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改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课改发展现状

《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素质教育的主线,围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方法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是将课程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使之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范畴;要求依据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可以预期,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就此展开,通过优化和重组课程内容,使其适应并满足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需要,仍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总结分析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与实现《纲要》规定的课程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差距、理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缺失与弊端

1.1 教育功能缺失形成单一学科课程的弊端体育是教育。教育具有多功能特点。“对教育功能的分析虽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但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仍可把教育的功能问题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遗传、环境和教育这三个因素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因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决定》中的这段原文深刻阐明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决定》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开始关注健康教育并将其纳入了课程改革的范畴。但是,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误区(如:理论上认为体育教育就是健康教育;实践中仅仅将传统体育加上健康知识宣传)和传统体育的惯性及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仍然落后于健康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要么将高校体育的任务改头换面,而内容依旧;要么仅仅将原有内容与健康知识课作一简单相加,其结果是“新瓶装旧酒”,使健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或是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两个相对孤立的系统,未能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故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功能的体现。

其次,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从培养人的角度分析,这是重大失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再看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体育教学内容日渐融入大量的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以美国为例,据美国1984年的一项调查,一些可以终生进行的运动项目,如跑、游泳、网球、健美操等,占美国一般体育教学内容的47.6%,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终身化倾向。”[2]我国高校至今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理论上对高校体育如何与中学体育有机衔接,使之成为终身体育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使之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基础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造成课程实践中的改革目标不明、力度太小,现行课程内容仍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

总之,由于上述体育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高校体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学生只能获得单一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受到制约。”[3]不仅如此,多种教育功能的缺失使高校体育越来越滑入“就体育论体育”的怪圈,越发难以改变人们对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由此看来,消除教育功能缺失所形成的单一学科课程的弊端,注重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已成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

1.2 健身实用功能不足,形成短期效应的弊端

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准备性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后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满足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显而易见,要满足学生的这两个需要,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健身实用功能。遗憾的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首先,指导思想与实践操作相脱节。一方面,从指导思想看,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已形成较好的课程结构(如学生在校期间可选修1—2门课程)。另一方面,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又沿袭了一套单一学科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课程内容完全按照竞技教育的要求纵向排列,教学主线,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更是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其结果是有助于学生进行长期锻炼的基础实践内容和健身方法被忽略,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被驾空,最终形成了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教学实践的相互脱离。

其次,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健康性与教学性不足。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指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生对此喜闻乐见,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长期以来,课程内容乡土化在很多高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正规竞技运动项目一直被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促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与走向社会两者之间的脱节,短期效应显而易见。课程内容的健康性和教学性是指教材应体现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提取和利用竞技教材的健康教育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教材自身特有的方法进行身、心健康的自测、自评等方法实现体育技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体现健康教育功能。#p#分页标题#e#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竞赛规则、场地器材等结构要素进行合理、适当的改造,使之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健康为本、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锻炼习惯的要求及学生的锻炼能力相适应。

现行课程内容的健康化和教学化程度如何?尽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多年,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造成课程内容健身实用功能和教学实用性不高,由此形成的短期效应的弊端至今仍严重存在。

1.3 忽略实践与探究 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弊端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宏观上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微观而言,学生每一方面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一定的课程相对应,以一定的课程为途径和条件。不同课程对学生不同的创新素质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交性,在一定条件下,学生通过各种校内、外和课内、外实践的途径可促使其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1)课程教材内容统得过死,弹性化不够。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于采用按单一学科课程内容纵向排列教材的方法,教材内容及进度被框死,很难将更多的、学生喜欢的内容融入教材;其二,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繁过紧,使教学过程始终不能离开考核内容,限制了教材的弹性。(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以及在课的组织活动方式上,不关注个别差异,缺乏个性化设计,不能适应不同学生体育学习及创新素质发展的要求。(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及方法落后,导向性有偏差。

学习评价内容局限于专业课程本身,无选择性;按“绝对标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体现的是甄别、选拔功能,不关注激励功能。总之,体育教学内容不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除此以外,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沿袭了一条单向传习式的“师传生受”模式,教师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又是教学过程的操纵者和管理者,最终又是评价者。在这一模式里,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始终被禁锢在“被管理”的氛围中,“自由”和“空间”极少;学什么、怎么学完全听命于教师,自己无探究的空间,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机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2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思路

2.1 建立体育课程基本目标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在体育教育中发挥文化教育、终身教育及健康教育等功能是高校体育教育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因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5]这些素质正是通过上述各种教育的过程得以建构。

建立课程目标还应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据,这些具体情况包括:(1)校情。如教学条件等物质环境及体育氛围、校园文化背景等人文环境。(2)生情。一方面应考虑生源背景、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特点。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相衔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这一实际需要。

2.2 构建课程内容基本框架

在建立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并界定其内涵,再使之具体化,便形成较为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至此,本文2.1和2.2所论及基本思路可用图示意。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应形成如表1所示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