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研范例

初中地理教研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引言

问题情境创设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解疑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1]。因此,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缺陷

(一)情境创设目标不准确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多数地理教师对此十分认同,但从实际情况上看,问题情境创设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前没有确立准确的目标,或确立的目标不正确。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导致问题情境没有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造成问题的吸引力下降,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学生对地理思维的建立和发展。

(二)情境创设缺乏新颖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更是服务教学的过程,情境创设对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如何创设趣味化、创意化的情境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赋予问题情境创意化和趣味性特点,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有一部分地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缺少新颖的思路,他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老旧,不能超出学生的预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显然,这种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的帮助极为有限。

(三)互动性不足

初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功能和价值多样,尤其是师生互动功能十分显著。但部分地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重视师生互动,教学思维较为僵化,或受到自身知识容量的限制,在问题情境上预留的空间和时间较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问题情境数量少;二是互动空间小,无法满足师生互动的需要。

二、创设初中地理问题情境的有效途径

(一)直观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做到直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较低,如果问题情境较为复杂,则很难被他们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地理教师只有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创设直观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应将问题情境创设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问题情境带入实际生活中,正确认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知和学习问题情境,继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层次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及深、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初中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形成特点,使问题情境作用于全体学生,确保问题情境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说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学习,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并确保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尽量赋予问题情境层次性特点,使问题情境能够兼顾所有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

(三)互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互动性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初中地理课堂属于集体学习环境,而教师作为其中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互动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互动性,设计一些具有较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进行初中地理“工业”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小组形式对我国工业分布情况、工业特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等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吸取彼此的学习经验,最终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四)生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显而易见,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地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降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开发和选取生活性教学资源,并在把握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出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以推动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学生对天气变化十分关注,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当地气候作为切入点,使用现代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当地气候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以点带面,将区域气候延伸为全国气候。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五)制造新认知对象和原有认知背景间的冲突

有了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后,学生就会产生为了解决冲突而学习的动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掌握“流域降水量越少,河流流量越小,水位偏低”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问:1998年我国多地爆发了洪水,河流水位升高,但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会产生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认知冲突,学生会自主学习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初中生由于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吃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创设直观性、互动性、层次性和生活性等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2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对地图的学习都是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去学习地图,也很害怕学习地图,觉得地图的学习和记忆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学起来非常的麻烦,也非常的复杂。地图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老师要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上地图,想要主动地去观察地图,老师在教学生看地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比如说,老师在讲《中国地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意地指出一个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那个省的印象,假设老师指的是“内蒙古”,那么学生就可以说内蒙古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假设老师指的是“新疆”,学生可以回答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省的印象来让学生回顾这个省的最鲜明的特点,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地图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老师随意说出一个地方,学生要想出一个这个地方的著名人物,比如说,老师提到大理,有人会想到段誉,就是金庸小说中的段誉,和乔峰、虚竹结拜的段誉;也有人会想到箫剑,就是那个《还珠格格》中“一箫一剑走天涯”的那个箫剑。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的时候出去旅游,把自己学过的地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

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上面是这样描述的:“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读地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地理成绩比一般的同学要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同学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和准确,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读地图呢?

1.让学生看图表标题、图例和注释

看到一个地图的时候,我们最先看的就应该是这个图表的标题知道这个图是一个什么图,避免我们在看图的时候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假设这是一个等温线图,却被学生看成了等高线图,这对学生学习和做题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看完地图之后,要去看下面的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地图的基础,这都是一个地图上的基本信息,在学生看完这些基本信息之后,老师要结合这些基本信息对图表进行分析,老师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一些地理热点,教给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用来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图例符号是很多的,有界限符号如洲界,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山峰,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铁路,有矿产符号等,学生一定要仔细地看图例。

2.老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地图方法

地理书本上的很多地图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些地图的记忆可以便于学生做题,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地图的方法,方便学生记忆,比如说,中国地图,这个地图学生就应该把它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那么,该怎么记忆中国地图的,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把整个中国地图看成一个大公鸡,这个公鸡的鸡头部分很好记,是中国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个公鸡的鸡背也很好记,只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尾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脚是台湾和海南,鸡身部分的省市比较多,老师可以再教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总结的:“两湖两广两河山,四西二宁青甘陕,五江云贵福吉安,还有内台北上天。”

3.画图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3

【关键字词】初中地理学科;实验教学;策略方案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4]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122.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4

新课标对各个学科提出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学科知识,还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思想认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地理学科和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点,从地理学科与德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谈了如何进行德育。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德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发突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对人类自身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充分的地理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应该如何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德育现状,制订相应的德育计划,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德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自然地理部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国情知识,我国的山区面积广阔但是有多种自然灾害相伴;资源富足但是人口总量大,资源压力大;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自然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都是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既要树立祖国自豪感,同时更要具备忧患意识,在危机感的基础上树立责任感,积极思考如何让国家环境更加美好,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指导社会个体行为的行为指导,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谐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资源得到合理的节约利用,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国民安居乐业。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地理教学来实现德育。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5

【内容摘要】

本文从生活探究、营造情境和思维导图三个层面,分析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措施,由此指出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窍门和重要方法,为领域同行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思维导图;策略

地理作为一门初中文化学科中的副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初中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初中阶段作为地理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虽然传达的知识量相对较少,而且在重点和难点方面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中生而言依然较难,特别是其中涉及到一些需要理解的知识,或者需要学生记忆背诵的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探究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着手:首先,结合生活进行延伸探究,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代入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其次,科学地使用先进的现代化电教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对概念性和抽象性强的地理知识给予视觉上的认知;最后,科学采用思维导图整合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联系生活,延伸思考

地理与生活、大自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究,延伸地理内容,思考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地理。在具体操作上: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解读,比如把某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趣味故事传达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例如:在讲解有关地形、地势的地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西藏、新疆作为案例,将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特征等问题交代而出,并延伸讲述,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地域的风俗习惯会受到其地理情况的影响。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抓取学生的眼球,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特征。当然,也可以在教学时将当地的经济产业、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简单地介绍,并指出当地的地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对其经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的影响,继而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更进一步。同理,在讲述我国农业经济分布的相关知识点时,也可以以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案例,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代入感。综上可见,围绕生活资源打造地理课堂,并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延伸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并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而且还能为他们参与地理考试提供帮助,让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可以更好地调动发散性思维。

二、营造情境,呈现知识

有些地理学知识抽象性和概念性强,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进行辅助,通过为学生呈现3D情境来促进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时,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模拟出我国的河流分布图,让学生在视觉上对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同理,在教学“印度热带季风气候”这类有关气候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季风的风向对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在视觉上给予深刻的体验。可见,通过模拟知识情境来开展地理教学,这是促进学生理解,加强学生认知体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类似于“地球的运动”、“板块的运动”这类难以被肉眼所捕捉的知识点时,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的3D演示功能极大程度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让知识点真实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而且,这种可视性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区域自然特征的知识点时,地理教师可以将这些区域方面的解说视频播放给学生,这样既能让学生亲眼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情况,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获得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例如当地的人文资源和物产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教设备在地理课堂中只能充当教学辅助仪器,无法完全取代教材与板书的地位。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适度,以免学生过分依赖电教设备,忽略了对自身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思维导图,增强记忆

地理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如何提高记忆,这是提高地理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地理课中指导学生正确制作思维导图,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地理知识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记忆质量。其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任务驱动的角度着手,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各基础知识点,然后进行思维导图构建。例如在教学“板块的运动”知识点时,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六大板块的位置、边界来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并要求在导图设计时标注世界主要山脉、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内容。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让地理课堂更具趣味性。同理,在有关我国农作物分布的知识点时,同样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记忆。其中,如何规划导图的板面、形式,则由学生自行决定。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强的设计方法不但深受初中生的喜爱,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记忆地理基础知识的效率。

总而言之,地理是初中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一门学科,不但对初中生日后的考试有所帮助,而且也是他们成长、行走于社会之中的重要知识。因此,根据当前地理课堂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认真分析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与方法,这无疑是地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与备课中所要认真思考的重中之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正处于能力成长阶段,所以在教学期间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并正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然后针对学生的成长情况合理革新课堂教学手法。

作者:何陈欣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在如今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更具灵活性。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加宝贵的财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及时适应社会发展。本文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能力;创新意识

地理世界充满着未知与奇妙,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挖掘探索。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也是好奇心最强烈的年龄阶段,地理这门学科恰巧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现象和奇妙的自然景观。因此,教师要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性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兴趣引导,点燃创新火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针对哪门学科或者什么样子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的,学生的兴趣才是进行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将地理课堂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同时,内心的创新的小火苗被点燃。如教师在进行“资源分类”这章节的时候,学生对于生物资源是否属于可再生资源的观点会出现分歧,这时候可以适时进行点播,可以引用语文中的基础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初中生的思维活跃,能够根据教师的有效提示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通过思考和思维运动,能够将原先表层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思维活动的兴趣,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提供了兴趣基础。

二、鼓励学生质疑,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思维在影响学生的思考,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不同于原来的新思路,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且要敢于质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天马行空”的质疑采取包容的态度,不能打击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能够更加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类型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很有发挥空间的题目:“在北回归线的附近,有很多沙漠,但我国的东南部为什么以季风性气候为主呢?”这种发散性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对问题进行解答,并且要扩大范围,思考得更加全面一些,让学生在疑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线索,这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三、充分发挥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的基础是想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提高。针对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生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是体现不出来的,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将地理事物及地理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来,在这种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灵感才能够得以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冲破阻碍。如教师在进行西北地区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西北地区的气候、降水、地形等一系列地理现象,让学生结合想象和对于西北地区的了解,向游客介绍西北地区的粮食和住所等人文镜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四、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创新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工具不充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三维图像展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地理事物或者地图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图形的同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巩固自己的地理思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人文地理的图片和信息,如在《澳大利亚》学习过程中,投放一些当地代表性的美食,以及特殊的作物和动物,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重新回忆有关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并且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这门学科有独特的神秘性和空间特性,它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地理这门学科就是对具象世界的微观研究,这种茫茫浩瀚的地理世界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任学生徜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因为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大胆想象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苦又耗时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有足够的耐心。

作者:干家锦 单位: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曾凡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关爱明天,2015.11.

[2]吴丽燕.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5.06.

[3]武爱武.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向[J].华夏地理,2015.08.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分层异步运用

摘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班级整体地理成绩。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同时从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与学生分层以及分层异步法的具体运用两方面,分析教师如何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应用分层异步教学法,以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成绩。

关键词

初中地理;分层异步;实际运用

地理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分层异步教学法是由传统分层教学法演变而来,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分为若干小组,之后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内容。故而,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这一方式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即教师按照课前教案向学生灌输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单纯依靠背诵记忆知识点来掌握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成绩逐渐产生差异。但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差异,导致班级两极分化逐渐严重。此外,部分教师虽然采用分层异步教学法,但是不注重照顾成绩较差学生的感情,单方面进行等级划分,部分被划分为中等生与差等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其课堂学习效率,甚至会令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能力。但是部分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地理知识,却不善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三)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从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进度机械、重复地背诵知识点、解答例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同样的教学方式未必适用于每一名学生。除此以外,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即使采用分层异步教学方法,分层依据也以成绩为主,使得部分努力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或者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明显进步,教师却并未将其划入优等生当中,这样会使学生对自身产生怀疑,认为即使努力,成绩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丧失自信心。故而,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改变自身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

二、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与学生分层

在传统地理课堂当中,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并未清楚认识到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若教师要在课堂当中运用分层异步教学法,便需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特征,制定与之相符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按照方案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创新空间与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而新型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异步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与关键,否则,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按照异步教学法教学,依旧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外,教师还需客观认识分层异步这一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往往认为,所谓分层,便是按照学生成绩的高低划分学生层次,而异步教学,也只是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与小结六步骤进行即可,但这样容易打击后进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此检测学生学习水平,同时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三个层次。其中,优等生数量应占据班级学生整体数量的20%左右,要求优等生成绩优异,同时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同时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解题思路、思维较为开阔。中等生数量占据班级学生整体数量的50%。中等生各方面能力处于中等,其能够勉强跟上教师的教学计划,但对教师课堂当中讲授的知识不能全部了解,学习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应格外注重该类学生,对该类学生多加指导。后进生数量应占据班级学生整体数量的30%,后进生学习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且其成绩较差。教师分层之后,使学习水平相同的学生在同一小组学习,能够令学生更有平衡感,避免学生出现自卑心理,也便于之后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歧视后进生与中等生,而应给予鼓励。

(二)分层异步法的实际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需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分层异步教学法所关注的重点正是学习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分层异步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精心设计授课流程。第一,课堂教学。学生能力之间存在区别,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分层,以便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以课程《地球的面貌》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学,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疑问。此时需注意,无论是优等生提问,还是后进生提问,教师都必须认真回答,不可因为问题过于简单便拒绝回答。学生完成自我启发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如要求后进生简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或是要求普通生或是优等生通过举实例证明地球的形状。如海边看船,人们在海边看远方而来的船只,首先看到桅杆,其次看见船身,由此可证明地球表面是曲面。提问结束,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需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难度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针对后进生,可以提问:地球是否为规则的球体。而对优等生,则可以要求其列举更多的例子证明地球为球体。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帮助学生解答错题。上述工作完成,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进行系统小结,通过小结确认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此一来,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评价分层。传统课堂中,很多教师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便是优等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各方面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运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有失公允。如教师使用优等生的标准对后进生进行评价,那么学生后进生的课堂评价必然不高,会使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减退,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便没有意义。若使用后进生的标准评价优等生,则容易使优等生形成骄傲自负的心理,进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优势也得不到发挥。故而,建议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标准,不可一概而论。针对优等生,不仅需要其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还需要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令思维更为活跃。而对普通生或是后进生,需保证其在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之后,再对其能力进行培养。以课程《世界的居民》为例,教师除了通过该课课程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需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状态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制白种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同时标注世界人口稀疏的主要地区。之后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认真程度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仅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帮助后进生与普通生提高成绩,最好的方式便是采用分层异步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便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师,应明白如何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异步教学法,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地理成绩。

作者:庄国民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富昌.异步教学法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34):72.

[2]沈培根.试论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J].教师,2012(06):97.

[3]吉莉华.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探究[J].广西教育,2013(22):71-72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导入方法浅谈

摘要:

课堂导入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修养和智慧。好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好的导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导入设计;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地理很重要。比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就充分地把地理知识运用在军事当中。喜欢旅游的,地理知识丰富可以在旅游中带来便利,分享快乐。可以说,学习地理知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可是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和家长轻视地理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于是出现了教师授课无信心,直接影响了初中地理的全面发展。可主要的突破口还是解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兴趣是引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学生对地理科目和对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出现有效而精彩的课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设计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导入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乐意接受新知识点。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利用影片或视频导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已进入地理课堂。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通过影片学生了解异乡风情,各国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开拓视野增加对社会、历史、人文等各种知识。利用影片或视频导入,既形象又直观,有时能给学生带来灵感,带来激情等诸多优点,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例如,讲“世界6大方块”内容时,先让学生观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视频。教师适时导入,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看上去是如此的弱小,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日本火山地震频繁,据资料统计,2000-2009年,在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级以上地震212次,占全世界的20.5%。大大小小活火山200多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火山分布广,类型齐全,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为什么这样的地区地震频繁,火山多?原因何在?教师给学生留下神秘的思考题进入新课。

二、俗语(谚语)的导入

谚语,也称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语言运用,贵在精炼。在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例如,讲《我国气候主要特征》时,引用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描写了东部季风区气候的天气变化。寒、暖、湿、干都是相对的,通过互相比较判断,学生们初步了解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和局部地区气候主要特征。上述俗语是生活知识,因为有些知识点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听过,体验过,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记起来颇有兴趣,学得活记得牢,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新内容。

三、音乐导入

音乐表达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音乐可以舒缓忧郁苦闷的心情,消除疲劳,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等。歌词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针对教学内容平时注意收集跟地理教学有关的歌谣。如,讲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播放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讲述了中国现展史上的两件大事。歌词用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反映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之情和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例如,播放音乐《黄土高坡》。学生们初步了解东亚的冬夏风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课堂洋溢着“教者兴奋教,学者快乐学”活跃气氛。

四、图片导入

地理学科要求具备很强的空间感,对于十三四岁学生来说,很不容易。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图片多种多样,曲线、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国内外旅游相关的图片等都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图片导入更加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难以表达的作用。

(一)漫画导入

漫画是指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等不同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教师把有关的漫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讲8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展示大气污染、污染水资源、荒废的森林漫画等。意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及紧迫感。

(二)曲线图导入

曲线图可以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理规律和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地理数据直观、生动。例如,讲《世界气候类型》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曲线图,分析、比较、区别温度和降水量状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和降水量的基础上进入教学重点。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6

一、关注时政新闻,强化公民教育

例如,我在讲“天气预报——台风”这一内容时告诉学生,我国在台风预报方面应用了多种现代化手段,从气象卫星到雷达引导,再到高密度地面观测自动站,使我国对台风的预报做到了无一遗漏,对台风的生成、孕育、发生、发展和影响,都做到了全程监视。目前,我国不仅在台风预报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防御、救灾、抗灾方面,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报告和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调动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心系社会。在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征”的时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比较我国的各种资源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结合网络热词“光盘行动”,让学生深刻领悟:浪费资源,祸及子孙;节约资源,我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节俭意识,落实节俭行动。

二、创设活动情景,强化公民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说教,要有真情实感,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让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因为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扎实的认知基础,难以产生真挚的情感。在教学中,我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活动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如讲完“中国区域地理”后,我设计了一堂“我的祖国我的爱”的地理活动课。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对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公民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锐减、垃圾成灾、酸雨肆虐、雾霾横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树立公民的环保理念,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当代社会,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民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在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与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将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再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全球水资源现状,了解全球因水资源短缺而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图片和视频资料,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另外,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大胆设想化解水资源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有些设想虽然幼稚,不太现实,但是学生关爱社会、关心自然的爱国情感已经被激发。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既能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体验式教学强化公民教育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等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还应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教师可以整合所学知识,将主题设定为:根据你对人种的理解及分类标准,可以将人类分为哪些类型?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时,学生首先要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分别研究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人种的分布、世界语言的分布、宗教信仰的产生、习俗等问题,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每个不同人种的地理分布、风俗习俗、宗教文化等基本内容,还通过同种属性类比合理分组,提升了综合能力。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巧设疑,为研究指明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首先要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设计好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当然,问题设计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要有一定的探索价值,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经纬网”一节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如何在能容纳8万人的上海体育馆中准确找到你的位置呢?如何运用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地理位置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就会与之前学习过的“如何准确找位置”相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性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重思辨,激发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使研究活动有想法,重思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等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西部大开发”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走进西部,我为西部做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西部辽阔的地缘风貌。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介绍的内容,还会主动查阅各种资料,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阐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学生还能根据西部自然资源的特点,以“我为西部做什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学生还会根据西部具有丰富资源的特点,探究可再生资源。这就促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思维也变得更加严谨,同时还培养了想象力。

(三)勤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教研范文8

1.1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均经过严格培训,统一指导语、调查时随机分班。在被调查学校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由调查员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

1.3统计方法

资料的录入与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资料录入后随机抽取5%进行复核,达标后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性别初中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初中女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初中男学生(P<0.05),而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各年级男学生之间各因子总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级女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均分均低于高年级女学生(P<0.05),各年级女学生之间恐怖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2.2.1心理问题检出率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68%),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55.1%)、人际关系敏感(44.5%)、敌对(37.2%)及偏执(36.9%);明显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1.6%,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敌对(10.6%)、强迫症状(10.3%)、人际关系敏感(10.1%)及偏执(6.9%)。

2.2.2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女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检出率高于男学生;明显心理问题:女学生恐怖的检出率高于男学生。

3讨论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独立处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不足,这种矛盾性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与困扰时心理冲突更加剧烈,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心理问题高发。本调查采用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21名侗族初中学生进行检测,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正常成人,本次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贵州省某侗族地区虽是侗族聚居地,但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与相关报道相似。贵州省某侗族地区所调查的两所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学生差,与相关报道类似;男学生在轻度及以上强迫症状、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方面有随年级增加趋势,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年级的改变而改变;女学生随年级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增高。

初中女学生心理问题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较男学生明显,与相关报道一致。由于女学生性格内向、细腻,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困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比男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冲突,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不断加大的升学压力及前途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贴近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会比男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巨大压力,加之缺乏有效的宣泄与缓解手段,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压力与困扰均在向少数民族地区扩散,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等环境相对较差,而且所享受到的心理卫生服务与支持更为匮乏,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城市学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