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检测论文范例

专业检测论文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1

一、稿件初审主要任务

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稿件初审主要有四个任务:第一,基础评价,即稿件是否为科技论文,是否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稿件内容是否在本刊刊登范围内,稿件中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涉密问题等。第二,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即对论文的真实性、创新性、科学性进行评价。第三,对论文的写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文字质量、撰写格式和规范化程度、写作水平等[2]。第四,编辑要在以上审读结果的基础上,及时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如果编辑收到投稿后能快速、准确给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不仅有利于稳定本刊的作者群,而且对复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二、稿件初审工作内容

(一)判断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与刊登范围

编辑收到投稿后,要在仔细审读稿件的基础上,从文章题名、摘要、标题、图表等方面判断稿件是否为科技论文,是否符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否在本刊的刊载范围内。农业科技期刊虽然基本不涉及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其政治思想问题往往隐藏在图表或字里行间,编辑人员要强化自身政治敏锐性,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初审时应谨慎对待与处理稿件中的政治问题、疆界问题等[3]。如遇病虫害方面论文,要核查是否为检疫性病害或虫害,通过查找参考文献、与作者交流、咨询专家等方法判断是否有涉密内容。对不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不在本刊刊载范围内或有其他不能上刊原因的问题稿件做退稿处理,写好退稿信。退稿信应对文章给予公正的评价,详细说明退稿原因,同时,可给作者介绍一下本刊的办刊宗旨与论文主要刊登范围,真诚欢迎作者如有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的文章能继续投稿。对于研究方向与期刊刊登范围相近但又存在疑义的稿件,及时提交编辑部主任或专职副主编处理,也可通过请教专家或其他方式确定稿件的处理意见。

(二)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判断投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是编辑初审稿件最基本的任务,编辑要严格负起学术把关的职责,不仅要选用多种适宜的数据库进行检测,而且要通过参考文献和关键词检索排除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严防学术不端稿件上刊,净化学术环境。编辑进行稿件初审时,可将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的论文上传到AML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论文平台上进行多次检测与比对,可以初步筛选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核实作者署名与基金项目,可以避免出现论文、署名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各种软件都有自身的缺陷,如AMLC检测系统对图片、表格、公式的检测存在疏漏,所以,编辑不可只依据AMLC学术不端软件等数据库结果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建议使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检测。编辑在初审时要重视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并不存在抄袭、剽窃等行为,是作者通过大量文字更改致使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正常,但稿件有些内容与检索出来的论文内容大致相同。编辑通过将投稿与参考文献、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相似文献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编辑要做好退稿处理。在撰写退稿信时,不忘加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政策宣传,加强对作者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的教育,培养作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净化学术环境。

(三)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做出评判

编辑初审时,要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查,此项工作是编辑初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稿件内容可能会涉及农业各学科的多个领域,编辑往往只对自己所学的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而对非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太了解,编辑在初审稿件时,应多查、多看、多问,多下载相关文献资料,多查询同类期刊,多询问相关专家、学者与资深编辑,通过日常学习与工作积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学识水平和评判能力。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要对论文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有所了解,选择3~4个能准确展示论文内容的关键词,输入相应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检索出来的5~10篇相关文献下载下来,同时,也将与投稿内容相近的参考文献的全文下载下来,分别与作者投稿进行对比,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帮助编辑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做出初步判断。编辑选择数据库时,尽量选择多个适合的数据库进行联合检索,将检索出的文献的全文下载下来进行比对。采用下载相关文献与原投稿进行比对的方法,首先,可以增强编辑对论文的理解,帮助编辑发现新投稿件与检索出的文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编辑对论文的创新性做出准确判断;其次,可以了解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掌握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质量,从而对论文的科学性做出判断[2]。

(四)检查稿件的文字质量、撰写格式和规范化程度

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要重点审核稿件的逻辑性与一致性,检查投稿内容逻辑是否清晰,语言文字是否简明扼要。有些作者写文章时,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往往忽略语句的完整性,文章中有些语句缺少主语或宾语等[4],还容易出现摘要、正文、结论不一致的问题。编辑初审时如果发现逻辑性问题、语言文字问题,可在撰写稿件退修意见时,将发现的问题一一标注清楚。编辑还要对公式、数字进行检查核对,看公式是否撰写有误,稿件中的相关数据带入公式后是否出现正确的结果。图、表是表达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科学思想的形象化语言,具有形象、直观、真实、完整的特点,能客观显示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研究水平[5],在科技论文中被大量使用。编辑初审时要检查图表中的数据与正文数据是否一致,图表中的内容是否与正文相符,图表的使用是否规范。如:图的横纵坐标及其标目是否齐全并标注正确,坐标轴刻度线标注是否规范;表格是否采用三线表,表格设计时是否遵从表格竖读的特性,量和单位的组合形式表达是否规范等,以稿件刊登后能让读者读懂表格中的每个字、每个符号、每条线及每处空白[6]为宜。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还要重视审核参考文献的标引问题,应重点查看以下内容:①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为近几年发表的论文。②引用的参考文献内容是否与稿件内容相关。③是否已完全标注参考文献。此项工作可以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关键词与参考文献检索核实。④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2],是否出现作者姓名错漏、期刊名称错误等问题。⑤参考文献序号与能否正文中内容一一对应。

三、重视稿件初审退修工作

科技期刊编辑尤其要重视初审退修工作,初审退修是编辑根据在初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给作者提出的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提高论文撰写质量的修改意见,以利复审专家对稿件进行科学性方面的评判[7],从而提高稿件审稿效率,提高稿件录用率。编辑在初审工作中,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并注意保护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如发现稿件存在结构混乱、层次不清、逻辑性差、试验论据缺少统计分析等问题,不可直接“一棍子打死”,可通过向作者提供本期刊的体例模板,引导作者写作,通过及时与作者沟通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指导作者撰写出符合要求的科研论文。对于有创新性但作者写作经验不足,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论文,编辑要在仔细审读稿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详尽的修改意见,使作者修改稿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逻辑性与可读性,突出科学性与创新性。图和表作为科技文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得当可以使艰涩难懂的研究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的形式呈现给作者,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8]。编辑可以提前编辑好图、表的使用规范和标准,必要时提供给作者,帮助作者熟悉图、表的使用规范,以利作者编制出与论文内容契合度高的图、表,准确使用图、表来表达研究内容。编辑还可通过定期公布和更新经编辑部查验的新兴科技名词供作者使用,以提高科技论文用词的一致性和准确性[9]。初审退修的稿件,待稿件修改完成并返回编辑部后,编辑还要对文章内容与写作形式等再次进行仔细审查,如仍存在内容撰写细节性问题,需再次提出文章修改建议,指导并帮助作者再次进行文章修改,直至文章修改整理到位后再发给审稿专家审稿,避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集中在语言和表述形式上,而弱化了对稿件在学术层面上的评审[10]。

四、提升编辑素养,提高评判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基本没有“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聘而来,或直接从科研岗位转岗而来,要想高效准确地完成稿件初审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学结提高自身编辑素养,丰富专业知识,以应对期刊编辑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首先,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编辑素养。编辑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编辑专业知识,掌握行业规范,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编辑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班、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等系统学习编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编辑实务,全方位提高编辑素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11],并将掌握的编辑理论知识应用到初审实践中,通过在编辑工作中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并强化提高。编辑可通过日常工作积累、不断总结初审工作经验、向资深编辑请教、与同行交流、认真研读编辑类刊物等途径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其次,编辑要不断丰富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科技期刊编辑在初审工作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论文,这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编辑在初审稿件时,需要下载相关文献与投稿做对比;复审后,要结合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作者修改稿件;在稿件校对过程中,要一遍遍核实文稿中的细节性内容,这都给编辑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编辑还可以通过浏览专业刊物、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等途径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阅览文献学习、向科研专家学习、向作者学习、向审稿专家学习,并在审稿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积累,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评判来稿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道德;教学设计

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的融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实践将汽车维修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程教学,以此为主线进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在讲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过程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

一、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1.课程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对汽车故障进行分析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在汽车检测与诊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实际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

3.职业道德目标。学生能根据汽故障现象正确判断、分析检测结果和故障形成原因,准确查找故障的部位并给予排除。在此过程中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以学生的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的塑造为主线,挖掘汽车故障诊断基础知识认知模块、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模块、底盘检测与诊断模块和典型系统检测与诊断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学环节,围绕“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挖掘汽车维修行业常见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有:过度维修、大病小修、偷工减料、私自修理、过度推介、偷换不良配件与用品、隐瞒与欺诈客户、神秘客户、人为制造故障、维修配件报价虚高、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只换不修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需要及毕业规格,厘清知识点、技能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确定教学模块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及切入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汇点(见表1)。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是专业教学成效的具体实施。“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是融实践性、实用性与理论性、知识性于一体,是多门学科交叉的交叉、融合。因此,将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融通、教学中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案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性结合,是本门课的课程教学的特点;如何将实践、理论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灵活把握切入点,是本门课程的重点。

1.案例教学其融入课程思政(见图1)。根据课程特点和模块内容,引入实际汽车故障案例,从客户实际应用和社会效应的角度,切入课程思政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实训车辆上复现故障,通过实践教学,切入汽车维修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

2.分组教学引入课程思政。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若干典型案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首先讨论典型案例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首先自评然后小组间互评,最后教师总结提升。通过这种方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通过工程应用引入课程思政的能力。

3.小论文形式作业融入课程思政。由于本门课程是在顶岗实习的前一学期实施,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即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因此,课程思政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为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传统的作业形式之外,以小论文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整理、归纳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形成小论文(每次课程的小论文作业不超过1000字),在下次课教师优选优秀小论文点评,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提炼升华。

四、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实操成绩、小论文和期末成绩四个部分,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将学习过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形成对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合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成绩构成:

1.平时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两个方面。(1)学习态度: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共占20%,其中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10%。(2)学习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及小论文的考核,共占20%。其中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占10%,小论文占10%,主要根据实际操作和仿真实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期末考试:占60%。试题强调工程背景,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语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3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4

1期刊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及其危害

一般来说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能发现一些学术论文不端的现象,如:①正在编校的论文好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②审稿专家反映某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③编辑在处理论文中的问题与作者沟通时,作者支支吾吾不能解答;④作者要求撤稿的理由不充分。对于第①种情况,作者引用了他人或自己已的研究方法、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述,但未在正文中索引相应的参考文献,误导编辑将其文中的研究成果视为本文的成果。对于第②种情况,如果编辑给专家送审的论文核心内容正好是专家研究过的或者非常熟悉的内容,论文中若有学术不端行为,很容易被专家发现并反馈到编辑部。对于第③种情况,当编辑在编校论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与第一作者联系,第一作者对论文的贡献最大,对论文内容应该是了如指掌,不应该存在对论文的疑问解答不了的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有可能是作者署名顺序不当,作者署名的顺序不能体现对论文贡献的大小,这对论文贡献大的作者来说,有失公平;更有甚者,将对论文作出贡献最大的作者排除在作者署名之外。对于第④种情况,在论文处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论文撤稿的现象,更使编辑为难的是有的论文快要印刷出版了,作者提出要撤稿,一般来说,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出版至少要经历初筛、初审、外审、主编终审、编辑、三次校对、一次质检和一次审读8个环节,至少饱含了收稿编辑、编辑部主任、送外审编辑、审稿专家、主编、三次校对的人员共8人的辛勤劳动;这对于期刊社来说,不管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人力物理财力方面都是很大的损失。由于编辑能力的局限性,对于有些学术不端行为还是难以鉴别,例如篡改和伪造数据、买卖和论文、一稿多投、不当基金项目署名等。篡改和伪造数据属于伪科学范畴,无疑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造成医疗事故或工程事故。买卖和论文的学术水平可能比较高,但扰乱了人才评价机制,误导将庸才评价为人才,将其放置更高水平的工作岗位,导致其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工作中经常错误百出,从而影响我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一稿多投表现为同一篇大部分核心内容相同的在不同的期刊上,这造成了期刊资源极大的浪费。不当基金项目署名引起了科学基金学术不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年来科学基金学术不端案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给科学基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研究成果;②篡改、伪造数据,提供虚假学术信息;③不当作者署名;④不当作者机构署名;⑤不当基金项目署名;⑥买卖、论文;⑦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这些现象带来的学术影响和后果极其恶劣,我们有必要对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2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

下面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逐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的篇数,的期刊必须是核心期刊或被SCI、EI收录的期刊是高校学生毕业和科研人员项目结题的考核指标。学业压力和工作压力往往使得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但又想完成这一考核指标。这时,他们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为了掩盖这种不轨的学术行为,防止不端学术检测系统的检测,他们不会将引用的研究成果以参考文献标注,而是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篡改,变成自己论文中的内容。同行专家在评审论文时发现了学术不端行为,但考虑到作者写一篇论文不容易,只是给编辑打电话口头说一说而已,而在审稿意见上委婉地写一些论文中存在缺陷的问题;如果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不考虑其学术不端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发表一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论文。2)对于那些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的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撰写论文的基础,但运用原始数据和图表得出的成果不足以达到的水平,或者与作者想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在学术道德意识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篡改、伪造数据、修改图表,提供虚假学术信息,得出所谓的理想的研究结论。3)引起不当作者署名的原因有多种情况:①作者甲时署乙和丙的名字,考虑的是乙和丙跟自己的关系不错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他们或者希望乙和丙下次时能署上自己的名字;因为作者甲上次时署了乙和丙的名字,乙和丙时为了还人情,也将甲的名字署上;②作者在时署上并未对论文作实质性贡献的权威学者的名字,希望能提高本人的学术声誉,并尽快通过期刊社的审稿;③因研究团队中某一个人毕业、评职称或项目结题的需要,署名在第1位的并不是真正对论文贡献最大的;④研究团队人员给工程项目单位人员论文等等。4)引起不当作者机构署名的原因相对简单些,一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工作调动的原因,作者将原来单位的研究成果带到了新的单位,在时,往往会将新单位作为第1单位署名,原来单位的署名在新单位之后,还有的甚至没有原来单位的署名;另外一种情况是研究团队人员给工程项目单位人员论文,势必也会导致不当作者机构署名的现象。5)为了满足基金项目结题对的要求,如果基金项目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未发表相关论文,就很有可能将基金项目名称加入同事即将发表的论文中;而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又是期刊的评价指标,期刊社也很乐意接受在论文中加基金项目名称。6)买卖、论文是期刊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中最卑劣的行为。高校显眼的墙壁上到处可见买卖、论文的联系信息。买卖、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不良风气和行为助长了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蔓延,严重毁坏了期刊是“学术圣地”的形象,尤其是对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留下的这种不良印象,将会使他们将来的学术生涯后患无穷。据了解,目前不仅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需要,对于少数学科成绩未达标的本科生毕业的条件居然是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试想想一个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绝大部分是基础理论性知识,尚未涉及工程实践和科研的内容,何况还是一位学业成绩不出色的本科生,要求他撰写一篇能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谈何容易,他们不得不花钱找论文机构买论文或者请人。7)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期刊周期太长不能满足作者要求引起的。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最快也至少半年左右;而有些作者一投稿就急于发表,他们不清楚哪个期刊社处理稿件的速度快,抱着哪个期刊社处理稿件的速度快就发哪个期刊的想法,同一篇论文投往了好几个期刊社;有时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被几个期刊社录用的情况,有的作者会选择在一个期刊上发表,从其他期刊社撤稿,而有的作者稍作修改,同时发表在了几个期刊上。综上所述,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成因是考核指标的压力、学术道德意识的缺失、评议专家的态度、研究程度的局限性、人情的影响、权威学者名誉的滥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期刊周期过长。针对这些成因,下面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措施。

3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

3.1关于客观因素引起的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

考核指标的压力、学术周期太长这些影响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控制。学术论文需要同行评议,考察论文研究内容是否具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或者是否能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或技术上的支撑;只有通过了同行评议的论文才能得以公开发表。因此,将作为高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以及科研单位项目结题的考核指标之一,是科学合理的;但本科生阶段绝大部分是理论基础的学习,尚未开展科学研究,写出来的学术论文一般不能通过同行评议,建议不要将作为本科生毕业的考核指标。近十年来尽管各期刊社为了缩短周期,纷纷将季刊改为了双月刊,将双月刊改为了月刊,但的数量迅猛增加,以致于平均每期的篇数比十年前平均每期的篇数翻了好几番。等待发表的论文增多导致周期过长的问题仍未解决。而有些作者论文一投稿,就希望尽快发表。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定名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以网络期刊方式正式出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的每篇论文均标注国际DOI号,均被认为是正式出版,其论文作者可以从“中国知网”下载或打印“网络首发”证书,提交给人事、科研管理等单位作为论文正式发表的依据。因此,期刊社可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署《CAJ-N网络首发学术期刊合作出版协议》,论文一旦通过同行评议被录用就立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正式发表,这样大大缩短了的周期,既可解决作者急于的问题,又可避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现象。

3.2关于主观因素引起的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

学术道德的缺失、评议专家的态度、研究程度的局限性、人情的影响、权威学者名誉的滥用、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些影响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属于主观因素,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为防治主观因素引起的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注重思想上的教育和熏陶,利用单位网站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恶劣影响,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或执行具体的措施,预防和惩治学术腐败行为,守住科研底线。

3.2.1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制

2016年9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该《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与预防、受理与调查、认定与处理、复核与监督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办法规定对于轻微的学术示范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要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什么情况属于轻微的学术失范,什么情况属于学术不端,往往以论文复制比来衡量。对于不同专业的论文或同一专业不同性质的论文会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对于管理类的软科学论文和综述性论文来说,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复制比会相对要高些。尽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的形式了该《办法》,但高校学术腐败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因此教育部还要针对该《办法》加强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也可参照该《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制[4]。对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进行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了取消申请资格;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警告、记过以及降低岗位等级等。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送审的专家不熟悉论文所属的专业领域,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发现买卖、论文的现象不及时制止,面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现象不给作者提出批评和警告等等,也是工作失职的表现。期刊社应将这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纳入考核编辑的指标。

3.2.2利用学术不端平台的检测功能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发现学术不端论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利用学术不端平台的检测功能。一般来说,期刊论文初筛时,期刊社会有专人负责利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论文进行复制比的初检,对于复制比达到一定比例的论文进行退稿处理,对于复制比低于一定比例的论文进入初审或外审流程。其实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查的复制比还不能完全反映论文抄袭的实际情况,作者有可能抄袭了文献的内容,但通过修改抄袭内容的文字表达和逻辑顺序,让软件无法检测。编辑在利用学术不端平台对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时,要结合自身对学科领域研究的了解,不断提高对论文学术水平的甄别能力。文献[5]分析了论文在复制比初检后还会发生学术不端的种种原因,如:①同一作者在同一时间段将同一专题成果拆分发表;②同一时间段出现多篇不同作者排序的论文,这些论文具有学术继承性,研究数据和结论容易出现内容复制;③一稿多投,重复发表;④稿件修改过程中出现学术不端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在论文刊发前利用学术不端平台对论文的复制比进行复检,对复检出有学术不端的论文进行撤稿。

3.2.3制定期刊界防治学术不端的惩治办法

期刊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愈演愈烈,这与各期刊社没有形成合力制定强有力的防治学术不端的惩治办法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期刊社对处理学术不端论文的常规方法有:退稿、撤稿、说服教育、温馨提示等。例如《长江科学院院报》在投稿须知中约定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种重复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稿件将按退稿处理,并将通知作者单位及相关领域有关期刊,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在作者修改编辑稿时提醒注意避免文字重复率过高以及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期刊社发现有此现象将对论文进行撤稿处理,以免影响学术声誉。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仅限于本期刊社,对缺失学术道德的作者来说还不够有威慑力,建议各专业领域期刊界建立惩治学术不端的公共平台,公布学术不端作者姓名和单位。

3.2.4完善法律治理学术不端的体系

当道德诚信、部门规章制度、学术不端检测工具不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时,必须及时完善法律治理学术不端的体系。目前,在规制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属于法律层面的文件不多,主要有:2003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科学技术条例》;2006年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而前文提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度,立法层级不高,且有很多倡导性的条款或规定,法律效力不高[6]。在规制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不同法律文件和不同规章制度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惩处办法和力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废除旧的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在国家层面,以已经制定的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为基础,征集各部门和期刊社的意见,统一立法,构建和完善多元化治理学术不端的法律体系。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5

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是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程学习之后,学生选择《零售营销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物流运营实务》课程模块之一,学习市场营销的专项能力,深入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进行零售营销、或进行网络营销、或进行物流运营的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营销状况,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集中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面向职业的模块化的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贯通毕业环节,着重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两次(2011学年/2012学年)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集中实践课程评价并不高①,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不连贯、体系不完整、环节不清晰、检测不落实、绩效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学生质疑课程,如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如集中实践课程实施环境与路径的延展和拓宽,如集中实践课程过后接续立项“实务专题”论文等具体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实施AOL体系,引领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AOL是一套规范、完整的学习质量保障系统,其主旨内容包括建立课程理论学习目标和能力养成目标;校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相符合;设置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收集、分析、公示课程评价资料,发现课程教与学存在主要问题;拟定课程教学改进方案,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问题解决———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秉承AACSB“目标驱动、质量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依托AOL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创新集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建立集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学习目标,拟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效果评价,保障课程持续进步,从而使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可测、教学绩效显现。其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需要描述该课程所期待的学习成果,当课程结束之时,学生能够知晓达到什么样知识水准、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目标引领课程学习内容、引发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决定课程的评价形式,导向课程的绩效成果。因此,课程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决定,并将学习目标诠释为可以观测、可以考量课程绩效的评价标准。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学习目标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了解、熟悉营销职场环境;二是在工作环境中逐渐养成专业素质、练就专业能力;三是凭借素质和能力掌握专项职业技术;四是能够发现工作现场实际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四个层面学习目标表明课程学习的渐进过程,其各自对应的观测点反映课程学习的直接目的。

(二)清晰课程内容、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之后,需要清晰课程内容,同时变革、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使之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选择专业模块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在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院任课教师每周1次组织讨论营销实际问题;企业指导教师每周1天讲授营销专项能力。网络营销课程模块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物流运营模块包括库存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内容;零售营销课程模块内容包括零售营销、广告学、推销技术学等课程内容。学院任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工作现场的情况,选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进行授课,从而形成“边干、边教、边学”的教学模式。

(三)调整课程检测形式与规则

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检测,即进行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估。检测形式分为独立检测和非独立检测:课程独立检测形式,即运用标准化的检测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汲取和能力养成是否具有成效,如会考等。课程非独立检测形式,即根据课程性质,运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专业能力积蓄的成果。检测规则一般是设计3-5项课程检测构面,如个人/分组的专题书面报告等,构面不易过多,以免操作的繁杂,针对每一项检测构面,设计3-4个评价等级标准,並加以文字描述。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开始采用学院统一规制的、标准化的书面实践报告形式《学生校外实习手册》进行课程检测,其中设计了三个检测构面:实践过程检测———评价人即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所占成绩比例30%;实践报告检测———评价人即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所占总成绩比例30%;实践课程汇报检测———评价人即专业教研室,所占成绩比例40%。

(四)收集、分析课程检测结果

课程检测完成以后,任课教师撰写课程监测分析报告和课程小结,其相关成绩、资料需要送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结果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学习相关资料的收集是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能够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持续进步。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从过往的检测成绩来看,全班学生55人,平均成绩76分,分值呈现正态分布。从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课程评价并不高:学生认为,课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各成体系、相互脱节,面对职场中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运用理论架构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随时能够得到任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认为,课业的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贯通脉络,且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融合;企业认为,课业的实践教学关于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训练相对较少,且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理论架构引领和规划。营销专业教研室对课程进行了反复讨论,学院统一规制的实践课程检测形式适用于经管类各专业,但是对于考量、评估营销专业的课程绩效有些简单和片面,仅凭借《学生校外实习手册》的三个检测构面,不能够充分表明集中实践课程在营销知识学习和营销能力演练的连续和完整特征,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四项要求;同时,每个检测构面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难以清晰佐证课程绩效与成果。因此,需要瞄准课程学习目标,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组织形式、检测形式等做出改进。

(五)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持续改进,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拟定课程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上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或调整学习目标,如完善课程学习要求、改进教学文件收集机制、改变课程检测方式等;或调整课程设计,如新增必修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时间、重新规定先修课程等;或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如采用案例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实验室、应用现代咨询技术扩充学习资源等。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一是规整课程学习目标。强调集中实践课程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通过对营销工作现场的体验,对企业营销模式进行观察和认识,为选定实物专题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二是改变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集合专业任课教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在学生深入企业完成课业学习期间,借助网络学堂延伸课程理论教学,即实习过程的疑问、困惑在网络学堂的“讨论版”与专业教师进行对话、沟通;教师针对学生营销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定期公布营销专题,在网络学堂“论坛”进行专题讨论;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在网络学堂“课程链接”为学生提供营销实践的信息资料,定期公示实物专题论文研究方向,供学生参照;教师借助网络学堂“课程信息”放置学生的课业体会和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及时分享、汲取营销实践经验;三是改进课程检测方式。集中实践课程采用全方位、跟进式、预见性检测形式,设计三个检测构面:课程理论学习检测,即专业任课教师团队针对营销实际问题,共同提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联动大作业”命题,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完成,每位教师立足本专业课,分别评价论文成绩,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实践学习检测,即包括企业评价,实践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日志评价和总结评价,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理论与实践交互学习检测,包括网络学堂“讨论版”栏目实践问题对话次数;“论坛”栏目营销专题发言次数;“课程链接”栏目阅读营销信息资料次数和提交实物专题论文题目的认同度;“课程信息”栏目,展示集中实践课程成果次数及点击率,上述检测内容评价标准为三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40%。

三、问题反思———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支撑平台

AOL贯彻与实施的核心精神是绩效责任与持续进步。所谓绩效责任是指课程目标鲜明,所传授的知识与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且详细规划凭借怎样的形式和路径实现目标;所谓持续进步即通过课程检测,考量学生学习成果,提供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改进策略,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且表明给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进步明显、获得校内外的肯定。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引用AOL系统解决“教学节点”问题,以营销知识体系为起始、以营销职业背景为依托,整合内容、梳理环节、归纳流程、提炼要素、摸索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一要整合理论课程模块与集中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和贯通;二要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密切“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及实施路径,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三要以营销职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实务专题”毕业论文的类型和要求,为学生就业疏通路径。为此,即要完善课程教学环境、改善课程教学设施、搭建课程教学支撑平台。

(一)教学资源平台———内外兼修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二元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即有高学历、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具备营销理论和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约占教学团队50%)。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健全的运行机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教学团队强调“复合型”的执教能力,既擅长学科研究,也擅长社会活动,更擅长执教育人,专职教师每人每年至少或承担1项专业纵向课题研究,或承担1项行业委托、政府委托横向课题研究,并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研究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拥有一支高学历、双师型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备营销理论,同时具有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管理制度平台———软、硬协调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课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定位教师的作用、职责及其工作业绩的考量形式,确立教师指导实践课程的原则;定位学生的任务、职责及其实践成果的考量形式,细化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个人为单位的课程检测标准;定位企业的权限、职责及其合作效果的考量形式,验证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和程度。只有持续改进集中实践课程的检测与评价方案,才能显现课程绩效、表现专业责任。

(三)教学环境平台———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及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协调“政产学研”横向联系,建立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积极接收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定向培养,明确毕业生就业方向、疏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带领学生参与政府部门的委托项目、参与企业营销委托项目,提升营销专业的社会效用。只有通过“政产学研”横向合作,不断开发集中实践课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才能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论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6

1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行为主客体、行为性质和中介都不相同,只有认真区分,分别对待,才能严惩学术腐败,控制学术不端。何为学术不端?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作如下认定:“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2]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学术不端也是学术腐败的一种形式,它属于侵占知识产权,触犯著作权法的行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体制问题。

2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现状

2.1中国知网中“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主题词“学术不端”的搜索,一共发现了2127篇相关内容的文章,时间跨度为:2002年6月到2019年3月4日,其中一篇文章———《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曹树基,2005)》的下载次数高达2343,这说明广大研究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学术不端的概念,进而对其惩治的方法也特别关注。2000多篇文章中还有很多是杂志社或编辑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通告、整治措施、公开信、行为分析、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内容,特别是近十年的相关论文,各大期刊都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而发表了公开申明,并且启动了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AMLC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部、全国科研诚信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指导,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一个检测平台。它已成为现在科技期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一道重要防线。

2.2中国知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措施

2008年12月26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AMLC管理办公室对全国各科技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发出申明,免费给全国科技期刊使用其开发完成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期刊编辑部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全文比对数据库,对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十年来这个检测平台为各个期刊编辑部提供免费的服务,确实发挥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但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冒中国知网之名,谋取暴利的机构,伪造学术不端检测报告,打乱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生态平衡。2019年3月12日,为保障合作期刊权益,促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规范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AMLC管理办公室又发出申明:自2019年4月1日起,该系统将全面升级为动态密码验证登录,一个杂志社或编辑部可以申请1个主账号和3个子账号,方便编辑人员分别对来稿和文献进行检测,同时规定,自然科学类的期刊只能检测相近学科的稿件和文献,不可跨学科检测,否则会有封号的可能,这也是防止编辑人员将账号滥用的一种有效措施。

3建筑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

3.1拆分论文,重复发表

中国学术界有一不成文的规定,或许可以称为潜规则:学者通常将一本著作的章节分为若干篇,然后再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全部内容。学术著作中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内容,都已经作为学术过。尤其当论文的发表与著作的出版几乎同时,这种重复就显得特别突出。究其本质,这也是一稿两投的行为[3]。在《华中建筑》的先锋•理论或文化•历史栏目的论文中,有部分作者的论文在不端检测报告中会显示与作者以前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雷同,重复率可能达到40%,通常本刊编辑部会建议作者修改论文内容或者增加参考文献引用标注,返修稿再次检测重复检测不合格者将进行退稿处理,以此来防止拆分论文,重复发表的现象发生[4]。

3.2一稿多投,随意发表

在《华中建筑》的投稿稿件中,有少数作者存在一稿多投,心存侥幸心理,随意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比如某位作者2017年3月14日向本刊投稿,按照稿件刊发周期规律和计划安排,该稿件将于2018年6月刊登,但编辑在编校该文时发现中国知网上已刊登有该篇文章,只是标题略有改动,文章的收稿日期标记为2017年4月1日。编辑部与作者联系发现,作者坦陈三个月内向2个期刊投稿,其中一个期刊优先刊发了他的文章,但他并未向本刊编辑部申请撤稿,造成了一稿多投的情况,这种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对期刊社造成了不良影响,本刊的常规做法是对此类作者进行标注,近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投稿。

3.3委托第三方,发表

据了解,目前不仅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需要,对于少数学科成绩未达标的本科生毕业的条件居然是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5]。要求一个尚未涉及工程实践和科研的大学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撰写一篇能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但他所掌握的绝大部分是基础理论性知识,如何撰写学术论文?这类人群就不得不花钱找论文机构买论文或者请人。作者向期刊投稿后,论文在审稿阶段就需要多次修改;在编校阶段,编辑与其联系沟通论文的有关细节问题时,作者对论文并不熟悉,也无法顺利沟通。这种类型的作者也会被编辑部标注,作为特殊作者进行处理。

3.4参考文献随意引用,东拼西凑

对于本刊的投稿论文来说,参考文献一般要求有5~10条,且需要按照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提供。但有些设计技术栏目的论文作者完全标引没有参考文献或者东拼西凑几条参考文献,并且随意标注在正文当中,这种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存在。通常本刊会联系作者进行补充修改,指导作者完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帮助作者提升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

3.5随意撤稿,理由不全

有些作者甚至会在本刊快要印刷出版时,提出要撤稿的要求,其具体原因并不充分。一般来说,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出版印刷至少要经历初审、外审、主编终审、编辑、三次校对、一次审读等多个环节,其中饱含了收稿编辑、编辑部主任、送外审编辑、审稿专家、主编、校对的人员的辛勤劳动,这对于期刊社来说,不管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人力物理财力方面都是很大的损失[6]。对于这类型的作者,期刊社也颇显无奈。虽然不能把此类作者列入特殊作者名单,但这种理由不充分的作者的随意撤稿也可看作是一种对学术成果不负责任的行为。

4建筑期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2018年2月1日,国务院于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树立正确科研评价导向的规定,加大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夯实我国科研诚信基础①。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部署②。无论对于社科类期刊,还是自科类期刊,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的重任和要求都是一致的,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建筑类学术期刊而言,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应策略如下:

4.1学术道德建设

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但恪守科研诚信规范,提升学术道德意识,全面了解学术规范,首先应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校教育科研系统,特别是建筑规划类的院校中,师德与教风建设的要求也应同时成为全体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维护科研诚信体系的根本动力[7]。

4.2制度机制建设

第一,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方面的要求不应一概而论。一个刚上大学或者读了4年大学课程的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社科类、人文类、自科类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其撰写学术论文,适当灵活采用田野调查报告或者实验综述等模式也可以作为检验学术成果的一种方式。第二,在高校领域,不论论文署名作者是否有导师,其学生发表的论文都需要经过导师的审核,这种从上而下的监督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抄袭、剽窃、伪造、拼凑等行为的发生[8]。若论文有导师作为第一作者或为署名作者,那么导师审核这一关就更加必要和重要啦。第三,高校还可以建立学术论文抽查机制,对于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和导师进行追责处理,让投机取巧者不敢怀有侥幸之心,在学术领域的沃土上建立一条绿色屏障,长久执行,高校的学术风气必有净化升华的效果[9-10]。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7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根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9],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有:①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剽窃、伪造、篡改;②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不当署名;③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④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违反相关研究伦理问题。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AMLC防范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对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认定的;剽窃观点、剽窃文字表述、重复发表、拆分发表和过度引用是基本可认定,但对于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未发表成果、伪造、篡改和不当署名是无法认定的。结合编辑日常工作中累积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心集中在排查论文本身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上,从稿件基本信息、数据、图片、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处理等方面入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贯穿于稿件收稿直至发表的各个编辑环节。

2.1AMLC和稿件处理系统

借助AMLC中的“稿件已经提前检测”的提示和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提示,发现稿件是否为“一稿多投”。在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列表中还可以进一步查看其他编辑部的处理状态、投稿时间以及与本文的相似度,辨别该文是否存在剽窃他人观点,套用他人设计思路等学术不端行为。

2.2稿件基本信息

借助稿件基本信息中的作者信息、论文文题和中文摘要,发现学术不端行为。①作者信息。通过查看投稿作者信息,发现是否有参与者的单位或科室与本文的研究范围不相符的情况,发现作者是否有“不当署名”行为。②“高产”作者。对于频繁投稿的作者要提高警惕,对稿件给予更多的关注,严格把控。检索稿件处理系统,查看该作者是否有相同研究方向的论文,并进行比对和数据核查,排查拆分发表行为和数据套用行为;同一作者投稿论文的研究方向专业跨度是否较大,排查、行为。③作者所在单位科研能力与论文是否匹配。对于超出作者或作者团队所属单位科研能力的论文提高警惕,请作者予以答辩,排查、行为。④研究课题相似的论文要警惕。对比相似研究的方法、时间、数据、结果和结论,警惕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结果和结论的学术不端行为。

2.3数据

临床研究的数据是临床研究的核心,要着重防止数据的改写、编造和捏造,重点关注前后数据的一致,前后对照查看研究数据,对照复核与表格重复的文字数据,核算表格数据是否正确以及数据合理性的判断等;如发现前后分组数据不一致,或数据核查存在偏差,退修给作者自查,如果作者不能发现问题,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2.4统计学方法

核查统计学检验方法和统计学结果,如果作者混用独立校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错误等错误[10],要求作者重新复核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学结论,补充统计学软件输出的初始结果,鉴别是否统计学数据造假。

2.5图片

图片是临床医学论文的“灵魂窗口”,是实验结果的再现[10]。防范图片剽窃,可制定以下处理方法:①经过裁剪、PS拼版的图片:请作者提供原图;②缺少图注:请作者按本刊写作要求补充图注;③图文描述不相符:指出不相符,请作者核查、更正和答辩,并请相关亚专科的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审核;④图片序号标注不一致:如大小写混标,字体、字号不一致等,请作者提供原图;⑤图片为教科书或其他已的截图:请作者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标明图片出处;⑥数据图片:请作者提供图片数据;⑦严防影像学图片男女混用;⑧严防影像学图片左右侧混用。

3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

鉴于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匿,形式越来越多样,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进“陷井”,现将工作中发现的两例涉及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大家分享。

3.1“克隆”的“双胞胎”

处理同一作者同时投稿的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在复杂髋臼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应用》和《下肢关节康复器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早期康复应用》。首先,在AMLC里对稿件进行了“文字重复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两篇稿件的“文字重复率”分别为11.8%和14.7%,符合本刊“文字重复率”不超过15%的要求。继而,对稿件进行编辑初审,查看两篇稿件的写作框架、格式、研究方法及数据;第1篇论文条理、层次清晰,第2篇论文的分组方法和病例数与第1篇近似,似乎有着说不清的关联性;借助办公软件视图功能对两篇论文文字进行并排对比发现:①两篇论文分别采用“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或“下肢关节康复器”对髋臼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②病例选取的时间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③选取的病例数均为“62例”。④均“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分组方法一致。⑤干预措施:前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等速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后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髋关节功能锻炼”。⑥观察评价指标相同,均采用“采用Merled'AubigneandPostel评分法”等指标;⑦结果数据完全一致;⑧最后结论均为“有助于促进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髋关节的康复,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综上,这两篇论文是“同一研究者”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组病人”采用互不相通的干预措施进行临床研究,继而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数据”。据此可推断,这两篇论文基于同一“临床研究数据”,套用论文写作思路,仅通过变换不同的干预措施,“克隆”出来的“双胞胎”文。作者行为涉及严重的学术伪造,故对两篇论文予以退稿处理。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8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较年轻的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其他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存在较多需规范和完善之处。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1.4前、后期教师缺乏交流

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前期教师缺少机会接触临床,对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来自医院进行实践教学的后期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教学方法、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检验专业建设的初步尝试

针对培养方案调整,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的改革,主要在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师队伍、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

2.1课程与教材建设

①课程体系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培养目标和时间均有改变。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我们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进行改革,以专业课贴近临床实际应用为目的,突出临床应用型专业课建设。例如利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和校级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以及省级教学团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省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课程建设时,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以达到打造成医学检验精品专业课目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基础学院和临床学院教师共同担当,利用各自教学特长,取长补短,切实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保证教学工作与临床实际应用相一致。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将临床医学各相关学科内容合并成《临床医学概要》进行讲授,即保证学时不足与临床课程教学任务过重的矛盾,又满足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了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加大人文科学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类课程中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到社会去积累经验;积极有步骤开展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或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专题网站,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②教材建设:各级部门重视教材的建设,学校教务部门设教材建设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和鼓励检验技术专业各学科教师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本专业多名教授近年以来编写出版了多部规划教材,在已有的编写基础上,现正组织编写适合医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材或讲义,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2.2教师队伍建设

①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团队:a.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务实、创新、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兼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b.培养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和激励奋斗目标。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鼓励教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开设专业选修课和1-2门双语教学专业课,努力把医学检验专业打造成有特色的专业。c.重视科学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建立一套教学、科研、特殊贡献在内的团队管理制度和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努力营造积极和谐、公正合理评价体系的团队内部环境,提高团队整体精神面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体现在晋升、晋级、年度考核之中。②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应规章制度:a.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手册》,实施教师考核记录、集体备课记录、讲课讲座记录、教学会议记录、授课试讲记录。b.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由相关专业领导和教授组成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指导、监督小组配合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并开展教师之间、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活动,保证专业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c.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学生实纲的修订;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鼓励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务部门指导下不定期举办教学计划修订会议,不断完善不足之处。d.加强学生实习的管理,完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考核制度》,每年不少于两次教学实习检查。e.完善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修订和规范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答辩情况记录等;

3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设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包含两个实验平台,分别为医学检验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主要服务于检验医学微生物、临床基础检验、骨髓细胞学、染色体检查等形态学实验教学。机能学实验室主要负责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心担负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检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性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项目,即满足检验医学实验教学需要,又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添置贴近临床实际的现代化实验设备:购置贴近临床实际使用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检测仪、PCR仪、尿液分析仪、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为配合检验专业教学的需要,打破原来依附于教研室的实验室管理旧模式,建立检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促进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发展;将实验仪器集中组成仪器实验室,集中管理和使用。制定合理的措施,做到既能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满足教学科研使用要求,又能有效维持仪器的安全完好。建设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平台,介绍实验中心所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性能、配置,为广大的师生员工提供全天候的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基于检验课程内容的“虚拟实验室”,改善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提供虚拟化平台。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通过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定期召开实习医院领导、主管部门、各带教临床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思想的讲座,更新教育观念。②规范教学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业务讲座或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每年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医院进行教学检查;不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带教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③强化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质量,在临床教学基地遴选出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完成对同学进行业务指导的教师担任实习同学的导师。同时,根据实习学生的反馈意见,结合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实纲和实习手册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实行导师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和撰写论文:①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并不断改革。规定每届本科学生实习阶段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②在临毕业实习前一个学期,配合文献综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课题文献查找方法、综述撰写格式、开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论文撰写的正确格式,为学生在实习阶段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③规范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如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论文答辩情况等,并制订了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论文成绩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成绩单。④强化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为防止出现论文抄袭的现象,每篇论文进行上网核对检查。⑤组成专家组负责学生论文审核和答辩。专家根据学生的论文完成的内容、课题相关综述、论文质量、答辩等情况,现场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评价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按照评分标准评分,记入成绩。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