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艺术教育范例

初中艺术教育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比较艺术;策略

比较属于一种本质性的意识教育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基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点进行比较与探究,分析文章中的相异程度与相似程度,深层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展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德育功能、教育价值。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比较艺术具备较强的探究性、多元化、开放性特征,通过多文章、句式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知语言真挚、质朴的感染力,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阅读体验,整合、归纳充满共性的知识,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的必要性

(一)由此及彼,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关联性,只有了解才能够明确文本中的时代背景,从而能够全面、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通过比较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层次地感知作品内涵。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能够达到由此及彼、知人论世的教育效果,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文学观念、文学传统、现实背景展开深度剖析,感知多文本中的相同点、不同点,感知文本中的意蕴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处于初中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解范围内,只有融入比较艺术,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借鉴认知内的文本内容,对无法理解的文本内容展开深度剖析,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每个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都是不同的,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是内心情感与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只有实现多文本的融合,借助比较艺术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各个作家的写作意图。

(二)博采众长,比较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实现博采众长、比较探究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内容,改变以往模式化解读的情况,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开拓初中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在语文学习中感知文本内容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拓展语文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找到文本内容中的个性点与共通点,细读文章中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文本解读的思路与观点,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事物辨析能力。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通常都是先由教师示范读,然后再由学生跟读,导致语文教学较为枯燥、乏味,而融入比较艺术,则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学习、阅读、探究的趣味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构建网络,前后联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构建网络、前后联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把教育内容局限于语文教材知识中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语文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促进初中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比较艺术更为提倡读好书、好读书、少做题、读整本书,通过前后联系与对比,让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文本内容,实现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沟通,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过渡到课外、由点到面,把教材知识作为出发点和中心,也可以把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作为阅读基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再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可以持续拓展、延伸,借助于比较艺术掌握文本赏析的方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做到融会贯通。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比较艺术的教学原则

(一)启发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对比思维、探究思维,让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去发现内在联系和共性,从而加深理解、感悟、思考,全面感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人文内涵,让学生科学质疑、赏析、品评文学作品,掌握其中的思想、主旨,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改变以往全盘灌输的教学形式,而要适当“留白”,结合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的学习心理,设定一些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去对比、分析、思考和探究,掌握两篇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差异,对文本人物展开全面分析,从而对人物命运、社会背景有更为全面化和具体化的了解。

(二)主体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去对比赏析、剖析,通过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特色、内容、题材展开综合对比,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锻炼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发展。同时,教师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观点,作出比较分析,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文本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健康、个性自由提供宽广的学习空间。

(三)灵活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灵活性的教学原则,面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及时归纳、总结教学形式,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中的优劣点,以此来开展比较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更为关注让学生去理解、学习文章中的字词句意,但却忽视了对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无法展示出比较教学法的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引导他们对比不同文章中的写作特色,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

(四)比较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比较性的原则,围绕文本中的写作特征、写作主题、写作结构、写作背景展开多层面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展开对比、剖析阅读,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阅读能力。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到的想法、观点,强化对文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取得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成果,促使初中生的全面化成长和发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的策略

(一)多角度思维,同中求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做到同中求异。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也可以掌握文章中的中心主旨与主要写法,但是这和记忆公式是一样的,虽然学生能够记忆公式,但是不一定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公式。同样的道理,在初中语文单篇阅读活动中,虽然学生能够记忆陌生的词汇与句子,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学习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比较艺术的融入,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改变以往单一记忆的学习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问题,找到多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为全面地掌握所学的文本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实现同人异文,增强文本知识的感染力与穿透力,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背景、语言方式、写作技法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把同作者的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在同时代背景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比较阅读、比较思考、比较学习中,提升学习的质量,深化对文本知识的讲解。同时,在运用比较艺术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时代,实现同代异文。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比较鲜明,教师可以把同时代下的不同作品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对比、分析,从而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学习体验,感知文化魅力,深度解读同时代下的文学作品内涵与文化。教师还可以实现同文异析,引导学生实现多维体验,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与感知,学会有创意、多角度地去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举一反三,异中求同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要做到举一反三、异中求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本类型比较多,并且独具特色,这些文本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文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作者在编写文本内容的时候,也有着鲜明的创作意图,只有利用比较艺术,才能够实现异中求同,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中的相同点,锻炼初中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教师要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视角,引导学生在异中求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内容都是名篇佳作,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文本内容具备较强的时代特色,教师可以把同单元的文本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反复推敲、比较,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与深度剖析能力。在一些写景文章中,虽然描写的景物是不同的,但是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主旨可能是相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对比、分析、探究,深度研究文章之间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异同点,深化对所学文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人物角色来实现异中求同,展现比较艺术的功能与优势。人物是文章中的核心主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人物形象,才能够深层次地剖析文本的思想情感,通过多文本对比、分析,掌握某一种类型人物的特征,感知两个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锻炼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还可以基于主题视角,引导学生实现异中求同。很多文本知识在语言、布局、构思、选材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的主题是一致的,教师可以把多篇文章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探究主题的相似性,掌握每一个文章之间的特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生命体验。

(三)勿入误区,辨别异同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展示比较艺术的优势与作用,一定要做到勿入误区、辨别异同,不要让对比学习成为一种误区、问题,而是要展示比较学习的长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艺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味求新、舍本逐末的情况,会限制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让他们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先掌握文本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比、比较同类型文本内容,选择理想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感知文章的要旨。教师要利用比较艺术让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进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文章内容,而是要保证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要抛开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借助比较艺术打开学生的眼界与思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达到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虽然会把比较文本内容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是教师也要加以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始终掌握正确的阅读、学习思想,之后再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从中真正获得收获与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化语文课堂。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兴趣不是很高,老师为了提高成绩总是直击重点,反复练习,省去了课堂中丰富的活动,加上初中英语涉及一些语法知识,较难理解,因此学习效率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初中英语教师没有抓住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由此可见,要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语言教学艺术。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体现

(一)教育性和科学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结合,而在这其中,育人是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学识、经历、思想等获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规范、严密清晰,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其中之意,避免混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启发性和趣味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启迪功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课堂才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单向交流最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倦。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即使学过十几年之后,仍然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出来,所以难免有学生会对学习英语缺乏信心甚至兴趣。这时候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上课前讲一个简单的英语笑话,根据教学内容涉及一些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形象性和生动性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初中生而言,一节课很难45分钟都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所以只有老师把事物描述得栩栩如生,学生才容易结合自己的想象,快速进入角色,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语言的形象生动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调动作用。

(四)规范性和简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使课堂教学语言准确规范。例如,在汉语中,上课前向老师问好都是说“老师好!”所以中国的学生英语课上和老师问好也是说“Goodmorning,teacher.”但其实这样的问候并不符合西方习惯,因为在英语中,老师并不是一个称谓。由此可见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十分重要,一旦最初教的是错的,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很难改正。任何一节课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传递的,每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语言,不管是教授知识还是指令都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反之,学生便是一头雾水,不明白教师的要点,思维受限,甚至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仔细斟酌语言。

二、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艺术能力

(一)语言教学要有情感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情感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之间的桥梁,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更加积极参加活动,愿意跟着老师进行思考、回答,所以这种融洽的情感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是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年轻色彩,让学生听起来亲切舒服、简洁清楚,但又不能上纲上线,情感太过,容易让学生有压力。二是教学语言的情感要符合本课的主题,不可为了富有情感生搬硬套,要尽量让学生在情感的语言之中进行英语思维。三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对初中生而言,不可以使他们觉得像是对小学生那样幼稚,也不可以太高深,觉得压抑,要合理、舒适。

(二)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节奏感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像小学英语老师那样跌宕起伏、声情并茂,但也不能一马平川,要紧慢密疏、轻重结合,有抑扬顿挫之感。教学语言的节奏感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适当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的听课状态达到最佳。如果上课节奏太快,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效果;相反,如果节奏太慢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能充分展开思维,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控制语言的节奏感,并且能灵活应变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语言要有幽默感

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同样,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也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只有对所教知识相当熟悉之后,在灵活自如地组织课堂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幽默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幽默感就是学生学习的调味剂,可以打破枯燥,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一方面,幽默可以消除疲劳,学生很难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一直集中注意力,教师偶尔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幽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一节课高强度地学习学生肯定会有压力,教师幽默的语言会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四)评价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应用,还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信息反馈的用语,艺术性地点评、表扬和激励学生会使他们学习的心劲儿更高,上课心情更好。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很紧张,教师要进行鼓励,“Don?tbeshy.Ibelieveyoucandoit.”等句子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变得更加轻松。

(五)组织课堂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组织是否具有艺术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初中生具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难免会有一些比较自我的行为。所以教师在处理一些情况时要注意语气,不能太生硬,让学生觉得是命令,反而会适得其反。另外,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避免教师讲学生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表情、手势、眼神等非言语行为来进行教学,提出问题之后留给学生时间思考,适当的沉默而不是急着揭晓答案。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师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熟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

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创新改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对教材相当熟悉,并且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语言是多变的,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才能灵活准确地组织和运用语言,提高课堂效率。否则,教师上课遇到突发情况才考虑如何解释更好,根本顾不上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教材、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能力等,上课时才会对语言有更好的驾驭能力。

(二)教师要提升文化知识修养

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艺术和魅力也依赖于教师的文化积淀。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涉及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并且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走进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拥有平等的地位,因为两者都是主体,只不过前者是教的主体,后者是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和尊重,而不是他们低于老师一等,而在这一方面语言很重要。另外,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融入到他们中间,比如学生惯用的网络语言,教师偶尔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接地气”,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教学本就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艺术性地组织和运用语言,尽量使用简洁、流畅、清晰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备课;最终达到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情感、有节奏感、有幽默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2]贾文芹,郭丹弟.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之浅见[J].科学创新导报,2009,(22):152.

[3]林汝昌.教学语言———一个仍有待研究的问题[J].外语界,1996,(2):36-38.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语言艺术;教学方法

高质量教学语言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促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并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当中的无限魅力和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妙之处。因此,如何正确的使用语言艺术在初中音乐课堂当中的应用显的格外重要!

一、使用画面感的教学语言,深度挖掘音乐丰富内涵

音乐课堂教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声乐、器乐、乐理以及视唱,而无论是哪一个教学部分,教师在课堂当中所运用的语言都如同音乐作品一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当中热烈欢快、优美抒情或者是低沉悲伤等情感感受,更是能够引导学生从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在《月光下的凤尾竹》该首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演奏过程当中,该首音乐作品以其悠扬动听的曲调娓娓动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音乐的渲染下,很难不让人想到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以及洁白月光之下隐约流动的葫芦丝,悠扬婉转,恬静淡雅。带给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画面感的音乐语言,使学生通过语言的感染,从而进一步进入到《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作品的意境当中,具体而言,可以引入如下文字:月光照耀下的凤尾竹林之下,竹林中的一切仿佛披上了银纱,一切都显得格外的静谧,只有一对情侣在互诉衷肠。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轻松的音调、缓慢的语速娓娓道来,将该首音乐作品当年的创作意境描绘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也逐渐地进入作者当时的情感当中,实现对乐曲意境的深入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该首歌曲的演奏视频,引导学生静心感受,随着音乐慢慢起伏延伸,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之下,学生的思绪也逐渐走进月光之下的凤尾竹林,仿佛间听见了一对恋人的絮语。乐曲演奏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学生纷纷说道:《月光下的凤尾竹》带给我一种悠扬感动的情绪。让我陷入了无限的遐想,对于凤尾竹林充满期待……整个过程当中,在教师具有画面感语言的描绘之下,学生的思绪已经进入了乐曲其中的意境,可以说学生的思维变化,实现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有效整合,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于该首乐曲的倾听过程当中,随着乐曲的旋律变动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对音乐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的深度挖掘。此外,这一过程当中,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富有画面感语言的应用,是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意境,感受音乐情感变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加深学生乐曲的理解,更好的赏析和演奏音乐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使用强弱有致的教学语言,展现音乐流动的美韵

初中音乐有关于练声、听音、节奏、视唱等环节,教师仅仅采用较为平和自然的语言声调加以教学即可,但是对于教学当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教师则可以通过音量的加大、声调的提高,强调教学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当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其中所涵盖的主题思想,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等具有极为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内容时,教师也就可以采用强弱有致的语言,将音乐作品当中所涵盖的各种情感通过富有变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对于主要的地方,可以重复讲述一遍,对于快乐的地方,可以露出微笑,对于愤慨的地方,则应该以一种激昂的情绪讲述,对于悲伤的地方,则应该以一种低沉的语气讲解……通过这种语调之间的高低变化,强弱有致的方式,根据乐曲当中情感的变化和起伏采取对应的教学语言,呼应音乐作品当中的渐强、渐弱的旋律音符的变化,把音乐的流动美和韵律美彻底展现出来。例如,在《雪球花》这一音乐作品的实际教学当中,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以一种欢快的语调为学生介绍该首乐曲的创作内容,即《雪球花》以其热情奔放的旋律,将俄罗斯小伙子对美丽姑娘的追求生动地表达出来了,从而表现出音乐创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通过欢快语调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绪也走进俄罗斯,感受小伙子对于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感受俄罗斯小伙的热情奔放。在歌曲的前面部分,也有着舒缓的旋律,并逐渐跳跃欢快,最终进入到节奏越来越强烈的舞曲部分,富有浓郁的哥萨克风格,教学时,教师应该借助时快时慢的语调,使学生从歌曲的舒缓,逐渐走进歌曲后期的欢乐和热烈。并在聆听完歌曲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该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有学生回答道:“我感受到了俄罗斯小伙子的热情奔放,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和向往,表现出当时的俄罗斯人民生机勃勃一片繁荣景象……”经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这种针对音乐作品音调和意境的深刻剖析,层次递进,并结合教师富有节奏感、强弱有致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不再以一种单一的状态进入到音乐作品的倾听和学习当中,而是使学生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感受当时俄罗斯人民对于爱情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音乐欣赏思想层次的提高。整个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强弱有致的语言的变化,不仅能够将乐曲内容更为动人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是可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思想上的震撼,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三、使用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描绘音乐如画的情景

节奏可以说是音乐最为关键的特征,是形成音乐旋律的主要骨架。而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创作背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差异性,导致音乐的曲调也都各有不同。那么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也就应该充分的借鉴音乐富有节奏感这一点,采用节奏不一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描绘优美如画的音乐场景,从而感染学生,触动学生。在歌曲《天堂》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运用轻柔温和的语言,将草原广阔悠远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如下所示:草原天空悠远,漂浮着一片似有若无的白云,青草地远远的延伸至天际,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个牧人骑着马悠扬的放牧……情景一片祥和深远。通过以上几句开场白,学生纷纷进入到该首歌曲的美妙情景当中。《天堂》这首歌曲,不仅表达了草原的美丽,更是通过歌颂当时居民与世无争的生活体现出创作者对家乡的深层爱意,创作者更是结合自身富有特色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结合民族声乐的细腻发声,通过温和抒情、富有激情、雄厚有力的声音将人们从实际生活情境当中带进了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的大草原当中。在歌曲的结尾部分,歌曲更是以一种婉转悠扬的旋律结束,因此,此时教师也应该适当的放缓语气,实现更为高效的语言教学效果。此外,教师更是以不同节奏的教学语言针对《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一音乐作品展开了讲解。该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藏族人民解放之后对新生活的向往,教师以一种沉重的语调介绍了解放之前藏族人民备受压迫的生活,而当解放之后,则以一种慷慨向上的语调表达出了藏族人民的幸福洋溢,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解放前后人民的两种不同状态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调展开的讲解,通过放慢节奏、加强语气、使用富有节奏感和变化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藏族人民的喜悦,产生了一定情感上的共鸣,不仅有效的改善了整个课堂氛围,更是能够使学生以一个更加饱满的心态领略了当地人民的激情和幸福。总的来说,节奏感强的语言在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使用恰当优美的肢体语言,营造音乐特有的氛围

最后一点在于使用恰当优美的肢体语言展开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从而营造出音乐课堂所特有的一种氛围。音乐可以说将声音发挥到了极致,音乐当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抽象性,并将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以音乐的形式充分的展现出来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用肢体语言,营造音乐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出更为具体真实的音乐情景,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内容以及音乐作品当中思想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接受理解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各种表情、神态等肢体动作都密切相关,也就意味着,音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只应该凭借听觉,也需要发挥视觉的作用,使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音乐形成更为明确清晰的判断。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就需要注重对自身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肢体、表情、动作的有机结合,且基于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反应不断的加以优化和调整,始终为学生营造趣味性强、新鲜感足的课堂氛围,且营造出身神形三合一的思想境界。而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注意,肢体语言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应该克制,避免随意滥用,过度吸引学生的关注,且避免使用过分夸张、词不达意等肢体语言,防止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青春舞曲》这一音乐作品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身着长裙,在音乐的伴奏之下跳起欢快的舞蹈。这一动作必然会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兴趣,很多学生也开始随着音乐打拍伴奏,甚至模仿教师的一些舞蹈动作。此时,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出邀请,组织学生也一起参与到简单舞蹈的跳跃当中。以上教学过程全程都充满着热情洋溢、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在舞蹈演示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在不断的与学生展开情感上、动作上的交流,使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课堂的活动当中,实现更加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以肢体语言展开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肢体动作,从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深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多种多样音乐语言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当中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实践,并通过音乐课堂氛围的构建,帮助学生以一种更为轻松的心态进入到音乐学习当中,获取更为浓厚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治平.浅议音乐课堂的语言艺术[J].教育革新,2015(08).

[2]张姝彧.音乐课堂中语言艺术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4(04).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4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的语言素养,是完整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师来说,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专业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教学知识最普遍和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现状

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生物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但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这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明显的与教育发展已经不相适应了。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过多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用单一繁琐,语调平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不重视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普遍语速过快,学生的思路更不上,反应不过来。而语速较慢的话,学生也不能适当的对其思维进行调整。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语调通常是平铺直叙,不能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述,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教学的激情。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采用的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过于繁琐,导致生物教学拖泥带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教师教学语言过快或者过慢、语调平淡、语言啰嗦等不适当的教学语言,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不能准确掌握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生物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语言的利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它是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的信息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授、讲解、概括和提问都是通过语言的利用才得以进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简介通过教学语言传输给学生,因此,只有教师教学语言清晰明确,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课堂教学不论是知识的传播、开阔思维、陶冶情操,还是培养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生动和有趣,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能够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品格。教师合理的应用教学语言,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升华,体现出教师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和语言魅力。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启发学生智力、开阔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学生在完善和发展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艺术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和相关事物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判断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完美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其自主思考能力。

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过程

4.1引出重点的过程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简短而有吸引力的描述,为学生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方向,这在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简短的引言,奠定课堂的主要基调,体现了教师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等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内容过程中,为了能够将重点引申出来,教师需要构置一系列问题,如“‘P’与‘d’及‘pd’在显微镜中呈什么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显微镜呈倒像的含义,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的引导,能够突出本节课重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2过渡过程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度是相当重要的,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出来,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体会到生物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过渡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过渡环节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本地某河流中的生物类型,并让学生汇报收集成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播放相关音乐及图片,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等,给学生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促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共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4.3内容讲解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教学语言,要想起到教师和学生形成思想共鸣的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运用生物教学语言时就要适当的进行情感的投入,创造出丰富、生动形象同时具备情感投入的生物课堂教学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进行《植物特点》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葫芦藓”、“蕨类”等植物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两类植物生存环境等,在了解植物基本特点基础之上,为学生展示二者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虽然这类植物矮小、极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同样是生态圈中的一部分,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植物特点。

4.4评价和总结过程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5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敏捷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提问艺术;误区;提问设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学习的原动力是有疑惑,有疑惑而去解疑,这一过程便是认识世界和求知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注入式”模式为“主动性”、“创造性”、“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广大语文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材、板书大多以文字形式为主,不像数学有符号和公式,物理、化学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模型展示来活跃课堂氛围。因此,能否把一堂语文课讲的生动和卓有成效,进行有效提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语文课,老师通常是按照作家作品介绍、范读课文、集体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作业布置这几个环节进行,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根本没有调动起来。通过提问,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和事产生兴趣,自然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引发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导到教学方向上来。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

初中学生的自律性尚未完全养成,往往还处于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的年纪,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往往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精打采,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说悄悄话,看课外书、打瞌睡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或请个别同学回答,自然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老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进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入

语文教学的方式是课文教学,目的是字、词、句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的掌握。一篇文章,百字或千字,描述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过程,而作者想要表达的又往往不止这一件事或一个过程,我们要明白的更多的是作者为何要选取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想要表明哪种观点,反映什么问题,表达哪种感情,而这些无一不是需要我们通过问题、背景、思考、感受来获得的。因此,只有多提几个为什么,怎么回事,我们对主题的把握才能随之深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了一篇文章所赋予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步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深入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提问无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目的基本达到的时候,引入更加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往“深”处想,往“广”处想,追溯历史,预言未来,把问题与做人、做事、做事业联系起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向和横向发展。

二提问误区

(一)提问的导入时间过早或过晚

提问的时机很重要,过早过晚都不是合适的时间。过早发问,由于学生对教材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对问题毫无概念,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热情,反倒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课堂沉闷。相反,如果等到教学内容基本讲完后再提问,学生无需思考就可对答如流,学生对于内容的重复加强表现不耐烦,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即使回答,也大多按照老师讲课的思路和观点作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问题的难度太易或太难

课堂提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无疑而问,为问而问,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也会使学生产生沾沾自喜的情绪,认为自己对所学知识已完全掌握,因此会浅尝辄止。反之,如果问题太难,大而无当,太广太深,已经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那么这样的提问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提问的时机不对,不仅不能调动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或者松懈或者紧张,都是不利于正常学习的。

(三)提问频率过密或过疏

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过多的进行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对于问题的解答也往往不全面、不深入。旧的问题没有弄清就又提出新的问题,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实则学生只把精力放在应付老师的提问上,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索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提了一大堆问题,结果是越来越困惑,收效甚微。

(四)解答标准过“宽”或过“窄”

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进行分析点评。在实践中,评价标准往往过“宽”或过“窄”。如果评价定型呆板、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导致了课堂上以唯一标准答案来设计提问,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这样的点评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为了丰富学生思维,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解答也毫无标准,脱离教学目标,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提问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提问设计

(一)时间设计

问的太早,学生毫无概念,不知所云,问的太晚又毫无悬念,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提问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并且要在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有区别、有层次的进行提问。课堂开始不久,适合提一些引入性问题,比如说对知识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的把接下来的课听下去。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个时候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课程即将结束或是基本结束时,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掌握,这时候应当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或是针对课文主旨,提出一些反向思维、逆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主题设计

不论何时提出何种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所学主题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进行充分认真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提问要有针对性、靶向性。学习重点是指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如果把握好,那么对于这一课的学习就基本达到目的了。学习难点是指通过一般学习和讲授难以理解的知识节点,而这些难点如果不搞清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提问要围绕难点和重点,对关键词、主旨句设问,从而达到了解文章创作动机、掌握文章思想主旨的效果。

(三)难度设计

问题难度要按照课程本身的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动态调整。总体而言,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所提问题的难度应当逐渐增强。当然,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设问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而不是要把学生问倒。因此,在提问题时,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层层设问,一环扣一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跟踪学生思维,掌控课堂进程的目的。

(四)对象设计

提问不仅要有时间纵向性的不同设置,在提问对象这个横断面也要有所区分。一般而言,对“优秀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体验思考和成功的快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五)功能设计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产生启发,往往学生回答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更看重学生是从哪个思路进行回答,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否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通过提问,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六)过程设计

提问的过程要体现一定的曲折性和迂回性,这不仅是要有效降低问题难度,更是为了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如若将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总之,课堂提问不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它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设计巧妙、有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对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切合学生基础的提问艺术风格,通过“抛砖引玉”,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宏.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与思考[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80-80.

[2]曾丽艳.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3(16):43-43.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语言艺术;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语言艺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技能,这是任何现代教学技术都无法取代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艺术,与学生交流,教师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好的语言可以让人如沐浴春风,催人奋进,照本宣科的传授使人厌烦,昏昏欲睡,成了学生的催眠曲。要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历史教师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怎么创造性使用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巧妙运用生活化语言,让历史融入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学习的所谓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的生活是历史的延续,与历史有着部分的联系,把历史教学根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才能使历史课堂焕发活力。所以,教师要对历史课程深入研究,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和变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从而让学生更好领会历史的含义。如在教学《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课时,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但当时所处的社会制度却限制了它的发展,就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条腿长大了,另一条腿却裹着布,穿着小鞋,这样走路会快吗?让一些学生参与示范,那怎样才会走快一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扔掉小鞋,换一双合适的鞋子。形象的比喻,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俗易懂,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设计,运用艺术化语言,使历史与生活常识和学生身边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觉历史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就是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应用形象化的语言,丰富历史课程的内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历史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解,对于较为基础的知识,在史实的叙述、简略和概括时,生动形象的语言比起照本宣科更吸引学生,也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的单调、乏味。如果教师在上课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适当具体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不能重现的历史事件从教师的口中再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但想听,而且乐于听,从而使学生有“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其教学效果就大相径庭了。首先在叙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时,可加入一些历史教材中没有的重要情节和细节;其次,可以巧妙运用历史典故、诗歌、传说、考古发现等来增加语言的信息性和说服力;再次,教师语言的节奏、速度和音量的合理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语言形象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要善于把历史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国王属于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哪一种姓呢?教师这样来描述:“刹帝利”中间有个“帝”,就代表国王。那奴隶呢?教师可这样趣解:奴隶地位低下,脑袋(首)不值钱,属于“首陀罗”。如此“抛砖引玉”,势必事半功倍。学生再“触类旁通”,势必教与学双赢。

三、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语文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调味剂,是展示教师魅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拉近师生情感的纽带,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很多优秀的历史教师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其讲课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他们用学生爱听的语言和方式贯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展现在学生面前,好像他目睹了历史事件一样。在教学时笔者也尽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讲述,通俗易懂,也激发学生对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

四、恰当运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情感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斯说:“肢体语言对于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以便于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强有力的措施”。肢体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课时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等来辅助教学的表达方式。恰当运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会使学生身心放松,倍感亲切;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身体稍稍向前倾听,学生觉得老师在认真听自己的回答;对于表现有进步的学生给个大拇指,学生会感到鼓励和欣慰;有时一个严肃的眼神,会令学生迅速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模仿时学生边走边喊口号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有效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超的教学艺术只有在平时不断探索、日积月累,语言艺术才能成为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刑秀丽.加强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浅析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学周刊,2017(20).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7

一、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体现科学性

教学语言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唯有达到相关要求,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用好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善于探求教学语言的内在规律,掌握表达规则,使自己的表达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初中物理教学语言的第一要素是准确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符合语音、语法体系,使自己的措辞能正确表达相应信息.特别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打磨,经历了如大浪淘沙般的提炼过程,多一字或少一字都会导致意义的偏离或缺失.教师要注意锻造自己的语言,凸显表达的准确与严谨;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组织教学,遵从汉语表达的基本规则,注意语义的简明易懂.比如,在物理教学中,“规律”、“定律”等词就不能混用,“光的折射规律”一般不说成“光的折射定律”;“欧姆定律”也不能说成“欧姆规律”.这是因为“规律”往往是自然界原始现象的一种总结与归纳,是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固有的、原生态的联系;“定律”则对应一定的条件,发生在一定的过程中,“定律”可以认为是“规律”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应该经过模型化的处理和分析,它的成立将对应一定的条件和前提.所以,教师在某些内容表述上也要做到咬文嚼字.此外,以“欧姆定律”为例,它反映的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因此在内容阐述上应该突出“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反比”.这句话能清晰地体现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反过来讲就会发生错误.

二、教学语言注重形象生动,体现趣味性

物理是初中阶段难度较大的一门科目,其难点之一就是抽象性与概括性,而初中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导致他们在物理学习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并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他们思维能力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探究兴趣.从教学语言的组织来看,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发展抽象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语言、图像语言、视频语言来弥补口头语言形象性上的缺失,帮助学生形成鲜活而生动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获取丰富的感性体验后建立并认识规律.教师还要注意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凸显其趣味性,增强物理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任何一项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个问题.以问题来引导课堂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是常见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推开知识的大门,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缓解学生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的环节进行简单化处理,如“是不是”、“对不对”,将原本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硬生生地改为选择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以至于问题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有的教师止步于问题的提出过程,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无法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降低了问题的使用价值.因此,问题提出是一项包含设疑、激趣、启思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合理提问,能够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

(2)教师要善于掌控自己的语气和语调.

初中艺术教育范文8

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体现,其功效也可以在很多方面得以发挥。首先,在提问的过程中是对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一种非常直观的考察,这也是教师应当良好把握的一点。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充分的考虑,既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在提问的方法与形式上有所创新。教学提问不一定要拘于形式,并不是只能对于课本知识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借助提问过程来和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互动。这会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一些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并且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更近。这些都是生动灵活的教学提问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促进。教师要善于借助提问的过程和学生间展开更多积极的交流互动,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也是对于学生基本语用能力的一种锻炼。例如,刚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课,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Doyourememberyouroldteachers?”然后又问:“Whatdoyourememberaboutthem?Doyoulike\dislikehim\her?Why?DotheyhelpyouinEnglish?”这些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仿佛使他们又回到了童年。学生们都纷纷谈论起自己的老师,并且对于过往的学校生活展开了回忆,课堂教学氛围也十分融洽。这很好地为后续的教学过程提供了铺垫,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展开了自身的口语表达的锻炼。

二、体态语要做到恰当得体

体态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利用体态语则是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一种考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体态语的恰当与得体,要透过体态语来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展开。体态语的功效可以有很多直观的体现,不少理论知识都可以借助体态语来更加立体生动的得以体现,教师的体态语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绪,让大家在英语课堂上更加积极与投入。在使用体态语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恰当与得体,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灵活的使用这一语言方式。这不仅体现着教师自身的施教水平,这也会更好的发挥体态语的教学辅助功效。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展开教学评价时可以结合体态语的使用进行,如果能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恰如其分地评价的话,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YoumaderapidprogressinyourspokenEnglish.Goonplease.Iwishyouwouldworkharderthanbefore”,并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这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与认可。又如:教师在说“Speakloudlyplease.Ican'thear”时,单手放在耳后,身体稍稍前倾,做出一副想听清的样子,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语言,而且还鼓励了那些胆小的学生多说、敢于说。恰当得体的体态语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与进步。

三、教学评价语言要注重情感流露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最能够体现教师的语言艺术的一个方面,这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教师在给予学生教学评价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要采取更多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问题要技巧性的指出,并且引导学生找到改善的方法与策略;对于学生好的学习表现则要积极给予鼓励与认可,并且激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才是真正好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式,在这种积极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会非常直观。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师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尝试把书面语言运用到作业批改中。教师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要注意到他们的作业态度及学习水平的变化,同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功效,要在评价中注重情感的流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英语课程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