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范例

初中教学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1

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对案例的合理选择。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案例,对教材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的引用,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抽象的知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兴趣,对完成学习目标很有帮助性。经过深入的课程研究,教材当中有很多的案例对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都具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第4课《教师伴我成长》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事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筛选,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一天,在数学课堂上,班长王明与几名学生不爱听课却在谈论动画片,声音很大并扰乱了课堂纪律,老师对此进行了制止。老师命令别的同学与班长换座位,老师提出建议后,那名同学却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设想一下,此时班级的气氛就会非常的紧张,根据这种课堂情况,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理解学生的行为,并突出了自身行为与本课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个教学案例,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不仅可以教自己知识,更像是自己的朋友,以及认识到如何在课堂当中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2、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将生活与教学中的案例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也是最常用的选择案例的方法。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需要多看电视、报纸以及相关的教育书籍,并学会巧妙的运用网络浏览资料,也可以到当地图书馆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后,做到将有关的影音资料、图片资料或者是文字的资料融合成典型的案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案例进行收集。

3、恰当的把握教学的时机,将案例呈现出来

恰当的把握教学的时机,将案例呈现出来,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案例应该同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与理论脱离的教学案例,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和内容与所讨论的内容脱离,把握合适的时机是呈现案例时的一个主要的要求,不能以格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的时候,也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进行,还可以与所讲的新课结合起来进行展现,不管怎样呈现都要以基本的理论为主要的出发点,依据实际的要求来定。老师要对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地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将一定的文字资料发放给学生。同时,通过影音和图片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案例。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小品的形式进行展现案例。

4、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

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政治教学时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在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的基础上,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可以认真的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大胆的畅想,使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可以认真的进行分析,对别人的一些观点学会倾听,学会将自己意见进行发表,学会同他人进行很好的协作。

5、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老师最后做好归纳总结

互相交流,归纳总结,可以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作为前提条件,鼓励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所讨论实例发展过程是交流方式的主要依据,在这个阶段,学生要仔细的听讲,将笔记做好,不要出现反复的结论,之后发言的小组要推翻和补充前面小组的一些发言和观点。政治老师在进行讨论学结的时候,应结合讨论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相关汇报为主。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相对正确的观点,在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表扬。对于案例讨论学习中,小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同时,对于提出不同讨论的同学,帮助学生判断其观点是否正确,富有创意结果同样可以获得表扬。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启发的教学方法,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具体表现,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并针对每一次的集体讨论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

6、结语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2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习环境变得轻松起来。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有著名教育学家曾经表示,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望,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其激发出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其多多发言和提问题,能够有效发展其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拿破仑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学生们畅所欲言,部分学生认为其非常杰出,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还有人理智地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学生的每种意见,教师都应该给予恰当的分析与评价,多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氛围就比较热烈和民主。其次,多采用幽默的语言。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全球化》章节的讲授过程中,若应用太多的经济学术语言,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运用幽默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对《美国独立战争》一课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运用一些学生们非常熟知的网络语言:高富帅的华盛顿娶了玛莎这个白富美寡妇。这种语言可以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表达方式。

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表现会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结合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课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如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读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开阔后,就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虽然文学作品和历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阅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持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另外,学生对于知识类型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科学安排教学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应用过来,促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精彩,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是直观和形象的,如对课本剧进行编写和表演等。虽然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是学生通过编排历史剧,使自己和历史故事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有效缩短。比如在对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进行讲述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假装带领大家重新走一次长征路。学生只有对红军长征的年代、路线、人物等种种元素熟悉,方可以扮演好这个角色,因此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扮演历史剧,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将不同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能得到拓展。课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吸收消化情况,通过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对课堂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其积极发言和思考,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会对同班同学产生带动作用。教师还应积极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探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是回答学生不懂的问题,这样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既可以获得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研究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能够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需要依据学科内容,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纳入考虑范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其探究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林华中 单位: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故事选择原则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1.真实可靠,符合历史本真。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历史教学不可打破的底线,更是选择历史故事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教师在编选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以史实为依据,要有据可考。对于野史、传说与道听途说的故事情节是不能进课堂的,这极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即便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所采取的虚构与想象,也不能信口雌黄、夸大其词。应该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想象,尽量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2.针对性强,服务课程目标。

历史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故事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历史故事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不能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选择低俗的故事,我们也不能把历史课演变为故事会。历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为依托,落实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紧紧围绕突破教学重难点而选择故事。通过故事,把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的问题,把枯燥的记忆变为生动的讲述。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工具。

3.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其生动性,生动的故事对于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历史故事,但未必喜欢历史课,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条古板,我们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堆砌的知识点,把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泯灭无遗。所以,我们编选的历史故事要生动有趣。做到情节要曲折、人物要丰满、语言要感人,实现历史故事的动情的目的。

4.启发诱导,引发思维训练。

“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学中所选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机,……要有思维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至为重要。”(赵士祥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绝不是单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已,最主要的是引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探究历史本质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教师在选编历史故事的同时,要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结合故事情节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二、历史故事选择的途径

1.从各种教材中来。

现行的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宝库,也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这里所说的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历史地图册、地方历史课程,这些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故事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故事要删繁就简,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教学参考书的素材还要改编为口语化的故事,使其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对于地方课程也要选择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的故事进行运用。

2.从历史著作中来。

经典历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充满了历史故事,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像《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都是传世之作。例如在讲楚汉战争时,插入“鸿门宴”和“约法三章”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刘邦胜项羽拜的主要原因。

3.从文艺作品中来。

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宏大的历史场景,许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史学家。浩瀚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戏剧、对联、民谣、谚语、快板、成语等。例如,结合讲解“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能够生动描绘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战败而仓皇逃跑的狼狈情景,进而探究前秦失败的原因。

4.从经典影视中来。

影视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且和学生的喜好比较接近。影视作品也为我们选择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当前的很多历史剧充满了戏说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对于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情节要删除,并且要给学生说明,正本澄源。我们尽量选择纪实片为主的影视故事,像《国宝档案》、《探索•发现》等。选好历史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史学功底,更需要历史教师广泛阅读,厚积薄发;善于积累,左右逢源。

作者:曹传和 单位:平原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一、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必要性

1.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总的来说,就是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得到智力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增长文化知识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增长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探索,从而形成优秀品质,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关注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课外读物,历史电视剧等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处于效益需求,很多历史电视剧以及读物中出现了擅改历史的现象,甚至有些作品还对封建思想加以肯定。这显然与现今社会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相悖。学生在这种作品的长远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历史观,甚至在自身思想素质上有消极影响。学生的年纪还小,他们的判断力还不强,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历史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完善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当重视历史教学的多重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二、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虽然一些杰出的人物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是绝不能产生“英雄决定历史”的错误观点,教师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民历史观,同时使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的观念看待历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例如,在学习建筑奇观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书中所显示的各种优秀建筑,虽然很多是由统治者下令建造的,但却都掺杂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比如秦国的长城,建筑宏伟,能够抵御外敌,是由无数人民合力建造的,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普通的群众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奇迹,但是却没有在历史的丹青上留下点滴痕迹。这正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是对人民历史观最有力的说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民历史观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

2.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有些人物的身影十分耀眼。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的意志,从人民以及国家的利益出发,不断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时间甚至生命。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推动自身身心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以看到谭嗣同,康广仁等人为了改变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状况,积极寻求变革,不畏强权,最终为此牺牲。从他们身上,学生能够看到坚强爱国的品格,从而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了解和认识李世民这个人物,学生通过学世民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发现他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努力向他学习,形成乐意接受建议等优秀品质。所以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影响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3.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见,有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不畏艰险。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历史教学应当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认识孙中山、黄兴、蔡元培以及孙武等许多的革命人士,他们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了民族以及国家的崛起而不断斗争。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认识以及事迹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调动他们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将时事政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代入感,从而激发学生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付出不懈努力。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精心组织以及科学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学习历史,则能够让学生与很多高尚的人对话,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增长学生做人的学问。优秀的历史人物能够给学生形成标榜,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看到大胆直谏的魏征,英勇牺牲的刘胡兰,不畏强权的林则徐。通过对于历史事迹的详细了解以及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对于历史的不断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了解各种优秀人物,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品格以及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并最终指引学生的行动。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克服不良嗜好,从而不断进步。所以历史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总结

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着新的需求。过去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学生不能受到科学的教育,就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难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响应时代的召唤,历史教学也应当有所变革,积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历史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精心组织历史教学,以灵活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使学生受到知识和观念上的双重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李学珍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元江三中

第四篇:初中学生历史教学探析

一、以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而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图片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图片也是记录与承载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重视图片教学既能突出历史学科的特征,增强教学的活力,又符合初中生的求知特点与认知规律,这正是构建活力课堂,实施快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片的运用,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历史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以激起小学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教师做精练而生动的解说。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描述或是阅读文字,而是让学生将文字材料与图片信息结合起来。直观的图片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快乐,同时图文结合更能让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二、以多媒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历史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具有不可再现性,许多教师认为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历史史实,造成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爱学,不乐学,而失去了历史的学科功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已发生过的人与事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历史再现教学,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来理解历史,更加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从互联网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的历史图片、影视剧片断等来将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之中,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和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学跨越了时空,让整个教学更具形象性与真实性,更能将学生带入丰富的历史画卷中,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以问题增强教学的悬念性,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好奇心正是推动学生不断求知的内在动力。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改变以往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机械灌输、学生的被动参与,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上的主动学习与知识构建,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能享受到历史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要善于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导入时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整个教学就会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不高。而以问题来导入,更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二)以问题来突出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难点的突破一直是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来设计问题,更能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来达到对历史规律的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以问题来进行课堂小结

既可以问题来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可以问题来延伸学生的认知,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认知空间,引导学生来展开更为丰富的探究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生活,从历史引入现实,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结语

总之,历史是素质教育下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责任。我们要重视历史学科教学,改变传统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历史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雪松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大五里乡大五里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社会热点运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的意义

一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他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些热点,而将其纳入教学设计之中,摆上桌面进行探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更为浓厚。

二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来源于生活,与历史知识相比更具生活气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实现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拓展。

三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社会热点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将这样的信息融入历史教学中,在分析探究和理解把握环节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能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四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将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与历史教学内容相比较相结合,以极具震撼力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的尝试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尝试选取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热点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组织环节加以灵活运用,效果非常明显。

一是在古今对比之中运用社会热点明晰道理。

古今往往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提高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可以借助于一些现代社会的热点并将其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晰道理。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商鞅变法中的“徒木立信”和当前政治改革中的“一诺千金”相对比。在讲述商鞅变法惩治贪官污吏举措时,还可以结合当前巡视制度、纪检制度改革,纪委体系调整等诸多热点,让学生对当前廉政建设和国家改革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是在思想教育之中运用社会热点升华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当前我国南海纷争、东海纷争,让学生对比分析为什么在南海、东海纷争中周边一些国家不敢蠢蠢欲动,并告诉学生那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中华民族不再是一头熟睡的雄狮,而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这样的社会热点对比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血泪之中受到深刻的民族责任感教育,并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再比如在《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热点内容,无论是航天飞船上天,还是蛟龙号深潜海底,都是当今科技发展最前沿最尖端的成果,通过对比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从古代科技的发展到现代科技的领先,学生感悟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

三是在深刻分析之中运用社会热点拓展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角度与空间,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比如在《人民军队的建立》一课教学中,笔者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延伸到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队,再到当前较为热点的军队反腐,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些社会热点中感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整治军队腐败、提高军队战斗力方面所采取的英明举措,另一方面也客观分析了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如军队腐败、用人不当、实战能力不强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社会热点的思考

将社会热点与初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提高教育效果的一项创新。教师在将二者有效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要保证思想引领性,所选取的社会热点要适合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好以史为鉴、以古论今的作用。第二个是要保证素材的生动性,选取的社会热点最好能够有影音资料、图像、数据和文字等,这样的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三是要保证思维拓展性。所运用的热点要具有代表性,要广为人知,要对学生起到激发兴趣、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作用,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有效补充。

作者:张威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梁集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及图片教学

1.图片资料的合理使用

虽然图片资料在教学中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并不是有越多的图片就有越好的效果。教学活动就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图片的展览,教师要努力的是使同学从图片中走到历史中来。所以可以做到以下事项:第一点要做到的是精选图片。我们使用的教学图片是浩瀚历史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历史知识呢?所以教师要筛选大量的图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图片,对历史能够真实的反应或是真的能表现历史过程的图片,不要弄一堆相似的图片来加入到学生教学中来,这样会使得学生找不到应该学习的重点。第二点就是要指导图片的使用。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怎么看图,指导学生在看图时注意事项和图片与课本的联系,也可以用图片来对课文进行一个补充。有很多的时候,课本上的图片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语言不能取代的,图片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像文字留给学生的印象永远是乏味和枯燥的,比不了图片给人的亲近感。第三点是对学生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调动。在课本中会有很多的复杂历史地图,这之中有很多的地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学生也没有这么高的知识水平,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要老师利用所有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这些图片可以有简化的解图方式。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的这一课中,涉及到的路线图问题时,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也可以用世界地图来做辅导,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知道什么知识,这样的适当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是由学生描绘路线图,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2.初中历史图片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2.1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把图片和历史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必须做到精彩和生动,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不可以把图片代替文字教学,这就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历史教学中可能一次就用到五六张的图片,对这些图片在什么时候加入,加入的多少,如何解释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加入这些图片之后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这些都是细致的教学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更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考虑会有什么问题来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

2.2教学图片的针对性要强,切记囫囵吞枣。

历史教材图片众多,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长短不一,有的是对教学的重点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有的一些图片对重点就是没有帮助,只有一个说明的作用而已。在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内,教师没有办法或是没有必要详细的对每一副图片进行解释,只要将学生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就可以,依据的是这节课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有多少,这些图片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占据多大的比例和精力,如果搞不清这些,很可能在教学中就将教学的重点变淡甚至跑题,对学生来说是无用功,对教师来说就是没有按时的完成教学计划。

3.图片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对图片资料的使用上,会经常的对一些误区犯错误,这些是必须要注意的,总结了下列几种情况:①选择的图片过多并且很复杂,这些图片并没有将真正的主题凸显出来。②教师对自己选择的图片并不能确保真实性,图片的不真实性在教学中是最大的忌讳,真实永远是历史的主题,对于这一点却没有被教师正式的注意到,有很多时候把一些漫画、电视剧、海报来作为辅助材料拿到课堂的讲解上来,但往往这些媒体资料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教师在使用图片资料的时候要严格的注意这些问题,将图片资料真正的运用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

4.结语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是这个活动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必须要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而教学工作更是多人参与进来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有职责来指引学生去吸收课堂的知识,所以最重要的职责是让学生更好的来学习和吸收知识,这才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将图片教学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大进步,也是较好的教学方式。

作者:刘希花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实验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网络资源研究

一、网络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教学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及其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网络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参照。

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广开思路、博采众长,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搜集全国各地历史教学经验技巧,再与自身教学结合起来,使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增强。

2.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历史小故事等丰富课堂容量,能让学生对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兴趣,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教学课件不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联网知识海洋中,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搜寻到答案。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就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借助网络资源广泛搜集初中历史教改经验。

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百花竞艳、百家争鸣,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浏览历史教学网站、各地教育部门或是学校的网站、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获得宝贵的经验,并恰当运用到自身教学工作中。

2.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条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大量的信息丰富其内涵,从而实现生动课堂的打造。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历史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中,笔者分时间段展示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近十年等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悟到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有效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图像视频、图表资料,以制作辅助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教学相配套,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

3.借助网络操作手段吸引学生有效参与互动。

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发挥了其演示功能,却没有重视互动功能的发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环节加以突破,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而且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走上台来进行演示。笔者在课件设计时专门设置了一些花絮,当学生点击正确答案时屏幕上立即出现了礼花四射以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受到鼓励。当学生点击了错误的答案时,画面上则出现了熊大熊二拿着榔头砸光头强的场景,学生哄堂大笑,回答错误的窘境也一扫而空。这样的操作手段较好地体现了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4.借助网络手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借助网络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人物资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了秦末的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剥削制度等等。这些资料有文字叙述,也有影视作品中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对秦末社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网络与教材的关系。网络资源的补充要始终教材为中心,不能偏离教材。二是处理好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无论网络资源多么丰富,教学课件多么精美,师生互动始终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着力发挥好启发引导的作用,不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三是处理好网络与创新的关系。网络资源并非拿来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把其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其他资料有机整合成为教学课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任树娟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故事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故事的选择和作用

历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与生动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偏好直觉感官的初中生来说,好的引导和启发也能树立巩固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心选择,既重要又有趣。

具体的选取原则有几点:有趣是首先因素,每个学生成长经历不同,“有趣”的定义也没有标准,教师在选取故事前要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做到讲历史故事时挥洒自如;故事要引导正确价值观,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因而选取故事时要留意故事本身具有的情感倾向;主题明确是故事是否发挥作用的基础,教师选择故事时不仅要考虑到其真实生动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立足课本紧贴实际,以课本知识为核心,以史喻今可在教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二)化燥为活,既理解又创新。

一是历史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重在研究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及规律,学习无法重演和复制的内容是历史学科的难点所在,将枯燥呆板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历史人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以生动真实的语言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其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难点。二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我们看问题首先要分清主次,选取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目的。我们旨在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来引导课本内容的发展,以故事来扩宽学生的思维。三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感情价值观,将历史故事穿插于历史课堂不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思想与内涵,在增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并巩固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倾向。

二、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明确了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和积极作用后,我们所做的便是化理论为实践。教师在课堂以讲为主,他们必须保证自身对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情节结构。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教师讲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学生听课的首要因素。好的开头是吸引学生听故事的关键,开头一定要以最具特色的语言开头,例如,以生活中的实例引起下文,具体的人物故事情节要分层展开,教师可以凭借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思维紧跟自己,或是留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合理的构建故事情节往往能让学生不自觉深入其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其独立地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二)恰当地运用时机。

历史故事不能单单是提神的工具,它更应作为一种引导。历史内容繁冗复杂,一节课的时间也不会都用于讲故事来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这里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何时讲故事比较好。比如下午课学生一般困意来袭,教师可使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让学生在开篇就提起兴趣;讲到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为学生设置情境,比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节时,设计了夏桀商纣、姜太公等历史故事,教师可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自导自演,配以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记忆课本重点;教师要懂得把握历史情节与历史故事的逻辑性关系,在趣味的基础上多储备悬念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时刻保持新奇状态,认真听取上课内容并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又会增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生动的语言艺术。

口头语言可以说是历史故事的牵引线,故事再生动如果教师语言苍白也会无力,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这节课的精力付诸东流,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节课45分钟我们必须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故事来引导故事的发展,冗长复杂的语言会增加历史学科的枯燥性,按照凡事互补的原则,用凝练简介的语言来解释历史事实更能让学生加强理解。易中天教授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声情并茂的解说赢得了很多师生的青睐,教师应当学习他这种解说语言,让枯燥无趣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有趣。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爱憎分明的语调,历史故事主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在讲到外国侵略时可以用义愤填膺的语气,在讲到圆明园被毁时要用哀叹悲伤的语调,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记忆时会对故事情节的价值观有个自我理解,在初中这个过渡阶段,好的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更为巩固。

(四)正确的道德引导。

在历史学科中,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对人物做出分析和总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等正能量,同时引导学生摒弃骄奢淫逸、无恶不为的负能量,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同时在心里树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历史要向前看,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是非时,也要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看是否适合当下。

三、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3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和参与游戏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创设一些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和学习数学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探索知识的奥妙,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清点储钱罐”的游戏,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储钱罐拿出来,倒出里面所有的钱,清点一下一共有多少.学生很快清点完,笔者让几个同学起来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清点的,结果大家都是同样的办法:一元,五角,一角,分别进行累计,最后将结果累加起来.通过游戏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明白了这样一个数学规则:在多项式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可以归为一类.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如同一只魔力棒,能够激发起学生探究答案的强烈欲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悬念情境:“同学们,老师知道一个神算秘笈,把你的年龄乘以2减5的数告诉我,我就能算出你几岁.谁来试试?老师马上给你算出来!”学生十分好奇,纷纷举手,笔者连续给五个同学算出了年龄,学生都感到很震惊,笔者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想!”……在这个悬念情境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通过细心的听讲终于明白了老师的“秘笈”,感受到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快乐.

三、运用故事情境,增强教学趣味

数学源自生活,因此也赋予了数学知识生动的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数学史料,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实用性,加深对数学学习的意义解读,提升学习质量.比如,在教学“负数”概念时,笔者给学生讲,在古远时代人们往仓库里储存和运出物品时,为了方便记忆,就考虑将进入和运出的物品用相反的符号来记录,于是,最早的正负数概念就产生了.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对于正负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在计算时如果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他还提出了正负数的标记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故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负数的含义和运用.

四、创设现实情境,感受数学应用

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景,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以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奥运五环、澳门区旗、飞机、蝴蝶、风车等,通过寻找,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为世界增填了美丽.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轴对称图形,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掌握了画轴对称图形的要点:先画出关键的点,这个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再描出各点并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另一半图形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真正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原因,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去发现,去创造的教学目标.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就是一个对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应关注到问题的多元性、开放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个数学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一题多变式的形式,通过对题中的一系列条件的合理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条件下,从多种角度理清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变化深入,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综合性的练习,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正方形ABCD中,M是AB边上任意一点,MN垂直MD,MN=MD.(1)求证:BN平分∠CBE.(2)如果MN=MD变成结论,而BN平分∠CBE变为条件可以成立吗?(3)如果MN垂直MD变成结论,而BN平分∠CBE变为条件还能成立吗?通过这种练习方式,既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又充分表现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使学生从中尽情汲取数学知识的养料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从游戏情境、悬念情境、故事情境、现实情境、问题情境几方面对此作了浅要探究,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总结实践,希望情境教学真正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李加欢 单位: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校区

第二篇:初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教学模式探析

一、辅导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辅导教学模式

学校采用的辅导教学模式包括三种:分班辅导、抽离辅导、课外辅导,也可以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课室,以全纳模式进行教学及辅导。

(二)全纳式教学及辅导

全纳式教学及辅导主要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适合所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单一教材,这与其它三种辅导不同,它能减低对学困生的标签效应,也能帮助他们融入主流学校。出色的全纳辅导教学是先要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经过周详的策略,设计教学计划,再配合足够的教具支持进行教学。

(三)巩固———练习或延展问题

在辅导教学中,巩固的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巩固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学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及领会,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巩固的方法很多,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进行半独立或独立的堂课练习或延展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工作纸、作业或课本内的课业。除了练习或延展问题外,老师也可以问答形式,让学生自由陈述、列举事例。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来源

(一)语文能力缺陷

语文能力缺陷每每导致学困生在了解或表达数学常用词汇、关键词及概念方面都出现很大问题。例如,他们部能够理解文字题的题意,判断题目涉及什么数学概念。此外,再加上粗心大意,因此大多学困生都部能够正确地列出与问题相关的数式。

(二)视知觉能力缺陷

视知觉能力缺陷每每导致学生们在辨识或阅读数字与数学符号、分类等能力都出现困难。一般来说,视知觉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学困生能否判断距离、空间的准确性;部份学困生更因这缺陷不能了解物件放在任何角度、距离,都是不变的;这反映出他们未能完全掌握“守恒”概念。视知觉能力也影响学困生能否作出形状配对、形状命名和图形区辨的能力。

(三)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也就是一般俗称的过动活跃症,简称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患有这注意力障碍的学困生大多会在学习上常犯下列问题:粗心大意运算,常导致不必要的犯错;在不适当的时间四处乱跑,很多时导致无法完成指定的课堂活动;过度爱说话,不依指示进行学习活动;容易分心,不专心上课。此外,由于他们过度活跃及冲动,他们会很容易与同学发生争执。上列问题,每每导致他们不单在理解数学概念、甚致在抄写数式、运算步骤、检视运算结果和进行小组学习时都出现问题。因此教导这些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学困生,老师们需更有耐性和爱心。对他们的不小心犯错,要多包容;对他们的不守秩序,要悉心有序的加以纠正;对他们的不专心学习,要多运用教具、通过具趣味的活动启发及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能力缺陷

有数学能力缺陷的学困生大多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会出现问题。此外在处理一些类比、归纳、推理、演绎等问题时,他们遇到的困难更加严重。

三、初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抽象推理困难、语言和阅读能力困难

建议教师利用教具,配合情境作角色扮演,借此帮助学困生理解题目的内容及其涉及的相关数学概念。老师其后依这模式进行辅导教学。建议教师提供常规问题回顾教学,巩固学生新学会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老师可利用延展问题作独立的堂课练习,加深学生对逆思的领会,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解题及运算能力。

(二)注意力缺陷、记忆能力缺陷

教学活动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应可以通过实际经验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多玩几次,并请他们说出如何计算不同区域的得分。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计算不同的分数组合,这样有助增强他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毕竟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一,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在不知不觉间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所以喻学习于游戏,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态度低落、注意力缺陷

建议教师编写评估练习时应由浅入深,让他们通过完成较浅易的题目来建立成功感,继而挑战较深的题目。此外,在编写列式计算的文字题时,由于文字题的评估目的是判断学生能否掌握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这与习题的评估目的不一样,习题目的是评估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运算技巧,因此教师应尽量少用繁复的公式来拟题,从而减少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教师不妨对他们的要求降低一点,评估他们的表现时也尽量不和其它同学作比较,应就他们是否有进步为出发点,当他们有改进时,便给予正面的鼓励。

(四)数学能力缺陷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是需要经过思考、分析才能理解领会得到的。但一般有数学能力缺陷的学困生大多在理解、分析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会出现困难,作为老师,应多花心思,多运用教具及情境,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材。这对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聂斌 单位:安庆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一、为学生合理设计数学探究任务

在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数学探究任务,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把握如下几点。

1.在探究任务的难度方面需要重点把握。

由于初中数学这门学科难度较大,加之很多学生在小学没有打好数学基础,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低。针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如果教师布置的探究学习任务过难,将会影响到这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会导致学生的数学探究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该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难度适当,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究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探究学习效果。

2.在探究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宽度上应重点把握。

教师应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设计到探究任务中,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应该将一些课外知识融入到探究任务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在课堂上可随意走动,随意与小组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以营造一个轻松的探究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一点,在创设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科学的进行探究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实现良好的探究效果。例如,在进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利用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探究不在同一个直线的三个点能够确定几个圆?教师要求学生可以进行独自探究,也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究,无论是采取怎样的探究方式,重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只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问题即可,以便实现良好的探究效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三、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影响到学生的探究质量。因此,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教师提问,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方式解决探究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该注意,在与学生探讨相关的问题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教师应避免一次性将问题的答案告知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出问题的答案,并且继续进行探究,确保数学探究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较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重重的阻碍,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这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确保整体学习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

四、总结

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策略,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显著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更大进步。

作者:刘晓玲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注入生活元素,让课堂更加生动

有趣,更有吸引力,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文、英语相比,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活力,学生上课才能更有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一味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把教学当成是完成任务,不关注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那无疑,这种教学是失败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入生活元素,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当中,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实物形态像椭圆、圆锥、圆柱,同学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鸡蛋是椭圆、小丑的帽子是圆锥、大树的枝干是圆柱等等。这些会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拍摄,当成课件内容放到课堂PPT当中,吸引学生眼球,以生活实例和最新时事热点作为引子,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二、分组学习、互帮互助,以团队精神、团队学习带动个人学习,实施“合作化”教学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己督促自己,给自己一个学习的动力,主动完成作业。但是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会忽略学习,会被其他事情分心。而合作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督促这些积极性比较差的同学主动自觉学习的作用。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同学们分成数学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安排1名学习成绩好的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内同学平时课后作业的检查与辅导,平时上课有问题,也可以进行组内讨论,让每个人参与其中,踊跃发言,最终小组长进行汇总。教师可以在学期末对小组进行奖励,平时表现优秀的小组以及组内进步特别明显的同学进行表扬与奖励,相信这种“合作化教学”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成绩的。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教学当中,创设良好的课堂

氛围让同学学得更好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的品质、情感、修养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与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保持高昂的教学激情,对课堂教学倾注全部的心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学得更好。不论教师在课堂外经历了什么,都不应该把情绪带到课上,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诙谐幽默,带点个人特色,也可以加点小游戏带动同学们的课堂学习乐趣。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一个教师的“师德”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只有教师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四、数学教学还要增强直观教学,运用数学教学模具,并以实物形态立体教学,让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数学数学教学中会用到一些数学模具,比如三角板、直尺、圆规、半圆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用这些模具进行课堂讲解,让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数学的存在,对数学更加有兴趣。在学习到立体几何这一模块时,教师也可以拿正方体、圆锥、棱台等具体实物进行讲解,比如有道题是看看图中有多少正方体,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小正方体进行拼图、摆设,具体模拟题中摆法,然后就很容易地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了。相信加入实物教学后同学们会觉得数学更有趣也更想学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内容,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注入生活元素,增强生活趣味,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化学习、实物模具具体教学等等,一切以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成绩为前提,让学生们爱上数学、想学数学,相信在每位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在数学方面会学得更好。

作者:马丽娜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建模思想

一、根据数学建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引入课程正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般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当前,新课改进程持续加快,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它以充实知识技能为行动指南,为教学正题做好铺垫,对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汲取知识很有裨益,但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力度不够,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空间狭窄。在教学中把数学建模问题应用于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探索空间被无限扩大,让学生系统地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获取真实而深刻的探究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分式乘除”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在购买西瓜时,人们通常认为西瓜的质量越大,付款就会越多。试想一下,在西瓜皮同等厚度的情况下,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呢?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仿佛答案就在心中,但却无法表述清楚。这时,我大胆地运用数学建模进行过程性引导:(1)西瓜的形状符合哪类几何体的特征?(凸显建模过程,呈现球体体积公式)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球体。”(2)突出核心问题:买大的合算还是买小的合算?(思考模型的操作细则)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西瓜瓤的体积测算,明确西瓜瓤体积占比越大越好。(3)如何测算出西瓜瓤的体积在整个西瓜体积中所占比重?学生在头脑中会立刻呈现出体积占比测算方式,即西瓜瓤体积除以西瓜的总体积。(自然引入分式除法的内容)在以上情境创设中,具体的计算过程几乎没有涉及,而对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建模能力的锻炼关注较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路径,增加了问题释疑的挑战性。

二、数学建模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数学教学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数学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数学教材中不难发现,一般在知识点的讲解之后都会举例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常以应用题的形式表现。常规练习的应用题大都经过了专项处理,使数据和信息更符合练习的需要。目前练习题目的目标指向性较强,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题目条件,解题答案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可见,这与数学建模题目大相径庭,有着本质区别。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题型:一个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是V立方米,用一根水管向内注水,当达到容器高度的一半水位后,开始更换水管,以原水管直径的2倍为宜,继续向内注水,而注满水的全部时间为T分钟。请分别计算出两根水管的注水速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解题思维定式考虑,利用分式方程解决这道问题是必然的选择。反观题目内容,很多文字是经过“规范化”处理过的,是在不考虑“外部摩擦”的理想状态下进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如水管的粗细、流水速度、水量情况、压强大小等都会对注水速度造成一定影响。数学应用题是带有数学建模“情景”的实际应用的特定表达形式,在设置建模问题时,一般都可以满足需要。然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建模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出问题结果,更是对实际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实际情况下的基本条件要比应用题高很多。

三、运用数学建模,发展符合学生当前需要的思维拓展空间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常被提及,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提炼出来的务实内容,这也说明我们教学关注点的重心在转移。当学生对题目的初步感觉为“不难不易”时,即进入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时刻。对此,利用数学建模活动,创设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题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放射状拓展。例如,A、B两位农资采购员先后去同一家农资站为村民采购化肥。两次化肥的价格稍有变化,购货方式也略有不同:A每次购买800千克,B每次花销600元,不考虑购买多少化肥,请问A和B哪个购货方式更合算?在传统教学环境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化面对问题时往往凭已有的知识或思维定式去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建模问题时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头脑一片空白。以上述问题为例,教师可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将题目适度分解:(1)强调核心问题:如何确定A和B哪个购货方式更合算?可用平均价格做对比,侧重让差生去解答。(2)怎样表示平均价格?可以引导中等生解答,设第一次平均价格为x元/千克,第二次平均价格为y元千克。(3)怎么确定谁的平均价格低?这个问题建议让优等生去解决,可以提示学生用分式减法得出结果。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和对学生的分层,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总结

尽管数学建模思想在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方面效果显著,但要想达到理想状态,还必须注意日常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加强例题的投放力度,以点带面整体联动,逐步夯实数学建模思想,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作者:张冬艳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得到提升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当中,老师通过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来进行讲课,常常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出现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满天飞,学生却在下面瞌睡连片的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这种现象则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它能够通过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能使数学教学课堂得到优化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体会到多媒体技术给他们带来的轻松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性.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比方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设计比较有趣的数学知识比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不但优化了数学教学课堂,还让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地学到数学知识.

(三)能使数学知识具体化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讲到平面几何这一章节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纯粹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老师也就只能把图形画到黑板上,才能对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起到一点点的帮助.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图形运用的知识,假如还是运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不但浪费时间,还不能形象地将图形展示出来.而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明显又很立体地把图形展示出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知识点,这不但使知识点的难度降低,而且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更生动有趣.

(四)能使课堂容量得以扩大

就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因为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有限,也就只有黑板,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就只能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把图形画到黑板上,画图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加大了,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多媒体技术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前准备好图形、数据等相关的材料,不但使教师的工作量得以减少,还充分地利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就扩大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数学教学的教学情景创设

由于初中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其整体思维结构具有明显的严密性,所以单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必须将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情景教学创设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化,比如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和音视频等内容创造出新颖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进一步营造轻松愉快数学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加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实现数学教学科学合理化,并且还可以有效突出初中数学教学主题,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突出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针对初中数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针对数学教学课堂条件的影响,合理运行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数学教学的形象化,进而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突出数学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可以通过不断丰富教学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知识面,从而有效降低数学重点内容的理解难度,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不好掌握教学进程,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内容,促进学校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还可以有效节约数学教学时间,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促进数学动态几何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态几何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运动变化的知识点,对于这些涉及运动的问题,简单地进行平面静态教学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并且一些学生对于动态几何问题往往会存在理解的难度,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出真实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动态几何知识的理解,进而了解动态变化的具体情况.故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动态几何知识点的教学,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是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与此同时,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更容易,让抽象的数学内容变成具体的画面,深层次地挖掘教材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学体系,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金小庆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中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错误资源开发实践研究

一、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意义

“错误”具有刺激、警醒、借鉴的功能。发掘并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究钻研的机会,帮助他们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缺乏批评性的思考,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查,以致出现错误。借助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思维和知识进行反思,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指出学生习得知识的错误和不足,将没有消化透彻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更充分的咀嚼消化,完善学生的知识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错误资源的利用对教师的自我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识错、纠错并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有效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把握和控制也更加自如,对学生问题的处理也更加科学。这种相互的成长和进步可谓是课堂师生的“双赢”。

二、错误资源发掘中常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十分丰富,但常存在的问题却是教师往往急于求成,要求学生避免任何错误。这种想法是幼稚也是不可取的。错误伴随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深入学习,才能尽量地避免出现错误,而一味地要求学生不出差错,实际则推脱了教师自身的责任———没有把学生的问题当成一种资源,没有借助这些资源更好地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认识数学知识和思想,学习还仅是停留在了学的层次,而无法上升到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教师对待课堂“错误资源”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氛围和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一味要求学生“不能出错”“对答如流”的教师,是难以营造出自在和谐、包容错误的课堂氛围的,同理也使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错误观”。缺乏科学的错误观,缺乏宽容的课堂氛围,直接决定了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了根本的遏制,这实在是当代课堂教学的悲哀。

三、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

1.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错误观”。

“杜绝错误”是不现实的,错误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秉着宽容的态度,正视学生的错误,通过有效引导,帮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这是教育者教育成败的一项关键因素。创设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勇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指出自己的见解,进而再组织同学们一同探讨。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错误观”,使学生认识到出错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进行反思和再学习,从而推进知识的升华。

2.精心预设“错误”,引发认知冲突。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错误是能预见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做足这种准备。通过钻研教材,借鉴教学经验,设置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问题,主动地诱发错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展开再认知。可以说,暴露和呈现学生的错误往往能够成为教学真正的起点。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一起研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质疑、比较,找出错误形成的原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识错、纠错的过程,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错误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念与数学思想的历练。

3.采用变式练习,反复推敲错误。

中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思路往往也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发掘有效的错误资源,采取变式练习,发散解题思维,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解题思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也要求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做足课下准备,在“错误”出现时能够有意识地指出并根据资源加强练习,反复推敲其中的错误缘由,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防止学生再次出错的可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记录“错误病历”,及时“对症下药”。

我们注意到,历年的考试状元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时都经常提到他们的学习“秘籍”———“错题本”。这是解决学生反复犯同一种错误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见证。这里的“错误病历”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种优秀的改错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作业及练习中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不仅要及时“对症下药”———对错题进行改正,还要详细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问题,对知识进行再梳理,对解题思路把握得更清晰,也从细微处把握了数学思想。这比单纯地大量练习、大量改正错误有效得多。通过建立错题本,可以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有效利用起错误资源,对知识查漏补缺,对自己加以警戒,培养其严谨学习的态度。

5.通过评价手段,发挥激励功能。

要使错误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可以说少不了运用评价的激励功能。随着课堂上错误资源的发掘、解疑,教师通过即时、诚恳、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使教学活动得到了很好的调控。

四、总结

综上,错误资源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种积极的锻炼,教师要通过培养自身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科学引导学生来咀嚼、消化、重吸收,使其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把握。

作者:王劭敏 单位:福建省武夷山二中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最佳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提问,代表学生认真听讲,并且经过详细分析。学生只有上课认真听讲,跟住教师思路,才能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提高主动提问能力不仅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构建强大的知识体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敢问”

学生在正常的数学课堂上,总是存在一些顾虑。因为,数学本身就比较难理解、复杂,数学需要学生缜密的思维,需要良好的反应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总是害怕提问问题,他们担心提问的问题不正确,他们担心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甚至还害怕同学们笑话,教师也不愿意讲解他们提问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担心、顾虑,所以,学生就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所以,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状况,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站出来,勇敢地提问。首先,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很亲切、不拘束。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同学们,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出去放风筝怎么样?学生们一听肯定特别的兴奋,这时课堂的氛围就特别的活跃。随后,教师说,但是咱们都要先做一个风筝啊。这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时教师就引入正题,我们需要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了使风筝不变形,我们就需要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看完题目,学生不自觉地会想到,AD的宽应该为多长才能满足面积为4平方米。甚至有的同学站出来提问: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什么时候面积最大?甚至还有同学提问: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正是对放风筝的喜爱,也是因为课堂氛围的活跃,激发了学生喜欢提问的兴致。

(二)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喜欢提问

如果当学生提问过一个问题之后,教师的反应是冷淡的,甚至还不在意该学生所提问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提问问题的时候受到挫折,以后再也不想提问。但是,相反的,如果当该同学提问问题后,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那么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就会更加喜欢提问。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应用勾股定理,那么其他的三角形中存不存在勾股定理呢?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积极地赞扬其勇敢地站出来提问,随后强调该学生提问的问题的重要性,最后,号召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勇敢地提问问题,遇到不懂得、不会的就应该大胆提问出来。试想,该同学听到教师这样表扬夸赞自己,心里肯定特别的高兴,相信他以后会更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也更喜欢在该课堂上提问问题。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夸赞以满足其虚荣心,在以后的课程中也会积极地提问问题来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想问”

当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思考,只是自己一味地讲解、一味地灌输,那么学生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要提问的问题,哪里有时间去问问题?所以,当教师在讲解某一重要知识点时或是讲解完某一知识点时,都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理解所讲的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最后学生实在不能理解的知识点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给与充分的解答。有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学生自然不会思考,不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消化,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没有问题要让教师提问。或是由于教师不给提问时间,学生可能就自动忽略了,课后也更容易忘记。这就导致学生的不解之处依旧弥留,不能有效地学习数学,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总结

到底教师应该在课堂停顿多长时间才比较合适呢?这要根据所学知识点难度、学生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学生课堂反应而定。研究表明,教师停顿的时间应该在1到3分钟钟之间。这1至3分钟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提问能力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学生能提问出更精彩的提问、会有更多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更具分析性、创造性、学生问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只有教师创造良好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等待、思考问题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技能。

作者:王振迎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镇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有效途径探讨

一、关于“121”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121”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就是把一堂课40分钟分作三份,第一份10分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初步的吸收。第二份20分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问题,等待老师悉心的讲解。第三份10分钟是最后的总结与扩展。最后的总结时间可以使学生对之前吸收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121”课堂教育模式主要是立志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提问的能力。如果很好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本内容大多都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保持思维的积极与活跃。所以,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在以往传统的初中教学当中,很多学生都是作为一个很忠实的听众,一般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而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也就是互联网平台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以此来收集教学资源。教师应该运用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教学情境,做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情境来对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统计调查》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情境模式,首先为统计调查这个课题构思一个情境,可以利用“菜场不同摊位的顾客人数”来作为调查的主体,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某菜市场单位时间中顾客进出的视频,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最后完成不同摊位人数的统计调查。学生在创设的形象情境之下,更能融入其中,而且在进行统计调查时,学生还会因此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哪种表现的方式能使数据统计最清晰与科学?”“哪种方法能使统计工作更容易开展?”这些问题对学生深入理解统计调查的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创设形象的情境,对于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三、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初中生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吸取有着强烈的欲望。所以,在这时候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效果会事半功倍。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会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虽然有时候教师会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问,但是往往提出的问题十分浅显,没有太多的含义。这个现象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学氛围不合理以及师生的关系不平等。很多教师会将自己作为在教学活动中绝对的控制者,生硬地传授知识,从而也导致课堂的氛围十分严肃。如果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提问的能力,就一定要改变教师授课时传统的观念,创造出相对比较轻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关系,要以平等的身份来组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一一举例,仔细思考在生活中所见过的一切与三角形有关的物品,而这些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尽量使课堂的气氛能够非常和谐、轻松。最后,老师再对各类三角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基本特征、区别以及计算方法等,再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大胆地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认真的讲解,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学习能力也相对提高许多。

四、有效地利用教学评价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时很容易受到原有学习水平的影响,一部分在数学学习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提出比较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而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太多的教学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使学生主动提问的行为得以规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教师要学会多利用一些积极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提问,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出来。在初中数学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进行正面评价,使学习氛围能够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想法,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点时间对内容做了解与思考。有很多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理数是什么”“有理数一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哪些数是有理数,哪些数容易被误当作有理数”等。当老师听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其后再多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最后一起来探讨问题的答案,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的意义不是很大,比如“3是不是有理数”“9是不是有理数”,即使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觉得很不耐烦,一定要用积极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提问题的积极性,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到的知识一定非常深刻,这也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问的能力加以培养,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初中数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对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也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形成,还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学习数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对学生主动提问的行为多鼓励,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提问过程与解决问题当中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黄雪莲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地质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培养.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数学知识为生活提供服务,但是又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并解决.例如,在进行速度问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火车、汽车,配合相应的路程与距离的概念,让学生感知速度的变化,掌握时间、速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列举适当的例子,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强化,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关键举措.

二、对学生的分析与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想象,并且对问题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良好的推理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而推理能力的成长,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与想象的习惯.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的论证需要猜想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实例,引入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分析和猜想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方面的成长.

三、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这一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通过数学知识可以完成对数据的计算、处理与证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得到良好的提高.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念,结合所学的教材知识让学生利用既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并且通过主动的探索,完成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其缺乏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且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较多的限制.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清晰的认识,并且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长,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不同方面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进行不断地研究,结合数学本专业的特点,对于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师生共同以高水平的交互来完成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来参与学习.现代教学工作的开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并且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水平,生动、活泼、高效地开展数学思维教学工作.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重点关注师生的沟通,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地信任教师,并且认可教师的教学过程,打造新时期的新数学课堂.

五、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题,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

在脑筋急转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有名同学却回答道:“还有一只,因为其他九只都飞走了,打掉的这一只还挂在树杈上.”另一名同学又答道:“树上还有九只,因为该猎手用的是无声枪.”如果此时我只注意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加以否定,那将扼杀这些同学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一个开放型的教学体系,体现着宏观上的非平衡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这个体系中纵横活动,自由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和选择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良的个性特长.结束语

六、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4

一、实验激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可以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之一是科学实验,而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则能够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科学教学应“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精神,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更应该利用科学实验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科学中有不少小实验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引线”,通过围绕实验呈现的问题展开学习,学生在试图理解问题原因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也相应产生。如“小试管会上升吗”这一实验(如图),在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面前,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科学思维逐渐活跃。在实验开始前,笔者让学生试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一致认为小试管应该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大小试管的运动状况,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当实验开始后,结果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大试管中的水虽然是向下流,但小试管却没有随着水流掉下来,而是慢慢上升了。这一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使得教室沸腾了,学生纷纷询问教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实验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实验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实验活动设疑。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在课上达到质疑,实验活动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实验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让学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进行科学思考,使学生能够沿着问题目标深入思考。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最易于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这一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如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一实验,虽然白磷在水中可以燃烧,可是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水可以灭火,自然白磷在水中也是无法燃烧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思维漏洞,适时抛出疑问:“如果使用导气管将空气通入水中并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白磷竟然燃烧了。根据这一结果,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假设不使用导气管通入空气,白磷还会燃烧吗?给出会和不会的理由”、“如果用热水是否还会产生一样的结果?”这样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作为迈向新知识的阶梯,在实验中展开问题思考,并认真细致的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综合学生的讨论后再进行实验证明,最后教师给出原因,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后就更容易吸收学科知识。

三、参与实验,加深学科理解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除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操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操作与改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一起完成科学实验,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观察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实验,这一实验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新鲜且抽象的,相关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说几乎空白。若教师按照教材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将会对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没有直观的感受,因为酒精和水都是透明液体,且混合后体积变化不易观察。虽然用于演示的试管直径不大,但也导致它能够显示的高度变化不明显。是否有办法改进这一实验呢?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和实验不足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并互相交流。在教师指引和思考交流下,学生总结出了不少改进方法,如使用装有蒸馏水的大试管,沿试管壁慢慢加入红色酒精,这样就能够较直观的看到酒精和水之间的界限。而后将带有长玻璃管的单孔塞塞住大试管,并在长玻璃管上套一根皮筋,接着使用胶头滴管往长玻璃管内添加红色酒精一直到皮筋处。添加结束后,堵住长玻璃管来回摇晃大试管使水和酒精融合,再观察前后皮筋处液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混合液的体积变化多少。参与改进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四、总结

可以说,在科学教学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小实验,往往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实验中被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还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实验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用好。合理使用实验,对提高课堂效果通常能起到不错的作用。

作者:李兴宋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西洋中学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和意义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关联,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传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从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科学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学习背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获得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原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主动分析,从中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各种规律,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执教《功率》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小强与晨晨的体重相等。一天,他们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结果晨晨率先到达了山顶,红红一会儿后才到山顶。晨晨说:“我赢了。”红红说:“你没有赢,咱俩的体重是一样的,爬的山又是同一座,所以做的功是一样多的。”晨晨说:“咱俩做的功是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位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知识中知道并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外,还从生活事例中比较了物体做功的快慢。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活,从中得到体验、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才能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生活中。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去体验科学、分析和探究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引入“烧不着的小布条”实验:用一块棉布条,将它用水打湿,在布条中间位置滴上酒精,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打开,让有酒精的部分对准蜡烛的火焰。按照生活经验,大家都认为布条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奇迹出现了:蜡烛的火焰穿过了布条,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棉布条却没有烧焦。由此再引出相类似的实验例子: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纸锅,往小纸锅里装上水,把小纸锅的四角用细绳穿上将它吊起,在纸锅下面点燃一支蜡烛。通常情况下,纸锅会很快烧着,可这回水都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温度不会继续升高,始终保持100℃,而布条和纸锅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虽然酒精燃烧了,水也烧开了,但是在水的保护下,纸锅和布条都没有被燃烧。生活中简单的常识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联系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和高效。3.借助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执教《氧气和氧化》第三课时时,笔者在学习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及灭火原理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其中一位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森林起火时灭火的一种方法,即在着火地方外一定距离处砍去树木杂草,割出一条打火道。”教师提问:“对于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原理,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它不是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是不是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啊?”教师点头、微笑并表扬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书上的燃烧条件是指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山林起火砍去的树木杂草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果把可燃物放到条件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应该有三个,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对于物质来说,燃烧的条件确实是三个。那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灭火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呢?”抛出这个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明观点,有的从自己的已有知识角度表述观点,再一次将科学的规律和生活的实例相互结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课堂是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并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借用生活实例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可知,将科学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时、处处、事事运用和吸收科学知识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在教学生活化中孕育理想,捕捉社会发展态势,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方松强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衢州白云学校

第三篇:初中科学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一、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激励推动进步,赏识造就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规范的操作、一个小小的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主动的发言、一个激烈的争辩、一个有新意的解题方法、一个逻辑性的小结乃至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展示学科的美

初中科学本身就是蕴含美的学科,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中空间概念美、科学实验的美,如何利用美的语言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美的展示就是科学的教学艺术。例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在学习“电阻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家庭灯泡的开关,设置使用的音乐卡等等,激发学生去发现创造,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发现了物理知识的无所不在,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创造能力。

2.通过问题整合知识

如何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通过一个问题来整合所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问题的讨论来概括、巩固、整理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所学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熟练运用规律分析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几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将教学串起来。问题1:一天,澳大利亚动物园的一只成年雌性红毛猩猩,有计划地将一根木棍插入公园的防护电网使其短路,然后再利用碎砖堆垒起来一个平台,顺利地从动物园中逃跑出去。请你谈谈短路的利用。问题2:现代家庭大都安装有门铃,王明同学家买了一个门铃,它的电阻是10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应该是6V。但他家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V,能把这个门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吗?(假设门铃电阻不变)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考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二、教学结课的艺术性

课程教学通过导入,过程解释,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获取,引发了思索,但这样的课程没有结束。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感知、探究、领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信息?形成了哪些技能?感悟了哪些思想方法?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总结去完成课程教学,如果草草了事,学生只能云里雾里,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课”。例如,在“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结课”时,教师这样设计:(1)请你分析因电线短路而产生火灾的原因。(2)请你就电线老化发生火灾的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但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激发更高层次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三、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5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相应问题情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是教师一味地局限于书本内容进行讲述,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运用这些所学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一目的流于形式。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生活中一些和数学相关的故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感到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帮助学生设计相应问题情境。生活中,学生可以见到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教师应该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和蝴蝶相关的动态图,让学生对蝴蝶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再针对刚才学生的观察,提出“你们可以从里面发现什么数学概念”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教师就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即“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一个图形,要是其可以跟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中主动将所学内容联系周边事物,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同时还应该在生活中提取出相应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设置,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练就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发现那些极容易被忽视的素材,将生活素材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幂的运算”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由于“幂的运算”涉及到很多生活素材,比如存款利率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当地银行观察不同存款方式的利率,然后自己进行总结。当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素材设计相应数学教学。“小华2010年6月1日到银行存入一年期存款a元,如果当时的年利率为x,并且按照复利进行计算,那么到2015年6月1日他可以取出多少现金。”这个问题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公式,即2015年6月1日到期时本息和为a(1+x)5,也就是说到2015年6月1日,小华可以取出a(1+x)5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这样,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会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注重科学评估,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教学评估也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评估指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但是就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太注重教学评估,使得教学评估这一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科学评估,对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实践内容加以评估,从而丰富评价体系,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课堂。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圆的认识”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科学评估。由于“圆的认识”涉及到“圆的对称性”、“确定圆的条件”、“圆周角”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应该考虑不到生活因素。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任务,例如“列出生活中和园相关的图形”,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加以派生,问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你们发现了圆的一些什么规律”。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习题完成情况、学习态度以及课后生活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之处,实现全面发展。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科学评估,可以使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相应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科学评估,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作者:郝秀红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鸡冠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提升

一、以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初中生的学习及认知结构特点为依据,在教师的备课及授课过程中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把握.

1.以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对整体学生进行分组.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以班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组情况为参考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备课内容,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等进行差异性地备课,促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高效地学习并取得显著效果.在课堂练习设计及作业布置上应以使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完全掌握为基本标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进行补充或者调整,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受到打击.

3.根据分组特点注意授课差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并对授课时间进行合理划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具体授课内容上根据其难易程度选择学生进行提问和测验,通过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增强其自信心.

4.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在巩固当堂知识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划分,进行课外作业的合理布置.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应积极培养其思维及自主探索能力,适当增加题目难度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应以熟练掌握当天学习的知识为重点,并对其教授灵活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提高其学习兴趣;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应主要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促使其掌握解题规律并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知识多以抽象化的概念、公式等形式出现,而初中生的认知结构还处于发展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判断理解能力都还不够完善,使其在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数学知识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并加深印象.例如,教师在教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改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同时从画面、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在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转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被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或事物与抽象、空洞的数学概念进行结合,例如通过呈现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对称轴”这一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具体概念并进行思考和探究.其次,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还应留有一定的学生讨论时间,鼓励学生们通过交流和沟通分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

四、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好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知识要求进行有效把握,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并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动手操作空间,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正方形、长方形概念时可以通过组织“手工风车折纸活动”,使学生在折纸过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及特征进行把握并加深印象.在手工活动中能够使学生从感官、思维等多方面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符合初中生认知体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积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把握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规律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习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作者:邬银祖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

一、在新课标下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初中数学老师来说,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初中数学老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比如,老师可以按照4个人一组的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学习新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先让同学们自己预习课程,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由每个小组一起讨论,解决,对于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可以派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将问题写下来,然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由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帮忙解决问题,最后对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新课标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1.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以及朋友关系等,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解学生.通过了解和观察,认真对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特点归纳总结出来,并制定针对性评价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客观、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

当前大多数初中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考试分数高的,自然划分为好学生,分数低的,则认为是差等生,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片面和主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在制定课堂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并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学生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心理变化,并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做到勤走、勤学、勤想、勤问、勤看,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依据,在重视考试分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的长处,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在新课标下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复杂、内容较多并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尤其可以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并且将书本上的问题带入到情景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符合学生的思考特点.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这一章节时,初中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营造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真实情景,让同学们更直观、全面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这样一来,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再加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和教学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相比较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而言,学生更愿意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多媒体技术能够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保障.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在准备课堂教案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相结合的方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章节时,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整个变化形态;在学习直线与圆的关系这一章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片与动画结合的方法,向学生演示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直线与圆之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坚持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制定针对性课堂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远航 单位:山东省枣庄东方国际学校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策略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方法论,就是对怎样学好数学,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主观认识,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方法论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思维方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利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这样,就满足了教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灵活运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这种知识通过不断运用,最终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通常起到了提携纲领,总结归纳的作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使数学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数学思想方法一般都蕴藏在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并且让学生掌握。同时,也应该指引学生自主积极地不断探索和研究。比如,在进行一堂课的教学时,可以利用书中的一个例题,让学生大致列出解题的思路,会运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从而加深的学生的印象和培养思维能力。

(二)数学思想的分类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统称,是一个集合,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分类,这些分类共同组成了数学思想方法。第一,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思想称之为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就是一种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模型的转换得出结果;第二,整形结合思想。这在初中数学中是一种较为重要和常见的解题技巧。其中包含了解析式和一些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几何变得具体。除此之外用数量关系对一些图形进行分析,会得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图形性质;第三,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程式、定理和练习题,这些都学要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让学生知道,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才能真正找出问题的本质答案,是结论更加精确和完整。除此之外,通过分类讨论还能提高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用严谨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第四,问题转化思想。问题转化思想,通俗的说就是遇事不钻牛角尖,当遇到困难时,要重新审视问题或审视自己。把一些没有见过的、复杂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演绎归纳为熟悉的、已知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快速有效的解决。这种思想通常用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价转化以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等问题的解答。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内在、是精髓。有效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之所以迫不及待的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因为目前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堪忧,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仍旧沿用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考试的需求上而进行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本身就没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理念和能力,因此,学生和教师在面临数学这一门课程的时候,都显得有心无力。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教学现状来说,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透彻,迫在眉睫。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针对“如何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掌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将其用于教学课堂上。在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会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里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熟练掌握有关数学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把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知识探索中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来源渠道以及平时的学习方法,从而了解到这样是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不要过于注重答案,而是要注重解题的过程。尤其要注意数学课程中的公式、定理以及方程的推导过程。通常来说,数学的思维模式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对数学进行推导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公式定理的推导,方程式的演算过程中要注重推导过程,切勿只给学生一个答案。只有将科学的数学方法贯穿到整个解题过程中,才对学生领略数学的思维有所帮助。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知识中的因果关系,并且让学生尝试主动积极地探索和亲自进行推导,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二)通过例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教材中章节前面的例题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利用。教师在教学的前一阶段就应当建立起“怎样才能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的理念,同时,在讲解完毕后,都应该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促进数学思想的形成。除此之外,很多例题都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数学思想把数学例题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一个专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举一反三,对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集中的训练,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思想的变化。比如,教师在进行一道题的讲解之后,要适时的提问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总结出了什么样的解题思路。进而让学生操作这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固化,进而优化。

(三)把握方法,完善思想

总结概括在数学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概括能让那个学生更加清楚的把握每一章节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较为容易形成清晰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概括,让学生有一个全局的概念,也会形成具体的印象。数学思想方法分布在数学教材的不同章节,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所以,教师的总结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恰当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切实地把数学思想方法落实在学生数学问题解答当中,提高解题技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因为初中生处于情感体验的阶段,受到生活的影响,比较容易形成消极思想,这样就会影响到数学学习。所以,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上的思想方法,更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利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思维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增强其自信心,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就是初中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及其用途。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的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善于挖掘,鼓励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充分认知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让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作者:陈建国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六中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性别差异及对策

一、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差异性的表现

1.男女生在心理上的差异表现

在心理上,男女生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总的来说,男生由于性格都比较外向,他们并不是特别地看重分数的高低,因而在成绩和排名上暂时的上升和下落对他们来说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会把兴趣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并且具有很强的钻研精神.正是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数学的学习中,男生的两级分化特别的严重.而绝大多数的女生性格都较为内向,她们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在数学成绩和排名上有所波动,就会很容易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波动.同时女生的依赖依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数学的学习上,女生总是循规蹈矩,她们循规蹈矩地学习数学知识,因而在数学的学习中,女生大多处于一个相对平衡而稳定的位置,当然也很少出现数学学习的“尖子”.

2.男女生在思考问题方式上差异的表现

在数学的学习中,男生更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能力,他们在做数学题时善于把握问题的重点和内在的联系,他们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女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她们会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来对待每一个数学题,同时她们可以有条不紊地罗列出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但是在创新和思考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男女生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在刚步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初二阶段男女生在思考问题方式上的区别就表现得非常的明显.

3.男女生在观念上差异的表现

一直以来在数学的教学上,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学习观念,即男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先天的优势,而女生在数学方面则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在此观念的影响下,男生就觉得自己应该在未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他们努力去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创新的能力.女生则表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安静、娴熟的人,应该把兴趣投到富有文艺气息的特长上面.久而久之,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便逐渐地显露出来.

二、消除男女生差异性的策略

1.因材施教,实现男女生的共同进步

既然男女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那么教师就要因材施教,正确认识男女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女生的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她们扎实地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难度训练,逐步地培养女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在男生的教学方面,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耐心和细心的培养上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做题时容易心浮气躁的学生,教师更要通过一些严厉的手段来改掉他们这些不利的毛病.如教师可以惩罚学生将粗心做错的题目重新做10遍等,这些所谓的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那些粗心、自负的男生来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2.互帮互助,实现差异互补

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的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上,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将男女生区别对待,这时教师就可以让男女生互帮互助,从而达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在学习上,教师可以鼓励男女生在课堂上多交流,多沟通,特别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刻意地将男女生放在同一个小组中,这样他们便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对数学知识的一些看法.如男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解题的创新和做题思路的思考上面,而女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解题的规范和细节上面,如此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汲取别的学生的优势.另外,教师可以让男女生互换试卷进行批阅,如此女生很容易就会发现男生在做题时出现的一些低级的错误,而男生可以在解题技巧方面给予女生更多的建议和帮助.

3.改变观念,从根本上消除观念的影响

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正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男生觉得自己在数学学习上要比女生强,而女生也产生了固式的自卑心理,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指引下,女生的学习自然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端正对男女生差异的态度,要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鼓励女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从历届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出发,告诉学生历届各省市理科高考状元中女生占有多数,让女生认识到自己也是可以战胜数学的,从而帮助她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当然教师也要鼓励男生尽可能地提高解题的耐心和细心,争取减少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的错误.如此,教师逐渐地帮助男女生消除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上文中提到的男生和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并不是绝对的,诚然,也有的男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得非常的细心,也有的女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得尤为的突出,但是从一个整体的水平上来分析,我们还是需要注意男女生在数学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番研究,以此来消除男女生由于差异性的存在而产生的不利影响.最终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作者:张思娜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塘中学

第六篇:归纳式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归纳学习思路,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授课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思路,往往是教师怎样讲,他们就怎样接受这些知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归纳,使得学生也对其不太重视,久而久之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方向,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用”三个点探索和分析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中“同底数幂的乘法”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思路.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用”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根据“是什么”的思路,学生应该了解该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然后,学生应该根据“为什么”的思路,对数学概念的由来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推理之后深入了解原理.最后,学生还应该根据“怎么用”的思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发挥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很显然,通过对学习思路进行归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二、归纳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抓住知识主干

归纳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适合现代初中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这就需要教师如何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最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得到提高才是关键.学生在学习中要是明确知识结构,就会抓住所学知识的主干部分,从而使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更好理解.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也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说明知识结构,但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知识结构的讲解,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所学知识的主干,使得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时存在较大的难度.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专题进行学习,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对称图形———圆”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因为“圆”属于几何图形,而且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内容中最后一个和几何图形相关的模块,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讲述.教师可以以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中学过的数学知识为例,比如“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圆”的知识时,能够更好地抓住知识主干,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三、归纳解题步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设计数学教学方案首先把内容定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分析以及本学期初中数学学习目标分析,这样有计划的教学才可以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进,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归纳.初中数学的知识相对分散,但是题型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归纳法教学,让学生学习得条理清楚,分门别类,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和难以计数的数学练习题相互联系,解题过程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是学生在解题步骤上出现问题,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解题.即使他们掌握了这部分的数学知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归纳解题步骤,使得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解题步骤,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解题效率.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归纳解题步骤,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的全等”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根据“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教师可以采用平移法、翻折法、截取法、旋转法以及延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解题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SAS、SSS、AAS、ASA以及HL(Rt△).教师在对这一部分进行讲述时,应该对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不同题目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题的效率,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水平.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数学解题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且不太注重对知识进行归纳,使得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太扎实,在解题时仍然会感到茫然.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归纳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归纳学习思路,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其次,教师应该归纳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抓住知识主干;最后,教师还应该归纳解题步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孙志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教材的创新

一、注重数学知识训练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日常训练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技能训练、拓展训练等。其中基础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一些理论、概念知识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技能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教师可适当提高数学训练难度。例如,教师可进行归类训练,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题目规律,争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拓展训练中,可设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逐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勾股定理,笔者举了下面的例子:有三组三角形其三边长分别为:(1)5、6、7;(2)6、7、10;(3)7、24、25;而后提问学生们:“请问第几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最后经过计算学生会回答:“第三组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判断的”。而后数学教师可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对勾股定理进行推理证明,不但使学生明白所以然,更要使其知道所以然。这样以来,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勾股定理,而且通过推理证明对勾股定理有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部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为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应注重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生活之中蕴含很多数学知识,从而更加自动自发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知识后,为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工程队想在公路隧道上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经测量发现该隧道横截面刚好为抛物线,隧道最顶端到路面的距离为8m,底部宽度为14m,现在地面上选择C、D两点,在抛物线上选择E、F两点,则该支架的最大总长度为多少呢?学生通过解答该例题,充分认识到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解答数学知识枯燥感的出现,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非常注重数学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了大量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并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推论等内容非常之多,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学习之中。经过总结可知,提高初中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以及故事引入法等,其中故事引入法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圆”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圆是对称图形以及生活中圆的优点。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森林王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要求各种小动物发明一种运输工具,将挡在森林出路的泥土运走,看谁运走的泥土最多。结果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小熊发面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四方形的,小象发明的运输工具却是六边形的,结果小猴子在比赛中获胜,引得了其他小动物的敬仰和尊重。笔者询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呢?”结果部分学生回答说:“因为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笔者又紧接着问:“为什么圆形的运输工具就能获胜呢?”,经过笔者这样的追问,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圆是对称图形且是中心对称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滚动时不会忽高忽低。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其注意力不够集中,为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解对称图形圆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对圆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为此,教师应立足初中数学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应通过实施多样性训练、教材联系生活,以及采取故事引入法等,巩固学生所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邵晶晶 邹靓靓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军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的学生能力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不过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学习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学习动机上,不同性格、基础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动机也很不一样,基础好的学生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获取新知的欲望,这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抱有更多的热情;基础水平一般且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往往十分低下,不仅不喜欢数学学习,有时候对于数学学习甚至会存在畏惧心理.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感维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要透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获取的成就感.具体而言,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导入和应用,要将问题的难度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唯有如此,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易于接受,而且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形成良好铺垫.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圆心角”的知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并提出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角的顶点移到了圆上,还是圆心角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角?”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科学协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因素:“谁是教学的主体?”对于教学主体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而新课程的要求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师生关系做了严格的界限,使得教师与学生未形成和谐的沟通关系,使得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的限制.特别是,数学学科存在较多的理论知识,是导致“一言堂”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推行之后,教育界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思,渐渐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改进成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理论建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对学生现今的学习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还要将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转化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将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化.与主客体相比,教学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开放性教学应运而生,这是社会教育学界关注的另一重点问题,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论.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共通关系,并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运用到实处.为实现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必要的,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实现课堂开放性的实施依据和理论基础.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在三角形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有一点D和点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然后合理地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然,小组讨论的时间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掌握,然后让一个小组派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又营造了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多元化的学习发展目标

学习发展目标是学习的起点亦是归宿.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内容设定多元化的学习发展目标,其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的能力延展.具体而言如何实施呢?(1)对于教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能够“突出重点,分散安排”.(2)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都是循序渐进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必要的引导,确保其能一步一个脚印.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也要进行必要的疏导,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知识和能力必然会螺旋上升,所以我们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也应该是逐步深化的.(3)对新教材中内容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确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有效构建,藉此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同心圆的定义为圆心相同,但是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或者可以定义为两个不同半径的圆共有一个圆心.如果这样定义,学生间会很自然地生成疑问:“如何笔尖不离开纸面画出两个同心圆?”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果从理论知识来分析,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原因有两个:(1)同心圆必须有一个圆心;(2)两个圆的半径不同,所以不能相交.这个问题能解决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侧向思维出发:“将纸的一角折叠,折叠后从折叠点为起始点画一个小圆,然后到终点后笔尖顺势滑到折叠的反面,然后把折叠复原,继续画一个大圆.”通过该案例,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感受到学习是活的,思维需要发散。

作者:蒋霞萍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溪桥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以学定教数学教学实践

一、以教定学概述

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各年龄段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学生课前预习度、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等学习情况而拟定教学起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而“定教”,就是把教学起点设定适当,不过低也不过高,在适当的起点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良好的发展。以学定教与以案定教、以教定教有本质性的区别,它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真正体现出教育的目的,为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教育。

二、以学定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根据学生整体接受能力进行备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或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教学进度拉快。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接受学习知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行备课,也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决定教学进度。某些比较难的内容,学生刚接触不能接受,就要改变教学方法,将内容简单化。比如,中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大多数同学对于抽象的三维构象很难掌握,因此,在立体几何初次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用实体物品代替虚物。在上课之前,老师准备多面体物体或者结构复杂的物体,在教学初期用来引进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概念,教授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2.巧妙设计课堂。

任何阶段的教育,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教育才能达到它的目的。因此,以学定教教育方式中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数学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进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猜想及其他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这些有趣的事物中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来达到教学效果和目的。

3.培养学生的设疑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单方面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老师完成其教学任务,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比起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所起到的效果更佳。老师可在课堂教学流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既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是以学定教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从多方面开展。

4.及时总结巩固。

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一般是相当短暂的,尤其是当新学知识内容量比较大时。因此,学完一篇新的知识后,老师要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总结巩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后作业来巩固学习内容,此方法依然可以用于现代化的以学定教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是,课后作业不宜过多,因为大量的家庭作业只会过度增加学生的压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以学定教中,教师要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学生回家要找到生活中跟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并且第二天在课堂上讲解。表现良好的下次可以免家庭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以学定教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中,只有当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发展,教师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才会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升。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而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老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它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与数学更加亲密。以学定教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还能够让他们节约时间接触更多其他的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课堂内外的生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的高,但是它还是适当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对学校来说,这样教育模式下的人才更能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四、结束语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6

一、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1.师生关系不协调

初中学生对化学课程都很陌生,担心自己无法学好这门课程.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考试的目标,一味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教师忽视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不同水平,让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就产生了反感抵触的心理,甚至教师的不公平对待也会对学生学习化学产生很大影响,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学生对化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处于被动学习的模式,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化学课堂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活动比较少,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培养,课堂学习氛围也相对低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将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缩小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沟通,可以建立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可以让教师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在沟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一对一问答、辩论形式等方法.通过沟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关系,提升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活中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采用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属于酸性或碱性的食物.通过举例,可以自然地引出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判断标准pH,学生在沟通和聊天中轻松地掌握了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增加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增加化学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教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才能真正知道化学科目的可信、可行和实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提炼,看看能否成功提取二氧化碳.通过实验的操作,引导学生联想是否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制取二氧化碳,学生通过联想课本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生成公式,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并成功制取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在亲身实验中收获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3.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开展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接触新科目所能掌握的知识都不一样,教师应该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在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这对于能力好的学生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和合作技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师生关系;增加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兴趣,塑造思维;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开展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化学教学目标.

作者:徐会洋 单位:江苏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任何学科的教学理念都需要依赖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并进行完善.从教学活动实践中就可以了解到,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众多的学科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情况.针对这样一门学科,教师唯有在选择能够充分体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才可以在化学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可见,初中化学教师在保证日常的教学任务基础上,研究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可以有效推进新课程.

二、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经过系统地分析总结,影响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首先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但是无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观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实际的教学中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联系起来.其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但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策略构成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就划分为这么几个,即理论知识、过程与方式、情感与价值.在教学策略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同涵盖这三个教学目标,当然,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教学策略.再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教学策略而言,其实就是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最后,教学对象.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对象是学生,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

三、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从前问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就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情景化教学策略.

曾经有教育学家就说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情景紧密相连.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应当是情景的具体化,学生可以情景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并在不同的情景中促使学生学习全面的知识内容.而教师采用情景化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么几个要求:首先,情景的真实性.情景的真实性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容最为重要的.教师选择的情景应当从实际生活、自然学科与社会百态中切入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中将知识内容渗入于其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其次,情景的针对性.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应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每项活动都是为学习目标而服务的.从这就可以看出,情景教学必须具有方向性.学生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内容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成就感.最后,情景的情感性.教师选择的情景贴近实际生活,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种走出来.可以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学习到知识内容后,就可以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人文教学策略.

从字面上来理解指的就是人的文化与文明,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社会活动中各种思想与观点.在教师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当然还包括这三方面之间的处理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人文教学策略,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将历史化学上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传递给学生,就可以促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习.这样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积极面对.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机会,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习,教师讲解的教学策略,这对初中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戴俊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理念探究

一、以生活为基准,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生活有着熟知感,有助于教师做引导.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准来讲解化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绿色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产生一定的绿色化学意识,并去宣传、实践这种理念.在生活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即是垃圾,尤其,在夏天垃圾对人的生活以及身体产生了很大的危险.笔者则以学生最为常见的垃圾为例,引导学生共同的探讨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学生纷纷提出现在处理垃圾最为常用的方法:回收再利用、焚烧、填埋等.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之上,笔者有意识的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即:首先,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可利用、不可利用.对于可利用的纸类、塑料等垃圾可进行回收再利用,节能资源;对于不可利用的垃圾要进行分类,其中很多垃圾有着很强的化学性质,诸如:厨房垃圾、建筑垃圾等等,直接填埋会对土壤和水产生影响,对此可以借助化学,诸如:对于特殊的水银类的垃圾可以采取大硫磺粉的方法来将其生成化学反应,形成一定的固体进行卫生处理.这样将绿色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化学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定的绿色环保自然意识.

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和了解

问题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导索线,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关键,更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初中生思维敏捷,对于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对绿色化学进行深入了解,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同时,形成一定正确的、绿色的科学态度.如:在学习“水的天然循环和水的人工净化”相关教学内容时,笔者有意识地设置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第一,你能说出现在不少地区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枯竭的原因吗;第二,现在超市卖的洗衣粉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无磷洗衣粉呢?第三,为什么会出现地下水和地下水的不同呢?第四,保护水资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第五,说说你自己身边水资源的情况.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化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存在着实用性,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端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促使其形成科学的、绿色的观念.

三、开展绿色学实验教学,深化初中化学的绿色教学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更清楚、直接地认识化学原理.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到化学试剂的使用、化学废物质的出现等问题.对此,笔者尝试开展绿色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绿色化学实验原则,(即: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来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化学实验进行,而且还需考虑到化学试剂、化学生成物、化学实验后的物质的处理.如:在学习“制取氧气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时,一般使用的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本身在实验过程中是没有变化的,且二氧化锰对人有着一定的伤害性.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其进行绿色实践?并评比看谁在实验过程中即能够有效完成实验又能够实现绿色环保.学生则纷纷开始探究,有的重复使用二氧化锰;有的则选取颗粒状的二氧化锰;还有的运用沙子、水泥与二氧化锰融合形成一个大的颗粒等等,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实验过程都让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对化学药剂进行选择、化学废物进行回收处理等等,久而久之,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绿色化学理念,深化初中化学绿色教学.

四、总结

绿色化学理念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施绿色化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自然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绿色观念,从自我开始做绿色低碳生活的实践者.

作者:郑德昌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合理设计导学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离不开导学方案的设计.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复习,而没有指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学生的预习变得盲目,缺乏目标,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设置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合理设计导学方案,提出一些基本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导学方案,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空气”时,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导学方案.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时刻都生存在有空气的环境下.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够感受到空气的真实存在吗?请举例说明.请举例说明空气中所含的物质.拉瓦锡怎样测定空气成分?请设计简便方法对空气中的氧气加以测定.这样,学生就知道怎样进行这部分的学习,他们根据导学方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并标记一些疑难点,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由此看来,设计合适的导学方案,能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只是一味地讲述,不仅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还会使学生出现听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注重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制取氧气”时,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结构加以优化.“制取氧气”课题涉及“实验室氧气制取方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分解反应”等内容.其中,“催化剂作用”是一个难点内容.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预习之后,学生可能仍然会对其中一些知识存在疑惑之处.教师要一边进行氧气制取实验,一边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为了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对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稍微进行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样,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课后反思环节.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进行课后反思,讲完知识点之后,就结束了整个教学环节.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帮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化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原子的构成”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原子的构成”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等学习内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为了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如“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你还可以设计其他的实验,或者利用其他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吗?这样,教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能够使学生强化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新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导学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其次,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作者:辛道盛 单位:江苏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情境创设,认知中提升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各种教学的问题情节,只有创设问题情境,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探讨知识本身,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做到生动直观,外加一些活动演示、多媒体讲解、故事联想等,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就变得相当有趣。如在学习盐在溶解时,根据溶液的酸碱程度不同,溶解的速度如何这一问题,教师不但要进行一定的讲解,还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利用不同的酸碱度溶液溶解盐,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引诱,思考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知识,教师要明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参照一定资料的情况下,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当然,在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时,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各种资料的提供,并且在必要时帮助学生选择有用的资料,用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合作交流,沟通中答疑解难

在学习中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研究,结合小组成员的各种想法和解决思路,拟定出较为准确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组成合作小组。为了能够使得合作小组具有灵活性,责任明确,小组成员不易超过5人,如果人数太多,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性,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其二,小组成员。由于不同学生程度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必须考虑小组成员的安排,如每个小组最好由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组成,这样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和引导,也就有利于问题的突破。在分组时,如果是5人小组,人员安排一般是两个优等生、一个中等生加上两个学困生。

(四)总结归纳,反馈中善作总结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到的知识,学生只有及时对探讨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加深对学到的知识的记忆力。因此,教师在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还要不时进行精讲评价,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进行难点的分析,让学生真正解决疑难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路径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互动——探究——合作”的化学教学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教学的任何内容,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运用。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加上教学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另外,有些教学内容适合讲解教学,对于这类教学内容要避免运用探究教学产生的问题。对于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小组讨论中,积极鼓励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

(二)创新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发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教学模式,其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对新教学理念的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精确进行内容分类,制定符合自己教学方案的教学大纲,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这些教学方案的前提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案。另外,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响应新的教学理念,发挥新教学理念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配合学生改变教学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三)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进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探究教学才能顺利实施。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时候无法满足探究教学所需,就需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资源利用模式。如在进行探究教学时,学校可以置办一些简单的教学仪器等供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作为探究实验的替代品,同时还要根据化学教学涉及的实验对象利用家庭材料进行家庭小实验。总之,要通过各种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探究实验,发挥探究教学的真正作用。

三、结语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下,本文尝试通过“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做好化学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仁进一步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作者:齐福星 高洪霞 单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

一、传统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课而学生在底下听课或者做笔记的单向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上课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常常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倦意而无意去认真听讲.其次,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对课本上的固有知识进行讲述和传授,而很少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身,从而会导致学生学是感到很空洞,没有切实的体会,不能有实际的认识.同时,由于化学是一门理科,而理科老师讲课的思维都比较严谨和严肃,而不会去和学生有太多的心灵上的交流,所以传统的化学课堂上都会缺乏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而显得课堂具有一定的压迫和沉闷感,不利于学生放松思维.

二、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想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1.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有趣事例.

由于化学学科严谨的特征,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也显得很严肃,上课内容较为单一,虽然这样严肃的课堂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不敢不认真听讲,但这种紧张又单一的课堂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被迫学习的境地.因此,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往往会在正式上课之前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切入,因为在学生还没接触化学之前,他们的固有观念认为像铁这类金属是不可燃的,而当他们看到了铁在氧气中火星四射地燃烧时,他们固有的观念得到了冲击,从而便会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一来学生上化学课的兴趣就会因为一个实验而变得十分浓厚,这种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有趣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但让传统的上课方式得到改变,让上课模式变得新颖化,同时还激发起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发挥学生多元智能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他们对化学的学习.

2.改变教学方式,增设课堂上的交流.

除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尝试改变传统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述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增设一些活动来活跃课堂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些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相问答等等.例如,在我讲到《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时候,我会以生活中的食用盐为例,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氯化钠这种盐的认识.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上课方式能很好地利用起学生的智能特点,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鼓励和支持学生,提高学生信心.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以维护他们的智能水平.特别是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对学生有过度的责备而要做好安慰和鼓励工作,学生在教师的鼓舞和指引下,便能较好地摆脱考试失利的阴影而重振起信心来,保持住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继而便能有对化学的学习有更大冲劲,为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和利用好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必要前提.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外知识的引入

想要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光有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足够的基础知识积累作为保障,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除此之外,教师最好还能经常引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见识,帮助他们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就拿学生的作业来说,在我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典型习题之外,我还要求学生们自己在课外寻找一些例题独立或者几个人讨论完成,遇到不会做的再来向我询问.通过这种寻找知识和做题经验的积累,学生就能对很多题型有个很好的掌握,当以后在考试中遇到这类题目时便能轻松解决.同时,通过课内课外习题的训练,学生的化学基础也会变得更加扎实,他们对原有的知识懂的多了,才有资本去做一些提升,他们的化学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

(三)鼓励学生的质疑和猜想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智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只有学生们能很好地对原本的东西质疑,对未知的领域做出猜想,他们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上才会有前进的方向,要知道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固有知识的灌输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相关的创新意识,不利于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因此,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活跃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对教师上课所讲的或者是课本上的知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这种提问还能成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契机,能将学生的多元智能的特点有效发挥,从而强化他们对化学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合理措施并加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才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的特性,才能为他们学好和用好化学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刘荣健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第七篇: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在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滞后

由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应用“灌输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无法为学生营销一个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逐渐放弃化学的学习,这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化学教材难度大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当前的化学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化学教学内容相比要有较大的难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变,导致教师在接触新课本的时候,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新课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更加无法明确教材的培养目标。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中学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他们在新的知识储备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以为的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量,使得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意义消失。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之下,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新的教学任务。但是,在当前初中化学方面,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学生考试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完成评价。尽管有很多学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实验的能力等各个方面作为评价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这些评价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严重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上只应用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个黑板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借助任何教学工具,更加忽视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导致学生对化学课堂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且无法积极的参与到化学课堂当中,常常出现“溜号”的现象,最终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二、解决初中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如果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必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

(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下,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便学生能够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接受化学知识。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这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丰富其教学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的去其他学校学习与交流,借鉴其他学校教师教学的方式,以丰富自身的教学头脑。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提升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原子的构成》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播放的形式,将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现给学生,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原子由什么构成?”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课件的观看,能够直观形象的了解原子的构成,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原子的构成因素等等。应用课件的教学方式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探讨总结问题的答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为学生赢下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更好的学习化学。

(三)转变教学评价模式

如今,原有的依靠成绩评价学生以及教师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要确保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水平,转变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一定要注意多元化的融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单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课水平上着手,还需要融入学生在日常上课中的表现着手等,确保能够多角度的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方式、学习化学的能力等,在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背景之下,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从而确保评价模式的有效性。

三、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7

1.强化演示实验,理解抽象知识

为了将各种化学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教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直观材料,还能吸引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措施的引入,生动直观地演示实验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更具形象化。如:做硫或者磷在空气中燃烧,为避免产物造成空气污染,可用播放视频做这两个实验;讲解如何还原氧化铁中的铁时,可通过动画演示或模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再现;进行粉尘爆炸实验时,由于存在危险,可用视频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学生既能明白实验原理,有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事实表明:适当的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印象和理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多种能力

分组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分组实验中,获得了实验操作机会,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其具体做法为:实验前师生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实际内容,教师反复研究实验内容,准备好药品和必要的器材,掌握成功的条件,学生精心预习,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做好实验指导,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质疑,要求学生认真合作,探究新知,做好记录;实验后及时反思,剖析实验问题,使实验教学有效高效。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实验前将学生分组,准备澄清的石灰水和蜡烛,并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然后指导各组学生进行实验,要求他们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入水中,然后拿出并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再让学生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各组描述现象。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鼓励各组学生质疑白烟是什么物质,蜡烛为什么会重新点燃。最后各组汇报实验,总结反思。由此可见,分组实验,学生动脑、动手,边观察边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乐学,教学效果显著。

3.鼓励家庭实验,体会实验乐趣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在注重有关的安全教育的前提下,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化学教师就编入教材中的小实验,可以倡导学生独立完成,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向老师咨询、查阅图书杂志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自主设计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等。有效的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如:“调查空气质量”“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酸雨的测量”“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等,单靠课内讲授不够具体的、直观,实验需时较长的,均可安排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然后分析思考,这些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扩大了学生视野,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验证巩固原有知识,获得新知识。

二、重视实验反思,提升实验作用

为达到实验目的,为了激活教和学智慧,师生必须进行实验反思。做到实验前反思有预见性:预设一些问题,杜绝实验的盲目性;实验中反思有针对性,关注实验细节,彰显实验魅力;实验后反思有全面性:增加探究性练习,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做收集氧气的实验,实验前笔者反复强调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但实验中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加热前已经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收集到不纯的氧气,造成后面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及时反思,设置探究性练习,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通过层层反思,学生明确并理解实验的做法,养成有目的做实验的习惯,也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总结

初中教学论文范文8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想要转变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首先就要实现生物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然科学观的形成,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记”,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以便保证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能够受到重视,让老师充分发挥其向导和顾问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期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要充分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二、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

我们初中所学的生物是较为简单的,往往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将学生自身的感知与课本中所需学的知识相结合。比如,我们在学习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时候,好多学生会疑惑光合作用过程以及有关知识,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该首先加以肯定鼓励,对于超出目前所学范围的内容,可以在课余时间与老师交流讨论,增加学生对生物热情,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能增加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创新思维中难能可贵的思维方式,是多方面的、多数量的、全面的,而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研究。比如,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就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小鱼必须安静地呆在实验台上,那么如何做到呢,这就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被充分带动起来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田永亮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浅析

一、教育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探讨这个问题,我试图通过加大教师对学生练习的检查力度,力争与每个学生对话,想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成绩的目的,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后来我就尝试新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检查中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练习完成正确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小老师”,让他们对练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讲解,从而使群体教学达到1∶1的个别教学的效果,使教学质量明显的提高。这样做的理由是:在练习时每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完成练习相对又快又准确,而他们完成练习后若去做别的练习,教师力不从心,照顾不过来,这部分学生没事做浪费他们的时间,而其他学生完不成练习,又不能同步进行,这时若让做得快的学生用自己对练习题的经验去指导做得慢的学生,可使双方都受益。一方面,教室里增添了许多“小老师”,使不同程度的差生得到分层个别指导,创造了第二次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好学生通过给别人讲解指导,加深了自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纠正了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对出现错误的观察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全班的学习风气明显改善。这种做法使一个教师变成了多个教师,而且学生越多,所产生的“老师”就越多,较好地发挥了群体教学的优势,实现了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如果用得好确实可使群体教学达到1∶1的个别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个别学生的培养(尖子生,学困生,问题学生)

1.尖子生的培养

(1)团队合作先把班级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班级做出榜样、做出示范,并且让他们一周后通过单元测试成绩进行一次定时定点的交流,交流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

(2)数学错题本的利用让学生每周都整理好自己的错题和学校出的每日一题,并且把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进行对照,记录好,用红笔分析错题原因,寻找对策。

(3)关心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雪中送炭学生考得不好,很郁闷的时刻,一句鼓励,一个分析,学优生会感动。学优生遇到了大的变故,给予心灵鸡汤,比上多几节课好得多。

(5)给他们定时定量的一周学习任务

2.学困生的培养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因此,要使学困生不学困,或者发展成为“不学就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1)潜能的激发

(2)分析原因,制订计划学困生之所以学困,肯定会存在某些原因。我会主动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学困的原因,制定出符合该生实际的学习计划。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自身身体素质、智力发展迟缓、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受教育的基础、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

(3)降低门槛,引入殿堂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难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完成他们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学习的殿堂。记得我在初二的时候,7班有个叫帅泽华(化名)的男孩,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每次的数学测试就是考不出好分数,对于这个孩子我一直很关注,所以我一开始就让他多做点容易的题目,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因此,他的数学学习成绩也一路攀升,现在成为全班的佼佼者。

(4)主动帮助,促使前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当然不会主动地去请教。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主动会低下头问问她,会了吗?要不要我提示下?让他们感到我是很乐意帮助他的。教师的心目中要有学困生,但我们绝不能把他们当成是学困生,特别是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永久的学困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自觉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困生转变成为“不学就困”的好学生。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可能改变这个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3.问题学生的培养

(1)了解问题学生的爱好先知道问题学生的爱好是什么,从他的爱好当中找出他的闪光点,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每个人都有美的一面,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问题学生他并不是天生是有问题,是由于很多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心灵受伤才成为问题学生,如,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留守儿童等,他们主要缺乏的是亲情。像这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像朋友一样和他讨论问题,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接受你、亲近你,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2)帮助问题学生克服意志薄弱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勇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并且陪着他一起挑战,当他们碰到疑难问题时适当地给予提示,让他尝试到挑战困难后的喜悦感。

作者:邹金香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一、结合大众音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事实上,大众音乐主要以流行音乐为主。这类音乐具有传唱度高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视听上的冲击。这类音乐虽然不像古典音乐那样具有文化底蕴,但是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大众音乐逐渐走进初中音乐教材中,并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主动将大众音乐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大众音乐和经典音乐之间的异同,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于音乐的认识。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国威国魂”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大众音乐进行教学。该单元涉及和爱国情怀相关的歌曲。其中像“歌唱祖国”和“祖国颂”这样的经典歌曲传达了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音乐家背后的故事加以讲解,并对音乐进行分析和对比。教师可以以“音乐家聂耳和田汉”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对“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情感加以体会。当然,教师还可以拿“周杰伦”的事迹为例,向人们讲述周杰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歌手成为一代亚洲天王的故事。这样就可以和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故事。教师不应该对大众音乐加以禁止,而应该结合大众音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认识。

二、同时展现两种音乐文化,实现音乐审美上的平衡

因为经典的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且经典音乐的年代较为久远。要是学生在音乐课上只能接触经典的音乐文化,就可能只是对无法真正体会当下音乐中的精髓。相比之下,大众音乐虽然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更为现代人所接受。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展现两种音乐文化,让两种音乐文化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对两种音乐文化的不同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音乐审美教学,实现音乐审美上的平衡。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悠远古风”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展现两种音乐文化。该单元涉及我国古代的经典音乐。教师不妨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进行说明。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传统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然后让学生欣赏“梁山伯与朱丽叶”以及“两只蝴蝶”这样的流行音乐,让学生对比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后,就将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之间的异同点讲述出来,比如流行音乐更加着重爱情故事的描述,而经典音乐同时还兼顾到了社会背景和文化领域。这样进行对比,就可以使学生对音乐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实现音乐审美上的平衡。

三、正确把握音乐文化的融合过程,引导学生传承经典音乐文化

事实上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还与大众的接受程度相关。就现代社会而言,流行音乐占有更大的市场,被更多人所接受。而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经典音乐的追求则越来越少。正是这种失衡的情况使得大众音乐鱼龙混杂、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文化的融合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就会对音乐糟粕加以抵制,并自觉传承经典音乐文化。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正确把握音乐文化的融合过程。“龙的传人”该单元涉及中华民族的经典音乐。教师可以引出“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体会“后生可畏”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王力宏的“龙的传人”,使学生感受两首歌曲之间的区别。当然,对于一些低俗的音乐作品,教师应该让学生坚决抵制。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不放在初中校园内以“文化融合”为主题开展传播会,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融合方面的表演。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文化融合对于音乐产生的影响,并自觉传承经典文化。

四、总结

总之,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采取以上三种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结合大众音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同时展现两种音乐文化,实现音乐审美上的平衡;最后,教师应该正确把握音乐文化的融合过程,引导学生传承经典音乐文化。

作者:王利芬 单位:江苏盐城市神州路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有效运用

一、深挖课程资源,渗透情感教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蕴涵了深厚的美好情感。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情感教育教学的渗透放在语文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教学中要深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认知和感悟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觉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使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展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图片、声音、影像、文字相结合的特点,将课程资源所蕴涵的情绪情感多维、立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和对内蕴情感的深刻感悟。例如,在教授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塑造了母亲朴实而真挚,平凡又伟大的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温馨柔美的音乐,渲染一种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母亲”以及母爱的形象图片,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双重的冲击力,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母爱、亲情的伟大,从而渗透情感教育。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理论指出,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初中语文课程因其丰富的故事性和人文性,课程内容本身就蕴涵了丰富的“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宜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具有吸引力和新奇性的文字或图片,构建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丰富对课程内容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发学生联想,补充文章背景知识、增加情感体验。要准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离不开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与文章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使原本抽象、单调的文字描述有了一个直观、立体、形象的多维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收集作者当时身处日本侵略华北的历史资料,了解社会环境,通过图片展示作者留学日本的异国生活,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内心的忧虑和苦闷。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音乐背景的渲染,创设一种饱含秋味、秋色、秋意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故都的秋”的“清”、“静”、“凉”的环境中,细致阅读,深入理解,充分体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情感互动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师生互动的、内容充实的、学生受益的,这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情感性的要求。多媒体的引入和使用,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泼、互动成为了可能。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原本静态的文字变得立体,使原本“清一色”的课堂教学变得“多彩”。利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安排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有声朗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整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情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这篇文章。学生一方面聆听着抒情音乐,一方面在音乐的渲染中诵读这篇优美散文,在悠扬的旋律中感悟静静荷塘、迷蒙月色,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悟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初中学生性格塑造、价值观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深挖课程资源,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教育。

作者:陆燕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八中学

第五篇:初中物理学科特色教育教学分析

一、物理特色课堂的构建首先应该重视兴趣的培养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专业契机,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例如,在学习物理“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即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有的教师就只是总结一下结论,要求学生记住就结束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不高,记忆也不会太牢。而我在此却增加了三个演示实验:把两滴相同的酒精分别滴在学生的手和玻璃上,让学生观察酒精蒸发的快慢;把两滴相同的酒精分别滴在温度相同的两块玻璃上,并将其中的一滴均匀涂开,增加其表面积,让学生观察酒精蒸发的快慢;将两滴相同的酒精滴在温度相同的两玻璃上,然后用书本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方快速扇动,加快其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让学生观察它们蒸发的快慢。通过以上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自己便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像这样的演示实验,从实验关键过程到结论都是由学生共同参与下完成和得出。不仅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说理能力,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获得了新知。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的开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了本节难点,使学生很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好物理。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学生兴趣培养放在教学首位,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二、重视优质教学方法的合理开展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体会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预习开始,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前,一般都花些时问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我都给学生通过学案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预习中,学生能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就充满好奇,通过听老师的讲解,让他们了然于心,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注重合作学习。不容否认,物理学科学生最讨厌枯燥无味的课。一堂物理课,如果老师不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不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干巴巴的为所给的结论而探究,学生会厌倦课堂,学习兴趣也会冷淡,为了使探究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小组合作,不仅使得学生都能够锻炼自己,还是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优化课堂结构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讲,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物理是一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学科,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而物理学科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止,可以说科学家在物理领域每天都有新的突破。而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应该对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有所掌握,并与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来向学生进行介绍。比如关于从粒子到宇宙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在粒子研究领域的最新突破,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讲解粒子的发现过程、种类和组成,进而可以引申到各类航天器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各种未知粒子的寻找、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同时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同学发言,告诫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老师的鼓励,对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活跃和扩展,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教学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优质教育教学。

作者:潘进 单位:江苏省泗洪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方面教育教学浅析

一、正确预习,做好课前准备

不容否认,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完整的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是从教学准备开始的。为使教学准备有效,教师备课时得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还得指导学生有效预习。首先,我们应该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既要依据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来把握其核心语文价值,又不宜过分拔高。教学前,得充分对话课标、文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在进行目标的明确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体验中把握文章的语言美。要依据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美读能力。要依据读写结合原则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些都是教学目标。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预习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与文本主体进行自主对话行为,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地翻阅资料,和本节课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动机,并弄清文章体裁;翻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课文过后,先由段至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如标出自然段,划分逻辑段,归纳段落大意等等。再理理课文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大致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然后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最后标出个人难以理解的句子,有待于上课时听讲解决或与同学、老师对话解决。读完课文后,回顾全文,尝试透过文章的语言美,感悟它所写到的生命之美,借以领会文章的体裁特点和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课前准备,使得老师乃至学生都非常自信的进行课文阅读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教育模式的开展

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在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现在逐渐被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所代替。学生慢慢的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慢慢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事业。教育以人为本,教育要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首要考量。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课程计划,还是课程标准,都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精神。从过去的死记硬背到现在的探究和讨论;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到现在的自主学习;从过去教师是课堂主角到现在学生为主题。这些我们以前在书本中提出的理论,现在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课堂当中了。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都实现了新的突破。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贯彻,是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到位的关键。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更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阅读,得到自己的阅读感受,领略的阅读的魅力,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而我们的教学,就是务必帮助学生掌握好这把人生幸福的钥匙。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语文、定位语文,促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可课程,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阅读效率

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好措施之一。初中学生由于初步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人生经验也不断丰富,其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阅读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品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具体的阅读计划,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作为教师要正确的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阅读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但在质量上,要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或级别层次较高、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具体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阅渎方法就是博览与精读。博览,读之宜速,略知大意即可;精读,渎之宜慢宜精,要力求烂熟于心。博览与精读相辅相成,它们携手共建知识和学问的大厦,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才能使他们的阅读由自发到自觉,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