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分析范例

高校财务分析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1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数据分析;高校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挖掘上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势必推动高校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为高校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需求凸显,然而目前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却存在许多问题,为此论文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深入研究高校财务数据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二、高校财务数据分析概述

1.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含义

财务数据分析是数据分析技术在财务工作领域的应用。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就是对高校的预算、账册、报表等资料中列示的各项数据指标,采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进行总结与比较,对学校一段时期内的运行和管理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从而在相关联的数据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建议。

2.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1)数据分析内容。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基础数据分析和具体业务情况分析两大方面。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从会计账务系统中抓取实时形成的、及时反映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各项资产状况的财务数据,并据此形成的月报、年报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对收支总表的分析、银行账户余额分析、国库资金总体情况分析。业务情况分析是通过对财务系统中抓取的各类基础数据的分析结果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反馈具体业务情况相结合,形成具体业务数据分析报告,直接反映学校各个业务单位的经济情况。包括对教育事业收入明细情况的分析、对科研经费收支情况分析、往来款分析、预开发票分析。(2)财务数据分析方法。新会计制度下,采用合理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方法是财务数据分析的重要保障,高校比较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方法,是其他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它通过对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分析,对即期数据与历史标准、实际数据与预算标准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得出对实际工作效率的各种评价。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财务数据中不同时期的相同的指标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总结和分析的结果,了解高校财务状况,结合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预测高等学校未来发展趋势,是对高校长期目标的指引。

三、财务数据分析在高校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1.基础财务账册账表数据前后期统计归口口径不一致

目前实际工作中,由于有些财务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有些业务流程不够完善,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财务人员对财务政策和会计处理程序的把握灵活性太大、尺度不一。相同的业务不同财务人员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一样,或者对不同时期的类似支出处理标准不一致、分类的口径不一致,从而造成工作标准的不一致,进而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2.各部门沟通不足

虽然从事财务数据分析的是财务人员,但财务数据分析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保障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因为高校财务部门本身对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立意角度认识不够,从而使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站位不够高,把学校层面的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变成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对财务数据分析工作重视程度存在差异、高校各部门之间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或其他原因,财务部门职权有限,而其他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够健全有效,从而导致财务部门在财务数据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从全局角度综合考虑高校情况。

3.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需要提升

单就财务数据分析而言,属于相对完备的一项技术,可是在应用与研判与之相关的分析结果时,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其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也应达到一定水准。在大部分高校中,财务数据分析是财务人员的常规工作,但因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限,使财务数据分析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足够的数据整合与挖掘潜在信息的能力。往往只对表面的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比较结果,但这些比较数据预示着怎样的业务发展状况、风险情况,却没有提及,忽略了数据背后、数据之间更有价值的潜在联系,无法从纵深上强化对基础数据的应用,无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数据分析结果,造成财务数据分析提供的信息的有用性并不理想。如何能做出一份深入有效的分析报告、及时准确的趋势预测报告,是摆在每个财务数据分析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4.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各高校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问责与激励制度,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结果往往缺乏关注和考量。公开程度和应用效果的局限造成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结果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对高校发展决策应有的作用。有些高校没有将预算执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使业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不够重视,造成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预算执行进度。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研经费数据分析的结果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结合不够,无法更好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构与进度,进而影响国家对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的落实。

四、新会计制度下完善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对策

1.完善数据分析工作的运行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与流程再造,财务处理系统跟信息处理系统等都应与制度环境的改变相适应,以免因自身原因造成难以顺利开展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确保管理会计体系完备、预算体系完善,能实现数据共享,更利于顺畅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工作。而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财务工作者一定要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与制衡,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财务工作作为管理活动,在推进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对此,各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必须仔细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高校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从而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或变相出现。

2.通过加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

要做好新体制下财务数据的基本分析,需要及时掌握各类最新的政策法规、文件精神,掌握大量背景资料,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的架构,但部门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因此高校需要对数据互联平台不断优化,以确保财务与人事、科研、教务、后勤等部门的相关有效信息做到及时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信息工作及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

3.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把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作为财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学习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做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财务人员对高校财务数据的处理原则等要有果断准确的判断,对财务数据分析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制订新的会计核算操作手册,严格、准确适用会计制度与科目,确保财务数据不混乱。强化对财务数据分析中出现的异常及重大数据的重点关注。制单与复核岗分离,确保业务的准确性、安全性。

4.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利用机制

(1)各部门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各部门应保持高度协作与交流,尽可能将数据分析的预测控制功能有效发挥出来。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那些对高校发展不利的问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做到及时规避、化解风险,避免产生更大的影响,及时分析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利用、事后追责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对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研判,一方面对于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的财务管理问题,结合高校内控制度的实施,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对其他部门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与高校的绩效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把财务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与绩效考核相连接起来,促使财务数据分析结果常规化,进而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五、结论与展望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双一流”“优质校”等项目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各项资金对高校的倾向力度不断加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高校要深化办学成本理念,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校的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的获取、配置、应用使财务工作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更好为高校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方红光.大数据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商讯,2020(21).

2.杨春子.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4).

3.肖虹霞.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7).

4.苏菁,王成新.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初探.科技经济导刊,2019(33).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2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理念的更新,使得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在基础条件、筹资、投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阻碍了民办高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步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应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拓宽筹资渠道、科学规划资金投放、加强财务预算、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强化财务监督,确保财务安全等,优化工作环境,扭转财务管理工作不利局面,助推民办高校步入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规范建设

一、问题提出

我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学校全部改为公立,直到改革开放民办教育再次出现,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3年5月3日,我国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有2432所,其中民办性质的有711所,占普通高校数量的29.24%[1]。2013年8月16日中国新闻网2012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计2391.32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533.17万人,占在校生的22.30%[2]。从一系列权威数字不难看出,民办高校不管是从学校数量上看,还是从在校生规模上来看,确实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也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布局之中,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涉及民办教育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发展也做了总体部署,最近国家又传递出了将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声音。民办高校将在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中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办出特色,实现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才能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民办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管理、招生和就业等工作中,还存在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财务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科学地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合理有效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分析和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是保证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学校良好经济秩序,是保证和维护学校发展的前提。民办高校通过加强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财务活动;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顺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为学校的稳定发展与改革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推动民办高校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办高校及其性质。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民办学校的称呼有所不同,美国称之为私立学校,英国和加拿大称之为独立学校,澳大利亚则称之为非国立学校。虽然对民办学校的称呼不同,但在界定的标准上大同小异,主要都是从出资主体的身份和学校管理者的产生办法上进行界定。本文所称民办高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在内。从对民办高校的界定不难看出,我国民办高校有两个比较显性特点:一是举办者具有非政府色彩,即应为国有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二是办学经费的非政府支付,即政府不拨付办学经费,经费来源主要是举办者的投入、学费收入、捐赠、奖励和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的创收。

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研究者们从管理模式、任务、范围等不同角度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对高校财务管理任务的规定,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应描述为:为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以健全财务制度为基础,通过开展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达到对本校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实施科学合理控制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任务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管理和财务监督管理等。完成财务管理活动各项任务,需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做支撑。

3.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区别。

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举办者身份和资金来源上有本质不同,所以二者在财务管理上也会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在我国,民办高校既不属于企业性质的单位,也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而是被划分为民营非企业单位。所以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民办高校在《会计法》的框架下主要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而公办高校则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二是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不同。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举办者的投入、学费收入、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赠等,与公办高校比经济实力上差距明显。民办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更加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公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平衡收支,量入为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主动降低成本、广开财源的意识更明显,而公办高校则往往有等、靠、要的嫌疑。三是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同。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与企业的性质类似,主管部门只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与监督,不具体干预,财务活动的自主性更大。公办高校财务活动则实行“收支两条线”,按条块进行分割,财务支出自主性差。四是财务管理的风险程度不同。民办高校生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所以财务管理的风险也就不言自明。对公办高校来说,政府投入和生源相对稳定,承担的财务风险肯定也会小得多。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资金筹集与财务核算、内部财务控制、投资财务管理和现代财务管理等四个阶段,形成了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利理论等理论体系[3]。在众多的管理理论中,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有委托———理论、权变理论。

1.委托理论。

对委托理论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斯密,他通过观察股份公司中不同身份的人对钱财的处理态度不同而提出的[4]。委托理论即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或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前者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人与人对利益的关注点有所区别,委托理论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基础上。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中存在着两种委托关系。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存在关系。高校与上级之间信息不对称,高校作为上级的人与上级利益也不一致。二是民办高校管理者与举办出资人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出资人对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尽量完成出资人的委托任务。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由心理学家费德勒提出,其核心是: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领导方式,好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管理[5]。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的生存面临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管理工作的风险和难度将更大。将权变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就要求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方法,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隐患,有的放矢地选择管理模式,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基础现状

1.财务管理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一是学校对财务工作的定位不准确。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只是账房而已,忽略了财务的预测、预算、控制、分析、监督等众多重要职能。对财务工作缺乏授权,常以自己的意志取代财务决策,没有让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财务工作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二是财务工作人员的定位不准。受民办高校的性质所限,财务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差,工作中仅限于具体事务,没有发挥财务人员应有作用,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只是领导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和助手。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制度不但数量和覆盖面严重不足,内容里也没有体现民办高校的特点,基本都是公办学校制度的翻版。制度规定里都是原则性的要求,基本见不到具体业务规程等规定,对日常工作没有指导意义。制度执行弹性较大,“看人下菜”的情况时有发生,“特事特办”现象屡见不鲜,“按领导的意见办”也不足为奇。

3.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很难胜任。民办学校在财务等核心工作岗位上,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财务人员在学历、学位、职称方面都明显偏低,甚至有人根本就不是财务专业毕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扎实,财经法纪意识淡漠,财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核算层面,深层次工作基本没有办法开展。

(二)筹资管理现状

1.收入不确定,筹资风险大。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但政府每年下达给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每年都会有变化,收入也就不稳定。民办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每年都要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才能执行,学费的上涨或下调,决定权也不掌握在自己手中。2012年以来,普通专科招生计划每年均出现较大缺口未完成,高考报名率的下降和新生报到率的不确定,才是民办高校最致命的风险。

2.筹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

相比国外民办高校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我国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除了收取学生的学费,其他经济来源寥寥无几。不能抵押贷款,政府不投入,社会和校友捐赠几乎没有,举办者也已倾其所有,经费不足成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投资管理现状

1.基本建设随意性大,投资计划性不强。

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是滚雪球式发展起来的,学校的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过程平稳,负债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基础薄弱,为满足发展需要,基本建设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往往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容易被“走一步说一步”所代替。学校在扩大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新增实验设备等基本建设上随意性大,决策缺乏充分论证,有时甚至是盲目决策。

2.法人财产权尚未完全落实。

多数民办高校没有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中有关资产的规定,将学校所属的财产,完全过户到学校的名下,造成了学校法人财产的私有化,导致财产流失。

(四)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1.账务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弹性大。

民办高校在年初由上而下编制所谓的学校财务预算,预算只是粗线条的匡算年度收入,简单划分各块工作支出比例。预算首先在时间上不符合实际情况,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是在每年的9月开学季才能基本确定,而年初编制预算时,纯属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其次是预算太粗略,只是将收入在基建、教学、科研、学生事务等工作中进行简单的比例分割,并没有进行更进一步地详细分解,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条块内部的支出经常出现扯皮现象,各部门互相攀比,甚至是先下手为强,谁先支出谁就占据了先机。

2.重编制,轻管理,风险大。

编制得很好的预算可能会被糟糕地执行,而编制得糟糕的预算不可能被很好地执行,预算执行是比预算编制更紧要的问题。虽然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主要还是一种形式而已,但在编制时从学校领导到各部门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必竟是一种导向和希望。然而在执行预算时,不管是领导还是各部门又常常忽略了还有预算约束,预算执行时的沟通也有待加强,尤其是学校领导更容易带头去改变预算的执行。

(五)财务分析管理现状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活动的深层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来源开始向多元发展,高校经济活动也变得更为复杂。目前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还仅仅停留在收支管理等财务核算层面上,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始终尚未开展。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民办高校并没有太大的作为。《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中要求,民办高校应开展成本核算。但绝大部分民办高校既没有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也没有专人进行成本核算。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报废前一直以原始价值挂账,不但资产信息不实,在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时,对资金的需求压力也比较大。财务人员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没有进行资金使用效果分析,资金利用效率低。

(六)财务监督管理现状

1.财务工作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监督不独立。

民办高校在形式上基本都设立了内部监督岗位,但是人员安排不符合职务不相容要求,加之财务人员因受制于人而在其位而不能谋其职,在具体实践中基本没有真正开展监督工作。民办高校是独立利益主体,既追求办学质量也追求经济效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多数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原则,内部监督成了领导的附庸,监督工作只是停留在细枝末节上,致命的财务风险和漏洞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2.信息不对称,政府督导专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规定,部分省份开始向民办高校派驻党组织负责人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虽然民办高校多建立了通报沟通机制,但涉及财务等敏感问题时,常常出现沟通不及时不深入等现象,因信息不对称而使政府督导专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校内民主监督积极性不高。

因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与公办高校不同,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安全感缺乏,归属感不强,主人翁意识也有待提高。部分教职工有临时打工的思想,往往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即便发现了财务工作中存在不足,也很少主动去关心和制止,民主监督办学的风气还没有真正形成。

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改进策略

(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财务管理基础是财务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正常运行,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财务管理工作,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我国民办高校已到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阶段,需重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定位。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工作的成果是“管”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财务工作要以核算为中心转向以管理为中心。对财务工作要适当授权,确保财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调动财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过去被动的执行领导意志,转变为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从专业角度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去。

2.健全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规范财务工作就必须从健全财务制度入手。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补充和细化,使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要正确处理国家、学校、个人三者经济利益关系,做到责、权、利明确对等,既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要阻塞财务风险漏洞,有利于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

3.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主体,具体承担着财务工作各项职能的落实任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还将影响到学校的其它工作,财务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财务人员。要规范岗位设置,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和财务制度要求,按照精简、高效和职务不相容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工作岗位。保证工作的独立性,理顺财务工作体制,明确工作职权与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有的作用。通过教育与考核、学习、培训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在学校决策中的参考作用。

(二)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多元化办学

高考生数量的下降和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追逐,使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民办高校来说,将面临可能被淘汰的危险。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需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民办高校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胜,就要解决办学经费来源太单一的问题。

1.融资手段多样化。

一要以学费为主要来源。我国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以学费收入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短期内学费仍将是其在主要办学经费。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学费也才能稳中有升,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二要以信用贷款为后盾。民办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原始积累已经基本完成,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办学资金紧张时,银行贷款完全可以成为民办高校的坚强后盾。三要以社会捐赠为突破。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社会捐赠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已经使部分企业和个人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做公益事业,这将成为民办高校的“化缘”重点,捐赠将成为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新的增长点。四要以企业资助为补充。校企合作不但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学校进行融资的有效模式。订单培养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既有利于办出特色,也将成为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五要以政府奖励为动力。民办教育的速猛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对民办教育的经费支持,将主要以奖励的方式兑现,有特色、质量高的民办学校将是政府奖励的最大受益者。六要产学结合,以产哺学。部分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既具备实践教学功能,也具有生产能力。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要主动开展对外加工承揽业务等,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增加学校收入。

2.积极搭建共建共享平台。

“差钱”不只是民办高校,公办高校也如此,只不过是民办高校更明显。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常被视为专有资产,缺乏校际间资源共享意识,导致许多资源价值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6]。一边是没钱,一边是资源闲置,民办高校可以大胆尝试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一是电子图书、模拟实验、远程教育等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二是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会议室等实体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不但可以在校际间开展,还可以在校企间开展,也可以在校政间开展,既可以解决自己“差钱”问题,也可以解决别人“差钱”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资金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完善长短结合的发展规划,长远统筹基本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民办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发展规划是多数学校比较缺乏的元素,学校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师生都很模糊,方向感不强,目标也不够明确。民办高校不但要完善长期发展规划,对短期发展也要有明确目标,这不仅是学校成长路线的需要,也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需要,更是学校安排资金投放计划的需要。特别是在民办学校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历史沉淀资金少,基本建设任务还比较重的情况下,更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以便合理筹集和安排资金。

2.合理分配资金,着眼全面发展。

只有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尽可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及早实现。民办高校要立足长远,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在基本建设、职工工资、教学科研、学生事务等大项开支项目中科学分配,合理统筹,才能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

3.确保法人财产权落实到位。

对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界定,不仅直接关系到对民办学校出资者与民办学校间的财产界定,还关系到民办学校能否真正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7]。为保证民办高校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建立起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大学管理制度,民办高校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完善财产管理制度,将原本归学校所属的资产于规定时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以确保民办高校的法人财产安全。

(四)加强财务预算,规范预算执行

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贯穿财务管理全过程,关系到财务现状及未来发展,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预算机制,提高财务预算科学性。

一要成立校、系两组财务预算组织机构,领导本级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明确职权范围及工作规程,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办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二要完善财务预算制度,明确编制财务预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保证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一上一下,上下结合”的流程。三要对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做深入调研分析,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确保预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稳健性和科学性。根据民办高校性质及收入特点,内部财务预算可按学年度进行编制。学年初占学校收入主要部分的学费收入已基本定型,这时编制财务预算将更有针对性。

2.加强预算管理,确保预算执行。

预算管理中,预算执行是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和监督反馈的过程,执行不到位,预算编制得再完美,也不能完成预期目标。民办高校和各院系的财务预算领导组织,应对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和检查,不仅要看是否突破预算指标,还应注意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预算执行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挂钩,做好预算执行总结和相关情况反馈,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五)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校财务工作必将逐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8]。

1.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面临有限的教育资源,民办高校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成本效益意识,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控制好成本。学校财务部门要设置成本核算岗位和人员,专门负责成本核算。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奖惩措施,固定资产要按期足额提取折旧,不断降低办学成本。

2.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为学校决策当好助手和参谋。

财务分析可以全面反映单位的综合财务状况,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及执行力,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促进资金的科学调配与节约使用,维持财务稳健、防范财务风险,把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规律,是各单位必须开展的财务管理活动之一。民办高校应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以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学校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选择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围绕决策有用而展开财务分析。

(六)强化财务监督,确保财务安全

强化财务监督,确保财务安全,为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也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之一。

1.规范财务工作岗位设置,确保内部监督独立性。

民办高校要按照职务不相容的要求,规范设立财务工作岗位,完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真正做到财务各项工作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确保制度和岗位安全。保证会计数据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学校资产的完整。

2.充分发挥政府督导专员作用。

上级党组织向民办高校派驻的党组织负责人,既指导学校党建,又督导学校办学,可以站在学校和政府的双重角度审视和看待问题。学校要进一步畅通通报沟通机制,扩大通报沟通事项的范围,群策群力,真正实现开门办学、民主办学,实现学校规范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3.提高工会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近年来,民办高校工会组织在维护教职工利益,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教代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职工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也逐年提高。学校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保护好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进一步把教职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关心学校发展、支持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维护学校的财产安全,促进学校更快发展。

五、结束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民办高校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过程中,财务管理也必将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由“人治”走向“法治”。在国家利好政策支持下,民办高等教育将会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将逐步摆脱“替补”角色,与公办高校共同撑起高等教育事业。

作者:宋杰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R/OL].chsi.com.cn/gkxx/zc/moe/201305/20130508/421301101.html.

〔2〕中国新闻网.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chinanews.com/edu/2013/08-16/5173046.shtml.

〔3〕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金晶,王颖.委托理论综述[J].中国商界,2008,(6下半月):241-241.

〔5〕董荫.权变理论对改进领导学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1,(6):2-2.

〔6〕张谦,潘婷立,等.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8):24-25.

〔7〕李国庆,徐波峰.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J].生产力研究,2007,(2):62-64.

〔8〕夏伍珍.浅议高校财务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2,(8):6-7.

第二篇: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分析

摘要: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基础数据分析十分关键。做好基础数据分析不但可以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同时也能对高校的财务支出和收入情况有全面的掌握。但是受到管理数据多、分析过程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还存在较大难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基础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学会正确应用数据分析手段,并积极做好基础数据的分析,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在数据分析上获得了有效的支持。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来看,基础数据的分析是关键。但是受到高校财务数据多,财务管理流程复杂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无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效性上有所欠缺,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新的手段支持,不但解决了高校财务管理中基础数据分析的困难,还提高了财务基础数据分析质量,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基础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之前,通常会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收集。基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高校财务管理中基础数据繁杂的现状,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只有建立基础数据库,才能满足后续分析需要。为此,高校财务管理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高校财务管理应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中涉及到得数据较多,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是建立数据库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其次,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基础数据库。做好了基础数据收集之后,应根据基础数据的完善程度,建立相应的是基础数据库,重点做好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再次,高校财务管理应将基础数据纳入到数据库管理中。为了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库能够有效运转,应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基础数据都纳入到数据库管理中。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复杂数据的分析,找出数据的特征,并将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内在规律予以展示,为数据分析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这一认识,高校财务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不但要学会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还要在基础数据管理中,全面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以及大数据分析的现实要求,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是重要措施。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不但可以提高基础数据管理质量,同时还能解决基础数据的归类问题。所以,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分类,并按照财务管理信息类别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之后,要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总结基础数据特点,把握基础数据处理原则,确保基础数据的统计在准确性上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基础数据的处理质量。从这一点来看,大数据数代对数据的处理速度更快,处理难度也越来越低,只有做好数据的分类统计,才能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应分析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考虑到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处理速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做好数据处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还可以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找准数据流向特点,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对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到数据复杂性等特点,传统数据分析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后,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优势和归类优势,可以对高校财务管理中涉及的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数据流的特点,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据。所以,大数据数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应对基础数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做到总结基础数据规律,并根据基础数据的规律判断出基础数据信息流背后所包含的特点。因此,正确应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是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来看,基础数据的分析是关键。但是受到高校财务数据多,财务管理流程复杂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无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效性上有所欠缺,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新的手段支持,不但解决了高校财务管理中基础数据分析的困难,还提高了财务基础数据分析质量,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作者:韩丹丹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谢铁锋,张金海.改善财务管理利润年年上升[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4(05).

[2]李华甫.学习、借鉴西方财务管理为我所用[J].冶金财会,2014(05).

[3]钟边.湖南农科院出台新的财务管理办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02).

[4]黎羊.基于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5]马敏.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4.

[6]王文.企业集团在ERP环境下实施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探讨[D].西北大学,2014.

第三篇:高职院校财务决算工作

摘要:

自从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开始进行,给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突出了新的管理方向。和传统的制度相比,新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准确性有了明显明显的提高。并且根据近年来高效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政府财政预算的变化,很多新事项都有了相关的决算方法,给财务决算工作确定了标准。由于对于新制度的学习,怎么样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完成工作,让决算工作更好的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制定新的规划,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希望能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高校;财务制度;财务决算

由于我国财务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职院校的制度也从原来的精英模式变化为大众化模式,高校的支出和收入方式也跟着进行了变化。从原本单一拨款的财务途径转化为渠道多、种类多的综合型方式,这种变化也给高校的财务决算工作带来了显得挑战。随着新制度的退出,高校的财务工作也有了新的标准,怎么样提高每年的决算工作是目前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

一、新财务制度的特点

(一)引入责权制度,更客观的体现高校财务情况

高校的财务制度是会计制度的分流,是根据学校运行特点产生的独特的会计制度。由于制度的改革,责权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核算方法,把已经出现的权利或者任务作为标准,更加客观的体现出学校收入和支出的比例,让高校的财务情况更加清楚的表现出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二)会计事项的改变更加符合预算改革的标准

新的制度对学校支出的事项做出了新的改变和预算项目的要求达到了相对应的标准,让传统的会计项目和政府会计项目更加简便,节省了决算填写的时间,也防治出现因为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三)规定更加完善和细致

新的制度改变了关于财务的具体范围,让财务的日常管理规定更加完善,尤其是关于预算资金的使用要求。按照政府对预算资金的标准,相关的使用范围和审核计算方法更加细化,让高校的财务资金管理更加按照政府及社会对相关的使用更加符合了相关标准。遵循建设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更高效的体现出财务的保值增值作用,让预算资金在高校的运营活动中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预算制度,合理进行预算

预算是进行决算的基本,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点。预算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于高校的日常运行和财务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认真进行预算。准确合理的使用进行估计补助资金、事业资金、上级补贴资金、经营资金等收入事项的资金,适当的预算教育及科学研究事业收入的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的对各项支出资金进行预算。在对学校的各个部门、系别的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量入为主的标准进行各年级的预算。在让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不被影响的情况下,最大化的节省资金,提高学校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提高支出的核算规范

准确的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分类,准确计算支出资金。根据预算标准的要求,财务资金必须根据预算中的规定进行使用,不能在其他方面进行挪用。高校的资金渠道很多,所以在日常的计算工作中,提高对每项支出的分别管理,准确计算基本的每项支出资金,特别是要进行重新分配的资金,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正确的确定不同项目需要的额度。提高各系的支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超额的情况发生,提高各项表格数据的准确性。

(三)提高对决算工作的重视,加强沟通

学校的总会计或者财务管理工作应该由副校长负责,监督年底决算工作更好的进行。高校应该技术和主要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年初计算允许文件的数据,对于学校的每项支出进行核算,认真计算资金,按时对项目的转接、约进行计算。学校应该正确看待决算工作,真实的体现出每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对于自身的格外收入和债务事项不能有隐瞒情况;对学院的真实资金和研究的支出要如实的上报;按时核算来往资金和上交资金的情况。应该按照记录完善、核算没有错误的数据记录和其他方面的会计计算资料制度进行决算,确保数据能够真实有效,内容健全,帐证、实帐、帐表等都统一、对应。

(四)增加分析能力,制定长远规划

高校的财务决算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年度财务情况、运行结果以及管理效率。经过对决算工作的仔细分析,让预算制度更加合理,从而让高校的财务管理的效益更高。相关的财务部门要对年度和以往的收入支出等费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找到其变化的规律,了解财务变化的趋势,和我国的教育政策改革相结合。让高校的财务管理更有价值,更有规划的制定高校的发展策略。

三、结束语

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让高校的收入支出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本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不断加强财务决算工作的能力,保证高校的决算结果更加真实、有效。让决算工作更好的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制定新的规划,让高校能够更好的发挥科学教育工作。

作者:邱茜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2]杨雪.N职业学院财务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王娟英.论新高校财务制度下财务决算工作的加强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15,09:116-117.

[4]刘雁南.我国地方普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第四篇:7S模型高校财务服务优化探讨

【摘要】

高校财务部门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管理部门,收支多元化、新校区建设、教学体制改革、新政策新制度的推行对于财务部门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在优化高校财务服务的系统化工程中,文章引入麦肯锡7S模型,以七个要素为框架提出具体优化建议,财务部门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象都可以对高校师生、同级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提供最优服务。

【关键词】

服务对象;麦肯锡7S模型;财务服务

高校财务是高校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收支事项日益增多和复杂,近两三年新制度、新政策集中推出,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等都对高校财务尤其是财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财务服务要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更高的要求,必须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向财务服务的最优化靠拢,促进学校科研、教育事业持续高速发展。

一、优化高校财务服务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高校财务服务

高校财务部门对全校财务实行归口管理,同时兼具对内、对外的服务职能。高校的财务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还有学校、学校同级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管单位等。目前不少高校财务工作者存在认识误区,仅聚焦于教职员工和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其他服务对象,和其他服务对象的关系比较被动。于上级单位而言,服务的职能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上级批准的资金并按规使用,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项财务任务;于本校和平级的单位,则是合理分配预算和管理支出,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因此,全方位优化高校财务服务,做好对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服务,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带来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有助于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和提高高校声誉。

(二)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监管与服务是高校财务部门两大职能。财务部门工作要点细、条线多、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微妙平衡监管与服务的职能,才能真正做好财务工作。两者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来源于在经费支出报账时师生的要求与财务规定不符。过度强调监管职能可能大大降低师生满意度,过度强调服务意识又可能极大弱化监管职能,难以严格贯彻相关规定。然而两者不是对立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可以提高监管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高效的监管保证服务导向正确、合规。

二、麦肯锡的7S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7S模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及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创新实践。7S模型是系统性分析模型,其要素对于各类机构都有相通性,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组织分析,因此,本文将7S模型应用于高校财务服务中,提出优化服务的建议。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7SModel),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将7S模型与高校财务服务相结合,可以细化为以下七个方面:战略———财务部门依据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所制定的长期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以三至五年为时间跨度的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经济活动的全局性规划。短期计划是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具体工作安排,并根据新规定和要求及时调整和修改,包含具体分项计划,比如岗位调整计划、员工培训计划和制度建设计划等。结构———财务部门将战略任务分解到岗位,再把相同或近似的岗位组成各业务部门,是一个由各业务部门水平分工协作系统和分管领导的权力垂直系统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制度———财务部门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结合高校的发展改革战略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务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风格———财务部门的领导风格、精神风貌、优良传统和工作氛围。人员———财务部门根据战略要求和结构配备员工队伍,合理配置岗位,并与新政策和新需求同步调整。技能———通过持续全方位的培训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共同价值观———塑造和培育财务部门的共同价值观,树立全局观,起到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以上七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只有将七个要素融会贯通到财务部门具体工作中,才可以切实优化服务。

三、高校财务服务优化的建议

近年来,以规模大、财务业务量多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已通过建立无现金报账系统、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网上排队叫号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财务服务效率,优化工作流程,跨越式地提升了财务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学院等二级单位层面也通过设立学院联络人、委派会计主管、助理会计等方式,促进财务服务层次的延伸、服务方式的互动。然而财务部门仍存在年底报销单积压率高,校内评价满意度低,难以及时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上报材料等问题。个中原因,除了财务工作内在性质,更主要是由于改进措施往往是以点和线的方式推出,呈现出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削弱了有利影响。因此可借鉴7S模型,点线面结合以优化财务服务,从以下三方面循序渐进地作出系统性改进。

(一)制定长短期工作计划,完善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岗位

1.随着体制改革的加快,教育、财政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制度政策,高校财务工作压力日益加大。

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公车、养老金改革的实施,三公经费的从严管理,都需要财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完成任务,主动应对变化。

(1)财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要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匹配。比如Z大学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Z大学财务部门的长期工作计划就包含如何为科研、教学相关制度的改革制定配套措施,如何为新引进的人才配置导向性财务方案等,从学校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全局性的中长期规划。长期计划的重心是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和控制、计量和评价,比如财政专项经费的资金管理方案、后勤支出的管理等。在这个长期的规划中包含着年度计划,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可以调整年度计划,比如校内预算要体现公车、养老金的改革。这是财务部门对学校整体服务的体现和优化。

(2)财务部门的工作计划需有前瞻性。不仅要在内控规范、绩效预算、新会计制度等新政策出台后制定本单位具体制度,还需要在前期做好技术、人员等准备,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相关制度的改革通常滞后于企业,可以在计划中有预见地做好制度研究,积极主动适应变化。这也是财务部门服务于上级主管单位的优化方式。

2.高校财务部门找准职能定位。

财务工作亟须摆脱会计核算单一功能的困境,以及解决在资金分配等方面财务机构充当配角甚至无权参与的问题,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在学校经营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尽快使财务管理的功能与作用上升到服务学校战略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要通过微观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高校经济活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思考研究并形成报告,发挥宏观服务作用。这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管理层的努力,还需要学校领导对财务的控制、决策和评价功能足够重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采用由主管财务副校长—财务处处长、副处长—职能办公室、会计报账大厅构成的金字塔形组织架构。有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在财务副校长与财务处处长之间设有总会计师这一管理层次。这种垂直型刚性的组织结构或造成机构设置分散、重叠,以及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在财务领导层面借助信息化平台,扩大信息沟通幅度、缩小管理幅度,减少等级化感和简单执行指示的工作模式。梳理工作流程,明晰任务清单,“根据高校现有的财务规模和机构设置,按照岗位对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对应性的匹配,将流程归入各个财务岗位,从而实现岗位流程管理模式”(梁勇等,2009),整合安排以优化财务服务。多数高校的职能办公室都以预算、核算、薪酬、综合管理为主,并于各分校区建立会计报账大厅。这就容易出现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缺少良好的互动沟通渠道,在为师生提供财务服务时可能互相推诿、权责不明,或报账大厅的人员不了解最新内部财务政策规定的动态。因此有必要定期以交流会、讲座、培训的方式,或设置轮换联络员的方式,创建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的无障碍交流渠道。此外,本文有一设想:以特殊任务为基础组成灵活的工作团队,实行任务团队责任制。高校财务部门经常有任务需要多个职能办公室或与报账大厅合作完成,而开放式的团队工作模式可以为师生和上级主管单位提供更好的财务服务。以Z大学为例,省财政经费的日常管理由国库办和预算办负责,核算办实施核算,采购办负责设备的采购。在省财政安排收回、检查经费等特殊任务时,由上述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由分管的财务副处长任组长。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召开会议,安排工作进度。如此,在以后年度出现类似任务时便可自行协调组织,为日后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加强学校财务和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营造专业严谨并富亲和力的财务文化氛围

体制改革期,上级主管单位往往根据形势要求集中推出新政策、新规定,高校财务部门不能仅仅依赖于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财务准则和制度,也需制定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个性制度和措施。例如Z大学财务处根据最新的中央和省的差旅费、会议费相关规定及时制定本校差旅费、会议费的管理办法,做好制度性服务。这样不仅统一了以前零散的差旅费、会议费标准,合规支出,而且将政策中节约的观念宣传到位。高校财务部门还需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这是人员、风格因素的基础。例如Z大学财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还有专门针对报账大厅的内部管理制度、奖惩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风格和共同价值观可以统一于财务文化中。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文化,营造充满活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展现财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增加部门的亲和力,塑造提供一流服务的共同价值观,并通过文化的不断沉淀、渗透和影响,最终形成一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效服务团队。财务部门领导也应以人本观念为导向,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鼓励集体决策和书面建议。

(三)高校财务部门重视人员和技能因素,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面临着用人机制僵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工作思维模式化等问题,成为优化财务服务的一大阻力。下文从人员配备、人员培训与分工、考核与激励三个方面来详述如何优化财务服务。

1.高校财务部门人员配备数量与结构的优化。

在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财会人员占教职工总人数最高比例为3.25%,最低比例为0.42%,较低比例的高校应重视人员数量的充足性。根据结构和岗位要求安排合理数量的人员,特别是一线财务人员的数量。规模较大的高校一线财务人员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可以设计公式去计算工作效率数基作为参照值。当实际工作效率低于该数基时,可以启动新员工招聘以弥补效率上的不足。假设平均月报销单量为a,财务人员平均每人制单速度为b,工作效率数基s=a/b。在信息化的财务系统中很容易统计a和b的具体数值。在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降低高校财务部门编制外劳务派遣人员的流动性。合理调整财会队伍的结构。例如Z大学中高级会计师聘任人员比例为45.04%,在75所直属高校中处于中间水平;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员工共21人,比例为16.30%,位置相对靠后。因此,在招聘新进员工时可以侧重考虑专业和学历等因素,同时鼓励年轻员工进行职称、学历学习。

2.加强财会队伍专业化建设。

首先,财务部门需完善培训制度。除了针对新员工进行的上岗培训,还应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的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准备阶段可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然后结合客观政策形势等要求完善年度培训计划。不仅注重对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掌握高校财务政策法规和事业财会制度,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礼仪训练,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整体上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业务精、职业责任感强的学习型财会队伍。其次,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定期的业务交流,尤其是有分校区报账大厅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分工,安排相对固定的财务人员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以提高服务效率。比如Z大学针对报账业务量大的学院设置大户审核窗口集中处理;还可以在报账大厅设置某类经验丰富的经费联络员,为其他报账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在大厅遇到问题时积极与职能办公室联络解决,提高服务效率效果。

3.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借鉴KPI关键指标和360度等绩效考核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最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方式。

例如评价维度多元的360度绩效考核法可以适用于财务部门中层以上人员的考核,比如各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的主任。首先,评估要征得受评者的同意,这样才能保证受评者对最终结果的认同和接受。其次,对评估者进行360度评估反馈技术的培训,使评估者掌握该方法以及尽量客观评估。根据财务部门的评估需求设计360度反馈问卷。然后,开展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同事、下属和主管评估。最后,进行统计和形成报告,注意剔除其中过于主观的描述。完善激励制度。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整体激励与个别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激励对象,选择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例如岗位定期轮换、扩大工作任务内容的弹性、推荐晋升、授予先进称号等。

4.7S模型优化财务服务应用时还需借助宣传手段

利用网站、电视、宣传册、展示板等方式,介绍报账流程以及财务制度和最新通知,及时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树立财务部门专业友善的形象。

作者:沙劲竹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太平.非营利组织财务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弥.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J].财会通讯,2010(1):38-41.

[4]梁勇,刘东.论高校服务型财务建设[J].教育财会研究,2009(8):15-18.

第五篇: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

摘要: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同时,财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高校财务管理作为维持高校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着重探析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并依据内部控制基本理念,提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目前,内部控制被认定为各企业、单位保证财务活动有序开展的控制措施。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不足与缺陷,比如像高校财务人员缺乏财务控制意识、高校财务管理不科学等,这一系列的内容会对高校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造成阻碍。所以,为进一步保证高校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则需要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着重探索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所遵循的准则

(一)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在高校发展过程之中,需要严格按照统筹兼顾与收支平衡的基本准则,合理编制预算,根据高校财务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1]。高校还需要严格按照年度工作重点以及经费的需求对财务预算进行编制,将预算执行力度分散到各个部门之中,避免出现超预算支出现象。高校所有的收入也需要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将预算管理的作用与功能进行发挥,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与整合。

(二)管理各项科研经费

高校要依据上级部门所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对学校内部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制定管理制度与约束制度,将所取到的科研经费纳入到学校财务部门之中,保证集中核算,保证科研经费效益得到提升。高校还需构建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对开支的范围与比例进行确定,保证科研经费符合各项科研活动的需要,如果与科研课题无关,则无需支出科研经费。针对科研经费问题,高校还需指定审计部门,对重大科研课题项目资金使用进行追踪与调查,杜绝出现假公济私现象。

(三)实现资产管理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成立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资产进行统筹管理,构建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体系,保证对资产管理进行监督与控制,以此用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2]。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采购制度,按照政府部门所编制的要求,避免出现无预算超支现象,保证所有的采购行为都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或者高校还需构建经济合作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因合同问题所引发的各项经济纠纷现象。

二、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在内部控制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文件,高校领导人员缺乏对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认识,财务管理不科学与不合理。针对这种现象,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现如今,我国其他行业已经制定了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高校还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所以高校需要参考其他行业制定出适合自身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规范文件,将其作为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此外,高校在没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需要从财务环境角度出发,从高校发展入手,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在保障内部控制体系严密的同时,也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3]。值得注意的一点,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高校不可局限于财务部门,需要延伸到全校的各个部门,在高校运行过程之中形成一张互相监督的网络,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二)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

从全局出发,高校内部控制观念需要延伸到所有职工与部门,高校需要积极提高每一位职工的内部控制观念,提高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并且可以实现对职工的监督与管理。此外,财务人员作为高校财务工作的关键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在教育与培训中掌握最新的财务信息,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与道德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才能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才能真正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三)做好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工作

1.预算控制。

高校需要根据发展需求制定年度财务计划,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在严格遵循“大收入”与“大支出”的理念下明确预算范围以及预算内容,加强预算监督与执行,以便实现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监督[4]。

2.资金的内控。

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之中,资金是基础,所以需要加强对资金运作的严密管理,高校需要遵循资金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比如像要保证出纳与制单岗位相互分离,保证高校每日资金保管的额度不能超过标准,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将各项凭据收好,做好对账工作,或者要将财务处理与审计处长采取双签的制度。

3.报销管理。

在内部控制制度下,高校要不断完善财务制度,要保证在日常工作之中遵循财务报销规范制度,将各项经费以及业务报销的内容与预算进行核对[5]。其中在报销过程之中需要按照授权、审批、检查等流程,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4.资产管理控制。

在高校的发展中会购置各种固定资产,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实用性,需要对固定资产购买过程与使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其中在购置的时候需要经历请购、招标、验收、付款等环节,将已经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记录,真正将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落实到个人。此外,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之中,需要定期进行盘点与检查,如果出现报废现象,需要通过审批程序,避免固定资产不被私人占有,也要保证账实相符。

5.内部审计控制。

高校财务管理实施内部审计控制能够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经济管理水平,并且也会促进高校经济管理的法制化。所以,高校领导人员需要对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所了解,以此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作者:严先锋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资产公司

参考文献:

[1]苏赛钦.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时代金融,2015,27:131-132.

[2]周红军.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15,12:20-22.

[3]张永勤.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9:105-106.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3

1.多头管理,业务不联动高等学校每个经济事项,基本会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实施管理,管理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以科研项目为例,前期的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签订、合同管理由科技部门负责,科研活动开展期间科研经费的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最后项目验收又由科技部门负责。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产生联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广受诟病,部门科研项目不能按时结题,造成学校声誉受损。

2.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新需要高等学校的办学方针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在编制紧的大前提下,学校紧缺的编制基本用于教学和科研人才引进。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行政机构,由于高校合并等原因造成财务队伍人员多,整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相对而言,这种人员构成一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进度慢,不深入的局面。多年不进人导致队伍中新生力量缺乏,整体队伍知识更新更加缓慢。部分同志认为传统模式还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自己再过几年就可以退休了,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谈不上创新精神。近年财务制度不断变革对新时期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人员状况不能适应新需求。

二、高校财务集约化改革的必要性

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代意义上的集约化经营,最早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将其解释为:在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增加要素含量、使要素投入更加集中或者采用要素组合的方式以及提高管理要素质量的方式来增进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财务集约化是指以增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为目的,以“强管理,创效益”为核心理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网络化、业务流程化、预算模型化、核算标准化、财权集中化、监控实时化、机构扁平化为特征的集中、精细、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集约化财务控制不同于全面的集权控制,集权管理是指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集中,集约化财务控制以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平台,对事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信息、资金管理、预算调控和风险监控等重点环节集权控制,通过重点环节的控制使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管理部门协作,实现企业运行的精益和高效。

高校实施财务集约化改革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升会计信息的标准化水平,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使财务管理的核算、管理、控制和决策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财务集约化改革使高校的机构设置与组织方式精干而规范。财务集约化具有机构扁平化特点,组织扁平化摒弃了传统金字塔状管理模式,管理层次简化,减少中间层次,按照业务类型设立管理机构,业务执行高效、快捷。财务集约化改革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主要表现在预算模型化、核算标准化两个方面。要实现科学的集约化,必须改变原有单个的业务流程模式,实现业务流程的纵向与横向融合,密切衔接各个业务流程,以创新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优化各种核算标准、预算模型,形成标准快捷的高效率工作模式,实现高校整体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财务集约化改革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体现在人、财、物三个方面。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调配,根据岗位要求,配备适合的人员,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适时投入到财务管理活动中去;推行财务集约化有利于提升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原来的资金分散审核转变成为集中审核,资金就可以进行统一分配,在高校负债的背景下,有利于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存量以及降低资金风险;有利于提升高校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对预算与核算等都可以实现集中管理,从而使得高校的财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降低了财务风险;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科学的预算管理、严格的内控制度对高校的资产管理也有推进作用。

三、高校财务集约化改革具体步骤

1.完善内控制度,建立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础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随着时间的更替,环境的变化,管理的效能降低,很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管理需要。按照集约化管理要求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评价,对照即将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重建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为高校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打好基础。

2.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模型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首要集点,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对全年度高校的收入支出情况全面预算,提高管理的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高校预算编制模型建立以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课时数量、实验数量为基础,按照收入来源建立收入模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科学预测收入;分析往年各基层预算单位实际支出数据,剔除非常规性因素,测算出各项支出与基础数据的系数,建立支出模型,形成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制定预算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考虑高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和考核的全过程,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

3.加强资金管理,统一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第二集点。加强监管,严格控制银行开户,使用统一账号,与预算管理建立关联,掌握资金流入情况,集中高校所有资金。分析高校资金运行规律,结合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开展进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实现资金统一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建立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分析高校各项教学科研活动轨迹,与财务管理工作所包含预算、核算、结算、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等相结合,理清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形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思路,把各教学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作为系统用户,高校全体教职工为查询用户,以集约高效为目标,满足高校各层次用户的需要,设计覆盖全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如科研项目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多头管理模式,在科研项目立项开始建立统一的经济业务管理模式。由财务管理部门创建管理项目,录入基本信息,发放科研项目IC卡,科技管理部门登入系统,补充合同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按照合同要求监控科研款项到账情况,及时反馈科技部门,并按合同要求将科研经费分项,以便规范使用,项目负责人持IC卡报销科研活动的各项费用。在这项经济业务中,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甚至项目单位都可以在共同的信息平台上完成自己的管理职能。

5.优化流程,实现业务联动优化流程最终达到业务流程的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管理要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及资金流的控制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联动,保证业务活动按照财务的既定方案进行,实现财务的控制力和执行力。高校应成立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偏离财务目标的业务活动应及时反映管理层,便于实时调整管理决策。.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础。首先应从学历、职称等方面入手推出学习奖励机制,创建主动学习的氛围;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等,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素质。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采用人事、记账等手段,适当调整人员结构。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区别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虽然属于同一学科,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因而,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两者在实践教学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岗位背景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叫教学手段,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界定是有区别的,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岗位更多的是从事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前和发生中的预测、决策、分析等,而会计岗位则是更多的是从事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的核算与分析。因此,在岗位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作为我国专业人才输出地之一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从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前和发生中的预测、决策、分析等进行实践教学,而对会计专业则从事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的核算与分析等进行实践教学。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融资、投资、财务分析、资金运营管理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熟练运用财会软件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目标进行的,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围绕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进行的。

(三)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根据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侧重点的不同更为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财务成果分配等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则更侧重于投资与筹资、往来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费用以及利润等的核算以及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同。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专业,为了能更好的突出两个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将来不同的就业岗位,因此,两个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也各有不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更侧重于资金筹集活动、投资活动、资本运营和管理活动等,如《财务管理综合模拟实训》、《资产评估实训》、《财务分析实训》、《风险投资与管理模拟实训》等;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则更多侧重于会计核算与监督活动,如《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联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是两个不同专业,但是两者都属于财经大类。因而,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某些课程设置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除了具备财务分析、资金运营管理能力以外,还能熟练运用财会软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培养除了具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以外,还能熟练运用财会软件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不同,但是两个专业的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比如,财务管理专业要能从事会计核算,同样会计专业也要能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岗位。因此,两个专业开设有相同的实践教学课程,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纳税筹划实训》等。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性技术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都是财经类专业,虽有差异,但是高校在进行人才具体培养时,为了突出复合型,让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现出了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不分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虽不同,但是又都属于财务岗位,目的是为了符合当今社会的竞争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书灵.财务管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评《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阳征保,毛玲.基于课程体系分析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问题思考——以HS职院会计专业商业会计,2016(09).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5

【摘要】

高校财务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到传统高效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促使高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高校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因此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是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财务管理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并分析现阶段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策略是现阶段必须重点抓的方向。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是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财务管理在高校中的占比与重要性逐渐增强,其管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受到新课改体制与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主要包括:1、依照基本法律章程多渠道筹集资金;2、科学合理编制高效基本预算,并对预算具体内容的实现进行控制与管理;3、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4、建立健全高效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校内各经济制度;5、具体、真实反应学校当前的财务状况,并对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估,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模式还是经济收益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在发展中不断凸显作用,切实保障高校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合理流动与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高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财务管理理念方面。

我国的高校并不是专门设立的,大多数是由中专院校逐渐演变而来的,由于中专院校与高校在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管理模式上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中专管理模式上,即传统报账型的管理,这使得高校管理理念长期处于社会同期的较低水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财务核算上,这使得一旦学校财务工作发生变化,很容易引起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现有的高校财务收入主要由学费收入与政府拨款组成,高校为了保证其顺利运营,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大量经费应用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而对学校设施的改善则较少,导致预算工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财务预算方面。

受高校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集中掌控管理的模式使得高校在财务预算上效率长期低下,甚至有的高效连财务预算都没有具体设立,并且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财务预算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的不重视,使得这项工作形同虚设。与此同时,程序化管理模式使得各部门在具体编制财务预算时耗费大量的事件,程序繁琐,使得财务预算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财务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分权式”与“集权式”两种管理模式,然而两种模式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就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上来看,日常财务管理与会计内控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高校财务风险几率大大提升。从根本原因上分析,最本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高校本身财务管理制度不严密导致的,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上,必须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是由内部控制具体事件不充分造成的,比如,在实际执行中,高校会计内控意识薄弱、观念薄弱。在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上,由于我国部分高校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方式,在管理上过于“集权”,并且大部分高校领导层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学校具体项目投资没有实现评估风险,导致胡乱投资现象严重,从而为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的高校投资风险不断扩大,继而引发高校债务危机。

(四)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方面。

在高效财务管理中,财务绩效评价是衡量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财务风险涉及项目众多,因此财务绩效评价属于高校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各种财务信息,如财务资金的筹集渠道、资金的配置、资金的预算等。受高校传统“报账型”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并没有具体发挥会计的职能,会计的预算、评价、决策等往往被忽略,而且,最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积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各种经济活动也不断增多,这也使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五)教育成本核算方面。

高校在具体设立或者演变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也没有具体核算各项教育成本,于是教育成本管理逐渐被高校所摒弃。当前,高校在财务制度安排中很少建立经费评价效益方面的具体制度,这也使得教育成本核算没有具体实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较大弊端,使得高校与政府在具体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不够重视经费使用效益,不能够对高校办学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会使后期高校逐渐发展中实现全面收费制受到阻碍,从高校深远的发展上来看,这严重影响高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效益。

(六)资产核算与管理方面。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为高校资产核算与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受到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高校领导人对学校资产性质与效益的不重视,使得高校的各种无形资产不能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畴中,致使这部分资产不断流失。并且,由于现有高校大多属于公办国有资产,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上,部分高校不能清楚界定自己的管理职能与地位,认为这些资产既然归学校所有,那么就应该受到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在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不能做到合理的控制与管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在推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更新理念,具体革新内容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高校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货币价值,保证高校投资的合理化。在投资具体分配上,务必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符合高校现金流的计划与报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流动性,另外,要重视投资与收益统一的原则,提高学校对资金的控制力度。第二,要提高高校对教育成本核算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与教育成本的降低,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投资培养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要强化高校财务内控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保证内控系统的有效性。综合以上几点的革新标准,在具体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时,坚持以实际为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高校的财务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与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为了确保高校经费的合理利用,高校要重视对财务风险机构与人员的监督,以期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财务预算体系。

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依赖基础的财务核算,在具体构建财务预算体系中,首先要数量正确的管理理念,重视全员参与,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确保财务核算内容与具体目标实现相融合;此外,高校跟院系、各部门要加强相互联系。除此之外,对健全财务预算内容也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将各项预算制度都完整的呈现,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约束功能,使得高效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得以进行。

(三)创新融资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项教学活动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现代高校教学水平逐渐相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对教师自身与教学设施的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单单依靠传统的学费收入与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进行融资时,要采用适度举债的方式,如期对本息进行偿还,保证学校的信用度,尽可能避免债务偿还风险。具体融资管理参照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适度举债。高校在具体融资以及做各项决策之前,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防范机制,决策中充分使用科学预测的手段,集群体智慧。在具体制定贷款计划时,遵循合理适应、金额适度、分批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上考虑借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财务风险始终处在课承受范围内。第二,分析与论证借款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是评估项目在建设后的发展潜力及学校还款的能力,借款项目的具体分析是必要过程,综合未来发展与可行性判断;而对于自身偿还能力的判断,则是基于借款项目收益上进行考虑的,确保借款项目不与学校其他经济活动相互冲突。第三,要加大对借款资金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已经到位的借款资金,在使用中要明确资金的取向,做到专款专用,严厉杜绝各种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确保借款资金全部应用与既定的建设或者投资项目中。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紧跟项目的进展,按照项目实现设定的建筑周期判断资金与完成度的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四)创新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

近几年,随着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财务管理上也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质,依靠传统的国家拨款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指出高校多点融资的必要性,另外,随着高校建校规模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校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统招、统配,而是提倡并实行自行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为自行就业虽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对于一些需要统配的学生而言的不利的,这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对后续生源的吸收不利。并且,如果经营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很难实现运营效率提升的目的,也无法实现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五)创新财务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必须在完善绩效评价上多下功夫,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财务绩效评价中,设计评价指标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性,在具体设计评价体系时,可以采用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详细的规定评价体系中的类目,采取综合考量的方法进行,并做好每个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为提高财务绩效考核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人员保障与制度保障也是高校实行财务绩效管理中的重点,要切实提高绩效考核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激励手段来提高评价的严肃性与合理性,从而调动高校各部门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构也不能忽视,以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为基础,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

作者:黄玑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COSO-ERM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模型探索与研究—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

【参考文献】

[1]张福荣.现代高校财务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1(12)

[2]于晶.高校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3]陈群.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4]孟彬.浅谈高校的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02)

[5]杨丹.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

第二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水平提升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改革,我国教学领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我们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课程;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具有复杂、多样等特点,大多数以理论抽象的形式呈现,学起来非常吃力,新课程改革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校学生财务管理素质水平的相应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本文将分别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途径,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据笔者研究,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就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教学思想落后,通常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成绩的提高为最终目的,在教学活动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知识接受者,片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整个教学课堂毫无生气,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很长,教学经验相当丰富,但其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学生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二)缺乏一定的互动交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整个课堂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中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于知识的理解非常欠缺,学生的个性特点束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个性偏内向的学生不敢请教老师,害怕被批评,害怕别人看不起,对于不懂的知识就直接忽略,久而久之,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差。

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途径

(一)构建有效的教师队伍。

要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首先应大量吸纳专业教师,对教师开展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对于在职教师,则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帮助教师巩固管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此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据此,高校必须从构建师资队伍入手,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开展奠定重要条件。此外,和谐师生关系会对财务管理教学效果起到一定影响,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课堂上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进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氛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兴趣。

(二)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

案例教学法在部分高校已经得以实施,但其覆盖率还较低。我们在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具体实施时,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不单单是指现有案例,教师还可以自己设定案例以便学生更好适应知识点的讲解,另外教师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进去,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案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时间分配问题,抓好课堂节奏,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财务管理学知识,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及效果。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种手法单一而枯燥,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以往,学生便会对财务管理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了教学手段,通过看,听,说,演等不同方式吸引到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上拥有一种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现代化的享受,一方面,教师会觉得利用多媒体上课的节奏鲜明,大量节省了多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去,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也相对提高。

(四)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教师从旁引导,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与务实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思考以寻求答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新课程改革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的观念带来了相应改革,为了顺应时展,我国各大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如:构建统一的高级财务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对财务管理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施案例教学法等。高级财务财务管理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洁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2]温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

第三篇:高校财务无现金结算应用

[摘要]

近些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无现金结算逐渐成为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结算方式,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无现金结算十分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也逐渐实现了无现金结算,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也是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相较于现金结算,高等院校实现无现金结算可以有效规避现金风险、优化报账流程等财务问题。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无现金结算仍存在诸多应用上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

[关键词]

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财务管理;结算方式

1无现金结算的内容

无现金结算含义很简单,就是指在高效的财务往来时,不再以现金为结算手段,而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结算。是指高校的财务人员在办理会计结算业务时,不再收付现金,而是依托银企端通讯系统,通过无现金收付系统实现电子货币收付的结算。高校无现金收付结算的主要内容包括:

1.1无现金付款的结算方式

无现金结算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得以实现的,在结算过程中,财务人员根据正规凭证,在网络银行系统中如实填写相应的信息,然后将指令发送给银行,经银行审核没有问题即可完成结算。这就是无现金结算一般的流程。因为其诸多优点,无现金结算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付款的重要结算手段。

1.2无现金收款的结算方式

无现金收款在高校日常财务往来中同样重要,根据具体操作流程的不同,其应用范围也有些许差异。下面根据收款的操作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1)学生住宿费的网上汇缴。这是高校中十分普遍的财务事务,由于高校人数众多,每当开学季,学生缴费是十分繁重的一项工作内容。现金结算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现差错,反观无现金结算,学校财务人员只需将学生需缴纳的费用数据和相应的学生信息发送给银行,银行即可统一进行操作,大大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指定银行POS机刷卡缴费。这一类多用于往来次数不多的财务工作中,它实质上就是将银行的POS机应用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中,通过POS机实现资金的周转,避免了许多中间步骤。我们所接触到的校内门面租金缴纳等费用的收缴都是通过这一方式完成的。

2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1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区别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现金结算具有工作程序繁杂、工作量大、配套工作岗位繁多等特点。通常一套完整的现金结算程序为审核→出纳→稽核→凭证装订,相应的需要设置一系列相关岗位,包括出纳、审核、稽核、收费管理、票据管理等。即使这样,在开学季这样的工作繁忙期,财务室的两三个窗口很难满足需要,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还涉及大量的信息录入,每天财务室工作人员都要忙于核对银行回执单、记账凭证以及当天现金结算是否有出入等问题。无现金结算方式也在工作程序上、工作量上以及工作程序上有所区别。无现金结算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执行的程序包括审核→电子付款→银行回单处理→稽核→凭证装订。主要的工作岗位有审核、电子付款、稽核、银行回单处理、凭证装订。在工作量上要远远小于现金结算,且对相应学生信息的录入都是一次性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相应的银行账单是否准确无误,财务人力资源调配是否合理等。

2.2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联系

无现金结算与现金结算虽然在操作程序、工作岗位设置、工作量和工作重点上有所区别,但是其所实现的功能是大同小异的,都对高效的财务工作起到服务、核算、监管的作用。其工作目的也都是为了维护学校正常运转,如实记录资金流动情况,为学校进行合理的收支规划服务,进而实现高校正常运转,为高校实现更稳定的发展提供支持。两种结算手段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的操作,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制度,接受国家的监管,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都要遵守相关的工作章程,都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工作程序都应该做到权责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具体环节的经手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3无现金结算的优点

3.1有效的规避了现金风险

这是无现金结算最直接的优点,通过无现金结算,可以有效规避假币、现金遗失等常见的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接触到现金,从而杜绝了监守自盗现象。总之,一切与现金挂钩的问题都可以完美解决。

3.2优化了财务报账流程

虽然在程序上看起来并没有简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无现金结算减少了现金的收取、保管等程序,在核算过程中,由于都是电子数据,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处理,效率更高。同时,电子档案的填写是一次性的,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还款时只需确认具体还款金额即可通过刷卡方式直接转账至学校账户,凭刷卡签字确认单据就可审核制单。无现金结算由于程序简洁,数据调取快速,手续办理时间短,可通过网络实现综合办理,节省了来返的时间,因而大大降低了结算时间。

3.3节约了资金成本

实行无现金结算,可以在财务室综合办理多项手续,不存在工作人员来返银行和学校之间进行现金的提取与存放,节省了财力物力。

3.4杜绝了财务漏洞传统现金结算过程中,财务人员存在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财务人员接触巨额现金,面对巨大的诱惑,一些专业素养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的财务人员容易铤而走险,私自挪用公款甚至携款潜逃。通过无现金结算,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

4无现金结算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现金结算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我国无现金结算手段推广时间还不够长,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在安全性、功能完善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隐患,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解决。

4.1无现金结算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无现金结算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但互联网的门槛较低,接触到互联网资源的人员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强弱情况相差较大,导致互联网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上关注的有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作为其衍生产物,无现金结算系统还存在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出现过不明原因的遗失和转账误操作。特别是一些高危险的病毒等对结算体系造成了难以预估的威胁。

4.2系统个人银行卡的局限性问题

目前在进行现金结算时,只能在与高校有合作的银行之间,对于没有合作的银行,并不能实现这一功能。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与学校有合作的银行并不便利,比如说与高校合作的银行在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并不便利,为了可以无现金缴费,学生必须自行转账,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且不是以高校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需要高校、银行、系统开发商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4.3银行对账比较复杂

在原手工报销模式下,报销者可直接领取现金、现金支票、转账支票。财务人员审核制单时按单据的存根联直接记账,而无现金结算模式下报销时,直接通过无现金支付系统电子付款,银行于事后集中数据统一打印相关回单。但是,高校的开支十分惊人,来往财务数据很大,因此需要处理大量的银行回单,大量的核对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应的各类凭证的整理和装订。而由于回单处理量过大,难免会出现纰漏,直接导致了会计凭证迟迟不能装订。同时还会有相同金额、相同日期报销的款项,造成单位与银行对账工作量增大。

5改进的措施

现金结算还处于推广阶段,虽然普及速度十分迅速,但还存在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也需要受用群体对无现金结算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群体来说,短时间适应新的结算方式还有困难。同时,相应的制度和操作规范还有待完善。为此,要从多方面着手,借助政策倾斜和互联网公司以及银行的力量,协同作用推广无现金结算,方能尽早实现无现金结算的普及,使其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为高校的长期健康运转出一份力。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无现金结算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作为一种新型结算手段,特别是年龄偏大的群体,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还持有很大的怀疑态度。为了及早普及这一便捷的结算方式,高校应该多与银行等部门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对无现金结算的优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宣传,争取早日实现无现金结算方式的普及。

(2)健全制度,规范程序。虽然相较于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已经避免了大量的程序操作上的风险,但毕竟结算程序还是要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这就难免存在格式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监管制度的建设,防范潜在的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首先要做到权责明确,财务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属于自身责任范畴的工作,坚决杜绝一人完成多项工作内容,更不允许出现一人全权处理所有工作,从而避免违规操作的出现。其次,要对财务工作内容进行审核,不定期的抽查和定期的检查相结合,部门之间交叉审查,降低财务工作出现失误的概率,避免财务工作人员伙同作案的可能性,减少或避免违规操作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3)保证投入,建好平台。无现金结算是在一定平台上实现的,要想保证资金安全,首先要保证平台的安全。但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低门槛环境下,平台完全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受到一些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的攻击。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防范。比如采用双服务器工作方式,加装双重防火墙,安装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防范软件,以保障无现金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定期更新安全防护措施,安排专人进行设备维护和备份,最大限度保证平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4)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无现金结算虽然对于用户来说,操作简单,但是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就较高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势必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除了掌握传统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财务工作流程,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新形势下无现金结算系统操作的相关知识。熟悉无现金结算的操作方法、实施流程、报销金额的网上支付、银行对账等方面内容,再通过日常报账实践,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6无现金结算方式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除了要了解无现金结算的操作流程以及利弊之外,还要考虑到其对高校财务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住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高校的长期运转服务。

(1)收入核算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势必会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呈现出收费项目清晰、明细,缴费渠道简单、方便等特点,对高校的的长期发展有益无害。

(2)审核制单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要求审核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就同时输入各种收付款信息,如单位名称、银行账号、开户行、收付款方式、金额等。

(3)银行存款账目核对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将原来的现金业务全部变成了银行业务,而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劳务酬金采取实名制付款后,原来的一笔现金业务可能会变成几笔、几十笔银行业务。银行存款账目核对工作量成倍增加,每天可能会产生五六百笔银行业务,有时甚至会接近上千笔。

(4)专业系统维护工作。相较于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多出了一系列网络系统,越是功能完善,越需要大量的子系统,也就相应的需要系统维护,这是无现金结算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较大的影响。目前,无现金结算已经成为主流的结算手段,特别是八零后和九零后成为消费主要群体,无现金结算在大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整个支付系统。针对高校存在的工作量巨大,费用种类繁多的特点,无现金结算十分适合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大力推广,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查找不足,使无现金结算真正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

作者:杨月 华建新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浩.论高校财务无现金结算———以××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2]张雷,卞继红.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及其推进—对我校推行”报账通”无现金结算系统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1(1).

[3]吕志学.信息时代下高校实行无现金结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4]文英.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5]胡琼.浅析高校财务的无现金结算[J].中国证券期货,2013(7).

[6]吕志学.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无现金结算[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第四篇: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浅析

[摘要]

从分析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入手,进一步研究探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捐赠资金投资运作、拓宽捐赠资金筹集渠道等措施,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财务管理

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校友基金会成立,开创了高校基金会的历史先河,而我国高校基金会较欧美国家相比起步略晚,1994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截止到2015年12月份我国高校成立教育基金会457家,但目前除清华、北大等少数高校基金会发展比较成熟以外,其余大多数高校基金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财务管理上均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如何选择科学的管理模式,管好、用好捐赠资金,提高资金运筹能力,成为多数高校基金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已经成立的高校基金会的管理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行政管理模式、市场运作模式、委员会模式和海外拓展模式。

1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分析

1.1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虽然基金会是独立法人,但其实质上还是将基金会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来管理的,也就是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合署办公,人员均是由高校校友会的办公人员来兼职担任,工作人员的薪酬由学校负责,并沿袭高校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方法,完全利用高校的内部资源来完善基金会自身的发展。行政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均是由高校内部人员兼职,在处理各部门、院系的关系时,较为方便、快捷。缺点是:首先,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由于是兼职,工资薪金均由高校发放,没有与基金会利益挂钩,使得办公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其次,兼职办公最大的缺点是办公人员缺乏基金会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第三,董事会、监事会成为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所以,行政管理模式极大制约了基金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1.2市场运作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基金会由多个部门构成,各部门之间细化职责、权限,分工协作,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薪酬也是根据捐赠资金运营的收入情况来决定的,教育基金会的筹资、劝募,以及资金运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和运作的。市场运作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工作人员薪酬和基金会的资金运营效益挂钩,能够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部门和职责的的细化,可以使得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做到任务有管理、责任有分当;不同部门可以根据职能,加强对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管理;董事会和监事会亦能充分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缺点是设立多个部门,管理费用比较高,有时会因为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而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市场运作管理模式,既能受到上层领导的方向性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工作中又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降低管理费用,不外是比较理想的基金会管理模式。目前,我国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1.3委员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教育基金会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来负责基金会捐赠资金的筹融资工作。委员会管理模式,优点在于招募各行业的精英担任委员会成员,可以集思广益,还可以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捐赠资金的劝募工作;缺点是主要强调劝募筹款工作,对于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工作重视不够。为此,这种管理模式也不利于教育基金会的长远发展。

1.4海外拓展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基金会的重点发展对象是海外市场,也就是研究海外捐赠市场的相关税收政策和资金的优势,积极发展海外教育基金会市场。海外拓展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国外比较成熟的捐赠市场来拓展我国高校基金会市场,开展劝募工作相对更加规范一些;缺点是要求基金会起点较高,高起点使得多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望而止步,而且对于具备条件的高校基金会,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海外捐赠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政策,会出力不讨好。所以,海外拓展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基金会。通过对以上四种基金会的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行政管理模式只是教育基金会初期发展阶段的一个过渡,这种管理模式僵化、低效率,制约了基金会独立运作的能力,造成基金会自主权不够强,工作被动,工作效率低,不利于基金会的长远发展;委员会管理模式侧重点在于捐赠资金的筹集和劝募,淡化了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不利于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海外拓展管理模式只适用于我国在国际上比较有声望的高校,对于普通高校不论在运作上还是在实力上均达不到要求,所以还不能够大范围推广;市场运作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规律,建立多个相互协作的部门,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各司其职,既兼顾捐赠资金的劝募,又能很好地研究、开发投资市场,如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到位,这一管理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最佳管理模式,也是大学基金会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的准确定位,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基金会的财务管理问题指明了方向。

2高校基金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目标,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投资和资产购置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的工作。对于教育基金会来讲,财务管理就是做好捐赠资金的募集、运营和投资,扩大捐赠资金的规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努力实现教育基金会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行政管理模式,而这一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则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教育基金会的筹建资金投入存在问题

教育基金会的注册资本金,一般是来源于高校的捐赠款或者借款。如果来源于学校的捐赠款,高校必须有书面的声明放弃该笔捐赠款,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借款则是由校友办的人员以个人名义从学校借款,然后注册成立教育基金会,而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八条“高等学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的规定,同时也面临着后期如何归还高校借款的问题,以及税务减免资格申请和认定的问题。

2.2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不严密

目前,基金会财务挂靠高校,与高校财务合署办公,财务沿袭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报销仍采用高校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基金会自己的一整套严密、行之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基金会的财务审批权限划分不清晰,财务管理不严密。

2.3会计核算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

教育基金会的会计核算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由高校财务人员兼职,仅仅局限于报账、记账、结账,没有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也没有能够进一步研究基金会捐赠资金的项目管理,使得捐赠资金的管理一锅烩。

2.4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滞后

目前多数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获得的收益也就是少得可怜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投资管理没有制定可行性论证办法,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产已经面临贬值的风险。

2.5捐赠收入、实物的管理不完整

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有的存入高校账户,违背了基金会成立的初衷。而有些捐赠的实物因没有登记入账而疏于管理,直接导致教育基金会的资产流失、会计记录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

2.6捐赠资金筹集途径单一

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渠道单一,规模小、数量少,而且不固定,捐赠来源基本上都是校友的捐赠款。

2.7捐赠资金的管理有漏洞

捐赠资金立项没有建立规范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立项随意化现象普遍,有巧立名目而形成在职消费的倾向;有的个人、企业打关联交易的擦边球,以达到规避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在把高校基金会推向违规的边缘。通过对目前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会计核算、资金的筹集和运营上,还是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均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急需要寻找改进的对策和办法。

3提高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如果说市场运作型管理模式将是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那么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制度建设上、在日常工作管理上都要顺应这一模式的发展要求。

(1)建立和完善教育基金会的各项财务管理和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基金会资金运营的安全和高效率。例如:制定基金会自己的财务开支审批、报销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捐赠奖、助金的发放管理办法和流程;捐赠资金投资运作管理办法;捐赠资金筹集的管理办法;捐赠资金立项管理办法;捐赠实物的管理办法等。完善制度建设,有助于教育基金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基金会的快速、有序的发展。

(2)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规律,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加强投资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提升教育基金会的投资运作能力。也可以委托有资质而且口碑好的专业投资理财机构进行投资理财,或者参股效益好的捐赠企业,从而达到共享企业收益的目的,实现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

(3)设立专门的筹资、募集资金部门,专人研究筹款、募款的办法和渠道,多渠道募集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例如:与企业建立共建项目,为企业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求做到互利互惠。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宣传捐资助学的益处,形成稳定的教职工捐赠源。设立多渠道捐款平台,方便潜在捐赠人士捐款。

(4)完善教育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收支做到公开、透明,财务信息披露要充分,树立公正、廉洁、可靠的社会形象。

(5)完善外部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外部审计工作,鼓励媒体监督、检查教育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6)加强基金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定期派出会计人员参加基金会资金投资、运营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7)加强捐赠实物的管理和核算,对于不能够取得价值的实物要按照名义价值入账,也可以进行公开拍卖获得收益。

(8)解决高校借款投资教育基金会的历史遗留问题,制定还款计划,利用基金会非限定性捐赠款,逐年归还高校的欠款。

综上所述,高校基金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投资、筹资和运营的管理部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树立教育基金会可靠的社会公信力,为教育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红梅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鹿长余.戴小平.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84-95.

[2]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34-238.

[3]邓典雅.林小琳.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浅析———以某高校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2013(7):79-81.

[4]周?.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与发展研究———财务分析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

高校财务控制的规范科学化建设,必须加强资金的合理筹集和优化配置,为高校秩序的健康发展作保障。文章就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度;问题研究

在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各高校规模呈现迅速扩张趋势,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很多高校在从事科研教学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二级院校等,使得高校经费渠道多元化、复杂化,为高校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但是也给高校财务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高校资金的合理筹集和优化配置,还能推进高校秩序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更加广泛,目前对财务内部控制的一般定义为:作为以会计为主体的财产及资源有效使用、信息安全完整、真实可靠的重要保障,为国家贯彻实施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作为依据。与之对应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般是指:确保自身资产安全的完整性、会计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执行规章制度,减少或避免学校的财务风险、以及实现高效率的办学,各高等院校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其中包括相关财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据财政部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等院校必须接受国家财务监管,严密制定财务制度。由此可见,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高校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行之举。

二、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特征及作用分析

首先,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具有自身特点的:(1)为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作重要保障,合理配置高校各项资源,营造良好的高校内部环境。(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是由于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涉及到很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工作、科研教学、物资采购、投资等。因此除了院校、行政财务工作外,高校内部体制的建设还涵盖了很多其他财务工作。例如:附属医院、后勤集团、校办企业等业务。(3)会计核算体系复杂。现代高校中,科学教研单位只是一部分,另外还存在着服务性、生产性的单位;(4)高校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多样化。高校财政拨款、学费、投资经营等都是高校资金的来源。此外,教学科研、专项支出、校区建设等是高校资金的使用项目。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加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内部管理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合理优化相关财务控制的体系,高校秩序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对我国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相关法律及方针政策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及方针政策。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对高校会计工作有规范作用,为高效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完整性提供保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工作效率。

3.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各项环节都起到一定的控制监督的作用,对及时发现整顿管理弊端,避免不法行为的发生,起到了防范作用,不仅保护了高校资产安全,并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还保障了高校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的物质需求。

三、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及政策不健全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大多都是依附于各级教学与质管和财政部门,再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导致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随着高校内部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为适应高效发展需要,会逐步建立起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我国在对内部控制理论深化研究至今,很少对高校内部控制研究,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仅有一些单向管理办法,并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理论定义角度来看也没有统一,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高校自身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从我国各高校在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来看,不够健全和严密,不能够满足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1.内部控制环境。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部分高校的运营管理及办学模式理念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新环境。加之高校管理者不够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导致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工作上,严重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另外,教职工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太多概念,没有形成意识,导致一些建立起来的好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

2.风险评估系统。高校在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主要以办一流大学为目的,不断扩招、扩建,设备更新等投入太多,造成财政问题,并采取银行贷款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加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并不会面临企业倒闭破产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薄弱,风险评估机制不够科学。没有分析银行贷款项目以及自身与学校的经济偿还能力,面临偿还巨额本息的压力,陷入财政危机。

3.控制活动。高校内部财务属于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汇总核算与监督高校内部经济活动。院校各行政部门及后勤等单位财务核算有各自负责的人分管,并且各部门自成体系,但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经济活动,便容易职责不清,重复核算。此外,高校存在这种现象,即只对财务指标非常重视,而对非财务指标显得没那么重视。综合以上原因,导致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及监管很难统一落实,最后很容易失控。

4.内部监管不力。监督和控制高校财务的核算、投资、领导经济以及各项专项资金,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的辅助部门,缺乏独立性,很难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一般在事后进行工作,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此外,高校资金的来源及支出越发复杂化,审计工作也越发复杂,加之高校内部侧重于货币资金管理,缺乏对物资和项目资金的严格控制和监督,存在疏漏的情况,加大审计工作难度。

5.信息与沟通渠道。大部分高校在学院、行政、校区之间有信息交流不畅的障碍。虽然办公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但是缺乏有效机制管理及时共享相关信息,部门之间有互相推诿的现象,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畅,很难及时获得信息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完善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良好运行的内部环境才能真正满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作需要。从内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合理及有效的重要宏观前提。本文前段提到过,我国目前在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没有专门的针对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导致了很多后续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制定专门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具体细则到内部控制的各要素: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立、信息系统建立、监督控制系统、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等。做到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章可循,促进各高校内部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框架的完善

1.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完善。高校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高校资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靠性,创造良好内部经济环境。第一,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作为高校内部会计工作规范化、会计信息真实化的有利保证,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第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资金来源以及支出情况,掌握各单位和活动的资金流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高校管理层所做的各项财务决策都需要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实施,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部门的控制,更加明确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工作得到合理安排,有效贯彻落实上级任务决策。

2.财务内部控制要素的完善。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监控、控制活动。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这五个要素入手。内部环境控制:需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完善工作、促进机构以及岗位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机构冗杂、岗位交叉的情况、加强学校内部职工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培养其意识。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高校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性。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预警和防范,加强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的培养,减少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都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与合理化,保障了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确保了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校办学效率。总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具体的完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工作准备。

作者:毛茂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

参考文献:

[1]何珍.规范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易红梅.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由某地区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引发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11:48-50

[3]赵帅.高等学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卢黎.高校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及校正[D].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徐潇潇.高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14

[6]肖红,梅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B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17-21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6

1.预算管理缺乏精细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资产管理预算缺乏必要的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目标缺乏连贯性,且管理手段较为粗放;其次,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便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缺乏全面性,也很难保证执行的刚性;再次,内部的预算不能有效衔接上报的预算,存在两种预算标准情况,因而对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最后,在预算管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跟踪、评价及分析体制,导致频繁出现年初争夺预算,年中增加预算,年底预算超支的现象。

2.缺乏内部监督力度

多元化为高校财务目标的显著特点,不但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而且还要满足教学、科研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现有的可量化指标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由于高校在监督工作方面存在的制度不健全、领域不广泛、人力不充足等问题,再加上也未形成全方位、各环节的有效内部监督控制系统,因此难以将内部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高校财务人员由于日常工作繁琐,缺乏对各种现代会计制度及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无法满足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的各项要求,因而难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高校内各财务管理工作。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在根据高校实际资金运转情况和财务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计划、协调、组织及监督等方式,对学校的资产、支出及收入等内容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各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财务会计师,协助校长对学校的财务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此外,还可建立分层次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财务主管、财务会计师及各部门、机构及各成员的财务责任,实现财务制度的效率性、目标性及可操作性。

2.严格控制高校教育成本费用

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非盈利机构的高等院校,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拨款。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不但满足政府、学生及其家庭等投资主体对教育成本的信息要求,对高校教育成本费用的控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在完成各项业务活动后,应当归集产生的各种费用,对于无法直接进行归集处理的费用则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摊处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不但能将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还能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的充分提高。

3.提高高校资产利用率

学校进行使用的、占有的,能以货币计量且依法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总称,即为学校资产。资产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后勤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高校应按照不同类别的资产的适应特点,运用相关内控规范的风险评估及控制方法,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和利用。高校为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加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第一,将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机制作为核心工作,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建设,通过将相关资产责任人的职责进行明确指出,从而实现资产管理责任的分层化和细化。第二,利用信息系统完善动态管理体制,加强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使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变动等情况进行实时了解,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第三,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大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同时,实现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第四,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从而满足新制度下对学校资产价值评估的各项要求。

4.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始终贯穿预算的编制至执行过程。在我国相关内控规范标准中,明确规范了高校的预算编制、分析、调整、执行、决算、评价等内部管理工作。高校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应当保证编制及时化、方法科学化、程序规范化、项目细分化、内容完整化以及数据准确化等,将校内预算与上报预算进行有机衔接;其次,做好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细化学校支出预算项目;最后,将学校的一切收入均纳入预算管理中,实现严格的收入预算管理,并通过建立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制度,促进预算充分发挥出经济导向作用。

5.完善高校绩效监督体系

高校应当在根据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财务监督体系。参照此项体系可以有效事前监督高校的经济发展规划、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等各项内容,对于资金的流向、流速及财务的核算等,高校也可根据相关绩效监督体系进行严格的事中和事后监督,从而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

6.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财务工作者的支持,因此,高校应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提高财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总结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7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披露制度的建设方面,正在不断地完善,主要是通过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达成规范信息披露这一目标,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起步较晚,所以依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我国高校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全面与完整通过已有的披露数据及样本显示,高校在披露财务信息时,披露的较浅,比如在公布的政府补助全框的使用上,一般高校通常只是披露有关的补助制度,但是并未就具体取得的补助款项金等给出说明。再比如在披露预决算信息时,也只是披露预决算编制的相关规定,而没有披露具体可以查阅的数据,这些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其具有的实际意义微乎及微,并不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可见高校财务信息的披露还应该做到更加全面,才能够使披露的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我国高校披露的财务信息,在信息与信息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使用的效率我们在研究中查看了高校披露信息的目录,发现大部分高校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在事先进行过合理的归纳或整理,信息的分布之间也较为零散。例如通常高校披露的财务信息需要信息需求者从行政部门的网站去进行搜集,且网站上往往分布散乱,事先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类,信息需求者要自行经过相应的整理才能得到所需的财务数据。这样零散的披露方式,会大大降低信息需求者获取信息的效率。

3、我国高校在披露财务信息时,没有形成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意识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往往针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作出专门的披露,来评价企业的财务工作绩效如何,但是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的意识,缺乏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所以在披露的财务信息中,信息使用者们并不能够分析得出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等结果,他们不能够详细了解到高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也无法知道资金的管理情况如何。

二、我国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中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前文所研究的,我国高校目前在财务信息的披露上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情况正在得到缓慢的改善,原来存在的缺乏信息公开渠道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第一,从信息公开的渠道或者方法上来说,目前我国的高校基本都设立有自己学校的公开网站,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一部分高校的网站建立的较为全面,学校针对披露的信息做了适当的分类并且在网站首页给出了信息查看目录的指导,方便信息使用者来获取信息。第二,从公开的信息内容上来讲,我国高校在网站上披露的信息正在越来越趋于完善,包括学校学科设置、科研水平、学校的部门设置、年度计划等等都得到了较为透明的披露。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审计处、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资产管理处等与财务活动有关的管理部门,并要求这些部门都能够按照相关的政策性制度,并在机构网页上负责相应信息的具体披露。

三、我国公立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目前随着高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利益相关者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高校披露的财务信息,外部的社会公众也希望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来监督高校腐败情况的发生,高校投资者"校友资金捐献者及学生与学生家长都希望通过披露的财务信息来了解高校开展的经济活动效益如何"科研成果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效果如何等,可见高校财务信息的披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信息披露还没能够达到以上所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且高校与高校之间披露的信息也不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这也会降低信息需求者对高校披露的财务信息的使用效率。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建立合理健全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出建议。

1、要从源头上完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的有关内容与要求通常高校在设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时,应该关注如何构建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主要是要明确披露的信息内容,明确高校如何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成果等。高校财务部应当定期地向报表信息使用者,包括财政部"主管部门等报送学校的财务报表。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有着较为详尽的法律保障体系,但是理论再充分如果没有实际内容的补充,就仅仅只是纸上谈兵,不成内容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毫无实践的价值。本文就如何构建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做了以下较为全面的阐述,我们认为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表外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披露三个方面。在这里我们着重提到的是财务报表信息披露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开始引入权责发生制,所以原来的收入支出表将逐渐淡化,演变为收入费用表,更加注重收入与费用在一定时间内的配比&同时在报表体系中增加了现金流量表,此表的作用主要是反映高校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发生的现金收入、支出情况及期末的结余情况,使得信息使用者对于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更加清晰的把握,有利于他们在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时,能够更加的准确与真实&针对编制的预算报表,应当根据收付实现制来进行编制,使投资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高校具体的收入来源结构。通过补充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中的预算报表及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加清晰地表明高校对于资金的清偿能力,对于高校资金的流入及流出也能够给出更加合理的说明。

2、应加大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注重监管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为了能够从源头上遏制或者预防高校内部腐败等消极事件的发生,使财务信息披露更加完善与全面,需要构建全面的财务监管制度,针对高校可能出现的贪污腐败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监管的方式与角度,加强对于这些负面行为的管理与控制。要加强对高校内部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要发起教师与学生也参与到公开监督中来。一方面,在构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时,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压力,要加强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之间的沟通,广泛地宣传信息公开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舆论监督的外部压力来使高校有关部门及时公开必须披露的信息,对于高校中信息披露工作不利且后果严重的企业,要给予公开曝光,促使其及时地进行改正,也给其他高校做典型,以防其再犯。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为了加强财务信息的有效披露,要组建相关的内部评审小组,并且在规定的日期内开展相关工作的总结汇报会议,就财务信息的披露情况,向教师及学生做出反应,并征求改善意见,即接受内部监督&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针对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经费开支水平等进行定期的适当检查,并要求向主管部门通报,以此来弥补信息披露不充分产生的漏洞,此时高校财务信息未披露的收益相比于为披露的处罚成本要小得多,可以内在地激励有关人员实现信息的全面有效披露。为了加强校内外对于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效果,可以进一步让监督群众参与进来,主要的形式可以是在信息公开平台上同时公布举报邮箱或者举报电话。

高校财务分析范文8

(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连续超常规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经费严重短缺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从教育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已达到34.5%。从教育投入角度而言,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虽已达到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高校教育运行成本增加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运营的各项成本也必然会增加,才能满足高校日常运转的需要。随着高校纷纷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按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部分高校以多校区办学的方式运行,这势必会涉及到多套班子运转的问题,无疑又增加了运营费用。另外,老校区校舍的利用率不高,往往会疏于管理,老化及破损程度高,需要二次翻新;新区建设、老区更新需要投资更多的资金,为高校的财务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必须要做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以财务策略调整,防止资金断链。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由于现有高校的记账方式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账目以流水账形式呈现,看不出一个项目资金发挥的边际价值。一般的风险控制体现在预算和决算的简单对比,往往会产生毫无根据的追加预算,缺乏系统性的业务绩效评价,以衡量资金是否使用得当。所以,要建立有参考价值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首先应该从高校办学财务经费的整体上进行系统控制。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的缺失普遍存在于高校管理中。因为办学体制和历史习惯等原因,高校在计划和实际使用经费的时候很少考虑成本,一般只看重目标的实现。要让财务资金能够发挥边际价值,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用款制度且要投入一定人力和物力实施,会增加管理费用,这就需要权衡增加的支出与实施成本效益控制后取得的收益,看是否值得投入进行预期效果控制。

(三)科学性原则

财务风险分析要求建立的模型科学合理,数据的来源是可循的,剔除一些额外的干扰因素,并且数据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能够衡量和检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实现风险分析预警。

(四)总体性原则

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不仅需要分析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包括高校基本建设、后勤相关产业及校办企业,系统地评价高校的财务风险大小。

(五)奖惩原则

高校实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为保证能够行之有效,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对应的奖惩体系,保证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的结果能够落到实处。比如,在发现某部门某项目的财务出现风险时,令其部门马上进行整改,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对积极应对的人员进行奖励,否则进行问责,以保证财务风险分析预警能发挥实效。

(六)可靠性原则

在采集高校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模型数据及相关资料时,能确保所有数据具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能直接或间接提取,保证其真实可靠性。

(七)动态完善原则

高校实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所以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以适应高校办学模式的变化及财务风险的多变,改变或剔除高校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模型中不适用的数学因子。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

通过收集财务风险预警分析资料,发现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研究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模型、奥特曼的Z记分法、高校贷款控制模型等。前三个模型的思路都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函数指标,然后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进行高校财务风险程度的衡量和预测。然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另外两个模型又有很大的区别。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所采集的是一系列非财务指标,而另外两个模型大多使用的是可计量的财务指标数据。贷款控制模型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中提出,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着重于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测量。本文选择Z记分法模型对S高校的总体财务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而关于Z记分法对衡量高校财务风险的适用性,我国已经有学者以高校财务决算数据为基础进行了验证。另外,本文关注的是财务类的指标,所以建立在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不适用;而因子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多所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界限与标准,所以在这里也不适用。Z记分法还有一个好处,其选用的指标虽然是按照公司经营模式设定的,但在高校风险分析预警操作中能够找到对应的指标,只需在后面的综合计算过程中进行处理。从高校财务风险的构成来源可以看到,贷款负债方面的风险是主要的风险之一,所以对S高校的负债风险进行度量,选择高校贷款控制模型。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估实例

(一)基于Z记分法的综合财务风险评估

利用Z记分法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思路。在S高校使用Z记分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的实践操作中,结合其经营的实际情况,对Z记分法使用的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定义。高校的销售收入指的是财政补助收入、教育收入、科研收入以及其他收入,高校的支出指的是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以及经营支出。所以高校的税前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支出的结余。高校的流动资产有现金、银行存款、国库用款额度、应收及暂付款等;流动负债主要对应的有短期借入款、应交税金、应付及暂存款、应存财政专户以及代管款项。递延税金指的是高校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根据S高校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对S高校2010-2013年财务风险控制评价Z记分模型进行计算。自2010-2013年Z记分模型计算出来的S高校财务风险值都在1左右徘徊,最高为2012年的1.08,最低为2011年的0.89,而和Z值计算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发现,计算出来的4年都属于重警,说明最近几年S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好,这是因为新建校区,进行了大量的举债,造成了银行贷款为主的负债增加,工程款项的增加,以及资金流动的降低。另外说明S高校的财务盈利能力较弱,没有充分发掘新建校区贷款资金的利用价值。既然S高校的财务风险存在重警,那么给学校领导班子做出决策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降低财务风险管理,增加财务风险管理的稳健性。

(二)基于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的财务风险评估

根据高校贷款额度控制模型,其财务数据为非限定性净收入设定,由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n年期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n年期可用于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及现有贷款风险程度测算几个部分组成。以2013年S高校的财务数据为例。

(1)计算非限定性净收入。根据2013年财务报表决算,其2013年所有收入合计25000万元。按正常收入估计,假定以后每年所有收入的增长额度刚好等于每年支出的增长额度,呈一个均衡的增长趋势;同时预计每年刚性支出为15000万元,则2013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为:25000-15000=10000万元。

(2)计算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假设每年将非限定性净收入的7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则能够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为10000×70%=7000万元。

(3)n年期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现值。假设需签订的是8年期贷款,还款方式是等本付息,同时设定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5%,则8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年金现值系数=7000×5.9602=41721.4万元。

(4)留存收益n年期可用于偿还贷款余额。假设将2013年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30%用于偿还贷款,以后因为考虑还贷款优先的原则,不考虑提取一般基金;根据2013年年终决算,一般基金结余为1000万元,则可用于偿还贷款的金额为1000×0.30=300万元。

(5)可得出8年期累计贷款控制总额度为41721.4+300=42021.4万元。

(6)8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截至2013年底,贷款余额为30000万元。则8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为42021.4-30000=1202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