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范例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1

【摘要】

本文分析微信的功能和特点,探讨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微信环境下高校应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切实使微信发挥最大正能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微信;学生工作;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一种的社交软件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并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微信的功能和特点,清醒认识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利弊,积极将微信深入学生管理工作,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切实使微信发挥最大正能量,使其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微信的功能和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照片、支持语音对话、钱包支付等多种功能的应用软件。在当前强大的网络数据支持下,微信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公共交流平台,具有公众号、群聊、朋友圈、收藏、信息推送、转账等功能,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当前,微信凭借其省流量、跨平台、方式灵活等优势,越来越受广大公众的青睐。根据公布的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2016年注册微信用户量已突破9.27亿,60%的用户为15-29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平均有128个好友,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是全球五大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之一。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媒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准入门槛低。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申请注册账号,而且不需要实名,注册成功后就可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信息,除了耗费一定的流量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投入。因此,广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据笔者对所带班级的调查,全班51个学生全部都有微信账号,100%表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交流的主要社交软件。二是个性化明显。微信不像传统的主流媒体那样发表信息还要严格的审核,它主要是公民个人用于发表自己所见所闻的重要载体,想表达什么观点就发表什么观点,具有很明显的个性化特点。三是传播速度快。微信信息发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一个人发表,其朋友圈人数多的话,一分钟就可以以几何级方式传播,速度迅速、高效。四是互动性较强。微信不是单向的传播信息,每个用户信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接受者,更是传播者,可以关注、点赞、转发其他朋友圈的信息。

二、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微信作为信息时代广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社会交软件,已深入了学生的生活当中,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产生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方便师生用心交流。微信打破了常规的聊天方式,只要教师与学生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就可以用文字、语音、视频等进行沟通,特别是如果涉及学生的一些隐私问题,又不好当面与老师说,通过微信交流就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出现的尴尬,使师生能够心交心地进行交流。

2.避免时空限制进行沟通。微信是一种即时提醒软件,只要用户登录,就随时可以接收到好友发送的信息。这种功能,使师生的交流避免了时空的限制,哪怕人在外地,也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3.为网上班会提供可能。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召集班级学生召开网上班会,讨论班级事务,方便班级管理。

4.方便与家长沟通。班主任也可通过与学生家长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即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一些不怎么听话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家长随时沟通交流,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二)消极影响

1.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渗透。微信的准入门槛很低,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微信上所的信息鱼龙混杂、五花八门,各种消极思想、负面新闻,甚至是一些色情文化、反社会主义、邪教等信息也出现在微信当中,有些青年学生出于好奇心理,或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被这些信息扰乱心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界里。微信因为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而且信息量大、费用低,如果学校有WIFI,甚至不用花费什么,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整天沉浸在微信中,晚上学校统一熄灯之后还在通宵玩微信,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习。有一些学生一天到晚做“低头族”,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养成孤僻的性格,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造成交际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差。

3.学生被骗的风险加大。近年来,电信诈骗学生学费等犯罪现象层出不穷,通过微信诈骗甚至诱导学生犯罪的现象也存在,相对而言,微信的便捷性,更容易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特别是通过“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就可以很容易的查到附近的人,因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诱骗。

三、利用微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微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像其他事物一些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顺应形势发展要求,认真研究分析,切实创新运用微信的强大功能,使之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

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微信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深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以其他特有的特点和优势,迅速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等必须顺应形势发展,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微信意识,积极主动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引入微信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需要充分运用微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微信信息的、更新,特别是把一些富有故事性、哲理性,但又能够起到重要思想教育的“心灵鸡汤”在班级微信群,供大家学习。也可以就某个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谈感受和心得,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共同提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对于微信这个自媒体,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特别是对于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更要加强学习,提升门辨别能力,才能够在鱼龙混杂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吸收养分。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德育意识,在微信中信息要严格遵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坚决发表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参与微信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提升自身思考的能力,学会自我思考,不对微信中的那些负面新闻进行附和,要有自己的思想,不随便发表不当言论。要加强自我约束,坚决抵制不良思想或邪教的渗透。

(四)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战略,通过网络等进行“和平演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渗透。同时,微信等自媒体充斥着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微信舆情监控,要落实专门的部门、队伍管理微信等自媒体,并配备相关监控系统。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举报渠道,鼓励学生举报不良信息。要加强学生使用微信的监管,规范和约束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积极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校园网上文明,使微信等自媒体真正为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黄冰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企鹅智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微信”影响力报告[R].2016.3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亚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4]贾陆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5]袁彬.全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犯罪的刑法治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2)

[6]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类的高等学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变得相对复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方法也要符合形势需求进行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革创新当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给出了创新建议,希望能为当前高校院校的学生管理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1改革创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高校入学人数的提升,对于高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首先,高校学生增加教师数量却无法得到快速提升,学校管理班级的工作任务异常艰难;再者,招生范围的扩大使得当今进入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最后,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推广和革新,整体思维更为成熟,乐于接受新事物。已有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都已经不适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了解当前新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合理创新,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2.1难以把握学生思想的具体动态

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普及,学生在高校中每日通过各种媒介接受信息,在信息接受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日益增强,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于学生的思想影响也日益加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展形势,当前的时代信息进行高速传播,传统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阻碍,已有的思想教育方法不符合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对于学生思想的具体动态难以得到准确把握,甚至会导致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偏差和扭曲。

2.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总体而言,目前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仍然需要提升。第一,高校管理体系中死板的规则较多,但是明显与实际脱离,并不能实际服务于学生,没有一套涉及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其次,只通过教师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进行单一的衡量和评价,没有采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停滞不前,没有服务意识,人性化管理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使得人性化管理措施还处于喊口号的形式化上,核心理念却没有丝毫变动。

2.3管理方式过于单一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为大学生的思想提供指导是其中的重要核心。相关工作负责人应该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服务,让高校学生在面对就业等人生重要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大学生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原则贯彻得还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缺乏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3.1加强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基础和前提在于观念的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观念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进开放和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不断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革新,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同时适当运用科技手段。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水平。

3.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作为学校,高校学生的工作体制改革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以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同时独立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同时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为了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和全面性,学校应该建立独立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进行学生事务的专门管理,保障针对学生的服务。

3.3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3.3.1提高管理的开放程度。随着当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普及,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逐渐由封闭式管理转换为开放式管理。将学生工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活规范且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3.3.2提高管理的综合性。第一,杜绝管理手段和方式的过于单一,针对高校内事件发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应对,选择不同的管理手段,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多管齐下地进行解决和疏导。这样能快速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同时能极大地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第二,杜绝将所有高校学生混为一谈的管理行为,将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时应该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综合性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后,注重服务性职能的实施,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心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引导其合理开展生活交际,做到管理和服务并举。

4结语

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培养摇篮,高校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都已经不适用,因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应该得到革新。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专业知识和素质并举的高校人才。

作者:向羽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2]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3]孙翔玲,贾天辰.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学生主体发展探讨

对人类而言,教育在其一生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丰富人的知识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还要能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因此,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高校在教育中就更应当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其往往由于某些因素而对学生主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这同时也给高校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就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进行转变,以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教学目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高校学生应具有的主体性其往往也表现与高校学生在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是一种以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等为基础在思维认知等层面所表现出的能动意识。而就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来看,其在工作中往往更多的也对学生进行塑造为目标,因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改革开发至今,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尽管尽管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从其本质来看,仍在管理中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灌输的性质,尤其是在相关的思政教育中,教师仍然对行为意识的实践性有着很大的忽视,而更多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这也就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的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与发展,也极大的降低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同时还对学生在管理中的参与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2.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限制

就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其在管理方式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强制性,而其对学生管理所采用的统一模式以及其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所采用的统一标准也往往会对学生的行为意识等造成一定的约束。与此同时,这一学生管理的方式也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显得更加教条化,极易让学生失去多学习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高校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反感,甚至还与可能在长期的实施中引发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所以,从本质上来看,尽管这种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能对高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行维护,但却违背了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忽略了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一定的限制,且也极易让长期处在限制和压抑中学生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导致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二、以主体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方式

1.提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

要切实实现高校学生主体发展,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并切实提高管理活动中的互动性以强化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帮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深入的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解,进而对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方式进行转变。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的想法进行反映,并对其课后的生活及相关经验等实现丰富。因此,高校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进行转变,就要求管理者能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加以转变

所谓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能对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观念加以转变,并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互动交流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进而实现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并促进其在管理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要切实对传统高校的师生关系进行转变也要求高校的教师能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正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优化。

3.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转变

要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转变,首先,要拓宽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范围。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切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要求高校能拓宽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高校的各项管理事务中;其次,要从管理内容的不同对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层次进行划分,以此来明确高校学生在不同层次管理工作中所享有的职责等。比如在初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知情权等;在中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行使权等;在高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决策权等。

4.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结构进行调整

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让学生自行参与组织管理活动,以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促进自身的性格发展,并充分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进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次,要以高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职责的转变为依据,重组学生的组织结构,并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咨询组织,以适时针对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进而使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来切实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其中仍存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主体发展造成了限制。因此,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从其本质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切实对学生管理龚总的方式进行转变。

作者:高于涵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干部日常学生管理应用

【摘要】

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同学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助手。深入探讨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明确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明晰学生干部培养要素,对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要求,培养综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

学生干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干部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担任一定职务,从事特定的学生工作,并协助学校、学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骨干分子。他们一般是同级同学中品学兼优者,是学校、院系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老师的得力助手。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主要由学校、院系的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和班级委员会等组成,它们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实体和主体。因此,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让他们在日常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中发挥特长,对于培养骨干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有重大意义。

一、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施行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日常学生管理质量面临压力。从目前情况看,仅凭高校数量有限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难以维持“传道授业”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无法为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打好基础。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来,在专业学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进步、自我实现,做大学生活的主人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群体中活跃分子的特长,给予优秀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优秀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和活动组织中来,以点带面,让整个校园充满活力。首先,高校学生干部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管理中,学团干部和院系、班级干部是学校落实各项政策、开展工作以及组织各项活动的好助手。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除了日常学习外,学校、院系以及各个社团组织会开展大量校园活动,加入学团组织的骨干学生能够积极策划组织大型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创建者和载体。学生干部能够协助老师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举办各类比赛,为各项活动提供创意、联络同学、维持活动秩序。同时,学生会、社团还是校际交流的形象大使,代表了本校学生自主活动的水平,是院校间展示学生工作成果的平台。对于班级干部而言,由班长、团支书、学委等组成的班委成员还肩负着维护班级日常秩序,与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保持日常沟通,保证落实院系发出的通知,保障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安全稳定的职责。其次,高校学生干部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各大高校而言,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有着较高标准,在各个院校能够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高校当干部由于活动较多会耽误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能够担任学生领导职务的同学一般学习成绩较为优异,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烈的上进心、进取心,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能够为同学利益着想,这些在日常管理中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不会甘于人后。除了专业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的榜样力量更主要地体现在校园活动中,它们在策划、组织大型学生活动中展露自身才能成为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佼佼者,用自身的影响力能带动周围同学。第三,高校学生干部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宣传主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以各院系二级党校、马列思想研究性社团、班级为单位,学生干部带头执行政策宣传和落实,关注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沟通,确保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首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方向是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是个信息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意义上的“一专”转变为“一专多能”。有学者指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已不仅在于专业技术,也不仅在于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做人,在于修养、境界、诚信和社会责任。”[1]要想把人才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就需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讲,在建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上,要以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在认知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和行为养成上下功夫,提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核心是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应侧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建设。所谓“社会实践能力”,包括有沟通理解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用人管理能力等。从学生干部的人才培养定位来讲,学生干部群体要有优于一般学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有研究指出,21世纪最大的学问是“沟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灵活应对各种事件是对学生干部成长提出的更高要求。第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方法是教师指导、师生共建。建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不仅要依靠作为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同时更要让学生自身发挥自我培养、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管理中,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首先给学生组织拟定改革和发展框架,学生干部通过自我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然后由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牵头,找出自身团队中的不足,积极改革进取,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发展创新性思维。

三、学生干部培养的几点注意

首先,学生干部培养应树立服务意识,避免“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当前社会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现象,一些学生一旦竞选成功便以领导者自居,官气十足,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干部的本质是服务同学。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始终认识到学生职务不是意味着高高在上的领导,相反,能够领导学生的前提是自身能吃苦,对待学校交给的任务能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责任面前冲在最前,做同学们的好榜样。其次,学生干部培养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素质的养成过程。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学生不是职场专业人士,也不是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日常培养中应注重引导鼓励,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出现问题和学生一道积极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老师就必须“悉心指导,热心扶持、大胆使用,班委成员应分工负责、定期考核、优胜劣汰,使其有压力、有动力、有战斗力,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前沿阵地的主力军。”[2]有学者指出,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素质是养成的”,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将学生干部的成长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量,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能力,让学生干部不仅管理能力强,而且道德素质高尚。第三,学生干部培养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优秀学生的创造力。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不完全按照传统的学生干部培养方法,例如理论学习、定期组织干部培训、讲座等。可以创新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形式方面,让兄弟院校的学生干部聚在一起举行座谈,互相交流管理经验,举办优秀学团建设展,更加直观地展示学团建设成果;在内容方面,举办学生干部团队素质拓展活动,将领导力、协作力的教育放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体验。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4~16.

[2]胡涛.关于发挥高校班级学生干部作用的思考[J].理论界.2007(02):135~136.

基金项目:

本文系长春光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2016003)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摘要: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内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积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制度化管理对于解决新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为了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我国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如今,西方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涌入到我国,其中包含很多负面的思想、腐朽的生活方式,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很多大学生变得困惑、迷茫,甚至会表现为缺失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或者行为上表现出冲动和偏激。因此,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管理提高重视,积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策略

1、完善学生管理相关制度

要确保高校内的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积极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对学生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激励制度,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成长与管理工作的细则、工作考核标准等等,从制度层面来对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行规范,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另外,高校还应对大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并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在规定时间内以及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学校安排的具体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逐渐走上专业化与合理化的道路。

2、用制度来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

高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则以及工作规划来对学生管理工作具体的地位进行明确,从制度层面为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另外,高校还应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来用于配套的服务,从财力、物力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保障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健康发展。如今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高校的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教育形势,并根据其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可以符合教育的发展方向。现如今,社会上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学校里,学生认可学校管理的理念并服从学校管理的工作,但一旦从校园走出去之后,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进行自我辨别的能力,学生常常会变得缺乏主见,忽略了学校里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所提供的意见与指导。所以,在高校的整体工作中,对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地位进行强调,明确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具体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准入、考核与评价制度对提升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用制度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岗位职业化

在高校内,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管理以及对学生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等等。这些工作的划分十分细致,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应针对具体的部门岗位来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与规则,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执行。其中,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以便挑选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学生管理的工作岗位,在选拔过程中,不仅要考察人员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考察其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负责管理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经验,并要求具备国家认可的从业资格认证;负责法律教育工作的人员需要对专业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具备丰富的经验。

4、采用艺术性学生管理模式、制度激励创新

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作为一个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通过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来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会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社会认知,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可以运用艺术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艺术化的管理制度来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可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建立艺术化的管理制度来将学生管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当中,让学生可以对社会交往形成正确认知。高校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激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肯定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从整体上推动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对解决学生各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管理提高重视,积极加强制度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招聘、激励和管理等制度来为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高于涵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阳.关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路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2]冻冰.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7(02)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化环境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大学生滋生了享乐主义,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高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组织制度,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被称为和谐的管理方式。但是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大学生伤人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等等,这些极端的大学生案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探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对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的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定离不开制度的支持。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国家主席指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积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高校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的发展。所以学校要重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三、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学生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那么学校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从学生的健康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年轻的95后,他们是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并且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长辈的疼爱,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大学是他们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很不适应集体生活,很容易与同学发生口角。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会出现很多问题。高校辅导员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消除学生的不适,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辅导员只能通过疏通引导的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始终坚持三级管理制度,一般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而是希望试图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去处理,比如严肃批评、全校通报等方式,要求学生立即改正,下不为例。这样行政命令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我们高校的管理者在设计工作中,减少行政命令的口气和手段,而不是强行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管理学生。那样的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学生大多是口服心不服,所以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和个性差异,和学生多交流、交心,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

(二)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正在逐步变成地球村。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每天接触到海量的社会信息,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走向歧路,因此,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比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校训能够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

(三)建立和谐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制度的保证一切管理都是空谈。一所普通的高校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管理工作也是十分艰巨。学校的制度是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减轻管理者的负担。然而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个性鲜明,不太愿意受到拘束。统一的管理标准,能尽量照顾绝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管理工作中,不利于发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刚柔并济,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同时也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发挥出管理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各个部门、组织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

(四)结合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如今大学生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号、QQ等社交平台账号。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开设学校微博、微信号,定期在微信群一些有关国家政策、校园建设的消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并积极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时下心理变化,并针对个别思想波动比较大的学生展开教育。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时下社会发展、学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新路径,从而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陈婕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16-218.

[2]韩亚超,刘馨阳,张凌铎等.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4):159-161.

[3]林静华.高校学生管理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100-102.

第七篇:高校古代管理思想中学生管理价值

摘要:

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优秀的管理理念,我们应该对这些管理思想进行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能够有效应用到各大高校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高校学生管理

一、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及管理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思想家,他们都有丰富的管理思想,比如,老子,他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思想中蕴含了多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有“无为而治”思想及“道法自然”思想,其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古今中外;比如,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遵循的是“以和为贵、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他的管理思想一直被当作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比如,孟子,他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被后人成为“亚圣”,为儒家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发扬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提倡的是“性善论”与“仁政”管理思想,提出的“修其身而平天下”思想也被后人多次提起;比如,孙武,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就是体现了他的管理思想和军事思想,迄今为止,他的《孙子兵法》还被后人奉为伟大的作品,很多师生与企业家都会进行研读,运用在学习、工作、经营等,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比如,管仲,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一些管理思想放到现代管理中也非常实用,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变”的思想等,这些理念与管理思想被很多企业应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都透射出他们的智慧,我们应该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让这些古代管理思想可以在当代运用。对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进行基本特征总结和归纳,可以提炼出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我国古代各方面的管理中都能发现,这也是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个中心,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只有当管理者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够用好人,才能够在管理中取得成效。第二,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和分工。管理需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如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富国强民”思想就是以家庭为一个组织单位,通过家庭单位的农作来实现社会生产,所以管理要有明显的组织和分工。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在我国古代,当时管理思想都是对农业比较看重,对从商比较看轻,管仲认为要想富国强民就必须重视农业,而其他思想家如韩非、荀子、商鞅等都提倡过“以农固国”的思想,只有农业兴起了,国家才能安稳。第四,体现了情义思想在管理中的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充满了浓重的情义色彩,提倡了重情重义的管理思想,如“以德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第五,管理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谋划的特征,善于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在我国古代主张的是“以谋取胜”的思想,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善于变化,用一定的谋略来达到目标,不会死守清规戒律。第六,管理行为标准以“中庸”为基准,把“中庸”当作道德标准与决策准则。第七,在管理中体现求同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同”,我国的经济特色体制导致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从古至今一直稳定地延续,这也让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出现求同性,比如,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就是求同的体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没有健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实行管理。目前高校层面的管理主要由学校来规定相关制度,但还是会存在很多学校没有在任何法规制度下搜查学生宿舍、曝光学生隐私、以各种名义对学生进行罚款处理等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或者学校的制度不符合国家法规;另一方面是国家法规也存在不明确之处,导致学校很难制订规则,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也会造成管理困难。第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还需提升。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高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和研究,所以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且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队伍,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实际效果。第三,高校管理方式过于硬性。很多高校,总觉得管理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听话,采用集中统一的按章办事,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矛盾。

三、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不管是哪个学派思想家都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倡“爱人贵民”。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组织形势以及利益分配形势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变得更有个性,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不能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变化要求,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2.提升学生管理团队素质,建立有谋划能力的管理队伍

高校要可持续发展人才非常关键,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因为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影响,各种新奇思潮、先进观念、不良信息都充斥在学生周围,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多地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变化潮流,不断创新。有谋划能力,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会研判,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够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建立应对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对学生管理者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教育本领、激励手段、管理信念等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

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就算才能一般,只要有法治依靠,就可以把管理工作做好,而放弃法治,则很难做好管理,所以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才是一个好的管理方法。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法治,其他方面如不重视,也会导致形而上学错误。当法治运用到高校就是依法治校,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加大法治力度,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以各校在进行这方面管理的时候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甚至产生误会,以为对学生严格管理就是法治的体现。在高校中要运用法治,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可以提炼我国古代一些优秀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让高校学生管理更有效果,让高校学生有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钟德青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顾红.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3(12).

[2]董建华.借鉴古代管理理念管理现在的班级[J].青年教师,2016(4).

[3]张引,周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2).

[4]范赢,沈春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浅析——基于现论视角[J].科技视界,2014(26)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精致化管理的目标。基于此,文章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对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生管理;精致化;信息技术

精致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精致化管理是实现精致化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与传统的管理理念相比,精致化管理更加关注细节和过程,强调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精致化理念的指导下,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必须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运用。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精致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信息孤岛问题

在高校中,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间不同,发展速度也不同,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同,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也就各不相同,加上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使得数据共享与跨平台兼容等方面出现问题,引发了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例如,高校的资助部门如果想要获取学生的成绩数据,并不能通过校园网和计算机进行直接调用和传输,而是需要向教务部门索要,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复制或打印,这样不仅会使信息处理的中间环节过于繁冗,而且也容易出现错误,违背了精致化管理的要求。

(二)系统建设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对于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非常重视,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校园网络等的配置基本趋于完备,但相对而言,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明显滞后于硬件投入,导致了硬件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高校教育部门一般都会设置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课程资源、学生成绩等进行管理,但关于奖励、思想教育、党建、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却缺乏一定的系统管理。

二、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策略

(一)推进管理的数字化

高校应认识到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首先要对学生管理事务进行整理和总结,将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转化,使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方便管理者进行信息的查询和更新。在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过程中,应该做好整体的统筹工作,要充分考虑到数据的规范性问题和平台的兼容性问题,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实现高效传递,消除信息孤岛问题,为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沟通的交互化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沟通是管理的关键与核心,而要确保沟通的有效展开,就必须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如果信息的反馈存在滞后性,或者缺乏交互性,则必然会引发沟通障碍。立足精致化管理理念,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对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输。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信息程序中,应增加相应的阅读反馈机制,从而使管理人员可以准确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对管理工作及时做出调整。

(三)强调流程的规范化

精致化管理属于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应以此为参照,对组织系统、工作流程等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学生党员的发展,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查,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审核、党员发展对象的确定到预备党员的培训以及正式党员的发展,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标准工作流程,写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党员发展的程序进行规范,对党员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记录,方便后续的查询工作。再如,学生资助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核程序,如果能够利用网络通信系统对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则能够极大地缩短审核周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开展个性化服务

精致化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把学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开展个性化服务,以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学生的真实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存储方面的优势,构建起完善的学生信息档案,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编制相应的软件程序,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生信息档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查询和了解,进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结语

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在精致化管理理念和标准的引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数字化、沟通交互化、流程规范化以及服务个性化等措施,保证学生信息管理的精致化,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李海龙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文华.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1(8):16-17.

[2]刘振平,李金东.精致化管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理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0):15-16.

[3]曹雷.信息技术在县域精致化教学管理中的定位及模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72-76.

第九篇:人本思想中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人本管理的深刻内涵,简析了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就对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人文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广大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人本思想;内涵;重要性;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重视人本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关怀学生,增强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阐述人本管理的深刻内涵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核心,通过有效融合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以及生活学习行为,来对人进行合理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激发人们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质量。首先,人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群体,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来对受管理者进行激励管理,充分尊重受管理者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意愿,尽可能的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便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在进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并给予被管理群体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再者,人本管理注重人文情怀,能够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心理想法,捕捉他们的内在情绪,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助于增强被管理者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凝聚力,使他们的思想日益成熟完善。另外,启发和律动人本管理的核心,通过教育来对人们内在潜能进行激发和挖掘,帮助人们主动去开发和促进潜能发挥。

二、简析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1、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学生逐渐摆脱传统强制压抑的制度束缚,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性引导和关怀,促使他们从主观思想上愿意配合学校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本管理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在高校教学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学校要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主要力量,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来回报社会,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变和更新,通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文明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和约束,便与高校改革目标和相关制度相违背,所以,高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始实行人本管理。

2、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思想活跃,主观意识增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并且不再满足物质生活,渴望内心的想法和观念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受到社会各界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同时,在现代高校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视对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忽略了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尽管拥有很多思想和见解,却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去。人本思想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目前学生管理的困境,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人本管理模式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运用人本思想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明确自身的地位

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首先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管理人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摒弃传统强制说教的管理方式,及时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野蛮强制约束,盲目否决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念,而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位学生,树立服务管理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拉近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心理述求,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配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

学生是高校开展人本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人员只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服务,而学生则需要担任多种角色,不仅需要不断努力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意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思考,强化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再像以前那么冲动盲目,朝着更加理智成熟的方面发展,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素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尽管人本管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服务管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然而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完全放任不管,这样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发展方向,更加散漫和混乱。因此,人本管理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用感性情怀去开导和感化学生,坚持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管理,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人本管理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进行监督,通过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使学生摆脱强制思维的束缚,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3、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本管理时,需要将人本思想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的力度,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元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外走进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从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推动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稳步实施。

作者:罗玺 单位:成都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张玉美.知识经济.2015(14)

[2]关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路的几点思考[J].周阳.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3]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J].黄德良.社会科学.2002(04)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突发状况分析

【摘要】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学生突发状况频频发生,在对师生的身心安全造成了伤害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高校学生突发状况的处理,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我们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高校学生突发状况,很少从学生管理上去看待此类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不是重点,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以后能够预防问题,我们从学生管理角度分析,例如从完善制度管理、加强学生干部培训、促进交流沟通等方面来将问题提前化,从而减小突发状况发生的可能性,维护好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

学生干部;突发状况;管理;教育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大众化的行列,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但是另一方面层次不齐的人员素质也加大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校园内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三观理念还处在形成和确立的阶段。感性大于理性,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发生内心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可能偏激化处理,进而导致高校突发状况的发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林森浩投毒事件”,以及近几年发生的学生自杀和他杀的事件。

一、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启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总体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其他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管理制度问题,管理,我们也要从两个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委是班里同学的主要管理者,同时也是监督者,更是辅导员老师通知的第一执行者。所以班级内班委的综合能力决定了整个班的发展方向,我们对于班委,不能仅仅是放权,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培养,让他们更能适应岗位,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大学中的一次收获,更是以后就业的基础。其次是辅导员老师对于整体学生的管理,我们总是说“学生管理无小事”,但是我们却总是被“小事”所羁绊,进而产生懈怠的情绪,从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一定要从细、从小、从严。从细,就是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全面,任何事情都要亲历亲为,辛苦是必然的,但是成果也是显著的;从小,就是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关注,我们都知道,量变产生质变,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从安全隐患开始的,我们从小的方面开始管理,将任何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就可以大概率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使自己摆脱事件发生后被动的局面;从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动力工程系以后的就业面比较单一,主要面向的就是火力发电厂,而电厂对于职工的要求相当严格,可以就是可以,禁止就是禁止,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旦出现疏忽,就可能造成重大生产事故。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一定要严格,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就业前的一个过渡,另外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是管理方法的问题,管理方法也有很多种,在这里对于学生我建议使用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专门管理方法,意思是对某个资源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时期实施管理所特有的专门方法,是为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管理方法。如激励管理方法是以人力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等,由于管理对象、目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有适应这些特点的特殊的、专门的方法。即使是某一类型的管理,由于其具体的条件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包括很多种,就业压力、感情生活、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等等,所以我们对待学生管理应该详细了解,多加分析,少做决断,我们的任务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帮助学生,不是将自己的主管意愿强加给学生头上。总之,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由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每个新的具体方法的产生,都是我们辅导员老师的知识经验、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通用管理方法,是人们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条件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揭示出了这些共同属性,从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例如激励管理制度,也就是学生的奖惩制度,这对所有学生都是通用的,好学生也会被处分,不好的学生也有其特长,也可以获得奖励,二者不是绝对的。主要看辅导员老师怎么运用,只有将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工作得心应手。最后教育方法的问题,教育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对自己的教育。对于学生教育不应该靠集中开会来体现,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日常手段来渗透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们逐渐接受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于老师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对于自己的教育是指我们辅导员老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自身的素质,都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其实辅导员老师的肚是计算机,什么都要懂一点,而且学生是一届一届的,辅导员老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避免产生代沟,代沟深则和学生共同点少,这样不利于“朋辈”关系的建立,使自己不理解学生,也会让学生不理解老师,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就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辅导员老师进行学生管理。

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1.以人为本。在处理学生突发性事件中,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工作。

2.密切联系。作为辅导员老师,主要负责采集、把握来自学生中的重要信息,积极向上级汇报最新情况。

3.依法处理。通知派出所、刑侦队等司法单位,按法律法规程度开展处理工作。

4.快速应对。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快速处理。

三、从学生管理角度预防高校突发状况

1.加强制度管理

对于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度到位,不论是管理制度的制定到位,还是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都要到位。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漏洞,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避免,而好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就不算是一个好的制度,而好的管理制度执行了以后没有监督反馈就没有完善,没有完善就会滞后,就会逐渐被淘汰,这样好的制度就没有延续性,进而成为一个“鸡肋”的制度。例如保卫委员查寝制度,保卫委员在班内是班委,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查寝,一是可以看看班内同学的宿舍有没有安全隐患,可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二是可以核查宿舍人数,避免学生夜不归宿发生意外情况。这个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果辅导员老师不管不问,时间长了学生难免会产生懈怠的情绪,或者出现保卫委员隐瞒不报的情况,逐渐使保卫委员查寝制度丧失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管理制度,要从一开始的制定,到实施,再到监督反馈,要成为一个体系,这样才能使好的制度延续下去,发挥作用。

2.完善干部培训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老师的左膀右臂,但是被很多学生干部冠以“内奸”之名,这不是学生干部的问题,而是我们辅导员老师的问题。辅导员老师对于学生干部不能只是选拔,更多的是关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同学之间桥梁,主要起到服务老师,服务同学的作用,不能让班级干部有“官气”,就是对同学颖指气使,不能让班级干部有“匪气”,就是工作中拉帮结派,互相袒护,这样只会败坏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形象。应该每周对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工作职责的明确、工作方法的介绍、自身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为主,同时将一周的工作进行汇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故步自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班级内,更多的要看向其他优秀的班级,其他优秀的班级干部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我们对于学生干部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干部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魅力,从而使班内同学信服,让同学们体会到学生干部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辛苦的,从尊重到信任,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最后以点带面,让系部形成优良的学风。

3.加强交流沟通

辅导员老师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还是学生的家长,身兼数职的我们要协调好各种身份之间的关系。与学生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了解政策执行对象的适应程度;与学生沟通可以促进与学生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更信任你,从而支持学生工作;与学生沟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综合学生的阶段性思想,从而分析当前可能会出现或者面临的主要学生思想状况,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还要建立家长沟通平台,例如以微信、QQ群为媒介,将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将家长“请进来”,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同时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家长直接“手放开”,将孩子的一切交给学校,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青少年成熟期的后移,很多大学生尚不足以一个人独立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而高校管理往往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共性的、宏观的管理,所以就需要家庭教育重新补充进来,一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帮助大学生摆脱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干扰,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异常行为,家庭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与学校进行交流沟通,防治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用心,简单的工作可以做的精彩,不用心,精彩的工作也会做得简单。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合情合理的、有挑战性的,更是持久的。能够帮助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塑造健康的人格,克服遇到的困难,这是辅导员最大的成就。

作者:张远峰 李雨谦 陈泓宇 赵银培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松.黑龙江省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7.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2

关键词: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高校;管理创新

1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事关高校的建设发展,更关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此,高校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探索,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内,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由来已久,哈佛、剑桥等名校的成功经验展示了这一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与传统的学院制管理模式不同,书院制管理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个体意识,随着高校扩招、生源不断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实现从学生管理者向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同时,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学院管理存在的弊端,以宿舍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自下而上地参与到自身管理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团队合作等精神。由于书院制模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其开放、自治特点避免了学院制管理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问题,能调动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正是由于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也引入书院制模式,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用了书院制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书院制管理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重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为避免高校采用书院制管理模式中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还需要做好许多工作。

2转变高校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体制

传统学院制管理模式下,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方式,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虽“万事操心”,但学生有时并不买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下,改变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要摆脱“管理者”角色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参与性、主动性。高校要顺应当下社会改革中“去行政化”发展趋势,将学生作为工作服务的主体,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创建有效发挥书院制管理有效性的机构。在为学生营造自下而上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高校要自上而下设置书院制模式工作办公室,依托原有的、发展成熟的学院制模式,设立书院制管理办公室,以系统化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参与书院制管理,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3突出重点,凸显学生宿舍教育重要性

书院制的本质就是以学生宿舍为重心的住宿社区管理模式,宿舍教育在书院制管理模式推行使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宿舍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在高校进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中,要突出宿舍的重要地位,通过全面、良好的宿舍教育来为实现学生管理保驾护航。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要将宿舍列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引导学生建立宿舍管理体系,高校可以通过安排辅导员等走进学生宿舍,甚至居住在宿舍,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反映的难题。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以学生宿舍为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通过成立宿舍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发挥才智、锻炼能力的平台。

4增强书院文化感召力,做好管理队伍建设

随时间发展,90后、0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权利观念的增强,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应当将学生意识形态的更新纳入其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仅依靠政治性的要求已经远远不够,通过文化感召力的影响,从心理上号召学生参与到书院制管理体系中是其中应有之意。建立高校的书院制文化,高校要创新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通过设立院训和院歌、开展人文教育课程等,潜移默化间形成学生的向心力,便于书院制管理的推行。在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这影响到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响应效果,当下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具体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进行,要严格辅导员选拔制度,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增加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提高其工作责任意识,鼓励他们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真正走进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5结语

综上,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宿舍为重点、自我管理为途径,突破了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并与传统的学院制管理模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采用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董兆祺冯耀辉宫媛张峻.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11(74):112-113.

[2]彭华.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5(30):89-90.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3

1.高校学生思想构成复杂多样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现代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动作。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效、便捷,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中,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盲目的“韩流”、过度追捧欧美文化等,都严重腐蚀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进程。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入学方面限制逐步减少,导致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社团生活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班集体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主要面向集体到面向个人转变,因此继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加强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管理,内容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共同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同时管理责任也必须要指定到各个基层单位。其次是发挥基层作用划分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赋予校、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管理工作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同时也要发挥班级在学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提高实效性。最后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学生管理体制。

2.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在当前时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寻求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变管理为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错误的管理思想,落实“管理即为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部门要养成“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生活所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管理”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力。一方面,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条例要征求学生的建议,要做到学生管理程序正当、定性准确;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体现民主化管理。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4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现代传媒载体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越发显露出一些弊病。一些高校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方法也较为死板,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在当前国内传媒文化视野的角度,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同时,教育机构和相关教师也应认识到传媒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并通过传媒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作者在本文中就传媒文化视野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传媒文化;视野;高校管理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多种划分方式。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块:1)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秩序。3)对学生的奖励和处罚。4)对学生学籍的管理。从高校学生自身的管理和活动形式的角度,则又有不同的划分: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包含食堂和宿舍在内的对学生生活的管理。如果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又可以将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学生自我管理;二是学校管理。

二传媒文化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注重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在各个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几乎普遍受到相关教师的重视。然而,目前阶段,受到传媒文化以及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病。

(一)管理者认识有待提升,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阶段,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也得以不断丰富。在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然而,很多高校管理者由于从业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一套独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且工作之余不注重学习和提升自己,致使现阶段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几乎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管理者将学生当作管理行为中的客体和纯粹的被管理对象。在这种管理思维下,学生被要求听从教师的话,不惹是生非,不出现大的问题,四平八稳地从学校毕业。在此前提下,管理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致使学生的管理渠道和模式均较为单一,在生活上,主要由宿管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习上,则由辅导员负责。以上管理模式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性,难以因材施教,且无法兼顾到对学生个体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够民主化和多样化。要想有效改善这种局面,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多种现代传媒载体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二)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使高效管理面临难度

目前阶段,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在现代传媒与传统传媒并行发展的时代,90后群体自小接受的思想和价值理念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致使这一群体在个性上更具独立性,思想上也更多变。相比以往80后和70后的学生,90后的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很大,无论是思维、性情、人生观等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以往针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管理方法已经明显不合时宜,这为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入侵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对新生事物和各类信息的接受能力均较强,这使他们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享受到了互联网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腐朽、陈旧的思想,其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还有一些高校学生,因为过度迷恋网络游戏和聊天等,导致自身学业荒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几乎随时可以浏览网络信息或打游戏,使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凡此种种,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三传媒文化视野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传媒文化有利于学生接受各种新潮文化和信息,但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消除各种网络负面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共同致力于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营造。从高校的角度,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担,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学业的重要性,致力于学生自制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很好的把控自己,不致在影视剧和网络游戏中迷失。高校将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扩大化的同时,要力求最大限度的借助社会力量来优化外部环境,使高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

(二)强化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本文中所说的道德判断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和理性的判断。在传媒文化盛行的当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且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要想使学生不受其影响,一定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对此,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课,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发挥传媒文化的积极作用

现代传媒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且相比传统传媒,现代传媒表现出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1)发展空间更广阔。2)信息传播更便捷迅速。3)信息交流多元化。总而言之,现代传媒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将其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1、整合现代传媒载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现代传媒文化中包含有很多积极、有益的因素,对其合理利用可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起到较好地效果,且有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管理理念的树立。因此,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传播等方面,现代传媒所具备的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现代传媒载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现代传媒中的网络、电视等传媒载体的整合,以及将现代传媒载体和传统传媒载体进行整合。以此使学生还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视野,并对社会各项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鉴于现代传媒载体的种种优势,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对此引起重视,在日常管理中,将现代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提高高校管理者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目前阶段,自动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使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对于革新教学模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一些自动化管理水平有限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可以据此强化自身学习,是自己的网络技术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各个高校对现代化设备加大投入,确保能够建设完善的教学网络系,使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概念真正得以落实。就目前的形式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的高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如此,不仅会使自身工作量于无形中有所减轻,也会使高校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以及新时代知识的共享化,高校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使自身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两项知识和技能: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网络技术知识。管理者可以据此使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使自身教学管理工作效果更佳显著。目前阶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影视剧和游戏等传媒文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干扰。为有效改善这种局面,教育机构和相关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抵御的能力。同时,还要发挥传媒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管理者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使高效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作者:任佳伟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陈亚玲.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J].发展,2009(10):90.

[2]薛志奇,季娴,刘丹妮等.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4(7):191-193.

[3]李思雨,彭语良.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38-139.

[4]神彦飞,孙耀庆,孙大永等.大学生文化需求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37-138.

[5]刘科荣.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第二篇:大学制度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摘要:

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和效率。然而,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文章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视域下“情”与“理”回归的必然出发,解构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同时从主客关系、权利关系、民主协商层面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学生管理;视角

伴随依法治国和高校科学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变得有章可循,提升了管理的秩序和效率。然而,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制度提供“理”,育人充满“情”,如何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背景下平衡好“技术性”和“人本性”,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崭新问题。正如美国管理专家亚柯卡所说,“在我看来,任何管理的最佳规则是选定一种你我都满意的方式,彼此恪守,奉行不渝。”

1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情”与“理”回归的必然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视域下,缘何要实现“情”与“理”的回归?

1.1高校育人理念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理念传达给我们的是“和谐”与“民主”,对于高校的育人来说则是一种管理态度和处事准则[1]。与此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个体意识的逐渐增强,育人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要求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正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相比而言传统的育人理念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所凸显的特征是对纪律的遵守和所产生行为的一致,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他控”。它“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不但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人的需要及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代特征的转变使得高校育人范式发生转变,我们的育人手段正在从一种“刚性”走向“柔性”。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律,强调在方法上的非强制性”[2]。柔性化管理的具体表现则为,育人主体为“全员性”、育人过程为“协同性”、育人目标为“多样性”、评价方式为“多元化”。在这样一种高校育人理念的支撑下,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手段和规约,更应自觉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行为、意志、品行等,在大学生管理模式上构建“有情”品质和“有理”属性。

1.2高校管理制度的转变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与传统大学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的区别是话语权层面的变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涉及到,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制度的规约者,而是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制度制订的过程中,这也是学生权利意识提升的重要表现。在这样一种参与式话语权下,不管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还是执行,都需要制度的制订者和规约者之间开展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沟通、反馈等。这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模式和育人环境转变的需要,更是提升我们高校学生管理时效的重要举措。在制度规约视角下,“有情”、“有义”开展高校育人工作,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前的新问题。

1.3高校多元群体的呼唤

当前高校处于一种多元群体共存的状态,学生个体特征多样,从出生年代来看有“80后”、“90后”甚至“00后”;从家庭环境来看,有“富二代”、“农二代”、“官二代”还有“穷二代”等;从价值取向来看,有积极进取者更有消极怠慢者、有出世主义者更有入世主义者。在校群体从个体表现来看更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等。不同特征群体纷繁复杂的聚集现在的高校,嵌入在各种组织关系中,共存共生。在这样一种情境下,高校成了将人与人连接成从与众的组织。这一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的和谐、如何达成多元的管理、如何创建健康的环境等,这些问题的浮现都要求高校不得不面临情理与治理的融通管理。当前管理理念的转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制度不再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维护学生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权益,保护权利的保障,这也构成了制度制订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避免从“制度化”走向“技术化”的怪圈。

2解构高校学生管理从“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并将此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高校开始了完善大学章程,制定规章制度,以此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然而制度管理同样是主客体双方的建构性行为,不应完全成为管理学校的“指挥棒”。进而使得在制度管理不成熟的今天,往往存在“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怪圈。

2.1制度体系下管理目标偏向工具性

《辞海》将制度定义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现代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组织特性和组织中的人性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取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组织特性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从而产生相应的管理取向,反之亦然。据此我们不难演绎出,我们对人性的诉求以及高校组织特性的诠释和定位,决定我们坚持何种高校管理制度的取向[3]。当今形势下,高校育人管理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可衡量的效率,进而使得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过于强调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的意义价值。最为常见的则是在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中,管理者注重的是奖助学金的评比流程,并逐渐成为一种程序性工作来开展,忽略了其最本质的育人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充斥着行政化、标准化的味道,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稳定大于一切”的管理理念,但却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柔性理念与全过程引导,制度成为了管理的工具,而忘却了管理的最终目的。

2.2制度体系下管理主体偏向师本性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其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双向行为的互动和关系的演绎。而如今“制度化”偏向“技术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传统的“师本”观念。在这一观念下,充斥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是规章的规定,管理文件的执行、管理命令的下达、各种奖惩措施的推行等,忽略了个体对管理措施的感受的感知、管理内容的需求、个体情感的寄托以及个体的自我激励等。多年来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而不是“学道”尊严。教师是权力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被“主奴”模式所替代。“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陈腐的人类关系,已经遭到了抵抗。”[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主动与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在这期间制度更多的应该是提供一种平台和双方权益的保障,师生之间的活动更多的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彼此沟通、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充满着主体间性(教师学生双主体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破解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师本性”,构建“双主体”。

2.3制度体系下管理过程偏向顺应性

当制度成为“手段”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目的成为“顺应”。制度为管理者提供了让学生“归顺”的工具。而在利用这一工具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一个重要概念则是“归顺”与“内化”,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离不开与此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态度、思想、行为等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是与外在的约束相比更需要是将其“内化”。而不是达到管理的“归顺”目的。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从其特征来看,他们充满灵性和朝气,富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是充满个性和具有革新思维的一代。正是基于此,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他们既是“被管理者”身份的客体,更是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理念的“主体”。我们应关注他们的价值理念是否与学校的管理理念趋同,他们是否接受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主动地将其“内化”。高校学生管理中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师生主客体之间管理行为发生过程中彼此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理则,但是这种规则和理则不仅仅包括外在的制度规约,还应该包括内在的情感规约,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势在必得。

3重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

在解构制度体系化高校学生管理盲点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需要重新确立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角或新途径,如何正确运用“制度”,如何实现“有情”与“有理”的和谐。所谓现代学校制度,是指为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新型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科学的学校治理模式为依托,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指导、协调、规范学校及其相关组织、相关活动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规则[5]。

3.1重构制度中的主客关系视角

制度的制定不仅仅要考虑管理目的的达成,更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制度执行的“客体”,而他们自身好像也习惯了这种“被动”和“规约”,在这种界定明显的主客关系下,制度成为“技术手段”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大学制度所重构的是模糊主客关系,双方共同成为制度制订的“主人”或者“参与者”,制度所发挥的是“理”与“情”的和谐作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把大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给予他们充分且自由的对话权利,教师作为管理者个体转换自己曾处在的师道尊严的地位,以“引导者”和“对话者”的视角来启发和指导学生个体,努力让自身转变为大学生的“知心合作者、友善倾听者、个性赏识者、成长促进者”。让大学生在管理者的引导下,自觉、自发成长与成才,从而形成双向互动,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完善的和谐体。这样制度所达成的不仅仅是手段目标,更重要的是一种育人目标。

3.2重构制度中的权力关系视角

“权力”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ntorias”,意思是权威、法令和意志。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大学生管理制度能否实现“理”与“情”的统一,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学生是否作为重要个体深度参与了学校制度的制订过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化管理和监督制度的建立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生权力在学校管理中实质性参与。第二,要从多样化的途径和实际效果等层面评价监督制度的效用。第三,通过设立网络互动、校长接待日等健全沟通渠道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项管理制度中只有包含了学生的权益,才能在其执行过程中有效保障其利益,也才能真正实现制度不仅仅是“规约”而更多的是“保障”。以高校奖学金评定为例,学生代表要参与奖学金评定规则制订过程,同时还要召开学生听证会,还应建立顺畅的申诉通道。这种学生参与并发挥应有权利的高校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必经之路。

3.3重构制度中的民主协商视角

所谓民主协商则是在不同个体之间(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建立一条经常化、制度化的对话通道,进而实现高校、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多赢局面。在目前状况下,大学生主体与教师或者高校的协商主要局限在向管理者或者辅导员直接反映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个体与教师和高校之间的协商方式。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师生联谊活动,来融洽和拉近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来接近最真实的个体,进而促进协商的开展。其次,可以通过设立主管领导意见箱或者设定专门的校领导“接待日”,让管理者有机会、有途径倾听最基层学生的信息,从而不断促进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凸显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终极追求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秩序的维持或制度的执行,而是对个体开展的富有生命力的育人活动,制度提供“理”,育人充满“情”,让二者在相互统一中回归和谐。

作者:张爱芹 王智礼 刘磊 朱丹丹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

参考文献:

[1]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

[2]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03(1):80.

[3]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1-40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5]康翠萍,李广海,金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框架下的大学章程建制之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14,1:1-11

第三篇:思政教育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

【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较快,思政教育模式也紧随起步,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施,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基本特点,分析了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限制因素,继而提出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思政教育;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充当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新介质的引入,发展速度惊人。从最早出现的人人网、网络论坛等,转变成现在的微信、微博,各种社交网站不断出现,不断更新,网络新媒体也逐步健全,时刻和网络媒体为伴的大学生,深受影响[1]。这是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新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应对这种转型,获得广泛的空间,认可网络新媒体的存在,变革教育管理模式。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

思政教育模式,坚持以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为引导,考虑学生思想教育实际,构建学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体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法,摆正学生思想意识。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对高校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思政教育管理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思政教育管理教学问题矛盾较多,为符合新课改要求,需要变革思政教育管理教学。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的变革,调动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政教育管理中的潜质,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应引起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老师的重视。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信念确定后,指明了前方的方向,具备了前进的动力,精神生活将多姿多彩。大学生的开放意识较高,知识层次也很高,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理想主义[2]。理想信念的内容丰富:人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事实上,充满理想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意识模糊。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限制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因素

(一)变幻莫测的文化环境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相关改革逐步深入,文化形态呈现多元层面,处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格局中,高校学生具有较差的分辨能力,自控力弱,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到多方因素袭扰,被错误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侵蚀,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各种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

国内许多高校实施了教学改革,面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凭借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在全球竞争中夺得优势,我国日渐重视人才培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种教育投入不断增多。各高校工作重心即,借助健全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手段,从整体生提升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让高校学生高度自制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采用班级授课,这是一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班主任或辅导员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班级所有同学的实际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担负繁重的管理任务,无法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管理。这需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各高校要逐步健全并创新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模式,产生良好的学生管理水平。

(二)提升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高校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在学生学习及素质的提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入手,对高校学生实施管理,充当学生发展的纽带,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顺利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以增强对学生的管理,提升学生的管理水平。

(三)使高校学生养成自觉服务意识

当今世界需要和平和发展,相互扶持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各大高校要提升学生自觉服务的意识,参与服务人们当中,以自觉服务价值观为导向,调整好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提倡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一名志愿服务者,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活动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破除了守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养成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实现了自身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今先进的思想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文化传播较为普遍,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变革提供借鉴,全程创新媒体技术契合了思政教育特点,拓宽了理论元素传播领域,便于课程凸显育人作用。当前最新元素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教育紧随时展,健全、创新我国思政教育管理模式,使高校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引导。结合现阶段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变革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模式,提升高校管理质量与水平,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促使祖国向前发展。

作者:王文?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瑜.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J].读天下,2016(12):90.

[2]许艳.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149~149,150.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依法治校法制化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后,提出通过营造法治校园文化、完善全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有效途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关键词:

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200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1]。2010年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把“坚持依法治校”作为未来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不仅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也是推进高校管理法制化进程的重要部分、实现高校法制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依法治校就是各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特别是在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与内部治理的活动中,要秉承法治精神与法治原则,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依法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对高校的各项事务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2]。学生管理是高校各项事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校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实现学生管理法制化。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现状

(一)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缺失法制观念

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者主要是学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务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这些从事学生管理者很少有法律专业出身,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律相关培训。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整体法律意识差,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往往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表现出缺少法律意识,容易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失公平性,影响平安校园的建立。一部分学生管理者认为,只要学生管理程序是公开的,结果就是公平公正的,对一些违纪学生的处分依照学生管理制度,公布处理结果后就不管不问了[3]。高校学生管理者忽视了对学生问题处理后的疏导、关怀教育工作,这就容易导致被处分的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精神涣散等消极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立法不够完善

目前,有关依法治校的法律法规很少,对高校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法规实际指导性不强。对针对高等教育的立法文件目前只有我国颁布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其中的法律条文规定比较宽泛,程序性指导不强,缺乏具体操作性,在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中缺少实际指导作用。此外,国家层面的立法不足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实务处理中自主权过大,例如,《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赋予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纪律处分方面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当学生的行为违反了高校的行为规范时,学生管理者是否有使其退学的权力,到目前为止没有法律依据,其结果完全取决于高校自行掌握[4]。这就导致同一行为,在不同的高校,其处罚结果会有截然不同的情况出现。缺乏有效统一的法律制度导致学生管理活动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增大。这种法制的不健全状况容易导致学生管理活动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三)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注重程序合法性、规范性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程序不规范也是影响学生管理法制化的一个关键问题。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是依法治校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实现途径。如果在具体程序操作中不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高校管理者在具体事务操作中不符合学校规章程序,那么学生的基本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在高校内就不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程序不得当、不规范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进程的绊脚石。关于高校评奖评优工作,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严格要求高校成立评审委员会,其中,评审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但是在实际评审中,许多高校基本采取班主任、辅导员上报名单,评审相关领导参加的方式,缺乏全面了解,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评审过程与结果的可信度与公平性。

三、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相关的立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机关都有着对立法权限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同的调整权限。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就需要国家制定适应于高校管理的立法,有目的性地规范高校自身的规章制度,借助合法有效的立法手段把必要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5]。当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违背了法律法规,其必须退步,修改或者废除。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性制度的制定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管理法制化,才能实现依法治校。

(二)完善教育法制监督,健全高校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

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遵循一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实施情况方面的监管。完善高校教育法制法规监督可以更有效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能够切实减少高校管理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确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健全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也是推动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有效手段,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高校依法治校状态下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救济制度是指在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公正的权利救济[6]。特别是在学生受到纪律处分时,首先要通过校内完善的救济机制寻求解决途径;如若不然,就可以请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校外救济途径。通过校内规章制度和校外立法来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形成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学生权利相适应的救济机制,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需要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指出。

(三)普及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校园文化

在依法治校大背景下,健全的法律法规使高校管理者、高校学生感受到“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加大对高校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环境的一个基础工作,当人们形成法治观念之后,就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信任和尊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维护法律的权威,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自觉地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日常主题教育中、社会实践中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高校学生管理者、一线教师、一线辅导员更应加强法律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法治观念,强化自身的法律素养。营建浓厚的高校法治氛围,养成法律意识的良好观念,营造法治校园是法治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舒燕 张伟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学春,张鑫.高校依法治校理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郑汉印.“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榆林学院学报,2016,(1).

[3]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亚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5]张俊峰.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探究[J].科教文汇,2016,(5).

[6]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

摘要:

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做得好能够给学校正常秩序的维持和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想要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便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笔者主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和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想要做好高校教育便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以往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也面临新挑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做好创新管理工作。

1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进行,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和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相适应[1]。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较多,这便要求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不断的创新。以往的学生管理方式,比较重视管理人,新的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管理服务。现在,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呈现出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一体化的倾向。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尊重学生,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的问题。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管理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职能的落实能够保证学生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从而给教育教学开展奠定基础。服务职能的落实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平等和民主,能够公平公正的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2]。所以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服务、管理以及教育三种职能的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水平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就高校而言,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够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

2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策略

2.1进行理念创新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成才,在新的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3]。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激励为主,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工作的开展。但是这种制度忽视了人本身的个性需求,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管理的需要。进行以学生为主理念的树立便是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学生考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比如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应该避免那种长篇大论的方式,应该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进行论坛的开设,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2.2进行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愈加的普及,现在网络犯罪率不断的提高,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也必须重视网络应用教育。在新的时期,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必须密切关注网络,并分析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4]。首先,高校应该将网络道德和法制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还应该重视网络宣传力度的提高,不断的提高学生本身的道德、责任、法制等方面的意识,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不断的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身作则,自觉的抵制网络上的那些不良信息;其次,高校需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完善,做好校园网络监管工作,定期的对社会热点和那些容易导致争议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将那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剔除掉,做好网络监控工作。

2.3进行工作队伍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有机制的规范,其执行效力才能够提高。想要进行工作队伍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必须做到下面几点[5]。首先,不断的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本身的稳定性,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解决相关工作人员的晋升和评职称方面的问题,对考核机制以及工作流动机制进行完善,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策略的制定,具体化职称评定的条件,解决当前存在的职称评定困难的问题。其次,需要重视高校学生管理的专门和水平,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向专家型方面发展,鼓励其做好各方面的研究,让管理呈现专项化的特点。高校还应该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平台的提供,切实提高学生工作者本身的水平。

3结束语

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创新也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学生管理的创新,将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丁义伟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177+111.

[2]田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45-46.

[3]易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6-18.

[4]金鑫.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大学教育,2014(09):169-170.

[5]胡劭颖.“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9-93.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立德树人实践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对推进立德树立理念的意义和原则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之中立德树人理念实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和提高措施。

关键词:

高校;立德树人理念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部门,尤其是对各个高校院所在培养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材上提出了“将立德树人视作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根本任务”。通过“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但为各个高校院所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提供了新思路,更为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大背景下,各个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指引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历来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各个院校以及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更是高校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立德树人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更能保证学生从思想道德和品质上满足社会和家庭的需求。通过对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中的实施进行讨论,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我国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意义和原则

1.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意义。首先,在我国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理念有助于高校的管理服务职能。对于高校而言,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不能单一的将其归结为对学生的管理,而是应当从人本理念的角度入手将其视作对学生的全方位服务。而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推行则通过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而树立服务的理念。其次,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理念还有助于深化学生管理工作改革进程。由于近年来人本理念在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深入的贯彻。这使得在学生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而这也是高校自身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成果。伴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推进,能够进一步彰显高校从“德”的角度对学生的教育,而并不是简单的通过行政手段硬逼学生接受管理。另外,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中推行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讲究对民主、公平、爱国和友善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立德树人理念也是秉承着这一要求推行的。通过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相关的教育,则进一步有助于其适应我国核心价值观。

2.高校推进立德树人要坚持的原则。在高校中推进立德树人理念首先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不论用何种方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科学管理。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则要通过认知去引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加深对认知的理解。推进立德树人理念同样如此。只有能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延着科学的道路发展。其次,推进立德树人理念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得到了深入的贯彻。这就要求在推进立德树人理念时,不能简单的对学生采取说教式的管理方式,而是应当以引导为主,通过重视学生的自身作用,进而推进立德树人理念。

三、实践立德树人理念的困境

首先,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育人理念相对淡薄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影响而造成的。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仅仅依靠单纯的说教形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完全服从。这种情况完全不利于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中的推行。在部分高校中,甚至出现了教师自身存在违反道德的情况,这对学生而言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典型。同时,高校在进行学生综合考评时过多的重视学生个人成绩,而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与人相处的情况以及对社会工作的参与情况则考虑较少。这也是过分注重成绩,而育人理念淡薄的重要体现。这一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受到考评办法的影响而重视成绩却忽视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其次,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违反道德或法规的学生大多处以惩罚性的措施,并寄希望于以此种方式对其他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但需要认识到,大学生年龄大多在二十岁左右。从心理上分析,处于二十岁年龄的学生容易发生逆反心理。通过简单的惩罚性措施正是容易激起学生自身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之中,“严禁”“禁止”等词语出现频率明显较高。这与立德树人理念所提倡的通过柔性的管理,采取疏导、劝说等方式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情况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另外,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干部一直以来就是建立在广大学生基础上表现较为优异的一个群体。同时,由于学生干部群体在学生之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支持程度,因此,高校大多通过成立学生会和相关社团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在之前的工作中也是得到验证了的。但目前,在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却忽视了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进而造成了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广进展缓慢。

四、深入推广立德树人理念的措施

首先,深入推广立德树人理念要依靠制度开展落实。党的十八大已经提出了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各个高校就要充分重视立德树人理念的推进和落实工作。通过将推广这一理念写进制度中,通过制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明确的落实,进而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广。其次,推广立德树人理念还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长久以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大多由辅导员完成。但不论从人员数量以及高校的支持力度上,都难以满足学生管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立德树人理念难以有效在学生中推广。因此,通过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可以有效充实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规模。同时,各校领导以及教师都以身作则,进而深入推广立德树人理念。第三,高校要从营造校园文化的角度入手,深入推广立德树人理念。每一所校园由于其建成时间、地域、背景以及发展道路的各不相同,造就了各个高校的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强化宣传力度、增加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力度和频次以及学生干部发动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提高一所高校内积极助人、诚信友善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养成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奉献社会的习惯。因此,深入推广立德树人理念还要积极影响校园文化。

作者:钱宏伟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妙志.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3(3):21.

[2]:田建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J].高校辅导员,2013(2):3-5.

[3]:金更兴.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J].新西部,2013(11):102-103.

[4]:张科.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5(4):98-101.

[5]:戴卫义.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9-70.

[6]:左超.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60-161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及制度建设方面尚不能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侵犯学生权益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应强化依法治校指导思想,完善规章制度、提升管理者法律素养、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学生权利保障与救济,加快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全面推动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和法治水平。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宣传和引领职责。高校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首要任务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使国家治国方略和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得以落实,使高等教育管理更民主规范和科学合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所谓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从而建立合理的权利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管理结果的有效,逐步实现学生民主的法治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1]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规范、健全、层级有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高校依据已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校内各方面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制度与法律法规相悖或冲突,明确高校与学生各自权利边界,规范管理权限,落实学生权利保障。第二,建立一支具备良好法律修养的管理人员队伍,做到依法依章办事,程序规范、过程公开透明,使管理规章制度获得学生的认可与信赖,实现“良法之治”。第三,权利监督与救济。权利的运行必须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高校管理权应在社会公众、教师、学生的监督之下运行,防止管理权的越界与扩大,拓宽学生权益救济渠道,为学生权利维护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一)管理理念与模式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追求平等自由、渴望公平与尊重。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也需要个性化关怀与辅导。但长期以来,“稳定压倒一切”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管控”思想,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以学生为本、关心服务学生、挖掘和发展学生潜能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远未建立。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导致程序失当,学生的知情权、财产权、隐私权等难以得到充分保护。管理体制僵化和管理模式“千校一面”,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事倍功半且难以获得学生认可。不可否认,经验式、家长式管理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学生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环境和学生特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无法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

(二)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

一方面,在管理者主体上,与专任教师相比,高校从事管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大部分人缺乏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因而管理水平及法律意识、法治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在管理者意识、管理行为、管理程序、管理结果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者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影响,视学生为客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意识。二是管理过程中无法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人治化现象严重,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行,不按规定办事,甚至于以权代法等现象,导致侵害学生权益事件时有发生。三是从程序看,重结果轻程序,即重视对结果的处理,轻视对过程的规范,程序存在瑕疵,致使学生知情、申辩、听证、申诉等权利未得到保障,这也是导致高校与学生对薄公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早期北京某大学生田某诉母校案就是典型。四是从结果看,因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给高校带来了一些不必要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经历了早期的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到如今逐步多元、法治化的过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教育部部门规章和各省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范内容过于宏观,对高校的管理实践难有明显指导作用。二是部分高校现行学生管理方面规章制度与教育部有关规定向冲突,上位法未作规定和限制,下位法增设了新内容,扩大了高校的管理权,增加了学生的义务。三是高校已有的规章制度在内容、程序上需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内容方面学校权利条款过重、学生权利条款不足,学生申诉制度和救济制度设计不合理、保护力度不够。程序上,从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以及涉及学生权益的各环节,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学生参与度不够,过程流于形式。

(四)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不完善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理的申诉”、“学生对学校有关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学校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对申诉结果仍不服,可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但现有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申诉制度存在的法理依据不足,难以发挥作用,形同虚设。比如,学生处分一般是由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作出,而接受申诉的也是学校内部有关部门,两者都隶属于高校这同一主体,高校难以摆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我裁判嫌疑。同时,从申诉结果看,申诉委员会鲜有改变或撤销原有决议,基本是维持原有处分决定,因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放弃申诉。二是权利救济的单一性。学生寻求救济的途径,相关文件只提到向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对于申诉结果或处分结果的诉讼或行政复议却从未提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学生权利救济渠道不健全,难以通过诉讼或行政复议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走向法治化

依法治国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导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阐述,上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诚然,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需要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法律观念、法治思想、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率先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具有积极示范作用与传播价值。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既是高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举措,也是高校的职责与使命所在。一方面,高校以自身民主管理、寓教于行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公正公平、程序合法、民主权益等法治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为建设法治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法律素养、遵章守法的法治人。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高校法治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一直是高校建设的目标,而建立该制度必须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宏观层面,受管理体制及财政政策影响,高校孜孜不倦追求的独立自主办学愿望难以实现,政府与高校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两者需要在法律制度框架内有更好的顶层设计。微观方面,建立和完善大学章程;党委领导校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与校长的职、权、责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机构独立性需要得到保障、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另外,高校行政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但正如众多专家所言,高校需要行政、需要管理,高校去行政化的实质是去官僚化,官僚化气氛过浓影响了高校前进步伐。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高校法治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高校通过建制度、重程序、分权限,使管理进一步合理规范、公开透明,既能获得政府和社会认可,也有利于自身长期有序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有利于理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对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界有以下几种争论:一是认为高校与学生形成行政法律关系。高校依据教育部授权,代表公权力行使招生、学籍学位、违规违纪等行政权利,该权利对学生产生法律效果,高校与学生由此形成行政管理关系,理所当然大学生享有行政相对人有关权益。二是民事法律关系。该观点认为认为高等教育是消费品,高校提供服务如学分、住宿、餐饮等,学生以民事主体身份支付对价购买课程与服务,享有民法范畴内平等主体权利。三是宪法法律关系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高校必须无条件保障和落实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笔者认为,以上学说各有偏颇,不足以全面概况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校与学生间既存在因招生、学籍管理等原因产生的教育行政管理关系,也存在如后勤服务、个人财产权等民事法律关系。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生管理权,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过程中能明晰学生权利,加大学生权益保护,不使教育管理行为侵害学生权利。

(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是高校学生工作法治化的外部推力

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忽视或牺牲个人利益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秉承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但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推进,国民法律水平普遍提高,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个人合法诉求寻求重视与保护。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大环境下,当前大学生个性、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具备较强法律知识和能力,追求公平公正,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有更理性的认识,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正当权利,传统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和谐为大局”的纠纷处理思路将逐渐丧失作用。另外,网络普及化,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维权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这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必须面对的挑战,迫使高校进行法治化改革,使学生工作管理更规范与合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路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与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念是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行动指南。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摆脱“管”、“堵”等传统思维理念,转变以“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尊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服务个性化,充分发挥挖掘学生潜能。最后,将学生教育纳入学生事务管理中,正视学生挫折、惩罚性教育,不以思想教化代替法律或校纪校规的处罚。对于学生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既树立规章制度权威,也使学生获得成长机会。实践中常出现部分高校以“挽救”学生为善意,对个别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息事宁人处理,这既违背了教育的本旨,也与法治精神相悖。管理模式上推行契约化。所谓契约化管理是将契约的本质属性融入到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即高等学校与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签订并履行协议。[2]从法律角度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平等对话权、参与权,以协议形式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双方权责,按约定办事。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对于后勤服务、校园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事务应充分保障学生知情、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学生社团、协会等能够自律自治的组织,允许学生实行自治管理,减少行政干预。管理机构可借鉴英美国家经验,推行扁平化管理,避免多头无序管理的现象。

(二)提高管理人员法律水平

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好的制度需要具备良好素养的执行者,管理人员法律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进程。有学者指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管理权行使过程中人治现象严重。[3]因此,建设一支具有民主、公平、程序规范等法律素养的管理人员队伍尤为重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律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其次,改善管理人员学历结构,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最后,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岗位监督,开展管理人员业务评比与考核;重视学生对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的评价,及时调整或淘汰不合格的管理者。

(三)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2015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此次修订既是对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整,也是依法治国理念下高等教育领域主动适应的举措。高校应根据新规定的要求,结合大学章程制定契机,修订和完善有关学生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指导思想。应突出学校与学生两个主体的平等地位,做到权利与义务对等,而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制定的主体。涉及学生管理事务有关规定的出台,应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发动学生参与,落实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三是内容方面,尽量减少禁止性、义务性条款,增加引导性、授权性内容,发挥规章制度的指引功能;加大学生人格权保护力度。我国现行法律对学校与监护人的责任性质和责任条件缺乏明确规定,特别是回避学校与学生这种特殊关系中侵权责任的划分问题,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侵权责任的规定,给学校和监护人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4]四是学生程序性权利应有更细致、全面规定。

(四)强化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无救济即无权利”是一句古老的法律谚语,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矫正的正义”。这句话告诉我们:法律对公民权利、自由规定得再完备,列举得再全面,如果在这些权利和自由受到侵犯之后,公民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可见,完善的救济制度是学生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学生权利救济不完善状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申诉制度,明确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议事规章,使申诉制度不走过程、流于形式,树立申诉制度权威。引入听证制度,在做出涉及学生重大事项的决议之前,给予当事人说明理由和陈述权利,也能保障决定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设立法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法律咨询服务,如美国在高校中设立法律咨询机构及在申诉流程为违纪学生提供的法律咨询员等举措值得我们借鉴[5]。最后,基于高校与学生存在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应建立高校教育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赋予学生行政法上行政相对人的有关权利,针对高校处分决定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实践与总结,任重道远。但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时展主旋律,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既是高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管理育人、教育育人的职责所在。高校只有通过革新理念、创新模式、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才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快自身体制改革和建设步伐,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徐平华 单位: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波.论高校学生管理够管理者法治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1):107-109.

[2]罗立顺,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8):92-94.

[3]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6.

[4]张铤.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2(4):12-14.

[5]陈静娴.中美学生事务工作法治化管理之比较[J].高校辅导员,2015(4):69-72.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爱国精神培育

【摘要】

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让社会也逐渐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的工作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忧患意识的弱化,还有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爱国热情的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高校学生爱国精神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对学生爱国精神的教育进行分析的,其一是影响爱国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行阐述,其二是对学生管理中爱国精神培养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爱国精神;培育

前言

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之间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的进行发展,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明确爱国意识的大学生,可以让民族复兴公家顺利,但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依然较为单一,其内容也较为老旧,这就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变得十分的枯燥,影响其教育质量和效果,甚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一、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上的困难

(一)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

因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一定的融合,而这种全球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有些甚至用地球村意识来替代国家民族的意识,然后是经济发展弱化了环境安全意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中一部分甚至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该以爱世界为主的心理,而原本的爱国主义有些狭隘。最后是西方文化将爱国主义思想淡化,一些有害的私下给,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崇洋媚外,进而消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消减了学生的爱国热忱。

(二)社会转型的影响

社会经济化转变固然会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化的发展固然会增强人才的发展和自由,但是较大的竞争压力也会暴露出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而造成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以及腐败等问题的产生,这些思想和意识都会不同程度的淡化国家意识、社会责任以及爱国精神。

(三)网络发展的双刃性

经过相关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各种逃课现象频频发生,更有一些大学生自甘堕落,造成了组织纪律的松懈以及法律观念的淡薄,再加上一些国外的势力利用互联网引导大学生迷失方向,对爱国主义产生质疑,淡薄民族利益和观念,总之网络技术的应用,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会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长期稳定的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意义,但是长期安全、和平的环境下,让大学生对战乱、历史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因此缺乏为国捐躯的那种豪迈和热爱,其对报效祖国的思想和意志不够坚定。

二、管理中做好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课教育力度

在大学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二)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多种形式的文化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在自然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传统很好的进行融合,达到教育和管理功能的统一,此外还要做好日常环境的保护工作,让学生能够从爱校园开始,提升自身的爱国思想和情怀。

(三)以热点时事为教育的主要契机

国内外形式都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多种因素的干扰让一些地区发生国际事件,但是无论是何种的国际事件都会与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事件更包含着很多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际教育素材,所以学校可以将一些热点的事实问题作为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主要切合点。以此来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进行教育,以此来激发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四)增加爱国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只有让大学生走出现校园,才能够让其真正的了解社会的变化,更好的了解国情和民情,并只有让其亲自感受过劳动者的拼搏和工作,才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这些人们的无私、奉献、爱国情怀,所以学校要增加这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让学生增进知识的同时,丰富个人的阅历,更加客观的提高思想的高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增加自身的使命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祖国的报答。

(五)利用互联网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祖国的各个方针、政策的动向,并向学生讲解一些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生平等等,通过让学生对资料的主动查找和总计,可以更好的向学生灌输爱国和自我教育思想,更好的提高其学习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利用网络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交流工作,以能够更加及时的察觉学生思想上的错误,并及时的帮助其改正。这种双向思想的教育工作,其具有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到网络技术,网络文化也就应运而生,该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对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能够正确的运用网络,并增强对自身爱国精神的建设,以能够为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多的建议。此外,学校相关的教育人员,也要可以采用更多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和理解力,以此来更好的保证大学爱国主义意识和思想的增强。

作者:程镭鳕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勇,梅红,王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回顾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43-149+158.

[2]刘鹏.文化软实力竞争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1,08:128-134.

[3]张加亮.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2:54-55.

第九篇: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学分转换

[摘要]

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中提出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高校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学生管理理念,将学生培养计划从固定统一模式调整为灵活自主模式,制定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学分认定原则、程序、范围,成立专门组织保障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顺利执行。

[关键词]

学生管理;学分积累;学分转换;改革

为了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1]但是,如何实施这一制度并没有先例,本文对此进行探索。

一、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

(一)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一,具有鲜明的符合创业的个性特征,比如:突出的干劲、热情、勇气;诚实、正直;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渴望等,[2]这些特质让大学生成为创业的生力军,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必须为学生提供制度保障,改变现在滞后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保证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能顺利完成学业。

(二)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内涵

“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建立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对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鉴定,然后以一定的标准折算成具有一般等价物特性的学分进行储存和积累。”[3]实行学分转换,才能使学分像货币一样在各种层次、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机构中进行流通,最终实现兑换的功能。

二、实现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基本条件

(一)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1.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细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细则规定了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却忽略了学生享有的权利。[4]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基于学生享有延长修学时间的权利假设,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实施细则应明确学生享有弹性修学时间的权利,为实现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理念。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会增加学籍管理难度。管理人员只有增强服务学生理念,才能克服繁杂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保证转换制度的实施效果。

3.将固定统一的培养计划转变为灵活自主的培养计划。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统一性,[5]这与开放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相矛盾。改变传统的培养和管理方式,以动态的班级为基础,在“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前提下,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考核,使得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能够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最终完成学业。

(二)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

制定规范、有效、可操作制度是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化的重要体现,制度中的内容要保证在执行过程中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具体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从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认定范围到学生提出申请,从认定部门的确定到鉴定结果的审核反馈,整个过程都应该从制度中找到对应的条目。规范的制度具有权威性保证每个学生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影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应包括实行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的课程目录、管理办法、学分认定细则、学分获得途径及核定标准、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条例等。

(三)明确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课程范围

高校的课程类别一般分为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实习类等,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都可以归到这三类模块中,以抵相应的课程学分。很多创新创业活动都不是一项专门的、单独学科的活动,必然会存在不同专业知识、不同课程相互交叉的情况,因此需要把一项活动按照课程进程拆分,确定涉及课程的目录,依据课堂教学的学分给出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

(四)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组织保障

一项新制度的执行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管理组织,主要职责是确定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部门和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咨询,保证认定部门及时审核材料和认定学分,协调认定过程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制度的顺利实行。

三、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的认定

(一)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原则

根据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范围将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按照类别、级别划分,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

1.竞赛活动包括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和创业竞赛,分为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每个级别又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16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学分。

2.科学研究活动分为参与纵向课题、参与横向课题和其他三类,其中参与纵向课题又分为部级、省级、校级,依据报告、实物、成果等给定学分;参与横向课题依据课题经费情况确定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其他项目需要经过学校专家组核定后确定学分。所有项目必须结题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3.发表学术论文分为基础学分和附加学分,基础学分为SCI、SSCI、EI、ISTP国际检索收录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收录期刊)两个等级,附加学分以论文转载情况确定分值,分值从低到高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点摘编等同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分值。

4.发明创造类主要为发明专利,前三名有效,依据排名顺序确定学分。

5.自主创业活动分为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分为部级、省级、校级,共8级,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学分,项目负责人的学分略高于参与成员学分。

6.职业资格证书类分为从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三类,根据取得证书的途径确定学分,学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执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

7.学生获奖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分为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厅的相关奖项;社会科学类分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为省艺术学科优秀成果奖;学生团队获国家或行业最高界别比赛团体奖,根据每个奖项对应的级别确定相应的学分。

8.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参加社团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参加活动次数,提交调研报告的质量,达到认定部门考核标准确定学分;参加志愿服务每月不间断,连续一年以上,累计达到36小时以上取得学分;担任学生社团干部一年以上,根据社团活动的影响力确定学分。

(二)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程序

学校承认上述途径获得的创新创业成果,其认证标准都是根据其与标准课程的相似性与一致性。首先,学校学分认证管理部门每年两次认证计划(计划包括),相关认证部门联合认证细则,满足认证细则的学生都可以向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各认证部门对递交的材料进行初步筛选,最终确定符合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条件的名单。其次,符合转换条件的成果,认证部门将聘请专家进行审核,确定申请人递交的创新创业成果与认定标准的一致性,根据成果的类别、等级以及与标准课程的一致性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校将最终的认定结果和转换后的学分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以进行申诉,公示结束后将进入学生档案。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中,学分只有通过认证管理部门认可后才能转换,创新创业成果认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6]

四、结语

改革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切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激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发挥出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生力军的作用。

作者:林佳丽 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肖昊,百丽.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2):123-133.

[3]杨黎明.关于创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教研究,2009,(3):4-9.

[4]林丽.法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改革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1):42-44.

[5]杨艳琼,刘易.弹性学制下的学籍管理:困境与出路[J].高教论坛,2009,(5):40-42.

[6]张伟远,段承贵,傅璇卿.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际的发展和比较[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128.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研究

【摘要】

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方针之后,高校管理工作上明显加大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力度,毕竟这也是为社会不同产业领域培养标准型人才的前提条件。由此,笔者决定针对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以及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穿沿用措施等内容,加以有序论证,希望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同步改善,做足贡献。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高校管理;内涵机理;应用措施

一、前言

高等院校之中,学生才是主体,在管理工作中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确保为他们今后学习进步,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辅助服务,现实意义非凡。须知如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日渐严峻,为了避免今后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深刻的就业和创业危机,激发他们探索全新发展路径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显然势在必行。

二、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性内涵机理和规范细节

如今高校教育管理里工作中的以学生为本理念,强调的就是要求教育管理主体时刻结合学生实际思考问题,力求在自身主导作用引领下,挖掘出高校专业教育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令学生谋求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至于具体的规范调试细节将表现为:第一,凸显学生个体的本位特征。第二,以学生全面化发展为本,令他们在接收和消化更多专业、人文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型的接班人。在此类背景影响下,有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做的,便是在规范教育教学流程之余,凭借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专业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兴趣偏好等,协调化地设计阶段化教学规范指标、选取专业教学内容、沿用多元化且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得到健全化发展。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不单单要以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将主动权全部交还给他们,以期待教学管理目标和方式、结果和流程的统一性,同时更要在他们独立发展过程中给予精确化的指导牵引,避免他们在思维创新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滞后问题。长此以往,才能逐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并创办切实高水准的高校。

三、日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度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方法

(一)以学生为先

实际上就是将复合型人才培养视为高校一切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不论是面对各类挑战困境,都要做到人才培养的优先安排并配置合理的辅助资源。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涉及学生和学者、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做的不单单是教学,还是要针对高校生思想,日常生活和就业技能等加以培训指导,同时给予可靠的资助条件。归结来讲,就是一切和学生进步相关的工作,高校都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考虑和处理。

(二)以学生为重

第一,不同层级机构主管人员和教学人员,都必须不断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态度。切勿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师资团队构建等层面上,相反地对学生管理工作照顾不周。再就是重视绝非说说而已,有关教师要在实际中关心每个学生,保证依照他们身心发展特征、学习实力状况、进步需求等,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第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起服务本位思想,保证一切服务项目的设置和执行,都能够预先考虑维护学生基础性合法权益,顺势加大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融合效用,并且为学生提供尽量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时间或是空间条件选取上,都存在一定的自由性,无形之中对高校既有教学资源规划分配质量,提出更为深刻的规范诉求。

(三)以学生为主

其主张教学管理人员在全面性关注与迎合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令学生独立处理和学业相关的事务,确保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之后,获得更高水准的自我教育、服务、管理和成长条件。毕竟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教师不能完全将他们视为孩子,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承担相关职责并且接受较多的外部环境考验。

(四)以学生为荣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余,还要针对当中表现十分优越的学生个体,给予妥善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得他们建立起应对更多艰难学习挑战的自信心,包括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项目等。整个工作流程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管理人员,要保证以学生进步为荣,借此给予他们更加强劲的上进支持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想要紧紧把握时机并且克服一切挑战危机,就必修及时革新整改既有的管理模式,具体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透过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设置,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朝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目标持续迈进。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涉及以学生为先、为主、为重、为荣等理念的转变影响意义重大,希望有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多加注意和灵活贯穿沿用。

作者:匡玉清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本理念;路径创新

1我国高校学生的管理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高校的管理体制也从之前的以管为主逐渐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但是,高校的很多管理体制仍旧存在较多的漏洞和弊端,这些问题的出现很难满足新时代学生的管理需求。

1.1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指的是管理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正确管理理念应该是以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己任,虽然有很多高校的管理理念已经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烙印仍然存在,学生与高校之间仍然未建立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学生仍然对管理者存在着依附以及依赖心理,管理者对学生严加看管,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遵循自己的管理理念,要求学生服务于社会和学校,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是一个个体,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如果长时间进行被动管理,不仅在教育上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1.2高校的学生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大学生与高中生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属于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很重要,但是大学生和高中生不同,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评判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单单以分数评判一个人的成败,如果只看重专业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社会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需求。很多高等院校更多的站在自己和社会的角度建立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培养,但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人才资源的基本标准考虑的是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人本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准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个性化的管理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我国高校管理向专业化,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大转变。

2.1高校学生的管理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管理不再受限于教育部下发的学生管理体制和规定,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服务和管理,从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由此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教育管理。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的身份,他与管理者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因此,高校管理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不断优化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保护学生的权利,凸显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2.2人本理念的理论基础

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提倡人的自由并且关注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管理者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

3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理念的核心是要杜绝学生出现机械化学习情况,不要将教师或管理者的意图强加在学生身上,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学生这一主体为基础,与管理者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服务是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工作的显著特征,保证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拉近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管理中的主体,不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促进高校管理的有序进行。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基础,促进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完善高校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4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

4.1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创新

人本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核心,营造良好和谐的管理氛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民主参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民主参与,可以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可增强学生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疏导,还要树立法治观念,推进高校学生的法制化管理,遵循程序正当性原则,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质证权和抗辩权。高校管理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性原则,主动做出正确的选择。

4.2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

根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让各项管理制度都优先服务于学生管理,保障学生的利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在学生处设立多个管理部门,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责,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及时反映遇到的问题,学生处和教师对其解决和正确引导,形成教师和学生处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新局面。

4.3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模式的制定应该广泛、充分的征求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运转,也可以通过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的双面性非常明显,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和监管,并对信息数据进行监督,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监督,避免接触不良网站,产生不良动向,造成不良影响。

5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管理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观念问题,正确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管理经验,让学生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实现民主交流、平等沟通、和谐统一的校园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改革和创新思维[C]//“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2009.

[2]孙玉民,林峰.学生管理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

[3]金玉珍.浅谈新形势下的大学学生管理工作[C]//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研究论文集,2013.

[4]盛海峰.学生管理工作中西结合探析[C]//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

[5]刘勇.学生管理要始终渗透一个“情”字[C]//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6]李丽萍.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C]//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6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数据量不断激增,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时代难适应性,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已成“大势所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相关人士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积极设计策略优化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学生;学生管理;信息化

1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1有益于高校管理工作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安排等,与之相关的数据量非常的庞大,如果仍然遵循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妥善的处理数据,还必然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利用了大数据背景下先进的现代技术优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仅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率还有益于保障管理质量。

1.2加快了高校教育工作改革

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无法脱离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不仅会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还会影响学校教育、学生就业等,教育者可以利用学生管理信息化资源调整自身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资料更好的了解就业岗位或是进行社会实践,不仅有益于高校教育工作改革,还有益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3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未来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获得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相关的整合、分析手段精准的定位学生,高校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等,进而能够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对之进行及时的干预,有益于学生良性发展。

2大数据视阈下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

从整体角度看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进展形势一片良好,然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细节,却不难发现众多问题,而其中如下几点较为显著:第一,缺乏完整的数据化高校学生管理体系。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有专门的部门、针对性的管理体系,然而现阶段高校方面很难满足上述要求。第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覆盖程度较低,涵盖的管理范围相对狭窄,很多高校仅在学生就业、自主招生、学生实践等方面应用了信息化学生管理手段,信息挖掘和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三,相关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落实,然而现阶段,高校内部从事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在遭遇专业问题时很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问题,这无疑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提高。

3促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促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良性发展的策略是比较多样的,但受制于篇幅,本文仅从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出发提出三点措施:第一,积极构建大数据体系。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将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管理者身上,确保管理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以确保信息化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资料,能够为高校落实各项决策提供参考。第二,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学生管理信息化覆盖的范围,全面获取学生管理信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能够准确的获得学生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为自身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借鉴,以提高各管理部门的学生管理质量,并最终提高高校方面的学生管理水平。第三,构建优质的管理队伍。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才素质。与此同时,制定良好的人才引入机制,加大管理人才的引入力度,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4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意义巨大,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者们需要牢牢把握大数据背景下的机遇,不断的优化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孝忠.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分析[J].留学生,2016,(03):166-167.

[2]顾永惠.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5):121-122.

[3]黄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232-233.

[4]牛凯.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考试周刊,2017,(14):98.

作者:汪思婷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激励理论的内涵,我们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实践要求,如期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等方面的实践。当然,激励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并积极地创新、适时调整,让它更加符合教育的进步,满足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应用

1引言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高校管理模式同样也要与时俱进,然而,适时的调整会让有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接受,因此可能会产生动力不足、懒惰松懈的情况。除此之外,新课改渐渐普及,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更高,但是学生对新情况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依然使用以往的方法来获取、接受知识,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难题。在高校内,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如果辅导员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那么同样会出现一些漏洞。所以,要与时俱进,调整管理模式,勇于践行新的管理理论,优化管理质量。激励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激励理论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让他们的自身素质更高。

2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沙特尔(Shartle)认为,激励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我们可以得出:激励主要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来影响人的动机、需求、想法从而来影响或改变人的实践行为。激励理论由以下几类构成: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关注需求的满足,并以此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它深入探究影响激励作用的因素,最为著名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倾向于行为本身,重视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行为的定向塑造和控制,是研究激励目的的理论,典型的是强化改造论、归因论和挫折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动机产生的认知过程及行为结果的反馈,即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主要是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和公平理论。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实践

3.1期望理论的实践

目的的明确性在期望理论的实践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应该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明确目标,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自身情况,这样可操作性才强。同时,要引导学生始终对目标怀有希望,并定下自己的标准,从而为学生提供动力支持。高等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高校的新生或全体学生开学典礼、军训或入学的期初培训、各大学院学科的专业指导、各种班级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新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学习方向、特点以及今后努力的目标。另外高校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等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是提高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是自身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通过培训全面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涵,更要实现“助人助己”———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生涯规划帮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培训是针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从“职业生涯知觉与承诺”“认识自我(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认识外部世界”“职业决策”“行动(求职行动)”“再评估”等主要环节进行。内容可以包含生涯规划教育的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团队建设、测评解读、教学书籍推荐等教学内容。比如,高校在开学典礼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来校给学生交流,曾有大学请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一名成功人士来给学生作演讲,这位成功人士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清空自己”“学以致用”“储备好充沛的体力”和“做好与家人的沟通”四个温馨提示,并坦言能够拥有这段人生经历非常宝贵。他说,“同学们,请珍惜你的FMBA时光,他是如此的短暂;请珍惜与你在每个周末朝夕相处的同学,让勤奋、努力成为我们的共同信念;请珍惜大学在我们的身上和心上的烙印,让他见证我们的成功也为他带增添属于自己的荣耀。”同时,在学习过程,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正和调整,采用奖励、表扬等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自信心和积极性。

3.2需要层次理论的实践

根据需要层次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在需要的层级当中,学校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一样的个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因材施教,以便更为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才具有实际效果。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不同的时期内其需求必然处于不同层次中。通常情况,刚进入高校的大一学生,其需求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学校提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生步入高年级后,需求的层次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时学生的需求会更加倾向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实际表现为希望被同学和老师认可及尊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各项活动和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据了解对大学生的管理我们要加强社交及消费方面的管理。最近,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又一批新鲜“血液”。上大学的成本除了学费,更多的就是生活费。近日,有些记者近日在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随机发放135份调查问卷,其中女生占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男生占三分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每月生活费的主要开支又是哪些呢?通过数据在线分析不难发现,餐饮伙食所占比例高达48.16%,是大学生开支的主要部分。此外,大学生在购买穿戴和社交娱乐上的开支比例位于第二、第三。因而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消费观的培养,同时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应注意为其展示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再逐渐地为学生提供满足和实现需求的平台,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激励的效果最大化。

3.3强化理论的实践

奖惩制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奖惩利用得合理科学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在高校管理中,要学会运用这一方式来加强管理质量。对综合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这样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要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前段时间有高校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奖励,《聊城市大学生农村创业示范平台评估认定管理办法》面向的大学生是指我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毕业五年期内的高校毕业生和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市级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示范平台设立的基本条件包括:独立的法人资格,固定的创业服务实体,配套的创业服务,健全的管理制度,一定数量的创业实体。据悉,小型农村创业基地、电商创业平台、农业社会化组织、众创空间等各类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平台符合设立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可认定为市级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示范平台:创业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入住大学生涉农创业实体不少于5户;创业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入驻大学生涉农创业实体不少于3户,同时创业农户不少于6户的;大学生领办依法登记成立的“个人+农户”或“公司+农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的农业社会化组织,该组织中大学生成员不少于3户的;由大学生领办的具有松散性、季节性、灵活性等特征就地就近为农户提供生产、流通、技术、信息服务的小型创业服务平台,这些方面要给予重视。当然,另外对于不遵守规章条例、违反纪律、考试作弊、经常逃课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处,帮助其吸取教训,约束其他学生的不良行为。

3.4公平理论的实践

任何制度都要体现公平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感受到平衡,才能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而公平的理论的应用至关重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班级、院系、学生会或是其他组织的干部选拔任用上,应进行公开的竞选,让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学生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在助学金、减免学费、奖学金、学业贷款申请、学费减免、贫困补助等涉及学生个人利益的事项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严格遵守公正、公开的原则,若发现背后交易或是暗箱操作等行为,一律从严处理,并重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推选。此外,在入党、毕业推荐等方面,也必须坚持透明化、公开化原则,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学生,严格查处走关系、开后门等现象。

4结语

激励理论的实践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激励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并积极地创新、适时调整,让它更加符合教育的进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此方可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让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丹.如何将道德激励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32):173.

[2]张勇.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的合理运用实践[J].才智,2016(5):30.

[3]许媛媛.高校学生管理中双因素理论的运用实施研究[J].科技风,2015(5):227.

作者:姜文君 单位: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多,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是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从工作内容已及人文关怀两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准确定位学生管理目标、允许学生自主管理以及建立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三个方面,论述了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是保障学生发展的重要途经。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增多,只有实现管理模式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不断增多

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依据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障学生本人的完善发展。但是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约束学生行为的范畴当中。首先,现阶段的许多高校将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不仅需要约束学生的行为,还要引导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而大部分高校都是开放性学习,各种思想与风气在高校中的渗透作用相对较为强烈,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往往都是不存在的。

(二)学生管理不注重人文关怀

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依然是以传统的制度管理为主要方式,这种制度管理对于制度的刚性作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即通过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虽然制度管理可以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仅过于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已经成年,对自己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在实际中制度约束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学生管理应该通过人文关怀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学生管理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学生管理的目标并不在于约束学生行为,而在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即通过管理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而并非是要通过强制性手段改正学生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融入到管理的全过程中。对于原则性问题需要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而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应该尽量采取包容的态度,并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改进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允许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允许学生自主管理不仅能使得管理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但是需要高校组件完善的学生管理团队,学生需要在学校的引导之下开展管理工作,而并不是完全学生的自由发挥。

(三)建立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所有学生所接受的管理都是完全同质化的,管理的针对性不高。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可以建立学生的相关管理数据档案,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判断,从而通过预先干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学生发生问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但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旨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08-112.

[2]姚晓辉.浅谈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07):572-573.

[3]王丽君.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01):111-113.

[4]田作淳,宋黎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01):109-113.

作者:凌煜杰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第四篇: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的法治观念被高校领导广泛应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轨,成为依法治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是高校管理的关键人物,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前提基础。将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阐述结合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依法治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指导思想的主要方针,按照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管理对策,维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度非常高,凭借教育工作的展开,培养有潜力的专业人才,实现了专业型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有力作用。在依法治国思想的引领下,高校领导开始实施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合理化方案。

一、依法治校的原理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一点点进行完善,各个地区的依法治校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吸取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带有当地特点的依法治校的创新思维。但是,从过程上来说,高校的依法治校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意识相对落后,依法治校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约束,相比于依法治国的方针,还是有一些距离。

二、依法治校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准则

(一)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

法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还是有区别的。法制教育更多的讲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属于静态的法。而法治教育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告诉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转变成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法治教育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传授正确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严以律己,做个守法公民。

(二)程序与实体相融合

程序和实体分别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一种演变。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要求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原则。实体正义是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工作必须遵守规则,维护学生管理的权益,实现公平公正。在展开助学工作过程中,要遵守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审核制度,保护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程序与实体相融合,进而实现我国依法治校的行为准则。

(三)依法治校和学生管理制度相融合

现阶段,高校的法治教育内容过于单调,主要还是依附于老师讲解。把依法治校和学生管理制度相融合,打破传统的法治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法治教育。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规则性、有效性,涉及范围也非常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进行更好的服务,建立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程序和实体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在展开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程序,保护学生的权益,确保展开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有助于树立学生规范的法治观念,建立公平公正的依法治校管理体系。

三、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措施

一些高校为了能够跟上我国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管理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需求,降低了依法治校的管理难度。高校法治工作是对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指引学生要严格遵守依法治校的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和专业知识文化水平,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维护权益制度

优化高校保护制度,大力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人身权益。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按照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大力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

(二)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是未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前提基础,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法律问题,对整体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具有创新性作用。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创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职责,严格检查学校教学以及活动设备的创新性与安全性,优化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三)加强惩戒制度

目前,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把法律意识和办事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准则,来判断学生是否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果依法治校要对学生进行惩戒,必须要通过上级领导的讨论,保护学生的知情权以及辩诉权,进而往上级教育部门上报。

(四)建立健全学籍存档制度

高校建立健全的学籍存档制度,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力。高校不能开除未成年学生,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处分,要有理有据,按照规定执行,确保学生的辩诉权力。

(五)优化应急制度

创建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提高防御和妥善处理事件的能力,优化应急制度,不能向上级隐瞒。依法治校是所有高校都在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生管理制度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创建更多的应急制度平台,为学生管理制度提供优化的科学技术体系。

四、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环境的前提基础,强调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不管是从实践上还是学生心理上,都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总的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过程,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从家庭教育上来讲,父母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激励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从小对社会有一个潜意识的理解,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监督

相关数据表明,不管是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将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学生要想适应法治社会,就需要被社会监督。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加强法律观念,实现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融合的管理体系。为依法治校的前期工作做好准备。

五、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要求

(一)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治校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统一,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各个高校需要建立依法治校的办公室,对每一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管理制度中坚持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法律意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权益,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禁止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规范制度的现象。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坚持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有助于保证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民主性。

(二)优化学生管理制度

优化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基础。只有优化学生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优化学生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保证学生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辩解权以及监督权,从而实现依法治校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民主性以及公平性。

(三)处理好依法治校和高校办学之间的关系

依法办学,民主管理。这一制度的落实,使得高校拥有自主办学的权力。总的来说,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都享有自主权,但是这些权力并不是随意建立,没有约束的,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此,处理好依法治校和高校办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是高校严格按照依法治校原则实行的,不能够与依法治校脱轨,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法治观念被高校领导广泛应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轨,成为依法治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国一直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注重制度化,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吸取更多的经验。将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钟桂荣.学校依法治校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福建大学学报,2015,(6):30-32.

[2]马晓丽.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及构建法治化工作模式的研究[J].北京学院学报,2015,(20):154-156.

[3]劳凯生.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融合[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5):98-100.

[4]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6

[5]徐小洲,倪好,吴静超.创业教育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业教育观念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6]钱露.全球化时代“威斯康星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7]江彦桥.基于第三方评估的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十年实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7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适用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尤其得到了增强,反映在司法实践中就是学生与高校之间的诉讼案件增多,诸如刘燕文诉北大案、女博士状告母校案、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等频频发生。这一方面说明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逐步渗透到高校当中,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管理中存在诸多法律困境。下面以刘燕文诉北大案来简单说明目前存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刘燕文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1月经过三道论文审查,北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不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而只是授予其博士结业证书。多方询问未果后,1997年刘燕文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以“尚无此法律条文”为由不予受理。直到1999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才受理了此案,并按照国家教委《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33条规定最终判决:责令北大在两个月内颁发博士毕业证书给原告,并在三个月内对是否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予以重新审查。这一案例说明以下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权性质不明导致校、生纠纷难以进入司法程序。

从法理角度而言,高校校生纠纷不断的症结在于对学校在管理学生中享有的“处分权”没有明确的法律性质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等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位学籍管理,第五十二条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但是对于学校的处分权是民事权利还是行政权利则无明文规定。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则在纠纷发生之时即可提起民事诉讼来定纷止争;如果将其作为是一种行政权利,亦可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来解决。但无论是何种性质都不会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导致争讼无门,学生和校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保障。加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立法缺失,使学校自治权没有被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导致学生权利和校方自治权冲突不断。

2.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权的立法缺失。

首先,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却存在数量稀少且内容模糊的缺点。社会不断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却与高校的发展速度不同步,法律法规的内容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不对接,甚至严重滞后。在我国颁布的诸多法律中,涉及到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有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2005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几部有限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经常出现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情形,导致法律适用方面的混乱。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规定的原则性较强,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原则性规定较多,而对于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规定偏少,导致法律的适用性较差,在执法过程中缺乏严格统一的解释。如《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如何保护却没有具体规定。再次,学生的权利救济途径单一,缺乏立法保护。目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尚未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学生权利的救济方式和程序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存在欠缺。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这些有关高校对学生处分的程序在法律法规中虽然有所体现,但对于违反处罚程序应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也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程序执行的不规范、不正当时有发生。

二、高校管理理念以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高等学校中的管理模式一直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服从关系,或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高等院校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公法人,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这一方面为高校自主办校、自主培养创造了便利条件,一方面也为学生管理在法律方面纠纷埋下了隐患。因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很复杂,单从教育角度看,高校是教育机构即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二者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但是从管理角度看,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学生应遵守校规校纪,二者又构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正是因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存在复杂性,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出现偏差,过于强调管理职能而忽视法制建设和法律意识,造成了法律纠纷的不断发生。姜尚在《太公家教》中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尊敬师长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无疑是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片面地放大管理而忽视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高校学生接触到信息增多,思想更加多元,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来说,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生无条件甚至牺牲部分个人的利益绝对服从学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校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学生增多,管理复杂,为了方便管理,更加强调整齐划一,拘泥于固有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不仅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学生在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出于维权而状告高校的案件就屡屡发生。高校的管理理念影响制度的制定。在传统的以学校的片面发展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权利不够重视。而且为了便于管理,规章制度往往从严、从重,甚至与相关的法律相抵触,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规违纪的处分过于严重,超出了法律授权的范围,使得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有的学校还将患病或残疾的学生拒之高校门外,这都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一些学校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管理中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例如广东肇庆某中专在学生出操时,突击检查学生宿舍,从学生的床上、床下的及未上锁的抽屉里、壁柜中搜出并没收了刀具、打火机等“违规”物品。在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的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也应成为高校制定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法律适用型的路径探析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及时制定新法,修订旧法。法律的局限性之一就是滞后性。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高校学生管理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需要立法机关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旧法、制定新法,保持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法律内容的正当性,坚持权利义务的对等。授予高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高校的义务,规定学生义务的同时也要明确其权利。例如对于学生怎样的行为要受到何等程度的处分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既可保证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及管理中有法可依,避免滥用权力,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之中,让高校行政管理权在行政法的范围合理行使。实体正义固然重要,程序正义在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上也必不可少。程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恣意的限制和对理性选择的保证,保证决定的客观正确。重实体轻程序是在我国法治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个问题,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也同样存在。往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处罚的程序上有所欠缺。因此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首先要健全申诉制度,为避免高校在本校规章制度制定中存在差异,学生申诉具体流程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在校内设立申诉委员会,其成员的组成要合理,以保证申诉程序的公允。另外,要建立仲裁制度,仲裁制度具有程序简便、费用低、办案效率高的优点,是世界教育纠纷的基本解决途径,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崇和效仿。通过法律法规对仲裁活动进行规范,明确仲裁的受案范围、基本流程、人员构成等事项,从而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遵循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2.纠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的传统理念是学校主导管理,学生被管理,其实这是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纠正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应体现为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在现在的国家竞争中,创新性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盲目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这与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都需要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不断更新、完善。而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而是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将法制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注重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育。

3.调整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我国高校在规章制度的调整中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丰富经验,从而形成具有国际视角而又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的规章制度很具有参考价值。美国的高校以法律为依据来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高校的管理权利及禁区都有明确规定。而对于管理权利的禁区规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忽略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如在高校内部建立监督部门,由高校的管理者与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大学除了基本的学生管理机构外,还可以增加顾问及心理咨询服务部、公共安全部、学生纪律管理办公室、残障学生服务中心、性暴力信息咨询中心和学生申诉办公室等。

四、总结

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使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得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得到保护,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律适用性的提高。

作者:王嶂 于伟彪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权利保障分析

1、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首先,合法性原则。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按照合法性原则,不得违背宪法,抵触教育部相关规章。保证主体合法的同时,确保制度程度、制度形式合法。其次,参与性原则。针对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参与讨论机制,使学生参与到自身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便于集思广益,确保学生建议、意见,通过正当途径表达,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第三,民主性原则。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需吸取学生意见与意见,不断拓展文件制定过程,增加学生参与渠道,有效征集学生管理工作者、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与意见,做到集体性参与。第四,合理性原则。在确保合法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角度,从育人目标出发,主要采取教育警示为主,并非为从严治校,提高管理方便度,而随意处罚学生。第五,规范性原则。对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程度,必须做到规范,与立法程序相符合,保证文本规范。

2、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制定主体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是制定主体,因学生制定管理制度,学校是管理制度而服务,其它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严禁另外制定学生权利的管理机制。现阶段,针对高校内部管理,大多数以学校名义下发。然而,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学生管理工作涉及了诸多部门,包含财务、学生、教务、组织、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这些部分,起草相关学生管理机制,提交给校委会会议决定、讨论通过,再由学校下发。由制度条款即可看出,学生管理制度名义上,是由学校下发,然而实际是部门制定。通过这样做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合理做法延伸至制度,无法避免会出现部门起草制定的脱节与矛盾。因此,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必须合理确定制定主体。

3、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全面把握制定依据

针对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以上位法作为法律依据,和学生权利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制度相符合。主要包含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等。可以说,高校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严禁抵触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防止损害学生合法权利。现阶段,针对高校管理制度制定,主要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4、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完善内容体系

立足普通高校管理规定,按照具体内容、结构体系来说,学生管理涉及领域较多,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奖励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校园秩序管理、处分管理等,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事务工作相关,以上工作仅属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另外还包含安全、科研、就业和学费管理。可以说,学生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管理,有效保证学生合法权利。

5、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优化对策

首先,制定目标。按照高校学生管理的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管理目标,转变管理理念,科学调整管理目标。按照法律内在要求,提高管理目标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同时,按照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状况,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特点,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制定、法律意识培养目标途径,提高学生管理的个性化发展,防止部门规章制度的盲目模仿和千篇一律。其次,树立以人为本制度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开展针对性的学生管理,提倡人性化的制度管理。第三,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德育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需依靠法律制度管理外,还需依靠德育管理。现阶段,高校德育管理主要依靠思政教师、辅导员完成,而忽略专业教师作用。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核心,提升人艺术修养,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与提升学生人格。因此,专业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构建德育网络平台。在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作为一项多元化、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

6、结束语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制定学生管理机制,需摒弃学生义务为本位的传统管理理念,必须立足学生权利角度,有效保障学生合法权利。同时,促进学生管理法治化,必须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促进依法管理,防止管理工作侵害自由权益、合法权益。然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需注重百年树人理念,不能一味迎合、迁就学生不合理要求。

作者:冯智恩 单位:燕山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1.学生心理问题、略有上升的趋势,年内多地高校出现在校大学生因为失恋、求职受挫、与人相处、考试失败等原因导致学生意志消沉。

2.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沟通交流逐渐减少,师者主动关怀少之又少。有些高校教师仅仅将教书作为一份机械性的工作,真心育人之情略显匮乏。

3.高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方针有利于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相反也让一部分身处学生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教师滋生惰性,深入到学生一线(如:教室和宿舍等)的次数越来越少,有的高校班主任甚至一个学期不召开一次班会,这种现象大大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面对强大的学生管理压力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日益显现,不得不察,更不得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高校自身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认为有几点措施必须尽快开展起来。

1.建立高校专任辅导员制度,所有高校应坚决执行。辅导员的教学任务不应过重,每周4个课时左右,在满足辅导员教师个人的教科研任务基础上,让高校辅导员专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专人管理,将管理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这样管理将更有效。当然,这时候再选教师担任专任辅导员时都要严格筛选,宁缺毋滥。专任辅导员的工作量以所带的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为考核依据。

2.专任辅导员必须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每个行政班级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让心理监控覆盖高校每个角落。事实上,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叫阳光房、知心屋等等。但据我了解,很多高校在校生出于保护隐私或者羞于启齿等原因对心理咨询师望而却步,不敢进入咨询,这就从客观上使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所以我建议将心理学咨询师和专任辅导员合二为一,将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到学生一线去,这样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每天都能和学生在一起,能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3.加强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师生之情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获得任课教师的认可和欣赏是他们倍感荣幸和骄傲的一件事。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建立任课教师信箱,让学生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对于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莫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4.减少学管教师身上的行政性事物。各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招生处,有自己的就业处,这些工作理应由相应的职能部门主抓,学管部门配合。不可本末倒置。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客观形势比较严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学生管理者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弛而不息地艰苦努力。党的十八大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有力的新论断。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公民都应为之努力奋斗。高校大学生更是主力军,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道路上的中坚力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此用这句名言警句和所有高校教师共勉。

作者:姚亮 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刚柔并济分析

一、“刚中带柔”感化学生

1.尊重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的原因没有得到学校或家庭的重视、关心和尊重,精神压抑。进入高校后,他们接触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积压在心里的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迫切,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同。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沟通中多用带有商榷性、征询性成分的句子,委婉柔和,更具人情味;当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在充分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教育。先肯定优点,然后指出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强其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2.信任学生。

信任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激励。马克思说:“只能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高职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问题行为更是经常反复。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耐心的期待与指导,要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行”的教育信念,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实现发展。

3.关心学生。

拿破仑•希尔说:“情感教育是最简便而又最具实效的教育方式。”而关心是情感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管理者要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时时关注,刻刻留心。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帮助他们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对于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渠道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则多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让学生在这份温情中更加信任教师,敬服教师。

二、“柔中带刚”约束学生

1.规范制度,灵活学生管理。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学生管理的基础是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的规范不仅有助于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依可寻,也有助于学生自主了解制度,有据可行。

2.灵活方法,学生自主管理。

林肯说:“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笔者认为高校管理中决定管理绩效高低的应是学生。首先,在人数上,学生数量越大于教师,传统“一对多”的管理不仅难度大,而且细致辐射面小,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其次,学生性格各异,专业差异使得同一制度执行效力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把制度二级分化,基本的规范由教师统一管理,按制度办事;细节的准则则由学生会、社团、班级支部按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从“一对多”转向“一对一”,并根据实际施行力适当修改准则,上报校方管理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三、“正德修业”激励学生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其言行影响力的强度远在一般人之上。管理者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品质与行为,通过听觉和视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不但敬服,并产生一种甘愿接受影响的宝贵心境。

1.诚实正直,表里如一。

学生是教师的明镜。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此,教师应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学生,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学生做表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师生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2.广学精读,扩展学识。

在知识爆炸时代,社会新名词层出不穷。高职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相对浅弱,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创新,既要钻研专业技能、教育理论,又要广学天文地理、熟悉网络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管理中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行为,让学生敬佩。

3.取经探索,提高专长。

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时间堆积,经验积累的过程。管理者要在不断修正自我的同时还应取长补短,积极主动向优秀管理者取经,虚心学习科学而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专长,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四、总结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教师把智力、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的结果。“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唤起师生间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纵容,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卢斐?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

一、我国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职工存在的不足

1、片面注重“问题管理”模式,忽略”人性化”管理理念。

当前,部分高校只是片面注重“问题管理”模式,忽略”人性化”管理理念。导致很多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处在一个消极、敷衍了事的状态之中。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缺乏对问题的预测、预防意识,只是制定所谓条条框框来对他们进行约束。这种方法既死板又单调,缺乏高校的科学合理性,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缺乏人性化思想指导,引起学生们的抵触以及反感的情绪。等到问题出现后,才采取措施去进行解决,但是对于某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旦发生后再去解决为时已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在这种消极的管理模式下,导致学生们整体的自我监督意识以及反省意识不高。

2、基层管理定位不准确,管理工作趋于行政化。

现今,很多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来越来越繁复,在基层的教师们同时要扮演多个角色,不仅仅要扮演一位教育者,还要扮演一位管理者,同时更是一位服务者。承担多方面的工作职责,不仅要按规定完成上级指示的学生教育思想、学生建党、班级团体建设、共青团体建设等等一般的工作外,还要负责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奖学、评优以及学生们毕业的就业指导服务等等,工作负荷过大,导致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和地位更加凸显,渐渐削弱了教师们原本的教育者地位。

二、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基层工作管理模式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的管理理念,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人当做第一考虑要素,充分展示人性化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限度去激发学生们潜在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力、自信的美德。

1、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帮助基层管理工作者减轻工作负担。当前,在很多的高校中,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规模大多数都偏小,在人员缺失的情况之下,如何帮助他们减轻工作负担,促使他们又更多的时间去扮演教育的角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向国外先进高效使用的基层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学习。例如:美国最大的公立学校-德州农业与机械大学。该校总共拥有四万多名的在校学生,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工作者有八百多名,学生与专制学生工作者的比例高达50:1的情况下,依然聘请了一到两千多名的学生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助理,学校还要求她们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注册、招生、新生入学管理和教育、宿舍制度、咨询指导、健康服务指导以及学校各个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为此,我国应该要进行有效的借鉴,向高外高校学习先进的基层学生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适本校的管理模式,并把其逐步完善,在日常管理中,把该模式真正的落到实处,提高对基层学生的整体管理水平。在模式开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以校为家的意识,引导他们不断的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反省,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日常学生事物的管理工作当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吸取更多的经验,为日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了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减轻负担,把繁复的工作量化整为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稳定的展开。

2、在实际管理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注重沟通与交流。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庞大,行政角色和服务角色日益突出,导致原本的教育角色渐渐的隐没,失去了原本的育人本质。为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在互动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出自己的疑虑和困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让同学们在他人身上找到闪光点,以此作为借鉴,意识到自身不足,从而激发自我不断的进行自我增值和完善。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生们道德素质的培养,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能力。

现今,在很多大学生当中,都存在着心理健康疾病。他们常常感到迷惑、困顿,苦闷和压力不断堆积,没有找到合适的派遣方式,加之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长期以往,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抑郁症疾病的出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为日后顺利就业增加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或者是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给学生们拓宽心灵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不管遇到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到咨询服务室进行咨询,向心理咨询老师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不满,把心理老师当做信任的倾述对象,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开心结,理顺情感,重塑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步培养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们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保证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4、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对自我进行增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管是在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还是生活辅导的能力方面,教师都应该要涉足,精通。确保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高水准高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给学生们作出更优秀更正确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目标,在他们未来就业之路上发挥重要的指导角色。同时,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多方面的综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形象,提高教育工作管理者在学生以及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

三、总结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定要落实观察”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注重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才能促使高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展现出育人的教育本质。

作者:宋晓婷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研究

一、依法治校概念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学生制度化管理措施

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法治化发展趋势,应当以信息技术管理为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既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需求,也减小了依法治校日常管理工作难度。高校法治工作是围绕学校积极分子开展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遵循法律法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水平,为人生规划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1、权益维护制度。

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

2、安全管理制度。

基于依法治校新模式的教育系统是未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趋势,先进模式的引进不仅解决了各种法律难题,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安全制度理念下,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

3、事件应急制度。

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依法治校制度是高等院校普遍推广的教学管理体制,基于依法治校模式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应朝着最优化方向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应急事件服务系统平台,为大学生综合管理体制建设提供科技化体系。

4、学籍存档制度。

学校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高校一般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

5、依法惩治制度。

近年来,企业招聘专业岗位人才过程中,开始将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等能力作为人才评估的一项标准,作为判断大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生活的标准。高等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三、大学生法法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针对社会发展环境而言,强调个人主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水平,无论是社会实践或个人心理都必须与社会相适应。原则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生存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变化,包括心理、生理等双方面的适应性变化,是一种被改变的行为过程,最终目的是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基于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要注重社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环境。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法制化教育的开始,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开始,能够指导学生在人生发展历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说,父母教养是家庭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从家庭教育角度开展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自小对社会道德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高校法制化管理工作做好的前期准备。

2、社会监督。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与父母教养流程及操作方法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符合青年大学生特色的父母教养体系。大学适应法治社会,必须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从社会舆论中懂得培养个人自身素质,提高法治意识,努力实现个人法治能力提升,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等做好充分准备。

四、总结

结论,我国长期重视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综合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要注重“制度化”改革,利用各项制度执行学生管理改革建设,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

作者:李荣兵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学校专门设立相关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种管理模式则是通过学生工作直属部门进行相关管控,第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学校各个领导高层以及学校安排的辅导员进行共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笼统。而对于第二种管理模式而言,相比第一种更加专业化,在管理学生时也更加全面。这两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共有弊端就是主要管理权力都掌握在学校手中,缺乏其他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致使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学校利益,而对学生利益存在一定的忽视状况,学校的管理也会因此出现片面状况,难以得到深入化方向发展,缺少应该具备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这是一方面,对于另一方面而言,一些院校的管理部门过于冗杂、庞大,导致学校不易进行管控,进而导致管理学生的总体效率偏低,最后,一些高效管理一味重视规章制度,缺少灵活管控,导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服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加之缺乏应有的管理技巧,所以,导致管理者的管理队伍不健全。

二、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言,其实质上即是要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抵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管控的陈旧管理模式,经过此种转变之后,学生成为了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主体,管理者们在实践工作里要以激励的、平等的手段指引并且鼓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面的情绪认真生活并且学习,管理者要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出发,知晓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各种需求。不但如此,管理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准确地对事物进行掌握判断,让学生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真正学会如何更好做一名社会人,从而使学生不致未来进入社会时手足无措。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进步,加之受到各种新型高科技并具有娱乐性质产品的制约,令大量学生常常沉浸在网上冲浪、娱乐以及各种交友活动中。在上网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控制,进而促使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时就有必要对学生采取心理干预举措。大部分正规高校所存在的心理辅导中心往往只是形式主义,缺乏责任意识让学生们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无倾诉的对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容易走入极端,进而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情绪着手,关注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才能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从容走入社会。

3.构建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将学生的各项不同指标纳入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形成一套既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科学性的考评指标。在实际进行考评过程中,要将考察充分落实到个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使这套考评指标可以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考察过程中,不能将学生成绩作为考察的唯一指标,学习成绩固然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可是仅凭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人品好坏做出评价是武断而片面的。学生将来必然是要与社会接触,并且走向社会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确保考察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

4.规范人性管理基本机制

作为一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化整体,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相应制约。对于一般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管理者们往往是通过强硬的管理举措来使学生被动约束自身行为,这种强硬的管理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且还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情绪。因此,管理者在制定以及实施学校规章制度时,要以“人性化”作为指导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三、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周到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包括体现人性化色彩的硬环境的创设,以及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张爽 单位:西京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认识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行为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行为管理中的独立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对一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的行为、环境相互作用中成员的行为等进行研究。在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主要是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描述、理解、预测、控制等。行为是人们生命个体的特征,且行为由生命个体的躯体和灵魂组成,灵魂是无形的组成部分,躯体是有形的组成部分,生命个体的躯体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行为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征,也称之为个性,行为由生命个体的性格主导。在组织行为学中,注重个体行为,可以促进组织行为目标的实现。从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其具有的特点有:

1、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中的学术概念、原理、方法等,在进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还涉及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总的来讲组织行为学是结合诸多学科知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2、系统性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行为学虽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但是却不是由那些学科拼凑而成的。组织行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从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研究到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再到组织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层次。

3、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虽然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采用的有直觉判断和推断,但是得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是通过科学的推理、验算、分析得出的。所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具有科学性。

4、应用性

进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将组织行为学应用在实际的研究中,作为管理学科中的独立学科,在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实践趋向,其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预测、识别,进而使得组织成员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途径

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较为落后,学生的文化教育作用不明显等等,这些都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和管理服务效果的提升。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促进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素质、技能进行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好的高校,需要具有良好的办学质量,而学生的管理影响着办学质量,所以需要加强学生管理,构建学生管理模式,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文化修养高、综合能力高的人才。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说,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行为学思想的引入

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建立中,要将组织行为学的思想引入其中,组织行为学思想是当前管理领域中的一种价值观、方法,将其引入到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得到提升,进而全面有效的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组织行为思想的引入,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为了改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建立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将学生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们的行为、特点、个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组织行为学分析的结果,将学生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使管理工作为学生服务,促进高校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素养。

3、创新学生管理方法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死看硬管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个性,为此需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个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个性,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需求,改进学生管理方法。例如针对高校中的违纪学生,可以创新管理方法,不能单调的使用处分,这样会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抵抗、无所谓等表现,所以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依从性,让学生遵纪守法。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方法有延长实践操作时间、为班级服务等等。

4、加强校企合作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应用型人才院校,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而对实践操作有较高的兴趣,为此从学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出发,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应用型、适应型人才。高校的学生管理质量影响其办学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对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学生的行为、个性进行分析,然后在组织行为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以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推动高校的发展。

作者:努尔力·阿不力孜 单位:石河子大学动科学院

第九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的内容

1.需要具有促进学生个人不断发展的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实现自我发展,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场所,对于高校而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学生个人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通过管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学生做好成长规划,要能够把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能够通过管理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能够通过知识管理,爱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方培养,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要具有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能力,这样的辅导员才是称职的辅导员。

2.具有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行为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而言,要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的班级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引导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改正。辅导员要重视班级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通过制度有效约束规范学生的的行为,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增加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加学生的遵守纪律意识,提高学生约束自我行为规范自我行为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成才。

3.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的能力。

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更为丰富多样,作为辅导员要能够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为学生提供优质个体服务的能力,这样,辅导员才能正在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和学业上的不断发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学术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要能够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这样,更便于辅导员依靠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高校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相关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制度自觉规范自觉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一些违纪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的处罚,辅导员必须使学生清楚,这样,学生才能明确了解自己的违纪甚至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后果,学生心中才能有所畏惧,才能促使自己依照制度法律行事。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制度,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的制度保障。

2.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高校要发展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必须要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只有引导辅导员参与培训,辅导员才能更加智慧地进行学生管理,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策略进行管理,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服务,并引导辅导员进行培训,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机制,保障辅导员培训工作能够系统深入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能力。

3.深化辅导员管理制度改革。

高校要能够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深化辅导员管理制度改革。重点要加强对辅导员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改革。在辅导员建立制度方面,要通过职务、职级、职称三方面的改革,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强,业绩好的辅导员要给他们晋级的机会,要给他们优惠的待遇,以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大辅导员考核制度改革,能够完善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能够保证考核的透明度,增强考核的公正性,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术管理工作能力。

4.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

辅导员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伟大意义,要重视学生管理。能够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学习新的学生管理方法,技巧,要不断改革自己的学生管理理念,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辅导员要能够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人生的重要理想,树立学生服务观念,要能够树立良好的管理者形象,通过自己的伟大形象,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对家长,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能够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学生管理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每个辅导员都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学校也要为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加强考核与激励制度建设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辅导员个人也需要积极学习,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管理能力。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作者:廖涛 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结合SNS实现信息化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和深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更是不断因此变革。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其进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无疑是非常必要的。SNS(社会化网络服务)2003年于美国兴起,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博客、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均吸引了大量用户。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应用SNS,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在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因为这种方式所特有的服务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更有实效的开展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结合SNS实现信息化的应用

1、校园文化建设

在当今的校园文化中,网络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很多个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我们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SNS平台的建设,则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辅导员发挥作用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往往是年纪轻、具有青春活力的人员,因为和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并且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与亲和力。通过辅导员参与到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中,则能够通过SNS的应用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具体方式上,辅导员则可以在SNS上通过个人页面的更新对自己的个性、感悟等进行交流,并且通过具有人文关怀以及励志精神文章的添加为学生宣传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辅导员也应当通过SNS的应用对学生的动态、活动以及签名等情况进行观察,以此对学生心理、思想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进而在掌握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的为其解决。

(2)建立网络文化队伍

通过SNS网络的应用,也可以建立起一套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通过对队伍内成员的培养,使其能够熟悉校园SNS运行模式,并在了解学生的上网规律、掌握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校园SNS环境,以此同学生间建立起平衡的、良好的社交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在积极跟踪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更好的扩展与延伸。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迷茫状态,则需要及时的为其开展心理辅导,尽早的进行心理干预,并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做好严格监控与清理。

2、思想政治教育

(1)注重宣传范围

现今的大学生非常喜欢通过网络对信息以及自我进行表达,对此,我们则可以通过对该特性利用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进行传递。对于高等学校思政人员来说,他们需要通过适当方式的应用将学生引导到院校SNS互动之中,在网络上形成较好的人际传播环境的同时,降低学生对思想教育所具有的防范心理以及抵触情绪。与此同时,也应当能够从学生群体中选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与政治觉悟的同学,通过其在网络中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强师生交流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需要对SNS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新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在SNS平台上根据社会上热点的思政事件进行分析,以此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针对该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与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对相关思政教育信息、工作经验进行共享,以便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3)重视引导教育通过SNS所特有的分享方式与传播方式,同传统网络传媒方式相比更能够产生小群体文化。有很多基于共同背景或兴趣爱好的学生,SNS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群组功能,群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查看公共主页或接受公共主页的推送内容,这为群组成员提供了直观而且便捷的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则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在思政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政治素养。

3、学习交流平台

(1)网络协作

网络协作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Web2.0应用,是可以多人共同协作的一种方式。对此,高校可以根据此种特点在SNS中建立起协作机制,当某人需要别人帮助时,就可以通过在SNS中网络协作需求的请求其好友提供帮助。在该平台中,每个人都能对内容进行维护与修改,并对自身的意见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提出问题—共同协作方式的模式下更好的培养学生们之间的协作精神以及专业知识水平。

(2)建立网络课堂

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对于基础性较强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部分重点课程都在开展精品化课程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SNS平台来建立以精品化课程为划分的网络学习空间,以教师为主导,围绕课程的相关内容组织课程活动。在此种方式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根据主题活动进行一定的介绍、铺垫之后,则可以为小组提出阶段以及整体性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不同小组成员在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空间内进行经验的交流以及知识的探讨,并最终获得相关知识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8

关键词:依法治校;管理教育;学生权利救济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的思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和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到国家建设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大业内驱力量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步伐,施行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保障校园秩序稳定。

一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治化”的状态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有效结合,可见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管理具有主导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致使学校管理制度中不合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学生受教育权实质就是学籍资格,可以具体到学生进入学校获得学籍和退出学校丧失学籍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寒窗苦读,参加各类入学考试,由于地域、层次、学生身体差异等原因,受到分数、名额、体检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外,择校、权钱交易等腐败滋生的土壤也无法保证学生享受公平的录取机会。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总是包含着退学、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等改变大学生身份的条令,这些条令本身是否合法就存在着质疑,与“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原则相背离,存在着学校行政规定大于“法”的事实,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2.侵犯学生的隐私受保护权利。隐私权是公民对自己个人信息、个人宁静生活以及决定私人事务等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生活不受干扰权和私人事务决定权。作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近年来,学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大批的技防手段得以实施,校园、教室、宿舍走廊等公共场所安装了大量的摄像头,对所拍摄的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资料公开传看播放、随便使用,无形中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还有诸如考试成绩公榜、私拆学生信件、窃听学生语音通话、私自翻阅他人QQ、微信等信息,都是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3.侵犯学生的客观评价权利。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学业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公正评价权,教育者应该按照师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对受评对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保障受教育者享有这项基本权利。恰恰相反,学校的各种规定剥夺了受教育者的这项权利,诸如受处分者不能享有评比先进的资格、不得享受奖学金待遇、受留校察看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有些学校规定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没有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不能毕业等规定,从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教育部颁布法律条款相违背,侵犯了学生享有的客观评价权利。到今天为止,有部分高校取消了过英语四、六级取得位的要求,无疑是推动学校法治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里程碑。以上所列三种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非法治化”行为,是管理者容易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行为。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还有其他类似侵犯学生财产权、知情权、自由权、婚姻自由权、生育权等违法行为,都不易引起管理教育者的重视。

二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治化”的成因

造成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保守落后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变化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管理层法治观念淡薄和方式方法欠缺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居高临下的师道强势。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位置。学校中最主要的关系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这种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平等而言的,教师居高临下,具有主导权和绝对权威,是教练员也是裁判员,掌握着评价的规则和话语权。而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只能尊重和服从,扮演好运动员的角色,享受着不平等的“待遇”。有意无意间,管理教育者就侵犯了受教育者的权利,还被戴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高帽子,行为上违法了却感觉不到。2.以“规”代法的治校条款。学校管理对象被分为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有教师法、职业规范、师德规范等制度约束。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学校本身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来进行约束,由于高校管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不具有对等性,所以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存在着重视学校权威、轻视学生权利的失衡现象,大量的条款规定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准怎么样,有些条款无视学生的权利。高校管理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执行上都有侵犯学生权利的危险隐患。3.忍让退步的学子情怀。纵观当前各高校发生的学生维权案件,步步艰难。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法律适用上难以找到合适的条款。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教育以行政化命令为主,有着极其复杂的行政背景,某些行为也是教育相关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力,法院难以插手学校与学生间侵权案件的管辖和处理。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行政处理是具有合理性的,作为学生理应接受,并认真履行处理条款,在丧失权利的情况下忍让退步。再加上学生主体本身维权意识淡薄,放任高校管理教育的侵权行为得以存在和延续。

三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措施“法治化”的实践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要打开大门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维护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民主管理在法治轨道下良性运行,覆盖学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1.加强法制宣传,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法治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理念上升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各项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法规相继成文、颁布、施行。对高校而言,我国有关教育发展、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为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提供了基本依据。一要提高认识,进行普法教育。高校党委要把教育法制学习与宣传纳入到教职工政治学习和教育工作范畴,提高广大教育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热情,通过开展法制讲座、法制基地参观学习、对话会、交流会等方式,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二要拓宽渠道,进行法制渗透。充分利用“两课”教育资源,从课堂角度渗透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开设《教育法概论》、《教育行政法》等课程。三要用好新媒体,抢占依法育人新阵地。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开发维护好论坛、博客、微信、QQ等软件服务功能,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有效渗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和宣传栏、窗等,进行法制道德和法制知识、行为宣传,营造依法治校的环境,抢占高校依法育人的新阵地。2.加强制度完善,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法治体系。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权、益,以此来保证各部门、各岗位的高效运行,使得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法治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总揽全局。高校应该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把涉及高校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系统地归纳,依法形成学校的《章程》,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运行,保障学生权益,保护“弱者--学生”享有话语权利,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机制,总揽学校全局的各项工作。二要制定民主有序的制度,加强监督。高校要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学校主体的有序参与,听取各个层面人员的声音,加强议事协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通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师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学代会、团代会、会、学生党员民主生活会、学生议校制度来搭建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载体,拓宽学生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渠道,实现学生的知情、表达与监督的权利,维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生态环境。三要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合理定位。高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对社会的责任,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学生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保障学生享有平等公正权利的保证,也是学生基本权益获得的保证。如何客观公正地刻画好每位学生的画像,直接关系到学生各项权益的获得,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用人单位的推荐,各项优秀选拔结果的运用,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科学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客观公正执行评价体系、大公无私使用评价结果,保障学生各项权益才会成为可能,才会合理定位每个学生的坐标。3.加强民主管理,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权利救济。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境域下,法律援助工作深入人心。对于高校内的学生来说,必要的学生权利救助是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合理要求,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以确定,相关内容也应当在校规中有所体现,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因而从法治的角度上看,对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完善和重视是高校管理者应有的职责。一要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的权利。《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明确规定了学生有提出申诉的权利,这是法律和规章赋予学生依法依规申诉的权利,但在申诉程序上没有具体程序规定。为此,高校应该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的权利行使。何谓校内申诉制度呢,就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来讲,是指学生因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或人员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高校应当组织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成立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正当申诉请求。明确规定学生申诉的程序:向谁申诉、提交什么材料、哪些权利受到侵犯可以申诉、时效、申诉结果告知等内容。然后由申诉委员会进行审查、受理、听取争议双方意见陈述,形成处理建议书、报学校批准后,做出正式申诉处理决定。正式申诉处理决定包括:维持原处理决定、撤销原处理决定、在管理权限内做出变更处理决定,在规定时间内通知申诉人。校内申诉制度作为高校内部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可以将高校职能部门或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在学校内部有效化解,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的介入,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稳定、校园和谐。当然学生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校外行政申诉或其他救济途径。二要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化解学校与学生的矛盾。教育仲裁制度具有仲裁制度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特殊性。何谓教育仲裁呢?教育仲裁制度是指根据教育法律规定,当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纠纷时,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教育仲裁委员会有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代表等组成,也要聘请教育界、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人员,使得仲裁更具有专业性和公正性。仲裁机构设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具有不需要书面审理、也不需要当面对质的审理,具有非对抗性的特点,双方当事人情感上容易接受,避免师生感情决裂,有伤传统伦理,并且可以“一裁”定终局、提高效率。三要保障学生诉讼请求权,对等学生的地位。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决定着高校作为法律主体的“特殊性”。确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诉讼范围,实现司法权介入高校管理,是依法治国环境下实现依法治校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重中之重。法治的价值在于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益,实现依法治校的良好育人环境,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要求和大势所趋。高校学生管理要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树立法治精神和培育大学生维权意识,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定、规范秩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步营造尊重学生权利、依法依规办事的浓厚法治氛围,实现法治常态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共筑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何学.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

[2]张联.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