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1

一、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二、激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初并没有接触过历史,因此初一的第一节历史课就必须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给他们的第一节课我往往是这样设计的:简单的给他们概括什么是历史后,引导他们回忆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及介绍一些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解决的很多历史之谜,然后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的历史故事的真伪及那些无法解决的迷到底是怎样来的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当然这仅仅是开端,以后每一节新课的讲授开始我都会注意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三、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善于主导课堂教学思维,努力攫取循循善诱的实际效果

“赠人以鱼可供一餐之美,授人以渔可保衣食无忧”。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化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指向。作为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学校及教师要本着教育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规划,积极有效地开展“鱼渔教学”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初巾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等手段,善于主导并引领课堂活动和学习思维,不断培养学生在质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全面联系、温故知新、综合辨析、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如在评价隋炀帝的功过是非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学习、辩论梳理等活动,让他们既看到隋炀帝残暴昏庸、国破人亡的一面,又看到在“修建东京迁都洛阳”、“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开发畅通丝绸之路”、“开疆拓土四方来朝”等方面的历史作为,尤其是“修建开通京杭运河”,在当时的确是为满足一己之需而穷奢极侈、劳民伤财,但是客观上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为唐朝的快速恢复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又如学生在弄清“我国历史上纸的发明过程”等问题中,既加强历史知识的汇聚和积淀,前后贯通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今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而多媒体也逐渐普及在各大校园内。所以教师应该多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更好地教育初中生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图片,并在每张图片之下都表示出明确的解释,使教科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而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进行充分地多媒体备课,使多媒体教学与图文并茂的初中历史教材相结合,这无疑给初中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学习享受,也能更好地抓住初中生的课堂注意力。初中历史教师应运用PPT软件来制作多姿多彩的初中历史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搜索出所教初中历史课程相关的内容等,这不仅能使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能拓宽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初中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又因新课程的初中教科书有了新的改进,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了许多有价值、艺术性高的图片,在历史内容的排版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动,使排版更加规律确不会显得刻板。图文紧密联系,就更能突出初中历史的审美方式。而且在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图片具备了相应的观赏性,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精美的图片可以在无形中拉近了初中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历史与现代之间存在的距离,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学习环境。让初中生处在这种环境中能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有了这些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使初中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相应的古典艺术,初中历史教科书通过这种排版、这种布置、这种搭配,就能更好地使初中学对初中历史产生兴趣,还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让初中历史教师能更容易地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结合,开创出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改变;低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低效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出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我以为主要还是由当前的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老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所造成的。

(一)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既有多年来生物学科地位低谷的沿袭,又有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生物学科处于边缘化:学校方面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用于学习本科目的时间太少。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目前,各校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在安排课时减少生物的课时数,个别学校甚至每周只开一课时,而且多数学校实验课都不上,这样把本该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变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国家教育部对初中生物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教师认真授课、学校按规定安排课时是当务之急,这样就能基本上满足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学好生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师的教授效果

当今的生物课堂,大多学校都不做探究实验,课堂都以讲授为主,班级有多媒体也都形同虚设,有人听课时用,无人听时闲置着,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长的认知能力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生物基础的好坏,学生学习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及家长的配合力等,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家长不支持,有的家长甚至说“生物学科不参与中考,不必太在意”。

二、改变生物课堂低效性的对策

新课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课堂探究、分组实验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实验探究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要想改变生物课堂的低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恰当地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转变角色,甘当配角。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给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必要的评价、激励,让他们主动发展,提升能力。

(二)精讲多练,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指出重点和难点,上课时要把知识点讲准讲清,杜绝“满堂灌”,要精讲多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生物学科适合于当堂消化知识点,我一般采用让学生总结重难点到提问巩固到拓展题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多年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成绩显著。

(三)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探究实验必须按规定完成。教师除了讲清实验课的目的和步骤及演示操作外,还应多参加学习和研讨。比如,和本校同科教师研究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更换,实验步骤是否可以改进,或哪些是实验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多外出学习校外的先进实验方法和手段,比如国培。近几年来,本人先后参加过东北师大和吉林师范学院组织的“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我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把教师授课课件拷回来,便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使用,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很快。

(四)实行多种教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进行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的接受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它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可以快乐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创设情境,刺激灵感,启迪思维,便于掌握知识要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好,尤其生物这一科利用图片视频效果更直观形象,学生兴趣浓烈,教学效果甚好;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新型的授课方式,在各学科中均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学上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科学实验法,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中应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完成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有的学生还主动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实效性极强。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3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口镇第一、第二低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以为学习的作用是进步自身素质,10%的学生以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以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进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以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以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以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以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进。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留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爱好。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以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熟悉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熟悉,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爱好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看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看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动的数据,52%的学生以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以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看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夸大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看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熟悉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进步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把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往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定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往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

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看,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往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看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预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基础知识;预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把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把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熟悉到了未来进进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预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看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预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预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预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预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慨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布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进,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大张旗鼓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由于他们享受到了蕴躲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以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用度而放弃考大学的愿看;52%的学生以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看,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爱好,失往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熟悉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以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题目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进,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期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进,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和刺激。

2.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进,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先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远景;向他们先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公道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先容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是非分明,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

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爱好、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天生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进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往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爱好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4

学习方式初中化学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的角色,教师如何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考察的重点,十分重视教育功能中的文化传承功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人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意识。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课堂学习方法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知识接受、情感、态度等各个因素都应当受到关注。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就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或者在与其他学习个体的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调查、讨论乃至科学实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十分契合当前社会的主流需求。

一、设计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应为初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个年龄段初中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如果巧妙地讲初中生生活中的一些似曾相识的情境搬到课堂中来作为设置的情境的话,就应该有很多初中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会产生很多探究性问题,而在教学中,情境的精心设计,是这一理论成败的关键,要结合初中化学课堂实际跟生活巧妙相连。让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点跟生活点的结合部迸发,就自然地引发探究问题的主观想法和积极主动思考。

例如,在混合物分离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就根据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课堂知识精心设置了情境:一天家里请你的同学们吃饭,你很热情的招待,并很辛苦的再厨房进行劳动。但一不小心,你将白糖倒进了盛放食盐的容器中,请问你怎么做,能够把白糖跟食盐分开呢?

初中生年龄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很多同学还有毛手毛脚的坏毛病,这种类似情况他们生活中都曾经碰到过。而这边碰到的问题课堂化学问题又联系紧密。很多同学都热情高涨地展开了探究。最后根据结合书本知识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探究中有了收获。

二、强化初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几乎所有自然科学获取和检验知识都是以实验为主要方法。当今社会对只会读书、考试的填鸭型人才已经不感冒了,而当今教育着重考虑的是人才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的聚合以及发散能力这就要求要教师在基础教育中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动手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重视学生实验能力跟探究能力的相互促进。可惜在笔者任教的地区长期受高,中考压力影响,往往忽视实验教育的重要性,而大量的理论知识课也挤占了实验课的课时。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吹过,对学生全面发展思想逐步强化之后,开展实验教学又成了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一环。所以,开展探究式学习就要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本性,发挥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特点一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在提问了多个同学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学生充分探究之后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在火的上面罩一个干净的烧杯,烧杯上会发生一些变化请学生自习观察。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把一些石灰水导进去,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最后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

这个实验中教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经过精心的设置,问题契合实验知识,难度也相对合理。实验条理清晰,在实验操作量相对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实验问题的设置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比较好的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精神。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测定溶液的PH值的实验中,首先,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从各个角度讨论如何实验步骤,并联系实际对实验目的进一步进行探究。在讨论成熟的基础之上,走出实验室,对周围的一些河流、排污设备、养殖塘以及农田等进行PH值测定。并对通过PH值测定发现的问题进行联系实际的研讨,最好让学生形成书面报告。这样不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三、多联系实际,创设背景,加以训练

近几年,社会飞速发展,生活热点、科技新发明等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有很多也跟化学学科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多设计以社会、生活热点、科技发展、实际应用、学科综合为背景的探究性练习题加以练习。中考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开放性试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对于在课堂中开展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针对性的。这就给教师在设计平时教学内容跟方式的时候注重探究性以及探究性。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循规蹈矩,学习方式跟习惯要体现开放性,逐步让学生习惯学习的主体性要勇于创新和敢于探究。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收集与设计一些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以及最新的成果、化学学科著名奖项、以及很多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为探究式学习的背景。学生在进行这类探究式学习的时候思想是开放的,结果是灵活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中寻找到乐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中应全面应用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出面向所有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找到乐趣,找到继续学习的积极驱动力,并且在探究性学习设计中要联系生活,学生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和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并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提升。注重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构建初中化学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2001.

[2]范建军.初、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衔接研究.2007.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学 新课标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

一、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教育部在“陕西省凤翔县彪角镇中学”的调研报告中指出: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1、贯彻不够到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理念缺乏足够的理解深度,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思想还是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框框,在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过程中出现对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影响了生物教学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2、农村初中新课改理念没有条件实施。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课本上大量的实验探究在农村学校开展不起来,新课改的各种理念不适合农村中学教学需要。教学过程沿用着陈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甚至于给学生划重点、划答案、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以利于学生背诵,应付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和升学考试,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既忽视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整个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处于一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勉强维持的低水平状态,急待改革。

3、教学器材的投入存在缺口。一般来讲,对各基层学校的教学设备投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别为教育主管部门配备与学校自购,其中自购比例较大。在部分学校管理者的眼里,财力应该更多地投向所谓的数理化 “大”学科,从而挤占了原本应该用于生物学科的投入,导致生物教学的正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4、师资配备与培训严重不足。基层学校人手本来就非常紧张,一些生物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往往出于教学安排需要,改任语数外等学科教学,专门师资严重不足,半路出家的生物师资较多,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门培训,数量与层次也相对不足,师资业务素质提升不快。

(二)、传统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弊端:

1、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独家操纵控制,教师一言堂,信息完全由教师一方发出,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象“容器”似地任由教师往里“灌”经过加工和提炼的知识,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唯理型教学模式。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忽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际应用,实验基本上不能按大纲要求正常开出,多数由教师讲实验,“动口不动手”,导致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气沉沉的“死物课”或“无物课”,学过了,背会了, 却不知其为何物,单一的理论传授既忽视了德育,又挤占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

3、应考型教学模式。我们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有不少教师教学实质上是帮学生划重点或归纳要点,然后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巩固、背会。由于这种模式能比较有效地迎合现行的落后测试方式,对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很有效,久而久之,不断积累,巩固下来成为一种顽固的扭曲状态的畸

(三)、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偏向:

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一方面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是学生觉得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其次,学校的期中考试一般也不会考生物,学校教师对生物课的不投入,课堂教学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使得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大大减退,学习生物更多的是背书、做题,学校没有实验器材供学生做基本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潜能的不到开发。

二、如何开展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

我从事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多年,深刻体会到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的举步维艰,也和同行们就此做了大量的尝试工作,试图寻找一种适合我校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在乡中心学校,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教研组历经几年的时间致力于这方面的尝试,略有小成。在此,我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请各位同行指正。

(一)改变观念,试行专任生物教师任课制。

以前,学校把生物作为一门“搭头课”,安排给年老教师或者搭给任务较轻的语数老师。在全国上下进行轰轰烈烈的新课改的形势下,也只注重语数英物化的课改落实情况。特别是前几年生物从会考科目中分离出来后,曾一度被语数老师占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行政部门终于发现此弊端,重新审视农村生物教学。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在我校率先试行专任生物教师任课制。我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当了生物学科带头人。

(二)强化培训,树立全面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强化校长培训。校长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方向的最终决定者,校长的理念出现问题,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我市每年都选派校长或准校长外出脱产培训,强化校长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树立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使学校教学的各门学科实现同步推进。

二是强化教师培训。生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重要职责。每年,中心学校都安排我校生物教师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自试行专任教师任课制以来,我陆续参加了中西部远程生物国培、2012版人教版新教材培训、生物适岗教师国培、会考生物年度研讨会等等。

三是强化课改培训。各种教研活动,都成为灌输新课程理念、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阵地,要将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与教学工作者的内心,以全面的育人理念引领生物教学工作。因此,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总少不了生物科目的公开课,示范课。我校还在中心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生物课题研究,目前正在申报审核中。

(三)创设条件,为新课改实施保驾护航。

针对我校实验基础薄弱,器材少,硬件不足的现状,学校领导和中心学校领导一道,向上级争取和自筹资金,于2012年春,给我校装配了标配生物实验室。解决了我校建校以来没有独立生物实验室的落后状况,为新课改的实施保驾护航。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试行多种教学方式,以期找到更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发现,要想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我们应该做到:

1、要进行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的三维目标明晰、具体、精确;有效备课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学情,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更要强调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 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我就多次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过改进,有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都改为兴趣小组自行探究。

2、构建和谐的生物学教学课堂。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知学习十分重要,但却不愿意进入学习状态,不愿去接受学习任务,强迫其学习,又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要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必须要求教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充满情趣和欢乐,荡漾着问题和好奇,洋溢着诗意和鼓舞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收起到双赢的效果。这种环境中充满了民主、平等、宽松、宽容、赏识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大胆的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要保持快乐的精神面貌,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能亲师、乐学。求知需求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到种子植物时,可以引用这样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听了这则谜语再联系到种子的结构,很轻易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再进行追问:“麻屋子”指什么?“红帐子”指什么?“白胖子”指什么?它们合起来叫什么?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并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当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规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血液”这一节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将血细胞的三种成分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英勇的战士”。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中传授了知识。

4、利用学生熟悉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做的探究活动,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探究影响鼠妇生物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6、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首先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其次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茫然失措,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简单,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7、有效“激励”。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基础教育调研报告来源于百度文库

2、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王利芬来源于百度文库

初中生劳动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技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又以理服人,那说明文则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往往有情节,以理服人往往有事实,这都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素材。而以知明人则相对较难,因此,最好不采用集中教授的方式,而采用感受、实践、归纳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它的本性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有主题知识和读者知识构成,而写作主题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作者是否“有米下锅”、“有物可言”。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好。写作内容当然来自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炊”必先有“米”,然后才能表现出“巧妇”之“巧”。这几句俗语道出了内容与技巧的关系。可以设想,教师要求学生写说明文而学生对说明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没办法写。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说明文写作也需要先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至于写作技巧,当有了内容后才能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上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得说明文的写作内容。

首先,写作内容可以从“制造事件”入手,使说明文的写作具有“情节性”,以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只是说明文写作内容的获得,要比其他文体更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说明文写作指导上应尝试“先动手做,后动手写”的技巧。

动手做,是获得说明文写作内容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亲手制作某种模型(如桥梁、车、房屋等),然后将设计原理、所用材料、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结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关知识,制作教具或动植物标本,然后将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认识。第二类,结合劳动技术可制作手工艺品,如制作布贴画、烹饪菜肴、使用缝纫机、维修家电等,将有关步骤如实地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然后加工润色。第三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印刷厂,了解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印刷过程;如对某种建筑物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按顺序记录下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特点或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

严格地说,动手做不属于语文课的任务。但是,当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不是也要求学生对景物进行观察吗?写调查报告不是也要求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先调查研究后形成文字吗?先动手制作,然后再写制作的过程,恰恰是激发学生说明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语文综合活动”的一种形式。写作要调动多种器官综合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动手制作是亲身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的前提。这一点布鲁纳的发现也可以给我们启迪,“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学习后的长时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之后,有助于将来独立的求知与研究,所以,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动手做”的道理所在。

其次,成文的演练需要先说话后作文。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就是一种“有声语言”的文本;它与教师的询问、评价语言形式对话;其他学生即使没有参与对话,但思维在“对话”。先说话后作文,就是强调把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结合起来。把一件事说明白了,才可能写明白;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说话比较简单,写成文章就比较复杂;说总比写快,先动口说,说的内容有偏差,“改口”比改文章容易;说得好现场就能获得好评,感受成就感的周期短,反馈及时;先说就能把作文思路先演练一通,写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作文则是书面语言的文本、有声语言文本在先,书面语言文本在后,有利于“我手写我口”,形成语言生活化、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也是一种“语文综合活动”。

再次,从“动手做”获得写作内容,从“动口说”获得写作演练,接下来自然要涉及到写作技巧。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获得写作内容之前就一股脑地把写作技巧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能得到这些知识,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没有发现,没有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种先个别后一般的程序认知能力进行迁移。当说明对象不需要亲手制作,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则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把从前的自我设计与选材、制作转换为别人的设计、选材、制作。虽然不是自己的操作,可是自己操作过,明白其中缘故,自然说的清楚明白。甚至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抽象事理的说明对象上来。有了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又要进一步让别人明白,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写作技巧的策略性知识。从逻辑上讲,这是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许多程序性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只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许多教师通过先讲解写作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导致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其实,如此教学,教师自己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讲解的写作只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又何必强求学生。但是,写作技巧知识如果是在亲身实践中悟出的,这种知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积淀,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自动支配自己的相关写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