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论文范例

印刷文化论文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科技期刊创新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面,重点关注高质量、有实际影响的论文,关注基础学科研究,以避免重复率较高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大、空”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论文成果斐然,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高质量论文数量列居世界前茅,高被引论文和高热点论文数量均在世界排名第二,增幅明显。[1]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发力,通过不同渠道推进科技期刊改革,支持科技期刊的发展,鼓励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在科技期刊高速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时机、做好新刊的筹备工作并成功赶上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浪潮,就成了摆在期刊工作者眼前的切实问题。

二、策划阶段

(一)政策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958种,比上年减少了15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总数为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170种。英文科技期刊近三年新创刊总数为50本,新创办期刊更倾向于基础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总体占比略有提升,但仍只占科技期刊总量的7.24%。[2]从政策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为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更大的扶持力度。此外,地方政策是否有利于新刊的创办也在应被纳入创刊前的研究论证,所在的区域是否出台了相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及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方案。不少期刊的创办是依托于院校、研究机构的,这些院校和机构有没有积极响应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期刊未来的各级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否支持和鼓励新刊的创办都是在筹办科技期刊时最先要考虑的。

(二)办刊条件。首先,期刊的创办要满足基础的办刊条件,包括办公场所、准备资金、人员储备、办公设备和软件等。办公场所应具有完善的手续,设置合理,足以进行编辑生产加工活动。资金方面应做足预算,并充分考虑到出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准备充足。工作人员首先要人手充足,可以满足编辑出版的需要。其次,要设定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考核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最后,要有所侧重,找准对应的岗位。办公设备应充分考虑编辑出版的实际需要,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要准备齐全,各种设施完善,不打无准备之战。

(三)创刊策划。创办一本科技期刊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找准受众群体,预判读者群和作者群,明确市场定位和期刊价值,结合自身办刊优势,做好前景预判,确定刊名、期刊宗旨、研究方向、研究范围、出版周期和刊发的稿件类型。明确期刊的定位可以在前期筹备阶段少走弯路,把精力放到更需要的地方。科技期刊既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又是科研成果得以展现的窗口。好的科技期刊策划可以使新创办的刊物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期刊策划也要从融媒体时代入手,不能只着眼于期刊的内容,也要侧重传播的形式,市场、新媒体传播、平台等都应被纳入初期的策划。[3]科技期刊的创办,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要有高的起点,从高处着手,立足长远。要做好前期策划,办出专业,办出水平,满足科研的需求,服务于科研。[4]

(四)刊号申请及相关事宜。刊号的申请应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要求,在所在地的政府服务网站进行申请,按照要求准备好需要的证件、编辑部的组建情况、编辑证件和期刊的可行性报告,向主办和主管部门出具创刊申请,沟通好主管和主办部门并获取批准文件。注意及时沟通和信息填补,遵从相关的法规,有序进行申请。若获得CN号,应进行报备,并进行ISSN号的申请。如同时进行网络出版,应注意所在单位应具备网络出版服务许可,并进行E-ISSN的申请。

(五)责任与义务。作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因此,科技期刊也更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遵从期刊管理制度,加强论文审核,把控期刊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交流,发挥好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筹备阶段

(一)编辑部建设。编辑部的组建应顺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考虑人才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人才的素质、能力、专业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准入标准,选拔符合岗位专业和技术要求的人才,着重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应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理论知识有所掌握,有服务于科研强国的觉悟。[5]要定期组织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编辑部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编辑的编校能力、策划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培养编辑的市场推广能力和创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的新刊筹办探索◎王笑笑服务于作者的意识。[6]注意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提升编辑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促进编辑部内部的协调合作。

(二)组建编委会。新创办期刊的编委会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主编的人选上要综合考虑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科研成果、文字功底、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界影响力及号召力等因素,再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人选。其次,编委会的成员在考虑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外,也应考虑编委的活跃度,能否为期刊提供优秀的稿件、是否能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上提供帮助。最后,编委会应定期举办会议,编委名单也要注意更新,编委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期刊找出不足,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要考虑海外编委的占比,多吸收可以帮助期刊发展和稿件收录的海外编委,发展海外合作,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7]

(三)建立作者群。对未来的作者群进行预判,扩展影响力,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作者群。对于未来的组稿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干涉自然稿源的选取。与作者的联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同时也要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宣传,扩展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四)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审稿流程,把控稿件质量。所刊发的稿件和广告应符合相关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英文科技期刊应严格遵循国际编辑出版规范和策略,以国际高水平期刊为目标,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进行稿件审核的同时应注重外审的评价,刊发稿件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鼓励科研诚信,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

(五)组稿。期刊起步阶段的稿源十分重要,主要依靠约稿的形式进行,可以进行单独约稿或群体集稿,社会征稿中也会有突出的稿件,应加以斟酌。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要保证前期稿源充足、确保稿件质量,应衡量作者的学术地位和稿件的科研价值,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帮助期刊更快地被读者所接受。在刊发名人名作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在自由来稿中发现瑰宝,发掘更有潜力、有精力、有热情的新锐作者。与此同时,对新起步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也要注意适当引入国际稿源,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为响应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我国各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齐头并进,大力扶持英文科技期刊,鼓励我国学者多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发论文,从而改变我国论文产出多、但众多高质量论文流失海外的局面。英文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的是稿源。约稿时要先进行方案设计,确定作者的学术领域,选取适当的稿件方向,尊重作者,多进行沟通。群体集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刊阶段的稿源压力,好的群体稿件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选题,有更深的影响力。在收到组稿后,应在与专家和学者研究后,进一步校对稿件,认真进行修订,服务于作者和稿件。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2

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便在不同空间,不同的时间段内形成了互相有异的文学观念。这些文学观念之间彼此有别,但又互相交融。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及情感表现方式,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文学有一种魅力,可以超越时空、种族而存在并且有别于非文学。实际上,诸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们也持有类似的观念,他们提出了“文学性”这个词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学永存的“信仰”。无论是对于普通的文学读者还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回答也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伪问题”。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文学的追问中,人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例如文学是语言的“突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等等答案,但这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人类以西西弗斯式的毅力不断地尝试对这一命题做出回答,由此构成了反本质主义者所称的“本质主义”的思维“迷途”。人们由此开始拒绝给文学下定义,拒绝对文学观念、本质做出阐释,只是反思性的提出文学乃至文学观念是历时性,地域性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掩饰文学观念的存在以及更加深层次的内在影响力的传播。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曾经就“文学是什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就像花园里的植物一样,园丁是可以分辨出什么是杂草,什么是鲜花的。此时的“园丁”即存在于社会环境下的人决定何为文学。“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可可以算着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简言之,就是当时人们认为是文学的东西就是文学。卡勒很机智地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命题。当人们带着这个答案回到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发现这个回答解决不了人们对于文学是什么的疑惑。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就全球范围而言,我们世界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不是发达代替落后这么简单,而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置的一个时期”。根据卡勒所指陈的“文学观念”区分原则便可如实的拆分,并存在着如下三种文学观念: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念。这三种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并置于同一时空中,导致了人们文学认识上的困惑和障碍。一方面,我们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的差异性,很容易惯常地站在一种文学观念的立场上来评说,建构自己的“文学史”脉络,对其他两种文学观念持排斥的观点甚至于视而不见。这种求同排异的做法容易形成文学观念的“一元论”。另一方面,面对于新的文学观念的冲击,我们习惯于做保守的抵抗。这是因为自身的文学教育的使然,也是新的文学观念,文学事实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必须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我们处在多种文学观念杂糅的时期,无法看清文学的演变形态和趋势。只有在充分认识了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演变的内在动力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运用和创新文学理论去阐释新生的文学及文学现象。

二、现代文学观念即“文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卡勒指出,“如今我们称之literature(著述)的是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literature的现代含义:文学,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从卡勒的考证中可以得知,现代文学观念的诞生到盛行于世,才不过200年的历史。无独有偶,英国学者彼得•威德森在其著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中也为我们仔细勾勒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威德森在文中写道,“到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内部对诗人的角色功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受到这一重要变化的刺激,文学原先的意义也就转而演变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学这个词的第三层含义(第三层含义指‘应用于声称在形式美或情感效果领域思索的写作’)”。纵观欧美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和盛行时间大概为200多年左右。同时,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变迁?当然,这里有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在借助于媒介学的观点下,我们认为,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印刷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应用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传播学大师罗杰•费德勒曾经把传播媒介的形态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数字语言。

费德勒指出,口头语言的媒介形态不仅在传播力上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着传播的内容,难以形成稳定的思维范畴,而且局限于某一地域内。他不无遗憾地写道“当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他们势必丢失了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隐喻”。古登堡在公元1500年左右改进了印刷机之后,印刷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1810-1970。新的排版技术,廉价的纸浆让“书面语言”成为了主流,代替了原有的、贵族式的思维和书写习惯。印刷文字,印刷思维便逐渐地施展魔力控制人类的新的思维。根据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的改变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更替,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中介质,只负责传递信息,同时媒介也是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讯息。他写道“人类在创造一种工具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自身”。他曾经对印刷文字的“魔力”进行了最为深刻的描述。他指出,“人们如果仅仅把印刷术看作一种信息贮存,或者是快速检索知识的一种新型媒介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结束狭隘的地域观念和部落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印刷术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印刷书籍将古代社会和中古世界溶为一炉,并因此而创造出了第三个世界,即现代世界。

而现代世界现在又与一种崭新的电力技术发生了撞击:其急剧程度和印刷术改变中世纪的手写本文化和学术文化的程度一样”。印刷术不仅带来了知识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从心理上讲,印刷书籍延伸了人的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印刷线性思维使人的自我主观意识得到了增强。印刷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它善于培养富于理想思维,线性思维的人群。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印书文字改变了作家的角色,手写书条件下的作家和行吟诗人的角色相仿,自我的表现并不重要,而“印刷术创造的一种媒介使人放声吟咏、直抒胸臆。同样,它使人能神游于过去禁锢在修道院的书的世界中。醒目的及其印刷产生了狂放的表现手段”。表现主观,想象性的文学便在印刷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了。

与此同时,印刷机的推广,也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想象性文学的需求。广泛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人们开始了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们的苦难的生活,迫切地需要一种精神的食量,一种不同于宗教的食量去弥补苦难劳作下的人们。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不再是英雄史诗,不再是帝王将相,人们渴望在文学的世界里,看到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世界来满足现实生活的匮乏。由此产生了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是虚构的,文学是想象性的的文学观。人们在破除了宗教信仰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机械化的压迫,迫切寻求解脱,而此时的文学便承担了这种功能,文学的想象性特征和虚构性特征便得到了快速彰显。于是印刷文学便占据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最主要的方面。印刷媒介本身的要求和其传播特性都史无前例地发挥了出来,由此而形成了人文知识分子的中心观,文学的中心论思想。现代文学观念于是便在错综纷杂的时代语境中诞生了。

三、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改变了传统文学

这样的媒介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和作家的写作方式。有贵族寄养式的文人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自己完整意义上的群体,作家便诞生了。印刷媒介实现了前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观念的第一次分离,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趋向,文学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神话诗传,历史而是故事,充满虚构性与想象性的故事,小说文体开始首次超越史诗成为文学的中心。在面临这次文学观念的革新,用麦克卢汉的话可以形容,“不亚于面对神殿倒地时的震撼”。现代文学观念经历近200年的发生,发展,认同之后,人们慢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即认为文学不同于史诗,传记等体裁,而是充满想象性的文学,人们开始形成一种称之为“麻木性的自恋”的氛围之中。从媒介学的角度来看,与文学相关的媒介的形态经历了三次大的形态的变化: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数字语言。每一次的形态更迭都会带来文学的震动。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现代文学持续了近200年的历史,走过了其辉煌期。然后,随着科技爆炸的,信息更替的速度的加快,新型的媒介不断冲击着旧有的印刷媒介,现代的文学观念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次危机正如印刷文学取代前印刷文学所遭遇的一样。西方学者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未来。希米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列举了文学研究的不景气现象,同时指出,“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印刷书籍,这个意义上的文学行将终结”,“印刷的书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的媒体正在日益取代它。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米勒这番言论搅动着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神经,有的为之摇旗呐喊,有的反唇相讥。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对话的不对等关系。米勒是站在新媒体不断诞生的后印刷时代的文学观念上来看待现代文学观念的,而我们的理论家们是站在现代文学观念的立场上看待文学的走向的。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经济的步伐没有跟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我们的理论家没有切实地感觉到在新媒体冲击下文学的新形式和演变取向,没有能力预测后印刷时期文学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我们秉持的“文学中心论”在作祟,文学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论在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正当我们快跟上的时候,有人宣布文学终结了,理论终结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其实,米勒是在说这样一个问题,统治人类的印刷媒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异,由印刷媒介而产生的文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语境下,对于文学范围、文学性的蔓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后印刷媒介视域下新的文学观念的讨论。面对着旧有的文学观念的拆解、消融,新的文学、新的文学样式正在形成之中。处在过渡期的我们,面对新的媒介的层出不穷,文学的存在方式也在经历结构性的巨变中。马克•波斯特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预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一种集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的读者时代”。面对移动的文学边界,有人提出了“理论的紧张”“价值的焦虑”的问题,面对新兴的文学事物、文学存在形态,理论界面临着失语的危机。对待新的文学形态,我们既兴奋又迷茫。此时,理论界更应以开放的视野接受各类形态文学存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地拓宽思维去迎接挑战。同时,不应以印刷思维来看待新的文学形态,而是应该站在新媒介视域下,来讨论文学的问题。摒弃传统的不变的文学观念。

四、结语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时代;学术期刊;创新路径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编辑选择了使用投稿检测数据库的一些相关程序,根据程序的检测结果,判断其是否有剽窃或其他学术性的作弊行为,进而科学的避免期刊的重新发行和学术侵害等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依靠编辑的个人经验,剽窃、抄袭文章的问题很难解决。学术杂志选择与学术性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挖掘作者的潜力,通过利用从期刊获得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来进行学术性开发。由于技术条件和认知手段的限制,落后思维的一些数据一般情况下都集中在一起,然后使用抽样和典型数据的结果来判断数据。如果根据如今大数据判断,那个判断结果比较全面,不过难以确保可靠性,所以,大数据都重视数据的集中性,并且“与其依赖于少数数据样本的分析,还不如分析所有相关数据”。学术性期刊通过贡献,学术性会议交换、网络检索等渠道,广泛地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作者信息数据库、连接到评论专家信息数据库与读者信息数据库,所以期刊资源数据的使用价值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大多数学术咨询数据库,它可以逐步建立基于数据的较大数据资源,即使用后,他会产生不同的分析和处理的再利用价值吗?当然会,但是大数据的思考也需要注意避免大数据的迷信和数据倾向。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具有质量和分段的特征。我们的网络媒体的繁荣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如不均匀的信息传播,很难从假中区分真相。所以,针对网络上很多的信息和一些数据库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自身的网关能力,而不是盲目服从大数据。例如,检查文档引用时,编辑器不能信任所有类型的学术搜索数据库,根据需要,他们会尽力寻找原创的作品和论文,并用单词确认单词。另外,在期刊编辑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必须在15条以上、文本的内容必须有至少3个部分、文章中的各部分必须有3个等级而且还有很多硬性的要求等。这个数据的过度强迫观念不仅关系到新的刻板论文的形式主义,而且还很难推进学术创新。

二、学术期刊的评价路径:数据化评价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评估系统的相关标准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数据库评估趋于一般化。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评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三个核心评估系统为重点,这些评估系统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评估指标上,所以它们都拥有明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它们都强调数据指标的评价。数据评估的重要指标是论文的引用率,所谓的引用率是指期刊发行后其他论文引用的论文的概率或频率。基于数据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评价论文的学术影响。许多国内学术性的成就奖也需要作为评估指数的纸质引用率。另外,论文的引用率直接影响学术杂志水平和学术影响的一些测定,在著名大学进行研究评价过程中,重视评价系统的研究,认为杂志的评价系统是非常关键的评价指标,同时,不同的期刊引用率也是不相同的。自然科学杂志的引用率一般情况下都高于社会科学杂志,经济杂志的引用率一般高于文学杂志。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通过实施著名作家和著名贡献战略,为寻求著名学者的贡献而采取了主动措施。著名作者的论文往往更具学术价值、更有创新性、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当然,引用率的促进与期刊的多频道合作和普及密切相关。当今时代,在大量的期刊和海量信息的大数据充斥下,如果作品不被积极的推荐与宣传,那么学术团体也会无视,不通过多个渠道普及,著名作家的原稿也可能无情地沉没在纸海中。数据评估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的再版率。所谓的再版率,是在其他杂志再转发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的比率。每年在其他杂志上刊登的转载用纸的总数被称为再版量,印刷的文章数量相对于被刷新的论文总数的比率是再版率。通过再版率和转载量,可以看出学会和学术期刊所认识的学术论文的程度,从不同的层面显示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如今有100种以上的刊物中,收集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每年在4000多家国内的杂志和报纸重新印刷,覆盖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一级领域。在学术论文排行榜被刷新的同时,期刊和新闻数据中心定期更新学术论文数据,进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杂志、教育、研究机构的统计排名。自2001年以来,《中国出版》《文学与艺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每年3月发表了“转载排行榜”。在正常情况下,反映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杂志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杂志、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受到一些关注。另外,《新华文摘》《红旗文摘》是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纲要,作为期刊编辑,如果希望其编辑的论文通过这些文摘杂志再版,得到更高的再版率,首先,编辑必须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和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其次,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可以对现有转载论文的再版率和主要印刷杂志的再版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在重新印刷得分数据的过程中,“报纸资料的复印”具有排除会议新闻、报告、书评等非学术论文的原则。根据本研究结论的应用,如果避免非学术论文、学术性有弱点和没有著名学术创新的文章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可以提高出版论文的转载率。再引用率和再版率是数据评估的定量分析的一个方面,很难称为综合客观评价系统。从中国三大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评估系统的角度来看,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CSSCI期刊评估系统重点分析了引用率数据,并分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估系统的再版率数据的焦点。另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人文·社会科学系核心期刊的评价系统中,正在讨论自我引用科目数、发行数、引用率、领取率、接受率等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因此,综合定量指标分析是数据评估的发展趋势。如果学术期刊想在数据评估中取得好的结果,他们不仅要注意努力的一个方面,还要全面发展引用率和再版率的索引。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性强度。

三、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现代新媒体融合

在现在的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新技术发展非常快,出现了很多的新媒体,给传统的媒体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新媒体的竞争压力十分激烈。目前,全球的新媒体都呈现出下降的情况,销售额度明显降低。很多世界著名的媒体宣布,纸质媒体的出版被停止,用数字出版物代替原有的纸质出版物。根据相关数据的最新统计,我国在2014年一共出版了966种不同的刊物,同2013年比较,上涨了0.9%。印刷的抄本总数低于5.4%。打印的页数为18.36页,减少5.7%。为了消除目前的窘境,落后的媒体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与新媒体进行整合,在和新媒体整合的过程中,学术期刊更倾向于和新媒体进行整合,为了实现学术杂志在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地把一些学术期刊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期刊的整合过程中不断融入新媒体。网络媒体现在给新时代的信息传播方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渠道。而且,那个比传统的报刊更显著。因此,为了创造扩大学术信息的新方法,必须取得微博客等传统媒体的划时代的交流效果。目前,期刊网站的构建是一种广受好评的综合开发形式。根据相关权威的一些项目团队对我国很多种社会科学学术杂志网站建设的不断调查过程中,一直到2015年的3月上旬,已经有百分之九十多本杂志开设了自己的杂志网站,很多的杂志全部由作者、专家和编辑共同完成自己杂志的网站建设,可以实现线上工作,积极完成审稿和杂志编辑的一些工作,不过这些工作都是最基础的收集和编辑的杂志网站系统,从杂志网站技术的开发和用户的需求方面可以看出,一些学术期刊的网络建设期刊和发展情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对的杂志网站对信息的及时更新、交换和开放程度等相关内容严重缺乏。所以Web手机终端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以便更快地开始开展交互、开放接入等网络信息工作。在学术期刊与现代新媒体整合的发展中,在学术期刊与多媒体整合的同时,应该注意同一产业之间的期刊合并。在知识更新和信息发送极快的大数据时代,在庞大的论文信息海洋和杂志森林中,单靠期刊本身就很难引起关注。如果我们希望被关注,就必须与强有力的杂志一起进行合作,以执行杂志合并的发展战略。在这一点上,《中国高校专业期刊》更具代表性。《中国高校专业期刊》目的是打破大学与大学的界限,集中名校科研优势的系列专业期刊,通过网络和推送等新型手段,强化传播效果,在数字平台上不断实现学术期刊的专业创新和技术变革,为积极实现高校权威专业杂志期刊的伟大目标、长期遵循开放接入和杂志网站免费使用的概念、努力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学者提供最佳的网络学习技术平台,希望能够对其有所帮助,促进学术期刊的创新性发展。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4

众所周知,文化传播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传播的深刻含义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与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一个前提必须明确,那就是无论是哪一时期的文化传播,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文化都必须要充分借助不同类别的载体形式进行传播与传递。期刊,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字载体,其不但能够对各类科学知识与文化成果进行记录与传播,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期刊也能更加彰显出独有魅力与重要作用。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类先进信息化传播技术与传播工具提供有力辅助和支持,期刊编辑技术也相应地在不断提升与创新。客观而言,编辑技术每一次的创新与进步,都对现代文化传播事业起到了极为深远且悠久的影响。不但从本质上让文化传播的时空距离无限缩短,并且让我国现代文化事业全面进入了一个开放化、科技化、先进化的领域之中。

二、期刊编辑技术在传统期刊中的应用更注重时效性与广泛性

回顾整个期刊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期刊的起源时间不但晚于各类书籍,并且也晚于报纸。据较为权威的报道:17世纪的法国诞生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期刊。19世纪的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的期刊。据权威资料查证,19世纪初期,由英国传教士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期刊,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宣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宣传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期刊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人开始自己进行期刊的创建与办刊。举例说明,早在1904年和1908年,商务印书馆便先后创办了《东方杂志》以及《教育杂志》等专业性较强且针对特殊读者群体的几类期刊。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图书类型的革新与不断升级,加之后期各类期刊与报纸的大量涌现,在客观上堪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所产生的结果。虽然我国期刊起步较晚,但其特点极为鲜明,注重实效性与广泛性,能够及时反映各类先进科学文化以及中西方知识观念,并且流传较广,受众面极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近代各有识之士探求救国之路的最佳理论武器与思想支持。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后,我国的期刊出版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谓是历经坎坷与曲折,面临重重考验。但经过调整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期刊行业重获青春,重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其具体体现在期刊发行数量逐年迅速增长,并且期刊内容更为个性化、多元化、先进化,其中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许多优秀的期刊得到健康飞速发展,日益成熟,已经成为各高校文化积累、传播与更新的一片思想沃土。客观来讲,这一时期我国期刊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进步,与期刊编辑的优秀编辑理念和编辑技巧密不可分。这一时期,期刊编辑更为重视期刊内容的文化性与传播性。无论从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发稿还是校对,都能够做到精心、精细、精准。在整体的期刊编辑技术上来进行分析,由于当时受到各类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的不利因素所制约,期刊编辑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利用现代铅活字印刷技术进行排版、制作与编辑,整个流程比较耗时、烦琐且冗长,并且经常要多次往返与印刷厂和编辑部两地修改之后才能够让期刊正式出版,整个期刊编辑工作的辛苦程度与复杂程度可见一斑。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科技不断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整个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诸多帮助与辅助,也让期刊编辑技术与手段产生诸多创新,传统编辑与印刷之间的关系被打破,全新的编辑模式与编辑程序正式诞生。

三、电子期刊的出现让期刊编辑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评判权

实事求是地讲,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心中,“编辑”和“印刷”二者之间总是产生着紧密的联系和不同程度上的化学反应。然而在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期刊编辑无疑拥有了更多编辑技术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编辑纸笔修编、伏案审读的场面逐渐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键盘操作与影印扫描等先进方式。期刊编辑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就是要通过自身编辑理念与思想,结合较为先进的编辑技术与手段,让各类文化知识与思想能够得到有效的、广泛的传播。尽管随着各类科技不断发展更新,加之作者群与编辑主体意识都在不断变革与升级,已经赋予期刊更为多元化的趋势特征以及全新定义上的文风语境特色。总而言之,期刊虽然也在不断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进程,但期刊的最终发展方向还是与期刊编辑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广义上来讲,文化传播可以概括为两大类:自然传播与自觉传播。从概念上来分析,文化的自然传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交流过程,也就是说,只要这个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在不同集团和不同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文化的自然传播就必然存在。平心而论,人们在整个现代社会中无疑更为追求文化的自觉传播。鉴于此,针对现代期刊而言,策划选题各项工作对于编辑来讲变得极为重要且需要优秀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站在审稿角度来讲,一般学术期刊所载稿件专业性非常强,然而相当一部分编辑人员由于个人能力以及视野有限,在稿件价值的评估与预判上还是存在许多随意性与片面性。而互联网时代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期刊编辑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快捷、准确的检索到各方面的文章资料来源,进而对所选稿件能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评审与定量,并且能够进行恰当取舍。当今社会,文化传播速率之快、范围之广超乎人们想象,期刊的整个出版周期也随之不断缩短,大大提速。众所周知,以往传统期刊出版过程中的铅排状态之下,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作者的原稿进行精细化的书面编辑与深度技术加工,随后稿件发往印刷厂进入排版阶段,但在这一环节中,印刷部门承担了从拣字到版式设计再到铅印等多项工作,而编辑全程与传统排版过程处于一种脱节状态。这种状态既浪费和拖延应有的出版时间,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编辑思想与版式设计的大相径庭,无疑会对最终印刷质量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在正式步入计算机排版时代,期刊编辑的编辑技术与编辑策略则完全创新化和升级化。编辑完全能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方式和互联网技术全程参与整个期刊印刷过程,并且能够在板式设计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灵感与思想,在文字录入过程中更加准确、合理、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期刊编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胸中有丘壑。重要一点是,在当前期刊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带给读者与受众美的享受,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在期刊装帧设计加大力度,下一番苦功。众所周知,计算机排版能够让期刊的版式设计更加灵活、自由且美观,并且能够迅速缩短整个设计与制作的出版时间,期刊编辑充分利用各类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提高个人编辑水平与编辑技巧,并且能够为期刊带来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形式美,获取读者和受众青睐与喜爱的同时,让整个文化传播朝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网上编辑出版技术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空间

步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新媒体时代大幕逐渐开启,各类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变得更为多元化和开放化。期刊,仍旧能够在这种浪潮之下占据整个媒体市场的一席之地,其中必然存在诸多的客观因素。也就是说,期刊能够全面促进我国的文化传承与积累各项工作,并且能够对民族文化精髓内容大力弘扬。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伴随网上编辑出版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拥有了更为多元化的文化空间与选择方式。在这个时期,电子期刊信息载体已然不是各种纸张和实体杂志,而是升级为各类先进的信息可读数据,其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条件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实现出版以及发行等各项工作,并且能够让使用者仅仅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便能够查询到相关各种期刊的最新动态以及信息。当前阶段,电子期刊所沿用的已经先进的网上编辑出版技术。具体来讲,期刊稿件作者通过E-mail进行投稿,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更加轻松化和自主化,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作者实时沟通与详细交流,对作者稿件存有各种疑义和不足的地方提出自身的修改意见与修改策略,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作者的反馈意见。期刊编辑想要确保新时期各类期刊稿件的内容能够具备先进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大数据信息资源库,对于作者稿件中的一些重要数据、资料以及公式进行反复查证和确认。进而最终让一些期刊学术论文达到较为完美的水平,能够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查询和阅读。在近几年时间里,电子期刊的迅速发展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发行方式来看,电子期刊通常分为两大类发型模式,一是通过先进的互联网进行发行,所有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以及互联网得到想要获取的资料源;二是通过光盘或者磁盘形式进行实体化出售。期刊编辑技术也随之不断创新与升级,编辑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化平台与作者以及读者进行交流、互动和沟通,不但能够拓展各类期刊论文以及相关信息的传播面,还能够充分了解读者与受众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喜好,进而在接下来的电子期刊编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加入各类创新化编辑理念与技术,让现代文化传播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5

传统的纸版印刷学术期刊,由于其学术定位的不同,致使读者群范围有限且相对固定,发行量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难以提高,出版周期较长阻碍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都不利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满足不了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全新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理念,使传统学术期刊在载体与容量、内容与形式、撰稿与阅读、编辑过程与手段、出版传播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包括管理的数字化、内容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90%以上的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具有网上投稿、采编、审稿、网站等功能,但在内容数字化方面,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是把纸版的科技期刊的电子版原样照搬到网络上,和纸版无差异的内容,同时期刊出版者为了扩大期刊的传播而不得不以低廉的合作费用将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大型数据库或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这种简单的数字化出版不利于期刊自身的长远发展,无法将优质的期刊内容转化成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充分挖掘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纸版期刊形成互补是当前期刊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学术期刊制作成本上看,由于数字化期刊节省了印刷、纸张等基本费用,所以成本远低于纸版期刊。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科研成果图片除了一般的曲线图外,还大量增加了类似功率谱图、镜像图等彩色图片,这些图片能够更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方便读者了解更多信息,但对于办刊经费紧张的期刊,为了节省成本,仍然采用的是黑白印刷。数字化期刊可以帮助期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弥补纸版出版的不足,依赖数字化技术,图片还可以通过放大倍数,让读者更清晰地浏览图片,了解科研成果。

(2)从学术期刊内容展示形式上看,数字化期刊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集合显现出可视性、多样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全新的多媒体杂志已可以不再依赖数据库的销售,单本的品牌营销越来越突出。Nature提供了可让读者聆听和观看的杂志社及科学家对于科学动态和研究工作评论的播客;Cell网站提供Podcast,能随时收听下载至iPod的科研进展内容。国内学术期刊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提供手术演示、视频专家讲座等内容。2011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科协期刊数量增加至70种,论文质量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而同年,对中国科协732种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种期刊在网站上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国内学术期刊以进入SCI为发展目标的情况下,期刊本身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数字化的今天,在严把期刊内容关的情况下,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数字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6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

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

《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

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

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

3.《装饰》设计的理性之美

作为艺术类学术期刊,《装饰》在用感性设计语言表达美学的同时,通过巧妙的立意和设计构图诠释了设计美学的理性之美。与其他期刊不同,《装饰》杂志的封面图像通常由多个具象组成,在图像元素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形式感极强的图片。自2002年开始,《装饰》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将几何图形融入设计之中,诠释了理性的美学内涵。几何图形是极其理性的设计语言,积极应用这一图形元素充分契合了《装饰》在理性之美的设计探索与尝试。《装饰》2018年第2期杂志中,由平面与点、实线、虚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对称设计的蝴蝶图案,充分展示了理性之美的设计底蕴。“包装设计”作为本期特别策划主题,封面使用层次感极强的几何图形为底,与封面图片之间形成“三维”构图空间,有效突出“包装设计”的空间美感。

二、艺术类期刊《装饰》的社会效益分析

《装饰》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艺术设计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独特定位,展示精致办刊的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装饰》充分彰显自身的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得多种荣誉: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次(1999年、2003年、2005年、2011年)荣获“国家政府期刊奖”。在教育部所属社科类期刊中,仅有《装饰》是连续“四连冠”的期刊,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类期刊;1999年,我国首次评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装饰》成功入选;2009年,《装饰》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并名列全国“百强期刊”推荐名单榜首,是唯一入选的艺术设计类期刊;从2014年起,《装饰》先后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连续四次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新时期,《装饰》借助清华大学的科研和学术平台优势,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严格把控学术质量,坚持最美艺术追求,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够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北大“双核心”收录,充分证明了该刊的学术价值。《装饰》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也是北大图书馆从1992版至2017版先后8次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根据2019年3月6日中国知网出版信息查询,《装饰》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0.669,综合影响因子0.452,其中数字文献15205篇,数字文献总下载量2985643次,总被引用次数50571次。作为双核心期刊,《装饰》坚持“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办刊理念,积极传播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装饰》成功办刊经验分析

“最美期刊”以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期刊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创意理念、艺术欣赏价值为评选标准,积极鼓励期刊装帧领域设计者不断创新,推动出版业广泛使用绿色印刷材料与工艺,促进我国期刊行业装帧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1.创意独特、新颖,打造最美期刊

《装饰》杂志的装帧设计,选择具有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色彩的造型作为设计图案,合理搭配文字,诠释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成为我国最美期刊。为了确保期刊封面的创新性,《装饰》每一年都会邀请一位知名设计师负责期刊的整体设计,形成了新颖的设计风格,通过设置独特的美术字体和几何图形,诠释空间转化与内涵表达的层次美。《装饰》办刊诠释了高品格的文化定位,高雅致的艺术格调,在设计领域的多项探索都成功引领了艺术设计领域新风潮。

2.从纸媒平台向多媒体平台的发展

《装饰》在最美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纸质期刊与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生动地展示了期刊内容,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装饰》开通官方网站,读者可以在网站中阅读从2009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共116期的期刊内容。此外,该网站还是杂志社新闻传播的窗口、论文投稿编辑的平台,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通过网站友情链接,实现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包含新浪微博、豆瓣、博客、微信平台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多媒体平台。

3.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装饰“理论”到装饰“实践”

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设计理论探索,《装饰》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检验”的全面延伸,提升了期刊的功能性价值。《装饰》始终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14年开始,《装饰》每一年都举办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活动,通过举办线下活动,汇聚作者资源,拓展文章的来源。2018年,《装饰》将传统的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规范化的主题学术年会。2018年6月,“设计研究新范式”——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在广东开幕,该年会为《装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中国装饰杂志社组织“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收藏展”等一系列线下活动,延伸了《装饰》的研究空间,通过遴选优秀论文,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综合,实现线上办刊与线下交流的一体化融合。

四、《装饰》对其他艺术类期刊的借鉴

《装饰》杂志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守文化传递与艺术展示精神,秉承精致办刊的理念,实现了最美期刊的追求目标。《装饰》的最美办刊经验为其他艺术类期刊提供发展借鉴。

1.找准定位,明确期刊发展方向

艺术类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艺术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丰富的优势,但是在办刊时,必须认清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内容的“多”,而失去了品质的“精”。同时,艺术类期刊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化,多为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因此,要以该群体为办刊核心,诠释用户战略,彰显独特美学,优化期刊视觉设计效果。要立足时代特征,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搭建期刊生产编辑、内容传播展示和用户交流互动的多类型平台,实现期刊办刊方向与读者需求、时代环境的全面融合。

2.融入CIS设计理念,塑造特色品牌,提升设计美感

创新是艺术类期刊发展的灵魂,特色品牌是期刊的符号,设计美感是影响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艺术类期刊办刊时,要融入CIS设计理念,打造包含传播期刊特点、形象的符号体系,塑造有特色的期刊品牌。设计美感是艺术设计期刊的“内在基因”,办刊时,应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在设计领域的优势,灵活使用各类设计风格、色彩及图案,有效搭配文字与图片,实现期刊设计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融合。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7

一、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原则

1.准确定位,打造特色。科技期刊的定位,主要在于明确办刊目的、办刊宗旨,在保持期刊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明确办刊理念,与时俱进,确定读者对象及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清楚期刊处于行业领域中的位置[2]。科技期刊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方向,科技期刊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才能发挥出科技期刊自身与众不同的优势,使期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进而才更有利于期刊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保证期刊的稳定发展,使期刊得到更高质量发展。期刊一经定位,要本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思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塑造科技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着眼于长远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效果[3]。

2.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科技期刊的质量问题是决定其发展最核心的根本性问题,是重中之重,科技期刊的质量与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互为因果,科技期刊没有过硬的质量,一切都无从谈起[4]。科技期刊注重社会效益,在于以发表学术内容为主,为科技学术文献传播途径,为专业学者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为科研理论成果转向实践搭建桥梁纽带,为学科理论发展创造了学术积淀环境,所以,每一期的内容及其所刊载论文的质量都是优秀科技期刊生存基础、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更是决定科技期刊能否健康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5]。科技期刊要以内容来统领一切,这要求期刊内容是有创新性的、健康的、正能量的,能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所接受,对读者有教益的,要实现内容为王,首先要做好期刊的策划、选题及组稿工作[6]。科技期刊要想有自己的品牌,最应该体现在其学术论文的质量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它的选题应位于学科领域的前沿,所阐述的观点更是要具有创新性,论述不仅仅需要科学严谨,还要能够解决重大的关键性问题。这要求科技期刊根据期刊定位精心选题时要高瞻远瞩,预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使期刊获得更多最好的稿件,使期刊论文处于学术前沿性的领先位置,再结合高水准的编辑质量,才能使科技期刊保持较高质量的发展。

3.服务读者,培养作者。科技期刊主要为各类读者服务,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非常主要的工作,科技期刊要通过读者调查,了解出版物是否适合读者需要,读者是否喜欢。掌握这些数据后,科技期刊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除了被动服务,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将期刊介绍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科技期刊内容精髓和学术价值,以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7]。作者是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最主要的决定者之一,没有固定的优秀的创作者团队,就很难保证出版物持续保持高质量的内容。优秀的作者队伍和高质量的出版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因此,做好科技期刊需要认真负责地回复每一位来稿作者,无论在稿件返修过程中还是拒收稿件时,在将稿件评审信息反馈给作者时,都要指出作者所投稿件的不足之处,尽可能提出修改意见,耐心帮助作者优化稿件,增强作者的论文创作能力和的写作水平,让作者在此过程中取得进步,通过作者的逐渐进步,不断壮大科技期刊稳固的、高质量论文创作的作者队伍,并逐步形成成熟的优秀论文创作团队,使稿件质量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增强出版物质量[8]。

4.扩大交流,增进合作。科技期刊工作不仅需要编辑锲而不舍地辛勤耕耘,还需要编辑积极开展宣传与交流。交流和经营也是科技期刊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交流,期刊编辑既能学习国内外优秀兄弟期刊的先进经验,又能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发展;通过宣传与交流,还能使科技期刊扩大知名度,提高自身影响。科技期刊通过与学界广泛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科学文献、参与该领域的学术讨论,可以实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而形成创意,进而体现到科技期刊的选题范围中[2]。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交流合作,逐步实现编委、审稿专家、作者群体及读者群体的国际一体化,以使科技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科技期刊在国际同行中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名刊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9]。科技期刊的经营不仅仅涉及科技期刊的日常运作,还与期刊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科技期刊通过主动与国内外知名检索机构联系,不断宣传推荐期刊,以及早进入知名检索机构,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经营,科技期刊可以找到自身的强项和优势,努力发展强项,将强项朝国际需求发展,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发展国际化的运作经营,要有现代的国际化设计和营销理念。

5.融合媒体,推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发展趋势,科技期刊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将传统学术期刊的书面载体拓展为数字技术所支持的多种数字化格式,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术期刊为读者服务及向读者呈现学术论文资源的方式,为用户个性化内容定制奠定基础。通过数字编辑出版方式,使作者所投稿件的发表周期大大缩短,使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保证了科技期刊论文的时效性,使得学术科研研究通过更为快捷、便捷地利用学术文献,从而能够取得更快、更高效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共享,方便了作者和读者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10]。飞速发展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环境,为科技期刊所刊载学术文献的传播提供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渠道,以更快速、便捷的方式促进了科学学术成果的发展和普及,为各类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此外,新媒体环境下,高度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学术文献资源可以达到高度的共建共享,这种高度的共建共享可以使科技期刊更好地实现其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效益,使其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保障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1.学术质量控制。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科技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刊载论文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等几方面,其中前沿性要求学术论文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创新性要求学术论文要观点创新,理论创新,具有突破性;科学性要求学术论文立论科学、正确,符合逻辑。

2.编辑质量控制。编辑质量控制是要求文章格式上符合有关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编辑质量是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编辑质量又分为审稿质量和编辑加工质量,审稿质量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加工质量控制是稿件被采用后,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编辑质量控制要求编辑严格按照科技期刊规范化标准要求,对待发表学术论文的题名、内容、图表、数据等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编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8]。因此,优化编辑团队知识和技能结构,扩展编辑的知识面,增强编辑的专业基础,加强编辑对新技术的学习,使编辑团队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对提高编辑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编辑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也是保证编辑质量的重要因素。

3.出版质量控制。出版质量是指出版物的质量,对科技期刊来说也就是科技期刊的质量。科技期刊的质量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取决于其生产环节是否合理,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可以分解到科技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控制包括排校质量控制、印刷质量控制和发行质量控制。出版质量控制要求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科学、规范、美观,布局协调,版权、目次页内容符合标准。科技期刊的排版、校对要安排合理,尽量避免因出现阅读疲劳而影响校对的准确性。科技期刊的印刷质量决定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印象,所以在科技期刊的印刷、纸张等方面也都要做好检查监督,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此外,要保证期刊按时印刷出版,这是期刊出版发行质量的重要部分。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8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出版形态的变迁

北宋年间,布衣毕?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变革为更加高效实用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能力和信息传播速度,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品得到普及。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在出版印刷方面的应用,印刷工艺持续改进,出版效率极大提高,开启了传统出版以纸介质为载体、以文字传播为主体的真正繁荣。20世纪中期,以电磁介质为载体、声音图像传播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丰富了出版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多媒体出版物,主要是以光盘为出版介质,集音视频、数据库、软件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中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数字网络出版阶段,这一时期以网络为载体,集成了电子出版物的功能,融合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模拟电子媒体的长处,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在网络中实现数字化,打破传统时空的界限,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一个新的阅读时代。通常所说的数字化阅读包括阅读对象(文本)的数字化和阅读工具(载体)的数字化,前者是指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后者是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本研究中泛指读者借助数字化阅读工具获取知识和意义的一切行为。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4]。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因方便快捷、易于互动等优势,上升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甚至在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数字化时代主体视角的阅读特点

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方式从可触摸的感觉式方式向虚拟的电子方式转变,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从物理固态的方式向移动的方式转变[5]。这些转变使应用性学习增强,跨界学习成为可能,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使碎片化学习、远程化学习得以实现,在内容上为定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今天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阅读选择更加灵活多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纸书阅读器的发展,数字阅读的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感受也越来越舒适。读者可以根据阅读和思考的需求自行确定阅读的媒介选择,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在网络上付费阅读某本期刊或一篇论文,获得这本书或文章的电子阅览资源,与纸质期刊在装帧、设计、内容等方面完全一致,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即时阅读。尤其是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片刻不能脱离的延伸器官后,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更灵活的阅读途径,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时间和空间,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二是,阅读需求更加个性化。虽然传统的图书、期刊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态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法则把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使现代阅读成为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活动,人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是什么,可心无旁骛地为自己认可欣赏或满足刚需的期刊或学术科研热点而来,寻求专业细分的期刊领域来满足自身具体、现实的学习工作需要,有望催生更多“小众”、“微众”期刊,获取个性化期刊更便利。但这种便利的诱惑性太大,促使人们喜欢直奔主题、更具理性地阅读,在过去看来这未免急功近利。三是,阅读形态是一种浅阅读。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短、平、快”,当人们阅读手机或电脑屏幕时,人脑就会自动进入浏览模式,搜索标题或跳跃式阅读,以便眼睛扑捉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大脑却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更适合进行浅阅读。而且,数字阅读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并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信息,它对知识的掌握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的、肤浅的[6]。如何为读者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信息,就成了争夺阅读流量的重要支撑点。四是,阅读行为具有共享性。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共享阅读”的分享者。读者可在阅读期刊的同时,点评期刊内容,与作者、编辑或者其他读者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将其意见提交网站、杂志平台。读者还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个人聊天工具直接发送给自己的朋友,把某一篇文章转发至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读者主动的人际传播使期刊传播呈现裂变式的传播态势,对期刊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3数字化阅读环境下期刊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大出版”理念融合发展,满足多元阅读选择

数字出版、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出版产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数字期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击了纸质期刊的地位,影响到纸质期刊的订阅,但对期刊也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传播技术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期刊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发挥其个体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期刊价值更大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实现期刊的无限细分,从而使期刊能够更好地把握受众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不同市场需求。例如,电子期刊的开放获取,只要登录数据库联机查询,即可将期刊文章下载到自己的使用终端,可以提供更多人在同一时间使用期刊,这使得期刊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降低期刊的生产发行成本。同时,数字传播技术还使得传统期刊可以和数字期刊实现转换,如XPLUS的Maker技术和期刊导航网的PageMaker技术都能够实现传统期刊的一键式转换,并可任意加入Fash动画和音频、视频内容,这也大大降低了数字期刊制作的门槛。在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进程中,期刊数据库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其实这些期刊大多是以传统出版物的形式现实存在的,纸质形态的期刊成为过刊后价值下降,难以保存,不便于利用,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全文扫描,按题名、作者、摘要等关键词将其开发为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搜索功能,便使得期刊获得新的价值。如我国四大的期刊数据库的提供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维普资讯,都是以传统的出版物为内容而开发的期刊数据库。所以,树立“大出版”理念、整合期刊资源是数字化出版物的趋势,也是数字化出版物比传统出版物更加有利于开发利用的地方。

3.2凸显内容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争夺阅读流量

对于数字传播来说,短期看渠道,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最根本的是看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就核心竞争力来看,出版业的内容是核心和根本,产品是对内容的加工产品,渠道必须有内容才有价值,“结构”也是对内容的整合,离开内容就无所谓产品、渠道和“结构”,内容像一条主线贯穿传播的始终,因此从本质上看还是“内容为王”。传统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内容相对有深度,而且连续出版,在长期稳定的出版中形成了自身特色,面对数字化的冲击时,期刊应该保留过去的优秀经验、延续自身专业特色,继续做好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在数字化阅读环境下审时度势做出革新,逐渐向视频化、互动化和体验化特征的可视化出版发展演变[7],可视化设计、数据图示图表的大量运用及声音、视频的使用,都强化了读者的形象思维,以读图、读音、视频为主的阅读方式能让读者获得更多具体可感的内容。期刊数字化还可以对纸刊内容实现碎片化、结构化、富媒体化,通过元数据标引、数据挖掘、数据关联,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特别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需求。

3.3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培育读者忠诚度

在传统的期刊阅读中,以期刊对读者的单向传播为主,很少收到并关注读者的反馈,停留在接收读者来电、来信等传统的交流方式上。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优势,使出版者、中介、读者、作者处于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期刊通过各种交流工具与读者建立双向传播互动联系,例如通过建立网站、社区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QQ)群组等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或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阅读习惯为其定制专门的、个性化的“出版物”,或是精准推送其感兴趣话题的扩展链接。编辑可通过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来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为办好刊物集思广益。出版者还可在纸刊附加二维码,通过这个入口和导航,关联文章相关电子资源,关联作者进入社群,发起读者互动,从而把纸质书变成一个新的阅读载体,打通线上线下阅读一体化。期刊需要充分关注消费者中心,整合资源策划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培养读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例如通过征集稿件、照片、设计,或策划读者调查、票选最佳文章,或组织主题沙龙、研讨会等活动,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