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范例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范文1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富有鲜明的教育主导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行业依赖性,发挥着与其他报刊不同的特殊责任和传播功能。

二、发展现状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从覆盖面来看,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的1000多万教师,再加上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共2亿多教育人口。从发行量看,全国公开出版的9400多种杂志中,49%是教育类杂志,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①各教育期刊通过不懈的自身建设,已具备了超常规发展的条件: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媒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之时,数字化浪潮已然兴起,网络成为城市主流传媒,平面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期刊读者市场占有率20年来并没有增加,全国期刊每年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每年人均不到3册,是美国人均的1/10,日本的1/13,期刊拥有的日均读者占居民总数的19.5%,教育期刊的受众数量流失严重,②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境:

1.体制困境

部分报刊社领导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没有明确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党政主管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推动与市场整合相结合的手段显得缺乏经验和成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期刊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发展。

2.同质化竞争困境

作为小众媒体教育期刊长期缺乏传媒战略规划,办刊理念、定位、操作手法都有相当程度的同质化倾向,恶劣争夺受众,致使传播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严重。

3.低市场化发行困境

长期以来,教育期刊发行数量高而市场化程度低,发行渠道强而抗风险能力弱。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修订《义务教育法》、严惩商业行贿,共同催生了2005年开始显现的“收费断源、渠道断流、工作断线”的严峻现实,教育期刊惯有的发行机制面临洗牌,传统经营模式遭遇瓶颈,发行方式面临拐点。

4.期刊定位机制编辑

期刊定位,指期刊经营者根据读者的需求及竞争者在市场上的情况,对期刊的经营、服务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并把这种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认知,从而确立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期刊定位机制应包括明确的定位目标,详细的定位阐述,实效的定位效果。

5.教育期刊目录编辑

1)CSSCI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东南学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电化教育、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与经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科学、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电化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特殊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现代大学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发展研究、江苏高教、高教探索、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大学教育科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CSSCI扩展

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期刊范文2

一、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经笔者统计,刊发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中与英语教育相关文章的内容主要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教学法及教科书等方面。通过梳理和分析,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特点概述如下。

1.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这一办学层次,聚焦于直接法的推广与实证研究

英语学科自清末新制以来就被列为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最早在高小阶段才能开设外语课,而中学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极低。因此,中学成为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阵地。从刊发文章的数量来看,中学英语教学是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学法因其指导并引领外语教学发展的核心作用也自然成为近代英语教育研究的焦点。直接法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外语教学法引入国内后,受到广泛关注。以周越然为代表的学者,通过阐述直接法的理念、分析传统教学法的缺陷以及探索它在英语课堂的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学法的改革。20世纪20年代,受国外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和留美学生的推动,我国引进西方教育实验理论,通过开展教学调查和实验来研究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探索英语教学规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士是艾伟与张士一。1932年,两人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委托,合作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艾伟参考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测试设计了不同级别的阅读测试量表,对我国初高中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进行调查。《五年来英语测验之经过》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2期)以科学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效果、各类学校以及不同地区英语教学差异等情况。张士一的《中学英语师资训练问题》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8期)对当时全国公立、私立中学英语教员的学历背景、接受专业训练的等次、师资训练学程等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翔实的分析。除了教学调查,近代中国英语教育还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的道尔顿制传到中国后,[1]很快便在英语学科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如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中国公学。前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下的英文教学法》(《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12期)指出该制对英语初学者不适用;后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与英语教学》(《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5期)得出道尔顿制非常适宜外语学科教学的结论,但实施该制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以上实验均从不同的视角为近代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2.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从清末同文馆的语法翻译法到民国直接法的盛行,不难发现外语教学主要依赖引进的外语教学法,并呈现出“一段时期内一种教学法唱主角,而另一段时期又被其他新兴的教学法替代的局面”。[2]但毕竟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土壤不在中国,它们在本土的适用性受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及学科发展的制约,“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出现。一部分教育界人士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移植这些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企图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法。张士一虽然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等重要期刊发表文章宣传和推广直接法,但他的教学思想并没有拘泥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法。根据他的论述,好的教学方法要能吸收各家所长。通常那些某个时期独树一帜、称雄一时的教学法,只注重一个或几个原则,不免会顾此失彼。要破除这种狭窄的范围,需要从外国语教学法中去寻找可用之点,采众法之长,集众法之大成。这种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富有弹性”的要求体现了在把握直接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充分考虑本土教学环境。将外来教学理念与本土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为他后来结成本土化研究成果“情境教学理论”做了充分的积淀和准备,[3]也表明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利用外来教学理论和方法上具有“移植、改造、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

3.近代中国对英语教育目标与学科定位及价值的认识在探索中不断深化

无论是清末的培养外交、翻译人才,还是民国的掌握外语技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英语的教育目标主要与语言的工具价值捆绑在一起。192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以及高中阶段“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其研究外国文化之兴趣”的表述,首次体现了英语学科教育目标的人文属性。虽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及条件的限制,这种人文性在英语教育的实施中并未得到实质性凸显,但作为英语教育的导向及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标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对英语学科教育价值认识日益多元化。自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外国语科目正式纳入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以后,学制虽几经更迭,但外国语(英语)教学时数始终所占比重较大。上海、江浙等地的一些学校英语学科的实际教学时间比法令的规定更长。然而,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却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很多中学毕业生既不能阅读英文报纸、书籍,也不能与外国人交谈、发表自己意见。[5]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人士一方面积极探索这种“费时、低效”在教学层面的原因,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英语这门学科的定位和价值。基于中学升学比例低、毕业后使用英语情境及地域的限制,不少学者认为太重视英语教育并不合时宜。另外,近代英语教育在处理英语与国文的关系上,存在强调目的语及其文化输入而忽略母语及其文化传播的倾向。沈步洲认为“国家置本有之文字于外人文字之下者,未之前闻”,“长是以往,英文将垄断前席国学之声威于以堕落,国人自爱之心随之俱减转肺肝而外向。曾不以忘本反常为识。人未亡我,我先自亡矣”。[6]这种论述无疑对抵制过分迷信西洋、鄙视本国的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施英语教育的同时,加强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习者民族自豪感,与当代所倡导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不谋而合。

二、《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

英语教育研究内容之比较据统计,《教育杂志》上刊发的英语教育研究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国家相关法令的转载,而《中华教育界》上刊发的法令内容较少,以课程标准和学校规程居多。两份期刊在英语教育研究领域的差异还集中地体现在其专号文章中。

1.关注的主题

192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通过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为了响应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的要求,《教育杂志》在第二年专门出版了“学制课程研究号”讨论学制与课程问题。在英语学科程度与设置方面,多数学者提出英语作为研究专门学问之途,应提高其学科程度,但针对新制小学缩短一年,中学增加两年的变化,学者普遍认为应该改变之前高小就开始教授英语的情况,从中学第一年起授更为合理。在编制中学英语课程原则方面,不能夸大英语学科在“锻炼人的意志,练习外国语的用法,便培植人的想象力”等方面迁移学力的价值,[7]避免造成脱离实际需求,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这门学科上。根据新学制草案,不少研究人士提出了具体的中小学各级英语学科纲要,包括学年设置、教授内容、时间分配等。这些建议对新学制的推行与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民的民族意识逐步提高,教育界人士开始从国家的高度来审视教育问题。《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连续两期刊发“国家主义的教育研究号”,其中李儒勉的两篇文章《国家主义的教育与小学取消英语的运动》和《国家主义的教育与今后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学问题》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问题。因为国家主义教育强调小学教育“重在实施国民教育、制造国民意识,养成爱国有用的国民……英语是外国语之一,与国民教育并不发生必然的关系”,[8]因此要取消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科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英语在爱国教育、师范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职业需求,对学生毕业后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因此,中学可以保留英语但需根据不同阶段和地区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9]这些观点对后来我国在中小学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

2.关于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及竞争

《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创办。作为近代中国教科书的主要出版发行和印制单位,它们的办刊目的之一便是为其各自出版的教科书服务。因此,在两份期刊上可以看到不少关于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及其对各自出版英语教科书的宣传。民国之前,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领域几乎一统天下。所以,中华书局成立后更多的时候是以挑战者的心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华书局在1913年第5期《中华教育界》上集中刊发了一部分报刊对其出版发行的《中华中学英文教科书》的评价:“教材之选择、课程之支配,均及研究适合”,“独能采取西国之长,畅以我国情势俾合于中学程度取材适当,文法完美”,[10]……这些充满溢美之词的评价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除了依托有影响力的报刊对自己出版的教科书宣传造势,《中华教育界》还选择刊登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批判性的文章。李儒勉的《评英语模范读本并致周越然先生》(《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4卷第7期)对当时广泛使用的《英语模范读本》进行评述,文中指出:“虽然用归纳法教文法,仍然是一个大失败,于学生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11]该书过于重视文法定义规律,缺少学文法必要的练习;材料选择缺乏故事性,不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语言带有中国味道,不够自然以及材料难度不合适等都成为被批评的内容。中华书局的这些行为体现了这两个民营出版机构之间抢占教科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但却有利于两家出版社在教科书编写体例、内容、素材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教科书质量,“成为往后教科书编写的基础,又可为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三、近代教育期刊对英语学科教育发展的作用

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活跃时期,以《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为代表的众多教育期刊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推动其学科教育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西方外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例,该理论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传播得最为广泛的教育理论之一,近代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实用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原著译介、评论及报告。在这些教育期刊的引导下,英语学科教育研究开始探讨学校英语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张士一在《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法问题》(《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933年第1卷第1期)中指出: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主客分明,注重英语的实用性,要为使用语言的目的服务,另外,要切于生活,不仅指生活里面可以直接用上,也包括授以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获得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些主张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原则。除了直接译介和评述这些教育理论或教学法,《教育杂志》曾在“新刊介绍”栏目了一份由赵廷为整理的“最有价值的英语教育参考”清单,涉及教学原理、教育心理、教育测验与测量、教育史、教学法、课程、教育统计等多个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较为全面地向国内教育界推介西方国家外语教育研究的新动向。

2.推动近代中国学制和英语学科教育改革

近代教育期刊积极配合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发起关于学制问题的讨论,更是通过开辟专号等形式集思广益。针对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英语在国民教育系统地位设置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政府的教育部门在政策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英语学科地位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次是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不仅将外国语科(外国语暂定英语一种)的学分大幅降低,而且在第三年将英语必修科改为选修课(前两年为必修课);第二次是1941年公布的修订中学课程标准,是自“癸卯”学制之后第一次将初中的英语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显然,这些政策和法令的调整与近代教育期刊的推动不无关系。此外,广大英语教育专家和各级各类英语教师在期刊上探讨英语教学问题,畅所欲言,即便有时作者的观点针锋相对,或者有些尖锐问题的提出直指教育当局,但正是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很多问题的解决或改进。另外,作为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的《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更是在英语学科教材的研究和出版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期刊范文3

关键词:教育期刊;选题策划;现实需要;互动性

众所周知,选题策划是编辑所作的有关宣传报道、重点题材选题的具体实施计划,它可以勾画出期刊某个时期的质量水准和风格面貌。做好选题策划是做好具体编辑工作的基础,选题策划是期刊方针、宗旨和任务的具体化,是期刊总体编辑思路的落实,是期刊风格的体现,它在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占据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重要地位[1]。在当今形形色色的期刊中,很多走向市场的期刊莫不高举“特别企划”“特别关注”或“特别聚焦”等颇为撩人的旗帜,通过组织一流的编辑、、专家共同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深度报道,力求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的反响,给读者更深广的思索和启迪。在教育期刊里,以《人民教育》为例,其一贯重视教育大题材的开发,触觉敏锐,能较早地发现全国教育界的新生事物,并热情洋溢地予以报道。它开辟的栏目“本刊特别报道”,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教师教育惩戒权立法与赋权》《家校协同育人的重心与机制》《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在线教育重塑学校教育新样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路径》等颇有影响、力度以及时代特色的教育报道,给全国基层教育工作者以政策解读和思想引领,让人不得不敬佩其编辑们的战略眼光和辛勤劳动。在这方面,省级教育期刊里也有不少做得出色的,如《特区教育》(学校家庭版)的“本刊关注”栏目就是专门策划和落实教育领域一些重要而新鲜的选题的,打造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关注优等生——关于优等生道德欠缺的思考》《同学,对贫困同学的关爱从你身边开始》等,它面向读者,关注读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江西教育》《教育家》《当代教育家》《未来教育家》等都开辟了相关栏目,在报道教育选题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下文笔者将对有关教育期刊选题策划的几个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当前教育期刊在选题策划方面是否符合客观现实需要和主观能动需要

所谓客观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结合国家的各项具体政策制定选题;第二,以各种信息为基础,建立在现实信息基础上策划选题;第三,以读者需要和作者队伍情况为基础确定选题。所谓主观能动需要,则包括杂志的方针任务、总体编辑思想、个性风格等[2]。我国当前的教育期刊在策划并实施选题时,大多都非常到位地兼顾了主、客观需要。例如,《人民教育》前些年推出的《跨世纪教育工程——记上海市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拥抱大地——黑龙江呼兰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纪实》《永不褪色的红飘带——赣南革命传统教育扫描》《“素质教育三湘行”系列报道》《折得东风千万枝——山东青岛市课程改革实验》《忽如一夜春风来——江苏徐州市校长竞聘制度改革透视》《这里有一片热土——江苏省阜宁县城北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纪实》等有关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报道,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爆炸性影响,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长效发展起到了领航作用。它的编辑思路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并有及时的敏锐性、长远的预见性,对国家教育部门制定新的教育方针政策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些重点报道也建立在当时的现实基础上,符合广大教育界读者的职业需要和心理期待。它的报道力度非常大,篇幅长,作者力量充足,在行文方面文采洋溢、热情奔放,有着非常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作为教育期刊的领头羊,《人民教育》常年坚持不断刊发类似的热点重点报道,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一个个冲击波,为其他教育期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湖南教育》《上海教育》《当代教育家》《师道》《新校长》《班主任之友》《青年教师》等地方教育期刊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经常策划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领域重点热点选题,策划思路一直依据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进行,不过稿件和编辑的质量有优有劣,刊发后产生的影响也会有大有小。

二、在选题策划的来源上有没有突破和拓展

策划具体的选题一般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分别是来自编辑部的,来自专家、作者的,来自读者大众的,来自领导或有关单位的。党的以来,中国教育界的改革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无处不在,只要关注它,就会发现许多真实感人的新人新事,就能体会到人民群众内心火热的创造激情,这种鲜活的素材正是教育期刊编辑们求之不得的好材料。要做好“特别策划”这盘菜,首先要有好原料,其次要有好手艺,手艺的优劣取决于作者和编辑们的水平高低。在阅读了大量教育期刊选题报道之后,笔者发现选题策划的来源还可以再突破,再拓展。编辑们要深入基层,和基层读者打成一片,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鼓与呼。比如,要关注教师刊物的主要读者群——中小学教师们,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鸣唱着忧郁而真实的悲歌,他们的内心深处除了通俗意义上的奉献的崇高,还有什么具体细致又打扫不尽的恼人的灰尘,关注他们的工资待遇、他们的子女教育、他们的职称评聘、他们的学习进修、他们的业余生活,尤其要关注偏远农村的教师们的恋爱、婚姻、家庭,饮食、住房,工资能不能如期满额发放等问题,这些都是可以做文章且很有意义的,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报道必将受到他们的欢迎。2020年,在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一线教师还要进行视频教学的课例录制工作,他们夙兴夜寐,费尽心血,才能完成线上教学的繁重任务,其中甘苦值得总结报道。编辑们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从国家各个层面点点滴滴的信息来源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嗅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味道,还要有相当的前瞻性[3]。这就要求编辑要有高超的政策解读能力、较熟练的理论宣传水平、较精湛的编辑出版业务能力和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旦出现了新生事物或有一定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事件或现象后,编辑就要敏锐精准地捕捉到其中宣传报道、重点策划的“苗头”和“契机”,亲自或组织作者赶往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加以整理、提炼、概括、升华,使得这一选题的策划挖掘、宣传报道具有典型意义和工作指导性。

三、教育期刊选题策划在传统的特性之外有什么新变化

一般认为,教育期刊选题策划具备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均衡性,即选题计划要大体适应各种门类在杂志上的比重,不要畸轻畸重;第二,多维性,即选题要多样化,又要体现与杂志个性相适应的轻重主次;第三,交错性,即要求选题既要有从正面展开的,也要有从侧面展开的,或者多角度迁回展开;第四,新颖性,即要做到材料新,写法新,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这些传统理论涵括的范围之外,当今教育期刊的选题策划还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其归纳为突出性、互动性、全球性。突出性。当今期刊林林总总,花花绿绿,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产生注意力效益,就必须有自己独特而突出的东西,要敢于打破习惯思维,善于走新路子。在题材上,要寻找微小却有意义的教育素材,发现他人未发现的,表达别人不敢或不愿表达的;在体裁格式上,要运用头脑风暴,处处创新,时时突破,对待重大的选题要重点推出,要不惜篇幅,慷慨地对待,在读图时代,除了要注重文章内容本身,对于版式设计、配图修饰、装帧印制也要进行仔细考量,可以赠送一些和期刊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提高期刊魅力。互动性。当今时代,各种艺术门类交错互动,这是文化艺术创作的现实需要。一个好的教育选题,从它的酝酿到完成,除了需要传统的“一个脑袋一支笔”,还要和摄影、绘画、影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教育期刊创办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学习强国号等新媒体账号,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教育期刊可以更好地与读者粉丝互动交流,实现媒体融合,这是顺应时势、满足新时期读者需求的传播手段。全球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互通交流,教育期刊界迎来可喜的机遇。此时的教育选题策划必须打破局限于国内的思维定势,走向国外,积极挖掘国外教育领域可以“为我所用”“供我借鉴”的题材或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引导,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范围内的借鉴可以为教育期刊在海外的扩张发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期刊范文4

本文针对如何在报刊体制改革形势下切实做好教育期刊的编辑继续教育工作,如何提升教育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些都是教育期刊编辑所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政治素养

所谓教育期刊就是承载着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的教育专业传媒,承担着传播教育思想、教育文化以及科学的重任,所以,教育期刊需要具有较为明确的宣传能力,要将指导性放在宣传的第一位,所以,教育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以及相关政策理论等在此刻都显示十分重要。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具备较为敏锐的政治眼光及社会洞察能力,实时的去关注政治动向、政治理论等,并且将政治理论作为日后的学习重点,要牢记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教育期刊的发展方向,充分的使教育期刊发挥出最大作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当中,网络发展迅速,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教育期刊编辑更应该保持清醒的状态,具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大局意识等,要学会在纷杂的信息当中分辨出有意义的内容,发掘最真实的信息,弘扬祖国文化。切记不要做任何违背职业道德、损害国家利益、出版社形象的事情。要脚踏实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每一篇稿件,为稿件负责、为作者负责,这是对教育期刊编辑工作最起码的尊重。

三、教育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提升学科能力

教育期刊编辑具有多重身份,包括了:期刊人、教育人以及学者三个方面。(1)期刊人。当教育期刊编辑最为期刊人时,需要掌握并熟知行业内部的基础知识,了解编辑的真正含义。在对栏目进行选题和策划时,要灵活准确的去加工字词、规范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应用等,定期去参加行业内开展的培训活动,闲暇之时多阅读有关于编辑和出版方面的读物,积累充足的语言知识,掌握文字驾驭能力,通读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例如:《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相关书籍,因为,我国处于网络时代当中,传播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导致了作品与作者之间脱轨,也正是因为处于网络背景下造成了高频率的版权纠纷情况出现,所以,期刊人应该了解并知晓版权保护的重要性。(2)教育人。现阶段,对于教育期刊的编辑来讲,首先,应该时刻关注在国内外教育方面的动向;其次,掌握世界范围内相关教育学者的教育思想,了解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最后,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具有洞悉教育前沿的能力,并对教育期刊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编辑不但能够创作教育期刊的内容,同时还能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评判。教育期刊编辑要想不被边缘化,就不可以仅仅针对稿件的技术性方面进行加工修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教育期刊的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来逐渐成为教育行业或者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介入到教育问题探讨、选题与策划、组织等活动当中,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思想,能够促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友好的互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双方的谈论、评价等方面的需求。(3)学者。通常情况下,期刊编辑都不是专业出身,所以并不具备健全的专业性知识,以至于对期刊编辑专业的研究略显欠缺,因此,要不断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要半途而废。所谓编辑,就是将知识融合创新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则需要编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需要编辑的水平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作者的水准,只有将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正确的知识结构相结合,才能够在众多的稿件当中去伪存真选择出较为优秀的稿件,从而编发出高水平、高品位的文章。因此,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时刻要求自己在这一领域内进行不断的探索,有自己的成绩和研究专长等,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编辑。

四、教育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策划能力

版面与内容作为期刊的“皮囊”与“灵魂”,读者在选择期刊时首先是版面所吸引,从而对杂志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深入的研究内容,并有所收获,这在教育期刊中拥有非常突出的体现。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期刊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特别是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纸质期刊的市场逐渐被电子期刊所取代。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期刊编辑需要对创新意识进行树立,根据读者的习惯来对版面进行设置,同时对期刊的栏目与内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吸引读者,提升教育期刊的质量。

教育期刊范文5

一、新媒体时代教育期刊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引导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成长的经历。教师专业化包括了专业教师在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相关内容,一名合格的教师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不断努力和训练才能够完成培养的过程。这也是每一名教师从一个业务新手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主力的成长之路。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期刊这一传统媒体要做好相关的导向作用和服务功能,同时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帮助教师更快的了解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创新思维,尽快成长以最终成为教育精英。

二、教育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定位

教育期刊的主要服务群体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所以,教育期刊在栏目的编辑和策划方面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可以说教育信息是目前在校广大师生的精神食粮,应帮助所有的教师了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同时,在教育期刊的栏目策划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先出版那些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教改类文章,这样的文章往往对一线教师具有实际的工作指导意义。各学科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改善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从而做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次,教育期刊应侧重多刊发一些高质量的教育反思和教育实践经历实录。要从自我审视的态度多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一些教育过程视频,从而更真实的剖析教育效果。对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给目前的一线岗位教师以警示作用,让他们可以及时地在实践工作中纠正自我教学行为,从而更快速地完成教师的自我修正和反省。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主动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所学到的内容能够运用到实践的工作当中。作为教育期刊,在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教育类期刊的编辑应该做好相应的栏目策划,多报道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实际的教学反思为各学科教师总结经验,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克服教学中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教师教育素养。

三、新媒体网络时代各种教育改革实践

(一)选择“教后记”,帮助教师学会反思

教后记是教师在完成教学过程后的经验总结,应涉及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对所有教师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作为教育期刊,应该专门设立一个栏目,把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心得进行编辑出版供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同时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有效传播,方便大家在各个时间段相互的交流和探讨。针对一些有特例的实际教学案例,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找出每一节课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有相应的改善策略。

(二)通过刊发群团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自我反省过程,当然很多情况下这种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暴露的问题很肤浅。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多组织教师之间进行集体交流和对话,教育期刊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栏目帮助学校教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多刊登和优先发表一些团体反思成果,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为他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指明方向。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通过教育期刊对先进理念的报道,不断地创新思路,通过开展的各类反思活动,矫正自己在工作上的偏颇,让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同时利用好新媒体这一网络数字化平台,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在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过程中,每一名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教育中的缺陷有了更全面的反思,让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三)教育期刊要做好教育科研的指引推广和研究工作

教育期刊应该设置专题栏目,推广目前各阶段教育的课题成果。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同时一个国家教育成果的研究也成为了衡量这一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各个领域都处在了全球发展的最先行列,国家各级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也越来越重视。多次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提出利用好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依靠教育科研体系来支撑教育决策服务。目前,教师的课题成果研究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学校都应该鼓励教师申报科研成果,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组织专家对成果的申报严格把关,从选题论证到具体实施,各个环节都应有专人负责。在课题成果的调研过程中,要勇于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汇集国内外各类相关的已有成果和最新开展信息,利用好网络数字化这一新媒体平台,解决当前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各类具体问题。科研成果的不断发展,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也是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

(四)教育期刊应积极参与一线教改实践

目前,网络信息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研究理念都以论文的形式在各类期刊上不断报道发行。传统的出版期刊行业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不断传播着不同教育理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期刊,让广大教师了解到最前沿的教育研究动态,这是不断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快捷方式。在新媒体这一大背景下,教育期刊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要求所有的期刊编辑必须与教育改革理念发展同步,甚至在更多的时候应该走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前沿。及时掌握教育部门关于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各地区在教育改革方式上各有不同,都要依托当地的教育期刊做好宣传和引领。这时我们教育期刊编辑应总结出最前沿的经验,推广最优秀的成果,利用好网络信息化平台,让这些教育理念得到最深化的普及。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往往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最末端,他们的话语权被教师和家长所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更热衷于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来表达自我,寻求困扰学习的解决方式。在面对这样突出的教育问题中,作为传统媒体的教育期刊必须做好舆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到合理合情的解决方式加以引导,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可对话信息平台,拓宽学生的利益表达方式和渠道,合理的保护学生的话语权。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要多关注网络上的各种微博论坛网站,深入了解目前在各阶段学生中的流行文化和热点问题,倾听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扰性问题利用媒体平台进行疏导和转化。尽力多刊登一些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文章,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广阔的权力表达空间。

教育期刊范文6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的现状与问题成因,并以《中国大学教学》为例,探讨了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教育教学类期刊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新时期;高等教育;教育教学类期刊;《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教育教学类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推广的重要平台,服务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后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日益关注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学类刊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高等教育教学现状,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等一系列教改文件,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团队等各个具体方面做出了指导与规划,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成为教改的主旋律。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发展的指针,其中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纲要》指出,要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以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8月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该文件与之前相比有许多新的亮点,如质量标准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该文件将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转化为具体政策和举措,又被称为“提高质量30条”。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针对部分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的情况,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目标。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央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发展迅猛,但聚焦点都在于“提高质量”。2012年开始,美国三大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正式上线,随后MOOC风靡全球,成为改变高等教育教学生态结构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也涌现了以“爱课程”网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选择加入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也于2016年6月2日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得到国际认可。把握国际最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追求。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内容其地位不断凸显,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广泛共识。但是,教学研究依然还是相对“冷门”,虽然近年来热度有上升趋势,但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仍旧不多,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仍旧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

1.教学研究学科性较强,真正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少。由于高校教学是按照学科教学,所以教学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学科属性。比如从事物理教学研究的老师,需要很强的学科背景,再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凝练,才能够获得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学科性决定了一般研究人员无法深入研究教学;很多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名师,其教学研究能力很强,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往往不愿将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反而愿意在科研上多下功夫。

2.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动力不足。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话题。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R.克拉克提出:“高等教育系统需要科学,基于科学需要高等教育。……从大学的观点来看,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在教学与科学的联系十分脆弱的社会里,也是无需证明的。”[2]探索新知、研究“高深学问”(即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即教学)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大学科研与教学应该各司其责同时又相互促进[3],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作为支撑,科研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学本身具有科研的属性,能够进一步启迪科研。但是,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情况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教学仅仅作为一项任务应付了事,科研才是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自然对教学研究不会投入太多精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的不合理。

3.教学研究的学术性有待提高。从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通过积极反思,不断提高其教学研究学术水平。事实上,国际上对于教学具有学术性早有认识。美国前教育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博耶就曾经在《学术的反思》中提出过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其中对“教学的学术”认识尤其深刻。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活动的多元性、教学方式的复杂性,教学理所当然具有学术性。[4]然而,我国传统认识上认为学科研究才是真正的学术,往往对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是一门技艺”的层次,注重其经验总结,忽视其学术升华,对其学术性认识不足。

4.期刊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全面,对教学类期刊带来负面影响。在我国,衡量一本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期刊优秀与否,往往以是否入选C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刊(相关部门与单位认定的“A类期刊”)为主要标准。这些评价系统主要是从引用率等方面考量期刊质量,相对而言,理论研究类的期刊往往占据优势。从教学类文章的性质来看,其实践性往往很强,但理论基础尚显不足。“大学教学”的学科归属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基础应该是植根于“高等教育学”,但“高等教育学”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教学”这一分支,“大学教学”研究这一块还很欠缺,尚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这一点也可以从目前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现状得到证实。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帮助一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着重研究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等[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还是关注于教学经验的传承、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具体实践性层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往往存在理论性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片面地将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放在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以引用率为考量指标的评价系统中进行评价,并且放在单列的“高等教育”分类中,其结果难免存在偏颇,不利于提高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所以,虽然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种类繁多,但其关注重点往往在于高等教育理论与宏观政策研究,以及高校人事改革、后勤保障等,如《中国高等教育》,其办刊方向是“注重权威解读和方向引领,关注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关注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又如《中国高教研究》,其办刊方向是“注重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及时推介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或者关注重点在于某一个特定学科的教学改革,如《大学化学》,其办刊方向是“以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为宗旨,为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化学教学水平服务”,关注于化学这一特定学科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读者群体较为单一。真正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服务的、专注于教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还是少之又少。

二、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关注点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破解发展遇到的困难,关键在于找准关注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的交流平台作用,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重要的促进与引领作用。下面以《中国大学教学》这本专注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期刊为例,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类刊物的关注点。《中国大学教学》专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其办刊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致力于宣传、诠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倡导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繁荣、发展教学学术,跟踪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新进展;反映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果,服务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刊物设有《专家论坛》《论教谈学》《教务处长论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比较与借鉴》《青椒园》等栏目。该刊物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理念,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实际工作需要,切实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得到广大高校与一线教师的认可,其影响力逐年上升。面对教学类期刊所处的劣势,该刊之所以能够保持不断提升影响力,并且持续扩大传播范围,与其找准关注点密不可分。

1.宣传、诠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自2001年教育部“4号文”(见前文)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新时期,此后教育部多次发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中国大学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政策的宣传、诠释作用,在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专家撰文解读,帮助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领会政策精髓,促进教学改革政策落地。

2.服务教改一线,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跟踪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新进展。广大教学一线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向身边的教师取经外,还可以阅读高水平教学名师的教学研究文章。该刊一大特色就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名师作者队伍,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一线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同时,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刊也有专门栏目为其提供参考。

3.反映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果。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只能以申报书的形式存在于各类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或者仅在小范围内流传,难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刊针对这一情况,搭建了高校互相交流分享教改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果的平台,除了遴选报道了各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外,还积极发掘高校和学科专业的优秀教学成果,大力推动其辐射示范影响范围,真正起到平台作用。

4.鼓励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我国各高校中青年教师已经占据大半比例,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教学改革的新力量。如何让广大青年教师关注教学、热爱教学、掌握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大学教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设置了《青椒园》等栏目,针对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织青年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成为在广大青年教师中较有影响力的栏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找准关注点,是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赖以发展的根本和基石。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可能在理论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是,正确认识自身优劣势,真正深入教改,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服务,获得他们的高度认可,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发展。

三、对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发展的展望

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共识,同时国内外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涌现,可以说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将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高等教育教学类刊物必须把握机遇,立足教学,服务教学,服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1.重点关注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举措。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教改新政策、新举措,发挥政策解读者的作用。比如,我国2015年提出“双一流”建设,在此过程中,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6]。教育部提出启动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任务,为全国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7]。在“双一流”建设中,一定会涌现一大批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因此,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需要做好政策诠释、成果宣传工作,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2.真正服务教学,服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教学,要切实把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现实需求,在传播政策理念的同时,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撰文探讨,发挥教学改革与交流的平台作用,推动教改工作的持续深入。

3.紧跟教学改革新趋势,不断拓宽教学研究的内容与范畴。新时期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目前基于MOOC技术的在线教学活动广泛融入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即属于此类,未来还会有大量MOOC出现在网上,凡大学课程目录中的课程大都能找到至少1个MOOC版本,一个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时代即将到来[8];“互联网+”的概念在教学中不断拓展,除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管理”“互联网+实验”等新的内容正在逐渐涌现。教学研究的内容与范畴不断拓宽,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需要适应新形势,创新办刊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编辑水平[9],为广大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鲜内容。

4.倡导教学学术性。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理论研究水平不高的问题,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需要注重引导,提高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教学学术的认识,加强教学研究的学术性,这样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形成良性发展。

5.推动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深入学科教学。由于教学研究学科性较强,一般教育技术研究人员难以深入研究,学科名师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这一情况,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应该积极推动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深入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名师相结合,科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真正形成能够既反映学科教学精髓,又体现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优秀教学成果。

6.为教学创新提供途径。面对新的教改形势,教师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快速发展,已经开始突破现有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类期刊更应该积极宣传引导,帮助一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开展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帮助教学管理者对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学分认定、课程管理、平台建设、教师工作量计算及考评等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保障。从而切实为教学创新提供途径,搭建新理念、新方法的交流平台,不断开拓创新,引领教学变革。

作者:余大品 单位:《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解读[EB/OL].(2010-03-02).

[2]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3,235.

[3]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0(1):94-98.

[4]姚利民,綦珊珊.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5]详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

[6]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举行.中国教育报,2016-05-07.

[7]详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

教育期刊范文7

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0~14岁年龄段人数有2.4438亿。巨大的学龄人口数,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给教育类出版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少儿图书板块,过去由于门槛低、利润高,加之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引来众多非专业出版机构和民营出版商进入了这一领域,造成大量编辑含量低下、低端的同质化读物充斥市场。由于低成本运营,低价格、高折扣的乱象大量出现,造成对少儿读物市场的极大冲击,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的图书最终影响了广大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和渴求。面对这种市场乱象,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专业出版社,经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并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的产品形式,借鉴他们的优秀编撰体系,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品牌体系和特色,稳固地占领了高端出版物的领地,并以此为基础向全领域发力,争取将少儿类图书的出版发行纳入到正常的轨道。在这场抢占市场的攻防战中,教育类各期刊也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扩大服务内容,加强互动,深耕专业,策划出更具专业性和更有影响力的选题,在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类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日趋明显。虽然,在数字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但教育类期刊的专业性具有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教育类期刊的内容是紧密结合当前最新最前沿的教育专业领域,针对各年龄层少儿特点及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类期刊的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新速度快,跟上时代节奏,也更符合青少年喜快求新的阅读特点,对他们的引导更具针对性,优势更强。如,现在各中小学生都很推崇的《学语文》《小学生天地》系列,等等。当然,教育类期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受众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教育类期刊作为一种媒介和桥梁,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专业发展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它不仅传递了教育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教育发展动向,还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对读者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教育类期刊的发展思路

教育类期刊的品种繁多,全国公开出版的9000多种期刊中,教育类期刊占比为49%,但在内容、创意、手法、形态上独树一帜的刊物尚不多见。很多期刊存在同质化竞争的倾向。一些期刊没有本着自身的特点,明确办刊宗旨,导致期刊缺少个性化的特色。只有树立自身的特定形象,追求在同类期刊中无法被取代的独特内容、独特地位,明确品牌意识,扎扎实实做到“创品牌,求发展”,教育类期刊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一份教育类期刊如何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寻求更大的发展,品牌战略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教育类期刊的分工应进一步细化,是期刊必须遵循的理念和思路。

1.内容与风格的定位

明确期刊的受众群,确定其内容与风格,根据市场细分的规则,细分杂志受众,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受众人群的不同需求,形成合理的读者定位。只有全面掌握受众人群的结构层次和需求层次,才能形成教育期刊的准确定位,避免教育期刊缺乏个性、同质化的现象。

2.提升质量,打造精品

期刊最重要的是“内容为王,质量为先”。教育类期刊的质量是打造精品刊物的核心,也是教育期刊品牌战略的不二选择。

3.加强刊物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有些文章的内容观点及经验介绍过于陈旧,没有推广的价值,缺乏理论的高度,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期刊文章的理论高度及观点的新颖,对杂志内容的创新性有决定作用。

教育期刊范文8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一)利用网络平台培养作者队伍

针对作者来稿发现亮点,这是编辑工作中最基本的培养和发现作者的途径。除了以前本人在《对当前教育期刊教师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中介绍的培养教师作者队伍的方法,笔者还结合当前教育新形势多途径地组稿。比如,当前互联网的条件下,很多教师会把自己的教育研究论文或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教育创新思想等到自己的微博或相关教育网站或论坛上,对此,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比如,笔者从江苏某教研员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了解到,徐州市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工作抓得比较好,同时对中小学课题研究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并了解到该市的课题研究做得很扎实且经验丰富,做法成熟。考虑到我区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为了让我区的教师有机会学习该市的优秀课题研究经验,也为了能从中挖掘一批优秀作者,笔者特地利用网络平台主动联系该教研员,请她牵线搭桥,帮我刊物色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或热爱写作的教师,由编辑与其联系组稿事宜。从后来该教研员联系到的相关学校提供的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来看,这确实有助于编辑从中发展一批有较好写作潜力的作者。另外,在“期刊+”思路下的教师作者队伍培养,编辑不应止步于挖掘作者,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开展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还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为有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丰富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学校搭桥牵线,让他们到课题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取经,从而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丰富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论文写作方向,以便丰富教师的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资源的同时,又能为期刊带来更优质的稿源。这应该可以说也是“期刊+”思路下编辑应该具备的发展眼光。

(二)关注当前教育研究方向或动态指引作者写作方向

教育期刊编辑要关注世界及国内教育动态,及时掌握前沿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动态。比如,全国各地大概有哪些教育研究或动态,当地学校的教育特色或正在研究开展的工作是什么,等等,最好都能大致涉足。如对于正在开展课题工作的学校,可以发挥编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和写论文的方向。如北流市某小学的课题项目“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工作,笔者了解到他们开展该课题已有较长一段时间,需要发表中期研究论文成果,于是,笔者让他们先发中期研究报告,结合课题研究报告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比如,该校课题命名为“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可从他们的中期研究报告中,编辑根本没有找到相关的体现“互联网+”的操作方法与主题。为了促成学校写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笔者给学校提出了如下写作建议:

1.课题研究的名称涉及“互联网+”,但是研究报告中却甚少体现这一内容,仅见“上网学习”字眼,建议对“互联网+”的定义做清晰的界定,并提出利用互联网的详细思路,这样才能引导课题组成员往这个方向去做相关研究与撰文。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应该有相关文章,前期工作涉及内容偏少,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调整方向或思路。如可以往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等方面去思考。

2.建议课题负责人整理一篇关于该课题研究的总的文章,统领其他课题参与者所写的文章。写该课题研究论文的思路:提出为什么要开展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的问题,论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及其背景→(实施过程)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条件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调查研究确定开发的内容与方向;如何按学科开发,开发效果如何(课题负责人最好能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效果或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或点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思路。同时,还应穿插补充校本教材编写是否有系统性,编写设计教材的思路是什么,校本教材编写过程其实是从隐性课程变为显性课程的过程,对于这一变化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是否接受,开发后的效果能否出来,学生反馈的情况如何,等等。

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做法,具体请主要做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和经验来介绍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比如,如何根据本学科特点来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整理的校本课程教材结合到本学科具体是怎么使用的,效果如何。

4.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负责人或管理者具体是怎么做的,在介绍相关经验时最好能结合某些教师的个案来谈。这类文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或课题研究负责人总结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经验,以供其他学校学习和参考。

5.地方文化与语文、艺术等课程资源整合的做法或模式。有哪个学科的教师对于整合课程资源有值得推广的模式或做法,建议他们总结成文,介绍整合课程资源做法时应务必结合本学科的具体课例来谈。

6.对于课题研究精神和经验掌握比较充足的教师,且结合课题研究经验把课上得比较好的教师,建议其整理好相关课堂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实录(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的更佳),每一教学片段部分加入设计意图或专家点评(专家可请特级教师或教育局教研室的学科负责人)。以上建议对于该校加深课题研究深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有助于教师在写结题论文时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最重要的是能为期刊组到一批优质课题研究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区域优势,从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挖掘和培养作者

笔者所在的单位在广西首府南宁,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很多大型教科研活动都是在南宁举办,如“名师的力量———2017年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基础教育高端论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专家能力提升培训会”“广西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等活动,编辑如果抽空去参加相关活动,就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前沿活动信息,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挖掘和培养作者。这应该也可以说是“期刊+”思路下培养作者的新思路。如果期刊社有能力,最好能利用良好的资源来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从而使编辑既能及时掌握一线教师们的教学困惑,通过组织平台让他们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为期刊提供最新的一线教学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