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思考

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思考

 

从汶川、玉树的地震到舟曲的泥石流以及上海大火案、新疆校园的踩踏事件,一次次不可预知的灾害使众多的生命伤亡惨重。当灾害突如其来时,在救援人员没有到来之前如何使自身适应灾害发生时的环境,如何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生存下去便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众多未知的灾害,作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的高校,理应在此方面对学生有所教育,从而使学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保全自己和避免悲剧的发生。此外,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多,如何使学生适应社会和更好的生存下去,也同样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之一。针对高校在生存教育方面的现状并结合高校体育的特点,本文提出高校以体育为载体开展生存教育,旨在为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以及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存价值观。   1生存教育的内涵及包含的内容   1.1生存教育的提出和内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该报告认为,社会充满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不能很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这就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为重点,国家要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1]   通过各种对生存教育的分析得出:生存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以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治、自修。同时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个体。[2]   1.2生存教育包括的内容   生存教育包括社会生存能力和自然生存能力两个方面。社会生存能力是指人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体验而培养出相适应的各种综合能力。[3]   社会生存能力包括:应对突发事件或危险、应对工作或学习压力以及应对社会活动及竞争三个方面的能力。自然生存能力这里主要指野外生存能力。自然生存能力包括:应对野外复杂环境、应对野外突发事件或危险以及野外急救和求救三个方面的能力。   1.3高校开展生存教育的作用   高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开展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为主动适应社会。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培养坚强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培养冷静精神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在复杂陌生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培养自救和急救的能力。   2生存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学校体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4]   体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其他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可见,生存教育与体育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首先,从体育课程的性质看,它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从体育教育的目的看,体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第一要素,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使学生更好的生存下去的一种教育。再次,从体育教育的内容看,它渗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生存技能的内容。[5]   3我国高校开设生存教育课程的现状   在国外,对于学生生存教育的培养很受重视。在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开设生存教育课程;在美国、日本都很重视学生生存教育的培养。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冯亚、季浏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生存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它仅仅是将野外生存一个方面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学生在开学初同其他选修课的程序一样按自己的兴趣来选这门课。   它的教学进度也是按16周32个课时来安排的,其中16个课时在校内进行日常训练,另外16个课时则放在假期中到户外进行“实地演练”。[6]另据调查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选修课程的高校也不多,能够通盘考虑寓生存教育于体育中的高校则少之又少。   4高校以体育为载体开展生存教育的优势   4.1体育课在人数和课时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体育课在高校中作为一门必选课,无疑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质,增强体能方面具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同时,体育课在人数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在课时上每学期均开设16周左右,在整个四年的高校课程中开设两年。这就使得体育课在生存教育的开展上相对其它课程具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在人数上保证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在课时上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系统的接受生存教育方面的指导。   4.2体育课在形式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高校体育课在形式上不仅开设室外的实践课,同时在学期末教师均会对学生讲授以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这种将室外实践课与室内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极大的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一方面,教师在室外的实践课中可通过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辅助增强学生在生存方面的体质、机能、技能等;另一方面,在室内课的讲授过程中又可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压力、竞争和面对突发事件等生存技能所需的理论内容。这种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将生存教育融入其中的方法,既提高了体育课对学生传授内容的广度,又满足了学生对生存教育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p#分页标题#e#   4.3体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利于生存教育开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体育课已基本实现了“三自主”的形式。在此良好形式下,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这就有利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更好的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比如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滚、爬、翻等特殊内容。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等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吃苦精神及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突发事件、野外复杂场景使学生践行求救、急救等生存方面的技能。可见,在教学内容上体育课优于其它课程,便于与生存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