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方案范例

学风建设方案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学籍管理;学风建设;高职院校

1.学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关系性

1.1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当中,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了明确,在完成学生们在校时学分、学时、考试、毕业等条件的同时,也必须要做好学校的学籍管理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和相关的培训目标,从而这样才可以很好的满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如果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那么就会满了退学的危险或者是延长学期等。所以,各个学校都有必要在校园当中制定出合理的学籍管理方案,并且对相关的教育方案进行落实,从而才可以很好的确保学籍管理方案的有效性,这样对于一个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构建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推动学风建设

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籍管理制度制定期间必须要根据本校的发展和定位来进行,从而才可以很好的实现办学、育人、人才输出的统一。所以,高职院校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必须要有着严谨性,从而这样才可以很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不断的去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升该校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威望,这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保障。

1.3严格要求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风建设的整体质量

在进行学籍管理期间,必须要对学生们在校和校外的各种表现进行考核,从根本上来看,对课堂缺席、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和课时要求、成绩不达标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从办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籍的管理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必须要有着高尚的品德、成绩优秀、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奖励。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当中,学籍的管理和考试等方式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校教学和管理和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提升学风建设的整体质量,且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也可以让老师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得到创新,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

2.增强学籍管理推动学风建设的方案

2.1运用目标导向,不断推动学风建设

在目标导向这一种方式下,可以更好的对相关的规定和限制进行明确,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校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当中学籍的管理是整个学校当中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这是他们毕业的整个阶段需要接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校期间学生们都必须要严格的去遵守这一制度,从而学校可以在学籍管理的基础上来进行良好学风的建设工作。

2.2运用人本管理,维护学风建设的成果

在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当中学籍的管理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不良行为都有着很好的约束力。且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如果是老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违反规定的学生直接进行惩罚或是退学的处理,那么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也会给学校带来诸多的负面作用,这样的操作流程显然是不符合当前学校发展和学风建设。所以,学校在进行相关规定执行期间,必须要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前期就及时的进行引导,且使用到相应的补救方案,从而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保障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是非常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发展的。

3.结束语

如上文所讲,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当中学籍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籍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提升对于开展学风的建设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且增强学籍的管理也只是推动学风建设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学风建设期间也可以运用到更多的方案来进行整体校园学风的提升,全方面,多方案,以综合性的手段来开展高中院校的学风建设才是当前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纳共.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以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8):37-38.

[2]董钦.关于加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0-12.

[3]陈颖燕.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改进学风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1):100-101.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三全育人;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学风不仅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之一,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落实,关键要回归大学生的学习学业,引导学生回答好“为什么学”“怎样学”“学成什么样”等核心问题。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又是当前学风建设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值得深入探究。

一、概念厘清:“三全育人”和学风建设的研究现状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风建设创新研究,有必要系统分析“三全育人”的概念内涵和学风建设研究状况,从而为明确任务重点、创新工作举措做好理论准备。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分析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常用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读观点有:第一,“三全育人”是德育模式、育人机制。连洁指出构建这个模式,要坚持领导与管理的有效互动,建立“协同型”的育人机制[1]。第二,“三全育人”是教育理念。苗青认为要跳出德育范畴从全局宏观的角度理解,“三全育人”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属于教育理念的指导。第三,“三全育人”是德育方法。郑国军认为要在学校建立德育管理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是要上下联动、水平沟通、全员负责的方法。第四,多数学者将德育视作一项需要资源整合与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杜丹玉认为要将“三全育人”与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职能对应研究,力争实现育人的整体性推进、全面性结合、全程性贯穿[2],刘诚认为要按照育人内容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组织等育人元素进行分块规划研究。由此可见,“三全育人”之所以被提升为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是因为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提炼了德育方法、教育理念、工作模式等丰富内涵,具有高度的方向性、指导性功能,得到教育界普遍认可。现在,按照工作原则的要求,就必须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调育人资源。学术界对“三全”对应要素多有争议,本研究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要求,界定“三全育人”的内涵。具体来说,全员育人强调人员要素,高校工作者不论是承担教学、管理还是服务,都要结合岗位工作参与育人工作,强化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全过程育人强调时空要素,即要把育人工作贯彻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育人强调载体要素,要突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全面拓展育人载体平台,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出口无缝对接,实现一二课堂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

(二)学风建设的研究路径

“学风”是指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文化价值的体认[3]。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风囊括了教师治学、学校管理、学习氛围、外部环境等;狭义学风指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内容。因此,以往学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大多从这两个角度开展研究。在广义学风研究方面。诸多学者、教育专家侧重社会形势、多元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学生学风影响的研究,1992年由清华大学等发起的首届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主要讨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4]。郑捷琴等提出要理顺教与学的关系,通过规范教学制度、优化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等方式深化学风建设[5]。李璟璐等认为要发挥学生工作的作用,强化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注重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全过程工作、全员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在狭义学风研究方面。段卫华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通过加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严格管理等方式强化学风建设。诸多学者从学风评价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习惯、动机等要素构建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评价,进而提出学风建设的建议。例如从学生学习行为、思想品德行为、学生日常行为三个方面对学风建设进行模型分析。当然,有许多学者综合广义和狭义学风的特点,开展融合性分析。孟波等分析了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在学生动力激励、教学方法改进、教风促进学风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6]。林静华等在《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中从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高校教育管理等角度,提出了“全面渗透”的学风建设方案。

(三)简要述评

“三全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原则,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思想引领;学风建设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必将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7],推动价值引领和培养质量双重把关;其次,“三全育人”概念蕴含丰富内涵,新原则提供了分析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视角,即从“三全”视角对学风建设进行创新研究;最后,从思想政治工作视角,需要明确学风建设概念范围。在理论上不应该只是单一地区分广义或狭义,必然兼而有之、相互协同、取长补短,甚至要推动两种学风的融合研究;在实践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小学风,又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统筹协调的大学风,突破狭义学风和广义学风的界限,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风的小系统和大生态。

二、任务分析:“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

一直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相较于基础教育程度更加温和,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形式上有思想教育、榜样示范、朋辈互助、个性帮扶、行为管控等举措,例如,清华大学设立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的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各高校优良学风班级创建等。基于新原则的学风建设,不仅要继承传统学风建设的优秀成果,更要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明确育人逻辑,梳理育人元素和育人过程,推动人员、时空、载体等要素在学生学业上互联互动、统筹协同,进而建立符合“三全育人”原则的学风建设体系。任务重点如下。

(一)明确学风建设逻辑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学风建设,既要服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让学风建设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进行创新建设,又要系统掌握具体学科专业的学习学业特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符合学风建设的普遍要求。在实践上,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育人逻辑,依据这个核心逻辑推动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学习学业上的融合发展,为下一步梳理育人要素、构建育人体系打好基础。

(二)梳理学风育人元素

根据育人逻辑的需要,从人员、时空和载体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科研、课程、实践、组织、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学风育人元素,分类建立育人职责规范,明确育人内容内涵,固化育人元素措施。要注意梳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元素,挖掘学生学习学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突出各育人元素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强化思想引领、信念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原则。

(三)构建学风育人体系

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工作。在构建育人体系上,要聚焦科研、课程、实践、组织等育人元素在学风建设逻辑上的对接融合,连通育人机制上存在的盲区、断点,有效破解影响学风建设的瓶颈、难题,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学风育人体系的构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学风建设的治理科学化,应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高校工作的全方位[8]。

三、调查研究:以“三全育人”原则

考察理科学风建设困境为更好地把握学风建设现状,笔者在Z省某大学理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管窥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参考。问卷根据“三全育人”原则,围绕理科育人逻辑、全员育人机制、学业成长过程、育人载体设计等4大主题21个问题,面向数学、物理专业本科各年级在校生及部分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1份。同时,随机访谈了55名本科在校学生。结合调研分析,学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困境:

(一)理科学习逻辑、学习规律把握不清晰

大学理科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对于理科学习缺少整体认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难学、职业发展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呈现专业思想不牢固、认同感不强的情况。访谈发现,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对于大学理科学习没有做过思想准备,对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缺少认知。问卷显示,仅有46.02%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来自于对理科专业的喜爱和兴趣,其他学生多因为父母要求、专业调剂等因素被动学习,从而导致个别学生转专业意愿比较强烈,毕业年级学生跨专业考研现象较普遍。学生对于基础理科知识有什么用始终心存疑问,对理科专业的应用场景缺少直观认识,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学生职业规划呈现复合型、应用型的倾向,排名前三的职业意向分别是企业研发工作40.22%、企业经营管理20.51%、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工作19.03%。用人单位反馈,理科生存在理论好、实践弱的现象,从理论到实践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

(二)全员主动育人、师生互动机制不完善

高校传统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各条块之间尚未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思想或学习问题时,常无法及时找到稳定的求助对象,多数时候以自己强行解决或者求助同学为主。遇到学习惰性、拖延时,学生调整的方法排名前两位是“自我鼓励”占69.23%,“找老师谈心,通过交流沟通改变学习状态”的占13.36%。学生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比较被动,存在不敢交流、不会交流的情况,57.76%的受访者选择“被动等待老师的指导”或“一般不和老师进行交流”。从数据上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机关工作人员相互补位、主动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各工作线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三)全过程关注少,自主学习动力不强劲

学生对大学阶段理科怎么学把握不准,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四年理科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纵深性缺少认识,显著特点是对专业培养方案重视不够。访谈中,部分学生对如何自主学习把握不足,专业知识的衔接联系认识不够,难以建立理科的知识体系,有时就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二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延续到大学。部分学生表示高中阶段学习多以老师督促为主,形成了等老师教、靠老师讲的惯性,有计划地完成预习复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比重不高。受访学生认为已形成高效学习方法的占9.72%,经常性课外自主学习的占21.32%,会经常性复习课程知识而非考前突击的学生仅有37.38%,有55.57%的受访者需要一定的监督。可见,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变化认识不准确,学习态度、习惯有摇摆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办法有待探索。

(四)全方位能力弱,各环节育人不够平衡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而高校适应行业热点变化反应还不够快,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有效实践的平台载体建设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熟悉升学深造、专业学习内的载体平台建设,但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场景的能力较弱,造成了专业学习、理论应用、实践实习各环节有脱节的现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从学校得到帮助的选项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实践竞赛、项目培训、数理答疑和升学咨询。以科技竞赛为例,在问及专业学习与实践竞赛的主要结合方式时,42.51%的受访者偏向学科理论知识竞赛,35.76%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应用竞赛的价值。62.75%认为数理本科生在创新创业上空间很大,但是学生普遍又认为创新创业切入点比较难找。因此,传统的实践竞赛、专业指导等学风建设载体急需转型升级,以适应社会行业的变化,从而提升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四、创新策略:基于“三全育人”原则的学风建设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风建设创新研究要从关注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的学风扩展到关注学生学业全过程各环节,针对理科学生注重专业基础、专业素养的特点,按照任务分析的重点,明确创新学风建设的路径策略。

(一)学风建设要重新构建育人逻辑

“三全育人”的本质特征是要把专业培养方案、学科育人特点、学生成长规律等融合为统一的育人逻辑,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从而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理科学习注重学习的系统性、递进性,注重逻辑推理演算,对于数学、物理的基础要求非常高,必须聚焦学生学习学业,所以要把“学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关注点,建立“学在理学院”一体化育人体系,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立足科学研究兴趣的塑造,引导学生准确认识理科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以基础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为己任,提升个人理想抱负水平,担负起科学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立足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物理的思维方法,据此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和创新创业拔尖人才。这个育人逻辑是构建理科院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这个逻辑展开。

(二)“全员育人”既要挖潜增效又要赋能提效

全员育人是一个传统命题,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主题。高校院系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单位,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一定的后勤保障的协调职能,各项功能、职能自成体系。当前,按照“学在理学院”一体化育人需要,要重新梳理育人职能功能,将学生学习学业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特别是将学生学业纳入导师、科研团队等指导范围内,将学生成长融入到有效的管理服务之中,增强师生互动、研讨交流环节,提升师生紧密程度,让理科学习更生动、更直观,全面磨砺学生素质能力。此外,要规模提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最大捷径就是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手段,有效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学风管理智能化、信息化,从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全过程育人”要有效延展理科学生成长过程

全过程育人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育人的连贯性[9],大学理科教育作为基础理科学习和理科毕业生未来成长的中间环节,要在完善“四年一贯制”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又要推动理科毕业生长期的理论实践积累。所以,全过程视角要更加开放,高中学习是基础性的,大学学习是发展性的,而毕业生的未来是探索性的,可以从高中—大学—未来重新设计全过程。围绕理科生成长特点,因时而异、因材施教,以一体化育人为核心,延展育人过程,丰富育人内容。面向高中,举办数学物理中学生夏令营、开发高中大学衔接性课程,提升理科生源质量;面向在校生,突出基础导向和能力导向,完善适应性、阶梯式培养方案,围绕理科专业的认知阶段、积累阶段和达到较高水平阶段的不同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目标;面向理科毕业生,加强校友联络,组织校友参加创业大赛、师生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延展育人过程,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四)“全方位育人”要构建适合理科专业的育人载体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3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固化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越发多样,对教学模式也给予了很高的期待。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不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二)学风建设不到位使招生和就业进入了恶性循环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只是为了混混日子或是混张大专文凭,至于学什么他们并不在乎。因此,三年下来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而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质量。在这样低的就业质量的影响下,学校的招生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使招生和就业进入了恶性循环中。

二、服务理念下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全方位、系统化构建学风建设的服务平台

1.开设自主学习服务中心(以专业教室为阵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进入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服务中心可以完成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可以进行对课堂外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服务中心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式学习,在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区。

2.开设网络学习资源服务中心,契合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学生常用的媒体形式分享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学习资源的分享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3.开放教师的专业工作室,为引领学生进入各专业领域提供服务。教师的专业工作室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场所,但是很多教师的专业工作室名存实亡,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挂挂牌子、撑撑场面,并没有有效利用。要充分利用专业工作室,发挥教师的导师作用,结合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大赛,有计划地组织相应的专业学习活动,使师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互动。

4.创建专业社团,每个专业保证有1—2个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社团,挑选专业素养较强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专业社团的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选拔本专业有学习兴趣、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作为社团负责人,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通过专业社团的活动来营造专业学习的浓厚氛围。

5.规范课堂教学的秩序,通过引导对学生手机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对手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使学生的心回归课堂,使课堂的学习质量逐步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也给教师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二)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学风建设的活动

1.在学生会的学习部中建立学风建设中心,通过学风建设中心系统设置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将专业学习活动与学校的部分活动相互融合,也可以将专业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专业学习活动为主开展系部的学生活动。

2.专业社团每月举办1—2次专业活动,在每学期的社团计划中进行课程学习安排,定期开展专业学习活动,并定期进行专业成果的展示。

3.在大一学生中每月定期组织专业基础大比拼的活动。可以以宿舍区为擂台开展专业基础大比拼,以几个专业班级联合承办的形式进行专业成果的展示,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专业学习氛围。

4.在大二学生中开展职业文化节的活动,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比拼。另外,积极准备参与专业技能竞赛,以专业教师带队,形成多个专业技能竞赛小组进行专业集训,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竞赛的形式提升专业技能。

5.在大三学生中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进行冠名竞赛,并将竞赛的结果与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相联系,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完成岗位的竞聘,使企业在竞赛中选拔优秀的员工,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够实现共赢。

(三)抓落实、树典型,保障学风建设的运行

1.通过落实学风建设责任制,在学习平台、学习活动、专业社团、专业工作室、自主学习中心建设等方面落实责任人,明确其职责,保障学风建设及时、有效运行。

2.通过典型引路,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优良学风班级、学习标兵、优良学风宿舍的申报评比,以点带面,全面营造全员学习的良好局面。

作者:乔丽娟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篇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育自觉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的基石在于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支撑文化精神也难以树立起来。由此,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要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在提高文化知识、科学理论水平的基础上。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知识以及哲学知识等,了解人类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民族艰难辉煌的历史,并思考一些具有一定思想高度的问题,以提升思想文化境界,使其具有中华魂、民族根。要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形成先进的理想追求,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当前的学习生活。

(二)树立导引与激励标杆,激发学习竞争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容易在各种新鲜和刺激中迷失自我,引导他们重归学习正途,除了提高思想认识,还必须树立鲜活的路标。除了社会上普遍提倡的学习榜样之外,特别需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这种典型的优势在于相似性强,学生自我与典型之间可比性强。另外,“外来和尚好念经”这一规律就应当在高职学生学风建设中得到运用。如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导师,都是极其宝贵的进行学风教育的人力资源,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容易使学生敬佩。再如请职场成功人士、优秀校友讲解成功路上的风霜雪雨和喜悦欢欣,就能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艰辛与创业的伟大,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激发学习动机。

二、严明学习纪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奖励与惩戒向来是教育工作工具库里的两种利器,它们各有长短利弊,但又互相弥补,在教育工作中缺一不可。教育奖惩工作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纪律之上的,严明纪律、严格执行有助于规范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着眼于增强自制力,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

高职院校学生学风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学习纪律松弛,而其根源在于自制力较弱。因此,解决学习纪律松弛问题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就是加强对“本我”原生欲望的克制能力与对社会公共规范的自觉服从,进而改变学习行为习惯。当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既不能缺少外部的约束性,也不能缺少内心的自觉性,借助强大而有效的外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学习、积极学习的行为模式。

(二)着力于规章制度建设,严格施行纪律管理

制度建设和严格执行是学风建设重点,也是学风建设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高职院校要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纪律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辅导员、生导师等思政工作人员要深入学生,细致开展思想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限制的内容。教务部门在执行学习纪律时要严格妥当,是非分明,奖优惩劣,以此促使学生增强自制力。考风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生包括学风在内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之一,因此务必要加强管理,严肃考纪,以考风回促学风,以教学活动的终端反馈信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风气。

(三)整合教育管理力量,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要整合学生教育管理力量,建设一支由辅导员、导师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建立分工又合作的教育管理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管理,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在这支多元化队伍中,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导师主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成才向导等工作,专业教师则应重点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养成上进行指导。

三、优化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

人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成长成才的,也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心态、行为的变化。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思想引导是关键,而造就适宜的环境氛围则是基础。在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作为重要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认真做实做好。

(一)设计和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在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上,一个好的创意只有通过适当的载体才能变成现实。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需要一定的载体,而丰富有效的活动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的抓手之一。在对主题要求、对象特点、目标效果和实际情况等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活动。系列主题活动既要充分考虑单个活动载体的针对性和生命张力,又要全面权衡系列活动载体的的系统性、丰富性和有效性。如根据大一新生自我定位不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淡薄情况,可以组建大学生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航团队,幵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导航活动。同时,还要配以征文、报告会、班会、党团组织生活会等方式,以及通过校园网、校报院刊、微博微信等途径,使得学风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地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二年级,有针对性地幵展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明确职业认证和自我认知。三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和职业培训课,邀请专家和一线有经验的教师现场说法。

(二)建设和优化校园学习风气

一要大力加强班风建设,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首先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竞赛活动,进而形成浓厚的“赶、学、比、拼”的氛围。其次是要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自觉端正学风,发挥带头作用,将自己的优良学风辐射到所有学生中去,成为师生之间学风建设的桥梁。再次是要求学生党员以自己突出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感染周围同学,在学风建设中切实起好模范、帮扶作用。二要注意依靠学生社团力量。首先是要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及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沟通的主阵地。其次是鼓励学生在社团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互助成长。再次是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里接受文化熏陶,得到人文精神的提升。

(三)树立和宣传身边先进典型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风建设应大力实行榜样带动策略,措施之一就是要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榜样,宣传其先进事迹,弘扬勤奋学习的风气。一要公平公正地评选学风方面优异的学生,树立可供学生学习的鲜活可感、可亲可近榜样。二要全面、深入地挖掘先进学生典型的思想内涵、精神风釆,使得激励和示范作用建立在深厚的内涵基础上。三要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的作用,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深入宣传,通过学习、观察、座谈、体验、感悟等方式扩大其教育效果,努力形成以“遵守纪律获得学习佳绩为荣、以违反纪律不顾学习成绩为耻”的舆论环境。

四、鼓励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育性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风必然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学生形成优良学风则是教师优良教风作用的结果。

(一)将端正教风作为学生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在学校教育里,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风。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师表作用对学风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如果献身事业、潜心研究,那么其思想与行为会成为楷模,并为学生所学习与传承。要改善学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维持好学习秩序,还要进行学习观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要将师德建设作为首要工作,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体验和走进先进教师的内心等活动,形成有利于教风建设的氛围。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激励教师全面履行教书和育人职责,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能力、幵发智力和道德成长的结合。

(二)将施行“教师期待”作为教风建设重要内容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带着或多或少的勉强与无奈,因而他们人学后学习信心、动力明显不足。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着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施以正确的教师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使这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产生一种内驱的激励力量,调整学习心态,改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

五、遵循成长规律——渐次推进年级学风建设

全面有效地改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风,需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设计不同年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措施,要总体协调,渐次推进,有所侧重,整体优化。

(一)抓住起始年级,打好新生学风基础

新生可塑性较强,新生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今后的学风状况。因此,学校要切实抓紧抓好新生学风教育。一要紧紧抓住入学教育。在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应当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思想教育,增强新生的求学、成才、职业等意识,为建立良好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帮助新生自我定位。要通过开展社会职业观察、成功人士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方式,帮助新生做好职业心理准备。三要加强管理约束。人学伊始,学校就应当让他们知晓管理规定和奖罚制度,严格约束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要展开摸底排查。辅导员和导师要深入新生群体了解情况,根据他们的学习意志、兴趣、习惯等进行分类整理,因材施教。

(二)抓住黄金时期,催化中年级学生学风提优

中年级是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个体成长最快、群体分化最大的时期,此时整体学风状况对他们的影响最大。二年级的重点是要抓好巩固与提高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风。在这个阶段,一要切实抓好集体风气。搞好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以活动促学风,实现优良学风的星火燎原。二要利用学生“升本”愿望。做好动员、指导工作,帮助有心向学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确立专业方向、报考目标、应考策略等。专升本的报考率和录取率,能为学风改进工作树立起先进典型。三要加大“推优”工作力度。“推优”工作是党组织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推优”培育思想、学习、工作的典型,有利于加强学生学风教育工作,符合学风建设的需要。

(三)抓住实习契机,巩固毕业班学风建设成果

在毕业年级里实现质量提高和成果巩固,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一要专业教师与职业“师傅”并用。教师职责应当是多重的,也就是指导学生搞好毕业设计,以及从思想、专业、为人处事等方面给予引导。实习岗位上的现场“师傅”有着切身的职业生活体会,其酸甜苦辣的感受很能影响实习中的学生,让学生深刻了解职业要求。二要校内实训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并用。校内实训基地是转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而社会实践基地则是超越模拟状态的实训基地。三要对照标准与寻找差距并用。组织毕业班学生对照社会用人标准,寻找差距,促使他们在剩余的时间里,修正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自觉地“恶补”所欠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向职业工作者方向上大大迈进一步,为扮演好新的社会角色做最后的冲刺。

六、总结

总之,学生学风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成为办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成为实现教育理想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当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高职学生学风建设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与思考、摸索与探究,特别是要认真制定和积极实施综合措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并妥善地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作者:王蔷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基础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1)调查量表设计

在参考现有学风状况调查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编制《公办高职学风调查问卷》,共计50道题,题型以选择、问答为主,内容涉及校风、教学和学风现状、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与能力、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

(2)研究样本

为更客观体现学风建设现状,我们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进行数据采集,这些院校均已试点注册招生。在线问卷调查施测总人数2420人,收到有效调查结果2369份,其中男生1316人,女生1053人,男女生比例相当,男生比例略高;来自农村1536人,城镇学生833人,符合现实的农村与城镇学生比例;以班级为单位施测,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累计座谈学生人数232人,教师人数45人。

(3)调查项目实施

项目组自2012年起就开始进行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项目施测时,我们对研究样本的专业、生源地、年级、性别、学生干部等指标上进行随机抽样,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和教师座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利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座谈及代表案例,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学院学风状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当前三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对三校的学风总体评价不高,学风建设思路不清晰;复杂生源使三校学生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学习目的功利性较强;三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更多停留在中学模式,有待改善;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严重;个体学习能力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氛围淡薄;课堂教学纪律与秩序有待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对自身能力提高的作用认可度不高;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考风考纪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且学生主观上对其正确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现实因素,也有学校方面和学生个体的原因,想要解决,则需要齐抓共管,多方并举。有一部分问题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普遍存在,而在注册招生入学学生群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有必要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二、公办高职学风建设突破之策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核心项目,是立校根本。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总体目标是实现高职院校学风短期内的有效整顿与提升,使学校、学生、教师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受益。整体建设思路为学院层面统一部署,思想层面统一认识,全员动员,全方位联动,以建设目标为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教学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和校园学术文化等方面入手,构建与新形势高契合度学风体系,全面提升建设效果。

(二)公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策略

相比于民办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总体生源质量较好;相比于普通类招生,注册招生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偏弱,学风建设难度更大。注册招生形势下公办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应符合研究对象独有特征,采取有针性措施,构建高契合度的学风体系。

1.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基础。改进传统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激情与成功;与企业和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利用讲座和认识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紧迫感,激发其潜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作用,使之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

2.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教学体制改革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和绩效评价考核上体现公办高职和注册招生特色,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当增加应用型和技术化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新教学方法,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建全学风建设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的学生群体学习意向与行为,促使良好学习群体效应形成;完善考试考核体系,适当增加形成性和过程性考核项目,严格考试纪律与秩序,发挥考核体系的学习导向性功能,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3.教风促学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师风师德教育,将师德与教学相关考核指标挂钩,宣扬先进典型,纠正不良思想倾向,强化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督导,强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打通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再深造上升通道,为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提供可能。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双师型”比例,选派教师赴企业任职,邀请企业业务骨干参与实践教学,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训基地,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4.构建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绩效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内在动力。学风建设的绩效评价,是建立良好工作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风建设整体工作起着目标引导、价值取向和工作激励的重要作用。学风建设的绩效评价主要从人力资源体系、物资保障体系、成长平台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从学校、学院和班级等三个层面确定评价层级。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促进学风建设。培育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是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途径。校园学术文化对学生拓展视野、启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有突出效果。开展学术讲座和活动,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其内在要求。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口味有所提升。举办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可将学生学习以外的时间与精力吸引到活动中,实现与学习活动的良性互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实证研究与结论

为了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与适用性,我们在机电工程学院的计算机控制专业大一、大二分别挑选了2个综合水平相当的班级,利用样本比较法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和编号,分为A组(实施传统学风建设方案)和B组(实施新学风建设方案)两组,编号分别为1A、1B、2A和2B,方案实施时间为一年。经过一年时间的项目实施与建设,不同学风建设方案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期间我们对项目实施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分析和比较。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1)A组总体情况比之前有较大提高,原因应该是思想上的重视和学风建设相关项目的施行;1A因为是新生班级,所以实施效果比2A更好;2A部分项目的实施收效甚微,但总体较之前有了一定进步。(2)B组较A组无论是在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还是学习成绩与效果,都全面超越;2B比一年前提升了一个较大层次;B组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更加主动,创新能力更强,参与各项活动与竞赛欲望更强,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人数比A组多出2倍;学生的个体进步引发了良好的群体效应,对教风有较大促进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实践证明,本文研究成果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四、结语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学业规划教育;高校;学风建设;促进效果;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获得了我国高校和教育部重视[1],我国教育部为此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学风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和突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更是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随着“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公布,更是突显了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试就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展开实践研究和探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群体的组成由95后逐渐扩大至00后,该年龄段的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同伴的影响使得此年龄层次的高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2]:过于重视自我价值、无法严格遵守纪律、缺乏刻苦钻研、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状态不佳、好逸恶劳。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的学风出现以下问题:无法端正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目的性、缺乏学习激励性、缺乏学习自律性、缺乏学习方法科学性,同时还存在心理健康水平低、专业认同感低、创新意识不足,学习习惯不佳等缺点。因此加强高校学子的学风建设过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在整理国内相关研究后认为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包括了[3-4]:(一)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将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成长、感悟与该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程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并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主题,通过“了解-熟知-理想-变革-沉淀-拼搏-远航”这一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提升;(二)积极帮助并引导高校学子思考符合个体需要的学业规划道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设计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三)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注重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实践的理论来充实和巩固自我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优良学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我校学业规划教育建设体系的初建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高校学业规划教育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邀请本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相关学业规划教育的专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业规划教育建设体系。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5-6]:

(一)为大学生建立符合个体需求的学业目标规划体系

学业规划的最终目标应当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校学业目标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导向和2个整合”:其中1个导向是指应当遵循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利用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来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生自我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竞争力,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2个整合分为:纵向整合,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教育,包括大一适应期、大二定向期、大三冲刺期;横向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学习、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二)建立“大学生-规划导师-辅导员-系部”执行体系

该体系的最大特点和特色便在于将执行体系的实施按照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标准进行。这种执行体系的直接操作者是大学生,对执行体系的不断熟悉和实践确保了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规划开展学习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规划导师和辅导员属于中间环节,对大学生而言属于指导者和引导者,对系部而言属于汇报者和反馈者,本研究中将学业导致和辅导员进行相互配合,既达到辅导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又能够对学子的精神面膜和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和正确处置,充分体现本校学风建设中教书育人、立德育人的思想;而系部作为本体系的最后环节和最高层,既能够对整个体系的正常进行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同时又能够体现本校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促使相关人员坚定不移地执行该体系,促使该体系执行的长期性和执行率。

(三)建立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学业辅导体系

具体包括:1.学业辅导课程建设,由辅导员来担任课程教师的学业辅导类课程,内容涵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辅导员在进行此类辅导授课时,也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2.学业规划队伍建设,成立以学业规划导师为主,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为辅的学业规划队伍。其中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应该以党建“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党支部带好一个班”、“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名同学”的要求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学习规划和学风建设工作。3.学业辅导项目建设,学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同样也不能一成不变和固步自封,因此在学业辅导项目上不仅要做到因人而异,而且还需要顺应时展和专业要求。故本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所反映的难度高、及格率低的重点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学业辅导;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进行免费的咨询和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开展小组和团队等集体活动。

三、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具体实践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与分析,为学生学风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学风规划教育,有效促进了校园学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既能够显著促进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且能够使得医学生在体会学风建设的益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班级、年级以及专业的学习整体水平,这为医学专业乃至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7-8]。本研究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进行针对性的实施,具体方案如下:

(一)大一新生

主要开展学业适应教育,大一新生由于刚刚入学,对专业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是一面“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趣,又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规划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专业特点、掌握专业课程的规划、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除了向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外,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参加英语角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专业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等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进行角色的转变。

(二)大二学生

主要开展学业规划教育,通过大一的适应教育,大二学生不仅在专业认知上获得了飞跃,而且在专业课程上更加丰富,同时也意味着要接受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面的困恼。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制定学业规划计划表、成立班级学习小组、开展学业技能比赛、积极进行临床技能实践。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本研究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以解剖学知识竞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景和方向的认知,促进学生无论在课堂理论还是实践练习中都能够做到自觉、主动。

(三)大三学生

主要开展学业创新发展教育,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和就业,因此该阶段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课程学习进行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步入社会以及进行就业进行了提前的铺垫。本研究重点对部分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分析和学业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查缺补漏,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本校实施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可行性

在专业的、系统的学业规划教育基础上,将个人发展方向、社会岗位需求进行有机统一,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个性鲜明的学习主观性,而且还能够确保学生在正确学习习惯的促使下,形成并执行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熟练应用并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学风观念。

(二)客观可行性

第一,科研环境很好。为了提升我校科研实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教改工作,实行了重奖科研教改成果的激励政策。教师科研积极性较高,学术风气浓厚。第二,研究资料丰富。我校建立了校园网,购买了数字图书馆的几个重要数据库,为教师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此外,如因研究需要,我们还可利用各种资源在省内各高校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解决资料不足的困难。第三,研究经费足够。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定比例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保障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方案可行性

本研究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现,不仅符合当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而且还通过对本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不仅能够满足学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合理实施,而且还能够学生学风建设的效果来确保学生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因此使得整个方案在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各方面均能够获得有效保障和进步[6]。

五、小结

本项目为确保学业规划教育的实施,不仅将相关系部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和整合,而且还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帮助学生和教师掌握学业规划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等,在临床系建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运转高效的学业规划团队,系统的开展学业规划,所辅导的学生各方面表现突出,荣誉颇多,产生示范作用,能在学校院系进行推广,社会反响较好,开创临床系学风建设新局面。而且本研究所进行的学业规划教育,不仅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而且还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水平,引导大学生重视学业和学风建设,确保大学生能够从学生到步入社会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晓雨.新学期下学风建设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0):181-181.

[2]冯建业.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4):18-22.

[3]陈霞.大一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1):195-197.

[4]郭欣,娄淑华.论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22-125.

[5]张新.高校学业辅导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

[6]许永华.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17(2):50-52.

[7]葛楠.多元化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6(5):123-124.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5

从目前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的学风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教育改革及学生心理发展形式的变化等的影响,高校学风还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即为能找个好工作而学习,在学习中仅重视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急功近利,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上课常迟到、旷课、早退等。还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主次不分,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和考证,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2.学习习惯欠佳,奋斗意识薄弱。

3.专业认同缺失,就业前景迷茫。

4.考风不正,诚信问题屡现。尽管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投机取巧,在考试时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及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挂科”毫不在乎。有些同学没有把考试当做是充实、完善和提升自我的途径,为了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等作弊,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别人作弊自己也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下滑。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充斥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程度冲击。由于主客观因素和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特别是所谓“读书无用论”、“维考试论”、“维学风论”等的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正受到多元化影响。

1.学生主体因素。“90后”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富有激情。但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常常会出现冲动、不遵守纪律、不肯吃苦、懒于钻研、协作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

2.高校自身因素。高校普遍存在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合理的考核和监督,对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教风和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学风能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把个人发展同教书育人相结合,认真备课、耐心讲课,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优良班级文化。班级是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家园和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组织形式。总而言之,良好的班级应该有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目标;应该有以学为本、全面发展的班级风气;应该有扎实肯干、团结一致的学生干部;应该有积极向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3.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培养方案,初步设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4.严格管理制度,实现教风、考风、学风三位一体。要根据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考勤和考试制度,并且要狠抓落实。要把学风建设相关的各项制度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教风带动学风,考风促进学风的工作,做到奖评结合,以评促建。

5.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学工队伍,做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各学院应成立以党政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代表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

6.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凝聚榜样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开展学风建设的良好平台。在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需求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激发求知欲望,营造良好氛围。

7.建立长效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习、创新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良好学风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和升华。

四、总结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6

1.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校园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转型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因为某些高校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中的“打工热”,一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打工挣钱上,忽视了大学期间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风。另外,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也影响到高校的学风建设。

2.高校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想办法加强学风建设,但高校本身的环境和条件却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风建设,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注重文体活动,缺少学习活动;二是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不能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三是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能吸引学生;四是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软硬件设施。

3.教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调查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由于缺少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厌学。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教学课件陈旧,应付教学,不主动提高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

4.学生个人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宽松式的教育模式,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大学一年级就出现逃课、玩游戏等现象,没有打牢基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能顺利毕业。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秉承“学习无用论”,更偏向于追求个人实际利益。部分同学受同伴影响较深,宿舍和同班同学的学习习惯互相影响,宿舍一两个厌学同学可能影响到整个宿舍的学习风气。

二、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工程的根本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师生党支部共建可以使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支部共建这一载体,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他们将党的政治思想影响到更多同学。

2.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支部共建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党员通过支部共建体验到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易,对教师工作有了深入了解;教师党员通过支部共建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老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党员通过共同策划、组织、参与党建活动,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从而以党内和谐带动校园和谐。

3.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同时需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支部共建,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校硬件条件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应等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问题,调整教学思路,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支部共建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充实起来,从而带动学校学风和校风建设。

三、构建师生党支部共建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1.分年级分层次完善共建方案。

学风建设应该从大一抓起,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议师生共建按专业结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师生支部共建也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共建内容。因为低年级学生党员较少,可以考虑将主要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纳入支部共建活动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关键。教工支部与他们结对后,要尽快对他们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师生交流会,使他们第一时间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大一同学所学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无用,教工支部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有所了解,开始接触专业课,寻找自己的方向。教工支部可以从大二起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试着让他们参与教师的课题,鼓励他们申报学校的第二课堂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走进实验室等。大学三年级同学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工党员可指导他们撰写专业论文,参加省级和部级科技竞赛等。也可以推荐他们利用假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要求他们帮助支部中大一和大二同学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带动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计划好自己的毕业去向,教工支部要对他们分类辅导:针对考研同学,根据以往考研情况帮助他们确定考研目标学校,帮助他们制定复习计划,并督促他们认真复习。针对就业同学,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目标确定、就业过程指导、就业技巧等方面帮助他们成功就业。针对创业同学,要督促他们从实际出发,一步步踏实创业。针对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同学,要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客观报名等。

2.健全和完善共建制度。

高校要想建立支部共建长效机制,促使支部共建活动系统开展下去,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用制度去规范共建活动,从而取得实效。例如:高校可建立支部共建“一对一”辅导制度,一个教工党员对应一个或多个学生党员,负责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建立教学相长的学习型共建制度,促使师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学用相联的创新型共建制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师生服务型共建制度,师生党员互相服务的同时,可以为其他非党员教师和同学服务。

3.建立共建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高校党委要出台相应办法,每年对支部共建活动进行考核,明确奖惩措施,奖励先进,批评后进。重点考核支部共建取得的实效,包括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第二课堂立项情况、情况、参与项目情况、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考核可通过提交材料、群众评议、党内评议和上级党组织评议等方式进行。对于考核优秀的师生支部,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将优秀成果予以推广;对于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师生支部,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想出办法,逐步提高,特殊情况可更换支部书记。

4.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共建平台。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7

学分制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风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该院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度及选课制度,选修课使得一些行政班级弱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老师的管理难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的主动性变弱。经过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分制改革下,学风建设面临着困难。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可以反映该院学生认为学分制对学生约束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常常出现无故旷课的现象。

2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分制度还不健全

该院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对学分制的内涵没有认识充分,许多学生不知道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学分制有什么特点,每学期通知选课只是忙于修满学分为目的,只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选课就行,总是没有计划和安排随意选课,不顾及学习效果,不考虑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盲目选课,甚至让同学代替选课,必然对课程和老师都存在意见,从而对所选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有,由于各学院专业的要求,对于一些课程限定专业,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选课的空间不大,备选的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分制的实行确实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完全打乱教学班,学生的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疏于管理,指导力度变弱,各种教学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在同学中间传递,直接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学生之间感情淡漠,同时也影响学风建设。

2.2缺乏有效的常规管理

该院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品德、体质等等进行评价。但因为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经验,学生同时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学分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约束力减弱,学习的过程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常规的约束机制,使得不少高校“恋爱风”“、作弊风”“、上网风”盛行。有些学生课余时勤工俭学,甚至有些学生中途退学在社会上创业,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大多被“推向社会”或趋于“放任自流”,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正面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有时对高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加强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3.1坚持应用型会计人才办学定位,促进学风建设

学分制的改革,首先必须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该院的实际确定了“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院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强、上手快、后劲足、有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坚持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坚持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统一,坚持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统一,全面落实“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院学分制的要求,认真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熟知学分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好,学好习,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优良的学风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分制,该院加大对学分制学习的力度,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呼伦贝尔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

3.2.1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等各类课外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迎新晚会、院系风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得到锻炼、成长。

3.2.2强化学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院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坚持“严细实恒”的工作原则,规范学生行为。经常召开“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教育”专题会议。每学年还隆重召开表彰大会,颁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进步奖”、“外语学习成绩突出奖”、“体育突出贡献奖”、“文艺最佳表现奖”等奖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学风。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优良的学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该院十分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新老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传、帮、带”等措施,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所以,所学课程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学分制下实行选课制,高校根据需要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学分的要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自主选课留出充足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通常情况下,如果师资基础不牢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到最佳状态,势必会对学院的学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任课教师的导学作用,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3.4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巩固优良的学风

为了解决学生盲目选课,对平时学习放任自流,应付考试的情况,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管理队伍健全,责任明确,组织督导运行有效。该院建立了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部分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状态与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坚持每学年日常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外,还结合阶段性目标,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重点督导。通过强化教学督导,有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总结

学风建设方案范文8

1、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来看学风建设的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评估方案,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涉及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主要观测点,具体包括校园氛围、管理体系、教育载体、形象表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目前我们的校园氛围在精神文化、学术气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我们的管理队伍还存在管理能力欠缺的情况,我们的管理体系还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我们的教育载体对学风促进的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自习、课堂听讲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我们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方面也还远远不够。综上,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来看,我们的学风建设状况并不乐观,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2、从学风的构成要素来看学风建设的现状

为切实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的发展,诸多学者对学风建设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尤以田飞等人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学风建设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品质和行为。另外,他们还对学生的期望体系进行研究,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学生品格、学习方式、技巧、理念。随着灰色理论知识的引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学风评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灰色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高校学风学风评估模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学习状况、组织领导、日常管理、学生活动、治学与学术。通过问卷、访谈以及对到课率的抽查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目的、态度、兴趣、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风状况堪忧。

二、从主体角度出发对学风建设困境的分析

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设计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教师、辅导员则是高校学生建设的主要载体和主体,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基础,辅导员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源,促使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1、教师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风学风相辅相成,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良好的教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向学风气的形成,不良的教风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学风。教师主体的不良教风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1)工作没有热情,对教学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收入水平的问题,很多教师都在校外做兼职,导致时间精力分散,对本职工作无暇兼顾,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仅仅满足于不出教学事故,备课不认真,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学生感觉上课收获不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风。

(2)教师科研任务重,对教学不够重视

学校由于考评和排名的压力往往对教师科研的重视要大于对教学的重视,对科研的奖励和鼓励政策也往往大于教学的奖励。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下,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来,而对教学这一根本任务则明显重视程度不足。

(3)新进教师教学方法欠缺,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进年轻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年轻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在教学方法、课堂掌控、知识点的讲解与把握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但现实情况中往往缺乏对年轻教师这方面针对性的培训,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4)制度不合理导致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缺乏动力和热情

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课堂到课率由于较易量化而往往被用作衡量学风好坏的主要指标。虽然学风好坏不能仅仅用到课率来衡量,但到课率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风状况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在课堂到课率这一学风建设指标上恰恰体现出学风建设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现实情况中,由于相应考核指标缺乏、学生评教等多方面的因素,任课教师往往对于课堂管理缺乏动力和热情。导致课堂到课率成为学风建设中的难解之题。

(5)师德的缺失削弱了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部分教师师德缺失,对学生没有责任心,为批改方便任意减少作业要求,提前下课、擅自停课、调课,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获取较好的评教结果,降低考试要求或者划重点、泄考题等等;有的对学术没有追求,论文弄虚作假。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优良学风形成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和影响。

2、辅导员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务性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往往缺乏时间与精力来

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现实情况中,辅导员往往一人兼带二个年级300多名学生,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繁杂。在对课堂到课率的管理上,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约束显然不具有任课教师的优势,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等多种方式来对学生到课形成一定的约束,而辅导员则仅仅能通过点名、谈话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再加上辅导员往往事务性工作繁杂,在对迟到、旷课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往往无法做到及时、细致。

(2)缺乏培训,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班级班风建设在整个学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班级的班风好了,年级的学风才会好,年级的学风好了,整个院风、校风才会好。在同一个年级中,各班之间的班风、学风总是存在班级差异,有的甚至差距甚大。所以班风建设是整个学风建设的基础环节。而班风建设则与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水平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来讲,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水平对于学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班级建设经验,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3、学生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生活富裕而安逸,安逸的环境导致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不了解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导致学习缺乏源动力而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影院歌房。

(2)对就业的担心影响了学习热情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突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低迷,高校在校生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学习无用”思想开始膨胀,对学校学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3)调剂生增多,学生专业兴趣降低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开始逐渐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专业调剂人数急剧增多。调剂后的学生本身对于专业缺乏学习兴趣,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降低,影响了整体的学习风气。

(4)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家长的约束,犹如脱缰野马,时间管理能力差,无法很好的平衡学习和生活,再加上身边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形中便将学习摆到了次要位置,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三、基于主体分析对学风建设路径的思考

1、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

在高校学风机制的建设中,要积极以教师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和推动力,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倡导教师的风险精神。另外,在进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诉求,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制定保障性措施全面保证教师的待遇。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充分落实教师保障制度,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辐射作用,以教师带动学风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还要注重学科建设,以教师爱心和责任心的培植为学风建设的核心,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注重教师的后期培养,包括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等等。也只有在有效的可控的制度范围内,才能实现对教风形成过程的控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才能实现教风对学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教风辐射效果的实际评估中,高校要做好教师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尽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但是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脱离教师的实际教学实际,偏离教师教学的主任务。因此在今后高校改革中,实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融合,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2、以严格管理促进学风

辅导员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辅导员能否积极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高校学风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积极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严格的管理促进学风。要想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管理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分流工作,在可控的范围内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量,将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学风建设方面,加强学风建设的管理力度,最终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其次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能力。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才能节省时间,才能实现时间的分流。随着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实现班级的严格管理,开始实现以严格管理促进学风,其结果必然会促进高校学风的改善和提高。

3、以扎实德育端正学风