案向着规范化、标准化进行,确保档案日常用品、硬件软件设备,都能够满足现代化档案工作需求。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借助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建设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同时强化安全体系,通过安全技术手段,推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3]。在人事档案数字化系统中,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让纸质档案成为查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用贮存的电子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提供利用,让人事档案管理更有效地服务于学校事业建设,也让教职工更加便捷地提交、查阅个人资料。

(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琐碎,要求管理人员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又要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而即使这项工作做得好也看不出明显成绩,因此,其工作成绩很难得到认可,从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所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打通其职业发展通道,管理人员有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的机会,同时在薪酬福利等方面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参与地方档案管理部门的学习培训,到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在线学习,让管理人员充分熟悉国家人事档案相关法规政策和人事档案管理相关规程,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同时还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掌握数字化、电子化系统和设备,为档案管理数字体系建设服务[4]。

(四)联合协作,与人才交流中心紧密融合。学校应加强与人才交流中心的联系,尤其是与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协作机制,由学校出台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教职工人事档案应转入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由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学校与人才交流中心签订代管协议,约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学校查阅使用教职工人事档案的权利,以全面了解教职工的个人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档案移交制度,哪些档案材料应在什么时间移送人才交流中心,存入所保管的人事档案中,而学校为了工作的需要,又留存哪些材料,以备学校存档查阅。对于离职的教职工,在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档案如何处理,也需要与人才交流中心紧密沟通,学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做到协同一致,最全面地收集、保管人事档案资料,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工职业发展服务。

四、结语

不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做好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都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员工个人成长发展,虽然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民办学校全面加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必然出现新的发展机遇,规范化管理、数字化建设,或将成为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琪.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与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4):173-174.

[2]  黄昆.人才流动环境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探析——以江苏淮安高校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9(4):56-58.

[3]  胡春玲.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0(22):168-169.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2

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各行业当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实现建筑企业高效运行管理的必要手段,目前许多施工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当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房屋建筑;应用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日益加强,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信息交融流动的过程,信息通过从上层到下层或者是从下层到上层的交流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控制。使用信息技术管理现建筑施工,不仅可以高效快速修改、查找、处理大量信息,而且还能够对施工过程当中的各种因素进行跟踪管理,比如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

1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传统管理方式不适合

传统的企业施工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日益竞争的需要,企业的传统管理大部分都是书面通知或者是口头传达。随着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增多,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通知,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造成信息之间不对称,增加施工成本,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失调。如果靠书面通知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滞后,这样造成管理效率较低,因此需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1.2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追求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有以下优点:①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方便施工企业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②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来降低相应的管理成本。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继续扩大而造成损失增多。③随着我国建筑物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信息技术管理可以更好地对大中型工程施工进行控制,更容易驾驭复杂局面。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缩短工期,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工期缩短20%以上。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信息技术管理策略

2.1管理人员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的相关人员要相互配合,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相应的管理软件准确地对施工工序进行确定,时刻监控施工现场,制定合理的施工策略,准确把握施工进度以及材料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让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2大力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存在许多问题,超过一半与信息交流有关,由于建筑施工信息不对称造成费用增加,因此做好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施工企业要建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上数据库,解决投标、虚拟会议、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提高施工人员决策的科学性。在施工阶段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和技术软件相结合,完成对施工的监测管理。比如在操作过程当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掌上电脑将施工质量检测的信息直接上传到系统网络当中,方便后期的审核。相关负责人也可以随时召开虚拟工作会议,与工程师交换资料信息,审查图纸文件,这样减少了必须到达现场才能审阅的麻烦,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

2.3开发信息化软件

施工企业要在项目管理当中开发相关软件,比如工程质量信息化软件、进度信息化软件。在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显示出关键工作、工作时间、工作技术这些相互制约的关系。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控制施工进度,尽可能通过网络具体分析施工各部分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在网络图上分配资源,根据施工进度度完成材料计划,将施工材料与施工进度相结合,保证每一个施工阶段施工材料的充足,同时施工进度软件也要及时优化来应对现场突发情况。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质量缺陷事故登记处理等。通过对工程各个模块的划分,可以帮助管理者严格把控施工当中的项目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施工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引入信息化技术,采用信息化技术比起人工操作来说处理时间较短,结果可靠性较强。

3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3.1信息技术在工程进度上的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工程进度进行网络计划,通过项目工程分解和资源分化并下发工作任务,对承包商的任务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完成进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其他的信息技术与工程进度管理相结合起来看,比如可以把工程进度和合同的变更结合起来,工程进度与交易支付申请结合起来。

3.2在材料和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对工程材料进行管理,制定计划进度表,根据计划进度表和材料需求情况,制定材料采购计划,同时合理分配资金,对仓库中剩余的材料进行汇总,材料的分类按阶段性进行,保证各个阶段都有适当的材料分配。机械设备的管理一般包括编制和审核设备计划,设备的维护时间查阅和统计设备的损失件数,对于出现问题的机械设备应及时归档处理,形成庞大的数据库,为后期的材料采购和机械设备的应用打好基础。

3.3信息技术在质量和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房屋建筑管理当中对安全有着严格的要求,应该根据工程的质量管理规范,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根据ISO9000标准对质量进行监控,严格把握每一个施工项目的安全,使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和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防范措施。信息技术的安全控制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要采取安全措施以及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在具体的操作施工当中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模拟当时的施工环境,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并制定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然后是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和对安全事故的处理,利用庞大的数据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预防策略。对于伤亡事故和安全事故要进行存档处理,将相关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

3.4信息技术在合同管理和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要做到合同建档分类,通过对项目合同的归类可以方便用户掌握合同的执行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对合同进行监督追踪,对于工程建设当中的总合同以及分合同还有材料采购合同进行合理划分。在施工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施工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对这些材料进行排序分类,按照一定的划分要求进行归档,这样做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并方便资料查询。

4结束语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施工企业想要在竞争当中占据更大的市场就需要提高其房屋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因此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水平差距也较大。因此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利用效率是建筑企业以后发展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施工水平,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并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良福.基于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3(04):152.

[2]陈继军.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3):190.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

通信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通信工程的施工管理难度较大,其质量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其质量,就要对施工管理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对通信工程施工的管理和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通信工程的发展。

一、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

通信工程项目的内容复杂繁多,范围较广,在城市里有街道,住宅等,野外作业有高山河流等;进行通信工程施工时气候并不能得到保证,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例如冬天的极寒,冰冻天气和夏天的高温和暴雨,工程的顺利施工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通信工程的施工并不固定,即流动性较大,在一定时间内施工地点的改变和施工人员的流动都不利于施工管理。通信工程施工时的交流对象因施工环境复杂多样而造成所处阶层和个人素质不尽相同,交流对象可能是政府官员、城市居民、乡村村民等,因此施工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有一定难度,使工程的顺利施工难以保证;通信工程的施工环境是复杂甚至恶劣的,因此带来了较高的风险。

二、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

1、工程进度。人为因素,工程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完善都会影响通信工程的质量,以上因素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电信企业自身存在不足,建设材料存在问题,交叉作业管理不佳等,因此要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促进通信工程的完成。2、施工交流。通信工程是庞大复杂的,需要施工单位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和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形成凝聚力,才能促使项目施工管理顺利进行。设计施工方案时由于要对施工材料和技术进行考量,因此具有多样性[1]。建设通信工程时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取舍,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为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保障。3、项目风险。风险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且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会对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成本,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因此对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是有必要的,可以降低损失,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建设,提高质量与经济效益。对工艺流程采取相关措施可以降低因其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对劳动力进行管理也可以降低风险。

三、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1、施行分化管理。首先是设计管理。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的依据,一旦设计图纸出现错误,施工将无法顺利进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保证设计图纸完全正确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为了达到以上要求,负责设计的工作人员要对该通信工程进行考察,得到其基本信息,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要通过分析来保证信息的正确无误,进而为设计图纸和实际施工的一致性提供保障。设计图纸在施工之前必须要经过多次严格细致的检查,避免出现疏漏影响施工。其次是材料管理。通信工程施工时材料必不可少,因为建设网和子网都需要使用相应的材料。施工单位要做好材料的采购和管理,为此应设立特定的组织,指派专门施工人员。最后是现场施工管理。管理人员的任务是监督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方案和资源管理方案来进行现场施工,将二者落到实处,充分分配、利用资源,保证施工进度,降低成本,提升施工质量。2、简化组织模式,建设一体化管理。通信工程滚动管理模式指的是赋予通信工程网的形态,以单位工程模式为依据,根据网孔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单元进而完成单独管理,需经过考察、设计、施工、验收四个环节,且对通信工程不同部分进入市场的时间进行规划的管理模式。滚动式的建设管理模式于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而言,存储信息量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为信息的传输带来了极大压力[2]。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需要经过协商和开展会议来做出调整,存在效率较低,而且成本较高的缺点,所以该管理形式不应用于滚动式建设管理模式,由此建设一体化管理就具备优势。一体化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小组,经过其分析讨论,对工程进行垂直管理,进而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提升工程管理水平。3、紧跟科技发展,加强信息交流。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化办公已成趋势,电子格式的施工图纸、设计方案利于保存且失误较小的优点是传统的纸质记录所不具备的[3]。因此要提倡电子化办公。企业内部交流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大都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提高了传输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企业的智能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结束语

通信工程是建设通信网络的基础,它的施工质量与通信网络的安全以及稳定运行有直接联系,根据形势对通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能提升其建设质量,而且有利于通信工程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旭光.试论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2009:124.

[2]陈震.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0:287-288.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等重要文件的,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重要方向。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课题之一[3-8]。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积极践行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期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一些参考。近几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快速发展,但相关高层次人才却相对匮乏,已成为限制该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且全面发展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发展趋势,以3D打印材料课程为例,提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型教学方法,为全面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针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问题,提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以3D打印材料课程为例,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围绕3D打印材料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3D打印材料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展开,同时介绍国内外3D打印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构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体系,即“教师讲解—学生选题—学生实践—学生汇报”。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实践,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课堂汇报+实践作品”作为考核手段之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保障教学效果。

2.2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实现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

为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以3D打印材料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结合3D打印技术前沿研究方向,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和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将3D打印材料相关的理论、实践、科研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并与3D打印领域的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此外,加强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3D打印领域顶尖高校的合作,最终建立学校-企业、国内-国际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学生培养体系。

3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3.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现有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教师在开展3D打印材料课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和丰富授课内容,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3D打印材料和应用案例引入课堂。此外,适当增加英文授课内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二是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讲授各类3D打印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学生PPT汇报、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常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将3D打印材料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授课效果。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四是根据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将不同方向的教师安排到不同的3D打印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当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3D打印材料相关实验,最大程度保证教学效果。五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路,授课教师根据3D打印材料课程的授课内容,设置系列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包括1名组长和若干组员,所有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协作,完成实践教学各项任务,授课教师全程给予指导。

3.2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

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科研和工程应用需求,设置合理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基于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依托与授课教师团队有深入合作的企业,深入开展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主流的3D打印材料为主线,深入分析其共性特点,使学生初步具备制订3D打印材料制备与成形方案的能力。借助影像等手段做好课堂教学前的3D打印材料展示,结合必要的实践环节,提高授课质量与效果。二是邀请国内外3D打印材料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加强专家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3D打印技术的兴趣,了解3D打印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鼓励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相关高校(如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加强国际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校内-企业-国际”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以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建立设备齐全的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实验与科研中心;在相关企业内建设校外学生科研基地;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国际化实践。

3.3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要求,3D打印材料课程的考查方式由单一考试向综合考核转变,构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法。3D打印材料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毕业要求相对应,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该课程的成绩构成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科研实践作品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70%)。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见表1。本教学评价方法涵盖了3D打印材料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的各个方面,可有效保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项目管理;动车组;制造

1项目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项目管理的产生与高速动车组项目的成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速动车组项目是由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于2005年成立的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研制时速达到350km/h的高速动车组。高速动车组项目成功将会提高企业项目经营水平,为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基于高速动车组项目的重要性,在项目启动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十分注重项目推动的速度与完成的质量。当然,在启动过程中,一贯使用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对项目认识不够深入与系统成为项目开展的最大难题。各个部门之间各成体系,彼此横向交流较少,不利于高速动车项目的推进。为了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公司管理层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高速动车组项目推进的过程中。

2项目管理的团队建设与工作分配

2.1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指高速动车组项目从最开始的设计到生产、售后等十多个专业组与关键的生产车间。专业组的成员水平要求较高,大多来自于公司相应职能部门的专业人才,在每一个专业组与关键生产车间中都设立以为团队代表,团队代表需要对项目管理经理负责。

2.2工作分工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高速动车组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项目经理职位由总经理直接授权来负责整个高速动车组项目的进程。项目经理在职期间,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首先,组织团队建设,加强成员之间的向心力,对成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其次,项目经理要制定好项目全程的计划,有计划、系统地推动项目进程;最后,项目经理要对项目进程中的成本、资源等进行核算,保证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并且及时向总经理汇报项目进程。

3项目管理实施过程

3.1加强沟通

要想保证项目管理能够顺利推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项目管理中,主要的沟通方有三类:第一类是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的沟通;第二类是项目团队各专业组与关键生产车间成员之间的沟通;第三类是专业组成员之间的纵向沟通。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有效的沟通可以有效的预防或者解决某些隐藏的问题或危险,保证项目在推行过程中一切顺利。专业组成员之间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团队成员之间横向交流,对项目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专业组与关键生产车间可以进行快速沟通,并提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专业组成员之间的纵向交流是在横向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纵向交流主要是指专业组成员对横向交流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纵向的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结论,推动高速动车组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3.2严控进度

进度是指项目完成的速度。任何一个项目完成的日期在与客户签订条约时就会有一个明确规定,是否能够在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内将项目按质按量完成,与项目经理有效的项目管理具有紧密联系。严控进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生产线的控制,对生产线周围的环境、场地等进行合理改造,避免在交工时因环境、设备等没有达到要求而被返工;其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木料在采购上要严格把关,务必保证项目在推行过程中有充足的物料作为支撑;再次,严格把控每一个工序节点,保证每一个工序都能够有计划的进行;最后,要树立紧急观念,在项目推行过程中摆脱懒散、拖拉等不良习惯,尽量做到提前完工,一旦项目出现任何问题都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解决。

3.3保证质量

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犹如生命一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度与收益。对质量的把控只要分为四个方面:(1)对材料的把控,材料是项目推行的基础,对于高速动车组项目而言,材料可谓是生命,关乎着高速动车组的质量;(2)对操作人员的控制,高速动车组项目是一个高技术、高难度的项目。要想保证高速动车组项目能够高质量完成,不仅要保证材料的质量,更要保证操作成员的技术水平,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往往能够完成高质量的高速动车组项目;(3)采用质量门的把关模式。所谓“质量门”模式是指在整个项目中建立一系列的产品检验点,只有达到要求的产品才能够被采用;(4)标准化的推行模式。标准化推行模式是指在项目推行过程中能够采用严格的标准,对质量进行把控,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对动车组进行批量化生产。

3.4降低成本

企业与客户签订条约时,会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进行估算,又称为成本预算。预算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材料的成本、项目变动成本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秉持着“开源节流”的理念,争取使项目中所使用的成本达到最低。尤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务必做到“低成本、高收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收益,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一旦项目可以高质量完成,不仅可以节省售后修理的时间,并且节约一笔售后服务的费用。

4结语

随着对管理技术与理念认识的深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理念逐步应用到高速动车组项目实施过程中,推动高速动车组实施水平不断提升。项目管理关乎着项目完成的好坏,只有合理、科学的项目规划才能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最低的风险。本文主要是笔者基于多年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关于高铁项目建设的建议,意在为高铁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船舶制造业;供应链管理

0引言

船舶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在日常开销上的差异,主要与大型机电设备的采购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按照订单进行设计和生产,多因素导致船舶制造业与其他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模式。为了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完善采购供应链管理来实现,使经济效益也达到理想水平。

1船舶制造业采购供应链的特点

船舶制造业的整个工作内容和流程十分复杂,传统的生产研发,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此类企业的需求,复杂程度决定了产品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使企业的资金流动不够顺畅。船舶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生产准备上,例如原材料的采购以及配套设施的购买。除此之外,如果船东对订单有其他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制造商要严格按照船东的要求进行改良,这样会使船舶制造成本大大增加,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得[1]。不断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提升,有利于保证制造业在发展自身的基础上,快速地提升经济效益。船舶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化,优化的进程以及程度需要厂商不断与各个合作商进行协调和沟通,确保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出符合规范要求的优质船舶,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将相关厂商与制造厂商关联在一起,使得船舶的制造形成良好的供需循环,这是新型的船舶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存在的优势。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船舶制造业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信息化背景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需求拉动型。这类供应链的产生主要主体在于船东。企业在进行船舶生产时,要根据船东提出的相关要求制定船舶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船舶十分具有个性化,船舶使用的大大小小零件都需要按照船东的需求进行利用,因此主要特点之一是通过船东的船舶制造“需求”来拉动供应链的发展。

1.2扁平式。船舶制造企业在多个方面与其他企业存在不同之处,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不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其他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需要通过中介不断进行材料购买和询问。对于船舶制造业来说,厂家在购买原材料时,可以直接与相应的供应商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为采购环节节省时间和人力。除此之外,对于已经成型的船舶来说,制造商可以直接将其交在船东的手上,因此不会存在零售环节,直接做到船舶的快速交接。这种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大大减少了船舶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繁琐流程,因此将其称作为“扁平式”供应链。

1.3跨国界。随着全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逐渐到来,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完善采购供应链,需要将其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在一起,启动先进化研究,这样可以推动船舶制造业更快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也为船舶制造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2]。目前与船舶制造相关的生产、营销和流通等环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沟通方式,均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实现环节的一体化以及快速化。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指将采购、生产、销售融为一体,以一种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促进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的供应链与传统的采购供应链相比,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更加高效、快捷,也减少了由于人工误差带来的各项损失,大大增加了船舶制造商的经济效益。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将每个环节调动起来,管理过程中需要保证船舶的信息有效和准确,这样才能确保对信息的集中利用。对于船舶制造业来说信息的更新十分重要,通过不断进行完善和上传各国船舶制造业的最新消息,有利于企业把握国际动向,具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船舶制造业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

2.1创造良好采购环境。信息化时代赋予了行业新的生机。船舶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根据信息化进程不断地进行采购供应管理平台的优化。在进行管理平台改革优化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企业内外供应链之间关联度的把握,只有将两者更好的连接在一起,才能确保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时逐渐变得稳定和高效。对供应链的多个环节进行把控,可以确保采购工作更加高效率的完成,这样一种机制和模式使船舶制造业不单单的局限在某个供应链,而是将多个供应链组合在一起,现跨空间和跨时间的分布与交流。这种方式类似于构建船舶制造市场信息库,通过大量的收集和运转信息,并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再利用,使信息成为沟通过程流通的主体,整个过程对于船舶制造市场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制造商在对船舶进行设计时需要按照船东的需求进行,每个船东对于船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订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需求的船舶对于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也不相同,要根据实际的订单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材料与订单要求不符合的情况。这一过程由于较为繁琐和复杂,可以通过与信息化平台进行勾连的方式对其进行掌控,创建相关的信息管理平台,在最大限度内提供一个合适的采购环境。在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操作时,可以赋予其多项实际功能,其中包括监控、录入、查询等。将原材料的商品信息共享到平台上,有利于制作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通过大数据的比对,也能选择更加合适的原材料。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网络招标的方式,促进厂家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形式进行原材料的购买,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提升采购的速度,减少了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在采购上,从而导致的轮船工期长的问题。

2.2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对于现代的船舶制造业来说,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该融入数字化管理。这一模式的引入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速度以及质量。与此同时,可以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管理发挥长处,将控制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高新手段整合在一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供应管理的水平,使供应管理进一步强化与发展[3]。采购过程中需要对3种流通进行维护和利用,分别是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只有促进这三部分相互协调发展,良好循环,才能实现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有效的对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使船舶制造业减少受资金困扰的概率。传统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往往不会包含对于产品的涂装以及船体管理等,这都会导致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出现一定量的时间和金钱损失。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将这类管理更好的与信息平台融合在一起,减少了建造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人力物力消耗,采购过程也可以更加科学和规范。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资金压力,也能避免由于其他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库存积压的风险,使船舶制造业的采购供应,可以以一种链条节点的方式被完整的联系在一起,再通过平台上的信息共享,为船舶制造商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促进供应链管理逐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3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船舶制造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更复杂,因此实施起来也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把控,这样才能确保整体的船舶制造达到标准和要求。生产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复杂是船舶制造的主要特点,为了减少客观因素导致的经济效益下降等不利影响,需要船舶制造业与采购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商家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手段,对商家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评价,并逐渐的将其发展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这类关系网的形成对于船舶制造业来说十分关键,可以将其看作是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良好合作关系形成的前提,需要保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与真实,信息的准确程度存在一定的信任机制,需要长时间的建立。合作伙伴在进行沟通时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体系的方式,促进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地、稳定地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十分关键,只有不断地促进各企业间形成共赢、发展的模式,才能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看重企业的长久进程,而不是仅局限在自身的利益上。

3结语

船舶市场的发展也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在这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以信息化的形式促进船舶制造业进步。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思想,不断地进行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船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船舶行业具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准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杰.信息化背景下船舶制造业采购供应链管理与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9,(2):139-140.

[2]良安.船舶制造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对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探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9,(16):86-87.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7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改革。"走出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顺应我国大环境,紧跟时代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金州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今年自由贸易区的落定为金州新区的高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交流平台,因此,我们要抓住时代的契机,打破原有局限于本校内的学习、交流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为在校学生提供走出去的交流平台,从纵向到横向,贯通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校企之间直通、高校之间互通的教学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新模式

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对校外二三课堂的教学发展与改革越来越重视,对高校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质量的提高与改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高校与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校企合作、讲座、比赛、展览等形式。但是随机性比较强,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同时高校之间的互动较少,更没有共同课题的研发与合作以及相关课程的共建。参考国外优秀设计学院,尤其是建筑类的教学模式,其模式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提供校企合作;兄弟院校的工作室互通;大创课题的跨学校共建,进而培养拔尖人才,再通过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课程互通;讲座培训;参加比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走出去”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类设计专业的主要支撑,也是必然趋势。

2改革具体内容

2.1高校之间的深入合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强高校之间的深入合作。(1)高校之间工作室的交流与合作。各高校工作室在平台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工作室之间的软性连接,即信息传输、沟通和工作流程的无缝对接;引进实体项目,输送学生进入其他高校的工作室进行互动体验,再将其他高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到我校工作室建设中,寻求共同进步。(2)高校之间课程的资源共享和共建。高校资源共享共建有以下几点:①互听课程并提供文本和辅助阅读材料,如参考书目、期刊、数字图书馆、视频材料等。②不断更新内容?。③鼓励同学合作学习。④档案袋式学习过程记录,反思和总结,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形式。⑤网络精品课程的共享。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共享理念的教学其内含是优化学习资源,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可获取性。(3)高校之间课题的研发合作。科研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校之间共同创建课题,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校学生之间共同承担大创项目,为学生提高更广泛的交流平台,较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高校之间合作参赛。多校学生共同完成比赛项目,在此过程中,通过讨方案讨论、设计思维拓展、制图、文本汇报等设计环节,高效率、系统的锻炼专业素养。

2.2创建完善的、系统的“走出去”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8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等重要文件的,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重要方向。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课题之一[3-8]。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积极践行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期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一些参考。近几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快速发展,但相关高层次人才却相对匮乏,已成为限制该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且全面发展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发展趋势,以3D打印材料课程为例,提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新时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型教学方法,为全面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针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问题,提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以3D打印材料课程为例,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围绕3D打印材料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3D打印材料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展开,同时介绍国内外3D打印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构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体系,即“教师讲解—学生选题—学生实践—学生汇报”。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实践,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课堂汇报+实践作品”作为考核手段之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保障教学效果。

2.2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实现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

为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以3D打印材料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结合3D打印技术前沿研究方向,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和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将3D打印材料相关的理论、实践、科研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并与3D打印领域的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此外,加强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3D打印领域顶尖高校的合作,最终建立学校-企业、国内-国际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学生培养体系。

3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3.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现有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教师在开展3D打印材料课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和丰富授课内容,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3D打印材料和应用案例引入课堂。此外,适当增加英文授课内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二是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讲授各类3D打印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学生PPT汇报、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常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将3D打印材料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授课效果。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四是根据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将不同方向的教师安排到不同的3D打印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当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3D打印材料相关实验,最大程度保证教学效果。五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路,授课教师根据3D打印材料课程的授课内容,设置系列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包括1名组长和若干组员,所有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协作,完成实践教学各项任务,授课教师全程给予指导。

3.2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

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科研和工程应用需求,设置合理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基于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依托与授课教师团队有深入合作的企业,深入开展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主流的3D打印材料为主线,深入分析其共性特点,使学生初步具备制订3D打印材料制备与成形方案的能力。借助影像等手段做好课堂教学前的3D打印材料展示,结合必要的实践环节,提高授课质量与效果。二是邀请国内外3D打印材料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加强专家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3D打印技术的兴趣,了解3D打印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鼓励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相关高校(如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加强国际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校内-企业-国际”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以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建立设备齐全的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实验与科研中心;在相关企业内建设校外学生科研基地;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国际化实践。

3.3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要求,3D打印材料课程的考查方式由单一考试向综合考核转变,构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法。3D打印材料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毕业要求相对应,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该课程的成绩构成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科研实践作品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70%)。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见表1。本教学评价方法涵盖了3D打印材料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的各个方面,可有效保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