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1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54-02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体质虚弱。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 而且应包括心理等各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了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 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念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以下成因。

(一)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还导致心理障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首先,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为继续升学而准备的。从农村中学的实际状况来看,能继续升学读书的只有15%左右,约85%的学生面临着升学难的局面,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感到的是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其次,教学评价高度统一,没有弹性。期中、期末测试以前各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现已基本上下放到各市区,但还是统一难度,统一一份试卷,模仿的是中考的难度及题型,性质是选拔性的考试,不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农村中学约占85%的学生每次考试最高也只能考得70至80分,得低分的比比皆是,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厌食、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结果就是考试焦虑或麻木不仁。甚至导致了部分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或其他同学间关系不和谐

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之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被同辈团体所接纳与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是调剂情感、和谐身心的剂,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达成合作、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由于学校不合理的分班、调班、调座位,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另外,一部分学生间比吃比穿、争风吃醋等引发猜疑、妒忌等不良心理。

2.家庭氛围不和谐

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甜蜜、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容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外在趋于关闭封锁,内心活动日益丰富的复杂的并存。封闭心理是青春期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一个心理标志。中学生如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交流,就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2.情绪起伏

青春期个体在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其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3.早恋

中学生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二、维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均属三类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县一级和先进地区差距大,所以要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在期末、期中测试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测试,不让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三)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中学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青春期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及歧视、嘲讽、挖苦学生,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敌对甚至攻击等心理或行为。

(六)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辅导课

结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开设心理、生理辅导课,并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心发育的特征,能正确处理异性间的交往。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良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特别要重视开展有关“早恋的危害”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

总之,学习、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是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农村地区初中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常抓不懈。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忠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8).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2

一、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1.完善“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由牵头学校负责制定各中心的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活动方案、活动措施及表彰奖励机制,有计划开展各中心工作;与牵头学校、参与学校深入广泛交流,确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不求多,重求实,稳扎稳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让每个学校都有骨干,都有德育工作的组织者;适时组织“五中心一基地”开展情况交流会,评选表彰“五中心一基地”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2.结合各学校“六大德育体系”建设,组织评选“区十大德育特色活动”,组织评选表彰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3.组织各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力行《弟子规》教育活动,年的工作重心应放到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篇章联系文句对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逐一落实上来,把品行修养具体化、行为化、习惯化,让德育落地,克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张皮的问题。

4.通过开展学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和组织评选省市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5.利用传统的节日、纪念日,通过在军史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发挥节日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实现“一节一教育主题”;10月组织全区和谐德育优秀主题班会评选。

6.认真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论坛交流、报告会、表彰会、网络培训研讨、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班主任进行全面、立体式培训,加强班主任读书活动,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

7.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好市网上家长学校运行工作,以市、区优秀家长学校的评选和复评工作为契机,指导学校发挥好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进行整合,保证家长学校办学的持续化发展。

8.适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实验研究,推广我区学校优秀心理科研成果;积极做好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师队伍,同时做好市星级心理咨询室的创建工作。

9.切实加强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进一步管理和使用好已经建成的学生场所和基地,积极拓展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10.做好德育工作网站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使其成为宣传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窗口。

二、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加大课程管理力度,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提高“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四门省定地方必修课程的开设质量,发挥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组的作用,采用随机抽查方式,不定期对各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以“2+1+1项目”推动为依拖,规范艺体、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加强对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继续实施“2+1+1项目”工作评估,召开“2+1+1项目”推进阶段总结会,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引导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要求,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支撑;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按照国家课程、省定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个生化的基本原则,在系统与科学思考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选择城区和农村各1—3个课程改革的典型,高中培植1个典型,重点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力争年内推出一批课程实施水平高、办学特色鲜明、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积极探索新的选课走班模式,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选修模块开出率要逐步达到省教育厅的要求。

三、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对自主有效课堂教学、“生本教育”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自主有效课堂、“生本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策略和方法,深化对自主有效课堂、“生本教育”框架构建的研究;配合教研室修订完善区学科教学意见,进一步完善区自主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形成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特色;成立区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团,选取8—10处学校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指导,推出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典型,使之在市级以上产生影响,力争有学校进入市、省样本校行列。

四、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1、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

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消减或挤占体育课时间。今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体育优秀课评选活动,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大力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高中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安排,确保上、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各初中、小学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节体育活动。组织好以推广第三套广播体操和校园集体舞为主要内容的大课间活动。

3、按《关于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1项目”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深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标准做好测试数据的采集和报送工作,确保报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时限性。同时将数据汇总、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做好年的初四学生体育学业考试工作。按照市教育局中考招生的意见和要求的精神,做好学生考试的各项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平稳、有序、公正、安全。

6、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设计规划好年体育节内容,提早设计好年的大届田径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出新意,重普及,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展示的机会,打破部分大校、强校垄断全部项目的局面,面向全体,均衡发展;组织好市区校园足球联赛,组织参加市长杯足球赛、市中学生运动会,提高我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

7、开展对全区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评估。重点检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落实情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体育节系列活动参与情况、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情况、长跑活动开展情况、大课间活动情况、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情况。

8、积极引导支持学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9、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安全;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确保安全使用;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安全工作方案,防止发生安全事件。

10、深入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现状的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1、组织对全区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

五、扎实推进学校卫生工作

1、规范卫生管理工作,重视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室内外环境保洁消毒制度等各项工作责任制度,确保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学校医务室或保健室建设,加强学校专业医务人员的配备工作。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要确保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围绕学校常见病、多发病和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地方病、艾滋病防治等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感受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生活技能的训练,将卫生保健与防病知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组织好学生体检和健康情况统计分析、上报、档案等相关工作。

4、各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同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降低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率。

5、加大学校卫生工作的日常抽查力度,不定期对学校卫生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促进学校卫生工作扎实开展。

6、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卫生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

7、深入到学校,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现状的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七、扎实推进艺术、科技教育工作

1、开展系列艺术学科专项业务培训,如:对全区负责合唱训练的音乐教师进行训练、指挥业务培训,组织全区教师艺术教师业务技能大赛,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市、省艺术教师技能大赛等,加强艺术教师业务培训,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

2、制定下发区第二十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实施方案,并有序开展系列活动;制定下发区第二届合唱节通知,并组织现场比赛活动;组织“2+1+1”项目推进阶段总结会,修订2+1+1”项目实施意见和评价方案,对全区各学校“2+1+1”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评定验收;组织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市第十三届“百灵”艺术节和第十一届“布谷”科技节等系列比赛活动;筹备教师节文艺节目,参加区、市教师节文艺汇演;组织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科技、艺术系列活动,为师生、学校搭建展示才华、提升水平、相互交流的平台。

3、开展全区科技教师培训,不断丰富科技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科技教师队伍,确保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通过举办科普知识抢答赛、科普教育黑板报、“科技长廊”、班会、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广泛开展科普教育。

5、制定下发第26届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方案,并上报优秀作品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组织参加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和全区科技周开幕式系列活动;组织第二十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类作品展评系列活动,评选优秀作品参加市第十一届“布谷”科技节比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动手实践能力,搭建展示平台。

八、扎实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

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构建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为原则,扎实做好年中小学招生工作。

1、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完善《年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确保年义务教育段公办中小学招生工作顺利开展。

小学招生。继续实行小学入学预报名制度和通知书制度。根据2010年各城区小学片区由小学对适龄儿童进行资格审查,并详实登记相关学生信息,预报名结束后,根据城区小学办学规模及预报学生分布情况划定年城区各小学片区,由各小学负责统一发放入学通知书,学生开学时持入学通知书到学校报到。

初中招生。城区初中招生继续采用由小学毕业学校初审,教育局复核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家庭住址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及各小区毕业生数按照统筹兼顾、相对就近的原则划定初中学校招生片区,由各小学负责统一发放参与城区分配的小学毕业生初中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按照全区统一时间报到。

镇办学校继续根据户口划村居招生。

2、高中招生。在实行全市初中统一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制定出台区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意见。

3、完善非本区户籍常住人口教育保障机制。以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段入学合法权益,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为主,逐步探索非本区户籍常住人口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就学制度。

4、要提早加大招生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化解矛盾。年在教育信息网上创建“中小学招生”栏目。

5、要进一步探索、制定有效的中小学划片招生调控举措,缓解部分学校的招生压力。

九、扎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初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教基字[2010]20号)的要求,在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区教师进修学校,适时出台全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完善相应配套电子评价系统。

十、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工作

1.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科学编制全区学前教育三年(2010-2012)行动计划,指导我区学前教育今后三年的发展。

2.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落实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区幼儿园办园标准(试行)》要求,做好幼儿园登记注册工作、保教工作、安全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积极防控各种传染性疾病,保障在园幼儿身心健康。

3.发挥好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的作用,通过组织城乡幼儿园手拉手活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检测、教学观摩研讨、论坛等活动,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全区幼儿园综合办园水平。

4.积极争创省、市示范、十佳幼儿园,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十一、扎实推进特教工作,让残疾学生在理解、关爱中发展。

1、逐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2、完善普通中小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融合。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的工作力度,指导普通中小学对随班就读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随班就读质量。适时召开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培训会。

3、进一步完善普通中小学与特教中心学校“结队扶残”制度,开展相关“结队扶残”活动。

4、坚持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之路,加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课程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5、大力宣传特殊教育招生政策,保障每一名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6、加强特教教师培养培训,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

十二、扎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总结全区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选树优秀典型,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组织第四批市学校文化先进单位申报评选工作,推动全区学校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十三、扎实做好全区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

合理规划安排好学籍注册、学籍变更、资格审核(转学、小升初、毕业证学生证、比赛)、材料发放、义务教育档案整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员队伍建设;要提前做好数据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参照。

十四、其他工作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3

2009年秋季开始,在四川省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的统一安排下,成都市部分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承担藏区“9+3”免费教育任务。目前,全市有23所职业学校承担着“9+3”教育任务,在校生4800余人。瑏瑡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市到各区(市)县都专门成立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政府各部门为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落实“9+3”项目的扶持政策,为提升“9+3”学生的就业能力,专门从政府各部门协调的角度,强化就业服务、通就业渠道,同时加强就业援助。由各区(市)县政府出面、各部门具体承办,与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协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9+3”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每年都会为“9+3”毕业学生制定专门的就业方案,并下发到相关单位,要求各协调单位职责分工,或组织学生应征入伍,或帮助学生升学,或开展藏区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工作,或收集市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就业岗位信息,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对接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就业。2009级即第一届“9+3”学生已有2192人毕业,其中入伍119人,机关安排218人,事业单位安排116人,选择自主择业138人,1601人进入工厂或企业从事技术工作。①2013年6月,有2010级学生1666人毕业,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早在3月份就专门发文给成员单位,进行就业任务分解,保障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②

二、成都市少数民族教育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高度重视,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近年,成都市20个区(市)县中有10个因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尤其是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民族纠纷较多,被列为民族工作重点区(市)县。这些民族工作重点区(市)县,都把开展民族教育工作视为实现民族团结、确保社会和谐、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如郫县、蒲江等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民宗局(办)局长(主任)、教育局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和协调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问题,并将民族教育开展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人人重视、层层落实,最终确保民族教育落到实处。各地民族工作部门积极协调教育局和学校最大化地接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如郫县每年通过民宗部门协调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千多人,为全市最高。其他区(市)县也都最大化地接收来自不同地方的少数民族学生,如龙泉驿区的经开区实验中学自2007年9月起至今,连续6年累计接收甘孜初中藏族学生131人,高中学生16人;③青白江区前进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先后接收彝族学生50余名;④双流县除“9+3”学校外,目前有少数民族学生456人,其中彝族学生211人,藏族学生201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分布。⑤

(二)多部门协调配合,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成都市民族教育成功的另一经验是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招收散插班生的学校,一般都专门安排对口开展教育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教师。民族工作部门在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及时沟通了解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化解学生间因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纠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郫县民宗局最为典型,作为每年接收阿坝藏族自治州生源最多的县,民宗办领导班子每季度都要到相关学校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解决在生活习俗、、沟通交流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双流县民宗局不定期组织少数民族退休领导及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秀人士到学校开展慰问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一样温暖,并定期向需要帮助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此外,民族工作部门还积极协助本地教育局及重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教育工作,落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优待政策,把优惠政策落实到每名符合条件的中考、高考少数民族考生。同时,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助学补助,确保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全部申领到助学补助。

(三)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实现无差别接纳除“9+3”职业教育学校、接收散插生学校以及专门开办有少数民族教学班的回民小学和成都三中外,成都市其他学校都是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接收校区内少数民族常住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族别成分没有被特别强调和凸显。除全市针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实行中考、高考加5分的优惠政策,个别区(市)县针对择校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择校费的优惠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学与管理,都是采取统一编班、学的方式。六城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都散于各个教学班中。郫县、都江堰、双流等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区(市)县的学校,接收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学生较多,但基本采取随机分班的形式,实行无分别的育。这样既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样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又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四)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内地,为了更快地使他们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各个学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进行了多方探索,逐渐摸索出“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怀、学习上分层教学、评价上统一标准”的有效办法。最初,学校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城市生活不熟悉、暂时不适应等具体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另眼相看,在学习及教学管理上,没有像对内地学生一样从严要求,但这种特殊对待的结果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思上进。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专门研究,最终探索出“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照”的管理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貌有所改变、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开设民族班或接收散插生学生的学校,把少数民族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的同时,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负责对少数民族散插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思想动态等进行密切关注与帮助,及时疏导学生异地就学可能带来的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如蒲江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意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教学到位、关爱到位、引导到位”的“6到位”管理模式,对教师则要求热心、诚心、关心、细心、耐心,“五心”并举,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习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养成文明新风。①

(五)营造氛围,形成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族工作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同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2012年,在成都市培育市级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把全市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回民小学,一所“9+3”学校———蒲江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学校的带动,促进以学校为阵地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各个学校也在校内校外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招收民族生源较多的学校普遍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宣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引导家长。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一些学校会结合实际邀请民族工作者或民族问题专家进行学前教育,如郫县在每年3月、9月的入学典礼上,民宗局局长都会亲自深入到“9+3”学校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常识讲座,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引导他们服从管理、遵纪守法、认真学习。②在课程学习中,各学校也会结合实际情况,融入一些民族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区域内少数民族现状的了解。如青白江区每年都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邀请《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电视台等省内著名媒体对青白江区的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并拍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专题片,在本地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为期一周的播放;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在青白江区门户网站专门开辟民族宗教栏目,介绍区域内民族特色项目、伊斯兰民族风情和民族习俗,引导广大群众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③

三、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成都市紧邻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最大彝族聚居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相对而言都远远高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加之国家的优惠政策,使省内大量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子女有条件选择到成都市就学。成都市部分区(市)县又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采取帮扶措施,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和群众受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学生通过在内地几年的学习,学习成绩、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散插班生中每年都有几名能顺利考上本校高中,“9+3”免费教育计划毕业生在全市各部门的配合协调下,就业率基本达到100%。

(二)为民族地区教育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成都市教育局通过对口援建、挂职锻炼、鼓励支教、在职进修、短期培训、举办座谈交流、成果共享等多种举措,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如成华区坚持“按需派遣”、“一线支教”的原则,从2000年开始,每年从各学校抽调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派到甘孜州的泸定、理塘、德格等民族地区支教,截至2010年共派出支教干部教师180名,深入对口支援学校坚持一线支教,充实教学实力。同时选派人员指导泸定县开展教师教育和教学教研工作,提升当地师资水平。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提升支援地区的“造血”功能,从人才输出的模式,提升为优质管理文化输出为主,由成华优质教育集团校长任泸定县小学总校长,并派集团副校长赴泸定任执行校长。这些措施使民族地区形成了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适应教学需要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

(三)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成都市大力开办民族班和“9+3”职业教育学校,实行“五心”并举措施,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项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和课堂化。各学校还结合各自校情,开展相应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①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比赛、艺术展示、民族年节庆典等活动,使各民族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心生爱国热情,提升了各民族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和责任感,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学位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处于成都市二三圈层的郫县、都江堰等郊县学校,每年接收少数民族散插班学生人数较多,普遍存在着学校容量不足、配套设施和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各县每年协调安排民族地区散插生压力很大,如郫县2012年已尽最大努力接收了1004名民族地区学生进入郫县中小学,就目前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严重的学位不足,进行学校扩容和延展显得十分迫切。②有部分学校在服务少数民族学生上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青白江区有回族学生157人,但因资金等问题,回族学生就学学校尚未开办清真食堂。③此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多与少数民族教师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懂彝、藏等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严重缺乏,不同程度地影响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沟通和学习交流。学校专业心理教师及了解民族习惯、懂民族心理、能有效调解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之间纠纷的民族工作者严重缺乏。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上的不适引起心理上的不适,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多开展一些心理疏导工作,而多数学校在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上,还比较缺乏。通过对成都市开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深入调研,笔者对大、中型城市有效开展民族教育问题,形成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散插生规模是当务之急增加教育资源,确保更多的外来少数民族子女能够顺利入学。以郫县为例,每年由民宗部门协调入学的少数民族人数达上千人,而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多,少数民族子女随之来内地就学的人数也会不断增多,学位日益紧张。增加教育资源、扩充学校容纳量成了当务之急。

(二)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是解决之道在内地办班招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跟内地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从成都市的实践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内地接受教育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想真正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质量,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