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教育结合路径

高校健康教育结合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已难以解决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构建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力量,实现两者的渗透、互补,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要积极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两者结合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结合的途径较多,但综合起来,笔者认为两者结合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以及考核方法的结合等四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结合   (一)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98”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05”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确定科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附属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没有设计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开设的几门课程中也只是非系统地涉及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像德、智、体一样纳入教学体系,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无论是“05”方案的自我完善,还是客观形势变化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都有必要更深层次地研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融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每位大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广大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祛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具备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课程的内容要少而精,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来开展工作,如针对大一的新生,教育者可就新生入校环境适应等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则要更多从大学生的学习、交友、人际关系等问题为切入口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班的同学,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适时地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地融合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使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知识讲座、教育选修课的状况,扭转、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支撑整个高校德育体系的局面,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其中来,建立新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渗透[2]。   (二)编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教材   编写科学规范、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材,对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各高校德育教师既要掌握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要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有特色的综合教育教材。教材名称可以简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概论”;教材内容应涵盖高校大学生需掌握的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所侧重[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同属高校德育体系,但是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学科,所以在编写综合教材的时候,应本着基础性、基本性以及范例性的原则来进行;教材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方法的结合   (一)情感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是行为具有持续性的重要动力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接受教育内容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正是通过有情感参与的筛选系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法的运用,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沟通,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情感并且适当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这样既能让受教育者及时接收到教育信息,又能发掘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达到使其心理健康变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深化的目的。   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以及积极情感,也就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思考的思想活动,为学生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奠定了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围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的内心情感体验,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以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达到双方感情共鸣,进而达到思想认同的目的。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就必须要重视情感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不仅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同时也指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教育事业中、倾注到教育对象上。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激情,自然地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自己的专业,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以及恰当的鼓励与支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处理学生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了信任,就会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互动,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引导[5]。#p#分页标题#e#   (二)个性差异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认为,人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人不同的先天条件、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学生是正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群体,不同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塑造了大学生不同的气质、个性。具有不同气质特点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气质是个性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并能对人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运用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注重根据不同的个体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面对胆汁质特点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应发挥其热情、精力充沛的性格优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针对多血质特点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且促使他们展现自信的同时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与韧性,克服这类学生情绪易冲动以及心境变化激烈的弱点;针对气质特点靠近粘液质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多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提升他们对自己的信心;面对抑郁质特征明显一些的学生,应充分挖掘、发挥其责任心强、细心体贴的性格优势,多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将个体差异教育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之个性化的发展能更好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与学生的逆反心理直接碰撞,合理利用学生的顺势心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中,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信任,学生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个性特征展现给老师,从而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关心,根据其性格特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6]。   三、教育载体的结合   (一)建立综合性的教育网站   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根据同济大学网上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网上的时间超过两小时,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有追求时尚、学习新知、阅读新闻、交友、娱乐等。为此,我们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网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良好载体。建立综合教育网站,首先,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的特点,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放到网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网络内容必须具备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倡导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其次,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以及虚拟性的特点,设计专门的交流区域,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针对目前国内外一些时政、热点以及社会问题发表观点。网络的隐蔽性的特点使很多大学生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见解,这也正好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口。通过对学生言论的搜集、分析、研究,从而准确迅速地把握他们最新的思想动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宣泄心中的苦闷,述说情感、恋爱等方面的挫折与体验。通过深入、广泛地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立体式教育网络   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得到学校多方面支持才能完成的系统工作,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络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一级网络是在每个寝室设一名学生联络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二级网络是由院(系)学生干部或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教育网络。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常常是一名辅导员负责好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负责的学生多了,就可能导致学生中存在的许多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面对这种现状,成立学生干部教育网络,传播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三级网络主要由各辅导员构成。辅导员一端系着学生、一端系着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他们要及时从学生那里收集信息,分析总结,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四级网络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都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有丰富的经验,对院(系)提交的资料或者转交过来的问题,必须及时深入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对话,开展思想沟通、交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活动,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四级立体网络体系完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专业人员到辅导员到学生干部再渗透到每个寝室,层层递进,能有效、快捷地学习、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同时为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   (三)搭建学生互助平台   搭建学生互助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学术、体育、艺术和其他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举办特色鲜明、大胆创新的各类主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大家提供协助合作的机会。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又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对调节大学生的思想、心态都有积极的作用[7]。#p#分页标题#e#   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借互助的合力解决思想、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是在同学群体中度过的,因此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较强凝聚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辅导员和教师无法替代的,他们相互倾听、倾诉,为交流思想观点、发泄心理压力提供了方便。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及其他多方力量来营造。   四、考核体系与检测方法的结合   (一)完善教育者考体系核   要提高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完善教育者考核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标准。首先,在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时候,要考察其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在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时候也要考察其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这是一种政策性的保障与引导,引导新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自觉的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内容。其次,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要求他们能处理、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综合问题、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为此,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本部门所有教师的考核工作,从确定考核的目的、内容、方法到具体的实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将考核结果放入教师档案作为其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要纠正以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考核,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考核的片面做法。   (二)注重进行两种教育结合实效性的检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教学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实施,就必须要掌握两者结合的最新动态以及最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育过程或者进行有效地调控。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促进两者更好地结合,在运行中应该注重两种教育结合的实效性的检测。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研究是否取得成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果,关键是看学生的反馈信息,而这也正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不能只看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后者衡量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早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因此,调整过去以期末试卷作定论的考试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状况、平时表现成绩、卷面成绩以及社会实践成张晓洪,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绩结合起来考核,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与“智”的情况。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状况,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在运行过程中注重两者结合的实效性检测,能帮助教育者或者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检测,把握两者结合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拓展、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方法,检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收集材料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新的课题为新的研究做准备。两者结合实效性的检测是促进两者结合的直接指挥棒,这一指挥棒既引导、推动也督促两者结合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产生巨大的管理效益。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我们相信,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践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深入研究,两者的结合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